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信贷结构约束及建议

时间:2022-09-01 05:23:01

民营经济信贷结构约束及建议

一、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与特征

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已在地区经济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2010年末温州共有工业企业14.61万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640.21亿元,占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67.7%。生产总值和应交增值税均占全市生产总值和应交增值税的90%以上,吸纳了大约75%的就业人口。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产业以传统轻型工业为主向轻重工业协调发展阶段迈进,轻工业的行业优势进一步巩固

近年来,温州重化工业比重逐年提高,重工业增长明显快于轻工业,2003年温州重工业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轻重工业的比重由2001年的62.07:37.93演变为2010年的34.7:65.3。工业结构调整突出的表现是部分轻工行业的产业优势进一步凸显,轻工业总量最大的两个行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以及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2008年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87.21亿元、478.36亿元,两者占轻工业的比重为43.27%。

(二)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由于产业结构的规律性变迁,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高,近几年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201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为45.9%,比2008年提升2.1个百分点。当前温州三次产业结构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过渡阶段,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其中商贸、金融、现代物流、通讯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力推动,并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逐步推进。

(三)传统行业产业集群优势明显,行业集中度增强

温州市11个县(市、区)143个建制镇中,特色产业产品产值超过10亿元的达30多个,经济总量占全市产值的60%以上,如鹿城服装、乐清柳市电气、永嘉泵阀、瑞安汽摩配、平阳萧江塑编、苍南印刷等产品都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生产销售基地,显示了产业集群独特的竞争优势。2010年全市电气制造业、鞋革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共有11个行业产值均超过100亿元,全年工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75%左右。

(四)民营企业处于规模化发展阶段,小企业比重明显偏高

近年来,温州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发展有所加快,尤其是规模以上企业比重有所提高,2008年末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为5.1%,比2003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但是小企业比重仍然居高,尤其是个体户占比过高,2008年末的个体户占全部工业企业比重为77.3%。近年来,在温州本土很少出现新的一批有实力和影响力的民营企业。

(五)民营企业工业投资增长下滑,民营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2003-2007年这五年,温州工业投资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特别是2007年温州工业投资251.07亿元,增速比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快15.3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9.1%,比2003年增加了14.5个百分点,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点。但2008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温州市工业投资出现了显著的下滑态势。2008年温州工业投资额比2007年下降0.4%,为248.75亿元。2009年工业投资额为241.31亿元,同比下降2.9%。温州经济面临发展内生动力和后劲不足问题。

二、温州信贷结构变动趋势

2001年以来,温州信贷投放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增速在浙江省保持了前列。2010年温州本外币贷款增速达22.9%,新增人民币贷款988亿元,新增贷款占全省比重达到12%。

(一)温州信贷以短期贷款为主且占比不断提高

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始终是温州信贷投放主体,且短期贷款占比呈快速上升趋势,新增贷款以短期贷款为主,2010年末短期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高达76.43%,2010年新增短期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重达85.43%。温州银行业信贷以短期贷款为主是适应民营企业经营规模、经营方式、资金运营规律,符合民营企业贷款需求急、频度高、额度相对较小的特点。

(二)中小企业贷款占比相对稳定

2004年来,温州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04-2010年中小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相对稳定,在46%-49%之间波动。在比重相对稳定的同时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却波动明显,2006年中小企业贷款增速为27.39%,达到阶段性高点,但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在2007年、2008年货币政策适度从紧背景下,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却超过全部贷款增速。2010年,尽管实行的是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却小于全部贷款增速。中小企业贷款增速与货币政策松紧呈反向运作保证了中小企业贷款占比相对稳定,同时也反映了温州民营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逐步从最初的家庭作坊式发展到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块状经济,但产业集中度不够高的事实。

(三)个人贷款占比不断提升且增长势头不减

近几年来温州信贷结构的突出变化是个人贷款快速增长。2006~2010年,温州个人贷款年均增速达40.8%,比全市各项贷款年均增速高出15个百分点,个人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占比也相应从2006年的31.6%上升至2010年末的47.1%。这一方面是由于一些温州民营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转型升级步伐缓慢,家族式的经营管理模式未根本转变,影响了中小企业自身的融资,转而通过企业主以个人名义进行融资。另一方面,温州个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是个人贷款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此外,由于温州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银行机构对温州实行了信贷规模倾斜,个人贷款获取资金的渠道相对宽松。

(四)行业投向以制造业贷款为主1年第7期中旬刊

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7,2011(CumulativetyNO.450)信贷的行业投向反映了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和我市经济结构的变化。从近几年来新增贷款投向上看,温州新增贷款仍以制造业为主体,截至2010年末,温州制造业贷款余额1898亿元,占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35.27%,且制造业新增贷款在全部贷款增量中占比最大达37.6%。从近年来不同行业贷款增量的相对占比变化情况来分析,新增贷款有向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倾斜的趋势。

(五)县域信贷投入相对不足

2001年来,温州县域贷款在全市贷款的占比相对较少,维持在38%左右。这与温州县域的经济总量不相匹配,2001-2010年县域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市的占比大约维持在58%。近年来温州县域贷款增速总体上小于全市贷款平均增长速度(除2003年、2009年两年县域贷款增速超过全市贷款平均增速以外)。但县域贷款也逐渐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2010年末,县域贷款占全市贷款的41.2%,县域贷款的增速达44.02%。

