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道德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14:15:27

商业道德

商业道德范文篇1

关键词:商业道德缺失重构

一、商业道德的界定

商业道德,是指在商业活动中,商家及其成员从事经营时,完善其素质和协调商业内外部利益关系的善恶价值取向以及在行为上应遵循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准则的总和。本文所谈的商业道德问题,由企业人对某些商业道德规则的违背谈起,同时涉及到企业人对企业的管理与经济制度的道德性问题。

商业道德虽然涉及到商家及其成员对商业规范和经济法规的遵守问题,商业道德并不等同于商业规范和经济法规,后两者带有浓厚的强制性、他律性特点,而商业道德则属于道德范畴,有着自律性和非强制性的特点。简单讲,商业道德对市场经济领域的商家及其成员的要求,包括诚实经营、平等交易、公平竞争、合法谋利、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等。树立商业道德的目的是通过保护市场经济中商家的平等竞争、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借以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同时通过培养个体的商业道德完善个体的道德人格。

二、商业道德缺失的危害性分析

1.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市场营销的本质在于实现企业利润目标的同时,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的利益与消费者的利益基本上是一致的,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进社会的财富,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因此,消费者是企业的“上帝”。但是,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漫天要价,乱“宰”顾客;利用虚假广告进行欺诈,骗买骗卖等,对广大消费者而言,不仅造成了他们经济上的损失,而且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严重者会危及他们的生命安全。在这里,消费者的权益被破坏殆尽,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难以实现。

2.破坏了公正竞争秩序,损害了其他竞争者的利益

公正性是市场竞争的一条基本原则,在正常的市场背景下,每一个企业都是平等的,人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并通过正当的手段赢得竞争和优势,由此获得的利益也才是正当的、合法的。然而,有些企业为了排挤竞争对手,独占市场,则通过不正当手段窃取他们的商业秘密;用贿赂的方式推销商品;在广告或宣传中诋毁、贬低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或产品声誉;用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倾销等,所有这些行为的出现,无不有损市场竞争的公正性原则,使市场竞争秩序受到破坏,严重地影响了其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使之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其正当利益遭受损害。

3.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市场营销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并遵守社会公德。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增进社会的福利和健康发展做贡献。但打量假冒伪劣产品对名优产品的冲击,不仅使名牌企业利润减少,造成国家利税下降,而且国家为查处假冒伪劣产品还得支付巨额资金,损失巨大。同时,某些不法分子为了使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合法化,不惜重金贿赂政府官员,或在销售过程中拉关系、走后门,加剧社会风气的败坏,妨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严重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

无论是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还是用虚假广告进行骗买骗卖,以及采用其它不正当营销手段,从短期看,企业由于欺骗消费者,引诱消费者上钩而获取了眼前的利益,但从长远看,其违法活动一旦被揭露、曝光,必然危及本身的声誉和信誉,遭受社会舆论的谴责,受到消费者的唾弃,最终失去顾客,失去市场。

三、商业道德重构的对策

1.重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营造道德氛围

首先,作为消费者,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既能唾弃、遏制不道德行为,使违反商业道德者没有市场;又能文明、诚实、守信,给商家良好商业道德行为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消费者要学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有效遏制不道德行为蔓延。对违反商业道德行为不予投诉,就是助纣为虐,推波助澜。其次,作为商家要恪守商业道德,文明经商,礼貌待客。特别是企业经营者,要把商业道德当作无形资产,不断强化商誉意识和经济信用意识,真正认识到讲商业道德可为自己创造更多商机。同时,还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把商业道德意识深深植根于全体职工心中,增强危机感和使命感,坚决不搞只顾自身眼前利益的狭隘满足,而失去商业道德,失去市场和失去未来的短期的“自杀”性行为。

2.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必须强调依法治市。而目前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因此需要加快立法和修订,健全法律法规。一要积极健全合同监督管理法规,加强打击合同欺诈工作的可操作性;二要完善企业登记管理制度,以杜绝企业违反商业道德行为发生;三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立法,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四要加快建立信用制度,使市场经济真正成为信用经济;五要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准入制度,使所有从业人员都有法定的“从业资格证”,便于执法机关检查、控制,同时也能有效遏制不法行为发生。

3.破除地方保护主义

改革传统的地方和部门领导的“政绩”考核方式,即除了经济总量指标以外,还应注重考察其市场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与此同时,一个地方的市场开放程度和环保水平也能够反映出其领导人的水平与能力。为追求经济增长指标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甚至不惜以牺牲一个地区的环境为代价,这样的“政绩”又怎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清除地方保护主义这个信用和道德建设中的最大障碍,其关键在于改革对地方领导人考核的单纯数量指标,这样才有利于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4.推进产权制度的改革,遏制短期行为

目前,很多企业产权不清,“婆婆”非常多。尤其是国有企业,国家是通过政府官员系统来实现所有者利益的,而政府官员是要换届选派的,从而导致经营者出现短期行为,往往置商业道德于不顾,急功近利,损人利己,对此,要明晰产权,解除政府的约束,把企业转由企业家经营。因为企业家是以终生经营企业为职业的,关心企业长远利益和自身人力资本的增值,故而能够恪守职业道德。

5.大力推动名优产品的促销活动,实施名牌战略,使重质量、守信用的良好商业道德蔚然成风

通过由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名牌对市场的挤占,可以增强消费者的信心,扩大市场销售,同时使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更为困难。现阶段名牌的形成和发展单靠市场自发的力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情况下,应对其予以必要的扶持。

6.加强执法力度,切实严惩违反商业道德行为,做到天天都有“3.15”

对违反金融、外汇、工商行政管理法规,违反市场管理条例,非法从事工商活动,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必须彻底查办。同时,坚决打击执法犯法,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维护法律尊严,促进商业道德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淑芹.市场经济的道德性解读[J].伦理学,2004,(9).

商业道德范文篇2

商业道德的履行一定意义上是"利他"精神,也是儒商一贯奉行的精神.在我国,儒商奉行的商业道德是恪守信用、诚信为本,诚实不欺,利以义制、以义取财,仗义疏财等等,意在把诚、信、义、恕、让等伦理道德原则贯彻到从商经营之中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充分体现儒商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儒商的消费通常也是"利他"性的,且多见于艺术层面,如建造园林、挽救文化遗产、收藏艺术珍品等方面.儒商文化的内容在今天的企业发展中仍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西方诸多管理法则--美国企业的创新精神、德国企业的质量第一观念、日本企业的团队意识等与中国儒商的管理理念甚为相似.

现如今企业文化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日益显现,企业文化具有经济性,必须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服务,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其价值在于经济作用和超出功利性的广泛的社会意义,企业正确的价值观和信念决定商业道德的水准,商业道德植根于企业文化土壤之上,商业道德水准要靠土壤的养分来支撑.

企业文化对商业道德的支撑作用表现于以下方面:

1企业文化建设对商业道德有导向功能

(1)企业文化依托战略管理而形成,提倡企业履行商业道德,就是要确保企业战略落地且不影响愿景,考虑长远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不同企业的个性化文化就在于愿景的不同,从一定意义上讲愿景决定企业文化特色.

(2)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价值观,其形成的企业文化就是基于企业全体利益相关者已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的文化.企业核心领导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水准决定其经营行为,上行下效,领导者的态度和行为通过各层管理者不断向下传递,直至基层员工,形成了公司整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最终汇成了企业文化,体现商业道德.企业文化导向管理层和员工的价值观念,适者生存,商业道德必须与企业文化倡导的价值取向一致,企业组成相关各方的活动都要考虑他人的利益,守本分,提升商业道德水准.否则,在违背商业道德的情况下,不符合企业文化理念,就会受到排斥,迫使从业人员商业道德的价值回归.

2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商业从业人员的道德意识企业文化体现于一个企业如何协调自身发展的内部环境及其所处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在一个文化根基深厚的组织中,人懂得尊重自己,修身修德,自卑而尊人;人懂得尊重别人,与人为善,和谐相处;人懂得尊重自然,万物与我皆一体,和谐共处.

(1)企业内部人本意识的提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是核心,应着力培养本"企业人"的德行,这是商业道德的本,对自身讲道德的企业才有可能及于他人.

以人为本,人无伦外之人,在企业中,至少有三伦: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

管理层与员工的关系属于"君臣有义"--上下级关系.管理层对员工要有道义《,孟子离娄篇下》中记载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员工对管理层也要感恩",三穷三富过一生",要忠实于企业,与企业同甘共苦,风雨同舟.

管理层同级之间和员工之间不乏"长幼有序"和"朋友有信"这两伦关系,和谐是关键.

有德行的"管理层"和员工,就可避免上级欺压下级,下级背叛上级,或者员工不忠实于企业的局面.企业人人和谐,无疑已具备了商业道德水准.

(2)对社会的商业道德.以人为本,包括考虑本企业人之外的消费者和其他社会公众的利益,还要时时考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这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所以,企业文化建设的人本思想是建立在社会责任意识之上的.这是强调企业文化对"人"的自身道德素质方面建设而推进企业人的商业道德自律.严格意义上说,企业文化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并非主观意识的建设,短期内不能感知到.

