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创新中加强工会组织凝聚力建设

时间:2022-06-11 02:51:04

实践创新中加强工会组织凝聚力建设

一、一个严苛的现实命题:职工群众人心向背关系

到工会组织存在的必然性在长期的工会工作实践中,一些工会组织在认真反思工会与职工群众相互关系的现状时,提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重大命题,即“工会组织能否吸引和凝聚职工问题。”这一命题深刻揭示了工会与职工之间的联系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存在着时刻发生断裂的可能性,直接关系到工会能否真正成为联系党与职工群众桥梁纽带,能否始终保证党与职工之间血肉联系的重大政治问题;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得到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能否实现稳固的重大政治原则问题,同时也关系到工会存在的合理性,工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工会的社会形象。

1.中国工会组织面临的最大危险在于脱离职工群众

中国工会组织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工会组织具有的鲜明阶级性和广泛民主性,决定了工会组织的基本定位,决定了工会的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能否加强党与工人阶级的血肉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工会工作实现的。[1]中国工会组织的阶级性和群众性的高度统一,不仅决定了工会全部工作及活动的目的性,而且也决定了中国工会鲜明的政治属性。工会组织如何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团结和动员职工为实现党的宏伟目标而贡献力量,是工会组织必须时刻牢记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政治任务。现实中,一些工会组织存在比较严重的脱离职工群众的倾向,主要表现为:或者以行政方式开展工作,背离了党的群众工作的基本原则而得不到职工的认同;或者高居于职工群众之上,不熟悉、不了解和不关心职工群众的各种反映、各种现实需求和利益诉求,作风浮躁,工作不踏实,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过程中,要么缺位,要么错位,要么越位,就是不在正确的位置上,因而得不到职工群众的信任。工会脱离职工群众的主要症结在于,一些工会组织开展工作与职工群众的现实需求或利益诉求相去甚远,职工十分关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解决,尽管工会做了许多工作,开展了许多活动,仍然得不到职工的认可。因此,加强工会凝聚力建设应以职工的需求、利益诉求为逻辑起点,要求工会干部大兴调查之风,通过“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地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增强同职工群众的密切联系,以保证工会维权的客观性;工会应以贯彻落实工会维权观为根本方式,在维权方面,树立辩证维权观念,根据职工不同的利益要求,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维权。基于上述论述,各级工会组织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过程中,应针对上述问题,加强工会自身改革,应按照党的群众路线的要求,坚决摒弃行政化倾向,高扬工会的群众化旗帜,加强民主化建设,并将其融入工会组织凝聚力建设之中,竭尽全力搞好这一工程建设。