三、信贷结构发挥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先导作用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温州信贷持续扩张,但信贷结构调整步伐缓慢,信贷投入对温州民营经济的贡献度不断降低,贷款余额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1在逐年扩大。2009年末,贷款余额同GDP的比值达到了1.74,比2001年比值提高了0.97,这种增长模式缺乏可持续性。从信贷单一变量角度来看,要有效发挥信贷结构的调整导向作用来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仍面临较多体制、机制、功能等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体制方面的制约因素

产业导向政策引导产业升级后盈利性与民营企业投资预期收益不一致。民营企业作为一个“经济人”,追逐较高投资收益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由于利益驱动而使企业更加关注当前资本的比较收益率,而忽略产业政策的导向要求和产业升级后的预期收益率,加剧了温州信贷资金游离于制造业之外,影响了产业政策导向作用的有效发挥,导致温州本地工业的发展内在驱动力不强,影响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步伐。近年来,温州企业由于自身主营业务发展遭遇瓶颈,且一些行业的收益率远高于自身主业,因此一些企业加快多元化业务的扩张步伐,减少对自身原来主营业务发展的持续投入,造成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二)机制方面的制约因素

商业银行信贷经营机制转换与企业信贷负债经营投向不一致。信贷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功能发挥依附于商业银行自身信贷管理机制变革。但经济结构调整是个长期过程,尤其是部分经济增长薄弱环节的培育和发展需要一定时间,而商业银行的利润回报则要求在短期内实现。结构调整的长期性和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短期性存在矛盾。商业银行在信贷资金额度一定情况下,往往对客户实施行业的差异化信贷准入政策和贷款规模管理,一方面使得盈利能力强的行业、行业的龙头企业信贷过度集中,另一方面政府产业结构调整中重点扶持的一些行业因为盈利能力相对较弱、资金回收期长等问题使得信贷资金紧张。出于逐利和避险的经营要求,银行信贷结构调整进展相对较慢,进而影响其对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作用的发挥。当前,银行更加关注自身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而对企业资金实际用途缺乏贷前、贷后管理的自主性要求,同时企业信贷资金实际投向又难于掌控,且投向缺乏有效引导举措。

(三)功能方面的制约因素

产业自身盈利模式同产业的竞争力提升未达到一定程度,则信贷资金不具备对产业层次的自然提升功能。信贷结构优化作用的有效发挥要依托于产业自身盈利模式的变革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从目前温州产业发展来看,由于第二产业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的附加值低,产业自身盈利模式主要依托规模、投入的扩张,尚未根本从原来的价格竞争转变到以品牌、技术标准、研发能力等竞争力提升上来,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投向和效益的发挥,因此信贷结构变动对第二产业的梯度转移作用要强于对第二产业的产业层次提升作用,影响了对产业的提升和促进功能。

四、对策与建议

温州信贷投放有效促进了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梯度转移,产业辐射效应进一步增强。但也面临信贷投放中短期贷款占比过高制约民营企业升级步伐,县域信贷投入相对不足影响产业集聚效应发挥等问题。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有效发挥信贷在支持温州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政策引导。

(一)强化信贷投向管理和引导,加大对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中关键环节的信贷支持,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强化银行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重点强化对银行信贷资金实际流向的考核和检查力度,确保信贷流入实体经济。加大对先进制造业企业兼并重组、行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提高温州民营企业的集群效应,提高产业集中度,从而促进民营中小企业的内部分工协作,提升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鼓励金融创新,进一步拓宽科技型企业、新兴产业的融资渠道,大力发展专利权、商标权、排污权等金融产品创新,引导企业转变发展理念。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研发的信贷投入,加大对这些民营经济薄弱环节的长期信贷投入,推动企业加强内部流程和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关键期,应注重对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引导,盘活信贷存量,加大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县域的信贷支持力度,以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

(二)围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主线,提升民营经济发展的内生增长动力,增强信贷资金对产业层次提升作用信贷结构变动对温州民营经济的结构调整步伐和发展水平有重要影响,但信贷增长未能带动温州民营经济呈现相应的发展,关键不在信贷结构本身,更多的是温州民营经济自身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政策着力点上应考虑从鼓励和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投入为着力点,转变为促进民营企业自身的整合提升、优化发展环境上来,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引导民营企业正确处理扩大生产和投资关系,鼓励民营企业扩大再生产,加大对技术改造投入。以大力发展温州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为重点,培育民营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加强宏观调控政策的协同配合,提升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效益由于资金在不同部门使用效益不同,单独通过货币政策、信贷政策调整很难对民营经济发展及其结构层次的提升、演化产生重要影响,应进一步加强发挥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的协同效应,引导信贷资金投向效益较高的产业,发挥财政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鼓励银行信贷结构配置应考虑到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同时应结合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采取不同的信贷策略,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温州产业转型升级。由于当前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指导和调控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缺乏内在动力,应注重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政策执行效果考核和约束机制建设。

(四)强化温州民间资金引导,着力实现民间资金、信贷资金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对接温州民间资金和信贷资金的溢出效应,实现了“温州模式”的输出和发展模式的有效复制,从全国和全省的角度看,能有效带动其他地区经济发展,但不利于温州产业自身的调整和制造业的做大做强,甚至民间资金的无序流动容易带来了资产价格泡沫,干扰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因此着力引导民间资本的汇聚平台、融资平台、投资平台,实现民间资金同产业发展相对接,淘汰部分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落后工业,重点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并积极培育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民营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参股,2011年第7期中旬刊(总第450期)时代Times借壳上市等方式直接参与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搭建政府、企业、银行沟通产业服务平台,完善信息政策扶持服务,积极推进项目与民间资本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