3企业文化建设以制度为商业道德"他律"的约束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企业制度是在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是成文的"企业文化",对人的行为带有强制性,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种规定.从企业文化的层次结构看,企业制度属中间层次,它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物质文化实现的保证,是商业道德"他律"的保障,制度旨在以外力约束商业道德的履行.企业制度作为职工行为规范的模式,使个人的活动有规可循、有章可法,商业道德有企业的认可标准,人际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得以协调,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否则,商业道德缺失的行为会受到制裁,违背商业道德者承担"出局"的风险.

4团队精神促进商业道德水准的进一步提高企业文化是具有一个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全体员工均为文化建设涉及的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交心联谊等方式,能够平衡不少浮躁与失落,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形成的企业文化,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对全体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这也是团队精神.团队精神对商业道德的践行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商业道德水准的进一步提高.

商业道德范文篇3

关键词:商业道德缺失重构

一、商业道德的界定

商业道德,是指在商业活动中,商家及其成员从事经营时,完善其素质和协调商业内外部利益关系的善恶价值取向以及在行为上应遵循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准则的总和。本文所谈的商业道德问题,由企业人对某些商业道德规则的违背谈起,同时涉及到企业人对企业的管理与经济制度的道德性问题。

商业道德虽然涉及到商家及其成员对商业规范和经济法规的遵守问题,商业道德并不等同于商业规范和经济法规,后两者带有浓厚的强制性、他律性特点,而商业道德则属于道德范畴,有着自律性和非强制性的特点。简单讲,商业道德对市场经济领域的商家及其成员的要求,包括诚实经营、平等交易、公平竞争、合法谋利、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等。树立商业道德的目的是通过保护市场经济中商家的平等竞争、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借以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同时通过培养个体的商业道德完善个体的道德人格。

二、商业道德缺失的危害性分析

1.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市场营销的本质在于实现企业利润目标的同时,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的利益与消费者的利益基本上是一致的,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进社会的财富,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因此,消费者是企业的“上帝”。但是,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漫天要价,乱“宰”顾客;利用虚假广告进行欺诈,骗买骗卖等,对广大消费者而言,不仅造成了他们经济上的损失,而且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严重者会危及他们的生命安全。在这里,消费者的权益被破坏殆尽,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难以实现。

2.破坏了公正竞争秩序,损害了其他竞争者的利益

公正性是市场竞争的一条基本原则,在正常的市场背景下,每一个企业都是平等的,人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并通过正当的手段赢得竞争和优势,由此获得的利益也才是正当的、合法的。然而,有些企业为了排挤竞争对手,独占市场,则通过不正当手段窃取他们的商业秘密;用贿赂的方式推销商品;在广告或宣传中诋毁、贬低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或产品声誉;用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倾销等,所有这些行为的出现,无不有损市场竞争的公正性原则,使市场竞争秩序受到破坏,严重地影响了其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使之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其正当利益遭受损害。

3.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市场营销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并遵守社会公德。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增进社会的福利和健康发展做贡献。但打量假冒伪劣产品对名优产品的冲击,不仅使名牌企业利润减少,造成国家利税下降,而且国家为查处假冒伪劣产品还得支付巨额资金,损失巨大。同时,某些不法分子为了使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合法化,不惜重金贿赂政府官员,或在销售过程中拉关系、走后门,加剧社会风气的败坏,妨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严重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

无论是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还是用虚假广告进行骗买骗卖,以及采用其它不正当营销手段,从短期看,企业由于欺骗消费者,引诱消费者上钩而获取了眼前的利益,但从长远看,其违法活动一旦被揭露、曝光,必然危及本身的声誉和信誉,遭受社会舆论的谴责,受到消费者的唾弃,最终失去顾客,失去市场。

三、商业道德重构的对策

1.重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营造道德氛围

首先,作为消费者,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既能唾弃、遏制不道德行为,使违反商业道德者没有市场;又能文明、诚实、守信,给商家良好商业道德行为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消费者要学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有效遏制不道德行为蔓延。对违反商业道德行为不予投诉,就是助纣为虐,推波助澜。其次,作为商家要恪守商业道德,文明经商,礼貌待客。特别是企业经营者,要把商业道德当作无形资产,不断强化商誉意识和经济信用意识,真正认识到讲商业道德可为自己创造更多商机。同时,还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把商业道德意识深深植根于全体职工心中,增强危机感和使命感,坚决不搞只顾自身眼前利益的狭隘满足,而失去商业道德,失去市场和失去未来的短期的“自杀”性行为。

2.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必须强调依法治市。而目前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因此需要加快立法和修订,健全法律法规。一要积极健全合同监督管理法规,加强打击合同欺诈工作的可操作性;二要完善企业登记管理制度,以杜绝企业违反商业道德行为发生;三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立法,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四要加快建立信用制度,使市场经济真正成为信用经济;五要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准入制度,使所有从业人员都有法定的“从业资格证”,便于执法机关检查、控制,同时也能有效遏制不法行为发生。

3.破除地方保护主义

改革传统的地方和部门领导的“政绩”考核方式,即除了经济总量指标以外,还应注重考察其市场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与此同时,一个地方的市场开放程度和环保水平也能够反映出其领导人的水平与能力。为追求经济增长指标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甚至不惜以牺牲一个地区的环境为代价,这样的“政绩”又怎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清除地方保护主义这个信用和道德建设中的最大障碍,其关键在于改革对地方领导人考核的单纯数量指标,这样才有利于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4.推进产权制度的改革,遏制短期行为

目前,很多企业产权不清,“婆婆”非常多。尤其是国有企业,国家是通过政府官员系统来实现所有者利益的,而政府官员是要换届选派的,从而导致经营者出现短期行为,往往置商业道德于不顾,急功近利,损人利己,对此,要明晰产权,解除政府的约束,把企业转由企业家经营。因为企业家是以终生经营企业为职业的,关心企业长远利益和自身人力资本的增值,故而能够恪守职业道德。

5.大力推动名优产品的促销活动,实施名牌战略,使重质量、守信用的良好商业道德蔚然成风

通过由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名牌对市场的挤占,可以增强消费者的信心,扩大市场销售,同时使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更为困难。现阶段名牌的形成和发展单靠市场自发的力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情况下,应对其予以必要的扶持。

6.加强执法力度,切实严惩违反商业道德行为,做到天天都有“3.15”

对违反金融、外汇、工商行政管理法规,违反市场管理条例,非法从事工商活动,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必须彻底查办。同时,坚决打击执法犯法,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维护法律尊严,促进商业道德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淑芹.市场经济的道德性解读[J].伦理学,2004,(9).

商业道德范文篇4

商业道德,是指在商业活动中,商家及其成员从事经营时,完善其素质和协调商业内外部利益关系的善恶价值取向以及在行为上应遵循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准则的总和。本文所谈的商业道德问题,由企业人对某些商业道德规则的违背谈起,同时涉及到企业人对企业的管理与经济制度的道德性问题。

商业道德虽然涉及到商家及其成员对商业规范和经济法规的遵守问题,商业道德并不等同于商业规范和经济法规,后两者带有浓厚的强制性、他律性特点,而商业道德则属于道德范畴,有着自律性和非强制性的特点。

简单讲,商业道德对市场经济领域的商家及其成员的要求,包括诚实经营、平等交易、公平竞争、合法谋利、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等。树立商业道德的目的是通过保护市场经济中商家的平等竞争、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借以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同时通过培养个体的商业道德完善个体的道德人格。

二、商业道德缺失的危害性分析

1.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市场营销的本质在于实现企业利润目标的同时,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的利益与消费者的利益基本上是一致的,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进社会的财富,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因此,消费者是企业的“上帝”。但是,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漫天要价,乱“宰”顾客;利用虚假广告进行欺诈,骗买骗卖等,对广大消费者而言,不仅造成了他们经济上的损失,而且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严重者会危及他们的生命安全。在这里,消费者的权益被破坏殆尽,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难以实现。

2.破坏了公正竞争秩序,损害了其他竞争者的利益

公正性是市场竞争的一条基本原则,在正常的市场背景下,每一个企业都是平等的,人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并通过正当的手段赢得竞争和优势,由此获得的利益也才是正当的、合法的。然而,有些企业为了排挤竞争对手,独占市场,则通过不正当手段窃取他们的商业秘密;用贿赂的方式推销商品;在广告或宣传中诋毁、贬低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或产品声誉;用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倾销等,所有这些行为的出现,无不有损市场竞争的公正性原则,使市场竞争秩序受到破坏,严重地影响了其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使之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其正当利益遭受损害。

3.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市场营销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并遵守社会公德。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增进社会的福利和健康发展做贡献。但打量假冒伪劣产品对名优产品的冲击,不仅使名牌企业利润减少,造成国家利税下降,而且国家为查处假冒伪劣产品还得支付巨额资金,损失巨大。同时,某些不法分子为了使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合法化,不惜重金贿赂政府官员,或在销售过程中拉关系、走后门,加剧社会风气的败坏,妨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严重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

