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场所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4:30:47

公众场所

公众场所范文篇1

一、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公共聚集所消防安全集中整治活动,进一步落实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的管理主体责任,全面排查整治火灾事故隐患,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推进我区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建设,确保公众聚集场所疏散通道畅通,消防设施完好有效,消防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位,从业人员消防安全素质“三个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力防范公众聚集场所火灾特别是较大以上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

二、集中整治重点及内容

(一)集中整治重点。按照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要求,向公众开放的下列室内场所:商场、市场;宾馆、饭店;影剧院、录像厅、礼堂等演出、放映场所;舞厅、卡拉OK厅等歌舞娱乐场所;具有娱乐功能的夜总会、音乐茶座和餐饮场所;游戏、游乐场所;保龄球馆、旱冰场、桑拿浴室等营业性健身、休闲场所。

(二)集中整治内容。单位的消防合法性情况;单位建筑使用功能的变更、调整是否符合消防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情况;单位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的制定和落实情况;单位员工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情况;单位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制定及演练情况;建筑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设置和适用情况;建筑自动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的设置和运行情况;电气线路敷设以及电气设备安全运行情况;场所内部使用焰火烟花、明火作业和存放危险化学品情况。

三、集中整治活动步骤

(一)排查摸底阶段(即日至2月上旬)

对列入整治范围的公众聚集场所进行清查、建档。排查工作结束后,要召开集中整治分析会,深入分析辖区公众聚集场所存在火灾隐患的基本情况,研究和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落实定点、定人、定时、定责的整治工作制度,确保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集中整治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检查整治阶段(2月中旬至4月底)

对照前期排查摸底的情况,依据消防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全面开展检查。检查要采取日查、错时检查和交叉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查过程中务必做到“六个必查”:必查是否经过消防验收和开业前消防安全检查;必查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是否畅通;必查建筑消防设施是否正常运行;必查建筑内部装修装饰是否符合消防安全要求;必查消防安全组织制度是否健全和员工是否受到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必查是否制定灭火应急疏散预案和演练。对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要坚决责令立即整改,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向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书面报告,提请政府挂牌督办。

在检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依法履行监督执法职责,坚决查处各类消防违法行为,务必做到“六个一律”,对公众聚集场所违法装修的,一律依法责令停止施工;对公众聚集场所未经消防验收合格、开业前消防安全检查,擅自投入使用的,一律依法责令立即关闭;对公众聚集场所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封堵,自动消防设施损坏,经检查发现不能立即整改的,一律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改;对地下营业性场所安全出口达不到消防安全要求,经检查发现不能立即整改的,一律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改;对采用聚氨酯类泡沫塑料以及其它燃烧后产生剧毒烟气的易燃材料装修装饰的,一律责令停业整改;对人员密集场所室内一律不得使用任何烟花和爆竹。对拒不整改和责令停产停业后擅自使用、营业的,要坚决依法拘留违法人员。

为全面掌握这次专项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各镇乡、街道及相关部门于5月1日前将这次专项整治工作情况汇总报区防火委办公室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做好本次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集中整治工作的重要性,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政治敏感性认真开展工作;集中时间、扎扎实实地开展集中整治工作。

公众场所范文篇2

本文作者:吴曼萍工作单位:海口市消防支队

(一)该超市的经营主体为个体工商户,不属于单位,依法可以不用办理公众聚集场所开业前消防安全检查行政许可手续。当事人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15条规定:“公众聚集场所在投入使用、营业前,建设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应当向场所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申请消防安全检查。”由此可以看出,办理消防安全检查手续的主体为建设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均为单位,而他是个体工商户,依法不用办理公众聚集场所开业前消防安全检查行政许可手续。(二)该超市的建筑面积仅为400m2,不属于“较大规模的商店”,不属于“公众聚集场所”,可以不用办理公众聚集场所开业前消防安全检查行政许可手续。当事人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73条第1款第3项规定:“公众聚集场所,是指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客运车站候车室、客运码头候船厅、民用机场航站楼、体育场馆、会堂以及公共娱乐场所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释义》对第73条的条文解释中,“商场是指经营多种商品,较大规模的商店。主要经营产品是服装、纺织品、家庭用品、食品和娱乐商品等。按面积和员工人数可分为大型商场、中型商场和小型商场。”当事人认为,其经营的超市仅为400m2,规模很小,不属较大规模的商店,同时,公安消防机构没有向社会公告“较大规模的商店”、“大型商场、中型商场和小型商场”的具体面积,不能单方面认定其超市属于应办理公众聚集场所开业前消防安全检查行政许可手续的范围。

经向法规部门咨询,在以上方面提出执法异议的情况并不多见,这说明老百姓的法律意识在进一步提高,对最常见的执法也开始进行思考了。对当事人提出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分析,最终认为,公安消防支队的执法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一)商场无论面积大小均属于“公众聚集场所”本案中400m2的超市是否认定为“商场”,进而认定为“公众聚集场所”呢?答案是肯定的。根据《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88)第1.0.4条的规定,商店建筑的规模,根据其使用类别、建筑面积分为大、中、小型;小型商场建筑面积小于3000m2。《商店建筑设计规范》附录1名词解释中说明,自选商场是指:向顾客开放,可直接挑选商品,按标价付款的(超级市场)营业场所。可见,本案中400m2的超市属于小型自选商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73条第1款第3项规定的“公众聚集场所,是指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客运车站候车室、客运码头候船厅、民用机场航站楼、体育场馆、会堂以及公共娱乐场所等”。从法律条文本身看,并无面积大小的区分,即商场均为“公众聚集场所”。因此,本案中400m2的超市属于商场,属于公众聚集场所。行政处罚中对其定性是正确的。必须指出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及公安部消防局联合编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释义》只是工具书,“释义”只是法理上的理解,不是法律,不能作为执法依据。(二)“公众聚集场所”的经营者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体工商户,均要办理开业前消防安全检查行政许可手续确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15条规定“公众聚集场所在投入使用、营业前,建设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应当向场所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申请消防安全检查”,在这里,没有讲到“个人”或“个体工商户”。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立法本意,这一条文侧重说明的是公众聚集场所,这里的“建设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强调的是“场所”的建设者或使用者,应当包括“个人”或“个体工商户”。这一点,经向法规部门咨询也得到了认同。此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其他法律中,“建设单位”、“用人单位”等概念均包括了个人。同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10条、第11条、第12条、第15条中的单位亦应包含了“个人”或“个体工商户”。因此,无论是单位、个人或个体工商户经营的公众聚集场所在开业前均应办理消防安全检查行政许可手续。

