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1:42:13

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范文篇1

一、存在的问题

第一,传统的教学观念落后。目前高职院校会计课程还是以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实践,在学校没有实际操作过,心里没底。根本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不到预期教学的效果。

第二,教材陈旧、范围窄。有些学校会计专业使用的教材部分内容陈旧过时,跟不上会计制度的变化和发展,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无法满足学生今后参加会计工作的需要。现有的模拟实习教材大部分只涉及基础会计、普通企业会计,对其他行业会计如金融企业会计、预算会计很少涉及或不涉及,对相关课程的模拟实习安排则根本不予考虑。

第三,师资队伍匮乏。目前,大多数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只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不足或完全没有。另外会计专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想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却难以抽出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操作技能始终无法提高,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

第四,教学环境不理想。现今大多数学校虽配有会计模拟实训室,但条件较差,设备简陋,远不能达到仿真要求,配置的实训材料如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已多年没有更新,跟不上国家经济政策和会计改革的步伐,完全不能达到仿真的要求,空谈会计实践教学。

第五,教学手段欠缺。很多会计基本技能实践,往往变成了随堂做习题的阶段性训练安排,并不是真正地做实践。校外实践教学时,一些企业、会计事务所为了防止会计信息的走失,严守商业秘密,实习学生大多很难接触到真正的实务,这就加大了会计实践教学的难度。

第六,评价体系缺乏有效性。目前会计模拟实习效果的考核办法主要以对学生的考勤和最终的实习报告为准。至于学生对实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则不进行考核评价,学生为了不被记缺勤而来到模拟现场凑数,来了也不进行模拟实习,抄抄其他学生的模拟实习结果和实习报告了事,严重影响考核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二、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一,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构建适合高职高专发展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为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适应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求,必须转变观念,根据会计学专业的特点、会计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教学规律调整教学计划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

第二,调整教材内容。会计教材要具有全面性及客观性,以培养学生灵活处理现实多变的经济业务的能力。结合会计实务中经济业务发展的新动向,增开一些选修课和讲座等,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及时掌握有关新的会计制度和政策的变化。在实习时适当增加一些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等非常规业务处理的内容,以弥补课堂学习内容的不足。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实物教学法”,将一些凭证进行复印,发放给学生,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把现实的业务凭证和业务处理流程尽可能多地展示给学生,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实践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应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和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生产经营组织和科技推广能力等这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以保证高职教学的教育质量。创造条件安排会计教师到企业“充电”,及时了解企业会计业务要求的最新动向,熟练掌握会计核算各个阶段的实务操作和特殊会计事项的处理,能够熟练解答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操作问题。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教师实践基地。通过建立教师实践基地,让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第五,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完善模拟实训室,配备一套完整的实训资料,其中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要真实有效,并且要建立会计电算化实训室,配备常用财务软件进行计算机模拟实习,以满足教学和实习的需要。

第六,完善考核体系。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对专业会计模拟实习中的记账凭证、账簿、报表、实习报告分别进行评价计分,对会计专业课程模拟实习中的业务发生结果进行核对评价计分,最后进行模拟实习答辩,由实习指导教师从实习资料中抽出几个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每个学生对实习资料内容及过程的熟练掌握程度。

第七,巩固校企合作建立和巩固校企协作、校企联办的实验教学基地,发挥各自优势,做到互利双赢,利用会计职业岗位进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在与企业互动过程中寻找合作项目和科研课题,为不断改进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提供价值来源。把有经验的企业业务与管理人员请到学校授课,拓展专业教学的空间,丰富教学资源。

实践能力范文篇2

我们传统的教学活动是上课后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教学起点从零开始,学习时时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开展“绿色语文”实践活动,就强调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可事先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预习课文,对所授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如教学《观潮》《海底世界》《说茶》等课文,可事先让学生查找有关“钱塘江大潮是如何形成的”“海底世界是怎样的景象”“茶的历史、茶的种类、茶文化”等资料,拓宽他们学习的渠道,让他们在课前先体验学习,进行实践活动,为课内学习夯实基础,触类旁通,学起课文来就水到渠成、一触即发了。

二、课堂学习向课后学习延伸

传统的教学活动就是把所有问题在课内解决,无问题结课。而“绿色语文”实践活动强调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到课外,带向生活,带向社会,带向终身,从而在实践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终身学习语文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学了《咏柳》《绝句》这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后,要求学生课外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细细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表现春天的并在活动课中交流;学习《燕子》后,让学生到野外去寻找春天,并写成文章。学生的习作可谓多资多彩,有诗歌形式的《春来了》,有散文形式的《迎春》,有记事形式的《找春天》。他们在文中写道:“叮叮咚,叮叮咚,泉水在欢快地歌唱:春来了,春来了!”“桃花擦上胭脂,春雨弹起钢琴,柳姑娘跳起长辫舞,她们在干吗呢?她们在迎接春天!”如课文《落花生》,课堂学生讨论“你想做苹果式还是落花生式的人物”,课堂上不给统一答案,让学生课后采访当地杰出人物,把这一人生观问题带到课后。这样,课后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就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学生在实践中更深更真地体会到了文章内容的妙与真。