2.导致一些工会组织名存实亡的根本原因

现实中,一些工会组织因不作为而徒具其名,彻底失去职工的信任;一些工会因违背了党的群众路线,因而严重脱离职工群众;一些工会受控于企业行政,成为名符其实的行政附庸、老板的代言人,失去了维护职工权益的代表性与合法性。这些失去凝聚力的工会组织,有一个共同特征,要么不作为,要么所开展的活动严重偏离维护职工、服务职工、满足职工多元化诉求的方向。虽然这种工会的组织形式依然存在,但只是名义上的工会组织,工会的本质规定及其内涵早已消失殆尽,成为形式上的工会、“空壳”工会,而不起任何作用。在加强工会凝聚力建设过程中,应针对上述现象进行组织上的整顿,提出凝聚力建设的目标、内容、路径选择的同时,有必要明确影响工会凝聚力建设的离心力因素。笔者认为,所谓离心力因素,是相对于工会组织凝聚力而言的,是作为凝聚力对立面的负面因素。凝聚力同离心力作为一对矛盾,始终存在于工会工作之中,并伴随工会工作不同状况而此消彼长。这一对矛盾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是推动工会工作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加强工会凝聚力建设过程中,工会干部必须明确离心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只有这样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工作策略,消除离心力的影响,提高工会的凝聚力。根据调研情况,笔者认为,当前影响工会凝聚力的因素,虽然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多种多样,但是最根本的、能够对工会工作全局造成影响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工会缺位衡量工会工作的一个客观尺度是职工群众的需要在哪里,工会工作就要做到哪里;职工群众的利益诉求,就是工会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向。如果工会工作不能有效维护职工的利益,不能满足职工的愿望,那么就形成了工会缺位现象。长期以来,我国工会组织“缺位”现象比较严重,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非公企业没有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成立工会组织,使劳动者维权面临“无组织无依靠”的境地;而那些成立了工会的企业,也往往因为企业领导对工会主席等要职的“把持”而导致工会代表的主体性缺失。对公有制企业而言,工会也尚未改变作为行政附属的地位,一些被纳入企业领导层的工会主席为了保住自己的待遇而不敢为职工说话。[2]在一些企业停工事件中,由于工会缺位,职工的利益诉求无法找到正确表达的渠道,致使劳动关系矛盾和冲突不断激化,不仅造成一定的社会震荡,而且工会组织在职工心里形象和社会形象一落千丈。实践证明,来自于职工群众对工会组织的不信任感,是对工会的最大损害。(2)工会错位毋庸讳言,一些工会组织,在其开展工作过程中确实存在颇为严重的行政化倾向,其后果直接导致工会工作不被职工认可,在工会与职工之间形成一道高高的藩篱,阻隔了两者之间本应密切的联系。造成工会行政化的主要因素是“官本位”观念在作祟,导致工会工作按照行政工作的程序去做。具体表现为工会干部愿意听汇报,而不愿意深入基层、深入职工,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工会行政化倾向是工会组织联系职工群众的大敌。所谓行政化倾向是指工会组织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严重背离了作为职工群众组织的基本属性,按照行政部门的模式开展工作,其直接后果就是割断了工会与职工之间的有机联系,其本质可以归结为工会组织在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上的严重错位。无论是出于企业内部领导干预的行政化,还是出于政府干预的行政化,都从根本上使工会偏离了原本的职能定位,使劳动者的合法利益得不到有效表达和维护。[3](3)工会越位工会越位常常表现为工会工作超越了自己的范围,也就是一些工会干部形象描述的一种现象:工会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比如,一些工会除了开展正常工作以外,还要管计划生育、招商引资等工作。工会工作有自己的准确定位,应当聚精会神地搞好属于工会应该做的工作,对此,有的工会干部提出,工会应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面对职工正确的要求、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工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凡是属于工会本职工作,必须坚持做好,以满足职工群众的需要。

3.工会工作背离职工意愿的严重后果

当代职工的自我意识在不断提高,包括自我维权意识的觉醒、自我发展意识的萌发和自我选择意识的清晰。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完成替代老一代农民工,成为新型产业工人的主体力量之时,也就意味着劳动关系主体之一———劳动者自身发生了质的变化。职工在自我意识支配下,其行为上的自主性、选择上的决断性都在不断地昭示:工会组织作为理论上的职工利益维护者和代表者,如果因条件的限制或者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能代表职工权益或者无法表达职工诉求的时候,职工群众就会义无反顾地抛弃工会组织,另寻维权的其它门径。这一点,已经过无数事实的证明。如果工会被职工所抛弃,将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这是职工队伍发生质变后向工会组织形成的倒逼机制,要求各级工会组织应在思想意识上,重新认识职工群体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向工会提出的严重挑战。

二、工会组织凝聚力:来自职工群众对工会组织的信任感与归属感

任何一个组织,其凝聚力如何直接关系到这一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这种关切来源于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认同范围和认同程度。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其凝聚力的形成,与自身在实践中的具体作为具有直接关系;其凝聚力大小,不仅直接影响工会的社会形象,而且直接影响职工利益的实现。