本案在日常消防监督执法工作中是最常见的行政处罚案件之一。一直以来消防监督执法人员认为此类案件不会存在什么难点和漏洞,没有对涉及到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当事人提出疑问后,在执法分析会上曾经有个别消防监督执法人员认为我们的执法可能失误了或者说是法律制定有漏洞。经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深入学习,最终统一了认识。从这点来讲,本案件对消防工作是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的。(一)对法律的学习掌握要深入在本案中,无论是争议的提出还是分析解释,都紧扣法律,依靠法律,执法的对错判断更要依据法律。一宗最常见的执法也产生了这么深刻的讨论,可见,对法律的学习研究是多么的重要。在本案中,如果对法律理解不深,对相关技术标准不掌握,是很难说服当事人的。(二)法律的制定要更加严谨本案也折射出一些法律条文的制定、文字的描述还存在需要加强的地方。比如本案中,如果对商场类建筑或场所的描述更加具体、对公众聚集场所开业前办理消防安全检查行政许可手续的主体进行更加明确的规定,是可以避免这些争论的。(三)法律的规定要符合我国现阶段实际实际上,本案还引申出另外一个问题:公安消防机构是否要责令所有商场(无论大小)办理开业前消防安全检查行政许可手续呢?如果这样,公安消防机构的法律责任太大了,一旦发生火灾,消防监督人员非常容易被追究失控漏管的渎职责任。而根据火灾统计,商场(特别是一些三合一类型的小型商场、商铺)火灾占的比例相当大。因此,建议对这一规定进行修改,使其更加符合公安消防机构工作实际和我国国情。这也提醒我们,法律的规定要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切不可简单的“一刀切”或理想化,同时还要考虑老百姓的利益和需求,规定要人性化,这样制定出来的法律可操作性才强。

公众场所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这次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件精神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消防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以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为目标,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采取果断措施,消除火灾隐患。督促公众聚集场所深入贯彻落实《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建立完善消防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从根本上增强全社会防范火灾事故的能力。

二、领导小组

为加强对本次检查活动的领导,特成立消防安全检查领导小组

成员由县安监、工商、教育、文化、卫生、交通、旅游、经贸、广电、消防大队等部门组成。

三、专项整治的范围和重点

(一)专项整治的范围

1、影剧院、夜总会、录像厅、舞厅、卡拉OK厅、游乐厅、保龄球馆、桑拿浴室等公共娱乐场所。

2、客房数在50间以上的旅馆、宾馆、饭店和就餐超过200座的营业性餐馆。

3、总建筑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的商场、超市和室内市场。

4、礼堂、大型展览馆,20层以上的写字楼。

5、摄影棚、演播室。

6、网吧。

7、候车厅、候船厅以及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客运车站和客运码头。

8、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校、幼儿园。

9、医院。

(二)专项整治的重点

1、“三会一节”所有举办活动和代表住地的场所。

2、去年遗留和今年新发现的重大火灾隐患,至今尚未按要求完成整改的场所。

3、投入使用前未按要求办理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手续及消防安全检查合格意见的新建、改建、扩建及进行室内装修的公众聚集场所。

4、2001年以来专项治理中未检查到或未进行认真检查的公众聚集场所。

四、专项整治的组织及实施

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从2006年8月份开始,9月底结束,按照组织部署、检查治理、督查验收三个步骤进行。

(一)组织部署(8月25日至8月31日)。组织召开我县各治理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或消防安全管理人的会议、对专项治理工作进行广泛的动员和部署。在此基础上,推动单位对照专项治理的重点,组织开展自查整改。

(二)检查整治(9月1日至9月25日)。安监、工商、教育、文化、卫生、交通、旅游、经贸、广电等行业主管部门实施检查。首先,认真排查和梳理我县公众聚集场所存在的火灾隐患,梳理检查中发现的隐患情况要逐一登记造册;重大火灾隐患的情况要报送总队备案。其次,针对排查出的隐患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整治。对存在火灾隐患,经责令改正逾期不改,要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实施行政拘留;对逾期不履行消防行政处罚决定的,要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对于检查中发现不具备安全条件的,要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加强监管。对重大火灾隐患的整改,要提请政府挂牌督办,明确相关部门的整改责任,并督促单位落实整改措施和整改期限,实现全过程监督,做到不留死角,不留后患。

五、专项整治的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国庆节、“三会一节”和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期间消防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决克服畏难和厌战情绪,落实责任,强化监督,务必在督办整改期限内彻底整治消除火灾隐患。

(二)深入贯彻落实《意见》,进一步提高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通过采取广泛宣传,组织公众聚集场所责任人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进行消防安全培训等措施,促使其树立消防安全管理责任主体意识,落实内部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消防管理制度和防火档案,提高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增强其防范火灾事故的能力。

公众场所范文篇4

一、检查时间

2010年3月22日至4月10日。

二、专项检查的范围

1、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商场、超市;

2、客房数在30间以上的宾馆、酒店和就餐人数超过50人以上的营业性餐馆;

3、营业面积超过100平方米的网吧等公众娱乐休闲场所;

4、营业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集贸市场。

三、检查的重点内容

1、安全生产管理情况:企业建立和落实安全生产“三项制度”的情况;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建立和落实情况;从业人员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取得有关安全资格证书和持证上岗的情况;应急预案的编制、备案及演练情况。

2、建筑审批情况:建筑或者场所是否依法经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和开业前消防安全检查合格。

3、防火分区情况:建筑防火分区是否符合要求。

4、安全疏散情况: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是否畅通,防烟、封闭楼梯是否正常,疏散指示和应急照明是否运行正常。

5、消防设施情况:室内外消火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防烟排烟系统等消防设施及消防控制室设备是否按要求设置、运行是否正常、灭火器材配备是否符合规定。

6、消防管理情况:《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法规是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用火、用电、用气、用油等消防管理制度是否落实;消防宣传“三提示”和提示性、警示性、禁止性消防安全标识是否落实。

7、灭火救援条件:消防车通道是否畅通;消防水泵结合器是否好用。

四、检查方式

3月22日至31日,由各乡镇、办事处开展自查与安监、公安消防、文教、工商等职能部门抽调人员组成检查组进行抽查的方式相结合,对辖区专项检查范围内的所有公众聚集场所集中开展检查。公务员之家

