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利率十篇

时间:2023-04-08 15:45:46

商业银行利率

商业银行利率篇1

一、利率风险的定义

利率的变动具有双重的作用,其一,可以引导和带动有关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如利率的上升会使得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从而企业的融资意愿和能力就可能随之下降,从经济整体而言,社会投资水平就可能得到控制和降温;其二,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的变动势必会引起金融产品价格的变动,这就会给金融产品的持有或投资者造成收益或资产价值的波动(包括收益和损失),因此,利率的这种变动对持有这些金融产品的企业或个人而言,就产生了利率风险。由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主要都是以金融产品的形式存在,受利率变动影响较大。简单的说,利率风险,就是指由利率变动引起的金融产品价格及损益的变动,进而带来持有这些金融产品的经济主体的收益或经济价值的波动。

就商业银行而言,利率风险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当金融市场的利率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银行的收入来源和其支出项目,即贷款和证券的利息收入(中国的银行主要是贷款利息收入),以及存款和其他银行借款的利息成本(中国的银行主要是存款利息成本)。下表列出了中国各主要银行的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分别在营业收入和营业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可见,利息收入不口利息支出在银行的营业收入和营业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都很高。因此,在利率变化影响到银行的利息收入和支出的时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银行整体的营业收入和支出,从而对银行的利润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除了上述的引起金融产品损益变化从而使得银行利润变动外,另外,利率的变化带了金融产品价格的变化会改变银行的资产负债的市场价值,从而可能引起银行净值的变动。以银行持有国债为例,一旦市场利率出现上升,则国债价格就会下降,银行资产的市场价值就会缩水,这进一步地可能对银行净值产生影响。

因此,利率的变化往往同时影响着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的项目,这种影响的结果是银行的赢利和经济价值可能发生波动,这就是银行的利率风险。

二、利率市场化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利率风险

本质上说,利率风险都是因利率

的变动引起的金融产品价格或收益的变动。而从表现形式看,利率风险根据其来源及影响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基本风险和选择性风险等几种主要类型。

①重新定价风险。最主要的和最经常遇到的利率风险是由于银行的资产、负债和表外头寸的到期日在时间上的不同(对固定利率而言)和重新定价(对浮动利率而言)。由于这些重新定价的不相配性,当利率发生变化时,它们可以使银行的收益和主要经济价值暴露于不可预测的变动中。例如某银行用短期存款来为长期的固定利率贷款融资,在利率提高时就会因收益不变而支出增加导致净收益的减少和内在价值的降低。

②收益曲线风险。收益风险是在收益曲线发生了对银行收益或内在价值不利的变化时产生的。收益曲线的变动包括平行移动和斜率变化两种主要形式。

③基本风险。基本风险是由于对具有类似定价性质的不同工具支付和利息调整上的不完全相关性造成的。当利率发生变化时,这些差异就会导致具有相同到期日或重新定价频率的资产、负债和表外工具之间的现金流量和收益差额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化。

④选择性风险。这是一种产生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组合的期权选择中的风险。在通常情况下,期权为其持有者提供了一种买、卖或同时变动一个金融工具或合同现金流量的权力,而不是义务。期权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组合在某些标准化的工具之中。银行在交易和非交易账户中都有互换期权和OTC期权,非交易账产中最重要的是带有期权组合的工具,这些交易包括许多带有买或卖权的债券和国债,借款人有提前偿还借款余额的权利,各种类型没有到期日的存款产品,存款人任何时候都有权提取的存款,而不必承受任何惩罚。如不严格管理,就会带来很大风险,因为期权的持有者,不管是单独的还是组合的,总是在对自己有利而对卖方不利的时候行使其权力的。此外,期权的增加可以造成重大的杠杆风险,可以加大对期权头寸的影响。

三、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

建立银行系统的利率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是通过银行内部(董事会、管理高层及相关职能部门等)、外部(人民银行等监督机构)等对利率风险进行监测和预警,使得银行的资产负债及其各项经营活动的利率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保证银行的赢利性和经济价值不受或少受损失。

1.完善的利率风险监管体系

利率风险防范体系与控制主体分别来自银行的内部和外部。银行内部包括董事会、管理高层以及相关的职能部门,外部主要是人民银行等监督机构。这些部门或机构对利率风险的政策、工作程序、处理方法是体系有效运作的重要保证。因此,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换是非常必要的。由弓:金融创新和金融工具的层出不穷,以及外部监管本身的特点,外部监管始终都属于事后控制,要实现风险的预警、防范等的事前控制,银行就必须加强其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2.科学的利率风险管理模型

当今国际银行界主要利用利率敏感性分析模型进行利率风险管理,且其技术不口方法更新速度很快。最初只是运用简单的缺口分析,但从20世纪80年代起,已迅速发展为持续期分析,进而运用)争现值分析。90年代起已大量使用动态模拟分析,目前还开始尝试使用CAPM分析,与此同时还普遍进行应力测试。不少商业银行在借鉴共性分析模型(如SENTEBOMODEL)基础上,开发适合本行特点的高度个性化软件。例如苏格兰皇家银行目前使用的动态模拟分析软件可以提供多达100多种利率变动情景假定下的资产负债和)争收益变动的情况,从而能够根据利润最大化目标从中选取最优资产负债结构调整方案。

我国商业银行应从现有的金融市场发育的客观条件出发,充分考虑到本行的技术不口财力承受能力,并借鉴国际银行界的各种分析工具,创造性地探索出和建立适合本行特点的利率敏感性分析模型。

3.大力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我国商业银行90%的业务仍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其经营收入主要依赖资产负债业务的弊端就是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及之后,商业银行所承受的利率风险将很大。况且,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不发达,也使商业银行缺乏规避利率风险的有效手段。外资银行就特别注重优先发展高附加值和高收益的中间业务。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真正发展却是从改革开放后起步的。在20世纪80年代前,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是传统的中间业务——汇兑和结算。80年代后逐渐发展了信托租赁、票据承兑、代

理发行和兑付证券、保险、信用卡等业务。90年代以来,各商业银行竞相发展了如经济咨询、代客理财、代客外汇买卖、一卡通、一柜通、一网通等新的中间业务。尽管如此,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差距是明显的:(1)实际经营范围窄,品种少。(2)业务规模小,收入水平比较低。(3)服务手段和技术水平比较落后。我国已经加入wTo,外资银行将陆续进入我国市场,中间业务将成为外资银行最具竞争力的领域,也恰恰是国内银行的薄弱环节。今后,我们应该增强金融创新意识,加快发展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减少对传统业务的依赖,也就可以减少利率风险的困扰。

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外部环境需要解决和改善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亟待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但就现实而言,其商业银行的内外部环境还存在众多的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主要是利率非市场化、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等。

1.利率非市场化

利率非市场化使得资金交易双方无法自主决定交易价格——利率。从而,第一,利率无法成为资金供求状况的指示器和自动调节器。自动调节器指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利率具有自动调节资金市场恢复均衡的作用。如当资金的供不应求时,利率上升使资金供给增加,资金需求减少,最后市场恢复均衡。因此,商业银行无法根据利率变化对资金供求状况作出准确判断及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二,利率无法对不同程度的风险承担者提供相应的补偿。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承担不同风险对贷款者(如商业银行)而言,其利息收入并无大的差别。既然商业银行对交易价格并没有多少决定权,其所能控制的只,是决定“贷’或者“不贷”。然而,“贷”没有相应的或足够的风险补偿,“不贷”则银行的资金不能充分运用,影响银行的赢利状况。加之银行赢利与否及赢利程度,对银行管理者的实际利益无密切的关系,后者更关心的是避免在其“执政期”出现更多的呆账或坏账等不良债权,因此,商业银行往往倾向于“不贷”,这也是部分商业银行存在“惜贷”的重要原因之

