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0:46:41

民营企业论文

民营企业论文范文篇1

[论文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民营企业不得不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由于许多民营企业是从家族企业起步的,在组织构成上往往存在着先天的缺陷,要想进一步做大做强,组织变革再造就成为最迫切的需要。但是民营企业的组织变革并非一日之功,要真正达到基础、添后劲增实力的效果,就必须对组织再造的目的有清晰的认识。了解变革面临的主要障碍,选取合理的变革途径,解决好一些关键性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民营企业不得不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由于许多民营企业是从家族企业起步的,在组织构成上往往存在着先天的缺陷.要想进一步做大做强,组织变革再造就成为最迫切的需要。但是民营企业的组织变革再造并非一日之功.必须对组织再造的目的有清晰的认识,扫除变革的主要障碍,选取合理的变革途径,解决好其中的关键性问题,才能在变革中浴火重生。

一、明确变革目的——民营企业组织结构再造的起点

1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完善运营机制、满足客户需要。市场是推动企业组织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只有适应市场化运营的组织结构才能满足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市场化运作模式要求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建立起员工能上能下、机动灵活的分工协作组织体系,并逐渐强化企业组织战略规划、生产运营监督和控制等功能。从我国大型民营企业的组织变革来看,很多企业已经采用了适应市场化的组织模式,如独立董事制的产生,战略委员会作用的不断加强,审计委员会或投资委员会的尽责机制等等,这些都推动了民营企业组织向市场化组织结构的转变。特别是我国一些跨国经营的民营上市公司其海外分子公司的组织结构更多的采用国际上比较规范的组织方式如建立事业部.强调投资项目前期组织的建立强调计划部门的设计等。

2.满足股权变动需要——调整股东权益分配。企业国有股权的退出推动了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民营化;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日益增加的企业购并促进了民营企业股权结构的变化外资企业的大量引入也促进了部分民营企业股权多样化。股权的变动意味着企业管理方式的改变.较大的股权变动也可能导致原有管理层的退出或调整。而客观上.为了体现新进股东的利益.组织结构的调整成为必然。比如国际资本进入民营企业.在组织变革上就可能提出与国际化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借鉴或采用一些国外企业的组织运作管理机制和方法。

3.规范分工协作——清晰界定权责、避免多头负责。很多民营企业家习惯于简化部门管理.只设计几个简单的市场需要的职能部门,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原本简单的组织结构就造成企业家忙于处理事务性工作疲于奔命而忽略了对企业发展方向的规划和定位.由于组织结构没有随经营规模与技术发展做相应的调整企业发展出现停滞不前。所以当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之后,如何进行科学的部门划分如何进行合理的分工协作增补或削减哪些部门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4提高运作效率——扁平化、授杈充分、减少独断专行。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随着民营企业集团化和国际化经营.要求组织更多地因事设岗,其人员素质和管理能力及工作效率均需要有大幅度的提升.为了达到效率和效益提高的目的.民营企业的组织形式也在逐渐趋向于扁平化,通过充分授权.减少独断专行,增加各部门进行组织协作的能力。

二、扫除变革障碍一民营企业组织结构再造的瓶颈

1企业发展战略不清造成的障碍。很多民营企业一直都没有自己的经营总体战略,不明确自己究竟该在哪一领域长期发展,经营项目转换过于频繁。因为缺少战略,导致民营企业在组织构成及人、财、物等运营资源的筹集上没有目的性,投放方向分散甚至出现错误,难以获得良好的长期收益,不但难以迅速扩大,甚至逐渐萎缩直至破产倒闭。战略问题首先是一个企业的使命问题,企业没有使命,发展目标不明确.就难以保证人、财、物的分配和部门设置等组织和管理工作的合理性,而且会导致组织的设置、各种经营措施和手段的运用出现错误.制约企业的高速发展。

2民营企业家自身观念和素质造成的障碍。民营企业是否能够做大做强,其领头人的水平和素质具有决定性作用。一些民营企业家自身观念的落后和素质的低下导致企业组织管理中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盲目节约,给与人才的报酬和待遇偏低营销投入少舍不得进行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改造等.过于看重会计成本高低.导致组织运行不畅.丧失发展际遇大权独揽.事必躬亲.无暇估计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导致组织运行无序,由于没有预算管理,缺乏计划和预算管理机构,出现财务工作跟着感觉走.生产运作和营销管理漏洞百出,营销理念落后.导致营销组织失当.把做品牌认为是做广告,认为只要质量好不怕卖不掉.营销管理体系迟迟难以健全等。

3产权不清及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障碍。许多民营企业创业初始受当时政策环境的限制,缺乏治理结构上的制度安排.如一些民营企业注册登记时是集体企业或国有企业改制时面临很多股权分配方面的问题有的民营企业没有及时办理公司注册.以至于企业做大以后难以浮出水面;有的企业纳税一直不规范,由于没有付出规则成本使得~些企业家的心理十分脆弱.对其拥有的财富具有原罪感。这些制度上的缺陷是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瓶颈。~股独大与股权分散的矛盾是民营企业产权结构的另一个突出问题一些民营企业集团的组织定位不清晰,企业集团既做经营.又做管理.又做投资。要么集团就是挂~个牌子下面是个体户的集中营要么集团就是几块牌子一班人马,集团与下属分子公司之间混为一体。

4.创业者”效应产生的障碍。很多民营企业的创业者既拥有企业的股权,又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创业者难以摆正自己的位置,很难处理好股东与经理人的角色关系。创业带头人从感情上不愿轻易改变原有创业者所处的高层管理者地位,但随着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原来的创业者能力越来越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在位者优势”实质上形成了对新进人员的排挤。少数创业者自身能力不足,还居功自傲,不愿学习,看不得别人超过自己,爱在企业内部耍老资格”,接受不了企业的新变化,不能忍受新引进人员的工作新思路,导致新引进人才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尽管一些有魄力的企业领头人,排除各种障碍,引进了一些人才,但因内部创业者与引进的人才之间的关系不顺.出现了”企盼人才重视人才,又留不住人才的怪圈。

5.经验式管理产生的障碍。民营企业创业初期组织结构比较松散,不成体系各职能部门设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职能划分模糊,内部协调机制不健全。常常是人力资源管理成为员工的档案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仅仅起到会计的作用:生产运作管理简单粗放:营销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对销售人员不敢放开使用.或者放开使用又管不住;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管理沟通不够.老板高高在上,员工仅仅将自己当作一个打工仔.工作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这些都严重影响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三、机制全面优化——民营企业组织结构再造的路径

民营企业的组织变革再造往往是一方面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协调各投资方关系,另一方面针对企业发展初期已经形成的组织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完善和优化。

1.正确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民营企业首先要正确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明确企业发展宗旨,目标和任务.在此基础上,理清战略实现思路,建立战略保障机制和战略实施细则.并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平台。要舍得在企业的管理上投资,切实围绕企业经营战略.构筑适宜的组织支持体系,方能使民营企业有较快发展。

2.努力提升企业家观念与素质。现代企业家必需具备的特点是智勇双全刚柔并济,自信严谨,敢于冒险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目标坚定、决策果断。民营企业经营者首先必须深入解剖自己.充分认识自己的缺点,并切实加以解决。要勤奋学习,超越自我.掌握最先进的组织管理理念和方法.方能够带领企业员工.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3搞好产权改革与组织结构再造。进行产权改革积极弓f入战略投资者、风险投资者和职业经理人,进行合理的股权稀释,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民营企业家特别要与职业经理人建立起相互信任.并通过合理分配价值划分权责,明确职业经理人的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对职业经理人进行股权等有效激励。逐步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强化集团董事局的信息知情权.正确处理董事会与经营班子的权责关系,确定职业经理人的目标责任贡献.并进行有效考核。

要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竞争状况和顾客需求,精心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形式.如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等,并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和资源能力进行科学部门设置和调整,明确各部门问的分工协作关系.合理界定权责,建立简捷高效的企业组织运行机制。

4.改善民营企业组织管理。

民营企业迫切需要建立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制度,做好企业的“立法”工作.然后进行组织制度的教育工作,即企业的”普法”工作,接下来才是不折不扣地贯彻组织管理制度,即企业的执法”工作;最后还要有监督制度,即企业的”司法”工作。要做到企业全体员工人人懂制度,事事有制度,制度表格清晰,工作成绩有量化考核,建立起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的分层分类的关键绩效评价体系。

比如,高层领导可以采用述职报告制度,中基层员工采用季度绩效考评制度.操作层员工采用月度测评制度;对高层领导的考核更强调结果指标,对中基层管理者的考核要关注行为过程,对操作类员工要强调量化指标;各级干部要重视绩效目标的设定和对下属的工一作辅导,考核结果与员工的分配和晋升挂钩;要让人人都知道自己的工作权责和绩效考核指标,了解自己与同事的差距。这样就不仅给全体员工以明确的工作要求和标准.而且使员工有公正、公平感,另外还能够相互激励.互相促进.共同推动企业发展。

四、把握关键问题——民营企业组织结构再造的核心

1组织变革应综合考虑.不能为了变革而变革。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往往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比如新员工往往依靠老员工的传、帮、带.员工日常工作很少对照岗位说明书,更多地是源自于一种组织内的学习.由于其工作方式常与个人职业理解和工作习惯联系在~起.一旦转变就很困难。如果一味地强调科学性——完全实施因事设岗、因岗设人.现有职工的思想观念却不具备自觉去适应新岗位的意识.反而可能影响变革效果。因此在组织变革的过程中要对实施组织变革企业内部的文化因素进行充分的研究,并找到影响思想观念转变的途径,逐步推进。强迫式和一步到位式的理想化变革,可能对企业产生意想不到的破坏力。民营企业的组织变革必须考虑员工或管理层的接受程度,对于重大组织变革,需要深入了解各个层面的意见;小的变革应该在日常的工作中连续进行.着重考虑怎样既能满足变革的需要.同时又能避免造成震荡性破坏。

2组织变革应围绕客户进行。组织变革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客户需求,创造客户需求。对组织结构的评价应该是按照客户服务的满意度来评价.而不是内部权利平衡性来评价。具体开展时.一般的工作思路是内外结合,即内部关注企业的组织诊断,外部关注组织设计相关的理念及标杆企业的分析。变革具体实施时.切忌简单抄袭别的企业的组织条文和方式,要重视目标方案的设计和现实阶段的方案设计两个层面的问题.在关注实施方案执行的同时.不断地强化目标方案的理念灌输,保障整个组织的演进方向。

民营企业论文范文篇2

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局面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民营企业自身发展不足的原因,也有金融制度和政策限制的因素。