4月1日至10日,为巩固专项检查阶段,要做好迎接市安委会督查组的督导检查工作。

五、工作要求

1、各乡镇、办事处和相关部门接此方案后,单位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共同实施好这次公众聚集场所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工作。相关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相互支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公众场所范文篇5

一、整治范围

1.影剧院、录像厅、礼堂等演出、放映场所;

2.舞厅、卡拉OK厅、夜总会等歌舞娱乐场所;

3.酒吧、咖啡厅和具有娱乐功能的餐馆、茶馆等餐饮场所;

4.网吧、游艺场所;

5.洗浴场所、汗蒸馆、健身房等营业性健身、休闲场所。

二、工作步骤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委常委,副县长张连国任组长,县政府办、公安局、文化局、工商局、安监局、服务业发展局和县消防大队等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整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政府办副主任梁裕坚兼任办公室主任,县公安局、服务业发展局分管负责人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设在县服务业发展局,具体负责整治工作的部署、协调。各有关部门要严格信息报送,及时将有关工作情况报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6月18日前上报专项整治工作总结。

2、开展全面检查。县服务业发展局、工商局、文化局、安监局和县治安大队、消防大队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组成联合检查组,按照工作职责,重点检查场所是否办理消防行政许可文件、娱乐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等情况,并建立信息通报抄告制度。要严格落实检查责任,对检查的每家场所,均要如实记载检查人员的姓名、检查时间、检查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整改意见,并存档备查。

3、抓好隐患整改。对检查中发现的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能够当场改正的,责令隐患单位立即改正;不能立即整改的,要及时下发法律文书,督促单位落实整改方案、整改责任、整改措施、整改时间和整改资金,制定应急预案,限期整改到位。

3、采取强制措施。对未经消防审验和开业前检查合格擅自营业,以及限期整改不合格不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的场所,要采取多部门联合下发法律文书予以关停整改。公众聚集场所拒不整改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的,要严格落实公安部“六个一律”要求,坚决依法予以关停,并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对相关人员依法拘留,并吊销相关证照。对公众聚集场所营业期间违法使用、燃放烟花爆竹的,依法责令立即改正,并给予严厉处罚。对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数量不足或者严重堵塞,已不具备安全疏散条件的;建筑消防设施严重损坏,不再具备防火灭火功能的;人员密集场所违反消防安全规定,使用、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公众聚集场所违反消防技术标准,采用易燃、可燃材料装修装饰,可能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其他可能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火灾隐患,县消防大队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给予临时查封。县电视台、*日报要强化跟踪报道,对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场所给予曝光、通报。

三、工作要求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精心组织部署。这次专项整治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认真查找本辖区公共消防安全和消防监督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强火灾预防和灭火技战术研究,集中力量,迅速行动,全面开展专项整治。

公众场所范文篇6

冬季是安全事故高发期,又包含了元旦、春节两大节日,各类文化市场经营活动日益增多,给消防安全带来压力。为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尤其是群死群伤灾害事故发生,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现就切实做好公众聚集文化经营场所消防安全工作,通知如下:

一、分析消防安全形势,增强做好公众聚集文化经营场所消防安全工作的责任感

消防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娱乐场所、网吧、影剧院等公众聚集文化经营场所和群众性文化活动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极易造成群死群伤和重大财产损失。各地各部门务必保持清醒头脑,认真分析本地公众聚集文化经营场所的消防安全形势,切实增强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提高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要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大局出发,把公众聚集文化经营场所消防安全工作,尤其是元旦、春节期间的公众聚集文化经营场所消防安全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明确工作任务,强化责任目标,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消防安全。

二、明确消防安全责任,加强公众聚集文化经营场所消防安全工作的领导

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认真做好当前公众聚集文化经营场所的消防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领导小组,严格落实公众聚集文化经营场所消防安全责任制,加强对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管理,依法履行职责,建立考核激励约束机制,层层分解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对无视法律、无视监管、无视生命,甚至抗拒执法、违法经营造成火灾事故的,要依法严惩;对因失职、渎职行为等影响公共消防安全的,要依法追究当事人责任;对工作不力、措施不落实,导致发生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要按照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依法查处并严肃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三、加强消防安全监管,确保当前公众聚集文化经营场所消防安全

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公众聚集文化经营场所和文化活动举办单位消防安全的监督指导,确保各项制度落实。一是经营场所要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消防安全负责人,明确消防安全管理岗位和责任制,配备消防安全专门人员,负责日常巡查,实时检查经营场所和文化活动的消防安全情况,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二是严格管控经营场所明火,禁止在经营场所内吸烟、燃放焰火,防止引起火灾。三是经营场所必须按消防部门要求开通消防通道,设置明显的安全疏散指示标识,营业期间保持全部消防通道畅通,确保紧急情况下人员能迅即安全疏散。四是经营场所必须按要求配备消防器材和应急照明设施,并确保各项设施设备完好有效。五是经营场所要制定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开展演练,确保能正确使用消防器材,提高工作人员救生、求生技能。六是群众性文化活动要明确活动举办责任人,加强用电管理,防止发生拥挤踩踏事故。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协调和联动,积极开展联合执法,针对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严格执行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五个一律”的要求,即:凡公众聚集场所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封堵,经检查不能立即整改的,一律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改;凡公众聚集场所自动消防设施损坏、不能正常运行,经检查不能立即整改的,一律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改;凡营业性场所安全出口达不到消防安全要求,经检查不能立即整改的,一律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改;凡采用防火性能不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聚氨酯泡沫塑料等室内装修、装饰材料的,一律依法责令停业整改;公共娱乐场所一律不得使用任何烟花爆竹,坚决杜绝场所“带病经营”。对检查发现的未经消防审批合格,就擅自营业和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的场所,各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采取关停措施加以整改。公安、消防、文化、工商、安监等部门在前一阶段公众聚集文化经营场所消防安全整治专项行动的基础上,要继续保持整治火灾隐患的高压态势。

