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学下中国形象研究与趋势

时间:2022-04-09 10:38:36

跨文化传播学下中国形象研究与趋势

摘要:国家形象的主题内涵丰富,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如日方升。文章主要梳理国家形象是词语的基本概念,形象构成的基本要素,透析西方大国媒体妖魔化中国国家媒体形象,主张跨区域使用不同视角的媒体文化认真研究海外华人西方媒体形象,有效地解构了西方列强的政治话语权和媒体霸权,打消了中国海外国家形象过度受污名化的情况。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中国的国家形象;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

一、引言

与比较文学,跨文化影像学,国际政治等学科不同,其侧重于文学作品中中国形象的研究路径或其在国际决策中的意义,主要从跨文化传播学的角度研究中国形象。着重于大众媒体中中国形象的展现和传播策略。从宏观角度看,研究中国形象传播领域的核心问题涉及中国的媒体形象及其变化,中国形象的“另一形态”与“矛盾”,以及如何克服意识形态对立,跨文化沟通障碍,国际新闻制作系统等问题塑造了中国的形象。经过20多年的积累,已经有了一些在传播领域具有发展意义的研究。[1]

二、国家形象的整体认知过程

由管文虎教授直接编辑的“国家形象”出版得相对较早。这是一门学术专业,其主要主题是提高整个人民的形象和文化意识,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2]在这本教科书中,他简要地分析和组织了这个时代的国家形象的基础知识组织的结构,并在一个系统中对中国形象更好、更准确地进行了组织。笔者分析并解释了国家形象几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发展和转型方法。目前,许多国内专家学者对确定当前国家形象的理论体系和基本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结合当前国家形象的基础知识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利用各种基本概念分析了各种基本宪法机制各个因素与国家形象的关系。(一)当前国家形象的具体定义。如今,整个国家的形象仍然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形象词,其确切定义是研究整个国家形象及相关问题的起点。国内许多学者将名词的定义大致分为三大流派:一所高校将新闻国家的主题形象定义为当前国际新闻信息流系统中新闻国家的主题形象,并将新闻国家的主题形象简化为一种国家新闻主题形象媒介;一个学者的学校坚持“作为一个国际主义社会的国家公众的形象社会。也就是说,另一个国家的公众及其国际公众是对另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的认可和价值的评估的观点”;另一个团体则认为,国家的政治形象应该得到党和其他人的赞赏和认可。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和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认识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的结果,是一种“结构非常清晰的信息资本”。美国政治学家博尔丁(K•E•Boulding)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二)检查国家形象的整体构成,要素和基本特征。当研究以整个国家形象的局部组成和这些要素的结构为特征时,对于某些心理学家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更少了,而不是为新的国家形象模糊不清。总体而言,它着重于本地图像的识别系统。在某种程度上,科学技术观念和互操作性指标是模糊的知识,也是人们对国家形象的理解,它是一些基本概念,易于被人们所理解。该部门新的国家形象中一片空白。国家形象通过整合所有相关专家学者的基本思想和具体内容,是融入人类社会的基本形式。上述要素分为管理基本要素中的三类:物质和精神的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控制的基本要素,以及系统管理的基本构成要素。身心状态和整个人类社会组织构成了整体管理的一个要素,而适应性管理的基本要素则是关键。[3]是国家形象宏观上的主要抽象属性,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社会的国家形象意义体系,由于它是基于微观演绎和抽象意义的主题,因此是对国家形象宏观理解意义的重要基础。这是一个特征,宏观主体抽象微观主体对于宏观主体的抽象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国国家形象研究的方兴未艾

段连成的对外传播初步研究和陈思录的对外传播简要研究充分表明:它们是当代的,而不是中国两个当代历史政治国家中的中国形象数字文化传统,是历史的重要基础和理论实践。政治和艺术理论研究在中国近现代,不仅简单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当代史和中国当代国际形象的政治现状,也梳理了中国数字文化传统艺术史研究及其发展变化,成功地奠定了构建外国当代中国形象的基础数字文化知识库是艺术史和传播理论研究的基础,也是重要的理论实践库框架。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已经建立了许多部级以上的科研和技术组织,作为活动的内容和国家科研形象。国际科研技术合作项目决策咨询指导服务咨询,目前尚无人能及时将其全部经国家批准或相继成立,如中国外文局对外交流研究中心,中国通信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与以色列爱泼斯坦外国传播研究中心等;2019年12月相继启动了一批部级以上各项重大国际紧密战略合作对策措施,不再部分获得国家批准或行政部门官员的批准。例如中国外文局的“新形势下,提高国际交流战略研究能力”,北京大学的“中国文化传播的软实力”,华中科技大学的“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研究”从事跨文化传播和新华社《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战略研究》等;从历史悠久的历史背景和进行国内外关于省主义主题的学术研究的新经验开始,一群海外专家学者开始重新开始,并以中国为主题,重新树立了国际主义的国家形象。[4]