无论是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还是用虚假广告进行骗买骗卖,以及采用其它不正当营销手段,从短期看,企业由于欺骗消费者,引诱消费者上钩而获取了眼前的利益,但从长远看,其违法活动一旦被揭露、曝光,必然危及本身的声誉和信誉,遭受社会舆论的谴责,受到消费者的唾弃,最终失去顾客,失去市场。

三、商业道德重构的对策

1.重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营造道德氛围

首先,作为消费者,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既能唾弃、遏制不道德行为,使违反商业道德者没有市场;又能文明、诚实、守信,给商家良好商业道德行为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消费者要学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有效遏制不道德行为蔓延。对违反商业道德行为不予投诉,就是助纣为虐,推波助澜。其次,作为商家要恪守商业道德,文明经商,礼貌待客。特别是企业经营者,要把商业道德当作无形资产,不断强化商誉意识和经济信用意识,真正认识到讲商业道德可为自己创造更多商机。同时,还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把商业道德意识深深植根于全体职工心中,增强危机感和使命感,坚决不搞只顾自身眼前利益的狭隘满足,而失去商业道德,失去市场和失去未来的短期的“自杀”性行为。

2.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必须强调依法治市。而目前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因此需要加快立法和修订,健全法律法规。一要积极健全合同监督管理法规,加强打击合同欺诈工作的可操作性;二要完善企业登记管理制度,以杜绝企业违反商业道德行为发生;三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立法,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四要加快建立信用制度,使市场经济真正成为信用经济;五要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准入制度,使所有从业人员都有法定的“从业资格证”,便于执法机关检查、控制,同时也能有效遏制不法行为发生。

3.破除地方保护主义

改革传统的地方和部门领导的“政绩”考核方式,即除了经济总量指标以外,还应注重考察其市场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与此同时,一个地方的市场开放程度和环保水平也能够反映出其领导人的水平与能力。为追求经济增长指标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甚至不惜以牺牲一个地区的环境为代价,这样的“政绩”又怎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清除地方保护主义这个信用和道德建设中的最大障碍,其关键在于改革对地方领导人考核的单纯数量指标,这样才有利于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4.推进产权制度的改革,遏制短期行为

目前,很多企业产权不清,“婆婆”非常多。尤其是国有企业,国家是通过政府官员系统来实现所有者利益的,而政府官员是要换届选派的,从而导致经营者出现短期行为,往往置商业道德于不顾,急功近利,损人利己,对此,要明晰产权,解除政府的约束,把企业转由企业家经营。因为企业家是以终生经营企业为职业的,关心企业长远利益和自身人力资本的增值,故而能够恪守职业道德。

5.大力推动名优产品的促销活动,实施名牌战略,使重质量、守信用的良好商业道德蔚然成风

通过由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名牌对市场的挤占,可以增强消费者的信心,扩大市场销售,同时使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更为困难。现阶段名牌的形成和发展单靠市场自发的力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情况下,应对其予以必要的扶持。

商业道德范文篇5

关键词:商业道德缺失重构

一、商业道德的界定

商业道德,是指在商业活动中,商家及其成员从事经营时,完善其素质和协调商业内外部利益关系的善恶价值取向以及在行为上应遵循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准则的总和。本文所谈的商业道德问题,由企业人对某些商业道德规则的违背谈起,同时涉及到企业人对企业的管理与经济制度的道德性问题。

商业道德虽然涉及到商家及其成员对商业规范和经济法规的遵守问题,商业道德并不等同于商业规范和经济法规,后两者带有浓厚的强制性、他律性特点,而商业道德则属于道德范畴,有着自律性和非强制性的特点。简单讲,商业道德对市场经济领域的商家及其成员的要求,包括诚实经营、平等交易、公平竞争、合法谋利、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等。树立商业道德的目的是通过保护市场经济中商家的平等竞争、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借以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同时通过培养个体的商业道德完善个体的道德人格。

二、商业道德缺失的危害性分析

1.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市场营销的本质在于实现企业利润目标的同时,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的利益与消费者的利益基本上是一致的,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进社会的财富,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因此,消费者是企业的“上帝”。但是,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漫天要价,乱“宰”顾客;利用虚假广告进行欺诈,骗买骗卖等,对广大消费者而言,不仅造成了他们经济上的损失,而且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严重者会危及他们的生命安全。在这里,消费者的权益被破坏殆尽,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难以实现。

2.破坏了公正竞争秩序,损害了其他竞争者的利益

公正性是市场竞争的一条基本原则,在正常的市场背景下,每一个企业都是平等的,人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并通过正当的手段赢得竞争和优势,由此获得的利益也才是正当的、合法的。然而,有些企业为了排挤竞争对手,独占市场,则通过不正当手段窃取他们的商业秘密;用贿赂的方式推销商品;在广告或宣传中诋毁、贬低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或产品声誉;用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倾销等,所有这些行为的出现,无不有损市场竞争的公正性原则,使市场竞争秩序受到破坏,严重地影响了其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使之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其正当利益遭受损害。

3.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市场营销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并遵守社会公德。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增进社会的福利和健康发展做贡献。但打量假冒伪劣产品对名优产品的冲击,不仅使名牌企业利润减少,造成国家利税下降,而且国家为查处假冒伪劣产品还得支付巨额资金,损失巨大。同时,某些不法分子为了使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合法化,不惜重金贿赂政府官员,或在销售过程中拉关系、走后门,加剧社会风气的败坏,妨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严重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

无论是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还是用虚假广告进行骗买骗卖,以及采用其它不正当营销手段,从短期看,企业由于欺骗消费者,引诱消费者上钩而获取了眼前的利益,但从长远看,其违法活动一旦被揭露、曝光,必然危及本身的声誉和信誉,遭受社会舆论的谴责,受到消费者的唾弃,最终失去顾客,失去市场。

三、商业道德重构的对策

1.重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营造道德氛围

首先,作为消费者,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既能唾弃、遏制不道德行为,使违反商业道德者没有市场;又能文明、诚实、守信,给商家良好商业道德行为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消费者要学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有效遏制不道德行为蔓延。对违反商业道德行为不予投诉,就是助纣为虐,推波助澜。其次,作为商家要恪守商业道德,文明经商,礼貌待客。特别是企业经营者,要把商业道德当作无形资产,不断强化商誉意识和经济信用意识,真正认识到讲商业道德可为自己创造更多商机。同时,还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把商业道德意识深深植根于全体职工心中,增强危机感和使命感,坚决不搞只顾自身眼前利益的狭隘满足,而失去商业道德,失去市场和失去未来的短期的“自杀”性行为。

2.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必须强调依法治市。而目前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因此需要加快立法和修订,健全法律法规。一要积极健全合同监督管理法规,加强打击合同欺诈工作的可操作性;二要完善企业登记管理制度,以杜绝企业违反商业道德行为发生;三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立法,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四要加快建立信用制度,使市场经济真正成为信用经济;五要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准入制度,使所有从业人员都有法定的“从业资格证”,便于执法机关检查、控制,同时也能有效遏制不法行为发生。

3.破除地方保护主义

改革传统的地方和部门领导的“政绩”考核方式,即除了经济总量指标以外,还应注重考察其市场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与此同时,一个地方的市场开放程度和环保水平也能够反映出其领导人的水平与能力。为追求经济增长指标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甚至不惜以牺牲一个地区的环境为代价,这样的“政绩”又怎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清除地方保护主义这个信用和道德建设中的最大障碍,其关键在于改革对地方领导人考核的单纯数量指标,这样才有利于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4.推进产权制度的改革,遏制短期行为

目前,很多企业产权不清,“婆婆”非常多。尤其是国有企业,国家是通过政府官员系统来实现所有者利益的,而政府官员是要换届选派的,从而导致经营者出现短期行为,往往置商业道德于不顾,急功近利,损人利己,对此,要明晰产权,解除政府的约束,把企业转由企业家经营。因为企业家是以终生经营企业为职业的,关心企业长远利益和自身人力资本的增值,故而能够恪守职业道德。

5.大力推动名优产品的促销活动,实施名牌战略,使重质量、守信用的良好商业道德蔚然成风

通过由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名牌对市场的挤占,可以增强消费者的信心,扩大市场销售,同时使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更为困难。现阶段名牌的形成和发展单靠市场自发的力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情况下,应对其予以必要的扶持。

6.加强执法力度,切实严惩违反商业道德行为,做到天天都有“3.15”

对违反金融、外汇、工商行政管理法规,违反市场管理条例,非法从事工商活动,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必须彻底查办。同时,坚决打击执法犯法,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维护法律尊严,促进商业道德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淑芹.市场经济的道德性解读[J].伦理学,2004,(9).

