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发展十篇

时间:2023-04-12 14:17:21

民营经济发展

民营经济发展篇1

新中国已经走过50个年头的历程了。总结50年的历史经验,必须得出一个看法,我们再不能搞以往那种单一的公有制了,而必须实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特别要重视以民为主体的经济的发展。

(1)所有制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如何,不仅关系到什么样的经济制度,而且与经济体制有直接关联,还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2)所有制包括两个问题:一是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性质;二是所有制结构,即一个社会究竟由些什么样的所有制构成,它们之间的比重如何,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3)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是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国有经济处于领导地位。这种所有制结构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这五种经济成分曾明白无误地写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中,它们是:国有经济,合作社经济,劳动者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4)从1953年起,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党的总路线变了,要搞“一化三改”。“一化”是工业化。“三改”则是要消灭私有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1955年10月讲,要使“帝国主义绝种,封建主义绝种,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这后两个绝种运动在1956年就完成了。接着就搞“趁热打铁”,搞高级社,“一平二调”,剥夺农民,化。然后是不断的“斗私批修”,割资本主义尾巴,“”。判断的标准是“一大二公”,即公有制规模越大越好,公有化程度越公越好。结果,不但出现了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而且最终把国民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

(5)所以,对50年代的“三大改造”,完全可以重新认识。对“三年困难”也可以重新认识。我认为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我们现在还没有公布究竟饿死了多少人。我看少说也有两三千万。说“三大改造”仅仅是搞得过急、过粗、过快,形式过于单一,是十分不够的。说现在允许私有经济发展是对的,那时消灭私有制也是对的,是一种缺乏逻辑的思维。我认为用生产力标准来判断,只能说搞错了。中国如果不采取那样的步骤,不搞极左路线,让多种经济共同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肯定比现在要好。其实,在1945年就说过,“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这话符合马克思主义,是绝对正确的。可惜他后来没有这样做。

(6)直到改革开放,贯彻邓小平理论,实行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才使中国经济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的最大特点,一是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二是由单一的公有制走向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办法:一是对原来的公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国有制和“二国营”式的集体所有制进行改革,这种改革现在还没有到位;一是在公有制的旁边,在它们的缝隙中发展非公有制,民营经济,这种改革和调整到现在已取得明显的成绩和效果,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占到了四分之一以上。(7)现在大家都在学习邓小平理论,我以为学习邓小平理论同样要把握其精神实质,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有人把邓小平理论概括为“一块石头(摸着石头过河,实事求是)、两只猫(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三条鱼(三个有利于,即生产力标准)、四只鸡(四项基本原则)”,有道理。

(8)我们现在的结论,就是党的十五大报告所讲的,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把包括私有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作为基本经济制度,是认识上的提高,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因为马克思确实说过,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私有制,我们现在是把私有制也包涵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中了。当然是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我的看法,即使初级阶段结束以后,也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中国绝不能再搞以往那种公有制的一统天下了。当然,任何所有制形式都是历史的,多种所有制的内涵会有变化。但多种所有制是一个互补的关系,这一条不会变。

(二)

民营经济就是以民为主体的经济,老百姓办的经济。民营不是所有制概念,但这个概念是科学的。

(1)民营是相对于国有国营说的,因此,凡不是国有国营,就是民营,不是官办,就是民办。民营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2)民营不等于非公有。民营也不等同于私营。民营比私营还要宽。民营大体上相当非国有国营。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实中只有三块: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民营在现实中包括七块:个体、私营作为一块,乡镇企业一块,民营科技企业一块,股份合作制企业一块,这四大块中有交叉,但又独立存在,此外就是股份制企业中国家不控股的企业,“三资”企业中国家不控股的企业(“三资”企业中也有公有制成分,所以准确的说法是外资经济),国有民营、公有私营企业。

现在许多私营企业家愿意用民营,不愿意用私营,这可以理解,是长期“斗私批修”造成的。但用民营并不错。这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其实,私营也没有什么不好。(3)近些年来有人指责民营,不让用民营,是错误的,没有道理的。民营有什么不好?我看好得很。它突出了民间、民主、以民为本、以民为主体等含义,突出了经营,淡化了一点所有制概念,有什么不可!