2.金融市场

完整的金融市场应该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金融衍生商品市场等。而目前中国这些市场的发展状况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尚不成熟和完善,外汇市场的规模较小,金融衍生商品市场基本处于空白状况。资本市场发展的滞后性使得银行承担着经济活动中的大部分资金需求,集中了大量的风险。而外汇市场的规模小且主要局限于即期外汇交易,因而难以对外汇头寸暴露进行有效防范和控制。用于风险规避和防范的金融衍生工具也因受制于金融衍生商品市场的发展而难以运用。因此,金融市场整体发展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中国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有效性。

3.商业银行自身因素

商业银行利率篇2

作者简介:何琛(1986-)女,汉族,现为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大学三年级学生。

指导老师:彭寿康教授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在稳步推进。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加剧,利率风险逐渐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利率风险的管理与防范将成为商业银行研究的重要课题。

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虽然我国银行已经从利率管制发展到了具有一定的风险管理自,但银行对利率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仍然较弱,在利率风险管理方式上仍然处于以“堵”为主的被动局面。如何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利率管理方式从以“堵”为主的被动式风险规避到以“疏”为主的主动式风险疏导转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利率市场化风险分析

毋庸置疑,利率市场化对提高金融效率,推进金融改革,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国家,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可缓解资金紧张;对个人,可以增加利息收入;对银行,可以相对自主定价,有利于改善盈利性。

但是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利率市场化同样会带来不利影响。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与资金短缺现象长期共存,实际利率经常处于负值。一方面国家为鼓励投资,刺激国内经济增长,常常人为压低利率,形成“金融抑制”;另一方面银行特别是国有或国有控股银行对大量民营资本惜贷,造成一定的资金短缺。这种信贷市场的严重扭曲突出表现在:第一,占产出较大份额的非国有经济只占用了较小份额的信贷资源,对GDP贡献达2/3以上的非国有经济只占用信贷资源的1/3左右;第二,农村地区存在大量非正规融资,且利率远远高于法定利率。这种信贷资源配置扭曲的严重后果是利率一直严重低于均衡水平,可以想象一旦利率放开,上升甚至大幅度上升将成为必然。上升的利率水平会对各个经济主体发生重大不利影响。

首先从居民来看:近几年来我国居民使用消费信贷的总量逐年增加,其中10到30年的住房按揭贷款占比不断提高,居民消费信贷的热情居高不下。所有按揭条款中均有诸如“合同有效期内,如遇利率调整按人民银行规定调整,甲方不再另行通知丙方,丙方对此无异议。”类似条款。因此按揭贷款(住房、汽车等)本质上均是浮动利率计息,然而众多居民未必知道其中的真实含义。实际上通过这类条款,利率变化的风险将全部转嫁到居民身上。

其次从企业来看:我国的国有企业大多都是高负债经营,利率攀升必然导致企业负担加重,亏损加剧,甚至导致债务危机的发生以及破产与失业的增加,由此将危及社会的稳定。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有企业的种种问题又会作用于国有银行。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贷款利率的放开一定程度上为它们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但银行对中小企业往往用高贷款利率来缓解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的风险,从另一个角度讲,银行可以利用高利率当挡箭牌,“名正言顺”地拒绝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

再者就银行而言,利率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经济金融现象。它是指商业银行在从事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活动中,因市场利率发生变化而蒙受资产负债净收益水平下降等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利率风险贯穿于资产负债业务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从总体看,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将呈上升趋势。风险成因可分为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内政局动荡、经济形势恶化、金融市场波动、国际利率和汇率变化等;内部因素包括资产负债结构失衡、利率决策管理失误、内部管理体制不合理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资产负债匹配风险。这是在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不等价变动中产生的利率风险,主要源于商业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匹配。

第二,客户选择权风险。这是在客户提前归还贷款本息和提前支取存款的潜在选择中产生的利率风险。根据我国现行的利率政策,客户可根据意愿决定是否提前支取定期储蓄存款,而商业银行对此只能被动应对。

第三,利率结构风险。这是在存贷款利率波动不一致中产生的利率风险,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指在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存贷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另一种是在短期存贷利差波动与长期存贷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由于这种不一致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

第四,管理体制风险。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伐逐渐加快,利率风险必将越来越突出。因金融体制改革滞后,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意识薄弱,管理人才奇缺,从而难以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只是被动地去适应利率的变化,而不是主动介入到利率风险管理之中,从而在主观上加大了利率变动的管理体制风险。

第五,利率决策风险。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资金价格的竞争充分体现银行经营决策水平的竞争。如果所决定的存款负债利率低于同业价格,或所决定的贷款资产利率高于同业价格,就会面临着丢失优质存贷款市场的风险。

二、利率风险管理需要金融工具创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会带来的问题集中表现在风险的控制上。如何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将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除了最基本的利率市场化本身的制度完善外,金融工具创新将是十分有效的手段。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就是伴随着接连不断的金融工具创新过程。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基本上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完成,同时在此期间先后诞生了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互换等利率衍生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的功能卓越,能满足微观经济主体的需要。(1)远期利率协议通过远期合约把微观主体的筹资成本或投资收益完全锁定,将其风险转移给了愿意承担风险的远期利率协议公司(或金融机构的某一职能部门),远期利率协议还给银行提供了一种管理利率风险而无须改变银行资产结构的有效工具,银行可以用它来削减同业账面往来金额,改变银行借、贷资金的利率性质和期限;(2)利率期货是特殊的远期利率交易主要适用于规避因利率波动带来的资产净值变化,由于利率期货的保证金、日清算机制以及期货市场交易的广泛性其风险被众多风险爱好者承担,因此大大降低了信用风险;(3)远期、期货保值的共同特点均是对未来的“锁定”,但作为理性的经纪人深感“锁定”不总是合乎本意,如筹资者担心未来利率上升但到时利率不升反降时,则会懊恼当初的远期或期货的保值交易,于是利率期权(更多的时候称之为利率的上限、利率下限、利率的上下限)被创造出来,利率期权则可用来保护净利息收入,防止净利息下降,期权合约的购买者付出少量的期权费后,享受有效期内选择割的权力,即锁定对自己不利的风险的同时又保留于己有利的风险。(4)相对于上述三大利率衍生工具而言,利率互换的功能更是明显,它比较适用于规避由利率变化所引起的净收入的变化,它可以降低筹资成本,拓宽筹资渠道,完善价格的发现机制,一方面银行充当中介机构而能带来具有中间业务性质的收入,另一方面对银行来说可有效地进行负债管理,再者它还可以使得具有相对优、劣势的客户通过利率互换交易解决各自“所能不等于所需”的矛盾,以使各自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三、金融工具创新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商业银行利率篇3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一、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

198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拉开帷幕,银行间拆借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决定,至2013年我国已全面放开贷款利率,存款利率上限升至基准利率的110%,利率市场化的根本在于由金融交易主体根据市场供求情况自发调节利率期限结构和数量结构,扭转由货币管理当局决定和抑制利率形成和利率管理失真传导现象,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利率的自由波动加剧了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故利率风险应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重点关注的风险之一。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影响分析

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由粗放向集约化转变、强化了银行自身的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银行根据市场环境和自身发展目标合理安排和从事经营活动;然而伴随市场利率化的不断深入,利率市场化必然带来高频高幅的利率变动,故利率风险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新时期需要关注的重要风险之一。

(一)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

1.过渡期利率风险。较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起步较晚,管理意识淡薄且缺乏实质性管理经验,管理重心多集中于信用风险方面,故面对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放开,我国各大商业银行无法快速适应金融环境带来的巨大变化,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无法采取免疫性、进取型策略从利率波动的预期中获利,长期利率管制政策的结果导致市场利率普遍较低,一旦利率管制放开,市场利率不可避免呈现上升趋势,放眼国际利率发展趋势,萨奇(1996)在分析利率市场化与利率变动关系中指出:在实行利率自由化的国家中,70%国家的利率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浮,银行通过大幅提高存款利率和降低贷款利率来增强同业竞争力,存贷利差收窄的直接后果将导致银行盈利水平下降。