三、与日常生活结合

“语文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中时刻离不开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事例,为学生创设学习语文的机会。我班的××同学获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全国特等奖,应邀去北京参加夏令营活动。新学期开始,全班学生听说她去了北京,都好奇地围着她,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见此情景,我就提议王业涵召开“小记者招待会”,满足大家的要求。在“小记者招待会”上,学生有的问:“你去了长城,登上长城有什么特殊的感受?”“你都见了哪些地方来的朋友?”你们都聊些什么?”“北京有什么特点?和我们这儿有什么不一样?”……××同学一边回答一边拿出从北京带回的相片,一一介绍了长城、故宫、天安门等旅游胜地,还娓娓地讲述了在北京与小朋友一起的生活趣事。全班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激情高涨,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把今天这场面记下来,有的写了《难忘的“小记者招待会”》《一堂有趣的语文课》《难忘一刻》《欢迎新北京人》……在这节课中,许多学生虽然没有去过北京,但通过××学生的介绍,他们也了解了许多于北京的知识,同时这又是一个很好的习作题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习作情境,锻炼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四、与社会生活结合

实践能力范文篇3

一、以素质教育观为指导,变革旧的教学模式

1.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教师们的教和学生们的学,应试教育的观念使得教师的教学行为谨小慎微,学生被动地听讲、做作业、背课文,应付各种考试,长时间过着苦行僧式的学习生活。为了分数,教师不敢求新求变求发展。这是有违我们的教学目标的。我们的教学目标应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学生在不断实践和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最终达到不需教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离开学校后可以继续独立发展。

2.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改革教学方法。现有的教学方法,视教育的对象为传授知识的容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特的个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特别是探究性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明确对于问题的解答不仅要在意结果是什么,而应更注重于得出结果的方式与过程。

二、加强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1.引导实践的方法,增加实践的机会。学生思维的发展,总是和各种具体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在学习的活动中感知事物,在头脑中产生表象,再对各种表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一系列“内化”,逐步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导之以实践的方法。语文的实践多在听、说、读、写几个主要方面。在“听”与“说”的方面应该教给他们正确的听、说态度,仪态自然,注意力集中。抓住关键要领,加以吸纳,分析和准确表达。“读”的方面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读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语感。通过整体的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阅读丰富的语言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写”的方面要求学生端正写作态度,应该说真话,说实话,说心理话。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思考,表真情实感。鼓励想象与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并理解生活的丰富性,捕捉事物的特征并力求生动准确地表现它。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精讲巧练,切忌满堂灌,尽力减轻学生负担,保证学生课堂内外有较多的实践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更多更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2.拓展语文实践的空间,发展语文实践的能力。语文学科的内容涵盖古今中外,包罗万象。要丰富语文实践,仅靠课本和课堂是十分有限的。必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校外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教育体系,拓展学习与实践的空间。

三、倡导探究性的学习语文,培养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范文篇4

要切实的推进素质教育,应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学生的体验活动,使他们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小学科技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已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小学科技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探究,学会做人。小学科技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实施,真正赋予了学生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让学生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体,让科技辅导员更有机会全面了解、把握课程的纵向与横向结构,使科技辅导员们的视野不断开阔,教育、教学方法得到了不断的更新。

一、学生的科技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升华了科技辅导员的关注焦点

新课程中的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新课程中的科技辅导员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科技辅导员应对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负起责任,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并注重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差异性和持续性。

小学科技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科技活动中,我们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小学科技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一种体验活动、还是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它都具有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价值。小学科技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价值定位是:

①保持学生独立的、持续的研究兴趣;

②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挑战教师与权威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让科技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

④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⑤培养学生养成与人合作与分享他人成果的个性品质。

⑥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给每一位学生创设成功的机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

二、学生的科技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活动,发挥了科技活动的积极作用

1、学生的科技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活动,转变了科技研究中师生的角色

在课堂上,作为学生只能从教师的活动中获得知识的一部分,并不能满足对知识的整体需求。因而,科技辅导员应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借助于自身的潜能,自主的获取知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如科学小研究“眼睛的科学”学生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从选择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数据调查统计、到研究结论的得出、合理化建议的提出,都由学生自主操作,而教师更多的是活动的关心者和合作者,教师既不包办代替学生的研究,也不放任自流,听其自然。这种师生角色的转变,有助于学生体验到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将自己的各项科学技能和各种科技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提高,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提高。

实践能力范文篇5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IPA方法;需求与供给分析

实践教学环节是高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与理论教学相互补充,共同提高高校育人质量。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是设计实践教学目标的重要指针,而实践能力的供给现状是发现实践教学问题、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当前学界对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实践实力进行了较多的探讨。张英彦[1]认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包括传承实践知识、提升实践理性、优化实践策略、生成实践智慧四个方面。丁洪生等[2]、春龙等[3]认为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是实践教学的终极目标。刘三朵[4]认为大学生实践能力包括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三个层次。邓辉等[5]认为大学生实践能力包括实际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专业写作能力、实验能力、科研能力、设计能力以及发明创造能力等。王志刚等[6]将专业实践能力解剖成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这三大能力模块。郭清[7]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实践能力分为10个方面。这些研究为各个学校制订实践教学目标与质量标准提供了参考,但是这些研究仅仅是理论层次的探讨,实证研究相对不足。论文以福建农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其实践能力重要性的认知和能力表现的评价,分析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的需求与供给现状,希望为类似的高水平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制订提供参考。