四、加大消防宣传力度,全面提高公众聚集文化经营场所消防安全意识和预防火灾能力

各地各部门要结合正在实施的新《消防法》,集中开展一次以防火、灭火知识为主的消防宣传教育活动。要紧密结合当前防火工作特点,广泛宣传典型火灾案例、消防法律法规和各种防火安全知识,普及火灾报警、初期火灾扑救和火场自救逃生的知识技能,组织开展好公众聚集文化经营场所的消防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通过跟踪报道、曝光重大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等措施,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要在醒目地段悬挂张贴防火警示标牌标语,教育广大群众和顾客遵守防火安全规定。各经营场所要把消防教育与职工岗位技术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开展好“三个一”活动,即:组织员工开展一次强化消防安全主体责任、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消防法制教育活动;开展一次“查身边隐患、保本岗安全”的岗位自查自改活动;开展一次以“关注消防、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灭火实战演习和自救逃生演练活动,进一步提高职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技能。通过广泛的消防宣传教育活动,在公众聚集场所中普及消防安全法律、法规和自防自救、疏散逃生知识,增强场所员工和文化活动参与者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公众聚集文化经营场所的火灾防控水平。

公众场所范文篇7

关键词:偷拍偷录隐私权网络

一、公共场所偷拍偷录的传统问题

所谓偷拍偷录,就是不征得当事人的许可而自由地拍摄录音,在估计当事人不会许可的情况下则采取秘密方式自行摄录。由于拍摄、录音是把人们的形象、声音“下载”到媒体上并且予以公开传播,势必会涉及社会、他人的合法权益问题。[1]而街拍,广义理解就是公共场所的偷拍偷录,这一问题要更加复杂。

这一问题早已有之,却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表现出更严峻的形势。在新闻界,偷拍偷录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一直是人们争论的问题,实质是公众知情权与隐私权的碰撞,这是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寻求平衡的新闻伦理与法律问题。众所周知,在私人场合偷拍偷录是被绝对禁止的。我国《民法通则》虽然未在立法上肯定隐私权的地位,但对私人场合也是给予了充分的权利与保证。人们普遍认为,将偷拍偷录的方式用于公共场所是比较稳妥的选择。因为被采访者出现在公共场所,表明他本人对别人了解他的行为举止持默许态度。记者的偷拍不过是化身为公众的眼睛,替公众“看”到了。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问题在于很多人面对镜头的行为表现与平时相差甚远。人们总是希望在镜头前展示自己最好的形象。偷拍偷录到的画面经常会在一定程度上违背被采访者的本意。[2]

毫无疑问,如果一个人在公众场所公开发表言论时,不论他是公众人物还是草根阶层,这时候无论是记者还是普通人忠实记录当时的场景都是合情合理的,毕竟主动公开的行为本身就意味着默许了人们对其公开信息和行为的传播。

而对于公开场合的私人活动是否可以偷拍偷录呢?一个例子可以很好的说明问题。一位美国检察官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在一个会议厅内两个人正在交谈。此时是明拍还是偷拍都不是问题。因为两人共同出现在公共场所,可以推断其不忌讳社会知晓二人的交往。但此时偷录就有问题了,因为二人一对一地谈话,表明他们的交谈是私人性质的,不论是什么内容,偷录下来,播放出去,都构成对二人隐私权的侵害。[3]可见,公共场合的私人交往、私人活动理应受到保护,涉及新闻事件的除外。经过多年讨论,一些传统媒体领域的偷拍偷录问题基本上已在学界和业内形成了共识。

二、网络时代草根阶层的偷拍偷录

网络时代提供了足够的意见表达平台,使得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第一者。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大批民间DV爱好者出现,手机与照相机的普及,几乎人人都能成为一个拍客,随时随地拍下生活中的场景,拍遍生活中的新鲜事儿、要紧事儿。网络无疑又为这些拍客提供了最好的展示平台,人们可以将自己的“得意之作”上传,传上微博,贴至博客,上传到视频网站。这样的现实就很可能带来对隐私权的肆意侵犯与践踏。如果说几年前关于偷拍偷录的大讨论主要是针对新闻记者而言的,那么如今的偷拍偷录呈现出新特点,对它的思考与研究是针对我们每个人而言的。既然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者,也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他人隐私的侵权者。

如河南电视台的DV观察栏目,栏目的节目内容全部来自河南各地的DV爱好者,报道对象多是农民工、妇女、老人、未成年人等,一定程度上给草根阶层提供了在电视媒体上表达意见的权利,但是关于隐私权的问题是其不能回避的。这里面涉及到隐私权与肖像权的双重权利。由于DV拍摄者投稿到电视台,并获取一定的稿费酬劳,可以看成具有了一定的经济目的,又是未经他人许可的拍摄,那么就具备了对肖像权侵犯的构成要件。

三、网络时代偷拍偷录新特点

与传统意义上新闻记者的偷拍偷录相比,网络时代的偷拍偷录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有着其自身特点。

1、主体非专业性、内部差异大

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使得各种具有摄影摄像功能的电子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手机、数码照相机、DV等等给人们的偷拍偷录提供了物质基础,偷拍偷录的主体突破了原有的职业局限,偷拍偷录也不再是只有记者才能做到的事情。偷拍偷录主体的扩大就等于隐私权的潜在侵犯主体范围的扩大。与过去相比,目前偷拍偷录的主体呈现出非专业性特点,拍者职业各异,身份各异,他们与新闻工作者相比,在媒介素养、专业性程度和法律意识方面都相对欠缺。而这种隐私权意识的淡薄,很可能带来侵权的结果。在这一群体中,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由于每个个体的教育背景与职业经历不同,拍者的格调也大不相同。不同于传统记者的训练有素,有明确的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他们大多数人是由兴趣引导拍摄,很可能只求新奇,不顾社会公益。不能否认,拍者中的很多人都有着强烈正义感或是渴望成为一名记者的职业理想,但是他们与真正的从业人员相比更容易漠视隐私权,这个群体内部的差异也十分明显。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每个拍者关注的不同对象中就可以看出。

2、隐私权保护难度更大

拍客拍好之后,上传到网上是最快捷最直接的传播方式。而网络的发展也确实最大限度给人们提供了这种便利。现如今,我国未实行网络实名制,网络的虚拟性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网络维权难度大。与传统新闻记者偷拍偷录侵犯隐私权不同,记者侵犯隐私权有名可查,有相关媒体机构可查。但拍客用网名上传作品,一旦发生侵权,侵权主体身份认证难度大,即使现有条件可以进行认证,但是其认证的经济成本与诉讼成本都相对较高,这也就导致了网络侵犯隐私非到万不得已、忍无可忍的地步,普通人不会依法维权。