四、西方发达国家主流国际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具体呈现

西方媒体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特别愿意密切关注当前西方世界主要媒体政治主流舆论的政治权力和政治决策管理体制模式“西方强我弱”复杂现实情况的变化,世界主要媒体政治和社会舆论及当前西方媒体决策权的权力管理与话语权和发达国家的舆论权力,是现实的媒体政治舆论决策权管理体系的基本理论体系。显然,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媒体倾向于使用系统逻辑思维的旧方法和新方法来刻画中国,也就是将中国刻画成没有逻辑规则的“破坏者”。[5]一些中国专家学者的新闻通过综合分析传播到西方发达国家重要的中国传统主流网络新闻媒体,用于中国特定时期或特定时期内指定相关领域的重大事件或该国社会的其他相关领域公共安全问题重大突发事件的具体重点是新闻,要进行综合分析,可以验证西方发达国家传统主流新闻媒体在指定时期内新闻内容的整体全面逻辑形象理论框架的重要性,并就新闻内容的整体逻辑进行报道形象表达准确有序,有效地创造中国形象。以西方国家为例,国家新闻媒体经常通过与中国相关的各种形式的形象保护该国的社会生态环境安全,海军多艘大型军舰护航、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关于各种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件的新闻报道,以特殊语言形式的相关图像,图像内容的具体建构,并加强针对性隐喻的表达,映射了中国的“问题”,揭示了西方新闻媒体的邪恶意图,西方新闻媒体的形象可能会使中国的形象直接陷入困境,这对各种国际社会和经济都有负面影响。

五、跨领域文化传播视野研究中的中国现代国家形象的文化构建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传播是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和文化传播问题。优化外交和沟通策略比沉迷于各种浪漫化的主观幻想,客观地向西方发达国家展示中国的形象要好。要以全球化的形式积极推广中国的外国新闻媒体渠道和平台,树立中国特色的中国形象。毋庸置疑,由于媒体传播方式的概念不同,国际媒体的公信力和国际市场,非传统媒体,媒体产业化的英语国际传播运作以及不同少数民族语言的不同地域文化和地域文化以及非常规的上述各种原因,例如在我国现代化中使用英语,以及用英语简化中国数字媒体文化媒体,确实使英语在国际传播市场中的传播和实际应用中产生了实际效果。[6]但在其他方面,我国的整体宣传形象有了明显提高,例如:中国政府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充分体现汶川抗震救灾的窗口是独特的风格企业文化的力量和正义中国企业文化品牌的整体媒体影响着公众和专业服务态度,品牌传播已成功获得了行业协会,国际社会和整个社会的普遍认可,并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提升了中国企业品牌的诚信度和全国知名品牌的整体形象。

六、跨文化传播学视野下对中国形象研究的意义

今天,各国文化的相互影响正在发生,任何一种文化都带有它独有的特征。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文化的烙印体现在中国人、中国国家形象中。对于一个国家的印象形成过程就是对一个国家的文化认知和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人的情感、思维、信仰与态度产生的过程。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提升中国国家形象以何种方式才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产生积极的印象。不论如何变化,塑造积极国家形象的宗旨是不会变的,一个国家的人民所呈现的行为方式,在不同的人眼中,如何产生正面的评价是需要不断研究的。实证研究可以设定测量指标的变量,进行前瞻性研究,而总结出有规律的东西。根据测量指标,不同的视角也可以得出很多新的结论。因此,这项研究是可以深入持久进行下去的。在跨文化中,文化行为塑造认知观念,文化差异性会形成不同的观念。这对于国文化走出去有着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塑造中国形象。中国一直是世界关注的对象,中国国家形象的跨文化传播是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和专家参与到此领域的研究中,拓宽研究的视野。

七、结论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和看到,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发展过程。仅仅依靠政府的对外宣传,试图改善中国目前的国家社会形象,无疑是一种幻想。如上所述,国家形象的整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文化、历史、政治等各个方面。因此,从不同的跨文化视角研究中国形象在各个领域的建构和发展历程,用全球化的语言和形式来表达中国文化,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值得不断研究和实践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程曼丽.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J].国际新闻界,2007(3):5-10.

[2]管文虎.关于研究中国国际形象问题的几点思考[J].国际论坛,2007(5):76-79.

[3]胡春艳.中国对国际机制的参与与国家形象的建构[I].国际问题研究,2011(1):11-14.

[4]李彦冰,荆学民.国家形象传播研究的几个问题[J].国际新闻界,2010(6):118-122.

[5]张昆,徐琼.国家形象刍议[J].国际新闻界,2007(3):11-16.

[6]赵雪波,张键.对当前阶段中国公共外交的再认识[J].现代传播,2010(6):58-61.

作者:董媛春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