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构建支付结算网络对策分析

时间:2022-08-06 02:50:59

商业银行构建支付结算网络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动向也是日新月异。在“互联网+”背景下,金融市场形成了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引起的金融市场的巨大变革,也使得商业银行的传统支付结算业务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商业银行在过去互联网技术不成熟的时期,几乎垄断我国的整个金融市场,但是随着支付结算市场逐渐被第三方支付平台占领,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不断减少,传统支付业务亟待改革。基于此,本文从“互联网+”对于商业银行改革支付结算方式的意义着手,首先简要分析了当前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网络的发展状况,随后阐述了目前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网络在“互联网+”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最后针对问题笔者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构建支付结算网络的有效对策。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网络;对策

纵观近些年来金融行业的发展,其兴盛与衰退都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方向息息相关。追溯互联网技术的时代背景,从第三次科技革命进入历史舞台开始,互联网技术开始了蓬勃发展的历程,带动了人民生活乃至国家经济和科技的重大变革。传统金融市场在当今“互联网+”的背景下,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冲击尤为巨大。商业银行在适应互联网金融的过程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其传统支付结算业务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断被削弱。因此,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构建自己的新的支付结算网络,才能在互联网金融大行其道的形势下保持自身的活力。

一、当前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网络的发展状况

“互联网+”时代下,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步伐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已经在逐步前进,国内的商业银行都逐渐开始在自身服务模式的基础上融合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以求在风云诡谲的金融市场中保持自己在行业内的竞争力。例如,我国的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纷纷开始转变传统的业务管理和发展理念,大刀阔斧进行金融服务改革,为众多的商业银行做出了良好的表率。中国工商银行现阶段正在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金融互联网综合平台的建设;中国农业银行利用互联网金融,全力打造集电商服务、网络融资、资金结算于一体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统一平台“惠农e通”;中国银行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布局完善全球服务网络,成为在全球和“一带一路”沿线布局最广的中资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则是迎合客户需求,开发出手机银行龙支付服务方便客户足不出户进行网上购物和投资理财;中国交通银行也以互联网为基础,搭建了以交通银行资金清算系统和核心系统为依托,使用CA认证费网上银行企业客户服务系统。国有商行的长足进步为国内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网络的构建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运营,大大便利了客户的支付结算和实时转账等业务的办理,微信、支付宝扫码等金融服务方式深入人心,而这正是当前阶段“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所缺乏的优势[1]。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商业银行构建新的支付结算网络迫在眉睫。

二、目前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网络在“互联网+”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

(一)商业银行的传统支付结算模式弊端凸显。在互联网技术尚未融入客户金融生活的阶段,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基本处于垄断地位,客户办理存款、取款、转账等金融业务都几乎只能通过商业银行来完成,客户需要持卡或者存折到银行柜台办理业务,有时需要排很长的队伍,同时银行的支付结算系统功能受到技术等多种局限,业务办理效率较为一般,导致客户服务体验不高[2]。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互联网金融逐渐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其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服务系统功能强大,运营成本较少,便利的条件和高效的服务深入人心。相比之下,商业银行的传统支付结算模式弊端凸显,逐渐失去了客户的主动权。(二)商业银行的客户获取渠道比较局限。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应该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在过去商业银行位于金融市场的上流地位,拥有一大批忠实的金融客户,无论是纯粹的消费者还是个体商户,基本都对商业银行非常的信任[3]。但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批又一批互联网金融平台吸引了许多客户,商业银行本身庞大的客户群体变成了以不擅长互联网技术的中老年人为主,“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逐渐加大,如果商业银行不在客户获取渠道上进行突破,将会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三)商业银行客户容易流失。根据我国现行的金融政策,客户个人在一个本人账户之下可以在多个银行持卡办理业务。各大商业银行目前的账户管理体之间有一定的互通性,随着账户管理层面上的技术取得突破,客户在一家商业银行的Ⅰ类账户下,对于Ⅱ类账户和Ⅲ类账户可以自由选择,进行跨行绑定,因此,商业银行的客户粘性就大大降低了,由于各种不稳定性因素,银行随时面临着客户流失的风险。一旦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有所下降,或者服务项目对于客户失去了足够的吸引力,亦或是由于客户的个人喜好的改变,客户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轻松操作就可以成为其他银行的新客户。因此,“互联网+”背景对于商业银行的巩固客户的能力有极大的挑战。