2.永久性利率风险。如果说过渡期利率风险源于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市场化环境的不适应,永久性风险则是所有商业银行都必须要面对的长期性、系统性风险。结合巴塞尔委员会细则和当前国内银行发展现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有重新定价风险、隐含期权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信用风险。

利率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市场定价机制失灵,使商业银行面临重新定价风险,它源于银行资产和负债重新定价时间的不匹配,该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隐含期权风险是指客户在行使期权时,由于选择意愿的改变而给银行带来风险的可能性。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利率政策,客户可自由选择提前支取存款和偿还贷款,当利率上升(下降)时,客户从银行支取存款选择在更高利率时存入,或提前归还贷款选择在更低利率时借出,以减少利息支出,加之金融产品创新的层出不穷,赋予了客户更多的产品业务选择权。收益率曲线风险又称利率期限结构变化曲线,伴随经济周期的不断变化,收益率曲线会呈现不同的形状;近年来,我国债券收益率曲线呈现扁平化发展态势,即长短期债券的风险溢价逐渐减少,说明暗含的利率风险越来越大。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来吸引客户源的同时必然引起资金成本的上升,为了保持盈利,采取扩大信贷的方式来提高利息收益,一定程度上会引起信贷膨胀,不良贷款数额的增加;同时,中小企业作为信贷市场的主要对象,普遍存在财务报表不真实公允披露等问题,而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评估和计量模型等方面的应用还存在很大不足,加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程度实证分析

1.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分析。为进一步探讨银行盈利模式受利率变动的影响程度,笔者选取2009~2013年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的占比情况作为研究指标,经分析可知: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占比平均在70%左右,说明利息收入依旧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其中浦发银行最高时达到90%,为5家银行之首;股份制银行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高于国有大型银行,平均比国有银行高出10%左右,然而在美国等同等规模银行中非利息收入占有40%~55%的比例,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对净利息收入具有极强的依赖性,业务范围狭窄,银行总体收益的利率敏感性较强,故当利率发生大幅波动时,以存贷利差为主要经营来源的传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将受到一定冲击。

表1 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比

资料来源:各商业银行2013年年报。

2.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为衡量利率变化对净利息收入的影响程度,笔者选取利率敏感性缺口计量模型对利率风险进行度量,该计量模型应用的理论基础在于资产、负债均对利率的敏感性有所反应,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间产生的缺口头寸反映出利率敏感性风险的大小,当缺口为零时,即实现利率风险免疫,利率变动不会对净利息收益产生影响。

从表2分析可知:除民生银行在3个月内利率敏感性缺口为正,表现为资产敏感性,其他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皆表现为敏感性负债,以后期限内,除民生银行、中国银行在1~5年间敏感性缺口为负数,其他均为正数,表现为资产敏感性;各商业银行各期限内的缺口头寸绝对值数均较大,意味着面临较高的利率风险;近年来,居民储蓄选择倾向短期化,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不断增加,银行资产长期化与负债短期化现象日益严重,导致商业银行出现资产流动性下降,负债流动性上升的局面;在这种状况下,若利率发生上调,则会对商业银行主营收入造成一定冲击。

表2 商业银行2013年利率重定价缺口分析

资料来源:各商业银行2013年年报。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风险的管理策略

(一)鼓励引导金融创新,提高银行风险控制能力

1.我国商业银行应创新利率风险监管和内控机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保证商业银行具备适当的资本充足率,对利率敏感性缺口进行风险管理,依据监管和激励相辅相成的发展原则,创新利率监管机制,对金融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监管盲区、系统性风险等市场行为进行及时干预管理。完善利率风险内控机制,开发表内表外业务头寸相关联的风险计量模型,在科学计量分析重新定价、基准风险、隐含期权等利率风险的基础上,严格把控总行和各下属部门机构的风险额度,实现商业银行金融体系健康发展。

2.金融工具创新为规避利率风险提供了更多的手段依托,效果最为显著的当为金融衍生品的运用,主要包括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利率期货和利率期权。其中,远期利率协议作为一种完全信用化的金融工具,规避了本金流动性问题,不需通过表内调整就可实现对资产和负债的保值,是进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预计利率发生波动时,商业银行可按照协议利率进行筹资(投资),实现降低筹资成本获得更高的利息收益的目的,商业银行放弃了利率下降时获得的收益,但同时也规避了利率上升时带来的风险,所以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利率风险有效对冲机制,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对利率风险敞口进行套期保值管理,使商业银行能更好地进行资产负债管理,规避利率风险。

3.推广以中间业务为重点的金融业务创新。同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范围窄、品种少,收益占比低,主要以一般业务为主,应充分借鉴国际业务发展经验,借助现有客户群推动中间业务整合创新,加快业务结构转型,拓宽业务领域,提高投行、资金托管、间接银团等新型业务收益占比,打破单一存贷利差的收益路径,加大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捆绑营销力度,谋求新的盈利增长点,防范经营风险。

(二)完善金融体系定价机制,提高市场定价能力

1.为防范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应以市场为价格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率定价体系。首先,总行应结合自身资产负债状况制定适合本行发展的基准利率水平,实行分级授权的管理模式,根据各下属分支机构同业竞争程度、结构规模、利润诉求以及资金水平情况,授予分支机构不同程度的定价浮动权,有利于各级银行机构逐步建立起适合当地市场金融体系发展的利率水平;其次,建立新的利率定价模型和决策系统,结合以往客户信贷关系的经验数据,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控制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最后,针对我国银行存在的产品定价政策不规范、定价方法不合理、定价组织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建立科学先进的产品定价策略。

2.稳步推进FTP(内部转移价格),通过内部资金利率进行资产负债结构调整,以合理的资金经营成本和风险计量为基础,降低各银行分支机构资金获取与使用头寸的差额,通过全额有偿转移资金构建集矩阵式资金管理体制、绩效管理体制和风险管理体制于一体的科学评价体系,指导产品科学定价,有效规避银行中现存的报价混乱、定价不准等问题。

(三)完善国债市场,构造收益率曲线

1.基于国债利率结构合理且流动性强的特点,国际上多采用国债利率作为市场的基准利率,因此进一步完善我国国债市场,对规避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具有必要性。首先,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债市场,打破国债市场的分割局面,增加跨市场套利交易投资的机会,促进债券市场交易的流动性;其次,促进国债品种多元化,大力发行以短期和超长期为主的国债品种,合理配比国债期限结构,使收益率曲线变动趋于合理化,形成市场基准利率,发挥财政金融定价功能;最后,推进我国国债市场国际化进程,加大国内发行债券对外开放程度,通过先限量后开放的方式,允许海外投资者参与国内债券交易买卖。

2.科学构造及预测金融市场利率期限结构,培养基准收益率曲线。将理论与经验法相结合,运用CIR、Bootstrapping过程以及三次方样条等函数模型来科学构建利率期限结构,进行利率预测,准确把握利率波动方向和幅度,有利于商业银行积极调整匹配表内项目,保持有利的风险敞口,并对表外产品价格进行合理估计;根据套利定价和一般均衡理论,利用当前利率期限结构,结合各经济因素变化趋势,推测未来利率走势,有效控制利率风险。

(四)合理配比存贷款结构,提高银行收益水平

1.商业银行应遵循成本效益理念,大力推广低成本的短期活期存款,控制成本较高的同业存款量度,避免过高的付息成本,保证存款规模与利息成本协调均衡;确定合理存款比例以确保存款稳定性,将企业存款与存贷制度相挂钩,通过实施良好的信贷服务、开发新型储种业务和推广储蓄宣传工作,激发广大客户吸储积极性,形成银行稳定忠诚的客户源,通过优化存款结构,扩大商业银行资金来源范围。

2.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旺盛的境况,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放开中小企业贷款比重,通过利率的差别化定价,提高收益较高的优质中小企业贷款市场份额,与之建立长期互利合作关系,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利息收益;同时,为谋求新的贷款业务增长点,开发个人住房及消费贷款业务,增加设定浮动利率区间和固定贷款利率,丰富贷款利率品种,有利于商业银行根据利率波动幅度调整利率风险敞口;最后,为避免不良贷款带来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应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规避高风险业务,严格贷款审批权限,综合分析评估客户偿债能力和信用评级,核定授贷额度,化解贷款风险。

参考文献

[1]陈志刚.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分析[J].中国金融,2005,08:49-51.