另一方面,拍客偷拍偷录侵犯隐私权的程度可能普遍较轻,大多数时候不至于造成极大、极恶劣的影响。拍客人数众多,存在于社会的各处,很多时候很多拍客并不能拍到极具震撼力的事情或场景,他们大多数都是拍拍众生百态,有相当一部分人将目光投向了普通人,更多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如夫妻吵架,街头吵架,这类发生在公共场所的普通人的事情往往成为拍客偷拍偷录的主要内容。

拍客数量众多,拍出的作品更是纷繁复杂,多如牛毛,这当中不同程度侵犯隐私权的情况时有发生,但这是这种普遍性无形中降低了公众对于隐私权侵犯的辨别度,提高了“免疫力”,直接导致人们对隐私权受侵犯的标准的放宽。一些事情中,明明已经侵权,但人们可能都已经习惯了这类事件的存在,使得当事人或旁观者不能清醒地意识到侵权事实已经发生。

3、传播平台多样性

从前记者们偷拍偷录,其传播平台比较单一,就是报纸、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甚至更局限为该记者供职的某家新闻机构。而今,除了可以通过传统方式为报纸、电视台投稿外,网络平台的出现让拍客的作品可以在网上快速传播,微博、博客和各种视频分享网站是传播平台多样化的具体表现。各种视频网站正是靠着网友们的上传的各种作品才获得了网民持续的关注。虽然网站对于网民上传的内容承担一定的审核责任,但对侵犯隐私权的视频,网站也并不一定具备甄别能力。

博客、微博等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我”媒体,成为了一种主流信息来源途径。“我”媒体是一个以“我”为中心的个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形成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个人信息中心,我制造信息、我、我产生影响并扩散到尽可能多的其他个体。[4]对于“我”媒体尤其应给予更多关注、提高警惕,2010年风靡中国的微博,微博更加淡化把关人作用,其网络直播的功能、草根阶层的广泛参与无疑带来了隐私权侵犯的潜在风险。

4、传播范围更大

由于记者的传播平台有限,其传播范围也就相对有限,而网络不同,网络传播平台的多样就带来了传播范围的急速扩大,而且这种扩大是非线性的,一个视频可以从优酷分享到人人、QQ空间,这样一次分享就带来了受众群体的增大,其传播力远非传统媒体可比,最后导致的传播效果恐怕连最初的拍者也没有想到。另外,网络传播过程中议题具有扩散现象,一则视频、一张照片都可能引起人们对事件主人公的关注,从近几年的网络群体事件中我们可以轻松地看出,“拔出萝卜带出泥”,网络时代很多时候都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使得传播不局限于最初的视频、照片本身,演化成最后无人能够预见的结果。

如一度走红网络的“犀利哥”,起初只因网友偷拍其照片并上传到网络,犀利哥从没想过走红,而最初的拍摄者也没想过自己的偷拍会引起众人的关注,这种关注带给“犀利哥”的恐怕并非他想要的,而这个过程中,犀利哥的隐私被众人挖出,唯一一次对众人开口,不过是他在被众多摄像机和闪光灯吓到以后带泪的仰天长啸和一句“我害怕”。这里面涉及的隐私权问题值得所有人思考。

四、网络时代新对策

面对目前公共场所偷拍偷录的现状,应当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保证公众的隐私安全,因为隐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之为人的尊严。

1、提高民众的媒介素养与隐私保护意识

(1)媒介素养:民众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5]

信息时代民众的媒介素养构建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特别是当媒介化社会已经来临之际,民众已经从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变为了兼有传播与接受双重身份的积极参与者。媒介化社会的来临一方面让人们享受到便利地获取、利用和传播信息的福音,一方面又因个体媒介素养的缺失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6]如何让民众正确使用媒体特别是新媒体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也是解决网络时代隐私问题的重要方式,人们只有深刻理解了媒介的意义及功能,才不会滥用媒体行使“媒体暴力”,无论是谁,滥用媒体的结果必然导致对人权的践踏。

(2)隐私保护意识

隐私保护意识归根到底是民众的法律意识高低决定的。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间,法制建设逐步发展,民众的隐私权意识相对比较淡薄,淡薄的保护意识遇上网络带来的强大冲击,在我国呼吁隐私权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民众隐私保护意识的提高,将使以拍者为代表的侵权者明确自身行为的违法性,而被侵害人也才能积极维权,这不仅会降低隐私权保护的难度,更会从根本上减少侵犯隐私权行为的发生。

(3)道德意识

新时代无论是互联网伦理体系还是媒介伦理体系都离不开中国传统道德,都是对传统道德的继承、发展,加强对民众的传统道德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得民众更清晰地辨别网络中的美丑善恶”[7],另一方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使民众换位思考,宽厚待人,自觉规避以网络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用自律形式构建网络伦理体系。

2、完善立法明确保护隐私权

目前我国隐私权保护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比较零散,没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保护隐私权的立法。民法未能全面正确贯彻宪法中保护公民隐私权的原则性规定。[8]我国《民法通则》未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保护,这种情况对我国隐私权的保护十分不利。法律规定尚不够清晰明了,无疑加大了隐私权保护的难度。

虽然网络时代广泛存在于网络的隐私侵权主体大都是普通人,但公民隐私权保护,除了民众自律外,尚需他律辅助推进,无论是从保护隐私的角度还是整治互联网环境的角度,政府都是义不容辞的重要力量。

3、媒体引导舆论,同时媒体人以身作则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力量依旧不容忽视。公共场所偷拍偷录等隐私权问题最初只涉及媒体、媒体人与公众,如今随着偷拍偷录现象的普遍化,成为网络传播中的潜在隐患。传统媒体想要保持优势,增强自身的可信度和媒介认同感、归属感,就必须在网络时代充分体现自己的社会道德与社会责任,在隐私权保护问题上传统媒体可以大有作为。

一方面,媒体具有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其宣传隐私权保护、引导民众认识隐私权的重要性,都是其职能的体现,是媒体作为社会良心应当有的作为。另一方面,偷拍偷录问题本源自媒体,只有媒体人以身作则,充分尊重他人隐私,才能为民众作出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民众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尊重隐私的实质就是尊重人权,尊重一个人体面地生活的尊严。

参考文献:

[1]《偷拍偷录合法与非法的几条界限》,魏永征,《广播电视研究》,2000年第8期

[2]《中国新闻侵权纠纷的第四次浪潮》,徐迅,P265

[3]《隐私权:美国社会共同的话题》,和育东,1998年5月8日《检察日报》

[4]《突发事件报道》,谢耘耕,曹慎慎,王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5]《重视民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古明惠