三、“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构建支付结算网络的对策分析

(一)结合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由于互联网金融与人民生活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客户的消费习惯与金融业务行为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保证商业银行的生命力,“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构建支付结算网络首先要结合互联网金融的优势,迎合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积极发展移动支付业务,并且不断寻求业务升级。移动支付业务是“互联网+”背景下客户消费的主流,商业银行发展手机银行服务系统是构建支付结算网络的基础工作[4]。商业银行可以将基础的业务办理重心转移到手机银行服务平台上,利用互联网金融来吸引客户,同时可以缓解柜台业务办理的工作压力。(二)抓住传统支付结算模式的痛点,改善银行的金融服务手段。“互联网+”通俗来说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但是深入来讲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第三方支付平台正是在这样的基础和原理之上发展起来的,并且目前来看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其中以微信和支付宝最为受到客户的青睐。近二十年间,二维码技术得到了实际应用和迅速发展。作为腾讯公司的一款即时聊天软件,微信靠其灵敏的嗅觉发现了二维码技术的巨大发展空间,将二维码成功运用于客户的移动支付,支付宝亦是如此。第三方支付平台依附功能日益强大的智能手机,大大提高了客户支付和结算业务的服务体验,因此业务量迅速在金融市场中占据了近九成的比重。同时,第三方支付平台促进了客户转变消费习惯,给商业银行的传统支付结算模式带来了巨大影响。这是传统支付结算模式的痛点,商业银行要想融入“互联网+”的新时代,必须改善银行的金融服务手段。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及时转变业务管理理念,提高对于客户服务的质量,只有牢牢把握住客户资源,银行才能更好地完善金融服务系统。另一方面,对于商户来说,商业银行必须要提高对其重视程度,取得商户的好感,同时增强金融服务水平,更快更好地满足商户的金融需求[5]。(三)提升客户的支付结算服务体验,增强客户的粘性。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商业银行应当抓住机遇,从细节入手,构建支付结算网络。传统的支付结算模式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便捷操作模式相比,效率和简洁程度远远不足。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提高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借鉴互联网金融的市场优势,改变自身的支付和资金结算模式,跟随时代的进步不断改善服务手段,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快节奏社会背景下客户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6]。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引进先进的自主服务终端,将服务网点的柜台业务办理模式逐渐转变为服务终端自主操作模式,让客户减少在网点办理业务时的等候时间,提高银行的服务效率,同时还体现出银行自身的服务特色,吸引客户。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业务流程的不断创新,更大程度的完成支付结算服务的操作简化,提升客户的业务体验,增强客户的粘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技术发展欣欣向荣,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客户的消费习惯受到互联网技术影响巨大,金融市场中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业务渐有凋零之势。繁荣发展的互联网技术,给商业银行的传统支付结算业务带来的不仅是未知的挑战,更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面对金融市场的洪流,一方面,商业银行应该稳中求变,积极转变传统的支付结算业务的管理和发展理念,丰富自身的金融服务内容,发展新的客户获取渠道,扩大平台的业务和服务范围,给客户带来良好的业务体验。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当与时俱进,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手段,大力发展移动支付业务,方便客户使用手机银行完成支付结算等业务办理,同时改善面向商户的金融支付结算服务,在不断发展中构建新的支付结算网络,以适应市场和人民新的金融需求,保证自身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培.浅谈“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构建支付结算网络的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7(08):298-299.

[2]李文新,刘国讯.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创新发展研究———以浦发银行“e企付”为例[J].金融经济:下半月,2017(8):51-53.

[3]张向东.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11):322.

[4]郭小淳.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23):295-296.

[5]徐圣静,刘开华.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研究[J].市场周刊,2017(4):98-99.

[6]常艺宁.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对策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7(4):84-85.

作者:李世玲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朔州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