[2]田晖.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J].银行家,2013,10:55-57.

[3]杨耀峰.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创新思路[J].武汉金融,2001,03:44-46.

[4]王在全.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的挑战与对策[J].新金融,2013,11:28-31.

[5]王颖千,王青,刘薪屹.利率市场化趋势下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思考[J].新金融,2010,02:48-50.

[6]樊胜.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D].西南财经大学,2007.

[7]徐秋洁.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比较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9,09:58-60.

[8]尹志韶.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最优缺口管理及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7.

[9]杨墨竹.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与应对措施[N].金融时报,2012-04-09011.

[10]金雪.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3.

商业银行利率篇4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7-0095-02

1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衡量方法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度量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有三种,分别是利率敏感性缺口法、持续期分析法和VaR度量法。其中,利率敏感性缺口法的假设条件较少,数据容易获得,衡量风险所需的成本相对较低,技术水平的要求不高。所以,本文选取利率敏感性缺口法对利率风险进行分析。

利率敏感性缺口法用来衡量利率变动对银行当期收益的影响。具体来说,就是银行将所有付息负债和生息资产按重新定价的期限划分到不同时间段。在不同时间段内,利率敏感性资产(IRSA)减去利率敏感性负债(IRSL)得出的数值即为利率敏感性缺口(GAP),即GAP=IRSA-IRSL。当某一段时间内的资产大于负债时,就会产生正缺口,GAP>0,即资产敏感性缺口。此时,如果市场利率上升,会导致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上升。相反,当某一段时间内的负债大于资产时,就会产生负缺口,GAP

由GAP引申的相关指标还有缺口率(Δ)、利率敏感性比率(λ)和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θ)。缺口率(Δ)是指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除以商业银行总资产,可用公式表示为:Δ=GAP/总资产。缺口率是一个相对指标,它表示银行所拥有的总资产对其所面临的缺口风险的承受能力,缺口率与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呈负相关关系。利率敏感性比率(λ)也是一种相对指标,公式为:λ=IRSA/IRSL。IRSA与IRSL的相对大小决定λ与1的偏离度,即θ=λ-1,θ同样为衡量利率风险的相对指标,当θ的绝对值趋于0时,银行因利率波动而承受的风险较小,反之亦然。

2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实证分析――以中国银行为例2.1研究范围的选取

实证研究范围选取2007年至2013年,该研究范围包含两个升息周期和一个降息周期,并在2012年7月6日出现回调拐点(如下图所示)。这段时间呈现利率频繁波动的状态,有助于研究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所面临的利率风险,也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体系。本文实证研究数据均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各年度报表整理所得。

我们从易受利率波动影响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即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出发,运用利率敏感型缺口模型进行数据的分析,以衡量中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并对其加以有效控制。

2.2指标的选取与计算

根据上文所述,本文采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法,选取利率敏感性缺口(GAP)、利率敏感性比率(λ)、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θ)和缺口率(Δ)四个指标对中国银行的利率风险进行实证分析。

对2008~2013年我国中国银行年度报告公布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将利率敏感性缺口(GAP)、利率敏感性比率(λ)、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θ)和缺口率(Δ)分别从短期、长期和总量三方面进行计算、统计,得出结果如下表所示。

2.3指标分析

从利率敏感性缺口角度来看:只有在升息期,GAP>0;在降息期,GAP0,银行应该适当的减少资产,增加负债,以规避降息带来的风险;如果GAP

虽然在2008年底开始的升息周期中,中行的总缺口为正,为其在升息周期下带来可观的利息收入,但是,由于短期内中行存在负缺口,因此将会产生较大的利息损失,存在较大的短期利率风险。从表中可以看出,除个别年份外,中行一般呈现为长、短期正缺口,总量正缺口的状态。如果处在降息周期,银行将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而且,中行受利率的周期性变动影响较大,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但是数据显示出一种政策调整的滞后性。这可能与中国银行自身资产规模巨大,相比中小商业银行来讲,其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灵活性较差的原因有关。

从利率敏感性比率角度来看:根据利率敏感性缺口的分析可知,当处于升息周期时,λ>1;当处于降息周期时,λ

由总量指标可以看出,在2010~2013年之间,无论处在升息周期还是降息周期,一直在不断减小,越来越趋向于1,说明中行在此期间采取了被动性的策略来防范利率敏感性风险。无论利率如何变动,这种保守型策略都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利率风险,确保中行收益的稳定。而在2009年开始的升息周期中,虽然刚开始维持在1附近,但是总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这会降低银行的利息收入幅度,若不及时有效调节,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银行利息损失空间将会进一步扩大。从长期指标来看,均与1严重偏离,但呈逐年下降趋势,可以看出,由于中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匹配,使得其面临较大的长期利率风险;但是工行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过一定的逐年调整,使得长期利率风险有逐年降低的趋势。

从缺口率角度来看:总量方面,中行的缺口率从2009年开始波动较为平稳,且数值不大;短期缺口呈现波动状态,长期则由2009年开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说明:中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和总资产相比而言不大,现有的资产可能达到全面防范利率风险的目标。但是,其应注意调整长、短期缺口率,并对长、短期资产和负债进行合理匹配。

3启示

通过上文对中国银行相关利率风险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利率风险的最主要因素在于资产、负债规模与期限的不匹配。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商业银行要提高对利率风险的重视程度,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理论方法,构建利率风险的内部防范体系,设立职能明确的风控机构,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对利率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规避。

其次,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加强长、短期资产和负债的匹配,从而尽可能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引导金融产品创新。

最后,政府应该设立相关机构部门,加强对金融市场风险的实时监控,特别是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监控。大力推进经济发展,为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降低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不利影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金融产品的创新和衍生产品的良好运作提供完善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

参考文献:

[1]顾彦恒.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其应对措施[J].中国商贸,2013(17).

[2]林乐芬,陈旭阳.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压力测试分析[J].经济纵横.2013(12).

[3]谢晓雪.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12(15).

[4]闫晶怡,闫凤祥.利率市场化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70).

[5]朱霞,刘松林.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金融改革,2012(2).