[6]《媒介化社会的来临与媒介素养教育的三个维度》,蔡骐

公众场所范文篇8

通报指出,该起事故发生在公众聚集场所,伤亡惨重,教训深刻。暴露出的主要问题:一是室内装修未报经公安消防部门审核、验收,非法投入使用;二是室内装修装饰违规采用聚氨酯泡沫等大量易燃有毒材料;三是安全出口不符合消防规范要求,门向内开且宽度不够;四是室内电气线路乱拉乱接;五是消防安全意识淡薄,顾客违反规定在室内燃放烟花,酒吧管理人员未予制止。

通报要求,深刻吸取事故教训,严防类似事故再次发生,进一步加强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工作。

一、深刻认识消防安全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强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拉丁酒吧“1.31”重大火灾事故与*舞王俱乐部“*”特别重大火灾事故发生时间相距不到半年,两起事故单位均存在建筑内部装修未通过消防设计审核和验收就擅自营业、使用聚氨酯泡沫等易燃材料装修、在室内燃放烟花制品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暴露出一些生产经营单位消防安全基础薄弱、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安全违法违规行为突出、消防安全隐患大量存在和部分地区消防安全监管工作不到位等问题。对此,各地区要引以为戒,进一步增强做好消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及时研判本地区火灾形势,严格执行消防安全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强化工作措施,提高消防安全工作水平。

二、深入开展公众聚集场所安全生产执法行动,严厉查处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公安、消防、工商、文化、安全监管等有关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加强对公众聚集场所安全执法检查,严厉查处未通过建筑内部装修消防设计审核验收和开业前消防安全检查擅自营业、擅自超工商注册登记范围经营、未通过文化部门批准擅自经营娱乐和演出活动、从业人员未经相关培训即上岗作业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明处罚措施,该关闭的坚决关闭,该取缔的坚决取缔,触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深入开展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彻底消除事故隐患。各地要按照消防安全有关法规及《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特别重大火灾事故的通报》(安委办明电〔2008〕19号)提出的“五个一律”要求,加强对公众聚集场所的现场检查,对于发现的隐患,要责令生产经营单位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明确治理方案、责任、措施、时间和资金,制定应急预案;发现重大隐患,要立即停产整顿;生产经营单位难以自行完成整改的,要交由地方政府挂牌督办,确保按期消除隐患。

公众场所范文篇9

关键词偷拍偷录隐私权网络

一、公共场所偷拍偷录的传统问题

所谓偷拍偷录,就是不征得当事人的许可而自由地拍摄录音,在估计当事人不会许可的情况下则采取秘密方式自行摄录。由于拍摄、录音是把人们的形象、声音“下载”到媒体上并且予以公开传播,势必会涉及社会、他人的合法权益问题。[1]而街拍,广义理解就是公共场所的偷拍偷录,这一问题要更加复杂。

这一问题早已有之,却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表现出更严峻的形势。在新闻界,偷拍偷录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一直是人们争论的问题,实质是公众知情权与隐私权的碰撞,这是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寻求平衡的新闻伦理与法律问题。众所周知,在私人场合偷拍偷录是被绝对禁止的。我国《民法通则》虽然未在立法上肯定隐私权的地位,但对私人场合也是给予了充分的权利与保证。人们普遍认为,将偷拍偷录的方式用于公共场所是比较稳妥的选择。因为被采访者出现在公共场所,表明他本人对别人了解他的行为举止持默许态度。记者的偷拍不过是化身为公众的眼睛,替公众“看”到了。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问题在于很多人面对镜头的行为表现与平时相差甚远。人们总是希望在镜头前展示自己最好的形象。偷拍偷录到的画面经常会在一定程度上违背被采访者的本意。

毫无疑问,如果一个人在公众场所公开发表言论时,不论他是公众人物还是草根阶层,这时候无论是记者还是普通人忠实记录当时的场景都是合情合理的,毕竟主动公开的行为本身就意味着默许了人们对其公开信息和行为的传播。

而对于公开场合的私人活动是否可以偷拍偷录呢?一个例子可以很好的说明问题。一位美国检察官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在一个会议厅内两个人正在交谈。此时是明拍还是偷拍都不是问题。因为两人共同出现在公共场所,可以推断其不忌讳社会知晓二人的交往。但此时偷录就有问题了,因为二人一对一地谈话,表明他们的交谈是私人性质的,不论是什么内容,偷录下来,播放出去,都构成对二人隐私权的侵害。可见,公共场合的私人交往、私人活动理应受到保护,涉及新闻事件的除外。经过多年讨论,一些传统媒体领域的偷拍偷录问题基本上已在学界和业内形成了共识。

二、网络时代草根阶层的偷拍偷录

网络时代提供了足够的意见表达平台,使得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第一者。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大批民间DV爱好者出现,手机与照相机的普及,几乎人人都能成为一个拍客,随时随地拍下生活中的场景,拍遍生活中的新鲜事儿、要紧事儿。网络无疑又为这些拍客提供了最好的展示平台,人们可以将自己的“得意之作”上传,传上微博,贴至博客,上传到视频网站。这样的现实就很可能带来对隐私权的肆意侵犯与践踏。如果说几年前关于偷拍偷录的大讨论主要是针对新闻记者而言的,那么如今的偷拍偷录呈现出新特点,对它的思考与研究是针对我们每个人而言的。既然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者,也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他人隐私的侵权者。

如河南电视台的DV观察栏目,栏目的节目内容全部来自河南各地的DV爱好者,报道对象多是农民工、妇女、老人、未成年人等,一定程度上给草根阶层提供了在电视媒体上表达意见的权利,但是关于隐私权的问题是其不能回避的。这里面涉及到隐私权与肖像权的双重权利。由于DV拍摄者投稿到电视台,并获取一定的稿费酬劳,可以看成具有了一定的经济目的,又是未经他人许可的拍摄,那么就具备了对肖像权侵犯的构成要件。

三、网络时代偷拍偷录新特点

与传统意义上新闻记者的偷拍偷录相比,网络时代的偷拍偷录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有着其自身特点。

