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分析论文

时间:2022-03-29 04:17:00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分析论文

绪言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金融体系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而不断完善,各类金融子市场已经初步建立,参与主体日益多元,交易产品日渐丰富,金融创新不断涌现,大大加快了金融市场深度融合的步伐。但是,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够成熟,仍面临着变革和发展的诸多挑战。各个子市场之间互联互通不够,间接融资比例过高;资本市场规模较小、结构不尽合理、产品较为单一,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微观主体和市场行为尚需进一步规范;银行体系承担了过多本应由资本市场承担的功能,金融风险过多集中于银行。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不断创新推动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创新产品,资产证券化将信贷资产转换为可在资本市场上交易的证券,能够连接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丰富资本市场产品,改善银行流动性,提高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从而促进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的协调发展。

一、资本市场功能亟待完善

各国金融业的发展规律:即间接融资比例逐步减少,直接融资比例逐步增加,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体系在功能上有逐渐融合的趋势。

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是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历史上看,各国金融业的发展路径尽管不尽相同,但其中却蕴涵着深层次的规律。即通过商业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比例逐步减少,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比例逐步增加,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体系在功能上有逐渐融合的趋势。美国拥有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市场和监管相对完善的金融体系,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金融业和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亟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向。

(一)结构特征

资本市场结构特征首先体现在资本市场与银行体系的相对强弱上。美国为强资本市场弱银行体系,直接融资的比例大大超过间接融资;而中国为强银行体系弱资本市场,间接融资占绝对主导地位。2002年美国商业银行贷款余额约为4万亿美元,仅占债务加股权市场组成的基础金融市场总余额的10%左右。而中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余额占基础金融市场的比例则高达83%左右。2003年美国股票市场总市值约为21万亿美元,而中国不到5万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美国的3%。其次,两国资本市场内各子市场结构也有明显差异。美国债券融资大于股票融资,而且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资产支持证券(ABS)等资产证券化产品占债券发行总额比例最高(53%),公司债发行量(13%)也大于国债(9%)。而从中国企业资本市场融资的情况来看,股票和债券发展也不均衡,体现出大股市小债市特征。为此,我们需要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提高债券融资比例,完善债券子市场。

(二)资金流动

在美国,资金在银行、证券、保险等市场之间有比较畅通的流通渠道。国债、企业债以及证券化产品都是商业银行的重要投资品种,商业银行持有20%左右的证券资产。养老基金、商业保险基金和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持有流通总市值40%左右的股票。在中国,银行、证券和保险之间的资金流动还有诸多限制。商业银行只能投资于国债和金融债,尚不允许投资于企业债、股票和其他资本市场产品,资金沉淀于银行体系,不易获取更高水平的收益。同时,资本市场却由于缺乏更多资金支持而难以更快速地发展。这样,各个市场的割裂状况一方面限制了资本市场规模的持续稳定增长,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总体质量的提高。

(三)市场产品

美国金融市场产品丰富,每个投资者几乎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收益期望和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产品。与之相比,中国当前金融市场产品还相对较少,资本市场上表现最突出的是债券品种单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一些产品在美国却较为少见,如美国银行信贷产品不但在整个金融市场占比较小,且其中绝大多数为短期贷款,少有超过5年长期贷款;而我国中长期贷款余额约占总贷款余额的40%左右,有的期限甚至长达20年。这反过来说明我国金融产品结构还存在一些不尽合理的地方。因此,资本市场和银行业都应该加快产品创新步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产品体系。

通过上述对比可以发现,我国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发展失衡,资本市场内部结构也不协调、产品较为单一,各金融市场相互割裂导致资金不易流动,制约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结构调整,打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通道,加快债券市场建设,促进中国资本市场快速健康发展。

二、商业银行需要扩展风险疏导渠道

我国商业银行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较大的流动性压力,商业银行应当拓展对中长期资产的管理渠道,以此防范和化解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支柱,2004年上半年国内非金融部门贷款、国债、企业债和股票融资的比重分别为82.7%、12.3%、0.4%和4.6%,银行在金融活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近年来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资产质量显著提高,盈利水平大大增强。但是,商业银行仍然面临一些问题的困扰,如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存在功能错位,使得金融体系风险过多汇集于商业银行;投资渠道比较狭窄,难以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资产负债管理手段不够丰富,存在流动性压力;收益结构还比较单一,收入来源还不够广泛等。