首先,部分民营企业信誉、形象欠佳,使银行对民营企业态度冷淡。我国早期的民营企业是在传统体制的边缘和缝隙中成长起来的,经营者多为工人、农民、小商贩或供销人员,很多是政策催生,他们缺乏现代企业经营者的理念,执行的是家族垄断的产权制度、隐私式的财务会计制度、任人惟亲的人事制度和家长式的治理制度,企业形象先天不足。从财务来看,不同程度地存在资料不全、数据失真、信息失实的问题;从抵押来看,明显薄弱;从经营手段审视,粗放、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甚至一些民营企业为急于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而不择手段,从而失去诚信,败坏了民企整体信誉。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焦璞先生提供了一个数据,60%以上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是3B或者3B以下的等级,银行难免对其谨小慎微,贷款自然举步维艰。

其次,我国金融业市场化程度低,民营企业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我国现行证券市场设立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解决国有大中型企业面向社会公众直接融资问题,入市门槛较高。2005年10月通过修订的《证券法》和《公司法》规定,企业发行股票上市时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人民币;企业发行债券时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一般民营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型民营企业是不能进入现行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最终仍然需要以市场化的方式解决,因此,完善资本市场,引导资金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为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的重要方式。私募股权基金的出现,无疑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工具。

私募股权投资,简称PE(PrivateEquity),是指按照投资基金运作方式,直接对非上市实业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附带考虑将来的退出机制,即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在我国,私募股权基金也被称为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将产业投资基金定义为“一种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即通过向多数投资者发行基金份额设立基金公司,由基金公司自任基金管理人或另行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资产,委托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资产,从事创业投资、企业重组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等实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一般投资期限较长,投资期限通常为3~7年,所以说它是民营企业融资的最佳途径之一。

首先,私募股权基金的迅速壮大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先决条件。近年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信托法》的颁布,《公司法》、《证券法》以及《合伙企业法》的修改,基本消除了各类私募股权基金及产业投资基金设立与运作的法律障碍,发展私募股权市场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资本市场监管机制的不断完善,信息披露和监管更加透明,以及创业板即将设立,使大批机构投资者不断涌入到直接股权投资市场中来。目前,在私募股权基金中,不仅有凯雷、软银、鼎辉、清科等国内外著名私募股权基金的身影,保险公司、社保基金等从资产配置和提高收益的要求考虑,也开始进军私募股权投资领域,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从探索综合经营提高竞争力的角度,在政策逐渐放宽的情况下,积极开展直接股权投资试点,甚至丰富的民间资本也积极地参与到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中来。经过近一年多来的暴发性增长,中国的私募股权基金拥有的资金规模已经很大,大规模的资金为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提供了丰富的资金来源。

民营企业论文范文篇3

(一)资金缺口大,融资困难

西部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资金短缺,融资困难,这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企业发展的瓶颈。世界银行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中国有81%的民营企业认为“一年内的流动资金不能满足需要”、60%的企业“没有中长期贷款”。国家统计局的《民营企业发展问题研究》表明,在生产经营上,融资比较困难和很困难的企业仍为68%和14%,资金不足成为企业经营困难的重要原因。

(二)融资方式单一

在我国民营企业中,融资的方式非常不对称,95%以上都是向银行贷款,还有5%的是采用直接融资的方式。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融资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银行贷款,然而,垄断了信贷资金达80%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却将发展战略定位于“大行业、大企业”,使中小企业在借款时,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不仅很难获得优惠利率,而且还要求支付比国有大中型企业借款多得多的浮动利息。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多采取抵押或担保方式,不仅手续繁杂,而且中小企业还要付出担保费、抵押资产评估等相关费用,融资成本偏高。

(三)非正规的融资现象严重

西部地区大部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数量不足,在无法获得各种正规融资渠道的前提下,中小企业不得不采取拖欠货款、私募股本、向亲人借贷和内部职工集资等民间借贷行为,在西部某些中小民营企业的资本构成中,民间借贷的资金占相当大的比重,有些小型的企业基本上是采取这种方式融通资金的。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大约有60%以上的民营企业发生过这种民间借贷行为。对于通过内部集资的企业来说,集中和联合社会资金的目的是为了分享其资金经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但如果集资活动中缺少了必要的管制,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和纠纷。以非正规方式获得资金也很困难,即使获得了也往往资金成本过高,最终影响到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西部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一)民营企业自身的制约

民营中小企业由于其基本属性决定了自身的素质较差,这是造成其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1、民营企业管理制度不规范,管理水平低

西部的多数民营企业是从家族企业或者乡镇企业发展而来的,管理制度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企业信息透明度差,导致其资信不高。许多企业缺乏足够的经财务审计部门认可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连续经营记录,甚至部分民营企业在贷款前才草率制作企业经营情况记录,弄虚作假。部分民营企业的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凭借经验管理企业,管理水平很低,甚至在利润最大化面前违规操作,这种做法使银行对企业真实的组织结构、法人素质、经营状况及运行体系等背景资料难以准确判断和把握,增加了银行审查、监管难度,同时也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从而银行拒绝给其贷款。

(2)民营企业未实现规模化经营

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经营决策者素质有限,经营管理无序和粗放,许多企业仍然停留在劳动密集型和一般工业品加工领域,技术研发能力差或者根本就没有研发组织机构,引进先进技术的能力不强,产业升级换代进展缓慢,经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较高的失败率。金融危机爆发后,民营企业融资风险加大,出于风险考虑,银行更加谨慎贷款的发放,对于经营前景不透明,预期收益低的西部民营企业来说,获得贷款的难度进一步增加。

(3)民营企业缺乏足够的资产可担保抵押

根据《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发放贷款,贷款企业应提供担保、抵押,而民营企业自有资产较少,负债能力也相应较低,加之企业与企业相互之间不愿意担保,彼此之间拆借的能力差,由于无法提供必要的资产担保,无法符合银行的贷款条件,最终无法获得银行贷款。

(二)企业外部环境的制约

1、民营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差,引资能力弱

我国西部所处的地理位置欠佳、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经济基础薄弱,积累不足,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加之西部地区在思想观念、人才素质、政府效率、市场和法制状况等软环境上都落后于东部地区,导致对外资缺乏吸引力,引资能力弱。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差,发展速度缓慢,获益能力和大型企业及东部地区同类企业相比都比较差,国家虽然有了西部大开发和东部支持西部等利好政,但大多数资本的投资都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上,民营企业获得的投资少得可怜。对西部不仅利用外资数量少,而且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重庆、四川、云南、广西、陕西五省市,利用外资最少的是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每年西部利用外资约占全国4%左右,增幅有限,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差距很大。

2、金融机构贷款更加谨慎

随着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商业银行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资金运用坚持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原则,由于西部地区的预期收益率低而投资风险相对较高,从而出现东部银行资金流入少,西部银行资金流出多的局面。金融危机爆发后,国有商业银行在借贷资金时更加谨慎,不仅考虑利润最大化,更重要的是考虑资本回收的安全性。出现了民营企业与政府及国有企业贷款不同的条件要求,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几乎全部都是短期贷款,而且贷款数量有限,无法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资金以及其他金融服务的需求,“惜贷”、“慎贷”已经成为金融危机时期银行的普遍做法,作为资金来源主渠道的银行却并未向民营企业提供足够的融资支持。

(三)资本市场不健全

资本市场是企业筹资、运作的场所,但是它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尚无通道可以进入,主要是缺乏一个场内与场外交易市场相结合、私人权益资本与公开权益资本相结合、一般投资公司和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公司和投资者相结合的规范的、适于各类中小企业融资需要的“小资本市场体系”。西部企业的竞争能力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赶不上东中部企业,从而造成资本市场融资能力低下,证券化和票据融资受阻,使得西部地区资本发展相对滞后,股权、债权直接融资占的比例较小,上市公司少,说明资本市场的利用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

(四)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信用缺失、担保体系的不健全是西部地区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刚刚出现,但是至今没有一部完整的规范信用的法律,特别是规范民营企业信用的法律或法规。基层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发展又缓慢,远不能满足众多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实际需要。虽然政府部门有贷款担保机构,但大多数管理分散,规模过小,分布极不平衡,而且缺乏科学的管理和风险补偿机制,因此作用十分有限。在西部几乎没有担保公司愿意涉足这个高风险的领域。即使能够拿出好项目,民营企业也往往因自身存量资产不足而找不到合适的担保机构,得不到信贷的支持,转而向民间非正规渠道借贷,其面临的风险过高。

三、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在金融危机时期,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既要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也要创造民营企业生存的良好外部环境,既要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更要从机制建设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达到内外并行,合理规范,形成民营企业融资的良性循环体系。

(一)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素质,增强融资能力

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机制。健全的财务制度是提高企业融资能力的重要条件,民营中小企业必须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财务制度,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为提高其融资能力提供可靠的保证。强化管理者素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改善资信状况,构筑良好的银企关系。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加强学习,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熟悉行业发展状况,做好市场分析和预测,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要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遵守诚信,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为融资创造条件。加强融资管理,拓宽融资渠道和领域,增加自有资金。民营企业应牢固树立市场观念、成本效益观念、风险观念和法制观念,增强财务杠杆意识和融资责任意识,拓宽融资渠道和方式多样化,改变完全依赖银行融资的思维方式,努力增加自有资金和企业资产。

(二)建立健全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体系

民营企业要拓宽直接融资体系。通过股份制改造,既可以快速筹集资金,又可以明晰产权,增强企业凝聚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高科技风险基金,提高企业技术等级,开发高科技产品,加大技术含量,调整民营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建立上市门槛较低、监管制度灵活的二板市场,为高新技术民营中小企业筹集资金提供有效渠道。完善民营企业间接融资体系。一方面通过转变观念,抛弃国有银行对民营企业的偏见,研究和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多种形式和成分的地方性、行业性和混合型的中小金融机构,专门服务于民营中小企业。完善民营企业信用制度。民营企业必须完善信用制度,提高信用度。建立一批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具有权威性的信用等级评估机构,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三)政府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

完善和健全民营企业融资的法律保障体系。通过法律法规明确民营企业的重要地位,维护其合法权益,促进民营企业经营和融资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由于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自身存在弱点,需要政府进行适度干预和支持,加强宏观指导,制定发展战略,帮助解决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困难。通过政府引导,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民营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在政府支持下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发挥其在信用担保方面应有的作用,可以大大降低银行贷款的金融风险,消除其对民营企业贷款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李娜,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当代经济研究[J],2007(2):42-44.

2.李毅,解决中国西部中小企业融资难路径选择,经济与管理[J],2006(4):63-66.