1.关于工会组织凝聚力的界定

工会组织凝聚力是指工会组织在维护和服务职工群众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吸引力。其核心是职工群众如何认识工会,工会怎样才能得到职工群众的认同。工会凝聚力还可以从工会与职工双方的利益关系进行界定。笔者认为:工会与职工之间,本质上也是一种利益关系,即工会组织和工会会员之间形成的权益维护要求及其实现的一种利益关系。工会的代表性和维护职能都是由这种利益关系所决定的。职工加入工会组织的动机,是期望工会维护其利益,这种期望及其满足所形成的关系就是一种利益关系;对于工会而言,其利益的实现是通过自身职能的履行,在维护职工利益的同时,自身存在和发展也被赋予了合理性,其组织价值目标也得到实现。但是,这种利益关系经常被工会开展的各种活动所遮掩,被工会理论上和相关法律上所承诺的“应当”所包裹。正是这种利益关系的实现与否,才使这种关系变成理论上的清晰和实践上的复杂。当这一链条联系紧密之时,工会在职工心目中就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当这一链条某一环节的联系不紧密甚至断裂之时,工会在职工心目中所谓的凝聚力将会荡然无存。从理论上建立工会与职工的利益关系首先取决于实践上的真实联系,这种关系对于双方都具有重大意义,它关系到职工权益的实现,也关系到工会组织存在的合理性。所谓工会凝聚力,是指工会与职工双方客观存在的利益关系得到满足,从而使职工产生对工会组织的信任感、依赖感和归属感。我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置身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会组织,由此决定了我国工会组织凝聚力的内涵和外延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会具有原则的区别。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会组织,作为社会压力集团,其社会职能单一,其主要目的就是为雇佣工人争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如西方国家广泛实行的“三方机制”、“共决制”等。由于工会组织多元化,各种主张和斗争策略不统一,在劳资矛盾和缓的情势下,这种分散的组织状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会的号召力、团结力和组织凝聚力,导致会员入会率不断降低。多年来,西方国家工会会员大量流失。比如法国工会的组织率甚至下降了65%以上(1985年与1995年比较),英国下降了近50%,美国下降了近40%。加拿大2002年工会的组织率比1990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4]会员的减少严重削弱了工会在集体谈判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工会不得不通过妥协和退让换取部分福利和就业保障。多年来西方国家工人罢工的规模、次数和人数都在减少。中国工会同资本主义国家工会具有本质的不同。首先,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中国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其次,中国工会与政府的关系是平等合作关系,能够争取党和政府及各级行政的各种资源,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更好地为职工服务。再次,以中华全国总工会作为中国唯一的工会组织,不仅可以使工会组织的力量更加集中,可以聚精会神地维护职工群众的权益,全心全意地服务于职工,还可以集中全力引领职工为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凝聚力也可以视为向心力,它是建立在会员对组织积极认同、高度信赖基础上的。凝聚力在现实中更多地表现为工会会员及职工群众对工会的一种深厚的信任感、依赖感和归属感,因此凝聚力又体现为会员群众对工会组织的情感方式,是在两者之间利益交往中形成的情感方式。

2.工会凝聚力的形成是工会与职工群众之间利益关系的实现

从上述对工会凝聚力的界定表明,工会凝聚力涵盖了工会工作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因此要全面认识工会凝聚力,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工会凝聚力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工会工作方向同职工的利益取向上的高度一致性,亦即工会工作的客观出发点一定要同职工的各种基本要求和利益诉求相互契合,通过工会的积极作为,不断满足职工的需要。这样就构成了工会组织同职工群众之间紧密联系的逻辑链条和利益关系。关于这一重关系,理论界没有明确提出来,至少没有进行过有益的探讨。笔者认为,在研究工会组织凝聚力问题时,工会同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不能回避的,也不可能刻意回避。一是这重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揭示这一关系有助于从本质上明确工会凝聚力形成的核心问题;二是探讨这一关系,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当代工会理论中工会组织与职工群众之间的本质联系;三是在劳动关系系统中,利益问题始终是贯穿于这一系统的根本问题,所涉及到的四个主体,即政府、企业或用人单位、工会组织和职工群众,他们之间的关系都具有浓烈的利益色彩。就工会组织而言,虽然在其行为方式上具有鲜明的利他性,但是却不能完全掩盖自身的利益取向;其利益虽然不像企业以获取最大利润为主,但是工会以凝聚力作为组织发展的最显著标志,一定意义上也彰显出在处理同相关关系中对自身发展需要及其目标的强力追求。