一、调查方案设计

(一)问卷设计。问卷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对象的社会经济特征,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工作年限、工作类型、学历。第二部分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对实践能力重要性的认知和能力表现的评价。借鉴相关文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理论分析,结合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从四个方面(通用基本技能、专业基本技能、基本管理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设计,共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能力的重要性程度和表现程度根据李克特7级量表法设计,能力的重要性程度从“极不重要”到“极重要”得分依次为1,2,3,4,5,6,7分;能力的掌握程度从“严重欠缺”到“完全具备”得分依次为1,2,3,4,5,6,7分。28个问题采用结构式设计,最后附加一个开放式问题,即“您认为比较重要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且以上没有涉及到的能力是什么?目前旅游管理本科生是否欠缺这方面的实践能力?”(二)调查实施。为了方便问卷的填写,采取二种方式进行调查。一是当面向被调查人发放问卷,二是问卷放到百度上的问卷星上,向有关人员发送问卷星调查问卷的填写链接。调查对象为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学生(包括本科毕业后读研或读博的学生)。调查时间为2017年5月至6月。剔除与要求不相符的问卷和不完整的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142份。调查样本中,性别构成女性是男性的2倍,这与旅游专业人才的性别构成有关;年龄以25-40岁为主;学历以本科为主;工作年限以3-5年居多;职业类型中,旅游业或与旅游相关行业的人数约占一半;工作职位中从一般员工到高层管理人员分布比较均匀。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需求与供给状况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需求状况。(Im-pormance)论文以市场对各种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体现其需求状况。从可知表2中的I值得分看,4个一级指标重要性的平均得分都在5分以上,说明所列的四个方面的能力对于旅游专业人才都非常重要。从4个一级指标的具体数据来看,得分最高的是通用基本技术(6.261),其次是基本管理能力(6.097),创新实践能力平均得分居于第三位(5.735),专业基本技能得分最低(5.403)。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本技能对于旅游专业人才来说并没有其他三项重要,初看起来可能不符合一般认知,但还是有道理的。当今社会,战略、人才、资金是企业生存的关键,相比于旅游企业的运营管理,通用性技能更为重要。28个二级指标的得分都在5分以上。通用基本技能方面,计算机与互联网能力得分最低。其他7个指标的得分相差很小,应变能力、社交能力得分最高;基本管理能力方面,6个指标得分相差较小,得分最高的是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方面,旅行社服务的创新能力得分最高。专业基本技能方面,旅行社业务服务的熟练程度最为重要,可能主要与导游服务有关,导游业务的熟练程度对于提升游客的满意度非常重要。酒店业务的熟练操作能力、写作能力、旅游业务拓展能力得分较低,说明酒店业务操作是否熟练对于其职位的胜任并不太重要,实践能力培养中,旅游业务拓展能力并不太重要(表1)。(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供给状况(Perform-ance)。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供给体现在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各种实践能力方面的表现。实践能力表现越好,说明市场对该能力的供给越充足。反之,实践能力表现越差,说明市场对该能力的供给越欠缺。从表2中的P值得分可知,4个一级指标的得分均居于4-5分之间,说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相对完备还有较大的差距。得分最高的是通用基本技能(5.034)刚刚过5分线,其他3个指标得分均在5分以下。说明所掌握的技能离完备程度还有较大的差距。与重要性的判断相类似,专业基本技能的表现程度得分最低,可能是因为被调查者所从事的工作不同,一半被调查者所从事的工作与旅游业没有关系,对旅游专业技能的表现程度相对较差。创新实践能力是实践能力中最高级的能力,是基本实践能力生成实践智慧后的结果,需要通过无数的实践活动与深厚造诣的理论知识结合才能获得,不是人人都能具备的,只有那些进入高层管理者行业的少数精英才会具备,所以该项实践能力得分较低。28个二级指标中,有8个指标的得分在5分以上,主要集中于通用基本技能方面,其它20个指标的得分都在4-5分之间,说明被调查者在所调查的28个指标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能力,但还存在较大的欠缺,距离精通、完备还有较大的差距。通用基本技能中,计算机与互联网技能、良好的服务意识被认为是掌握最好的技能,应变能力得分最低。基本管理能力中,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得分较高,而人际关系、社会网络关系能力得分较低。专业基本技能中,旅游软件操作能力、旅行社业务操作能力、旅游审美能力表现较好,而旅游拓展服务能力表现较差。创新实践能力中,所有指标的得分都较低(表1)。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需求与供给的匹配分析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需求与供给的T配对差距检验。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需求与供给的差距进行的供给得分与需求得分差距都大于1,通用基本技能的差距最大,其次是基本管理能力,专业基本技能的差距最小。从两两匹配得分T检验值来看,4个指标的能力供给与其能力需求的差距非常显著(显著性水平0.01)。28个二级指标的能力供给与需求差距中,1个指标的差距在1.5-2之间,20个指标的差距在1-1.5之间,6个指标的差距在0.5-1之间,只有1个指标的得分差距小于0.5。差距最大的是应变能力(差距1.74),其次是社交能力(差距1.41)、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差距1.36)、积极的自我意识(1.34)、社会关系网络能力(1.32)、语言能力(1.31)。这些能力主要属于通用基本技能和基本管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差距最小(差距0.31)。从两两匹配得分T检验值来看,除了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与供给的差距只在0.1水平上显著之外,其他个指标的差距都在0.01水平上显著。差距较小的指标除了计算机应用能力属于通用基本技能之外,其他都属于专业基本技能(表2)。表2中,I表示实践能力需求得分,P表示实践能力供给得分,P-I表示实践能力供给与实践能力需求的得分差距。(二)实践能力供给与需求的IPA匹配分析。利用IPA二维分析法,以实践能力的供给得分纵坐标(业绩P),能力需求得分为横坐标(重要性I),中位数坐标设为坐标原点,得到IPA四象限分析图(图1)。总体上来看,4个一级指标都落入一、三象限,28个二级指标中,24个落入一、三象限,说明市场需求重要的实践能力,市场供给表现也较好,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供给与需求匹配度较高。从各个象限的指标来看:象限一:落入第一象限的指标代表比较重要又表现较好的能力,落入该区域的一级指标有2个,通用基本技能和基本管理能力,二级指标有12个,分别为,包括具备基本礼貌礼节、积极的自我意识、社交能力、学习能力、语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服务意识、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沟通能力、分析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批判思维能力。12个二级指标都属于通用基本技能和基本管理能力。这说明通用基本技能和基本管理能力是比较重要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的体现,又是掌握较好的实践能力。鉴于这些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学校在实践教学中需要继续强化这些方面的能力。象限二:落入第二象限的只有2个二级指标,分别为计算机与互联网应用能力和旅游软件操作及应用能力。这两个指标落入第二象限说明相对于其重要性来说,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对其能力的掌握程度更好。当前,计算机与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工作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通过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已经成为各个高校本科生毕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学生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对计算机的不断应用,使计算机与互联网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人人具备的实践能力。旅游软件操作与应用能力也是如此,旅游软件的操作与应用对于本科生来说是非常容易掌握的实践能力。这两种能力只需维持现状就可以了,实践教学中不需要花更好的精力。象限三:落入第三象限的一级指标有2个,专业基本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二级指标有12个,分别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熟练的酒店技能操作能力、熟练的景区服务规范能力、熟练的旅行社旅游服务能力、旅游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旅游专业写作能力、旅游审美能力、旅游拓展服务能力、创新的景区服务能力、创新的酒店服务能力、创新的旅行社服务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这些指标落入第三象限,说明该指标对应的能力重要性上弱于第一象限的指标。专业基本技能的重要性和表现程度被认为弱于通用基本技能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一些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没有从事旅游业工作,认为这些能力的掌握在工作中价值较低,不愿意花更多的精力掌握。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被认为较低的原因可能是只有较高层次的管理员才需要不断创新,处于低层次的管理人员只需要服从管理,干好分配的工作就行了。而创新实践能力表现较低的原因是该能力是一种高级实践能力,不是人人都能掌握的。象限四:落入象限四的只有2个二级指标,应变能力和社会关系网络能力。这两种能力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但是人们对其能力的表现不太好。这两种能力不是能够传承的实践能力,而是需要通过实践,自我领悟,最后生成实践智慧的能力,是高水平大学实践教学中需要加强提升的实践能力。