3.田歌,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道路探究,商场现代化[J],2007(10):183.

4.刘卫,我国中小企业私募融资的SWOT分析,学术论坛[J],2007(10):122-125.

民营企业论文范文篇4

我国实行的是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民企和国企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所占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但是很多民企在目前经济良好的大形势下,寿命却不长。一旦遇到筹资困难的瓶颈,它们的生存更加举步维。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一旦陷入困境,还有政府作为后盾进行支持发展。所以国企在发展中,不是所有陷入财务困境就会走向财务破产。为了整个民企职工的队伍稳定,很多不能持续经营的民企选择进行债务重组。对于民企而言,后危机时代面临的竞争压力都是无法预测的,如果能够有效的化危机为生存的机会,财务困境和财务破产对于民企的后天而言,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能够从财务困境中解脱出来,运用关键的因素进行重组对民企的利益相关者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民企的管理层和决策层而言,能够提前预警出引起民企产陷入财务困境的因素从而采取欠当的措施进行避免或者阻止对民企的顺利走出困境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后危机时代对民企经营产生影响的宏观和微观因素特别多,精确预测对民企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是非常困难的,完全消除这些对民企负面影响的因素是不可能的。从另外一个角度上,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很多因素是非常难量化的,定性的因素隐藏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由不同的人掌控,在显性的财务报表中很难显示出来,所以很多民企陷入财务困境已成事实,再采取措施也很难力挽狂澜。本文分析了财务困境预测模型适用的条件,并对即将陷入财务困境和财务破产后的民企到底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从而走出困境和破产,使之走上良性健康发展之路,对即将陷入财务困境的民营企业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

二、财务预警模型分析

(一)单指标财务预警

最早利用单个指标预测民企财务预警的统计方法是美国的比佛(Beaver,1966),他认为民企此时的经营状况概括为财务失败,不仅包括企业发生的财务破产的极端现象,还包括在正常的生成经营过程中如果公司发行的债券拖欠不履行、偿债不及时、或者不能优先支付股利等与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相违背的活动,就可以运用这些单个的指标进行说明民企出现财务失败的现象。利用的单个指标主要包括现金流量/总负债,净利润/总资产。其中第一个指标比较精确,预测的准确率达到89%,第二个指标的准确率达到78.5%,距离失败的时间越短,准确率越高。这也符合了财务预警是个持续的动态,对企业的影响是有潜伏期的。如果能够提前一年预测出企业即将面临财务困境,及时采取措施是能够阻止困境的进一步恶化的。两个指标都涉及了现金流量这个指标,因为现金做为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具有很强的变现能力,所以该模型在利用过程中具有局限性,为了弥补不足,还将企业的其他各项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也融入进去,并将民企的生产经营状况的结合在一起,将所有可以变现的资产全部量化,用全部的负债包括长期负债与流动负债作为基数,整个负债规模,不仅考虑了总量,还考虑了流动性,将整个负债累计在一起,因为一旦出现财务困境,不仅短期负债偿还没有了保障,从长远角度看,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筹资信誉。这就使得运用单个指标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时,分子是流动资产,而分母是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之和,分子分母虽然不具有可比性,但考虑的是整个企业的融资和资产问题,能够客观预测出企业的长短期偿债能力,而避免了单独考虑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的局限性。单变量指标主要是考虑变现能力比较强的资产,因为这些资产才具有很强的偿债能力。这种资产的一部分的变现与整个负债的对比得不匹配性就会造成无法考量民企整体资产的获利态势。用单个指标预测民企的财务困境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因为不同性质企业保留的现金持有量是不同的,不同行业的财务比率不具有可比性,不利于公众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就会出现不同的财务比率与与企业的真实客观情况存在很大差距的情况。特别是对于一些受季节性影响较大的公司,运用相同的指标进行比较也会产生没有横向纵向的可比性,会引来很多争议,逐渐被相对应的多变量分析方法所弥补其劣势。

(二)多变量财务预警

多变量模型包括Z分数模型和F分数模型。(1)Z分数模型。为了弥补单变量指标预测财务预警的局限性而引入多各变量进行预测企业的财务困境,美国学者奥曼(Altlan,1968)将与企业财务状况相关的若干变量组合在一个函数方程: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其中:X1为营运资本/资产总额,反映了企业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和规模特征。民企是否会面临财务困境,主要看可以立即偿还债务的流动资产在整个资产中所占的比重的大小。可变现的营运资本越多,可以偿还的债务能力越强。或者营运资本对负债的比例越大,则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越小。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应该优化流动资产的构成,加快存货的周转速度,尽快处理滞留的存货;建立信用等级评分制度,提高应收账款的质量和回收速度。同时,还应该合理安排短期债务,使流动比率的数值提高。X2用到了企业的期末留存收益。民企的留存收益是由企业多年的生产经营活动累计形成的,企业以支付给企业股东的股利的税后净利润来表示期末留存收益,税后的累计获利能力越大,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越小,企业采取科学的经营方法和筹资手段,合理保证累计税后利润的持续增长。X3即EBIT/资产总额,该指标考虑了支付所得税和利息之前的利润对企业的贡献度,息税前利润占整个企业资产的比重。一般来讲,总资产规模越大的企业承受财务风险的能力就越大。由于固定资产和长期经营性资产一方面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的基础保证,规模越大,企业的获利能力就越强,从而企业的偿债能力就越强;但是由于这两类资产变现能力很弱,所以如果过大的话,由于其相应变现能力和变现金额的约束,反而会降低企业的偿债能力。因此,不能一味的追寻企业资产规模的扩大,资产规模的扩大是会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但是随着其提高,企业相应的负债也会急剧提高,对于总资产内在的各大类资产相对总负债内部的各大类负债的比例很难控制和调整。如果这两者产生了很大的偏差,必然会导致企业的财务状况的恶化。因此,不能一味的追求企业总资产规模的扩大。为了保持企业持续经营核算的假设科学性,这个指标在计算时是以正常业务经营的息税前利润为基础,不仅全方位考察投资者和债权人关注的资产的整体流动情况和偿债能力行为,而且对于利润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个指标对于多变量分析方法是非常重要的。X4测定的是财务结构,分母为总负债的账面价值,分子为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能够反映出民企在目前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所有者的资产能否增值,如果出现股东权益市场价值增加,则不会出现财务困境。所以这个指标在上市公司预测财务危机的时候经常利用到。但是由于民企目前股权结构非常复杂,如何确定股东权益非常难,所以对于民企而言,如果确定权益的市场价值,通常用预期收益法来确定股东的市场价值。这个方法虽然很科学,但是经常利用到行业平均资金利润率来确定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如何确定本行业平均资金利润率又是个难题,在确定行业平均资金利润率的时候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主管确定的股东权益市场价值很难完全符合现实,这也就导致这种方法在运用时候要考虑主观判断的误差。X5为总资产周转率,资产周转率越低,周转的天数变长,所以对于财务困境和财务破产企业来说,陷入财务困境和财务破产的根源并不是资产规模太小,而是就企业自身来说其经营出现问题。因此即使一味地扩大总资产规模,也不会摆脱危机,相反,如果采用剥离和分立的方式优化民企的资产结构和发展方向,集中优势资源发展拳头产业,会使得民企更具竞争力。同时,还可使公司资产获得有效的配置,提高公司资产的质量和资本的市场价值。这样适度科学地减少资产将更有利于企业走出财务困境和财务破产,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因此,本文所指的降低总资产规模是在理性预期基础上的有利于自我发展、符合经济规律的降低。X5的分子为扣除销售折扣和销售折让后的销售收入净额。对于处于财务困境中的民企而言,必须有勇气在危机面前进行取舍,优势资产优势力量发展自己。而且处于财务困境中的企业,它的生产存在一定程度的恶化,一定程度上依赖非经营性利润来维持,有一些生产可能已经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已经没有什么经济效益了,应该剥离或者转产。这样的话会使企业生产的产品、生产流程等发生变化,企业要在剥离没有经济效益的资产的同时引进新的生产线,新的生产原料以及相应的技术人员,这样会使成本急剧上升,而转产后生产出来的新的产品要销售出去会需要一定的时间,企业在信用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为新产品打开销路,这样就产生一个时间差,造成利润的暂时下降。另一方面,对于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其债权人通常更愿意与企业直接联系,进行非正式的财务重整,帮助企业恢复和重新建立较坚实的财务基础,从而得到双赢的结果。这种非正式的财务重整主要有债务展期和债务和解。有时对于发生财务困境的企业,债务的展期或到期债务的减免都会为发生财务困境的企业赢得时间,使其调整财务,避免破产。这样一来,这种非正式的财务重整可能会使财务困境企业的财务费用有所提高,这样的销售周转率就会下降。Z分数模型从不将仅考虑了整个企业的资产构成,还考虑资产对企业的销售能力的贡献度和获利水平的构成,将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营运能力都囊括在整个企业的指标分析构成中,将财务预警的指标能够科学量化,反映的结果也非常可观:Z值越小,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非常低,而且科学量化的数值能够定位出企业到底是哪个指标出现了问题。作者还将该模型运用于具体的企业,得出该企业的Z值的临界值为1.8。根据预先确定的标准如表(1)所示。奥曼教授将该方法运用于正在持续经营的33家美国企业进行预测,精确度非常高。但是运用该模型的前提条件是企业必须提供真实性、准确性、完整的会计资料。该模型在西方国家如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法国、德国、爱尔兰、日本和荷兰都得到了广发的应用。与正常经营的企业相比,面临财务困境的企业的Z值的平均值都低于临界值1.8。(2)F分数模型。Z模型在预测企业的财务困境的时候没有用到企业的现金流量,而企业的现金流量在预测企业的财务预警时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为了综合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将企业的现金流量的变动反映在F分数模型中。所以F分数模型结合了Z模型和单变量模型的优点,避免了两种方法的缺点:专家认为F模型结合了企业的现金流量,在预测财务困境方面更具有客观性,科学性。本模式结合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相关标准发生了变化,现有的计算方法也必须改变,这样才能科学客观评价企业的现在及未来状况。本模式使用的样本更加扩大。为了弥补样本量少的局限性,本模式在选取样本时候选取了不同行业的企业,这样得出的结果即具有一般性,又含有特殊性,样本结果既有共性又有特性。本文选取了PCPlus会计数据库中1990年以来的4160家公司的数据进行了F分数模型检查;F分数模式如下:F=-0.1774+1.1091X1+0.1074X2+1.9271X3+0.0302X4+0.4961X5其中:X1、X2及X4与Z分数模型中的X1、X2及X4相同,这里不再进行分析。而Z分数模型的样本仅为66家(3家破产公司及33家非破产公司)。运用F分数模型检验方法得出的结果对比如表(2)所示。其中:X1、X2及X4与Z分数模型中的X1、X2及X4相同,这里不再进行分析。两个模型的区别在于运用的X3、X5不同,在F分数模型检验中,X3是一个随时能够利用的现金流量,衡量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所产生的可以立即用于偿还债务的现金流量。但有时候,企业提取的类似于折旧摊销等费用,也是企业创造的现金流入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必要时可以动用用于偿还债务。X5则测定的是企业所有资产创造现金流量方面的能力。相对于Z分数模式,该模型主要用于分析企业手中随时可以支配的现金流量,更加强调企业的现实能力。根据不同企业不同指标和财务比率的测算,得出其临界点为0.0274;若某一测验的企业的F分数低于0.0274,则将被预测为破产公司;反之,若F分数高于0.0274,该企业还可以持续经营下去。当然,不同企业所处的行业有差别,财务比率可能相差很大,为了使得比较的结果具有可比性,可以将行业因素带来的误差消除到最小,比如将行业样本得出的模型来预测同类企业的情况。或者在选取样本构建模型时直接删除样本个体的行业差别对预测精确度的影响,将所有备选企业的财务比率除以行业平均财务比率得出该比率的中位数,从而构造出该行业的平均指标,这样得出的比率预测模型对大多数企业都适用。