(一)承担资本市场的功能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长期融资的功能主要由资本市场承担,2003年美国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比例大约达到80%。相应地,美国银行业务以流动资金贷款和消费贷款为主,中长期贷款比例很小,即使有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等期限较长的贷款,也大部分通过资产证券化,以MBS、ABS等产品形式推向资本市场。此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采用机构债券、市政债券、企业债券等方式融资。在我国,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仅占5%左右,商业银行长期承担了本应由资本市场承担的功能。公路、电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长达10多年的大量基础设施项目也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这样,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功能明显错位。商业银行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寻求对中长期资产主动进行管理的途径,并借此熟悉和掌握资本市场运作,在资本市场功能回归的同时也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的应有作用。

(二)承载过度集中的风险

在美国,由于资本市场发达,企业融资渠道较多,金融风险可以分散于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市场。银行等金融机构还可选取覆盖多个行业和区域的存量资产进行证券化,借助超额担保、优先/次级等信用增级手段,利用交易结构设计和现金流平滑等技术,通过真实出售与风险隔离,在资本市场中分散和转移银行体系内长期信贷资产风险。在中国,金融风险则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首先,由于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功能错位,资本市场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绝大多数的长期融资只能依赖银行,这意味着更多的风险分配到银行体

系中。其次,市场割裂和创新工具的缺乏,使得商业银行往往只能被动持有中长期信贷资产,所汇集的现实或潜在风险不能更及时有效地分散、对冲和转移。商业银行除了充分利用现有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加快处理之外,还需要更充分地利用资本市场,用快速、标准化、批量化的方法来降低不良资产所带来风险。

(三)承受潜在流动性的压力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基本正常。然而,考虑到未来宏观经济波动、利率市场化不断逼近和新投资产品的不断出现,商业银行未来可能面临流动性压力。从资产角度来看,首先,尽管近年来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状况已经得到显著改善,但存量仍然较大,不良资产造成银行资产的不流动性;其次,商业银行流动资金贷款的不断循环再贷实际上造成了资金的资本化应用,使得理论上有很强流动性的短期贷款存在流动性隐患。第三,近年来中长期贷款比例持续增加,高达40%的中长期贷款比率造成了资产的低流动性。第四,大量的流动资金贷款被企业资本性占用,或不正当挪用。流动资金真正“流动”部分不多。究其根源是企业缺乏资本金而将银行短期资金资本化。这亦是过去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最主要类型。从负债角度来看,2004年以来存款增长有减缓趋势,贷款长期化与存款短期化、贷款流动性降低与存款流动性增强两对矛盾并存,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的明显错配。这些都使我国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面临较大的流动性压力。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寻求新的途径来防范和化解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面对功能错位、风险集中和潜在的流动性压力等问题,商业银行需要加快创新步伐,寻求能够实现功能回归、分散化解风险、缓解流动性压力的风险传导和疏通机制。

三、资产证券化可促进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的协调发展

发展资产证券化可以丰富资本市场产品,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商业银行可将长期存量信贷资产变为资本市场可流动的证券,可以实现商业银行的功能回归。

从国外的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来看,金融产品创新对推动金融体系结构调整有重要作用。源于美国资产证券化产品正是这样的创新,它在上世纪80年代清算信托公司(RTC)解决储贷机构住房抵押贷款流动性危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MBS和ABS发行规模和资产范围都得到迅速增大,有力地促进了美国商业银行资产风险的分散和流动性的改善,进一步强化了资本市场地位。从定义上来说,资产证券化是指发起人将可以产生稳定收入现金流的资产,通过结构设计、信用增级等技术手段转换为可在资本市场上流通的证券的过程。在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发展现状下,资产证券化将能够丰富资本市场产品,打通货币市场同资本市场的通道,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能够促进商业银行功能回归,分散和转移过度集中的金融风险,缓解流动性压力,最终促进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的协调发展。

(一)资产证券化可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发展资产证券化可丰富资本市场产品,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实现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双向流通,降低系统性风险,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1、资产证券化能够丰富资本市场产品。证券化产品是国际债券市场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2003年底美国MBS和ABS余额分别为5.3万亿和1.7万亿美元,两项总和占美国债务市场总额22万亿美元的32%,超过国债和企业债而成为比例最高的债券品种。丰富的产品是资本市场能够得到健康发展的基础,证券化产品在中国的推出,将能够为保险、基金、大型企业集团等机构投资者和其他个人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资产品,使投资者能够构造更多风险-收益特征的投资组合,有助于投资效率的提高和风险的降低。