四、结论、发现与建议

基于研究,得出结论:第一,相对于旅游专业能力,通用能力更为重要。第二,计算机、软件应用等传承性实践能力比社交、社会网络关系等策略性实践能力更容易掌握。第三,应变能力、社会关系网络能力是比较重要但掌握不好的能力,是高水平大学实践教学中需要强化的两种能力。主要发现如下:针对旅游专业学生,实践教学不能仅仅培养学生从事旅游业工作中所应具备的能力,需要从大的管理层面,培养学生的全面管理能力,尤其是社会交往、社会关系处理、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实践能力不能靠传承获得,而必须靠学生在实践中自我领会、自我生成。因此建议高水平大学的实践教学要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理念,加大通识教育课程比例,增加人文素养训练、提升学生的情商,为大学生创造生成实践智慧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英彦.论高校实践教学目标[J].教育研究,2006(5):46-50.

[2]丁洪生、蔡颖、项昌乐等.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本科实践教学体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45-47.

[3]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4]刘三朵.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05:13-18.

[5]邓辉、李炳煌.大学生实践能力结构分析与提升[J].求索,2008(3):162-163.

[6]王志刚,申书兴,李存东.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分析———基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视角[J].中国大学教学,2013(5):82-85.

实践能力范文篇6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非常快,知识的专业性强,中职院校想要培养出一批有竞争力、实践能力强的技术性人才,首先要求学校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术精湛的教师队伍。有些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师不是专业教师,由其它科教师改行,专业水平总的来说不高;而部分对口专业的年青教师,由于没有工作实践经验,从事教学也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学校应多引进一些专业素质强、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老师,如引进广告、网络、影视行业等专业老师,校内的老师也应多去参加各种培训,听专家讲座,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多接触新软件,以更自如地胜任教学。

二、选择合适的教材

由于中职生知识现状整体水平不容乐观,那么我们在选取教材时最好能够选择浅显易懂、把知识要点体现在项目中的教材,这样通过每个项目的实现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也更有利于上机实践时学生完成项目,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改善硬件设施

计算机软硬件发展非常迅速,计算机的应用不仅与软件有关,硬件配置也同样很重要。然而许多学校经济拮据,设备更新缓慢,学生学习缺乏适宜的条件,导致所学的计算机知识相对落后或者学习了新知识却无法在计算机上实现,这样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要改变上述现状,学校应加大投入,尽力改善教学设施设备,机房尽量每年能够进行一次小更新,三年进行一次大更新,多媒体教室配置齐全,确保软、硬件设施设备能满足教学需要。学生只有经过直观的教学和大量的上机操作,才能真正提高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社会上具有更高的竞争力。

四、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充分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利用声音、图像、文字等多重刺激,运用在教学上能使学生闻其声、观其影、临其境,再现了生活实际,传达了大量信息,加大了课堂容量,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例如在《办公自动化》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制作课件进行演示,步骤清晰,学生容易理解并加深记忆。对于教学中的重点以及难点可以多次演示给学生看。再如,图文混排的内容可以利用制作几张贺卡来完成教学任务。要先由老师来完成,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个别学生来完成,这样不仅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可以让学生在课上立即动手操作,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五、寓教于乐