三、财务预警应用

(一)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

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预测民企的财务困境,基础必须是依靠企业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所以为了使得财务预警模型更加客观量化出企业目前的状态,必须将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后的财务信息提供给构建财务预警模型的经理层或者治理层。但是纵观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充斥着会计信息造假不真实的现象。而且将企业的经营活动凝练成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会用到很多会计估计和判断,这些需要主观反映的事实就操作会计利润和报表制造空间和弹性,虚假的事实也会给进行财务预警制造很多障碍。企业的经理层会被表面的会计数字而迷惑不去考虑构建预警模型,迟延滞后的预警会让企业忽视真实经营绩效,当出现经营失败的时候会在采取措施可能有点为时过晚,这时可能就会由财务困境演变成财务破产。普遍存在利润操纵、虚假信息等极不规范现象,企业财务报表的编制因为包含很多的主观判断,这样就会存在很多的的弹性与信息失真的空间,往往并不能依据载体真正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与成果。所以在构建企业的财务预警模型的时候,企业必须正确履行会计责任,借以提供真实合法的会计信息,在此基础上构建的财务预警模型才是科学客观的。

(二)明确财务预警模型适用环境

构建的财务预警模型是依据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并且随着企业情况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够准确对财务状况进行预测。并且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不一样,模型的构建也要分清行业,当用该模型进行预警出现差异时候,要对结果进行反馈,这样才能在模型和结果之间不断进行修正。财务预警模型出现偏离也是很正常的,这时要分析出现偏离的原因是什么。是企业的经理层的责任还是客观条件引起的,只有在考虑具体行业、具体企业的实际情况才能构建科学完备的模型。

(三)分析陷入财务困境的因素

民营企业论文范文篇5

【论文摘要】文章结合恩施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论述了民营企业营销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剖析了恩施民营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和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的营销策略在进一步转变营销观念、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拓展销售渠道上不断创新。

所谓营销,是企业所进行的有关产品生产、流通和售后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企业总是在市场竞争中发展,任何竞争都要通过营销来体现和应对。美国250家主要公司的高级人员认定,他们的第一任务是“发展、改进和执行竞争性市场营销策略”[1]。恩施民营经济要得到快速发展,首要前提是在求生存、谋发展中加大营销力度,正确运用营销策略。本文根据恩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来探讨营销策略如何创新。

一、恩施民营企业现状及营销问题

恩施自治州现有民营企业约2460多家,其中绝大多数注册资金在30万元以下,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简单的行业,其生产、经营规模小、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低下。在企业营销方面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营销观念落后

客观地说,恩施民营企业对企业营销普遍都很重视,但营销观念却比较落后,在一种“实力弱,经不起折腾”的指导思想下,缺少市场竞争需要的新观念,新思路,缺乏足够自我挑战和居安思危的意识,业务经营主要依靠充实业务员队伍、加强对销售渠道的管理和考核,在营销手段上缺少一种主动性,尤其不注重对新市场和潜在市场的开拓,没有很好地处理好“竞争”、“和谐”与“创新”、“加速”几者的关系。

(二)营销管理简单

恩施民营企业多数是家族式管理,在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比较严格,但在业务管理上随意性很大,缺乏整体策划和周密计划,执行中也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业务人员职责过于职能化,而非流程化,团队精神较为淡薄。

(三)促销缺乏新意

众所周知,促销是4P营销理论的重要环节,作为企业,产品与消费者实现沟通互动的一个良好平台,促销必不可少,仍将是产品地面推广的主要手段与竞争利器[2]。而恩施民营企业促销往往没有针对性,形式单一,缺乏创新,促销的目的也不明确,促销方式离不开价格促销、赠品促销,返券促销、人员促销、套餐促销这几种,活动也仅仅局限于节日、店庆之类,无形中这样的促销让消费者逐渐失去了对促销的兴趣,因为促销天天搞,不仅减弱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使得各种花费昂贵的促销活动不仅不能达到促进销售,树立形象的预期效果,甚至还混淆了消费者的判断依据,让消费者产生反感的情绪。

(四)质量有待提高

恩施民营企业营销重点很少放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上,一提促销似乎都是打广告战、价格战、人气战,实施短时期内的零盈利、负盈利经营,甚至不惜扰乱价格体系,以不正当经营方式挤兑同行,忽视了市场是时刻发生变化的这一基本情况,忽视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品竞争,没有在服务上进行升级,市场竞争往往导致恶性竞争,实际上也相应挤压了自身的发展空间。

二、营销创新的必要性

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市场需求自身存在的问题都决定了恩施民营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进行不断的营销创新。

(一)企业特点要求创新

恩施2460多家民营企业分散在8个县市的70多个不同行业,集中程度低、进入障碍小、模仿创新难度低,这种分散性行业的市场结构总是在完全竞争与垄断竞争两种倾向中徘徊,要想牢牢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企业惟有坚持不断创新。

(二)企业实力需要创新

恩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资本较小、资金缺乏、科研力量薄弱、信息不灵、人才缺乏、管理落后,国家政策扶持不足等问题,差异化生产经营是必然选择,这就需要不断创新营销手段和方式。

(三)市场现状需要创新

恩施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场空间本身很狭窄,而在现代社会,市场需求的个性化、细分化特征进一步突出,因此民营企业必须不断拓展生存发展空间,这对目标市场的定位提出了挑战,一个较为现实有效的选择就是开展营销创新。

三、营销创新的可行性

人们习惯认为,“创新”被视为技术上的某种发明、创造,意味着科技进步、设备更新,似乎没有大量的人、财、物力投入就不能创新。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的一个后果,是他们对创新敬若神明,敢言而不敢为,创新被当成了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的“专利”。实际上在营销问题上,民营企业更有自身的长处。

1.大多数民营企业历史较短,受老传统束缚较少,在竞争的压力下更容易接受和物化创新的经营哲学,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管理者,相对来说更富有敢于承担风险和创新的企业家精神。

2.民营企业规模小,内部管理层次简单,可以大大减少内部信息流通的损失,管理及组织效率更高,因此,更易于适应潮流迅速调整;而且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便于交流、沟通,容易达成共识;上级对员工都比较了解,在用人时可以做到人尽其才;管理者与员工能够共担责任,决策可以更加灵活有效,这样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激励企业的创新精神。

3.民营企业实力薄弱、抗御风险能力较差以及由此而来的生存压力,迫使民营企业更加重视市场及顾客的变化。相对来说,大企业无法灵活调整,也往往不会关心环境的变动,因而创新意识较淡,反应能力也更迟缓。

由此可见,民营企业的创新效率、创新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大企业,民营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利用自身的优点通过不断的创新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四、营销创新策略

营销创新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正确的观念和一系列有效的策略来支撑。就恩施民营企业而言,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营销创新:

(一)营销观念创新

任何出奇制胜的行动首先来源于观念上的别出心裁。恩施民营企业虽然大多”小而弱”,但在营销方面并不存在任何禁区,更不可盲目自卑,因此,在确定营销观念上要不拘一格,如范围上要大胆树立全球营销观念,适应时展上要增强绿色营销观念,不仅仅在产品生产、加工中要力求符合环保标准,在营销上也要积极引导消费者减少污染、注重健康,恩施有许多生产加工绿色食品的民营企业,更要大打“环保牌”。在策略上,许多兵法都可应用在营销策略中,如“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许多城市广场商场、超市等都要高额进场费用,对于资金实力弱的恩施民营企业来说,传统的手法无法立足于市场,大规模的宣传促销、降价、退货等又会将自己逼上绝路,在此情况下,最好采取“倒着做渠道”的策略。先做终端市场,从“农村”包围“城市”,再如“借兵之道”。弱小的恩施民营企业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必须借助他人的力量,最有效的,便是带货销售策略:以批量的畅销产品来带动其他赚钱的非畅销产品销售,实现双赢。再如“集中优势兵力”。量力而行是企业必需遵守的铁律,当前,电视、报纸铺天盖地,海报、招贴、货架、展柜应接不暇,促销、公关、文艺演出如火如荼[3]。如果恩施民营企业也一踯千金地花钱去大做广告,甚至像标王秦池那样,用数倍于自己实际资本的贷款去做砸钱,无疑于快速自杀,对于宣传品的制作,要坚持“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的原则。不可粗制滥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集中宣传推广资源和局部优势,才有机会取得局部市场的成功并获得持续的发展。

(二)产品服务创新

营销绝不是以广告狂轰烂炸为先锋,以价格战为利刃去透支市场的短视行为,核心竞争力必须放在产品升级和服务质量领先上。当然,限于技术和实力,恩施民营企业短期内很难真正创立质量非常好的名牌,这是客观现实,不能唱高调,但可以采取一些其它策略,如将产品和服务进行贴身捆绑设计,在颜色、形状、功能、材料、款式、容量、包装、运送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延伸产品差异内涵,不仅在功能性、装饰性和个性化上赢得消费者亲睐,同时也使产品尽量突出企业形象,再加上以优质的售后服务来获得营销创新的最佳效果。