1、主体非专业性、内部差异大

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使得各种具有摄影摄像功能的电子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手机、数码照相机、DV等等给人们的偷拍偷录提供了物质基础,偷拍偷录的主体突破了原有的职业局限,偷拍偷录也不再是只有记者才能做到的事情。偷拍偷录主体的扩大就等于隐私权的潜在侵犯主体范围的扩大。与过去相比,目前偷拍偷录的主体呈现出非专业性特点,拍者职业各异,身份各异,他们与新闻工作者相比,在媒介素养、专业性程度和法律意识方面都相对欠缺。而这种隐私权意识的淡薄,很可能带来侵权的结果。在这一群体中,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由于每个个体的教育背景与职业经历不同,拍者的格调也大不相同。不同于传统记者的训练有素,有明确的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他们大多数人是由兴趣引导拍摄,很可能只求新奇,不顾社会公益。不能否认,拍者中的很多人都有着强烈正义感或是渴望成为一名记者的职业理想,但是他们与真正的从业人员相比更容易漠视隐私权,这个群体内部的差异也十分明显。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每个拍者关注的不同对象中就可以看出。

2、隐私权保护难度更大

拍客拍好之后,上传到网上是最快捷最直接的传播方式。而网络的发展也确实最大限度给人们提供了这种便利。现如今,我国未实行网络实名制,网络的虚拟性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网络维权难度大。与传统新闻记者偷拍偷录侵犯隐私权不同,记者侵犯隐私权有名可查,有相关媒体机构可查。但拍客用网名上传作品,一旦发生侵权,侵权主体身份认证难度大,即使现有条件可以进行认证,但是其认证的经济成本与诉讼成本都相对较高,这也就导致了网络侵犯隐私非到万不得已、忍无可忍的地步,普通人不会依法维权。

另一方面,拍客偷拍偷录侵犯隐私权的程度可能普遍较轻,大多数时候不至于造成极大、极恶劣的影响。拍客人数众多,存在于社会的各处,很多时候很多拍客并不能拍到极具震撼力的事情或场景,他们大多数都是拍拍众生百态,有相当一部分人将目光投向了普通人,更多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如夫妻吵架,街头吵架,这类发生在公共场所的普通人的事情往往成为拍客偷拍偷录的主要内容。

拍客数量众多,拍出的作品更是纷繁复杂,多如牛毛,这当中不同程度侵犯隐私权的情况时有发生,但这是这种普遍性无形中降低了公众对于隐私权侵犯的辨别度,提高了“免疫力”,直接导致人们对隐私权受侵犯的标准的放宽。一些事情中,明明已经侵权,但人们可能都已经习惯了这类事件的存在,使得当事人或旁观者不能清醒地意识到侵权事实已经发生。

3、传播平台多样性

从前记者们偷拍偷录,其传播平台比较单一,就是报纸、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甚至更局限为该记者供职的某家新闻机构。而今,除了可以通过传统方式为报纸、电视台投稿外,网络平台的出现让拍客的作品可以在网上快速传播,微博、博客和各种视频分享网站是传播平台多样化的具体表现。各种视频网站正是靠着网友们的上传的各种作品才获得了网民持续的关注。虽然网站对于网民上传的内容承担一定的审核责任,但对侵犯隐私权的视频,网站也并不一定具备甄别能力。

博客、微博等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我”媒体,成为了一种主流信息来源途径。“我”媒体是一个以“我”为中心的个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形成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个人信息中心,我制造信息、我、我产生影响并扩散到尽可能多的其他个体。[4]对于“我”媒体尤其应给予更多关注、提高警惕,2010年风靡中国的微博,微博更加淡化把关人作用,其网络直播的功能、草根阶层的广泛参与无疑带来了隐私权侵犯的潜在风险。

4、传播范围更大

由于记者的传播平台有限,其传播范围也就相对有限,而网络不同,网络传播平台的多样就带来了传播范围的急速扩大,而且这种扩大是非线性的,一个视频可以从优酷分享到人人、QQ空间,这样一次分享就带来了受众群体的增大,其传播力远非传统媒体可比,最后导致的传播效果恐怕连最初的拍者也没有想到。另外,网络传播过程中议题具有扩散现象,一则视频、一张照片都可能引起人们对事件主人公的关注,从近几年的网络群体事件中我们可以轻松地看出,“拔出萝卜带出泥”,网络时代很多时候都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使得传播不局限于最初的视频、照片本身,演化成最后无人能够预见的结果。

如一度走红网络的“犀利哥”,起初只因网友偷拍其照片并上传到网络,犀利哥从没想过走红,而最初的拍摄者也没想过自己的偷拍会引起众人的关注,这种关注带给“犀利哥”的恐怕并非他想要的,而这个过程中,犀利哥的隐私被众人挖出,唯一一次对众人开口,不过是他在被众多摄像机和闪光灯吓到以后带泪的仰天长啸和一句“我害怕”。这里面涉及的隐私权问题值得所有人思考。

四、网络时代新对策

面对目前公共场所偷拍偷录的现状,应当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保证公众的隐私安全,因为隐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之为人的尊严。

1、提高民众的媒介素养与隐私保护意识

(1)媒介素养:民众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信息时代民众的媒介素养构建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特别是当媒介化社会已经来临之际,民众已经从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变为了兼有传播与接受双重身份的积极参与者。媒介化社会的来临一方面让人们享受到便利地获取、利用和传播信息的福音,一方面又因个体媒介素养的缺失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6]如何让民众正确使用媒体特别是新媒体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也是解决网络时代隐私问题的重要方式,人们只有深刻理解了媒介的意义及功能,才不会滥用媒体行使“媒体暴力”,无论是谁,滥用媒体的结果必然导致对人权的践踏。

(2)隐私保护意识

隐私保护意识归根到底是民众的法律意识高低决定的。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间,法制建设逐步发展,民众的隐私权意识相对比较淡薄,淡薄的保护意识遇上网络带来的强大冲击,在我国呼吁隐私权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民众隐私保护意识的提高,将使以拍者为代表的侵权者明确自身行为的违法性,而被侵害人也才能积极维权,这不仅会降低隐私权保护的难度,更会从根本上减少侵犯隐私权行为的发生。

(3)道德意识

新时代无论是互联网伦理体系还是媒介伦理体系都离不开中国传统道德,都是对传统道德的继承、发展,加强对民众的传统道德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得民众更清晰地辨别网络中的美丑善恶”[7],另一方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使民众换位思考,宽厚待人,自觉规避以网络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用自律形式构建网络伦理体系。

