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成因与策略

时间:2022-01-22 03:03:01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成因与策略

摘要: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商业银行总结出经营管理应遵循三个原则,即安全性原则、流动性原则和盈利性原则。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贷款需求大量增加的同时消费贷款需求也在增长。因此,如何在保持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这是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任务。而高盈利则代表着高风险,在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中仍存在较高的风险,针对还未完全改变贷款风险结构的现状,本文对现阶段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再结合具体问题探究优化贷款工作的举措,并且期望探究出更安全的方法来开展贷款工作、降低贷款的风险性,进而为商业银行带来更高的收益,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关键词:贷款特点;贷款风险成因;风险解决策略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是以利润为目的,经营对象则是资产与多种金融负债,且以负债进行信用创造,给客户提供多功能和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而贷款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银行资产,也是商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据有关数据显示,贷款获取的利息达到商业银行总收入的50%以上。但是有收益的同时,必然存在风险,在客户进行信贷之后,商业银行往往要面临贷款人可能到期无法还本付息的风险,即信贷风险。在此时代背景下,不论是外部环境的变化还是内部决策的失误,都可能使商业银行的经营面临困境。因此,为了将整个贷款管理体系进行系统的改善,将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进而获得最大的收益率。

1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特点

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在风险特点中,贷款人和银行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尤为明显,因此产生的交易前的“逆向选择”与交易后的“道德风险”随时可能发生;(2)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可能出现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信用操作风险以及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而且可能出现多种风险交错现象,这对银行的经营有着巨大的风险;(3)由于商业银行特殊的经营对象,很可能出现内部风险;(4)由于商业银行是高负债企业,资本不足,因此风险承受的能力偏弱,且资产负债不匹配,使得商业银行变得更加脆弱。

2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因素分析

2.1贷款管理体系尚为完善。现代商业银行倡导实现资产负债在动态上的统一、协调和综合平衡。经过近些年的发展,虽然我国的贷款评估体系趋于完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首先,商业银行内部分工作人员对贷款审核工作不够重视,认为贷款资格评估工作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具体工作中往往只是走走形式,脱离标准执行贷款评估工作,对相关要求的贷款人的资料搜集方面也是草草了事,影响贷款工作的质量。另外,银行对于贷款人资格的审核标准建立在对借款人未来收入的预测上,这是一种主观判断,因此当客观经济条件变化时,预期收入和实际收入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商业银行以预期的收入理论作为贷款的发放依据,必然会给银行的经营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此外,监督系统的缺乏及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的不足也是造成不良贷款的原因。2.2信贷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素养。通常情况下,贷款的质量与信贷人员的专业素养成正比。为降低贷款的风险,商业银行要确保信贷人员的专业素养水平符合标准,这也是为商业银行实现盈利性原则奠定基础。而在目前的金额市场中,信贷人员供小于求,信贷人员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于其的需求;另外,在实际上,部分商业银行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缩短了对于专职人员的知识培训时间,一些银行甚至为了弥补信贷工作的缺口,将一些非专职人员安排在信贷岗位上,这些情形使得信贷工作的质量难以保证。2.3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控制和影响,但目前来看,我国对于信贷工作的法律建设尚未完善,对于国家法律中尚未涉及到的漏洞区域,部分呆账、死账发展成不良贷款的概率较高。

3降低贷款风险的措施

银行应该特别注重两个方面:(1)建立科学和严格的业务管理流程,特别是对那些潜在风险较高的业务,要有完善的、体现权力制衡的内控机制;(2)在确定贷款的资金量时要结合外部环境的宏观政策。3.1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信用贷款是依据借款人的资信来发放贷款,因此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借款人一般是以书面形式作出保证,而且信用贷款除借款人的资信以外,没有其他形式的担保存在。因此商业银行在办理贷款业务时,应将信贷业务提供给与银行有密切关系、实力雄厚、财务状况良好、企业管理水平高、历年利润及预期未来收益较好、管理者品德较好的大企业,以减少贷款风险。同时,对于风险较大、难以控制的贷款,必须规避和拒绝,资产结构短期化,以降低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另外,商业银行要及时采用“抑制策略”,在风险承担之后,要加强对风险的监督管理,发现问题之后要及时处理,争取在风险发生之前避免恶化,或者在风险发生之前,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当相关工作人员发现借款人的债务出现问题后,要及时停止对借款人分继续发放贷款,且尽力的收回已经发放的贷款,且要追加资产抵押,或者追加担保金额等。因此,在信用贷款出现风险之前,商业银行应完善贷款管理机制,让整个贷款工作有正确的指导方针,从而控制贷款风险。3.2增强专职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人员的积极性在现实工作过程尤为重要,在梅奥人际关系学说中提到:新型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来提高“士气”,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另外,由于信贷工作较为复杂,所涉及的内容较广,只有人员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之后,工作质量才能得以保证,因此,要求相关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而一些员工若是脱离标准办理信贷业务,将给商业银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在进行信贷工作之前,相关负责人可以对信贷人员进行相应的信贷知识技能培训,帮助工作人员摆脱陈旧的思想,使其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贷款审核工作。此外,掌握好专业技能也有利于员工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未来的技术创新。在办理贷款业务时,工作人员也要做好信贷工作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提高配合度,加强部门的配合和信息交流,高效、完整地完成工作。银行也要强化内部职员的行政管理工作,将责任分配到相应的职员身上,根据相应的法规对员工实行奖惩制度,使其在工作过程中时刻保持谨慎,最终减小贷款风险。3.3中央银行和政府应充分发挥“监管人”的作用。监督系统的缺乏及监督人员专业素质的不足也是产生信贷风险的原因。只有遵循规范才能使商业银行贷款工作具有科学性和依据性,因此监管部门需要对商业银行贷款制定特定的规章制度。一方面,在办理贷款的过程中信贷人员也要做好对贷款资格的核实、检查工作,切实地对贷款的安全性负责,深化“权责利对等”的价值观念,本着务实的原则来获得利益的长久化,推进商业银行经济的发展。监督人员进行正常监察的同时也要做好工作之间的交替衔接,确保监管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另一方面,为了保证银行的正常经营,保证各类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减少金融运行的风险,中央银行必须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督管理,可通过调整准备金率调控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将其保持在一个较为安全的范围。此外,商业银行也应强化自我约束,提高其资产质量,实行企业内部的自我监督,实现“三性”原则的协调统一,逐步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以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防止超负荷经营;保持资产与负债的规模、期限和结构对称;增强的“三性”原则之间的协调平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4结语

在经营活动过程中,银行运用科学和严格的管理程序以及有效的管理手段,确保银行资产、收益、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生存发展条件免遭损失,尽可能地规避和减少风险。但是实际的信贷工作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因此,信贷工作人员应有高的专业素养,合理地对风险进行评估,通过对工程各个审核阶段的严格把控改变风险结构,以期切实地降低贷款业务的风险,在确保信贷工作符合要求的同时获得更高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牟小刚.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J].企业家天地旬刊,2012(6).

[2]刁玉军.浅谈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成因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4(15).

[3]梁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其管理策略探索[D].江西财经大学,2017.

作者:云鹏 单位:兰州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