在学生上机实践时,可采用一些比较有趣的方法进行。例如,练习中英文输入,可借助于QQ。在练习英文输入时,可让他们用拼音进行聊天,为了能够更快地和对方进行交流,势必要更快地输入,这对学生很有鞭策力。而在练习中文输入时,由于五笔打字的速度普遍高于拼音打字的速度,所以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笔者还是要求他们用五笔输入中文,让他们用五笔进行QQ聊天。实践课上老师要布置好实践作业,由学生自主完成,老师进行巡视,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学生除了完成作业外,老师还应该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增加课程设计的内容,教师在设计实践课程题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课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在word教学中,老师传授了图片、艺术字的插入等操作,在实践课中,可以让学生完成贺卡的制作,或者用一张报纸进行图文混排的操作。这样当学生自己完成作业后会更有成就感,能更好地提高中职生计算机专业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范文篇7

关键词:幼儿教学;实践能力;问题

根据《2017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当今世界的教育发生革命性变化,学习要从孩童抓起,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幼儿的教学中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这为幼儿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

一、幼儿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分析

当前,《学前教育法》并没有有效制定,而且当前的行政法规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学前教育,政府缺乏有力的监管。并且因为应试教育的弊端,课堂大多数以教师为中心,这样不但不利于幼儿的学习,而且现阶段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较弱,教育教学模式单一化。幼儿园对幼儿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例如:在2016年举办的一届国际夏令营中尤为明显,中国的孩子不能很好的照顾自己,参与活动的积极程度也较外国孩子明显不足。因此笔者认为,幼儿的实践能力与成人无异,但是如果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长大后大多数是养成眼高手低的坏习惯。因此,幼儿园在日常的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

二、幼儿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1.促进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发展学前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智力开发以及动手能力养成具有重大意义”。如果将实践能力的培养写入幼儿园发展纲要中,这样可以保障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实践不断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如果幼儿园能够重视幼儿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幼儿在日常的实践中,不断地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并且在分组活动中,不断的交流协作,学到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并且由于幼儿众多,提高幼儿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且可以充分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小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幼儿教学中提升幼儿实践能力的策略探析

1.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是幼儿教学的基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教师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依据时展变通,提升教师各方面能力。因此幼儿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投入更多的心思到幼儿中,做幼儿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是除了父母之外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的长辈,幼儿教师在接触孩子的过程中,要平等的对待孩子,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和幼儿进行相处,不断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教师在日常中可以设计一些益智类的游戏。让更多的幼儿参与进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来设计游戏,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开发智力,并且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的技能,让幼儿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共同解决问题,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也为孩子今后的生活带来重要意义。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15年修订中可以看出,摒弃传统教育的弊端,不断改变单一教学模式,选择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模式。从政策文件中我们可以解读出,如果在学前教育中,教育模式过于单一化,这样将会对幼儿的成长不利。因此幼儿教师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社会,不能仅仅依靠课本对幼儿进行教育,由于幼儿这个年龄阶段的特殊性,书本很难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选择一些卡通动漫人物帮助孩子来理解知识,提高他们的想象力,继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白雪公主的时候,可以将这节课变成角色扮演课,让更多的幼儿参与到课堂中去,让幼儿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理解白雪公主与7个小矮人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这样在培养孩子实践能力的同时,可以更多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幼儿在自己实践表演的过程中还会不断地问为什么,让课堂始终处在一个比较轻松的氛围内。

3.大力提倡“做中学”。陶行知主张“做中学”,做中不仅仅动手实践,习得技能,更重要的是幼儿能将所学的知识用实践来检验,培养真知精神。因此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这种培养并不是动动嘴,而是要让孩子落实到行动中,幼儿园可以做出一些规章制度,将培养幼儿实践能力这一项写入校章中去,这样也可以更好的落实。另外培养动手能力家长同样重要,在家里的时候,家长可以给予孩子一定的动手事项,比如一些简单的家务,从小培养,对于孩子做的好的地方一定要多多表扬,不要吝啬赞美之词。

学校还要开展更多的实践课程,比如剪纸课、雕刻等培养孩子动手实践与想象力的课程,学校要从根本上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机会,同时要培养幼儿的主人翁意识,让孩子在选择课程的过程中要有自主选择权,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因此实践能力与自主意识是要同步提高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依据宪法和法律规章制度的要求,幼儿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更加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重要的教育发展与培养方向,要从根本上抓起,建立适合幼儿成长学习实践的氛围,教师、家长、社会要积极配合,不断提高孩子的实践能力,将幼儿实践切实落实到教学中。

参考文献:

[1]秦珍珍.浅谈幼儿教学中提升幼儿实践能力的措施[J].时代教育,2017(12):227.

[2]李菲.开放教育条件下的幼儿文学教学实践能力培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09):124-125.