(三)销售渠道创新

1.重视关系营销。在市场竞争中,顾客具有动态性,其忠诚度是变化的,要提高顾客的忠诚度,需要通过某些有效的方式在业务、需求等方面与顾客建立关联,形成一种互助、互求、互需的关系,加强客户关系的管理是企业营销创新中的又一重要方面[4]。客户关系不仅仅是一种购买或者消费关系,除了购买产品或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外,还有企业与潜在客户、与政府行政部门、与媒体、与市场监督部门、与其他对企业的营销有影响的单位和个人等关系。只有加强对这些关系的重视和管理,才能把顾客与企业联系在一起,促进营销活动全面开展。

2.强化网络营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网民获取工作、学习、生活和商业信息的主要方式,将互联网视为传播媒介已是不争的事实,恩施民营企业要善于将产品的相关信息通过网络传递给目标消费者,使消费者能够借助搜索引擎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了解自己所需产品的产地、质量、价格和服务等信息,以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最终达成成交的目的[5]。

3.开展横向联盟。传统销售模式上产生企业身兼仓储、配送、分销、终端建设、售后服务等多项市场职能,几乎是唱独角戏,当前商业分流趋势日益明显,恩施民营企业要实现规模发展,同样必须收缩市场职能,在信息共享、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物流牵手、与同行结盟,共同开拓市场。一是理顺厂商关系,争取更多一个渠道链条上的分利者,很好应用制,并不断密切关系,求得实质的发展;二是辟新渠道,搞跨行业多维分流,如房地产与建材、家电业结盟营销,体育用品、时尚用品经销与旅游传统共同开展促销活动等。

总之,市场营销不仅是民营企业的一项职能,而且已经成为整个经营基础,只有通过营销才能使顾客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做好市场营销涉及面很广,如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强有力的营销队伍,设计企业标志、树立企业形象等[6]都十分重要。这些方面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发掘和探讨。

【参考文献】

[1](美)迈尔斯.市场细分与定位[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张宇丹.营销传播策略与经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3]赵士勇.中国民营企业第二次创业初探[J].商业现代化,2006.

[4]牛琦彬,王洋.市场营销行为的非价格竞争策略[J].企业活力,2006,(9).

民营企业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控制制度;管理模式

近十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的崛起和迅速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论文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国民经济最具生机与活力的组成部分。就飞速增长的GDP而言,民营经济是当代经济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也是加快中国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但是,很多民营企业都存在着直接从非规范性的家族管理模式演化而来,缺乏系统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阻碍了民营企业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我国部分民营企业已朝规模化、公司制方向发展,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而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发展内部审计,因此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建设势在必行。

一、转变策略,走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审计道路(一)民营企业主应转变观念,提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公司领导应认识到审计并不是可有可无,审计工作开展得好可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领导者要为内审人员创造一种有利于内审人员工作的环境和氛围,通过授权让内审人员参与到公司的各种管理活动中去来推动审计的发展。(二)内审人员应更新观念,树立服务的思想,努力使内审部门成为创造价值的部门,认识内审的“增值服务”职能,内审工作既是监督也是服务,但更侧重为企业服务,突出其“内向性”。

二、以服务为导向,扩大审计范围,转移审计重点,加强风险管理审计(一)在开展审计实务时,重点突出内审的服务职能,以服务为导向设计审计内容,培育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朝着服务于组织目标实现的正确方向发展。(二)在实施财务审计、经济合同审计等营运性工作的同时,应突出战略审计和风险评估,通过内审人员加强企业对经营风险的控制,起到保证作用。(三)在企业经营的过程要改变传统的事后审计,形成以事前、事中审计为主,并以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方法。在审计涉及面上,既要对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重大投资项目及占用资金数额较大的购销业务进行事前审计,又要通过审计来监督、评价有关可行性理论资料、预算和经济合同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及时反馈信息以防止失误。

三、加强审计手段的多元化、先进性,建立先进的内审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及其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传统意义上的会计记录,以及整个财务运作过程逐步实现无纸化。公司管理方式也由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而发生深刻的变革,传统的审计手段面临新的挑战,为此企业可以购买或者开发内部审计软件,促进内部审计的智能化,为提高经济活动的分析、评价水平,可采用新的市场信息识别技术,经济活动的比较技术,以及运用经济模型和统计学原理的择优技术等,大力发展审计的服务职能。内审流程的监管范围:(一)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以管理审计为重点。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是一项基础工作,是进行管理审计的基础。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一是保证企业组织科学合理,生产流程规范运行;二是保证内部控制系统提供的信息真实及时,以便保证实现审计目标,提供决策有用性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发挥内审的管理职责,实试论提高施管理审计,达到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内审人员通过自己的工作,帮助组织成员,提高组织机构的效率,合理配置经济资源,达到企业经营的既定目标。质量审计。开展质量审计,促进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不断发展壮大,以质量求生存。ISO9000系列标准的内容几乎包括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各个方面,要达到ISO9000的标准,需要企业组织成员共同努力,对每个工序、流程、作业方式、管理模式、质检过程等进行严格控制和规范。所以内审有责任也有权威结合ISO9000搞好质量审计,提高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内审目的。

内部控制审计。民营企业目前正面临经济转型期和第三次创业的考验,民营企业的家族经营模式还没有形成一个企业家队伍,企业领导者对未来经营环境和核心竞争力的洞察力、预知力和创新力都不够敏锐,对新兴行业经验不足,定力不够。这些不利条件使得民营企业举步维艰,一旦出现投资决策、经营决策错误,就有可能出现企业现金断流,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所以民营企业目前迫切需要的是战略性内部审计和风险评估,期望内审能够对组织管理的业务性质、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市场、组织的市场形象、运营机制等战略问题进行审计和评估,协助保证组织规避市场风险、获取战略优势。

动议审计。对经批准立项的举报项目及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总裁临时要求的审计项目进行查证和处理。四、把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纳入国家审计机关业务指导和监督的范围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还是一个还不很成熟的事物,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要使民企在进行自我完善的同时接受国家审计机关业务指导和监督,同时也要和职业组织、会计师事务所等一些外部团体进行学习。要严格规定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程序,赋予民营企业内审机构必要的审计权限和审计手段,国家审计机关或内审协会要制定内部审计准则,统一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高内审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民营企业论文范文篇7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增强,而其权益保护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影响到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当前南昌市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护的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本课题组和南昌市工商联于2005年10月20~30日对南昌民营经济代表人士、民营企业家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55份,回收有效问卷124份。多数受访者认为南昌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大有改善,对发展的前景有信心,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二、民营企业权益保护的现状分析

(一)民营企业权益保护的现状

本次调查问及“您在过去一年中是否感觉到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过侵害”时,答“是”占34.62%,答“否”占47.12%,答“不知道”占18.27%。当问及“在投资经营过程中,您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法律保障”时,答“能”只占9.43%,答“不能”占15.09%,答“基本能”占75.47%。调查表明,随着民营企业在发展当地经济中作用的提高,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日益受地方政府关注,但侵占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现象仍存在。当前,我国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相比,其赖以生存的生产要素还不能完全由市场进行配置,有些政府官员仍习惯沿用传统思维指导市场经济,因而其合法权益不时受到侵犯。

(二)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主要表现

1、民营企业身份的不平等待遇

民营企业面对的方方面面不平等待遇主要在于:(1)观念不平等。当调查问及“您认为我市政府和金融企业的人员中是否在观念上对民企有偏见”,答“有”占20.18%,答“基本上有”占68.42%,答“没有”仅占11.40%。由此来看,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偏见认为民营企业是一种“边缘性经济”的观念还很严重。(2)银行贷款不平等。调查显示,南昌民营企业开创资金81.34%是自筹,从国有银行获取的贷款不足20%,属于最难获得贷款的群体。本次调查问卷显示,南昌民营企业规模较小的第一位原因是资金短缺。资金问题是目前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近几年来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较快,形成了股票、贷款、债券、项目融资、财政支持等六大融资方式,但是除短期信贷以外,其他融资渠道对民营企业的开放度很低。在征询“你认为民营企业向银行贷款困难的主要原因”时,回答“贷款条件苛刻”、“歧视民营企业”、“缺少担保机构”的比例占74.38%。企业所有制的歧视,中小企业缺少担保机构,都使民营经济缺少融资渠道,缺少融资的稳固平台,进而使其生产力得不到解放。(3)税赋和法律方面的不平等。税赋方面的不平等主要反映在严重的所得税重复计征。从现行的内资、外资两套企业所得税制来看,对民营企业有失公平。特别是那些独资经营的民营企业,在企业交了33%的利税后,还要交高达20%多的个人所得税,不仅加重了税赋负担,还使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不能在同等条件下开展竞争。本次调查当问及“您目前在经营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时,回答“税赋偏重”的列第三位。法律方面主要是民营企业在各类产权和产权关系上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比例达35.52%),往往在事件的仲裁上更多地被歧视(比例高达85.85%),等等。(4)信息不对称是民营企业遭遇不平等待遇的又一体现。调查表明,当问及“您是否能通过公开渠道获得政府颁布的各类文件”时,答“不能”为39.02%,答“部分能”为56.9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渠道畅通与否对企业的决策和发展非常重要。由于民营企业没有具体主管部门,来自政府部门的信息多不能及时传递而坐失不少良机。

2、民营企业的财产权利难获保障

您认为民营经济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

选项

比例

投资经营权得不到保障

31.43%

企业生存权受到侵害

22.86%

财产占有权受到侵占

3.81%

投资收益权难以保障

45.71%

从上表可知,民营企业的财产权利得不到保障。受种种因素限制,民营企业往往不能以平等市场主体的身份开展正常的经营管理活动,在与政府部门打交道时与国企和外企相比显然处于弱势。常有一些部门借矛盾和冲突牺牲民营企业的利益以求所谓一时安稳。

3、市场准入权利的歧视性待遇

调查表明,认为市场存在准入壁垒的比率高达86.54%。目前一些垄断和半垄断行业,民营企业难以进入。加入WTO以后,许多过去的垄断性行业已经逐步允许外资企业进入,但民营企业仍被拒之门外;有些行业即使允许民间投资进入,但投资比例、投资形式受到许多限制。当问及“您认为在土地审批方面,对民企用地的审批程序和面积限制是否严于国企和外企”时,回答“不是”仅6.12%。当问及“贵企业是否能享受到和国企一样的优惠政策”时,回答“能”仅2.68%。

4、部分职能部门对民营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有失规范

一些行政管理部门在转变职能,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等行政服务方面存在不足。调查显示,被调查者9.02%认为行政机关办事程序公开,79.51%认为基本公开,另有10.66%认为行政机关办事不公开。只有4.07%认为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较强,有89.43%认为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一般。被调查者21.32%认为行政机关工作效率较高,而78.68%认为不高。在“您与政府部门交往中,主要遇到哪种情况”的问卷回答中,56.48%认为“只有收费、检查、处罚时才见到人,企业困难时却坐视不管”,认为“执法粗暴”占25%,认为“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占47.22%。

