浅谈艺术创作要素特征

时间:2022-07-30 09:03:17

浅谈艺术创作要素特征

摘要:艺术创作包含了几个部分,在此我所关注的方面为艺术作品所呈现和表达的内容,相对于创作的过程或创作媒介较为抽象。每一件作品,每一位艺术家都会有自己独有的风格特点,这种特点恰巧是平庸的学生所缺乏的。在艺术上,人们会不断的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甚至在相互渗透的哲学游戏中也是如此,因为艺术家的眼睛经常是没有偏见的、贪婪的、容易被吸引的并且也是独立的。

关键词:艺术创作;风格;折衷主义

艺术创作是我们智力运转的过程,这一过程脱离了语言是不稳固的,这里的语言不单指用符号来传递,还包括听觉、视觉、触觉等,然而艺术作品所应有的的独立性似乎给了艺术家一种勇气,在不提供任何语言解释的前提下让观众们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独立性欣赏自己的艺术作品。如果一个喜剧演员在表演之前提前介绍说“这是很滑稽的”或在表演后需要用语言来加以解释和总结,那么这一定是一个很蹩脚的表演。同样的,艺术家也从未怀疑他们艺术作品的完整独立性。如果问一件艺术品的作者,你的创作包含什么?其源泉是什么?作品的基本意图是什么?如何在作品中实现了这个意图?或许绝大部分作者私下里的第一个回答就是“我并不十分清楚”。这种回答或想法的背后隐藏的态度可能会体现为,一个有分量、必要的答案还暂未出现并认为这是正常现象,另一种态度可能体现为对完整准确的答案所具有的复杂性的一种不悦。

这类态度都似乎基于对语言解释的必要性有这样或那样的怀疑,还基于对某种神秘学的尊重,神秘固然重要,但一件作品不可能凭空产生。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包含了几个部分,它是创作者以一定的艺术思想主题,一定的生活创作素材,一定的技术表现形式,一定的视觉传达于眼前,形象化地呈现出本我对表现对象的感性思考和形象思维,并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去传达艺术家的思想精神,情感状态和审美意识,属于具有个性化和特殊性的艺术研究[1]。在艺术创作这几个部分的背后又潜藏着相对抽象的几个因素,创作风格和折衷思想正是其中的两者。风格常常仅被理解为一种装饰,一种个人特征,一种附加在作品之上为其增添特色的元素。如人们按照自己的方式穿着打扮一样。它也常被理解为一种标志,一个预先存在的、引导创造新作品的观点或思想,如一个人为达到某种风格而穿戴某些服饰。判断一个画家或雕塑家是否具有风格是较为复杂的,这个风格直接指个人而不是他或她在其工作中某种已被认可的风格,就像“风格如其人”一样。

风格是属于个人的、持久的东西,与努力关系稍浅,就如一张面孔的真正结构无论怎样都不会被面部表情所改变和覆盖。真正的个人艺术风格是来源于艺术家长期脚踏实地的、自信的工作和丰富的知识储存,并抛弃所有的表面性,不强求追随于风格本身,但要真正的落在一个坚实一面上,一旦脱离,假如他们拥有创作方法、观念、背景等,他们也无法长远的发展下去。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对风格的强调应该是在艺术教育中一种益处不大的自我意识形式,当艺术家不去注意它,反而去忽略它的时候,以一种长远的角度,关注主题、概念、意义、影响并且实现一个令艺术家更满意的作品效果时,作品的外表或普通的特征反而更加明显了。除风格之外另一个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折衷主义”。最初古代学者视它为贬义,用来指继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统一结束后的哲学的混合,折衷主义虽然在17至18世纪被推崇为一种哲学方法,但多数情况下被置于不受青睐的地位。在美术史中,折衷主义作画是指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意大利画家,以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画家雕塑家们的作品当作样板作画,正如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等。在罗马这个艺术氛围浓郁的古城里,许多意大利艺术家在这里衍生出自己的风格,最著名其中一位正是圭多•雷尼。他的声誉是曾是无法估量,有段时期可与拉斐尔并列。

雷尼1614年在罗马的一座宫殿画的天顶湿壁画,这一幅绚丽的黎明图画是如此的优雅而美丽,让人们能够理解它曾怎样使人回想起拉斐尔及其法尔内西纳别墅的壁画。[2]事实上,雷尼确实想要示意人们他是追摹的那位大师,如果现代评论家对雷尼的成就评价较低原因可能就在这里,追求另一位大师的画法使得雷尼的作品偏离了自然,过于注重追求纯粹的美。画室教法和其他教法、师徒关系、以及人们在艺术上的一般发展在许多方面都可能同折衷主义一起融合为一个模糊的、实际的区别状态。广泛熟悉艺术领域的评论家,或普遍而言就某一作品而言,更容易觉察到折衷主义的多种效果。他们是否把作品描写为折衷的主要不取决于影响的数量和范围而是在于以何种方式加以影响。[3]在任何情况下,创造和欣赏艺术品时被认为折衷的作品和绘画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是原来所固有的。不论知识水平和情感投入的程度如何,一个人在欣赏五百年前作品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在一定程度上联想或产生一种个人的、艺术的以及其他不属于艺术创作本身的问题。此外当然还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如认为艺术家能如此不折衷而最终“重新发现艺术”,另一种较好的看法则认为最排他的而不是最兼容的创作中存在着伟大。乔舒亚•雷诺兹写到:画家生活的大部分“必须用来为天才的创作活动搜集资料。

严格的说,发明不过是对先前收集并储存在记忆中的形象的重新组合:没有什么能凭空产生;没有累积材料的人不可能进行组合。”[4]画家或雕塑家在过去到现在所储存的成就同他或她们后天学到的敏感性之间会在创作过程中连同最新的手法,并且在创作过程中注定要一起融入一些其他因素,如幻想、联想、有意识的模型和无意识的参照、古老奇怪的典故等等,这也注定要成为一个超出艺术之外的、对原作和复制品进行思考并去不断改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周绍斌,杨勇.美术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2]E.H.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6

[3]乔书亚•雷洛兹.艺术的语言[M].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75.27

[4]布朗、科赞尼克.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3

作者:王宁 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