实践能力范文篇8

1对于党校计算机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党校在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党校在资源投入等方面有着较为严重的问题,且体现为下面几点。第一,教学条件较差,具体表现为计算机配置低、上机的机会少,从而导致了教学任务无法切实完成。第二,教学方法单一,比如说虽然有的老师有专业的知识储备过关,但是由于教学技巧等方面有较大问题,从而导致课堂上仅仅局限于知识上,而在实践能力上的活动大多是较少甚至没有的,因此使学员实践能力难以提高。第三,教学内容单一,主要表现为教师上课内容过于依赖教材,对于教程内容未进行筛选以及延伸,从而导致了学生潜能难以被激发。第四,考核方法不科学,具体表现为大部分党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较差,而教学内容为理论知识为主,这样会使学生在将来工作中出现计算机实践能力不足,尤其在应用性的操作中,因没有较为全面且系统的科学考核,容易使学生有厌学的心态出现。

2分层教学的核心

分层教学十分注重“教师的教要适应学员的学,学员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学员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并以“面向全体学员,正视学员的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推进教学”为核心。其以教会所以学生为理念,把不同知识基底的学生分开教学,并且对于不同的学生灵活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从而切切实实做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的计算机知识需要,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其“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而在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老师必须做到在课堂上教授的内容以及课前、课上、课后布置的问题必须要根据学生能力来进行知识的划分等,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受到鼓舞,以此来鼓励和指导学生在在学习中创新,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促进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养成。比如说在层次教学中,通过将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分组,并且老师要根据特定的问题找到相对应的方法,以此来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在进行长期的分层教学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知道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因为其通过个人能力进行分组的,这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对不同学生各自的长处的尊重并且有助于其特长的发挥。不仅如此,更加应该根据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大小来综合,从而促进有能力的学生的长期多方面发展。总而言之,分层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差异,并进行科学合理的相应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同时有使其能够更加独立的自主学习。

3分层教学策略

3.1环境优化。在党校计算机课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的大小,来安排符合其的专业课程,这在环境优化的基础上进行。应该有针对性的对于不同专业安排不同方向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课程,以此来使学生能够有方向性的来应用计算机技术,避免了学而无用的情况发生。同时在分层教学的教学环境中,一定要按照学生能力来进行分组,并根据其能力来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从而来培养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3.2实施策略。由于学生所处专业不同、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不同,因此其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分层教学中,要通过对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的优化来从各个方面渗透相关专业。总而言之,教学策略的实行应符合以下几点。第一,策略的调控,教师应该通过对于教学计划的安排、实施,从而得到教学反馈,以此为基础来对于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优化,来是不同需要的学生能够得其所需。第二,认知策略,教师应该根据对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的了解、观察等方法来使知识能够互相渗透,从而能够知道学生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三,整合策略,教师要运用建立资源库,来进行不同学生的教学过程中的资源整合,从而来完成资源共享。3.3方案实施。在分层教学中,教学方案占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实施过程中教学目标和任务达成的重要条件。比如说,对于计算机的最基础的内容——文件的操作,应该有确定的基本能力和提高能力在教学方案中。基本能力也就是符合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有关技能条件;而提高能力则是指在掌握了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基本操作,通过学习、实践来规划较为完善的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能够符合其职业的要求。而对于教学反馈是以学生的日常作业、考核来得到有关信息,并进行分析,从而来优化完善教学方案。在提升层面,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实践能力的要求构造能力梯度,使学生能够按照梯度来一步一步进行学习、实践,从而拥有相应程度的操作能力。并且,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的要求,对于课程内容进行延伸拓展,来满足学生对自我能力提升的需要。在教学评价中,对于不同的能力的学生,评价必须也同时进行分组,依照其计算机实践能力的高低来进行有所针对的评价。比如说检查基本的计算机技术;鼓励学生在本专业职业能力基础上,拓展对新技术的学习;对学生的教学方案进行调整,来扩大其知识储备、制定不同能力目标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能力需求。

4结语

希望笔者的拙见能够对党校在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的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的有效进行有所帮助,当然也希望有更多的学者能够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与讨论,以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建云,郭学军.基于学生差异的分类指导策略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3(6):48-52.

实践能力范文篇9

【关键词】实践能力;目标;条件

一、会计本科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由此可见,高等会计教育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较强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较为宽广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以及相关学科的原理知识,具备较好地从事会计、审计、理财及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根据高等教育的目标,结合会计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会计本科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会计本科人才具有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和运用会计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专业实践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较强的会计核算能力

即要求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根据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能够恰当地进行全过程的会计核算(包括填制凭证、登记账薄、编制会计报表)。

(二)较强的审计业务能力

即要求会计本科毕业生中将来准备从事注册会计师工作的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在注册会计师的指导下,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能够恰当地进行社会审计业务;要求将来准备到企业工作的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在企业会计师的指导下,能够恰当地进行内部审计业务。

(三)较强的会计制度设计能力和会计事务管理能力

随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将以具体会计准则和准则指南为依据,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自行制定会计科目、自行决定账务处理程序。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将会计本科毕业生造就成合格的记账员,而且将他们培养成合格的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因此,作为一名会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具备较强的会计制度设计能力和一定的会计事务管理能力。

(四)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现代企业中,各项决策均离不开包括会计信息在内的各项经济信息。会计人员不仅仅是经济信息的提供者,也是经济信息的综合分析者,为企业决策提供综合性的分析资料。如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综合分析;企业预算完成情况的综合分析;企业内部责任预算完成情况分析;企业利润、成本、资金预测分析等。因此,作为会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具备较强的经济信息综合分析能力。

(五)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审计工作的性质和职能要求从业者具有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业务,是否能够准确地进行职业判断,是衡量一个会计师、一个注册会计师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当然,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的最终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实践过程,需要靠经验的不断积累,但是否为这种职业判断能力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则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

(六)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

包括与人交际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现代的社会技术越来越综合化、复杂化,越来越需要团队精神和与人共事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也是学生今后成才的基础。

二、会计本科实践能力培养的条件

(一)会计本科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

1.从会计实践教学的空间范围来说,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这样通过校内与社会相结合,既突出了实践环节的社会性,也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讲究其实效性。校内实践主要是配合会计理论教学的进度而设置相应的会计专业技能训练和会计仿真模拟实验。而社会实践则是分阶段借助于各种实习单位对社会和会计专业的认知过程。其中的毕业设计虽从空间范围看,是在校内进行,但其论题必须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设计过程与社会实践相联系,通过这一过程考查学生理论运用能力与实际会计工作的认知方面的状况,因而作为社会实践环节较为合理。