商业银行利率篇5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6)04-0056-03

以下选取九家国内商业银行作为考察对象,运用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方法,测试它们在应对利率波动较大的近几年是否采取了足够有效的防范措施,以及这些银行基本的资金缺口发展态势。考虑到兼顾财务数据的全面性和连贯性,选取了两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七家股份制银行。根据西方缺口管理的原理和方法,以资金缺口和利率敏感性比率这两个指标来分析九家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其中,三家上市银行的财务数据来源于中国证监会的年报。由于信息有限,在统计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时,考虑到短期金融工具基本上是与利率完全相关的,因此,以短期生息资产和短期有息负债分别代表浮动利率资产与浮动利率负债,用来计算未来一年内资金缺口。即?押资金缺口=短期生息资产-短期有息负债,利率敏感性比率=短期生息资产/短期有息负债。其中,短期生息资产选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以下项目: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同业款项、存放联行款项、拆放同业、拆放金融性公司、短期贷款和短期投资。如表2,这是根据搜集的数据计算出来的报表。

我们了解到,1998年以来的连续降息,使存贷款利率都有所下降。而从表2可以看出九家银行中,只有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和交通银行的资金缺口为负值,利率敏感性比率小于1,而其余五家银行包括规模较大的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的资金缺口为正值。这说明,始于1996年以来的降息并没有使得大多数银行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范利率风险。但是,随着利率继续下跌,中国农业银行在1999年的资金缺口开始为负值,并且负缺口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而中国工商银行在2001年将缺口调整为负缺口,华夏银行以及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最终也于2002年调整为负缺口,显然,他们对于利率持续走低的态势做出的反应是较为缓慢的。总的来看,从1998年至2003年这六年间,大多数的商业银行在朝着负缺口方向努力,也表明了他们绝大多数认识到利率风险的问题,开始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财务报表,避免引起较大的缺口风险损失。但是,上海浦发和华夏银行的利率敏感性比率大于1,且没有减小的趋势,这是值得注意的。

三、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下的利率风险管理对策

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应参照巴塞尔利率管理的核心原则,积极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1.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战略

董事会应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战略,包括风险管理的目标、原则,风险可承受的区间等。董事会还要负责资本金的管理,即估算发展目标、预测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的缺口,规划资本的最佳结构并提出筹资方案,确定资本金在经济区域、业务主线及不同行业之间的配置,对利率风险管理的长期投入进行规划,为银行长期稳定的发展做好准备。

2.确立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

利率风险管理流程分为利率风险的识别、测量、处理、评价四个阶段。利率风险识别是运用各种手段确定风险的来源、性质和发生时间;测量是衡量风险的大小或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幅度;处理是指在风险发生前或发生后运用各种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和幅度,或化解风险造成的不利影响;评价是指对前三个步骤的评价,通过科学评价可以了解风险管理的效果,纠正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确立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和重心。

3.建立动态缺口分析模型

当今,国际银行界用以进行利率敏感性分析的技术和方法有缺口分析、持续期分析、净现值分析和现代模拟分析。其中,持续期缺口分析是一种动态的缺口分析方法。我国商业银行应重点以持续期缺口为核心构建利率风险评价模型,建立电子化信息传递渠道,计算出各时期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总额、持续期缺口大小和方向等,通过动态模拟分析,为利率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利率篇6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 经营策略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现状

(一)利率市场化的内涵及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利率市场化就是指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确定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需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包括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建国以来,我国不断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利率处于被严格控制的状态,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后来商业银行具有了一定的利率浮动权。今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在利率形成机制、利率管理机制和利率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下一阶段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债券市场利率的进一步放宽、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的扩大、利率结构调整的加快,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在逐步深化。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较为严格的利率管制政策。虽然利率管制有助于实现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有效控制,但由此带来的副作用和损失也是巨大的,学术界和业界对利率管制的弊端已经达成了共识。利率管制会导致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效率低下,无法实现货币的供需平衡,不能达到货币的有效配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部分商品价格已经由市场供需来决定。然而资金的价格却不然,这导致稀缺的资金不能实现帕累托有效配置。此外,国家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管制不利于央行各项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所以,放开利率管制,实施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可行性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通过分析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可以发现,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宏观经济稳定、资金供需基本平衡、金融制度完善、金融监管和金融市场较为有效。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宏观经济稳定,各商业银行资金较为充裕,资金供需基本平衡,金融制度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不断加强,金融市场趋于有效,这些客观条件为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运作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运作的有利影响

作为国家经济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下面临着诸多机遇。

第一,利率市场化有助于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利率市场化之后,货币市场、债券

市场等将变得更加有效,利率市场化将有助于构建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和实施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从而为商业银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和经营环境,有助于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第二,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能够依据资金的供需,自主决定资金价格,不再受制于国家的管控,使得资金的配置更加有效。

第三,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利率市场化将使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从而迫使商业银行改变其传统的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主要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业务结构单一。利差收入是我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利润来源,高利差导致商业银行缺乏创新的动力。利率市场化之后,存贷利率之间的差额将变得越来越小,如果商业银行不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不进行业务创新,商业银行的利润将面临大幅削减,一旦面临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冲击。因此,商业银行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改变收益结构,以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利率风险。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运作的不利影响

除了机遇,利率市场化也会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诸多挑战。

首先,利率市场化将放大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敞口。利率风险主要来源于市场利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之下,利率的波动将更加频繁,波动的幅度也将加大。这样一来,当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型资产和利率敏感型负债不匹配时,一旦利率有较大波动,就将对商业银行的净利润产生巨大影响,从而放大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敞口。

其次,利率市场化将对传统的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造成极大的冲击。我国商业银行的主

要业务为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利率市场化之后,存贷利差将变得越来越小,商业银行利润将面临大幅削减,一旦面临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将遭受巨大冲击。

三、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

(一)深化商业银行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商业银行

第一,加快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之下,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运作会面临诸多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深化商业银行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商业银行。深化商业银行体制机制改革的着眼点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和大力推动商业银行上市。首先,在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方面要着力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股份制改造,使其建立起明晰的产权制度,使其从繁重的政策任务中解脱出来,使其能够真正实现市场化的经营运作,使其成为自负盈亏和追逐商业利润最大化的市场主体。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能够彻底转变其传统的经营运作模式,有效建立起国有商业银行的利益驱动机制,激发国有商业银行的赢利潜能,构建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其次,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普遍较低,商业银行应对经济金融风险的能力较弱。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大力推动商业银行上市融资,用所融资金补充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高商业银行应对经济金融风险的能力。例如,浦发银行于1999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其资本充足率从8.6%瞬间飙升至19%。推动商业银行上市,除了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还能够促使商业银行改变其传统的经营运作理念,提高经营运作效率,从而促进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推动商业银行构建通畅的信息传输网络。利率市场化对利率制定和利率信息传递的时效性要求较高,商业银行必须构建起通畅的信息传输网络,保证利率信息能够快速及时地传递至各银行网点,使商业银行的利率政策能够得到及时的执行。

(二)提高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必然会面临利率风险。为有效规避和化解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必须提高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

第一,要建立健全利率风险管理机构。由专业人士制定和执行利率风险防范方案,有效减少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

第二,要加强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识别能力。科学合理地分析商业银行现有的资产和负债所面临的利率风险敞口,综合运用缺口分析、净持续期分析、净现值分析和动态收入模拟等利率风险分析方法,合理确定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大小。

第三,要提高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控制能力。商业银行要增强市场敏感度,密切关注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动向,科学分析,构建合理的利率预测模型,增强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动的预测能力,从而增强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事前控制能力。同时,商业银行要依据利率变动的方向,不断调整利率敏感型资产和利率敏感型负债的结构。当预测利率将要上升时,商业银行要增加利率敏感型资产和减少利率敏感型负债,缩短资产的有效持续期和延长负债的有效持续期;当预测利率将要下降时,商业银行要减少利率敏感型资产和增加利率敏感型负债,延长资产的有效持续期和缩短负债的有效持续期。

第四,商业银行要有效地利用金融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和防范利率风险。单纯地依靠商业银行内部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也许还并不能有效地化解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有时还必须通过金融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来进行利率风险的转嫁。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远期利率合同、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和利率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来锁定未来利率,有效规避和防范利率风险。

(三)转变商业银行经营运作模式

第一,促进商业银行收益结构的多样化。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为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利率市场化之后,存贷利差将变得越来越小。如果商业银行不改变传统的经营运作模式,商业银行的利润将面临大幅削减,一旦遭遇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冲击。商业银行必须彻底改变业务结构单一的局面,不断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使得商业银行的收益结构变得多样化,以有效应对可能面临的利率风险。

第二,实施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市场营销战略。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将加剧,要想吸引优质客户,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战略必须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合理满足客户需求,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推行高附加值的个性化理财服务,实施差别服务战略,不断推出为客户量身打造的创新性金融产品。

第三,加强网络银行建设。利率市场化之后,大力加强网络银行建设,一方面,可以极大地减少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很大程度地方便客户的投资理财,节约客户的时间成本,使得网络理财中心直接面向客户,从而真正做到了解客户,继而服务好客户。

参考文献:

[1]余正萍.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与策略[J].中国市场,2011(35).

