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网络学习体制的群体动力

时间:2022-03-16 03:20:00

构建网络学习体制的群体动力

1概念解读

1.1网络学习共同体

网络学习共同体最早是由瑞尼古德针对在网络上的社会集合体而提出的,又名在线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共同体以及网络虚拟学习共同体等。网络学习共同体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学习者及助学者在一定网际空间内基于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会话、参与、协作、反思、问题解决等形式相互沟通、交流、分享彼此学习资源,这种为完成学习任务而建立的学习者集合体就被称为“网络学习共同体”。

1.2群体动力

群体动力理论是由美籍德国人库尔•卢因(KurtLewin)提出的。所谓“群体动力”就是指群体活动的方向,而研究群体动力就是要研究影响群体活动动向的各种因素,因为群体活动的动向同样决定于内部力场和情境力场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要改变一个个体,最好从他生活的群体人手,用群体的力量来对个体施以影响会比直接改变个体本身容易得多。群体动力理论的宗旨是寻找和揭示群体行为与群体中的个体行为的动力源,从心理及社会环境两方面去寻找对群体以及个体行为的推动力…。

2网络学习共同体建构中的不足之处

2.1教学形式过于自由。组织结构较为松散

随着终身学习观念的深入人心,网络学习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网络学习共同体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方面,网络环境中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学习方式以及交互手段的多样性。使得网络学习者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另一方面,网络学习过于自主又造成了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组织结构较为松散、学习者的集体观念普遍较差、群体凝聚力不足等不利情况。

2.2学生积极性差异大。学习参与面不均衡

网络学习的开展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但由于自身学习动机、态度及其它因素的不同,每个网络学习者参与的积极性差异也比较明显。例如,有的学生学习热情较高,他们能够及时跟上教学进度.对教学主题能进行深入思考,参与讨论的次数也较多;有的学生私下虽然能够自觉进行网络学习,但是在论坛里几乎没有过发言,无形之中成为了学习的“旁观者”:有的学生虽然加入了网络学习群体,但由于缺乏自控的能力,另外网络环境下教师也不可能再像实际课堂中那样实施强制性的教学干预,因此他们很少登录并开展在线的学习活动,这样一来,网络学习的目的就无法达成。

2.3人际之间缺少交流。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网络学习者通常是在师生或生生交流、讨论、碰撞中完成自身知识建构的。实地的学习共同体成员不仅能在平时的日常接触中解决学习问题.还能够获得足够的人际帮助来减轻自己的学习压力或其它负面情绪。但在网络环境中,由于面对面接触的缺乏。成员之间不容易产生信赖感,更别说深入地交流了。再者,即使成员问曾有过交互,其交互内容也较为单一,大多只是解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某个具体问题,很难满足学习者因网络学习而产生的情感需求。因此,网络学习者很容易产生孤独感、习得无助感、焦虑等负面情绪。这也是为什么通过网络来进行学习的学生退出率相比传统学习来说要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3群体动力在网络学习共同体建构中的应用策略

3.1以群体动力促进紧密团队的形成

学习共同体是为了摆脱学校情境中泛情境或去情境的学习特征而形成的教育形式,它彰显的是社会性建构学习观念.强调人自身及其周围环境的社会性.关注人与其周围环境的交互性、对等性和反馈性,重视对话和互动过程C。基于上述特点,网络学习群体结构的紧密性即是学习者能够建构知识体系的基本条件。

(1)网络学习共同体要能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网络助教人员应当树立一个亲切的形象.能够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以促使他们更好地学习;网络助教人员应当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与长处,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帮助其建构自我身份,从而使其找到归属感。网络学习者应当认识到教师是自己值得信任的朋友.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应当积极地向教师寻求帮助,以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相比传统课堂来说,网络环境下的师生必须具有更积极的意识。

(2)网络学习共同体要能够形成良好的生生关系。网络学习者应当树立责任感,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一名学习者。同时还是其他同伴学习的促进者和知识的提供者。每位网络学习共同体成员必须要有集体观念,成员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关研究表明,群体中个体归属感源于在群体中个体需要得到认可或者认可其他个体的一种满足感,成员参与的频度越高。就越容易形成较强的社区归属感C41。反过来。这种强烈的归属感能够促使学习者进行更加积极的对话与互动,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使学习群体的结构更加紧密。

3.2以群体动力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

积极的学习氛围是建构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条件。但是.试图在网络环境中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相比实际课堂要难上很多倍。此外,要完成这个较为艰巨的任务,仅凭教师的一己之力是不够的,还应当采取适当的策略发动群体的力量,使每位成员都能树立集体荣誉感,然后为这个团队的荣誉克服种种困难,逐在其内部渐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首先,网络学习共同体必须要有合适的学习目标。网络学习目标的制定,要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遵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获得更多学习的动力。具体地说。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成长包括个人的成长以及集体的成长[5_。因此其学习目标则可以具体分为个体目标和集体目标两个层次,而集体目标又建立在每个个体目标完成的基础上。其次,由于网络学习共同体正是通过网络,针对信息的共享增殖性。把来自个体智慧创造的信息从知识推向智慧的层次,实现集体智慧凝聚的目标_6]。因此,每位学习成员都应当认识到身处网络学习共同体中,自己不再是一名孤立的学员,而是这个集体的一分子:每位成员都应当认识到自己是促进集体成长的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个人学习目标的完成将影响整个团队的绩效,从而积极地为获得集体荣誉贡献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3.3以群体动力减轻学生的负面情绪

在网络学习环境下,成员之间的人际交互依附于人机交互,因此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所获得的真实感与信任感会有所降低,这也是网络学习者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之一。网络学习者的学习基本上总是在面对屏幕,过程的单调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孤独感。因此.我们应多增加一些可让学习者产生真实感的元素,尽可能减少非智力因素对其学习的不良影响。例如,模仿实地班级,开展类似班会的集体活动;在学习正式开始前召开一次“网络班会”,让每位学习者写一份自我介绍上传到学习论坛中,内容包括自己的真实姓名、兴趣爱好以及个人的学习目标;网上论坛的注册鼓励学生用实名登录,还可以上传自己的照片作为论坛的头像等,以此增近共同体成员相互间的亲近感;正式开始学习时,共同体内部交流的话题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的问题,还可以相互分享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情绪。助教人员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定期地召开“网络班会”,鼓励大家出谋献策。渐渐让每位学习共同体成员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最后,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还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成员之间的面对面活动.进一步地加强人际交流的真实感。总而言之,我们应当团结起群体的力量,充分考虑学生情感需求,让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进行网络学习。

4结语

网络学习共同体群体的行为不是简单的算术相加。它实际上是一个集体,准确地说,网络学习共同体是一个集体的智慧。群体中多个个人智慧凝结成集体的智慧,因而产生了一种新的行为形态,即两个人以上的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力量会超过各个人单独活动时所产生的力量的总和.而且在某些条件下还能起质的变化。从群体动力学的角度来看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其核心是群体内部的相互团结,即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团结。用团结的力量使网络学习共同体成员能够相互勉励、相互依赖以及相互信任,不但使个人得到进步,而且集体的绩效也能快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