从调查问卷看,“三乱”问题仍然普遍存在,久治不绝。当问及“您认为执法机关在行政执法中‘三乱’现象是否严重”时,答“严重”达7.12%,答“比较严重”达69.37%。当问及“您与执法人员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有没有吃拿卡要的行为”时,答“有一些”达34.58%,答“个别”达60.75%。在“三乱”的重压下,民营企业再投资的动力和能力无疑受到制约。

三、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和保障的原因分析

(一)观念因素

虽然民营经济已受《宪法》保护,政府对发展民营企业的政策和制度已经大大改善,但是许多人对民营经济仍持有“补充论”、“有限利用论”等观念,仍存有歧视和偏见。长期以来,涉及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和制度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系统性的“次国民待遇”问题,导致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公正受损。

(二)法制因素

1、立法方面的原因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在保护民营企业私有财产方面还不完善,有的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已不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法律保障存在的问题:(1)《刑法》对侵犯私人财产的处罚比侵犯公有财产的处罚定罪、量刑明显不一致,侵犯私人财产明显处罚轻。(2)对公、私财产的法律规定存在区别,保护原则和水平不完全一样。相关法律文件中不仅对民营企业和私有财产的保护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规定,甚至个体业主与外国投资者同属私人财产所有者,在保护上也存在差别。(3)我国至今没有制定出保护财产所有者财产权的《物权法》,对剥夺和限制私人财产应当具备的依据和条件没有明确规定。(4)事关民营企业的法律问题上,行政性法规多,体现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等市场经济原则的法规少,立法滞后而且不乏不公平之处。立法上对民营企业应尽的义务规定多,而对其应享受的权利规定少,形成权利与义务不对称。

2、司法、执法方面的原因

调查中,民营企业主71.25%认为投诉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68.37%和27.55%遇经济案件审结后“执行不顺利”和“无法保障执行”。目前,从司法来看政府官员“依权监管”、“权大于法”的格局依然普遍存在,司法机关的“地方化”和“行政化”一方面使民营企业依法保护自身权益的努力难以行通,打官司费力耗时而且胜诉可能性小,另一方面处在行政权力之下司法机关处理民营企业问题力不从心,民营企业因而缺乏有效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调查显示,使民营企业权益得不到实际保障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执法部门行为的监督不力。在执法过程中,某些执法者不是根据法律规定而是根据对自己有利的理解来执行法律,有的利用法律的漏洞曲解法律,进行乱罚款、乱摊派、乱收费。有的执法者也因此敢于无视法律赤裸裸地践踏法律,进行敲诈勒索、索贿受贿。

3、民营企业法律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大多数民营企业认为法律是统治的工具而不是维权的武器。其合法权益受侵害时,宁愿上访而不愿意诉讼,宁愿找党委和政府而不愿意找法院,不能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选择“向政府部门投诉”或“算了”作为维护其合法权益最可能采取的方式,比率分别为28.57%和20.95%,缺乏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

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遵守法律的意识淡薄,缺乏信用,对其内在保护和外在保护产生很大牵制,影响了自身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论文关键词】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护现状调查成因分析

【论文摘要】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民营企业权益保护的问题日渐突出,影响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南昌100多家民营企业的调查,本文考察了民营企业权益保护的现状,并试图从现阶段立法、司法以及执法等角度分析相应的成因。

参考文献

[1]成思危.努力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N].人民日报,2003-02-24.

[2]吴敬琏.中国民营企业发展面临五大问题[EB/OL].http.//www.drcnet.com.cn/,2002.

民营企业论文范文篇8

财务上将成本的概念定义为对象化的费用,即围绕某一成本对象而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合计。但成本是个广义的概念,我们在研究成本问题时,往往是站在企业主体的立场看企业内部成本,由此形成了如采购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等概念,从企业内部成本管理、成本控制的角度看,形成了如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可控成本、不可控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概念。国有企业是如此,民营企业也是如此。站在企业主体的立场看企业的外部成本,由此会形成企业社会成本的概念。对于企业的社会成本,理论界研究的较多的是国有企业的社会成本问题。对民营企业发展的社会成本问题,因民营企业的经营机制,承担社会和政治功能不同于国有企业,对这一问题则研究很少。

1960年,科斯写了《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他的社会成本概念的重要意义,在于揭示“交易成本”的存在。按科斯的观点,社会成本就是私人成本加上交易成本,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私人成本会等于社会成本,但没有交易成本的世界不是真实的世界。科尔内从整个国民经济出发,把社会成本定义为“一切涉及社会个别成员和集团的负担、损失、痛苦、牺牲或辛苦的现象”。这些现象一部分可以用货币来度量,但也有一部分涉及到心理的感受,是无法用货币来度量的。他认为对社会成本的考察可以从四个方面:(1)生产的内部实物投入,即生产成本;(2)外部成本,它并不直接以货币的形式反映在企业或非营利机构的账目上,如随生产能力利用的提高,事故可能增加,工人健康可能恶化,对环境的破坏可能加剧等等,为防止这种状况对生产的影响,要有一些“预防性”开支,这就是外部成本的内部化;(3)社会的分摊成本,如政府机构的经费支出;(4)反映大量经济现象的人们的意向、满意度和普遍感觉,一种是边际递减的社会成本,如与生产能力利用低水平相关的失业以及可能伴随的犯罪、暴力和自杀,另一种是边际递增的社会成本,如与生产能力高利用度相联系的其他领域的“瓶颈”、“短缺”以及对社会消费的负面影响,前面所说的生产成本、外部成本和社会分摊成本,也都是边际递增的社会成本。

思考科斯、科尔内的社会成本观,来研究我国民营企业的社会成本问题,对认识民营企业的社会成本发挥积极作用。

二、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区别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其成本按发生的原因,可以划分为因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方面原因而引起的内部生产经营成本和因承担社会责任等社会原因而引起的社会成本两种。它们的共同特性是:成本的承担主体都是企业,它们都必须通过企业的收入来补偿,成本的发生直接或间接与企业收入相联系,直接联系是指成本耗费必然带来收入的形成和实现,而间接联系是指如果没有这种成本的支出,或者会使企业收入减少,或者会使企业的其他成本上升,从而最终降低企业的收益水平。尽管社会成本与生产经营成本都是企业成本,但两者又存在明显的差别,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一种企业必须支付而且企业愿意支付的成本,属于一种刚性成本;而社会成本则是一种非自愿的,带有一定弹性的成本。从社会成本的非自愿性与企业行为的关系看有两种情形:一是相关成本,即成本的发生与企业行为有一定的关系,但企业不愿承担这种成本支出。这种成本通常是因企业行为对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如对环境污染,产品因质量问题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害等,因而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所致,是企业对社会的一种必要成本支出;二是无关成本,就是这种成本与企业行为毫无关系,而是社会的一种单纯强制,如本应由政府财政负担而强制分摊给企业负担的成本。

2、从民营企业这一成本主体看,无论是采购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都有明确的成本归集对象,都是在企业所控制的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其发生的时间,支出的数额通过企业对生产经营活动的调节可以控制,因而生产经营成本是一种可控成本。而社会成本的发生,有的与企业的经营行为有关,有的无关,没有明确的成本计算对象,成本的变动也无规则,从而导致对这种成本变动难以预计。再者,社会成本的发生过程大多存在于企业外部,只是以成本付出的结果而为民营企所承受。这样,企业既不存在可以控制和调整的成本发生过程,也无法调整成本数量、支付时间等,社会成本大多与企业成本控制或管理的努力或绩效无关,因而社会成本是一种不可控成本。企业或社会不能以社会成本的增加或减少衡量企业成本管理的业绩,社会成本具有不可考核性。

3、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能够与其收入相配比,确定企业的损益。生产经营成本与企业收入形成直接联系,有投入才有产出,支付生产经营成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入,生产经营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社会成本不能与企业的收入直接配比,社会成本大多与企业收入没有直接联系。社会成本的支付在企业收入不变时,单纯地增加企业的总成本,在社会成本不支付或少支付时,或者会影响企业的总收入,或者导致其它成本的增加,结果都会使企业效益减少。企业只有支付成本的责任,而没有相应的权利。

4、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能够准确计量,在对每种生产经营成本进行计量时,有明确的成本计算对象,如材料采购成本的计算对象是采购的材料,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成本支出有详细的账簿记录,因而企业能准确地计量生产经营成本。但社会成本计量具有模糊性,因为社会成本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认识具有不确定性,企业的有些社会责任的外延堆以界定,所以它的不确定性更为突出,只能做到相对准确。再者社会成本所涉及内容的特殊性,决定其计量形式的多样性,除了可以用货币反映各项社会成本外,还可以采用实物指标或指数,甚至用文字来说明企业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和所造成的损失。

5、像其他企业一样,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计量方法单一,主要是采用历史成本法,而社会成本的计量方法则是多样化。具体可采用:(1)历史成本与主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例如企业为解决环境问题而购买的环境处理设备,即可按历史成本计价,但企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却无法客观地衡量其价值损失,这时可采用主观估价的方法。这个方法要求人们对受损害的不同数量或不同质量水土的环境对象做出估价,以合理确定赔偿数和相应的治理费用;(2)机会成本法,例如,企业排污对附近山区林木造成了损失,该企业在调查损失的价值时,可能有两个方案:其一是给受害者赔款;其二是采取必要的治理措施,使损失减少,如果受害者宁愿要求企业采取治理措施而不愿接受赔款,那么,这就意味着企业造成的损失已超过赔款数;(3)间接评价法,当某项社会成本或社会效益无法直接决定时,可以通过间接估计有相等效用或牺牲的项目的价值来确定。(4)社会公正法,企业生产对社会的损害会受到社会各方的谴责,有时会通过法律手段来裁决,这种公正判决企业赔偿数可以作为社会成本的量度(5)预防成本法,企业用为预防对社会造成损害而采取控制措施所耗费的资金来衡量社会成本的方法。等等。

三、民营企业社会成本的形成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相剥离的前提下,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等。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超越了以往企业只对业主负责的范畴,强调对包括业主、员工、消费者、社区、客户、政府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最基本的是企业的法律责任,包括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不违背商业道德。在高层次上是企业对社区、环境保护、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和捐助。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对其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它既是民营企业的宗旨和经营理念,又是民营企业用来约束企业内部包括供应商生产经营行为的一套管理和评估体系。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守则不同于其他的技术标准,它超越了以往企业只是强调技术性指标,只是把赚取利润作为惟一目标这样的传统理念,而更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注重生产过程中人的健康、安全和应该享有的权益。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还强调企业对消费者、对环境和社会的价值,注重企业对社会的贡献。