2、完善立法明确保护隐私权

目前我国隐私权保护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比较零散,没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保护隐私权的立法。民法未能全面正确贯彻宪法中保护公民隐私权的原则性规定。[8]我国《民法通则》未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保护,这种情况对我国隐私权的保护十分不利。法律规定尚不够清晰明了,无疑加大了隐私权保护的难度。

虽然网络时代广泛存在于网络的隐私侵权主体大都是普通人,但公民隐私权保护,除了民众自律外,尚需他律辅助推进,无论是从保护隐私的角度还是整治互联网环境的角度,政府都是义不容辞的重要力量。

3、媒体引导舆论,同时媒体人以身作则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力量依旧不容忽视。公共场所偷拍偷录等隐私权问题最初只涉及媒体、媒体人与公众,如今随着偷拍偷录现象的普遍化,成为网络传播中的潜在隐患。传统媒体想要保持优势,增强自身的可信度和媒介认同感、归属感,就必须在网络时代充分体现自己的社会道德与社会责任,在隐私权保护问题上传统媒体可以大有作为。

一方面,媒体具有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其宣传隐私权保护、引导民众认识隐私权的重要性,都是其职能的体现,是媒体作为社会良心应当有的作为。另一方面,偷拍偷录问题本源自媒体,只有媒体人以身作则,充分尊重他人隐私,才能为民众作出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民众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尊重隐私的实质就是尊重人权,尊重一个人体面地生活的尊严。

参考文献:

[1]《偷拍偷录合法与非法的几条界限》,魏永征,《广播电视研究》,2000年第8期

[2]《中国新闻侵权纠纷的第四次浪潮》,徐迅,P265

[3]《隐私权:美国社会共同的话题》,和育东,1998年5月8日《检察日报》

[4]《突发事件报道》,谢耘耕,曹慎慎,王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5]《重视民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古明惠

[6]《媒介化社会的来临与媒介素养教育的三个维度》,蔡骐

公众场所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山东省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为主线,以建立健全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完善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网络,杜绝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为目标,突出重点,加大力度,标本兼治,督促单位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树立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切实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及时消除火灾隐患,改善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条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二、范围和重点

(一)公共娱乐场所;1.影剧院、录像厅、礼堂等演出、放映场所;2.舞厅、卡拉OK厅等歌舞娱乐场所;3.具有娱乐功能的夜总会、音乐茶座和餐饮场所;4.游艺、游乐场所;5.保龄球馆、旱冰场、桑拿浴室等营业性健身、休闲场所。(二)客房数在50间以上的旅馆、宾馆、饭店和就餐超过100座的营业性餐馆;(三)总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且经营可燃商品的商场、超市和室内市场;(四)公共的体育场(馆)、会堂;(五)大、中专院校和寄宿制中、小学校、幼儿园;(六)医院。

三、工作步骤和措施

为规范和加强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本次专项治理活动将按宣传发动、自查自纠、重点整治、检查验收四个步骤进行。为加强活动的指导和协调,各县区要成立政府统一领导,由公安、建设、工商、贸易、文化、教育、卫生、旅游、安监等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并在消防部门设立办公室,具体负责专项治理的协调开展。

(一)宣传发动(从现起—5月31日)。由政府统一领导,公安、建设、工商、贸易、文化、教育、卫生、旅游、安监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组织本部门、本系统所有单位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山东省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宣传活动,使每一名干部、员工都掌握《办法》和《规定》的主要内容,从思想上、观念上和经营思路上树立消防安全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遵守消防法律法规和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自觉性,提高全员消防安全素质。

(二)自查自纠(6月1日—8月31日)。由各行业主管部门组织本系统、本行业单位认真对照《办法》和《规定》,制定工作方案,认真查找本单位在消防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明确逐级和岗位消防安全职责和消防安全责任人;2.制定完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责任制度、用火用电制度、易燃易爆危险品管理制度、防火安全检查(巡查)制度、消防(控制室)值班制度、员工教育培训制度、消防设施维修保养制度、火灾隐患整改制度、消防安全考核奖惩制度等);3.明确防火检(巡)查人员、部位、频次以及防火检(巡)查内容;4.落实防火检查和防火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并制作检查、巡查记录;5.落实建筑消防设施、灭火器材检查维修保养制度,及时(24小时)排除故障,制作检查维修保养情况记录,建立灭火器材档案;6.98年9月1日后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及装修工程,未经公安消防部门审核、验收或经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使用的,尽快完善审批手续;7.及时整改自查和监管部门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制作火灾隐患整改情况记录;8.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9.建立健全消防档案。

此阶段结束时,各单位要将自查自纠情况报行业主管部门。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三)重点整治(9月1日—12月31日)。各县区行业主管部门要针对公众聚集场所各单位在自查自纠阶段未整改的问题和火灾隐患,采取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加大督促整改力度,确保整改措施的落实。为及时掌握重点整治阶段的工作情况,各部门要将本系统内整治及火灾隐患整改情况每月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一次。同时,要针对国庆节和冬季火灾事故多发的特点,进一步加大检查力度,及时督促整改和消除火灾隐患,确保国庆节及冬季消防安全形势的稳定。

以上三个阶段结束后,各部门要对本行业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检查验收(明年1月1日—2月底)。检查验收分两个阶段,各县区各部门要组织本系统内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人采取互查的形式进行检查验收,并于2004年1月30日前将验收情况报当地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各部门、各单位互查的基础上,由各县区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对每个阶段的实施情况进行抽查,抽查单位比例不得小于30%;并于2月10日前将综合情况报市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市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县区专项治理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并对辖区内的公众聚集场所进行抽查,抽查单位比例不少于10%。活动中市里将组成联合督查组,适时对各县区专项治理开展情况进行督查。

四、工作目标

通过治理,使公众聚集场所切实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并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使单位的消防安全主体意识、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员工防火灭火知识普遍提高,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明显减少,真正形成“安全自抓、隐患自除、风险自担、责任自负”,监管部门依法监督的消防安全管理机制,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年内公众聚集场所火灾形势保持平稳,杜绝群死群伤火灾事故。

附件:全市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全市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童彩云(副市长)

副组长:华振亭(市安监局局长)

李福祥(市公安局局长)

成员:赵普(市公安局政委)

徐平(市经贸委副主任)

戴文潮(市教育局副局长)

郭战旗(市建委副主任)

耿士川(市文化局副局长)

冯峰(市卫生局副局长)

徐信玉(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

范业赞(市工商局副局长)

申兆刚(市旅游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