民营也不是我们的独创。中国早在30年代初就有学者用民营的概念。在1942年也使用过这个概念,他把民营经济就看成是老百姓的经济嘛,包括合作社。国外也有这个概念。

老实说,中国几千年来都是民营,民营经济为主。国营、官营只占一小部分。没有民营,老百姓就吃不上饭,就活不下去。

(三)

民营经济应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我国经济的活力源。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看民营经济的发展。

(1)发展民营经济决不是权宜之计。它在我国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必要性,不让它存在它也要存在,谁反对也反对不了。为什么?因为它能发展生产力,它有群众基础,受到群众的拥护,只有它才能解决群众改善生活的愿望。温州、台州、汕头、清河、海城、顺德等就是一个个的证明。这些年来这些地方经济发展快的原因就在于民营经济发展。

(2)从战略的观点来看民营经济的发展,我形成四句话,四个意思。这就是:一是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保证;二是民营经济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三是民营经济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内容;四是民营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只要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就不能没有民营经济。(四)

民营经济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依托,是藏富于民的必然选择。

(1)发展民营经济是改变地方面貌,增强地方实力,改善地方财政状况的主要途径。因为地方经济的发展,靠国家投资是不现实的,只能依靠民间的投资,民间的力量,民间的积极性。

(2)现在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确有差距,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而差距的原因就在于市场发育程度的差距和民营经济发展上有差距。(3)民私营经济的优越性在于它们:产权关系清晰,灵活经营,面向市场,动力机制特别强,有自我约束力,没有“大锅饭”、“铁饭碗”等弊端,效率高,效益好。有人推算,前些年国有企业的利润率为3%,私营企业的利润率为15%。

私营经济是真正的能人经济。凡搞得好的,都能成长和集聚一些能人。能人效益非常明显。我的看法,中国真正的企业家、经营者队伍,只能由民私营经济中产生。国有经济中基本上是政府官员。

民营经济中也有产权不清晰的,有的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是管理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是不难解决的。(4)中国不是民私营经济多了,而是发展还很不够。总起来说,中国民私营经济是在夹缝中发展起来的。它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引起社会和人们的关注。它的健康发展,还要做大量的工作,不是想发展就能发展起来的。

(五)

今后民营经济的发展,既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素质。许多民营企业面临二次创业的形势。

(1)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已经没有民营经济了,现在的民营经济都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重新发展起来的,总的说它们还比较嫩、弱。

(2)现在私营经济的数量,已经大大地超过了对资改造前。发展迅速、积累规模迅速。但由于时间短等,素质普遍不高。多数还是作坊性质。但它代表了一种向上的力量,活力很强。

私营也好,民营也罢,素质不高的表现是:技术设备落后,经营规模偏小,产品有待开发更新,技术含量有待提高,管理普遍为家族式的。

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有半数左右的业主看不懂财务报表,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文化程度偏低。

(3)有鉴于此,广东早几年提出了“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口号。也有的民营企业提出了“二次创业”的目标。

(4)对于家族式管理,现在有不同看法。我认为,家族式企业与家庭式管理是两个有联系的概念。家族式管理不能否定,特别是小企业,初办的私营企业,家族式管理成本低,没有磨擦,内部信得过,有它的必然性。兄弟姐妹、老婆孩子、七姑八姨当家。家族式管理也有搞得好的。但家族式管理终究是一种落后的管理方式。企业大了,最好实行两权分离,过渡到科学管理。业主不妨只当董事长、资本家,掌握大权;而把经理、厂长的职能职务让渡给经营者、企业家来行使。

(5)为了提高民营企业的素质,经营者、业主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理论,学习政治,学习管理,学习文化知识。