商业银行利率篇7

一、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

1.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变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处于利率管制状态以及国有产权的属性特征,所以经营战略上明显带有比较强的行政色彩。一般来说,在利率管制的制度下,商业银行往往按照行政指令,相对固定的存贷款利率将贷款投向一些国家计划发展的产业,这时候商业银行的客户往往是那些大中型的国企。但是国企凭借其优势地位和垄断地位,往往存在预算软约束问题,经常拖欠银行贷款,催生了商业银行大量的不良资产。如此之高的不良贷款率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无法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门槛,与国际银行接轨和开拓海外市场也更无从谈起。长期的行政经营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管理行政色彩浓重、效率低下、风险意识弱化。而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将使商业银行成为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主经营的市场经济主体,是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的大好机会。

2.有利于扩大经营自,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长期以来,银行高利润增长被社会广泛关注与质疑。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商业银行的净利润一直在高位,净息差相当大,而非利息收入占比小,这意味着银行业主要利润来源于利息收入。高利润是源于垄断性的高利差,而高利差的原因就是利率的非市场化,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并没有完全反映市场上的资金供需状况,也无法反映商业银行经营的成本和风险,使得商业银行本身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造成了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松弛和风险控制意识薄弱。而随着利率的市场化,商业银行开始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获得了更大的定价权,银行的竞争方式和金融服务也将改变。在利率管制严格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能提供的金融产品趋于同质化,商业银行特别注重关系型客户。而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方式和水平将更加专业化。商业银行需要根据不同级别的客户提供不同价格产品的差异化服务。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建立起以市场机制、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同时也需要专业化的团队保证金融产品定价的可行性,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必然得以提升。

3.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当利率处于被管制状态,商业银行被动地接受中央银行制订的利率,使得商业银行主动开发金融产品的动力明显不足,因为新的金融产品必然带来新的利率价格。所以商业银行只能提供在功能以及价格方面都同质化的产品,金融创新无从谈起。利率的市场化,将商业银行获得了更大的利率定价权。随着竞争的加剧,将促使他们开发不同种类的金融产品,以服务自身的目标客户。同时,利率的市场化,将使存贷款利率不再受到任何管制,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的利率风险,而只有通过持续有效的金融产品创新,商业银行才能顺利地规避这些利率风险,获取更大的利润收入。

4.有利于打击“地下银行”,为商业银行拓宽业务来源“地下银行”的存在,本质上还是利率的管制,资金价格无法通过市场的供需而自由的配置。商业银行无法自主定价,缺乏动力为一些企业制订相适应的金融产品,而大量资金流向了风险较低且低效的大中型国有企业。而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地下银行”就应运而生了。因为不受到金融当局的监管,地下银行是金融稳定巨大的潜在风险。而利率的市场化,将使商业银行获得更大的自主利率定价权,可以根据客户的信用风险状况来制订相对应的金融服务产品,而相比地下银行,商业银行无论是从资金实力、专业化以及安全性上来讲,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这样中小企业自然更愿意选择正规商业银行。这样商业银行就获得了新的业务市场以及新的利润来源渠道。

二、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1.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提出挑战如前所述,利率市场化后,将使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方式发生改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主要靠打造信誉、组建自己的专业化团队来为不同客户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金融创新也将成为银行增强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需要根据不同客户的信用风险以及自身的水平进行自主金融产品定价,这就对商业银行自身的专业技能、定价是否科学合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存款利率放开后,存款来源不稳定的风险也是商业银行的风险所在。因为存款者可能在不同银行和资本市场进行资金的调拨。这也考验了银行如何在保持竞争力的同时,又要拥有足额的准备金防备挤兑风险的发生。总之,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对资金的分配、掌控能力,将成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利率市场化将增加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招揽客户,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因此,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更高的贷款利率来维持自身的收益,这就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产生。留在市场上愿意支付高额利率的都是从事高风险项目、经营业绩较差、信誉度不高的借款人,这便是“逆向选择”。这类借款人往往只关注资金的可获得性,对于资金的成本考虑甚少。再加上面对如此高的利率,便产生了“道德风险”,只管借不管还。另外,由于金融市场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不可能完全掌握借款企业的行为,当企业在高利率的驱使下从事高风险的项目时,银行的信用风险也就随之增加。从长远来看,高利率无法带来高利润,反而催生了大量的不良资产。

3.利率市场化将增加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利率风险就是指经济主体由于利率的变动而受到损失的可能性。如果这个主体变成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就是由于市场利率发生波动,而银行本身的资产和负债期限匹配不一致,由此产生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当利率处于严格管制时期,商业银行只需要按照中央银行的指令办事,即按照统一的存贷款利率揽存放贷。这时期的利率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因此,波动很小,基本来讲是比较稳定的。所以对银行威胁最大的也并不是利率风险。而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利率管制开始逐渐放开。这时期的利率更多是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来决定的,所以利率的波动更加剧烈且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商业银行将面临更高的利率风险。

三、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从世界经济新形势以及我国金融市场长远的发展来看,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是大势所趋,商业银行需要在这场变革中适应大形势,积极主动创新,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1.提高金融产品定价能力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其产品的定价能力。因此,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完善与自己的经营目标相一致的产品定价机制,建立起定价模型,逐步完善整个定价体系。首先,商业银行应该深入市场,做好基础性的数据累积工作,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定价模型。其次,根据自己的经营成本与预期利润以及客户的信用风险、贷款额度、贷款期限建立起一套综合的贷款评级体系。这样,对不同的项目可以灵活地采取差别定价方式。再次,鉴于我国商业银行多采用总分行制度,这种层级式的管理使得上级对下级具有较强的约束力。而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很大,这就使得商业银行的总行需要对各级分行身处的经济环境以及业务开展情况进行考察,灵活地授予不同情况分行不同的定价权力。

2.优化客户结构,占领中小企业市场商业银行应该重新审视以前不够重视的中小企业贷款市场。中小企业经营比较灵活多变,它一般需要的是周转资金,所以单位需求量相对较小,对商业银行来说风险集中度也比较小;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一般都比较迫切,因此,商业银行在与其合作时,拥有较强的议价权,可以获得比较高额的利润。除了观念上的转变,从制度上也需要有所调整。第一,由于中小企业一般都是流动资金贷款,所以从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需要缩短审批流程,以解燃眉之急。第二,中小企业经营不够稳健,个体风险较高,而行业分布又很广泛。这就使得商业银行首先要加强对客户经理的培训,保证在不同行业有专业化的分工;其次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贷后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对企业不定时的检查以确保风险的可控性。第三,加快创新适合小企业经营特点和实际需求的贷款产品,比如无抵押担保贷款,联合担保贷款等。

3.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不涉及银行表内资产负债,是一种非利息收入,具有较低的风险。经营水平越高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也就越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相对较小,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由于中间业务是不包含利率风险的业务,所以,它可以起到一个缓冲剂的作用,它的扩大可以很好地规避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第一,从经营理念上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中间业务的认识较为薄弱,为了完成上级行要求的任务,常常用传统利差收入来替代中间业务收入。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其重要性,才有发展的可能。第二,加快开发新的中间业务,积极创新。目前市面上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品种比较单一,且具有低附加值的特点,大多是一些工资等类业务。商业银行需要在开展理财顾问、信息咨询类高附加值业务上下狠功夫。第三,加强市场营销和推广,培养客户群。一方面,要向客户推销中间业务,要让客户了解和认识其重要性,逐渐培育起稳定的客户群。另一方面,对于商业银行自身来讲,要真正做好市场调研,认清客户需求,这样才能确立好目标客户并与其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

商业银行利率篇8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率市场化也必将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影响;对策

