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助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2-03-16 10:08:00

立法助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自1988年实施以来,对加强档案的收集、管理和利用,维护国家档案资源安全,服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全面依法治国方式的推进,档案法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已不相适应,迫切需要修订。2019年10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受国务院委托,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对档案法修订草案作了说明。

李明华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载体档案的数字化数量越来越大,各项工作形成的电子文件越来越多,档案工作从传统实体管理逐渐转向数字管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法律予以明确。档案工作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在法律中明确归档范围和管理责任。长期以来档案封闭期较长和开放鉴定职责不明晰,影响了档案“为民服务”作用的充分发挥。此次档案法修订的总体思路是立足实际完善相关制度,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明确电子档案法律效力,完善监督检查措施,充分发挥档案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基础性作用。在对档案法修订草案进行分组审议时,与会人员普遍表示,修订草案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完善了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责任,强化了档案的服务功能,有利于更好发挥档案“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基础性作用。

全国档案事业统计年报表明,2017—2018年度,全国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接待到馆利用者1384.3万人次,提供利用档案3897.1万卷、件次;接待现行文件利用者90.5万人次,提供现行文件查阅104.7万件次;接待资料利用者45.6万人次,提供利用资料102.7万册次;举办档案展览6362个,接待参观者1033.7万人次;公开出版档案资料汇编774种、约3.7266亿字。据了解,为扩大档案开放与利用,提高档案开放的效率,档案法修订草案将档案开放的期限由30年缩短为25年,并明确档案开放鉴定制度,提出做好档案开放与政府信息公开的衔接。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档案信息化的进程也不断加快。据相关报道,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数字化工作成效显著,各级档案馆数字档案资源的比例均有大幅提高,全国数字化档案资源达2243万GB。值得注意的是,档案法修订草案新增了“档案信息化建设”一章,其中第二十八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档案信息化纳入信息化发展规划,保障电子档案、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成果等档案数字资源的安全保存和有效利用。另外,修订草案第三十条还明确,电子档案应当符合来源可靠、程序规范、要素合规的要求,不得仅因为电子档案采用电子形式而否认其法律效力,具有法律效力的电子档案可以以电子形式作为凭证使用。这些规定将助力档案信息化建设走上“快车道”。同时,档案安全是档案工作的底线,而守住底线,事关国家安全、政权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此次档案法修订草案专门增设“监督检查”一章,明确监督检查事项,并规定监督检查措施。修订草案还完善了档案管理相关制度,进一步明确相关法律责任。例如,修订草案规定,非国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者应当保密的档案,所有者应当妥善保管;严禁卖给、赠送给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

2019年11月底,档案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结束。同年12月中旬,全国人大有关部门在北京开展了立法调研,并召开立法座谈会,听取有关方面意见,档案法修改工作持续推进。档案工作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性、支撑性工作。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快速发展,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价值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领域迫切需要健全档案工作制度,获得档案工作支持,社会各界查阅利用档案的需求也持续增长,这些都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相信新修改的档案法出台后,将用法制力量助推我国档案事业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作者:侯朝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