2.从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看,将其分为四大部分:

(1)会计专业技能训练。这是为达到会计专业人员应该具有的技能而进行的各种训练。主要包括会计书写技能和计算、电算化操作技能训练。这方面的训练应与会计技能的测试相结合,这样训练才有效果,学生才有学习的积极性。

(2)会计仿真模拟实验。会计仿真模拟实验是指根据收集整理的实际会计资料,按照会计工作的一般程序和规律,在会计仿真实验室中由学生模拟进行会计全过程业务处理的一种实验活动。通过会计仿真实验,可以检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际处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感性认识,为毕业后从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会计仿真实验,分为会计手工系统仿真实验和会计电算化系统仿真实验两大部分。前者是基础,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会计活动过程及其规律。后者是利用会计电算化的知识和手段,进行全面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处理,目的是检查学生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水平,提高学生的现代化技能,它是前者的升华。通过这两种会计仿真实验,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得到全面的仿真性会计实践锻炼,这是会计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会计手工系统仿真实验应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和进度循序渐进地进行。按会计主干课程的设置,一般由会计基础实验、财务会计实验、成本会计实验和财务管理实验组成。

会计电算系统仿真实验主要是与学习电算化课程相联系。此时一般根据条件可按设计好的会计软件实验,也可由学生编程进行实验。通过会计电算系统仿真实验,对学生会计电算化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一定的要求。

(3)认识实习和社会调查。认识实习和社会调查主要是让学生亲自走向社会,调查社会经济现状和会计现状,以便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经济与会计的关系以及现实会计水平,进一步增强学习会计和相关会计的信心,并充分了解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及其产生的原因。认识实习是侧重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一般由教师带队,选择会计工作基础较好,会计核算较为典型的企业加以认识,以便使学生真正了解和接触会计实际并充分认识财务会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社会调查侧重于社会、经济的调查和认识,是锻炼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和应变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将来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基础。

(4)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每个大学毕业者都必须经过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全面考查和总结,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四年制本科而言,毕业实习时间较长,一般要求学生参与,甚至直接独立从事实际会计工作,所以是一种极好的综合锻炼机会。为保证实习质量,可采取要求学生写出实习日记,接受实习单位签署实习鉴定等方式进行有效监控。毕业设计应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写作水平方面加以要求,作为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环节。

上述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其中,会计模拟实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会计本科实践能力培养条件

1.实验室

为保证会计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行,必须建立会计实验教学的保证体系:(1)各级领导的重视是会计实验教学建设和正常运行的关键。(2)建立会计实验机构,主要包括:建立会计实验室,进行手工操作实验和计算机操作实验,既要为校内各方面实验教学服务,也要为社会各方面实验教学服务。(3)配置必要的会计实验场所和设备。(4)配备实验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5)建立会计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包括:会计实验手工操作制度;会计实验计算机操作制度;会计实验考核制度;会计实验人员考核、职称晋升和奖励制度等。

2.教学内容、方法和师资

(1)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增加讨论课和案例分析的内容。教师最大限度地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尽量给学生留出适量的时间,使其能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我培养和发展。

(2)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下列原则:一是教学以学生为主,确立学生在会计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责任心与主动性;二是教材以自学为主,教师对会计教材的讲授要少而精,突出重点,不照本宣科;三是课程以讨论为主,避免会计教学的“—言堂”,倡导启发式教学;四是作业以案例为主,重在培养学生分析会计问题和解决会计问题的能力;五是考核以能力为主,运用各种考核方式评价学生掌握运用所学会计知识的能力。在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注重引导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积极主动地投入会计专业学习;注重引导学生参与会计教学过程,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以便相互提高;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注重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会计问题独立判断的能力,并促进学生对会计活动的创造性认识思维。

(3)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有步骤地推行会计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调整教师结构,建立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从目前看,我国的会计教师队伍主要是专职教师,但从发展的远景来看,有必要发展兼职教师队伍,尤其是来自政府部门和企业、科研单位在职人员的兼职教师。这样,—是可以充实教师力量;二是可促进教师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加深对国情的认识;三是可以促进学校与科研单位之间的交往,有效传递教学、科研信息;四是可以促使学生尽快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扩大学生的就业门路。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实践,深刻认识我国的具体情况,加深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术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师要认真编写与本课程相关的案例、习题,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的专业思想倾向;教师还要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先进手段,减轻自身的工作强度,从多方面启发学生的思路。除此之外,学校应建立教育培训机制,定期、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教育方法的培训;建立教学研究激励机制,更多地鼓励教师研究、实验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建立进修制度,有计划地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派往其他院校甚至国外院校进修或参加学术活动,保持教师的知识更新与学科发展同步。

(5)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改革考试方式。为了实现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考试方式必须进行下列改革:一是应加强全过程的考核,即应加强平时考核,各课程成绩的评定应当实行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专题调查与案例分析报告的质量与数量相结合等有关成绩来确定。如果平时考试较多,期末成绩总评时可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必要时可超过50%。这样做有利于促使学生加强平时学习,提高学习成效。二是采取多种考试形式。对于期末考试,不应采取单一的闭卷笔试形式。除闭卷笔试外,还可采取开卷笔试、口试、半开半闭等多种形式,以引导学生克服死记硬背的弊端,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除了各门课程的考试外,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综合业务素质的考核,比如,可以结合导师制,要求学生每学期写出—至两篇学术论文或调研报告,这些论文与报告也要评定成绩,记入学生档案。总之,通过考试方式的改革,达到实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目的。