1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利率市场化,即利率自由化,是指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来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可见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是一个改革的过程。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如果市场达到充分竞争,则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控制者或决定者,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都不具有对利率的完全定价权,仅仅是调整利率水平上下浮动的权利变大,国家及中国人民银行还是会对利率水平进行间接地控制,设定与其相适应的基准利率,再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整,形成最终的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的实现,一方面有利于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能更真实地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改革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我国银行业面临更大的挑战。

2.1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商业银行对利率的优化管理。在实施利率市场化之前,商业银行主要从事存贷款这类传统业务,因此绝大部分收入来源于存贷款利息之差。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商业银行可在一定幅度范围内调整利率,为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来源,商业银行会倾向于在允许的范围内提高存款利率;同样在贷款方面,商业银行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客户自主制定不同的贷款利率水平,在合理范围内调低贷款利率以吸引更多的客户。

(2)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加快了商业银行间竞争,在利息净收入逐年减少的趋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可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开展传统业务以外的非传统业务,如进行金融创新,推出新的金融工具、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等,其中中间业务的开展成为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客户办理收款、付款和其他委托事项而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如银行办理的资金证明、承兑和信用证业务等,另外中间业务并不需要占用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风险较小,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可通过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及占比。

2.2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不利影响

(1)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缩小,进而直接导致主营业务收入减少。有数据表明,虽然近年来净利息收入仍是银行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比重呈现出下降趋势。如2013年银行业的利差收入占到经营收入的近80%;2015年中、农、工、建、交五大国有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比为74.8%;2016年受利息差收窄等因素影响,五大行的利息净收入均有所下降,工行利息净收入较2015年减少360亿元、农行减少380亿元、中行减少226亿元、建行减少399亿元、交行减少93亿元。

(2)加大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在利率管制时期,商业银行的利率因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而较为稳定,因此面对的利率风险极为有限。而在当前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调节利率的空间加大,再加上市场上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这就使得市场上资金供求状况发生改变,将直接导致利率发生较为频繁的波动,使商业银行暴露在较高的利率风险中。另外商业银行难以准确预测利率的走势,这将使得商业银行要想制定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价格是极为困难的。因此,利率市场化后所带来的各种不确定,即利率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3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3.1加强利率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利率风险的重视程度,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银行业应对利率风险的经验和技术,以加强对利率的风险管理。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可成立风险管理部门,制定利率风险管理的相关制度,并监控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控制风险和规避风险;另一方面,我国应重视培育利率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引入专业的风险计算工具及分析模型,对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判断,对不同产品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出相应的利率水平。

3.2大力发展银行中间业务

2015年中间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的银行共有3家,分别为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其中中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最高,为1458亿元,同时还有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虽然,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较快,但比重一般维持在20%左右,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则至少在50%以上。另外,由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通常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其自有资金,这就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同时中间业务收入为非利息收入,不受利率的影响,从而降低了风险的发生。鉴于此,我国应大力发展银行中间业务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收入,我国应尽快改变中间业务种类单一的局面,并向产品多元化方向发展,在目前已有的支付结算类和类中间业务的基础上,可大力发展交易类、担保类及承诺类等营利性较强的中间业务,同时提高金融服务质量,这将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旭,陈嘉.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4).

商业银行利率篇9

【关键词】利率市场 商业银行 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通过市场来进行配置,但是关键要素,即资金的价格——利率却还没有真正市场化,这个问题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与世界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分析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起步于1978 年改革开放时,迄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8 年至1988 年。主要侧重于提高利率水平,增设利率品种,完善利率结构,以充分发挥利率的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增加居民储蓄、加强贷款成本约束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作用。

第二个阶段是1989 年至1995 年。利率开始作为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加大了对利率杠杆的调控力度,GDP 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利率三者之间的关联度逐步增强。

第三个阶段是1996 年至今。利率政策作为中央银行的重要货币政策工具得以频繁和灵活运用,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利率管制逐步放松,商业银行拥有的利率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增强。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的风险

1.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变动而使金融机构的收益或损失不确定性。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风险应该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首先,期限错配风险加大。从我国目前的现状看,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是严重失衡的,存款中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占了相当的比重,而贷款中短期贷款则占主要份额。这表明,我国银行业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利率的下调制约了商业银行的净利差收入,加大期限错配风险。

其次,基本点风险加剧。利差收入目前是银行主要收入来源,利率市场化初期,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会有缩小的趋势,加剧基本点风险。

再者,收益率曲线风险提高。长期利率一般要高于短期利率,即收益曲线的斜率为正。如果货币政策的逆向短期操作,短期利率可能会高于长期利率,收益率曲线由正变负,银行的长期未清偿浮动利率贷款的重新定价利率与短期存款利率的利差就会大幅度降低甚至为负。

2.流动性风险

利率市场化使利率水平逐步由市场的资金供给和需求决定,深刻影响企业和个人的融资和理财需求,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此外,当银行存在资金利率缺口时,利率的变化将会对银行利率资产和负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银行的资产负债流动性。

3.信用风险

利率市场化后,当利率水平持续快速上升,特别是存在超高利率时,借款人为了高额利润,会从事高风险活动。从而使信贷市场贷款项目质量整体下降,增加未来违约的信用风险。

(二)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的机遇

1.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扩大商业银行经营自

利率市场化为商业银行配置资源提供了比较好的基础,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银行获得了自主的定价权,资金价格能有效地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从而推动经营结构优化和资源最优的配置。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地考虑目标收益、经营成本、客户的风险差异等因素,从而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实行优质、优价与风险相匹配和有差别化的价格战略;另一方面,银行可以实施主动的负债管理,优化负债结构,降低经营成本。

2.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创新

利率风险加大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推动企业与个人客户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加快金融创新,以达到规避风险、赚取利润及满足客户需要的目的。

3.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管理水平

利率市场化能够推动银行更加关注市场的变化,增强风险意识和成本意识,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银行可以将内部的资金转移定价与市场利率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利于提高绩效考核与内部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此外,依据内部利率确定市场定价,也有利于银行减少内部纵向的差别,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

4.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客户结构

在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中,实行利率市场化,取消利率管制,各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资金价格差异来吸收公众存款。资产业务方面,在吸引重点优质客户的同时对风险较大的客户以更高的利率水平作为风险补偿,推动商业银行客户结构的优化。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一)积极实行资产多元化经营管理

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相对单一,贷款资产比重较高,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资产平均占70%以上。实行资产多元化,有助于缩减贷款资产的规模,调整贷款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规避利率风险。目前业务多元化宜遵循渐进的原则。银行可以适当增加证券资产持有量。

(二)强化对负债业务的管理,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在负债管理方面,主要针对我国目前定期存款到期前利率不能变动,而长期贷款的利率可按年调整,这样遇到利率水平下降时,定期存款比重较大的银行将面临较大压力,且没有有效手段进行调整的现实情况,因此,应采取适当增加主动型负债比重的对策,以控制综合成本,转嫁银行内部不能消化的现实风险与潜在风险。

(三)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加非利息收入

在我国,中间业务的发展还相对滞后,银行主要是提供类业务,包括代收、代付、付理和代办业务,以劳动密集型业务为主。而对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中间业务,如咨询评估、资产管理、私人银行业务、结算担保融资等业务却提供得很少。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应尽快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加大技术和设备的投入,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使中间业务成为银行业一个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总之,国内商业银行应当及时抓住利率市场化的机遇,对不利影响及早采取措施,积极创新,提高竞争能力,在激烈的银行业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利率篇10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马考勒(1938)在研究利率的期限结构时,提出了久期的概念,随后,希克斯(1939)在其基础上加入了当期收益率因素,提出了当时普遍应用的修正久期。J.P摩根公司(1983)将资产与负债分为不同的期限,得到各期限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及负债,并最早提出了利率敏感性缺口概念及度量方法,为测量重新定价风险作出了极大的帮助。考夫曼(1988)证明了债券价格与收益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从而得出凸度的概念。1993年,巴塞尔银监管理委员会对以J.P摩根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提出的VaR模型表示高度重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先后与1997年9月及2004年6月分别了《利率风险管理原则》及《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前者对利率风险的来源、管理技术、组织体系等进行了详细分析与总结,建立了银行业利率风险衡量与管理的基本框架;后者则增加了关于资本充足率,风险披露等内容,进一步完善利率风险衡量与管理的框架。