商业道德范文篇6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商业道德在战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如果企业以损坏别人的利益为前提,虽然可以得到一时的赢利,但是终究是不长久,最终会导致企业的失败!因此企业要获得生存的空间,进而长久立足于社会,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商业道德观,并把这道德观上升到企业战略管理的层次,指导着企业的战略制定、实施、评估整个战略管理过程。

关键词:商业道德战略管理社会责任

商业道德是商业从业人员在商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战略管理是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带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战略管理过程一般由战略制定、实施、评估三个阶段组成。商业道德是维系着整个战略管理过程中的纽带,指导着整个战略管理活动。

一、基于商业道德的战略制定

1.必须要用商业道德观念来指导确定企业愿景和使命

企业愿景和使命就是企业未来将成什么样子、任务是什么、业务是什么?企业愿景和使命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存在的意义,有什么的企业愿景和使命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企业愿景和使命必须驾驭在商业道德之上,做一个有商业道德的企业,否则终被社会抛弃。

企业确立愿景和使命不仅要关心自身的经济利益,也要考虑企业相关者的利益。除了要承担企业相应的社会责任外,还需要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同时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期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才富有竞争力。

如何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这种期望?怎么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杆衡量标称,这杆标称就是商业道德。商业道德是各个利益参与方必须遵循的准则和底线,任何一方都不能逾越和破坏,否则将遭到惩罚。企业愿景和使命必须遵守商业道德,否则企业在起跑线上走错方向注定企业必然失败。

2.战略目标必须建立在商业道德基础上

战略目标必须建立在商业道德的基础上,任何战略目标都必须坚持这原则。因为战略目标是建立在企业愿景和使命的基础上,企业愿景和使命是战略目标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战略目标的终点,战略目标的实现最终也是要让企业愿景和使命实现。企业愿景和使命是建立在商业道德的基础之上,因此,战略目标也必须建立在商业道德之上。

3.从商业道德角度来评价和选择最佳战略

战略目标实现有许多途径会产生多种方案,如何评价并从众多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这是战略制定阶段最后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关系着实施手段。

我们从多个角度去评价方案,但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能违背企业愿景和使命。企业愿景和使命就是企业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同时满足企业相关方的利益最大化,产生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只能用商业道德这杆标称从备选方案中选择各利益相关方最满意的备选战略作为最佳战略!从短期和表面上看,企业在经济利益上受损,但从长远大局看,社会更和谐稳定,这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收益更大。用商业道德来评价和选择最佳战略是一个双赢的结局,对企业和社会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

二、基于商业道德的战略实施

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力去保证。如何才能确保战略目标能够实现?

1.企业职能部门在制定策略时要恪守商业道德

企业的战略目标是靠职能部门去执行实现的,职能部门目标是战略目标的分解,所以企业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键是最低层的职能部门战略目标能否实现。职能部门在制定战略目标策略时必须恪守商业道德,不能因为职能部门目标只是战略目标的小部分,个别职能部门为了追求近利不惜放弃商业道德原则,这种做法会伤害到企业的信誉,破坏企业的形象,对企业造成很坏的影响,甚至会给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要坚决杜绝这种现象。职能部门制定策略时要坚持与企业愿景和使命一致的原则,以企业战略目标为方向,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好策略。

2.在实施过程中要坚守商业道德原则

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做到“基业常青”,必须有一种核心价值观指导,这种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商业道德观。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应将这种价值观转化为企业的战略、组织、制度、流程、领导风格、责权体系等,然后再把这些商业道德观念及商业道德标准转化为行为,实现理念与行为的统一。

战略实施是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难度最大的一个阶段。不同的企业,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不确定性。因此,战略实施者必须在商业道德观念的指导下,对企业战略进行完整的全过程动态权变管理。根据各种纷繁复杂的、具体的情境灵活地、创造性地采用恰当的手段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3.要培养一种商业道德文化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是战略实施的关键,企业有了好的战略方案后,需要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地去贯彻实施。这就需要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去激发员工热情、积极性使得目标得以实现。怎样企业文化才有凝聚力?企业核心价值观必须得到企业成员的认可并形成共同价值观念。能获得企业成员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前提是必须有道德的,任何没有道德的核心价值观是得不到社会公众认可的。

三、基于商业道德的战略评估

战略评估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整个战略管理的全过程。战略的好坏应该有一个标准来评判,这个标准就是商业道德。商业道德是战略管理过程中的指导思想,从企业愿景和使命的确立到战略的制定与选择、实施和控制整个过程中商业道德都起到指导决定性的作用。

商业道德是战略评估的评判标准,企业的愿景和使命决定企业必须做一个讲商业道德、有社会公德心的企业;战略目标也必须是建立在商业道德之上;在战略制定与选择过程中必须遵守商业道德,在满足自身利益同时最大满足各相关方利益力求产生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不能做任何违背商业道德的事情从而使企业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商业道德范文篇7

[关键词]市场经济商业道德构建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是与之相适应的商业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没有良好的商业道德作为有力支撑,商品流通不可能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也是难以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因此,商业道德体系的构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重大。

一、构建商业道德体系的必要性

1.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是趋利经济、竞争经济、信用经济,但更是道德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利益对社会利益的依赖,要求人们对社会负责,即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追求私人利益或局部利益时,应该充分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惟有抓住消费者,才能生存下去。而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有充分、自由的选择权,他们行使选择权的依据是企业形象的好坏和产品质量的优劣。企业形象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企业时刻都要讲信誉,稍有疏忽便前功尽弃。南京“冠生园”以次充好月饼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佐证。

3.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客观要求。维护消费者权益离不开商业道德体系的构建。商业道德滑坡的最后受害者都是广大消费者,商业不道德行为是对消费者利益的直接侵害。商业道德的本质,就是要尊重和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

二、商业道德体系的目标和内容

1.商业道德体系的目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体制要求我们必须创建与之相适应的商业道德体系。构建商业道德体系,其目标为:

(1)确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商业道德理念。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经济活动主体必须通过在市场上进行价值交换才能达到盈利的目的。要实现价值交换,产品就必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就要求生产者和经营者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必须从市场需求出发,根据市场需要决定生产产品的品种、数量、质量等,即为他人、为消费者、为全社会提供优质、有效的供给。从此意义上讲,市场经济也是为人民服务的经济,因而,以真诚的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价值理念,才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品质。

(2)确立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商业道德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它的行为主体主要是各类工商企业的法人代表和自己拥有生产资料的个人。他们的局部利益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存在着矛盾以至冲突,但其生产和经营的宏观目的和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即都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无论是竞争的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都共享社会生产增长所产生的益处。因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通过每个经济主体合法经营致富,从而有效地实现社会利益,使国民经济走向繁荣的集体经济。这就要求每一个经济主体不应仅仅满足于个人的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而应从长远考虑国家、社会的整体利益,培育和加强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3)确立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社会主义商业道德。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要引导经济主体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引导他们认真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商业道德体系的基本内容。商业道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是在交易过程中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表现出来,涉及交易双方的切身利益,离开“公平、诚信、信誉、义利”就没有商业道德可言。因此,社会主义商业道德体系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公平原则。公平即公开、公正、平等。公开,指商品交换活动公开,商品质量和价格公开,市场规则和管理公开。没有公开,是非曲直难辩,真假善恶难分。

(2)诚实原则。诚实作为一种商业道德,得到了古今中外的公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招天下客,诚实服务是企业成功之路。诚实的实质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待客平等,优质服务。凡是进商场的人,无论年龄长幼,相貌如何,穿戴好坏,都是顾客,都应真诚、友好、热情相待,像真正敬重宾客一样敬重顾客;时时处处为顾客着想,认真了解和解决顾客在购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真正做到售前、售中、售后,让顾客感觉便利满意。

3.信誉原则。信誉是企业的名声,是企业的形象,是企业的生命,是无价之宝。企业的信誉好,就有强大的生命力,就能不断的发展;企业的信誉不好,就没有生命力,就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无论历史还是当代,因失掉信誉,陷入困境最后破产的企业不胜枚举;由于信誉好,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企业也不可胜数。因此,信誉作为一条重要的道德原则,是社会主义商业道德的基本准则。

4.义利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利润时,应遵循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义利两全的道德准则,摈弃见利忘义的极端利己主义的道德意识,在义利两全中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基础内容的社会主义商业道德体系的构建,是社会主义商业价值的鲜明体现,反映了时代精神和市场经济的道德诉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之一。

三、构建商业道德体系的途径探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不长,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业道德建设仍在起步阶段。这一个阶段的商业道德建设应重点抓好深入宣传,正确引导;加强教育,提高素质;严格他律,从严管理;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等四个方面的工作。

1.深入宣传,正确引导。通过广泛、深入宣传,使经营者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如果不讲商业道德,不择手段去牟取利润,尽管可能获利一时,但终因商业道德败坏而受到消费者的唾弃。只有树立良好的商业道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消费者,从而为企业扩展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加强教育,提高素质。人的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要靠思想政治教育,还要靠人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因为,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可以使人们从新的思想认识的高度来区别是非真假、善恶和美丑,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因此,在加强社会主义商业道德建设中,应把商业员工的科学文化教育工作放到重要议事日程,全面地提高商业队伍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而推动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商业企业中形成和发展。