3.工会凝聚力建设是一项涉及全部工会工作内容的系统工程

如前所述,提高工会凝聚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工会凝聚力建设几乎覆盖工会的全部工作与活动,亦即工会所有工作内容与活动方式都同其凝聚力建设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推动工会凝聚力工程建设,要求工会组织必须举全会之力,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主要目标,以协调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切入点,以贯彻党的群众工作路线、深入职工群众搞调查研究为主要手段,在同职工群众的密切交往中实现对职工的维护和服务。在工会工作的具体内容上,都要同凝聚力建设相联系,通过对凝聚力建设指标和内容的细化,使工会凝聚力工程的建设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三、以履行四项职能为主的工会工作实践创新:加强工会组织凝聚力建设的基本途径

在新形势下,加强工会凝聚力建设是工会工作的一项重大系统工程,需要工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在政府或企业行政的大力支持下,整合并利用现有的工会资源,争取党和政府或企业行政赋予更多资源,主动作为,切实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与合法权益,努力营造提高工会组织凝聚力的良好氛围。工会提高自身凝聚力,应当通过履行四项社会职能,以建设“职工之家”作为目标,全面维护好、服务好、实现好和发展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增强职工对工会组织的信任感、归属感和依赖感。

1.坚持以职工为本,做到以诚维权,在切实维护职工切身利益及合法权益过程中提高工会凝聚力

提高工会组织凝聚力,切实维护职工经济利益是根本。由于劳动关系矛盾大多由经济利益引起的,在劳动关系主体之间利益博弈过程中,职工的权益经常被企业所侵害,形成资强劳弱的基本态势,因此,职工群众强烈期盼工会组织能够代表并有能力维护其经济利益。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履行维护职能实践中,应高扬“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的旗帜,在工会维权观的指导下,通过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切实维护职工所享有的经济权益。工会在维护职工权益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日常维护工作和非常态化维权工作的关系,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工会组织首先要站在职工的立场,了解职工的利益诉求,通过沟通和协商,及时解决劳动关系矛盾,以满足职工的利益要求。工会全面维护职工权益,除了涉及切身利益的经济权利,还包括政治民主权利和精神文化权益。对于后者,在工会维权实践中,其意义常常被视作单纯的文体活动而被忽视。文体活动的娱乐功能仅仅是外在的形式,其实质是职工精神文化权益的实现。各级工会组织在加强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实践中,突出其服务与维护功能,以赢得企业和职工的认同。笔者在大庆采油十厂工会调研中,了解到该厂工会在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方面的一项创举,即该厂位置偏远,人心浮动、人员外流,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工会响亮地提出“以文化凝聚人心”的理念,并且在企业行政的大力支持下,主导了全面的文化建设,实现了以文化拯救企业的奇迹。工会的凝聚力在职工文化建设中得到提高。又如,南京市总工会工人文化宫在盘活资产、整合资源基础上,调整文化建设思路,即:以服务于百万职工为目标,实现文化建设的公益化、市场化、群众化、菜单化和专业化,通过在实践中的大胆探索,一改颓势,现已打造成为“职工文化品牌”,其“心连心”工人艺术团不仅走进企业、走进工地、走进广场,而且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乡村和军营。其文化凝聚力形成过程中,密切了职工与工会的关系,提高了工会的社会形象。

2.认真履行工会的建设职能,团结和动员职工群众在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提高工会凝聚力

提高工会凝聚力,其外延不仅仅局限于对职工经济权益的维护,而且也包括为职工实现自身价值提供重要平台。职工归属感的形成,除了经济利益得到满足以外,还有其他需求,其中包括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由此,也充分证明职工不是一个等待维护和救助的被动群体,而是蕴含着强烈的积极性和主动进取精神的、能动的群体,只要工会组织善于组织、善于调动其积极性,他们就能够创造出蔚为壮观的最伟大的业绩!因此,必须重新审视职工作为企业主人翁这一创造主体的现实身份。企业工会在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开展劳动竞赛、提合理化建议等工作中,通过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和创新主动性,不仅在职工与企业之间、职工与职工之间形成凝聚力,而且在职工与工会组织之间也形成了强烈的凝聚力。根据笔者多方面调查,许多国有企业工会组织通过开展上述活动,在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过程中,以精神激励为主并辅之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将广大职工群众紧紧地团结在工会周围,共同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笔者在中原油田、大庆油田等国有企业工会的调研中,工会所建立的“劳模工作室”及其产生的积极效应,给笔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当代劳模不仅在诚实劳动中堪称楷模,起到了引领作用,而且在创新、发明和创造方面,更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如大庆采油四厂工会为了深入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分别以劳模何登龙、段福海为名,创建了“何登龙创新工作室”和“段福海创新工作室”,主要致力于解决油田生产难题,并鼓励劳模在自己搞发明创造的基础上,通过传、帮、带,建立起“杏北技术革新工作者之家”这样一支创新和发明的团队。几年来,在工会的号召下,在劳模的带动下,该厂形成了900多名生产一线工人组成的创新创效骨干群体,创各类成果2200余项,创经济效益近亿元。全厂上下形成浓厚的技术创新氛围,人人争当技术革新创造能手,人人期待在技术创新中实现自身价值。企业生产实践不断昭示,职工作为生产一线的普通劳动者,一旦进入技术创造领域,他就成为具有能动性的创新主体,其心态就是企业主人翁的心态,其行为就是企业主人翁的行为。实践证明工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是推动职工意识升华的强大精神动力。