2、证券化是解决市场割裂,扩大资本市场规模的重要途径。资产证券化实质上是以基础资产未来现金流为基础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信托受益权凭证等证券而进行融资的过程。通过发行证券化产品,银行可以经由资本市场获得资金;通过投资于证券化产品,保险公司、基金公司或者其他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又进入资本市场,从而资本市场同银行、保险市场之间割裂的状态得以有效打破。商业银行现有住房抵押贷款、不良资产和中长期贷款等存量资产将能够形成数千亿的潜在证券化产品市场。

3、证券化可形成“间接的直接融资”,改变资本市场结构特征。随着资产证券化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企业可以先向银行贷款,再由银行将此信贷资产转换为证券化产品。企业实际上经由银行从资本市场获得了资金,实现了“间接的直接融资”。由于资产支持证券以基础资产未来稳定的现金流作为支撑,并在设计和发行过程中采用了破产隔离、信用增级等多种技术手段,本身风险相对较低;其投资者主要是规模较大的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相对较为理性,使得证券化产品二级市场的表现较为稳定。两者结合,使证券化产品市场成为一个较大规模的“蓄水池”,降低资本市场的平均风险水平,减少市场的总体波动。

(二)资产证券化可疏导商业银行风险

除了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之外,资产证券化还可解决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功能错位,分散、转移和对冲银行过度集中的风险,缓解、防范和化解银行可能面临的流动性压力。

1、资产证券化能够实现商业银行功能回归,提升在资本市场运作的能力。通过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可以将存量长期信贷资产变为可流动的证券,降低商业银行长期信贷资产存量;商业银行还可以设计标准化的贷款合同,向资金需求者发放贷款并短期持有之后,通过证券化方式将贷款分销给资本市场投资者,减少自身持有的增量长期信贷资产。这样,商业银行角色就可逐步由信贷资金提供者逐渐转变为证券化的组织、承销和交易者,从而实现在资本市场的功能回归。

2、资产证券化能够降低银行体系风险,形成外部监督。在我国目前由银行中长期贷款替代资本市场融资的情况下,风险大量积聚于银行体系,如果“厚积薄发”将可能造成社会灾难。资产证券化可以将银行风险分散、转移给数目众多、愿意和能够承担风险的社会个体,从而降低整体金融风险,避免由社会全体成员来承担无收益的风险,减少不公平。此外,资产证券化需要投资者、中介机构等更多的主体参与到信贷资产的尽职调查、信息披露等过程中,使银行一些操作风险透明化和公开化,在加强对原始债务人监督的同时也增加了银行体系信贷过程中的透明性。这种“风险的外部治理”结构,将有助于减少和防范暗箱操作以及不诚信行为,从而进一步防范银行体系风险。

3、资产证券化能够增加资产负债管理手段,缓解可能面临的流动性压力。传统流动性管理方法往往通过在货币市场买卖短期债券和拆借短期资金来调节流动性,不能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流动性管理能力局限较大。资产证券化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资产负债管理手段。首先,通过证券化的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功能,可以将难流动的中长期贷款置于资产负债表之外,及时获取高流动性的现金资产。其次,对不

良资产进行证券化,可以成批量、快速地将不良资产转换为可转让的资本市场产品,重新盘活部分资产的流动性。第三,证券化增加了商业银行从资本市场获取流动性的渠道,机构投资者和大量个人投资者对宏观环境的判断及资金需求和风险偏好各不相同,从而可使商业银行获得较为稳定的资金来源。此外,证券化产品市场的扩大使商业银行也可能投资并持有这些产品,从而增加流动性管理工具。

除了为商业银行提供风险疏导渠道之外,资产证券化还能为商业银行带来多方面的收益,具体包括通过真实出售将信贷资产转移出资产负债表,从而释放风险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通过将兑现的资金进行新的投资并担当资产管理人的角色,增加收益渠道等等。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商业银行风险的降低和收益的提高,增强商业银行竞争力。

四、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实施构想及政策建议

商业银行应考虑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行资产证券化。政府应当从立法、税收、会计准则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资产证券化在国外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也已经有过初步探索。代表性的项目有1992年三亚地产证券化、1996年广深珠高速公路证券化等基础设施证券化,1997年中国远洋运输公司(COSCO)北美航运应收款支撑票据、2000年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8000万美元应收账款证券化等。2003年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证券化进行了探索。2004年,中国工商银行对宁波分行账面价值26亿元的不良资产进行了证券化,标志着国内商业银行在证券化方面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推行资产证券化策略构想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实施还面临诸多约束和挑战,基于自己的证券化实践并借鉴国外的经验,我们认为,商业银行应该考虑采取先试点、后推广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行证券化,并采取下述步骤:

1、继续尝试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以通过批量剥离而加速不良资产风险转移,降低银行的财务负担,增强银行不良资产的流动性,有利于不良资产的科学定价和处置的专业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华融项目和工行宁波项目的初步成功表明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

2、积极探索中长期贷款证券化。2004年3月末,我国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已达40%,余额超过7万亿元人民币。中长期信贷资产证券化使银行可在资本市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解决功能错位的问题。从技术可行性的角度来看,公路、电厂等基础设施资产具有较为稳定的现金流,适合作为中长期贷款证券化的试点产品推出。继国家开发银行之后,工商银行推出了新的间接银团产品,将基础设施贷款分割转让,并融入了相应的结构设计和信用增级措施,已初步具备基础设施贷款证券化雏形,继续深化后可望形成真正的基础设施贷款证券化产品。

3、着手准备启动住房贷款证券化。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从1997年的190亿元增长到2003年底的1.2万亿元,基础资产初具规模。尽管住房贷款的不良率较低,但数据表明其绝对数值却在快速攀升。因此,在不远的将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必要性将逐步体现。我们应该充分总结在不良资产和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方面所获取的经验和技术,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做好准备。

4、为汽车贷款和信用卡应收款证券化做准备。汽车贷款和信用卡应收款是国外重要的证券化产品。尽管目前我国汽车贷款和信用卡应收款的绝对规模还较小,但汽车贷款和信用卡应收款的风险也逐步凸现。近年来,我国消费信贷的坏账率一路攀升,部分地区高达20%~30%,远远高于国际上个位数的水平。随着贷款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以及贷款风险分散要求的增加,这两种基础资产的证券化将继不良资产、基础设施、住房抵押贷款之后逐步推开。

(二)实施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政策建议

除了证券化参与主体的努力之外,要更好地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政府还应该从立法、税收、会计准则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建议根据市场的发展情况,分阶段、逐步地改善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制度环境,提高政策明朗度,降低资产证券化的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

1、加快实质性的试点操作。加快证券化试点工作的推进,确定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办法、试点机构。审定商业银行的证券化方案(包括证券化的资产类型、会计处理方案等),及时总结已有的证券化操作经验并进行扩大试点范围。

2、解决特殊目的载体的法律地位。允许试点银行设立专用于资产证券化的特殊目的公司(SPC),允许特殊目的公司在注册资本、经营范围方面享有特殊性,保证同试点银行之间的破产隔离。在立法方面,可借鉴部分资产证券化市场成熟的国家或地区的做法,修改《公司法》或在专门的《金融资产证券化法》中对特殊目的公司的公司性质、设立、董事会与治理结构、经营活动、破产清算等作出专门规定;或者制定《特殊目的公司法》,保证特殊目的公司与发起人、受托人之间的破产隔离,赋予特殊目的公司发行证券的资格。

3、明晰会计、税收方面的支持政策。明确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会计、税务、报批程序等一系列政策问题。参照国际会计标准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资产真实销售标准,制定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销售、融资的会计处理原则以及交易后资产负债与留存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豁免特殊目的公司和信托交纳实体所得税,避免对投资者、发起人和特殊目的载体的双重征税,对于发起人在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因折扣销售而产生的损失应从应税收入中扣除。在资产转移过程中,豁免发人转移资产的营业税和印花税。

4、明确资产支持证券的性质并解决可交易性。建议明确资产支持证券可以采用债券和信托凭证方式。对于债券性质的证券化产品,纳入《证券法》的管辖,建立资产支持证券的注册、审批及信息披露制度,明确和简化特殊目的公司发行证券的审批程序,规范资产支持证券私募和公募发行的条件、方式。对于信托性质的证券化产品,修改《信托法》,允许特殊目的信托发行资产支持信托证书,明确信托证书的证券性质,提高信托证书的流动性。条件成熟时允许特殊目的信托发行无纸化、可集中交易的信托权益。

5、培育机构投资者并规范中介机构行为。扩大投资基金、保险基金、商业银行、财务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范围,使其成为资产支持证券市场的投资主体。允许外国投资者投资于资产支持证券或将资产转移给国外特殊目的载体,明确外资投资和国际证券化有关的结售付汇问题。进一步规范资产评估和信用评级制度,着重培养几家在国内有权威性、在国际有影响力的资信评级机构,建立完善的资产评估标准体系。加快发展担保市场,规范中介机构的运作及其市场行为,加强对资产证券化市场的监督。

总之,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是缓解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立法部门、监管部门、商业银行、中介机构、学术机构等各方力量应共同努力和推动,促进资产证券化的快速发展,提高我国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