3.加大执法,从严管理。法律具有无上的权威,它是社会主义商业道德建设的强有力后盾。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是政策贯彻的基本条件。没有这一条,其他社会监督力量都显得苍白无力。只有加大他律约束力度,使各项规章制度、工作守则、劳动规程等进一步具体化,严格执行并辅之以奖惩,才能不断强化职工的敬业意识,提高整体职工的商业道德水平。

4.因地制宜,讲究实效。加强商业道德建设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商业道德建设应不图形式,注重实效。制定商业道德规范要从实际出发。要将人们共同遵守的公共行为制定成企业职工行为规范,由企业统一修订。这些规范包括工作岗位、公共场所、家庭生活三个方面,对职工进入企业后在工作中的基本要求、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做出明确的规定,这是“五讲、四美、三热爱”在商业企业里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宋希仁等:《道德观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

商业道德范文篇8

由公共产品组成的硬环境包括三类:第一类,为生产服务的公共设施,包括:通讯、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此类公共设施的主要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同时也可以为生活服务;它必须是企业无法独立承担投资的服务。政府建立这类设施的目的在于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克服企业独立投资的障碍。第二类,为生活服务的公共设施,包括:医疗卫生设施、公园和娱乐设施、旅游风景、草坪,以及其他可以由政府提供的商业、饮食等设施。政府建立这类设施能有效降低劳动力生活成本,留住高素质的劳动力,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第三类,为要素发展服务的公共设施,包括:免费的幼儿教育、基础性教育、专业教育、养老、丧葬等设施,为要素交易和流动提供的交易场所与服务,如产权市场、科技与企业家人才市场、劳务市场、不动产市场等。要素发展可以为企业和要素所有者提供未来的利益预期,因此,为要素发展提供服务的公共设施也可以产生吸引投资者和要素进入的效果。

二、由非公共产品形成的硬环境

由非公共产品形成的硬环境意指不能由政府提供的地区经济发展的物质环境,包括自然资源环境和区域市场环境。

自然资源环境,如矿产资源禀赋、地表形状、气候条件、沿海条件等,这些条件直接对企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工艺、产品决策和生产成本产生影响,其本质性的影响是生产成本。

区域市场环境由区域经济运行状况、区域市场结构及区域非生产性设施与服务等因素构成。对于企业来说,区域市场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衡量区域市场结构的指标主要有行业分散程度、主导行业的集中程度、市场进入障碍等。服务水平、基础设施商业化程度、要素供给与价格也是区域市场环境的重要内容。就服务水平来说,这里的服务不是指政府提供的服务,而是指地区内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商业零售、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尽管它们是服务性的行业,但却具有商业目的,通过服务获得收益。一个地区基础设施的商业化程度越高,表明这一地区的经济越发达。就要素供给与价格来说,每个企业都必须考虑要素供给的情况,主要是要素供给的余缺、种类、要素价格、供给弹性、提供的方便程度、要素质量以及要素信息。这里主要指的是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的供给情况。本地区劳动力是否丰富决定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选择自由程度;劳动力是否具有多层次和多种类,决定了企业在选择劳动力时能否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合适工种的劳动力;劳动力质量是指劳动力中所包含的以市场标准衡量的人力资本,而不是以文凭或职称来衡量的人力资本。资金供给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本地区信贷机构很少、信贷种类很少,很不方便,即使央行规定了较低的贷款利息,也贷不到款,这种情况会增加企业的实际资金成本。

三、政府性软环境

政府性软环境主要是指政策法律环境,包括法律环境、政府政策环境和政府机构与服务环境。政策提供的软环境,通常为人们所忽视,但对企业决策来说,这种环境可能经常是最具风险性的,因为它最难以在事前加以论证,而在事后最容易产生决策上的延误和失败,因此,软环境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重视。同时,软环境与政府行为关系密切,政府是软环境的直接控制者。

1.立法与执法情况。法律环境即立法与执法情况。一般来说,地方政府立法权较小,这一环境变动的范围较窄,但是执法是否严格,每个地区却存在着很大差异,而这又恰是法律权威的最终体现,也是法律环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本质性影响的方面。因为人们通常会从对法律触犯的范例中获得暗示,形成偏离法律要求的行为预期。执法不严,则地区法律环境就具有不稳定性,人们的投入就很难得到保证,也会因为意外事件过多,而带来大量的、不可预见的费用支出;相反,执法严格,法律方面无机可乘,企业平等,企业决策时就可以有明确的依据,大大减少企业决策风险。因此,区域竞争环境改善应首先从执法环境人手。

2.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指由政府根据当地经济运行状况提出的各种增加或减少市场主体利益的措施,主要包括限制性政策鼓励性政策。前者是指政府对某些市场主体或市场主体的某类活动提出的限制、惩罚、收费及审批控制。例如对经营范围限制、对污染企业的限制等等。后者是指政府对某类市场主体或市场主体的活动提供支持、协助、税费的减免和返还及优惠等措施。例如,对下岗职工自我雇佣的优惠政策、外商投资企业的减免税、高新技术企业和部分改革试点国有企业的优惠政策等。政策环境十分灵活,地区可执行程度较高,但政策也是信息,经常难以同其他地区形成差别,这个地区如果采取了某种比较有效的政策,另一个地区也可以效仿采取这种政策,因此,地区的政策环境会变成一个国家的政策环境。这并不意味着地区不可以创造政策环境,也不意味着不必在地区政策环境上做文章,如果其他地区采取了这种政策,而只有这一地区不采用,就会丧失发展机会。所以,地区政府要运用好政策环境所能够提供的效益。

3.政府机构及其服务。政府机构为本地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包括服务的职能、服务的质量、服务的效率、服务的成本和服务的态度等方面。这是区域竞争差异中最重要的内容。政府的服务对企业运行效率影响最为经常,也最为直接。企业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服务的质量。全面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政府服务,可以减少企业的决策失误,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减少企业公共信息性支出,节约企业的成本。同时,相对政策而言,政府的服务不具有可传递性,可以形成地区特有的软环境。只有政府有了对纳税人服务的意识,才能够将服务推向更高的层次,并给本地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形成与其他地区不同的软环境。

四、经济性软环境

1.信用环境。所谓信用环境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与信任程度。在现代经济中,每个企业的正常经营离不开必要的信用。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指既不是信用资源过度使用,也不是信用资源不足。一方面,信用是一种资源,它是经过长期培养才能形成的社会信任关系。尽管这种资源没有量的限制,但如果消耗过大,就会产生泡沫经济,为信用危机打下伏笔。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专业银行向国有企业进行了大量贷款,很多贷款血本无归,导致了专业银行的呆坏账损失超常增加;近年来爆发的美国次债危机已成为二战以来60年内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其原因都是信用资源消耗过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之间相互不信任,必须要现款结算,这就构成了信用不足。信用不足会产生通货紧缩,降低货币流通效率,导致企业开工不足,产销率下降,经济效益下滑。维护良好的信用环境要求政府必须着力控制信用资源的适度使用,特别是制定合理负债率,作为维护信用资源的手段,同时,还要为建立和培育信用资源、创造信用环境做出努力。

创造信用环境的重要措施是形成契约经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其中重要原因是契约经济发达。契约经济要求:第一,明确利益关系,把当事人的利益以契约形式明确下来。第二,依据契约内容严格执行,不得反悔,也就是当事人在建立契约时必须慎重,一旦合同生效,就应该有义务承担责任;第三,以合同为依据保护自己的利益。契约经济要求的是形成人们自觉地遵守建立契约和履行契约的习惯,减少由于不履行契约而造成的损失。

2.商业道德环境。在商业活动中,很多责任与利益无法用契约明确表达出来,但却对当事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种表现在商业活动中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商业道德。一个地区的商业道德活动状况构成地区道德环境,它将影响地区经济的整体形象,是构成区域竞争软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商业道德是在商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否符合基本伦理的规范化观念,即其行为是否为同行所认同,为多数顾客所认同。为同行认同表明存在着行规,表明存在着行业内约束;为顾客所认同,表明存在着是否购买和保护消费者整体利益的双重约束。商业道德一般表现为是否存在商业欺诈,是否存在服务质量低下等行为。

商业道德影响到投资者的直接利益较少,但它却会影响到劳动力要素和投资者本人的生活成本。对投资者来说,他不能不考虑地区性商业道德给他的投资造成的风险,特别是所雇佣劳动力在企业中的表现是否忠实于企业,是否会因为没有商业道德观念、不遵守商业道德增加企业培训成本或减少企业利益。地区政府在商业道德方面的工作是建立行规,形成行业自律;同时,还要加强市场监督,运用社会舆论监督工具促进商业道德水平提高,促使企业进行商业道德方面的培训。

参考文献:

[1]包学松等:竞争力经济学概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10

[2]马庆国等:区域软实力的理论与实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

[3]张晓文等:企业竞争力的定量评价方法[J].管理评论,2003年第1期

商业道德范文篇9

互联网商业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互联网经济为中心,跨越地理界限,通过在各种类型的互联网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企业与外部组织及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统一、交互、持续运行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有机整体。a当前,我国互联网市场日益成熟,竞争优势越发明显,互联网行业竞争态势也在持续演进,b在线视频网站的快速兴起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我国在线视频行业主要遵循“免费+广告+增值服务”的商业模式,运营商通过免费向用户提供在线视频的方式吸引大量用户,再向用户群体投放广告主的广告以获取收益。其中,贴片广告是在线视频网站投放广告的一种常用方式,播放贴片广告是用户免费观看在线视频的前提,具有一定强制性。一些浏览器运营商为了迎合互联网用户的需求,采用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屏蔽、快进在线视频贴片广告的过滤广告服务。该服务虽然受到了大量互联网用户的欢迎,但该行为也不可避免地会对在线视频运营商的经营活动产生一定损害。“猎豹浏览器不正当竞争案”、“傲游浏览器不正当竞争案”等案例的出现,a不但预示着浏览器过滤视频贴片广告行为不断增多,也对互联网领域新型竞争行为的违法性分析提出了新的挑战。浏览器过滤视频贴片广告行为不同于传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该行为虽然损害了在线视频运营商的利益,但却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用户的利益,提升了用户的观看体验,因此,对该行为正当性、违法性的认定需要权衡多方利益、考量多种因素,才能作出周全、准确的判断。浏览器过滤视频贴片广告行为产生于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经济与传统经济在商业模式、行业类型、竞争方式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该行为的违法性认定需要充分考虑互联网领域竞争行为形式新颖、技术先进的特点,以及浏览器与视频行业各自的商业模式、竞争利益、用户群体等多种因素。由于,浏览器过滤视频贴片广告行为不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明确规定的11类具体不正当竞争行为,其违法性认定目前不存在既有模式及标准,导致浏览器过滤视频贴片广告行为的违法性认定存在较多争议和疑难问题。本文针对争议最为集中的几大问题逐一进行分析,试图对浏览器过滤视频贴片广告行为作出科学、合理的违法性认定。

二、公认的商业道德作为终极且唯一认定标准的问题

浏览器过滤视频贴片广告行为不在《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11种行为之列,因此对于该行为的违法性认定需考虑《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中关于公认商业道德的规定。b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公认的商业道德体现为一种商业伦理,其作为交易过程中绝大多数参与者共同认可的行为标准,体现了市场交易参与者的普遍伦理标准,用于评判特定商业领域中竞争行为的正当性。c一般认为,如果企业的竞争行为仅对自身有利,却损害了该领域产业发展及社会福利,就应当认定该竞争行为不具有正当性。d互联网市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断壮大,冲破了传统市场空间、时间的桎梏,将全球的互联网竞争行为纳入互联网市场,进而使得在互联网市场用作判定竞争行为正当性的商业道德具备了全球性的特征。然而,全球各地区不同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情况、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导致各地对于商业道德确切内涵的认识皆有或多或少的差异,继而赋予了互联网商业道德多元性的特征。浏览器过滤视频贴片广告的违法性认定是否应当仅以公认的商业道德作为依据,是长期以来各界人士争议较多的问题之一。(一)公认的商业道德概念不清所导致的问题将互联网市场公认的商业道德,独立作为浏览器过滤视频贴片广告行为违法性认定的标准,将导致以下两个问题:其一,公认的商业道德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法官的主观好恶易影响违法性认定的结果。考虑到互联网领域新型竞争行为层出不穷,但相关法律文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行业惯例的规定较为抽象。目前,我国对于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正当性判断尚缺少客观道德标准或者法官难以知晓,因此,司法实务中对于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正当性认定往往依赖于法官的主观道德,最终导致审判者的个人好恶成为正当性认定的关键因素。a其二,互联网市场商业道德的多元性特征,易导致互联网市场竞争行为评判标准的无序与混乱。b我国互联网经济起步晚,互联网各细分行业在兴起之初没有与其相配套的法律制度对该领域的竞争行为进行规制,该领域竞争秩序的维护主要依赖行业自律,部分行业基本规则最初都是用户自发制定并自行遵守的。随着互联网市场的不断壮大,各个行业领域均形成了其内部普遍认可的商业道德,然而各个行业的特殊性导致不同领域的商业道德之间存在差异甚至是冲突,进而造成互联网市场商业道德标准混乱的困境。(二)明晰“公认的商业道德”的内涵总体而言,公认的商业道德可以作为浏览器过滤视频贴片广告违法性认定的标准之一,但不宜作为判断该行为违法性终极且唯一的标准。在运用公认的商业道德标准来分析浏览器过滤视频贴片广告行为是否违法时,需要对“公认的商业道德”概念予以明晰。首先,参考互联网行业的自律公约确定该领域公认的商业道德。在互联网市场得到广泛遵守和认同,并出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护经营者及用户合法利益的目的,而善意确定的行业基本规则,应当被视为该领域公认的商业道德。具体到浏览器过滤视频贴片广告行为,其违法性认定则主要将《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互联网终端软件服务行业自律公约》作为该行业的基本规则,将“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公平竞争”作为该行为违法性认定的基本原则。c其次,综合考虑各互联网行业的特殊性,确定相对统一的互联网商业道德。我国对于互联网商业道德的确定,有必要对其他国家互联网市场商业道德的价值理念和评判标准加以借鉴、吸收、融合,并结合我国互联网市场的实际情况,确立统一权威的互联网商业道德,使我国互联网新型竞争行为正当性的评判标准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

