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

时间:2022-12-17 09:38:48

高校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

【内容摘要】课程思政是提升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经。《管理学》是经济管理大类的基础课,提高《管理学》课程思政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分析了应用型高校当前《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了《管理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高等院校;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一、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应用型高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目标。随着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开启,对于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所以应用型高校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更加凸显。我国应用型高校培养的必须是既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人才。

二、应用型高校《管理学》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相应的科学规划。一项工作要做好,科学的规划必不可少。《管理学》课程需要在科学的规划指导下,才能取得课程思政的应有效果。这个规划主要体现在《管理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方面。当前,很多高校《管理学教学大纲》中沿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在教学内容方面,侧重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对于思政方面的内容融入不够。或者,有象征性的表述,但是不够具体目标,导致执行起来较为困难。(二)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课程思政能力不能满足需要。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很长时间以来,更加关注的是专业知识是否扎实,专业技能是否具备,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这方面的意识普遍不足。很多教师认为,思政教育应该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与专业课关系不大。在如何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元素,如何将这些思政元素融入《管理学》专业知识的传授,这些方面,很多教师能力不足。(三)教学内容和方式没有体现课程思政的特色。课程思政要求结合专业课的内容,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我国的历史文化等方面,融入思想政治方面的相应内容。由于课程思政的概念正式提出和实施时间较短,很多《管理学》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中,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融入窗口和融入内容。有的教师为了体现课程思政的特点,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生硬的融入一些思政因素,没有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效果不尽人意。教学方式上,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较多,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都没有达到要求。(四)缺乏有效的反馈和考核机制。《管理学》课程思政效果如何,该如何改进《管理学》思政课程?这些问题缺乏反馈机制,也没有完整的考核方式。

三、应用型高校《管理学》课程思政创新策略

(一)加强规划设计。任何事情,先要有科学的规划,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课程思政首先需要有顶层规划设计。从校级层面着手,需要由党委牵头,建立专门的课程思政规划设计机构,针对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校实际,组织相关专家,特别是要吸收专业课的教师,共同探讨,提出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思政方案。其次,就《管理学》课程思政来说,负责《管理学》具体教学的院系,需要组织相关教师,同时吸收校外专家、社会公众、学生代表,大家一起研讨,如何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在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出新的《管理学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中充分考虑应用型高校需要培养的人才的具体标准,结合当地实际。既要有理论教学大纲,也应该有实践教学大纲。(二)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课程思政提出的时间不长,相关的专业课教师多数没有从事课程思政的经验。对于从事《管理学》教学的教师来说,大家普遍对于《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思政理念,体系思政内容感到陌生,对于从事《管理学》教学的课程思政能力也没有明确的概念。本文认为,《管理学》课程思政意识体现在进行《管理学》课程的各个环节。在大纲制定阶段,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设计、作业布置等方面,都要有意识的提炼思政元素。《管理学》课程思政能力主要体现在:对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准确把握能力;从古今中外的社会生活实践,特别是中国古今的社会实践中提炼出与《管理学》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的能力;将提炼出的思政元素与《管理学》课程讲授相互结合的能力;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学》思政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并从中增强思政素质的能力等。要提升这些能力,需要进行系统的工作,可以通过研讨和外出参观学习,通过向有经验的同行学习请教,结合应用型高校的实际,提升在本校从事《管理学》教学中的思政课程能力。(三)改进教学内容,将《管理学》专业内容和思政元素科学融合。这里仅仅以大家普遍认可的管理学五大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职能为例,谈谈如何挖掘这些职能中的思政元素。结合当前我国实际,可以挖掘出相当多的思政元素。计划职能中,可以以当前的疫情防控为例,进行对比挖掘。我国有全国一盘棋的规划,武汉人民为了全国的利益,无怨无悔,执行封城计划,全国各地调集精兵强将,一起支援武汉,终于取得疫情防控的胜利。反观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某些大国,由于各地各自为政,没有全国统一的疫情防治计划,直到现在,疫情防控依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由此增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在组织职能中,同样以疫情为例,我国可以组织起全国的力量,全民抗击新冠疫情,体现出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反观某些西方国家,很多民众不响应政府号召,组织涣散,这也是疫情得不到控制的重要原因。由此增强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在领导职能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取得的精准扶贫的决定性胜利,为世界扶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件事情将载入史册,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控制职能方面,挖掘出的思政元素,我国疫情防控中采用精准防控,有具体的疫情控制预案,保证我们出现零星疫情时候,能够很快被控制住,这说明有效的控制的重要性。在疫情控制过程中,许多人舍小家、顾大家,显示出优秀的职业道德水平。这些都可以潜移默化到学生们的心里。通过抗击疫情的行动,更多人认识到医务人员的伟大,认识到团结的力量。创新职能中,可以结合我国最近一段时间取得的创新型成果的介绍,增加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比如,我国能够全球首次进入到世界最深的海底考察,能够实现探月工程。华为在大国的打压下依靠创新,愈挫愈勇,取得辉煌成就。(四)改进教学方法。为了使得《管理学》课程思政能够取得预期效果,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采用更加灵活多样,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同学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管理学》各个章节教学中,提前布置同学们,寻找我国古今实践中体现管理学各个章节内容的实践事件,可以增强同学们调研能力,也能增强对于我国实践的认识和民族自豪感。课堂教学中,提供一些机会让同学们讨论和发言,提升大家的集体协作意识和表达能力。除了课堂教学以外,眼光向外,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如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带领大家参观一些有意义的文化遗产,一些搞得好的企业,体会到祖国的美好。(五)完善考核和反馈机制。为了提升《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可衡量性,以便于进行科学的改进,需要建立一套相应的反馈和考核机制。可以采用360度反馈机制。通过教师自评,同行互评,领导听课评论,社会公众评价,同学评价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学》课程思政效果的显现是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对于《管理学》课程思政效果的反馈和评价应该贯彻长远的思想,不能苛求立即取得多么大的成果。因为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作者:陶爱祥 胡立虎 徐婧 刘楚 钱嘉欣 陈璐 葛寒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