(二)国内研究 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状况进行探讨。吕耀明、林升(1999)提出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基于资产负债管理角度的若干措施。黄金老(2001)分析了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两类利率风险,即阶段性风险及恒久性风险,并指出利率风险的控制需要商业组织与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王宪锋(2003)用一个具体例子介绍了久期的概念、特性及在进行风险管理时的基本算法,并指出其局限性。王强(2007)根据商业银行四种利率风险的具体表现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李百吉(2009)利用2006~2007年数据,采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调整速度赶不上利率变化的趋势。刘新宇(2010)专门针对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及对策。谭慧敏(2010)选取我国上市商业银行2005~2009年的数据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目前传统业务占比较大,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可能使得经营利润受到影响。张存(2011)利用久期模型对我国四家商业银行2007~2009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可以采用久期-凸度或引进先进国家利率管理基础来进行利率风险的管理。

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实证分析

(一)银行业务利率敏感性分析 本文共选取我国十六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1年的年报的资产负债数据及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历年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作为数据来源。十六家上市商业银行分别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平安银行(深发银行于2012年6月14与平安银行合并,并更名为“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及宁波银行,选取全部十六家上市商业银行对于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更具有代表性。

表1为笔者整理各家商业银行2007~2011年存贷款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7~2011年,这十六家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基本逐年降低,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规模较大的银行,近三年来存贷款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均达到50%左右,但其余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存贷款净利息收入仍然占有很高的比重,基本要达到80%左右,这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一大特点。而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越高,说明银行的经营效率受利率变动的影响越明显。而这十六家上市银行的数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未来我国银行业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的发展趋势,表外业务会逐步加大规模,但传统存贷款业务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的龙头业务。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收益的利率敏感性普遍比较强。

(二)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 从央行1991~2012年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情况表可以看出,从2007~2012年间,人民银行加大了利率的调整频率,2007~2008年两年间就有12次基准利率调整变动,因此,在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大背景下,选取2007~2012年作为考察期,根据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数据来分析所选取的十六家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调整与利率调整的吻合程度,并判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的强弱。

由表2可以看出,2007~2011年,各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均为正,利率敏感性系数分别为在1左右;说明总体上,十六家银行的一年期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大致相等,这十六家银行采取的均是资产负债平衡型的利率风险管理策略。

(三)久期及凸度分析 本文选取了十六家上市商业银行2011年度及季度的资产负债数据,及2011年末的实际利率来进行此次分析。其中,资产方面包括现金、短期贷款及中长期贷款;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款项及存放在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款项因其流动性较强,故将其计入现金类;根据人民银行的规定,目前银行拆借资金最长的期限为不超过一年,因而,将拆出资金和贷款和垫款总额计入短期贷款的范畴;而将受利率影响比较大的长期股权投资和持有至到期投资两项作为中长期贷款;由于缺少存贷款现金流的具体期限等数据,将现金、短期贷款及中长期贷款分别按活期、一年期及五年期计息并计算久期。负债方面包括现金及存款两项。将流动性较强的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及拆入资金计入现金范畴;而将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客户存款等计入存款项。分别按活期及一年期计息及计算久期。

由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凸度缺口的正负号,会影响银行净资产价值增加或减少的幅度。若久期缺口为正,利率下降会使得银行净资产价值上升,通过增大正的凸度缺口能够使更进一步扩大银行的净资产价值;反之,若久期缺口为负,利率上升会实得银行净资产价值下降,通过增大正的凸度缺口能够减少银行净资产价值的萎缩幅度。

从表3中,得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及宁波银行在2011年有拥有正的久期缺口,因而这十二家商业银行在2012年净资产的价值将上升。而表4中的数据也表明该十二家商业银行在2011年度也拥有正的凸度缺口,由于这十六家商业银行有正的久期缺口及正的凸度缺口,利率的下调会使得以上银行的净资产价值增加,银行亦可以通过增大凸度缺口来进一步扩大银行净资产的价值。

由表4的数据可以看出,如宁波银行、光大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其凸度缺口为正值且较大,说明这四家银行对利率风险的变动的限制作用较为明显,而如深发展银行,其凸度缺口为很小的正值,说明深发展银行对利率风险的变动虽有限制作用,但作用相对较小。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深发展银行这四家银行由于有负的久期缺口,在2012年利率的下调的情况下,该四家银行的净资产价值将会有所减少。其中,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这三家银行均拥有负的凸度缺口,在2012年利率下调的情况下,由于这三家银行有负的久期缺口及负的凸度缺口,其蒙受的净资产损失可能会更大。由表4中可以看出,中国银行及兴业银行有较大的负缺口,其对利率风险的变动没有起到限制作用,反而有阻碍利率风险的控制,在利率下调的情况下会使得银行净资产缩水幅度变大,为了缩小银行净资产价值的下降幅度,这三家银行可以适当减小其负的凸度缺口。而深发展银行有负的久期缺口,利率的下降会使得深发展银行的净资产价值有所下降,但其正的凸度缺口可以起到限制利率风险变动的作用,故在2012年利率下调的情况下,其净资产价值的损失风险得到了缓解,深发展银行可以通过加大其正的凸度缺口来进一步减少银行净资产价值的下降幅度。

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应对策略

(一)加强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 我国现阶段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较低,还尚未达到能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或资产证券化等技术来对冲利率风险的程度,所以利用资产负债缺口管理来控制利率风险是一个现实可操作的方法。要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我国商业银行应逐步扩大资金来源和运用渠道,增强调节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能力。在资金来源方面,对我国来说,构建稳定的储蓄机构仍是大银行稳定资金来源的首选。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可以为企业提供一揽子的金融服务,使资金在银行内部运转,增加资金的稳定性。在资金运用方面,可以适当地降低现有的贷款比例,以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此外,还可以压缩银行不良资产的比例,改善资产质量。

(二)改善商业银行经营策略,推行业务结构多元化 从上文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传统存贷款业务仍然占有高达80%以上的比重,而传统存贷款业务受利率波动影响较大,不利于利率风险的管理。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存在收入占比低、业务品种少、业务规模小、服务手段和技术水平落后、业务支持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等不足。我国商业银行可以拓展中间业务市场,选择能满足市场需求,且有较大发展潜力,较小风险及较低成本的中间业务,或有很大潜力的零售业务,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

(三)加强对利率走势的预测和分析 由于我国利率风险管理受货币政策和国家经济状况的影响较大,因而,我国商业银行要密切关注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变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操作的动向、再贴现率、再贷款利率变动、国际汇率动态等信息,以加强对利率风险的信息的分析,更好地把握利率走势,并利用先进方法对利率水平和结构进行科学预测。

(四)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利率市场化的前期,使银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尤其中小型银行面临更大的风险。在未来利率市场化的市场竞争中,一些商业银行可能会出现资产负债表结构剧烈变化,流动性困难等, 面临生存危机。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市场化的金融保障制度来保障储户的利益。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提高银行业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但对稳定金融体系,稳定社会公众对商业银行体系的信心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邓秀萍:《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对策》,《青海金融,》2012年第4期。

[2 ]黄 金 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经济研究》2011年第1期。

[3]李百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实证分析》,《改革与战略》2009年第4期。

[4]刘婷:《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如何管理利率风险》,《财经论坛》2010年第8期。

[5]刘伟雄:《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面对的挑战与对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