民营企业社会成本的形成,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对外部环境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所致。这种责任可归纳成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责任。主要指企业在经营范围内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以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为处理废水、废气、废渣,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稀缺资源的耗用,以及对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的服务和捐赠等。二是对社会的责任。包括:(1)就业责任。例如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招募录用和技术培训,以及职工福利的改进等。(2)社会保障和教育责任。例如对文化、科技、教育、体育以及慈善事业的支持和捐赠等。(3)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责任。(4)提供社会积累和消费基金的责任。(5)其他责任。例如与外单位的协作和售后维修服务责任。对这两方面的社会责任的承担,是形成民营企业社会成本支出的主要原因。

民营企业社会成本的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履行社会责任给企业造成的机会损失。作为一个经济人的民营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经营的主要目标,在收入一定的水平下,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必然要降低成本,包括生产经营成本和社会成本。生产经营成本与利润的直接关系自不必说,社会成本虽然与企业的收入没有直接联系,但社会成本的支出始终会影响到民营企业的经济利益。要达到此目的,民营企业就有存在不履行社会责任的经济理由。目前民营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体现在生产生活条件、生产安全、职业中毒、加班、劳动关系紧张、员工基本权益保障等方面。具体主要体现在:

1、无劳动合同。很多民营企业没有与员工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员工在遇到如职业病、欠薪、辞退等问题需要投诉时,找不到任何凭据。根据有关调查,有些民营企业老板为了逃避员工职业病造成的法律责任,他们采取三个月换一批员工,这样以来,当员工的职业病或职业中毒发作的时候,他们已经离开了原来的企业,又没有任何凭据,给职业病和中毒事件的认定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2、劳资纠纷问题。在一些民营企业中,劳资纠纷经常发生,如辞退员工经济补偿纠纷、劳动工资问题、社会保险问题等。

3、生产安全问题。一些民营企业中,业主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安全措施不足,职工生产中接触一些有害物质防范措施不够,影响职工健康,导致职工中毒、工伤、死亡事故时有发生。

4、超工时劳动问题。在一些民营企业中,加工生产企业最普遍的问题,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中国加工生产企业的工时问题从国际劳工组织的网站上都可以看到很详细的资料。在赶制订单的季节,有些企业的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加班工资非常低,严重违反劳动法。有些企业实工人实行计件制工资,他们采取把计件的单元价格压得很低的做法,使工人不加班就完不成当天的任务。而且,从账面上看就没有加班工资,从而逃避了加班工资的问题。

5、社会保险问题。以养老保险为例,民营企业职工参保的比例普遍较低。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对一些企业的职工的实际人数都没有掌握,企业也不愿意对政府透露,就是回避购买保险的问题。

6、妇女权益保障问题。一些民营企业在保护妇女权益方面做得很差,一些企业,只要妇女一旦怀孕,就逼迫她离开,这样,企业就逃避了妇女三期保护的问题。所以,很多企业说他们没有这方面的问题。有些工种明明有毒,却让年轻的女孩子去做,结果使她们出现中毒,染上职业病,导致婚后生育畸形。

目前,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由跨国公司在其生产供应链上推行,所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问题影响最大的是对外加工贸易企业和出口企业,特别是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做贴牌生产的民营企业,涉及到电子、纺织、服装、制鞋、玩具、工艺品这六大行业。因为这些企业主要是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在生产条件、生产安全、员工的职业健康和权益保障方面问题比较突出,许多生产安全事故、职业中毒、员工权益受侵害的事件都发生在这些企业。有些民营企业因达不到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要求而被停单,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这种情况,原本是想节约一些社会成本,但不履行社会责任却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机会损失,这是民营企业社会成本的一个延伸。

四、民营企业社会成本的控制

对于民营企业社会成本的控制,首先必须要明确一个观念,控制社会成本并不是一味地强调节约,降低社会成本,而是规范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职责的行为,规范社会成本的支出责任,使民营企业都处在一个健康有序市场经济环境中公平竞争。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看起来是民营企业自身的经营理念和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但是,民营企业也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发展和运作的。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完全是靠企业家自身的觉醒形成的,而是靠市民社会的基础和各种社会运动的推动发展起来的。但是在我国,目前既缺少市民社会的基础,又缺乏社会运动的推动,在这样的条件下,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推动就显得更为重要。目前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的审核和评估在供应商中推进,政府基本上没有介入,在目前缺乏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基础和各种社会力量的情况下,其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的引导和推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实际上是种有效手段,它有利于树立一个民营企业的良好形象,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从长远看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控制社会成本,规范社会成本支出:

1、完善控制社会成本的制度机制。成本与收益之间存在着一种逆向关系,即在总产出一定时,成本增大意味着收益减少,而收益增加则表明它是由成本节约和成本利用效率提高而带来的结果。对于这一关系的假定和认可,使得个人或企业在逐利欲望的驱使下,竭力探寻降低成本和扩大收益的活动路径,进而使自己的行为尽可能倾向于“收益预期大于成本支出”的理性假设。但在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个人或企业所进行的“成本明显大于收益”的活动,同样被看作是具有经济人“理性”意义的行为。因为,在社会经济环境中始终存在着易于被经济人“搭便车”的公共领域,所以这里就隐含着使成本被推卸和逃脱,以致转嫁给他人或社会的可能。问题在于,如果这种可能一旦成为现实,成本与收益就会脱节,并且不表现为两者之间的逆向关系。于是,在总产出一定时,一方面个人或企业的收益会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社会的成本可能被成倍地扩大。由此看来,成本约束制度的薄弱和松懈,其后果将是导引个人或企业把关注成本最小化的焦点都集中到了最大可能地推卸和逃脱成本的策略上来。

成本有可能被推卸和逃脱是创设成本控制制度的重要根源。在不断推进市场化的进程中,人们越发注意到了制度对于控制社会成本的重要性。因为,这种制度机制的创设及其不断改进和完善,对于增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诚然,这种社会性意义表现为:人们在成本控制制度的规范下可以调整微观层次对处理成本与收益关系的行为和态度,进而演绎出社会宏观层面的变化和结果,以达到提升社会经济效益和质量的目的。成本控制制度之所以对社会经济高效率产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关键在于它能够对民营企业这一经济人试图推卸和逃脱成本的强烈欲望进行有效的抑制和克服。

2、从推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的力度,使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与国际接轨,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角度去控制社会成本。要从公司法的总则中突出强调企业必须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使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中。强化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实际上是强化民营企业的守法行为,使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劳动保护法、生产安全法和环境保护法,在遵守国家各项法律的前提下创造利润,为社会作贡献。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任何一个企业的评价都是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经济指标仅仅被认为是企业最基本的评价指标,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有多种多样,如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多米尼道德指数、《商业道德》、《财富》等都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评价体系。所以,跨国公司都把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实现企业好公民形象的条件,并且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有明确的计划、有专门负责部门、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有可操作的规范化的管理程序。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守则超越我国劳动法、生产安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范畴,甚至有很多标准都低于劳动法的要求。地方政府执法与客户审核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客户往往是聘请第三方审核员进行审核评估,他们审核的过程非常仔细,而且每一次都要求要调查工人,了解真实情况,动真格的提出意见,不留情面。如果企业不认真对待审核员提出的整改意见,审核几次都不合格的,就有可能被停单,甚至取消订单。强化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的力度,加强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管,才能有效控制和规范民营企业社会成本。

民营企业论文范文篇9

中国民营企业易“短寿”,这是不争的事实。从20世纪年80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民营企业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上的一个神话。“三株”、“巨人”、“飞龙”和“太阳神”等一大批民营企业以令人咋舌的速度日长夜大,成为名噪一时的“民企巨人”,然而,这些“明星”们如今大都风光不在,人们用“只领风骚两三年”来表达对这些昔日“经济恐龙”的惋惜,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目前,我国68%的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都不超过5年,国内理论界对中国民营企业的这种“短寿”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比较集中的观点有“盲目多元化”论、“片面追求速度”论、“重名而不务实”论、“人才结构不稳”论、“唯规模论英雄”论等等。笔者认为,中国民企易“短寿”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法人的发展思路,因为企业家的发展思路是企业的灵魂,这对民营企业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民营企业“短寿”的最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可行性分析

一些企业经营者在进入市场之前没有或者没有认真地进行可行性分析,许中小型企业完全是凭借着一种感觉加少量的科学依据进入市场的。然而,一旦进入市场以后才发现自己的原来的想法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距,从而导致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事先没有预料到的问题。

进行可行性分析是企业进入市场的必不可少的程序,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宏观方面,这是可以用数字进行量化表示的,如这几年这个行业的目标客户群的递增情况、现有竞争对手的优势与劣势、本行业的替代产品可能在多长的时间投放市场也就是自己的产品的生命周期有多长、未来还可能有多少竞争对手加入;其次,是微观方面的,无论你是承认还是不承认,他都是客观存在的,比如2000年的长江大洪水、2003年的SARS等突发事件的到来,都会影响到许多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但这是市场调查所无法分析到的,也不可能用数字进行量化的,但作为企业的投资经营者,应该是在投资之前就考虑到市场的变数。

二、急于多元化

我国很多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的范畴,以这样的企业基础去搞多元化经营,客观条件并不具备。像日本三菱,汽车、空调、火车等都经营,因为他有物质和管理基础,而我国的一些企业,爱跟风,挂个牌,弄个集团就想多元化,不管是了解还是不了解,脑子一热就进入,其结果是什么都想干,什么都干不好,弄得是主业不主,把好多精力和资金分散到其他产业当中,导致整个企业资金链的断裂和企业亏损。

三、难以降低赊销风险

许多生产厂家为了竞争的需要,总是想方设法进行销售,其中就包括赊销和代销,但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讲,赊销和代销都有极大的风险,有经销商将货卖完,也不及时将货款归还、有的甚至还欠帐赖帐,因为在目前的中国,还有许多相当多的商人不具备最起码的诚信经营的基本条件。作为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就应该学习一些规范的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识别哪能够还钱、哪些不能,以决定是否将货物赊销给他。

四、品牌效应不佳

我们的民营企业品牌效应不佳,这是不争的事实。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他搞个产品,社会上还没有承认,公众还没有认知,就去搞第二个、第三个,其结果,企业办了几年、十几年仍然自己的没有拳头产品,没有叫得响的品牌,永远也走不到产品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的良性循环的道路上。