三、违法性认定中涉及多方利益衡量的问题

浏览器提供过滤贴片广告服务时是默认关闭该功能的,用户需要自行了解该功能,并基于其对贴片广告的态度自主选择是否开启该功能,该行为不具有明显的阻碍目的,其认定应当考虑干扰行为所造成的损害,综合衡量经营者、竞争者、消费者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后再进行判断。利益衡量实际是一种价值判断,在衡量利益时,首先应当明确被承认和保护的具体利益范围,如果各方利益存在冲突,则应当确定衡量利益位阶的价值尺度,继而对某种利益作出承认或否定的最终决定,最后再确定被承认利益主张保护的范围及限度。在对个案中的利益进行价值衡量时,并不能局限于对原告、被告双方利益的简单比较,而是需要对案件审理结果可能涉及并影响到的利益进行综合衡量。(一)将消费者利益作为违法性认定中的关键因素利益衡量的原则依赖于基本法的价值位阶,即在冲突的多个法益中,如果某一种法益与其他法益相比,其价值位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那么这一种法益就应该优先受到保护。a利益衡量本质上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在对行为涉及的各种利益进行衡量时,应当明确认识需要承认及保护的利益,依据利益发生冲突时各种利益的价值尺度承认或放弃某一利益,并确定最终优先保护的利益的范围及限度。b个案中的利益衡量并不是简单直接地将原告方与被告方的利益放在一起比较,还要综合考虑案件结果可能会涉及的各方利益,将这些利益划入原告方或者被告方进行比较和衡量。具体到浏览器过滤在线视频贴片广告行为,浏览器与在线视频网站经营者的利益属于同一位阶利益,不存在一方利益服从另一方利益的必要性,因此双方利益以外的其他利益因素(即消费者利益)的加入将会对利益衡量的最终判断产生重要影响。目前,规制互联网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比较常用的“非公益必要不干扰”原则将“消费者知情并自主选择”作为适用该项原则的例外,即在此情境下互联网产品或服务可以作为非实质性侵权用途的工具,用于修改其他经营者的互联网产品或服务,c可见消费者利益及意志对于竞争行为的正当性认定具有关键作用。用户利益与在线视频网站经营者利益的冲突,是浏览器过滤在线视频贴片广告行为与互联网领域其他的新型竞争行为的不同之处。浏览器过滤在线视频贴片广告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动摇在线视频网站的商业模式,并在短期内影响其广告收入,但却维护了用户自主选择是否观看贴片广告的权利。当一种竞争行为虽侵犯其他竞争利益却维护了消费者利益时,消费者利益将成为判断行为正当性的重要标准,应当谨慎地进行利益衡量。(二)在利益衡量中引入“比例原则”市场竞争中,对于某一方利益的保护限度及范围的确定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原则性,因此有必要在具体衡量经营者利益与消费者利益时引入比例原则。比例原则主要包括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及狭义比例原则,旨在考虑不同方式对于冲突利益影响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兼顾冲突利益,从而认定竞争行为的正当性。d对于浏览器过滤在线视频贴片广告行为中的利益衡量,主要从以下三个原则展开:其一,适当性原则。该原则要求行为手段有助于目的的实现,浏览器过滤在线视频贴片广告的目的是保障用户(即消费者)利益。为了维护市场竞争中公平竞争秩序、保障社会的整体利益,与保护经营者利益相比,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应当更加优先。当然,消费者利益是指绝大部分消费者的整体利益,而不是个别消费者的个人利益,利益的内容是普遍而非特殊的。a考虑到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对于在线视频贴片广告主要持反感的态度,以及在知晓浏览器具备过滤在线视频贴片广告的功能后,普遍选择开启并持续使用的现象,可以认定浏览器过滤贴片广告的行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多数用户的需求,维护了消费者利益,具有正当目的且满足适当性原则。其二,必要性原则。该原则要求实现正当目的的手段侵害性最小,这就意味着实现正当目的的手段具有多样性,且能够明确分辨所有手段中最不具有侵害性的一种。当然,原则并不是要求行为主体将各种手段逐一比较,而是仅要求行为主体证明具有同等实现效果的手段中,没有比该手段侵害更小的即可。浏览器实现过滤在线视频贴片广告的行为方式主要有两种,既可以通过插件向用户提供该服务,也可以将过滤功能作为浏览器的内置功能。其中,浏览器在选择第二种行为方式时可以有两种实现目的的手段,一种是在不告知用户的情况下默认开启过滤功能,另一种则是在告知用户浏览器具备过滤功能后,将是否开启功能、何时或在那个在线视频网站使用该功能的选择权留给用户。在视频网站经营者不能证明存在侵害性更小的实施手段时,可以认定提供插件由用户决定是否下载并安装使用,以及默认关闭过滤功能而将选择权交给用户的行为方式在实现过滤效果、提升用户观看体验的模式,对视频网站经营者的经营利益损害最小,满足必要性原则。默认开启过滤功能的行为方式则因为不满足损害最小的要求,不符合必要性原则。其三,狭义比例原则。该原则主要从行为的负面影响进行考量,要求行为目的本身恰当且不过分。毫无疑问,浏览器过滤在线视频贴片广告的行为会对在线视频网站的经营者利益造成一定影响,然而并没有证据证明这种影响远远大于该行为所带来的改善用户观看体验的利益。从浏览器提供过滤贴片广告服务的方式可以看出,用户如果不是在难受忍受贴片广告的情况下,是不会通过主动了解,自行下载安装插件或自主开启过滤功能的方式过滤贴片广告的。虽然,贴片广告被过滤会影响广告的宣传效果,并在短期内损害在线视频网站经营者的利益,但是在线视频网站还可以继续通过贴片广告以外的其他广告获得大量经济利益,这种损害不是致命且全面的。相反,在线视频网站经营者可以明确地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从用户的需求出发,改进视频贴片广告投放方式、提高广告质量,从而创造更加符合市场和用户取向的经营模式,获得更多的用户资源及丰厚的经济利益。毋庸置疑,消费者利益在新型竞争行为正当性的认定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b在互联网竞争手段不断变换且相关法律不能立即作出合法性评价的情况下,应当重视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c允许消费者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经营者权益,将优先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原则作为认定及规制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基础原则。a消费者选择不但可以限制经营者滥用经营自由,b筛选忽视用户利益、不受消费者欢迎的商业模式,还可以促进相关行业用户利益作为出发点进行积极且正当的竞争。另外,通过消费者选择限制经营者利益并不一定会给在线视频网站带来损害,给予消费者选择的权利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消费者必然会选择过滤视频贴片广告。当绝大多数用户自主选择过滤视频贴片广告时,不能认为是消费者过度限制经营者利益,这只能表明在线视频网站投放贴片广告的方式不符合绝大多数用户的需求,经营者有必要针对市场和用户需求作出改进,从而才能适应市场发展并获得长远利益。

四、浏览器经营者主张技术中立的问题

互联网市场鼓励创新与自由,技术创新是互联网经济的精髓,是互联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支柱。技术中立原则最先在美国最高法律对“索尼案”的判决中得以确认,c其宗旨可以概括为:一项技术的诞生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判断技术是否具有中立性应当考虑其使用方式及使用目的。考虑到浏览器过滤视频贴片广告行为方式、技术手段的特殊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认定其技术中立性:首先,浏览器并未主动默认开启过滤视频贴片广告的功能。浏览器在提供过滤在线视频贴片广告服务时,不针对特定在线视频网站,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提供服务,一种是将过滤贴片广告插件作为浏览器的功能插件,由用户选择是否安装并开启该插件;另一种是把过滤视频贴片广告作为浏览器的基础功能之一,但并不默认开启该功能,仅在用户自主选择开启过滤功能时浏览器才发挥过滤视频贴片广告的作用。可见,浏览器主要扮演过滤视频贴片广告服务提供者的角色,而决定是否或在哪个视频网站使用该项技术的是在线视频网站用户,通常认为只有在用户对视频贴片广告难以忍受、不甚其烦时,才会对过滤功能进行主动了解并开启该功能。其次,浏览器并未诱导用户在线视频贴片广告过滤服务。浏览器作为过滤视频贴片广告服务的提供者,只是向用户提供获取及使用该项技术的平台。部分浏览器在宣传过滤视频贴片广告功能时,使用带有偏向性的词语表达用户对于贴片广告的不满之情,但不能因此就认为浏览器有诱导用户之嫌。在线视频贴片广告深受用户所诟病是既有事实,正常用户对于在线视频贴片广告的认识不会因浏览器对过滤贴片广告功能的宣传而发生实质性改变。同时,合法的浏览器宣传语中不存在虚构或误导性的内容,不会使用户产生误解,更不能诱导用户使用过滤视频贴片广告的功能。最后,浏览器过滤在线视频贴片广告的行为并未影响在线视频的正常播放。浏览器仅过滤贴片广告,而未对在线视频网站进行任何非法修改,没有对在线视频的播放造成消极影响。相反,浏览器过滤在线视频贴片广告的功能为用户提供了更加清静、优越的视频观看体验,帮助用户免受长时间贴片广告的困扰。综上,应当认定浏览器的过滤在线视频贴片广告技术具有中立性。

五、过滤行为对视频网站经营者利益损害认定的问题

一般在认定不正当竞争行为所侵害的客体时,主要从经营者利益、消费者利益及市场竞争秩序三个方面进行考量。由于,浏览器过滤视频贴片广告行为并没有损害消费者利益,因此仅对该行为是否损害经营者利益、破坏竞争秩序进行认定。第一,浏览器过滤视频贴片广告行为对在线视频网站造成的损害,是市场竞争中的正常损耗。a过滤行为虽然破坏了视频网站“免费+广告+增值服务”商业模式,但并不能因此认定行为具有违法性。“免费+广告+增值服务”的商业模式主要通过免费服务获得用户流量,继而向免费服务锁定的用户推介广告信息、提供增值付费服务从而获得收益,在获得利润来源的同时不断地利用免费软件捆绑销售或者提供新产品,以寻找新的利润点。b该商业模式能在互联网经济中大行其道,主要原因在于互联网经济具有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新式经济形态。我国的司法实务中,对于互联网企业“免费+广告+增值服务”的商业模式已普遍予以认可,毫无疑问,“免费+广告+增值服务”商业模式背后的法益将受到法律的保护。c但是,将“免费+广告+增值服务”商业模式本身作为经营者的权利通过法律进行保护,并将破坏他人商业模式作为判断竞争行为正当性的因素之一,未免有失偏颇。“免费+广告+增值服务”的商业模式是互联网经济发展过程中经营者单方面创造的商业模式,虽然该模式在互联网经济中普遍实行,但并不能将商业模式与该领域的商业惯例一概而论。另外,观看广告并非用户的法定或约定义务,用户对免费产品或服务中附加的广告应当享有选择是否观看的权利。即使商业模式本身受到破坏,也只是市场竞争中的正常损耗,不应当通过法律对其进行保护。一般认为,商业模式的存亡应当由市场和消费者决定,免费商业模式的形成及运转是结合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复杂问题,而非单纯的法律问题,应当建立“技术问题交由技术解决、市场问题交由市场解决”的观念。综上所述,在线视频网站“免费+广告+增值服务”的商业模式本身并未得到相关法律的明确保护,“免费+广告+增值服务”的商业模式受到破坏是正常的竞争损耗,并不能简单等同于破坏商业惯例,更不能因此而将浏览器过滤视频贴片广告行为认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d此外,在线视频网站投放广告的方式多样,贴片广告只是其中之一,因此过滤贴片广告的行为并不会对经营者造成全面性、摧毁性的损害。同时,在线视频网站经营者不能证明过滤行为降低了其广告的有效观看率,导致广告投入达不到预期的宣传效果。换句话说,即使贴片广告得以正常播放,不愿意观看的用户仍可以通过离开屏幕、切换网页等方式选择不观看贴片广告。第二,浏览器过滤贴片广告行为并不是在线视频网站经济利益受损的原因。用户在长期忍受冗长视频贴片广告的折磨后,对于减少广告、消除广告的需求催生了过滤贴片广告技术,a并对在线视频网站商业模式的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在线视频网站经济利益受损的深层原因是新技术(过滤贴片广告技术)以及新情况(用户讨厌广告)挑战在线视频网站商业模式的结果,b是促进正常商业竞争、推动商业模式革新所必需的。第三,从长远来看,浏览器过滤视频贴片广告行为能够帮助在线视频网站获得更大收益。浏览器过滤视频贴片广告行为在短期内的确会影响贴片广告的浏览量,但过滤贴片广告技术是基于用户需求而诞生的,大量用户支持该项技术预示这在线视频网站的商业模式已不能顺应市场及消费者的主流趋势。浏览器过滤视频贴片广告行为可以激励在线视频网站改变原有的商业模式,寻找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高效广告投放方式,从强迫用户观看广告转变为吸引用户观看广告,继而收获更大的用户群体以及长久丰厚的经济利益。综上,浏览器过滤视频贴片广告的行为并未破坏互联网市场的正常竞争秩序,对在线视频网站经营者经济利益的损害尚未达到法律应当给予救济的“实际损害”。