3.以切实推动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为切入点,不断提高职工群众民主参与的自觉性,在重建职工“主人翁”意识中提高工会凝聚力

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工会开展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也是提高职工参与意识的重要工作。工会推动这项工作,旨在调动职工民主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参与的自觉性,从而实现职工所充分享有的政治民主权利,以及行使民主权利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实践证明,由职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所产生的正能量,不仅激发了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也对企业行政方面有可能滥用行政权力的行为产生强烈的约束作用。笔者在广州石化公司工会调研中,发现该公司工会在调动职工进行民主监督方面,通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系统而科学的运行机制。在一年一度的公司领导述职考核中,职工代表充分行使民主监督权利,通过背靠背式的评价方式,对公司领导的德能勤绩和廉政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并按照奖惩制度的规定处理考评不合格者,真正实现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用人机制。职工群众通过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及其实际效果,不仅完全认同“职工是企业主人翁”这一重要理念,而且也对工会组织开展这项工作给予极大的支持,从而使这项工作成为该公司全面工作的一个亮点,有力地提高了工会的凝聚力。

4.工会组织履行教育职能,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实现对职工的“二次组织”,不断提高工会组织凝聚力

我国各级工会在贯彻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和“两个普遍”工作方针的实践中,按照哪里有职工,哪里就组建工会的原则要求,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群众吸引到工会中来,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工会组建工作涉及到一对辩证关系,即数量建会与质量建会的辩证统一关系,正确处理这一对关系,对于发挥工会维护职能,切实维护职工权益具有十分重大的实践意义。在调研中,笔者发现组织起来的职工,还将面临第二次被组织起来的问题,即如果说工会吸引职工加入工会,这是第一次组织形式的话,那么仅此还不够。一位基层工会干部提出,即使加入工会的职工,如果没有组织起来就是一盘散沙,所以有必要将职工第二次组织起来,这就是工会开展各种活动的全部意义。如果说,第一次将职工组织起来是工会组织号召力所致,那么将职工第二次组织起来就是形成工会组织凝聚力的根本途径。将职工再次组织起来,是为了吸引他们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其中主要是各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工会组织通过举办活动,履行教育职能,旨在不断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并按照“四有”的样式建设职工队伍。工会组织在履行教育职能、加强对职工教育的同时,也要对工会干部进行提高凝聚力的教育,使其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加强凝聚力建设的自觉性。因为,提高工会干部相关意识和整体素质是推动加强工会凝聚力建设工程的最重要的主体条件。

5.工会组织在实行“科学维权”过程中,要关注反映工会状况的舆情,通过形成工会的“意见领袖”占领舆论阵地,提高工会凝聚力

科学维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权观的主要维权方式之一,是保障维权科学化的重要手段,其内涵伴随着时展和科技进步,不断地进行补充、丰富和更新。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现已进入自媒体时代,不同领域的“意见领袖”一定程度上主宰着话语权,因此工会对于这一变化不能置若罔闻、视而不见。工会组织应当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刻意打造工会自己的“意见领袖”,占领并通过这一平台,将工会的基本知识、工会的政策主张、工会的实际作为通过网络快捷地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工会,理解工会,支持工会,这对于增强工会凝聚力是大有裨益的。

本文作者:赵健杰工作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