五、管理不科学

有的企业管理不够科学规范,整个企业如一盘散沙,这些也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科学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管理,其实就是处理好人际之间的关系,在新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这要求企业一定要注意对人才的培养,在选择和使用人才方面,着重把适当的人放到适当的地方,否则,如果出现大材小用局面,企业就会出现员工情绪化;如果出现小才大用的情况,别的员工就会不服领导,这两种情况都会带来企业的不稳定。

六、盲目跟风上市

按照我国有关上市公司的规定,上市的公司必须是透明的,你必须把财务报表做得很透明。一个上市公司的最主要目的不是去圈钱,而是通过上市这个过程来规范整个企业行为,包括产品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行政管理以及售后服务等,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篮子的。而我们的一些企业,上市的目的本来就不纯,不是包装上市,就是伪装上市,其结果,上市圈来钱以后,没有经过论证和调查研究,盲目进行投资,一旦投资不挣钱,就会成为企业包袱,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七、员工培训意识不足

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很少注意对员工的知识技能培训,这是当今我国民营企业的通病,因为很多企业的前期都是作坊性质的生产,大多是凭借感性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低、技能差,由于企业经营者总想降低成本,很少把钱投到员工的培训上来,这样一旦企业做大做强以后,一些员工就会感到不适应,工作上有压力,尤其是销售部门,如果想让他的销售业绩与销售技能成正比的话,不进行适当的培训是根本办不到的。

八、家族式管理

这是一个老生长谈的话题,目前,在全球就是百年老店也有用家族式管理得好的,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他必须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而我们有相当一部分的家族企业,总害怕肥水流到外人田,在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家族成员的要求总比外人要高,尽管这些人的管理、生产、销售等一系列业绩都不如外人。

民营企业要想延长自己的寿命,就必须采取积极的对策,克服自身不利的因素对寿命的影响,同时需要外界力量的帮助,加强法制建设、改革企业治理结构、培育企业文化是延长民营企业寿命的最主要的手段。

一、改善企业治理结构

在民营企业组织结构中,目前,有限责任公司的比重在增多并占主导地位,民营股份公司的数量也在增多,公司制已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主要选择,世界各国的实践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都证明,实现委托制,走向现代企业制度,是当今中国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

委托制度的产生,导致了企业治理结构问题的出现,没有问题就不会有治理结构问题。例如,在那些企业主同时是企业经营者的企业里,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是一体的,因而就没有所谓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所有者通过构建对经营者的激励监督机制,着重解决所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问题,从而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为基础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具体有以下三点:

产权改革长期以来,理论界和企业界都认为,民营企业产权是明晰的,从而导致了许多人没有认识到民营企业中也存在有产权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有相当一部分人过于狭隘地理解了产权的含义。产权明晰的概念不仅意味着终极所有权的归属,也就是产权要最终落实到某个自然人的头上,同时,产权也意味着公司的结构和层次。

中国民营企业资本在产权上带有强烈的血缘、亲缘和地缘性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缘”,这种“三缘”使得中国的民营企业产权在主题上具有浓厚的宗法性,即企业的运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宗法规则的制约,而不是严格的受市场规则的约束,这一特征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原因所在。

“三缘”产权是阻碍中国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科学有效的决策和管理机制的重要因素。因而民营企业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现实生活中,我国有相当多的民营企业表面上是有限责任公司,而实际上是业主制企业,是一股独大,实际上是一个人说了算,其他都是形同虚设。

治理结构调整民营企业公司的治理结构,要在坚持现代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下,结合民营企业自己的特点进行必要的调整,首先,要科学地划分股东会、董事会、监视会、总经理各个利主题的权利和责任,完善企业各利益主题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因为机制是对权利行使的一种必要的约束,其目是为了避免权利的行使不受约束而导致最坏结果的发生,避免出现更大的效率损失;其次,引进外部独立懂事,充分发挥独立懂事的专家咨询作用。企业的重大决策权在懂事会的手上,但如果企业懂事会的成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管理知识,那样董事会所作出的决策就会大大地打折扣。因而也就有必要引进在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等方面有专长的独立懂事,一般情况下,独立懂事以局外人的眼光去看问题、分析问题是一语中地的。

两权分离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目前,许多企业的两权分离遇到了难题,一方面,企业发展要求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因为创业者的管理能力、知识水平一般情况下在这个时候就会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要求,急需引进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技术人才,去管理企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缺乏竞争性的外部市场以及有效监督经理人约束机制,不敢对“外来者”委以重任,是民营企业老板的普遍心态,一些受聘的经理也苦于受到外部种种条件的制约,“二心难成一心”,往往难以取得好的成绩回报企业。

二、加强“法制化”建设

首先是企业内的“法制化”建设,民营企业除了让员工认识到法制的重要以外,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企业制度,第一,要设定企业的基本准则,民营企业应该在基本的管理活动的领域内建立基本准则,主要包括:综合管理、技术服务、客户服务、人力资源、组织体系、社会责任等;第二、设定企业宗旨,企业宗旨是企业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肯定,是企业的最高追求目标,企业宗旨是企业行为的根本准则,无论是员工还是管理人员以及创业者本人都要认认真真、不折不扣地执行,最高目标使得企业的存在和追求超过了创业者一代的追求,使得员工的行为服从于企业的长久利益和不懈追求,从而保证了企业快速、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第三,完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为了使企业宗旨、企业准则得以贯彻执行,规章制度就是企业宪法,是员工的行为准则,企业应尽量使企业的规章制度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只有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渗透到员工的行为中,企业才可以正常运转。

其次,企业家的概念变革,企业管理的法制化从根本上讲还要依赖企业家本人,首先,企业家要认识到法制的力量,民营企业延长寿命的基础是法制化管理,其次,企业家要改变权利观和财富观,将自身和企业融入到整个社会中,实现企业和企业家的价值,中国有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正如日本松电器的老板松下幸之做所言:松下是全社会的松下。方太橱俱的老板茅忠群所言:即使有一天我不行了,我会把方太交给能让方太延续下去的人管理。

三、培育企业文化

这一点,对于今天的民营企业来讲,是少之又少,许多民营企业的老板甚至不知企业文化为何物。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又超脱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上。朔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就等于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创建属于自己的具有本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已经是当今有一定规模的中国民营企业不能不面对的和逾越的重大课题,民营企业培育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必须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只有进行富有成效的工作,经过艰苦的、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

培育创新文化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永恒课题,是企业的动之原。中国民营企业本身就是中国经济的创新的产物,一个企业要想强手如林的竞争时代,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取决于企业是否建立有创新文化,具有与对手相抗衡的实力。创新,要在管理上、技术上和制度上创新。

管理创新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都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当今企业处于一个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时代,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工作也要相应跟着发生根本的变化,企业经营决策、人事管理、质量管理、知识管理、财务管理、销售管理、技能管理等都要跟着发生相应的变革和创新。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哪个企业拥有了领先的核心技术,该企业就向成功迈了一大步。

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培育创新的企业文化,同样需要制度的不断的创新。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凡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都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从壮大自身力量、强化竞争力着手,走公司制的道路,这是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所在。

民营企业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家素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民营企业的管理与其他企业一样,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尤其表现为对人才的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对企业的特殊价值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资资源无法取代的,任何企业想要做大,成为百年老店,制度是必要的,但任何制度都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拥有两大资源,即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也好,在工业时代也好,最重要的都应该是人力资源。企业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企业发展的劳动者各种能力的总称。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人力资源优劣的竞争。本文主要从家族制企业人力资源的现存的状况,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不能一味鼓吹“狠狠地拆掉家族企业”,但主张要经过一定的改革,努力地去探寻如何改革家族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如果能使我们现今正处于家族制改造迷茫中的企业有一点参照,那就是本文的全部价值所在了。

一、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

随着越来越多的具备较高素质的人下海经商,随着国有企业的转制,随着中国的加入WTO,国内各行各业都出现了激烈竞争的局面,这对我国民营企业无疑是个严峻的挑战。环境变化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我国的民营企业在管理中有些什么样的改变呢?对于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制度不健全是最根本的原因,他们大多还是创业初期的那种粗放式管理,完全靠人来管理,没有形成制度,非常不规范,主要体现在:

1.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规划

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力资源供不应求,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的匮乏使得民营企业发展的后劲不足。许多民营企业业主存在功利主义,有开发培养人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顾虑,对人才只用不养,缺乏充分开发培养、合理使用、有效管理人才的观念。这种观念无疑将企业人才的能力局限在现有水平上,不能有效地挖掘员工潜能,更是对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极大挫伤,其后果也极大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2.绝对权力的存在导致员工流失快,人才稳定难,企业留不住人才

所谓绝对权力,即指企业领导者在行使企业决策和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权力过程中,外力无法约束或不能及时进行约束的现象。每一个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稳定是相对的,流动是绝对的。对企业来讲,人才队伍的稳定是相对必要的,流动异常,不利于工作的延续和事业的发展。

3.强调管理,激励手段单一

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基本上还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过于强调组织中的管理制度与管理程序的制定,忽视了建立和健全企业的激励机制。目前许多民营企业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并以较高的工资收入或其他物质激励方式吸引人才,但在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单一地以增加报酬激励员工的工作激情,只是一味地强调抓生产、抓质量的重要性,没有更多地以“人”为本,给员工以表彰、晋升等精神上的激励。

二、民营企业走出人力资源困境的对策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更加合理地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

当前,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属于家族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大部分决策者还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工作方法未见改进,工作地位未受重视。因此,在现阶段加强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迫在眉睫。

2.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民营企业不仅要履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还要全面履行责任。民营企业要主动保护员工的各项权益,尊重员工,努力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这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的的要求,也是应对人才竞争吸引人才的内在需要。全面履行社会责任也成为民营企业的重要任务。社会责任越来越成为公众衡量一家企业及其产品优劣的重要标准。

3.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发体系

(1)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建立全面、完善、可行的管理制度,才能提高管理水平,体现企业宗旨和价值观,当前民营企业急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有:①是要进行合理的组织设计,科学分工,职责分明。②是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③是要依法建立劳动用工制度。

(2)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①要明确企业聘用和留用员工的标准,对员工进行科学的招聘、选拔和任用。②要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体系。③要建立员工的对话制度。广泛听取员工的意见,让员工对管理提出问题和建议,采用民主的管理方法。④要重视员工的教育培训。

进入21世纪,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和实践都面临着巨大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已经进入了一个从理论和实践上重新定义自己的重要时期,新的探索发展使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作为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完善对于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管理科学都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宁向东主笔:《拯救中小企业》第一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第3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