六、结语

商业道德范文篇10

由公共产品组成的硬环境包括三类:第一类,为生产服务的公共设施,包括:通讯、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此类公共设施的主要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同时也可以为生活服务;它必须是企业无法独立承担投资的服务。政府建立这类设施的目的在于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克服企业独立投资的障碍。第二类,为生活服务的公共设施,包括:医疗卫生设施、公园和娱乐设施、旅游风景、草坪,以及其他可以由政府提供的商业、饮食等设施。政府建立这类设施能有效降低劳动力生活成本,留住高素质的劳动力,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第三类,为要素发展服务的公共设施,包括:免费的幼儿教育、基础性教育、专业教育、养老、丧葬等设施,为要素交易和流动提供的交易场所与服务,如产权市场、科技与企业家人才市场、劳务市场、不动产市场等。要素发展可以为企业和要素所有者提供未来的利益预期,因此,为要素发展提供服务的公共设施也可以产生吸引投资者和要素进入的效果。

二、由非公共产品形成的硬环境

由非公共产品形成的硬环境意指不能由政府提供的地区经济发展的物质环境,包括自然资源环境和区域市场环境。

自然资源环境,如矿产资源禀赋、地表形状、气候条件、沿海条件等,这些条件直接对企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工艺、产品决策和生产成本产生影响,其本质性的影响是生产成本。

区域市场环境由区域经济运行状况、区域市场结构及区域非生产性设施与服务等因素构成。对于企业来说,区域市场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衡量区域市场结构的指标主要有行业分散程度、主导行业的集中程度、市场进入障碍等。服务水平、基础设施商业化程度、要素供给与价格也是区域市场环境的重要内容。就服务水平来说,这里的服务不是指政府提供的服务,而是指地区内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商业零售、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尽管它们是服务性的行业,但却具有商业目的,通过服务获得收益。一个地区基础设施的商业化程度越高,表明这一地区的经济越发达。就要素供给与价格来说,每个企业都必须考虑要素供给的情况,主要是要素供给的余缺、种类、要素价格、供给弹性、提供的方便程度、要素质量以及要素信息。这里主要指的是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的供给情况。本地区劳动力是否丰富决定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选择自由程度;劳动力是否具有多层次和多种类,决定了企业在选择劳动力时能否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合适工种的劳动力;劳动力质量是指劳动力中所包含的以市场标准衡量的人力资本,而不是以文凭或职称来衡量的人力资本。资金供给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本地区信贷机构很少、信贷种类很少,很不方便,即使央行规定了较低的贷款利息,也贷不到款,这种情况会增加企业的实际资金成本。

三、政府性软环境

政府性软环境主要是指政策法律环境,包括法律环境、政府政策环境和政府机构与服务环境。政策提供的软环境,通常为人们所忽视,但对企业决策来说,这种环境可能经常是最具风险性的,因为它最难以在事前加以论证,而在事后最容易产生决策上的延误和失败,因此,软环境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重视。同时,软环境与政府行为关系密切,政府是软环境的直接控制者。

1.立法与执法情况。法律环境即立法与执法情况。一般来说,地方政府立法权较小,这一环境变动的范围较窄,但是执法是否严格,每个地区却存在着很大差异,而这又恰是法律权威的最终体现,也是法律环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本质性影响的方面。因为人们通常会从对法律触犯的范例中获得暗示,形成偏离法律要求的行为预期。执法不严,则地区法律环境就具有不稳定性,人们的投入就很难得到保证,也会因为意外事件过多,而带来大量的、不可预见的费用支出;相反,执法严格,法律方面无机可乘,企业平等,企业决策时就可以有明确的依据,大大减少企业决策风险。因此,区域竞争环境改善应首先从执法环境人手。

2.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指由政府根据当地经济运行状况提出的各种增加或减少市场主体利益的措施,主要包括限制性政策鼓励性政策。前者是指政府对某些市场主体或市场主体的某类活动提出的限制、惩罚、收费及审批控制。例如对经营范围限制、对污染企业的限制等等。后者是指政府对某类市场主体或市场主体的活动提供支持、协助、税费的减免和返还及优惠等措施。例如,对下岗职工自我雇佣的优惠政策、外商投资企业的减免税、高新技术企业和部分改革试点国有企业的优惠政策等。政策环境十分灵活,地区可执行程度较高,但政策也是信息,经常难以同其他地区形成差别,这个地区如果采取了某种比较有效的政策,另一个地区也可以效仿采取这种政策,因此,地区的政策环境会变成一个国家的政策环境。这并不意味着地区不可以创造政策环境,也不意味着不必在地区政策环境上做文章,如果其他地区采取了这种政策,而只有这一地区不采用,就会丧失发展机会。所以,地区政府要运用好政策环境所能够提供的效益。

3.政府机构及其服务。政府机构为本地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包括服务的职能、服务的质量、服务的效率、服务的成本和服务的态度等方面。这是区域竞争差异中最重要的内容。政府的服务对企业运行效率影响最为经常,也最为直接。企业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服务的质量。全面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政府服务,可以减少企业的决策失误,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减少企业公共信息性支出,节约企业的成本。同时,相对政策而言,政府的服务不具有可传递性,可以形成地区特有的软环境。只有政府有了对纳税人服务的意识,才能够将服务推向更高的层次,并给本地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形成与其他地区不同的软环境。

四、经济性软环境

1.信用环境。所谓信用环境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与信任程度。在现代经济中,每个企业的正常经营离不开必要的信用。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指既不是信用资源过度使用,也不是信用资源不足。一方面,信用是一种资源,它是经过长期培养才能形成的社会信任关系。尽管这种资源没有量的限制,但如果消耗过大,就会产生泡沫经济,为信用危机打下伏笔。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专业银行向国有企业进行了大量贷款,很多贷款血本无归,导致了专业银行的呆坏账损失超常增加;近年来爆发的美国次债危机已成为二战以来60年内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其原因都是信用资源消耗过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之间相互不信任,必须要现款结算,这就构成了信用不足。信用不足会产生通货紧缩,降低货币流通效率,导致企业开工不足,产销率下降,经济效益下滑。维护良好的信用环境要求政府必须着力控制信用资源的适度使用,特别是制定合理负债率,作为维护信用资源的手段,同时,还要为建立和培育信用资源、创造信用环境做出努力。

创造信用环境的重要措施是形成契约经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其中重要原因是契约经济发达。契约经济要求:第一,明确利益关系,把当事人的利益以契约形式明确下来。第二,依据契约内容严格执行,不得反悔,也就是当事人在建立契约时必须慎重,一旦合同生效,就应该有义务承担责任;第三,以合同为依据保护自己的利益。契约经济要求的是形成人们自觉地遵守建立契约和履行契约的习惯,减少由于不履行契约而造成的损失。

2.商业道德环境。在商业活动中,很多责任与利益无法用契约明确表达出来,但却对当事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种表现在商业活动中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商业道德。一个地区的商业道德活动状况构成地区道德环境,它将影响地区经济的整体形象,是构成区域竞争软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商业道德是在商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否符合基本伦理的规范化观念,即其行为是否为同行所认同,为多数顾客所认同。为同行认同表明存在着行规,表明存在着行业内约束;为顾客所认同,表明存在着是否购买和保护消费者整体利益的双重约束。商业道德一般表现为是否存在商业欺诈,是否存在服务质量低下等行为。

商业道德影响到投资者的直接利益较少,但它却会影响到劳动力要素和投资者本人的生活成本。对投资者来说,他不能不考虑地区性商业道德给他的投资造成的风险,特别是所雇佣劳动力在企业中的表现是否忠实于企业,是否会因为没有商业道德观念、不遵守商业道德增加企业培训成本或减少企业利益。地区政府在商业道德方面的工作是建立行规,形成行业自律;同时,还要加强市场监督,运用社会舆论监督工具促进商业道德水平提高,促使企业进行商业道德方面的培训。

参考文献:

[1]包学松等:竞争力经济学概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10

[2]马庆国等:区域软实力的理论与实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

[3]张晓文等:企业竞争力的定量评价方法[J].管理评论,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