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行政参与和职能转化的关联

时间:2022-08-31 04:28:10

公众行政参与和职能转化的关联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8月22日,顺德新一轮深入改革动作头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响。其中最引起社会公众和学者关注的是,整个改革方案中,部分审批事务将转移给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与政府共同管理,不再是政府全部大包大揽。

二、公众行政参与理论

公众参与是行政活动论的代表观点,公众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利用行政。基于此,在行政的过程中,政府与公众应当相互协助,一起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

(一)公众行政参与的重要性利益相关人的参与是行政程序的中心问题。一方面,在行政法中,公众参与包含在程序正当原则中,后者是当代行政法的主要原则之一。行政机关做出重要的决定或者规定,应当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尤其是当行政机关拟作出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利的决定前,要听取他们的陈述和申辩。公众参与不仅仅是事前的,如果掌控得当,有相关程序制度保障,事中与事后的监督也是必要且可行的。另一方面,公众的行政参与涉及到方方面面,不仅包括行政决策,还有行政执法、行政监督等。

(二)公众行政参与的主体理论在行政程序中,公众参与是主体多元化的体现。多元主体参与行政决策可以促使行政机关考虑相关利益,这样能够促进行政决策的科学性与正当性,形成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多元主体参与也促成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妥协与让步,化解冲突与矛盾,提高办事效率,努力追求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

(三)、政府职能的转变公众参与与社会积极倡导的政府职能的转变在某种程度上相契合。公众参与意味着政府垄断权力的原有格局被打破,权力需要重新切割和配置,政府要将其手中权力让渡出来,交与社会和公众自我管理,以切断行政权的无所不在,转变行政权的无所不能。说到底,公众权力的进与退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权力的放与收。

三、公众行政参与下的政府职能转变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势许多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度的把握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在公众参不参与之间,找到一个适宜点,这个点便是民意与法治之间需要达到的一个平衡点。对一问题的讨论有时候不是有新的发现而是有必要重申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康德有一个重要命题就是:人应该作为目标而不是手段。公民绝不仅仅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消极消费者,听任行政机关的命令和“摆布”,富有积极能动精神的公民是表达自身愿景,影响行政政策乃至公共政策的有生力量。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意义

1、促进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的健全。公众参与可以有效地实现自我的管理和自我的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社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也日益完善,且表现出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的趋势,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社会功能越齐全;相反在一些落后地区,因社会自身功能不全,严重制约了政府职能转变的速度。

2、从政府再造的层面来说,公众行政参与是再造政府的推动力。一方面公众行政参与可以强化政府责任与服务的理念。在各种行政行为当中,有了公众的积极参与,政府便会认真对待权利,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另一方面,公众行政参与推动了政府从善政向善治的转变,实际上是政府权力向公众社会的回归,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善治表示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好合作,从社会的范围来看,善治离不开政府,但更离不开公众。当前我国正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公众参与可以增加政府决策和管理的透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和民主性,增进公众与政府之间关系的和谐,推动政府的再造。

3、通过公众的参与,政府可以知道公众的所需何所求,更好地为公众服务。这是政府由领导型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的趋势和表现之一。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是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承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的范围、内容和方式的转移与变化。比如说,公众的参与要求政府信息的公开。

(三)建立公众参与下的政府,促进其职能转变政府要实现服务角色从以“统治为中心”的管理走向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严格划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分解政府的全能框架,培养公众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多种途径保证公众参与的实现,逐步让社会乃至公众承担起自己管理自己的职能。建立对话型政府,这样既可以提高国民的地位又可以保障公众行政的参加,同时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一举多得。政府作用的充分发挥依靠政府职能的转变,依赖于政府行为的转型。政府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也就是说,政府在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等方面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与此同时,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有利于营造一个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各级政府需要高度重视新形式下的政府职能转变工作,努力营造一个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