3.社会实践及基地建设

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加强不同层次、形式各异的实践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一是建立实习基地。主要通过加强与事务所、企业的联系,建立实习基地。二是建立会计职业界和会计教育界的联系机制,大力提倡会计教师通过会计职业团体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兼职,促进会计职业界与教育界的沟通与交流活动。除此之外,应尽可能发挥民间职业团体在沟通与交流中的作用,如参与会计本科实践能力培养评价体系的制定、调查企业的需求、组织研讨、交流等。三是学校应提供足够的实习经费及创造良好的实习环境,鼓励教师利用各种方式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科研、指导实习,以积累实践教学的经验。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永泽.如何培养高层次的应用人才[J].会计之友,2006,(7中).

实践能力范文篇10

关键词:实践性物流管理培养模式

1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现代物流快速的发展致使绝大数企业出现了物流管理类人才缺失的社会现状,形成了高校“闭门造车”,企业“孤军奋战”的局面,一方面高校培养了大量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另一方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又难以得到供给,形成了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结果,原因有以下4点:(1)课程体系与企业人才需求有一定差距;(2)教学过程中不能与本地产业紧密联系;(3)实训教学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与层次性;(4)考核体系缺乏灵活性。综上所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大势所趋。实践教学能力作为一种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物流设施设备能力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理论式教学存在差异,因此应重新审视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符合当今社会需求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自身特色的应用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2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面临的瓶颈

2.1物流管理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薄弱。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是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环节由于理论课程的内容设置缺乏多样性及普遍性,没有体现出物流管理本身发展阶段性所出现的自身的特点,并未针对企业需求和就业前景来调整课程的内容。因此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完善需要重新革新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设置,不仅要关注理论教学,实践内容的教学环节也不能缺失。2.2物流管理实践教学课程师资薄弱。由于物流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丰富的经验,因此师资薄弱成为高校的一大难题。物流软件模拟实训和物流设施设备(含机械装备)以及物流配送中心业务活动、集装箱进出口业务等课程不仅需要任课老师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并且任课教师多数是专职专任教师,没有任何在物流相关企业的工作经验,对物流实践教学环节本身缺乏一定的认识,导致学生的学习程度很难得到提升。2.3物流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缺乏柔性。所开设的课程理论内容较多,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枯燥的理论教学学习兴趣不高,且任课教师在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基于物流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较高的专业,教师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方式单一的局面,强化教学的柔性。2.4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不够完善。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没有突出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因此导致学生也不重视实践教学内容,致使实践课程聊胜于无。2.5实践教学课程的外在影响因素。课程内容的讲解与设备演示由于学生群体较多,不易操作演示。同时对于一些设施设备危险性较高,因此在保证正常教学的过程中,还需保证学生的安全问题,无疑这会加大物流管理实践课程的难度。

3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对策

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基础是构建一套为培养目标实现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离不开理论知识,但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在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中进行革新,譬如强化物流设备类的实际操作和相应的技能训练。同时理论教学内容更需精选出有一定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理论知识,以此强化实际实训和实物实训的内容。最后在教学方法上,探索物流管理类的岗位模拟、案例分析、企业业务流程实训步骤等并且利用多媒体资源等教学方式,深化教学组织和教学过程的管理,明确可循环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形成有效的考核方式。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必须从实际出发,不仅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扎实理论基础和良好的专业素养,还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基于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实验教学三大物流学习平台,如图1所示,构建专业的理论功底、专业的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于一体的应用创新型培养模式。3.1加强校企合作的必要性。首先,加强与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引用物流企业中高层讲师到高校担任实践教学的任课教师,针对高校较为薄弱的物流实践方面的内容和相应的实践技能开展教学。其次,带学生进入到物流企业开展实习实训任务,不仅仅只是参观或者是听讲座。最后,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搭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给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3.2优化实践教学设施设备。深化物流实践教学内容,必须要加强校内实训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与更新。例如为了更好的讲授物流设施设备操作类的课程,高校可以购置堆高车、地牛等硬件设施,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3共享物流实践教育资源。高校之间可以建立区域联合物流人才培养实践基地。这种培养模式可以在周围高校之间试行,联合多家高校、企业共同构建物流人才基地,集中培养物流人才。有了实践基地,能够整合更多资源。这样既能提升各个高校的教学实践教育,又能节省高校的财力不足的问题,也能促进各高校各企业之间的沟通协作,促进物流毕业生的就业。3.4采用多元化的考评体系。为提高学生对于实践环节的重视度,将学生参加校内外实训实习、社会实践、实践态度、综合实践报告等相关内容列为一项考核指标纳入期末考核环节当中用以督促学生重视实践课程的内容。3.5打造“双师型”团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需要相辅相成,有些教师有很好的理论功底,但缺乏相关企业实战的工作经验。因此,作为高校应该积极鼓励教师到相应物流企业中去挂职历练,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和对一些物流实用性的课程进行二次开发,解决高校与社会脱节的现象。

4结语

应用型本科物流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应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地位,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要合理的优化课程模块的学时分配,突出实践教学内容。本文对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分析,旨在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思路,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成林,邬跃,张旭凤.物流师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技术,2009(2).

[2]杨嘉伟.经管类社区物流综合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新校园(旬刊),2013(9).

[3]李庆满,吕赞.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市场,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