(六)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既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又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WTO有三项职能:制定规则,主要是贸易规则;开放市场,即互相开放市场,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解决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冲突、纠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仅意味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WTO有了平等的发言权,而且意味着中国要进一步改革开放,意味着中国要参加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无疑地要遵守承诺,进一步开放市场,如汽车、电讯、保险业等等,要逐步降低关税。这样,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必然会大量地涌入,但是也有助于我们在平等的条件下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在许多方面同国际接轨,加强同国际社会的合作,提高我们的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总起来说,加入世贸组织必然会给我国带来巨大的利益,但这种利益不是马上可以见效的,我们要从战略的观点,国家的长远观点来看这个问题。但是,随着外国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业的进入,也势必给国内一些行业和企业带来挑战和冲击。在基本失去高关税和进口数量限制的情况下,我国部分行业和企业将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市场上短兵相接。这是要承认和看到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中国民私营经济的发展,无疑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首先是挑战,这是不可回避的,客观存在的。因为中国民私营企业起步不久,总起来说,人员素质低,科技含量不高,管理水平相对落后,面对外国的那些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我们确实是难以硬拼的,无疑地不是一个重量级,很难竞争得过人家。但是,我看中国民私营企业是决不会自甘落后的。要看到,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它可以进来,我还可以出去。我们可以在竞争中增强实力,学习先进,逐步提高。比如刚开放时,我们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家电行业,根本竞争不过人家,但是通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在岂不是大大提高,具有国际竞争能力了吗?所以,关键是要勇敢地接受挑战。最近几年,我接触过一些民营企业,象广东生产微波炉的格兰仕集团,浙江温州的正泰电器集团,湖南长沙的“远大”中央空调企业等等,它们都有一股迎接挑战,增强实力,不断创新,硬是要取胜的紧迫感。特别是广东的格兰仕,可以说是迎接挑战、壮大自己的一个典型。它们面对的竞争压力非常之大,但是它们总是想各种办法,稳定地占领市场,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所以我认为中国民私营企业是会勇敢地接受挑战的,它们的竞争力会大大提高的。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一些素质差、不思进取的企业垮下来。这也是正常的,优胜劣汰嘛,没有什么可怕。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外资进来,中国经济将面临大的产业结构调整。民私营企业自然会遇到这个问题,但只要增强预见性,就可以使我们付出的代价和时间更少。

其次谈发展的大好机遇。我认为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中国民私营经济的发展确实是大好的机遇。

机遇表现在哪里?

一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的科学管理,象会计制度,财务制度,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等等,提高我们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是有助于我们在企业制度方面与国际接轨,如股权结构的改善,治理结构的完善等等,这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是有长远意义的。

三是了解国外市场的变化,信息,动向,了解外面的需求,这对我们自己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特别是有利于外向型企业的发展。四是有利于我们平等地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发挥我们的优势,走向世界,增强实力。

毫无疑问,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非常有利于中国民私营经济提高自己的素质,在发展中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民私营企业面对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的机遇和挑战,我想只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

一是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增强竞争的勇气、毅力,为国争光,为民族经济争气,这很重要。

二是在技术创新方面要增强后劲,把精力用在技术进步上。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注意开发新产品。要创名牌、保名牌。要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尽快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加强企业管理,挖掘潜力,很好地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四是研究市场,重视营销。

五是要重视联合。

(七)

继续创造一个宽松的投资环境,加强宏观管理,真正落实公有、私有一视同仁、平等竞争的政策,完善法规,非常重要。

(1)总的来说,在修改宪法后,发展民私营经济的环境条件越来越好。但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和特殊的历史背景,加上我们还处在转轨时期,改善环境条件是要有一个过程的。

(2)好的投资环境条件,包括硬件,更包括软件。

好的软环境条件,包括舆论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如融资贷款)、政策环境,特别是市场意识环境,民俗民风。

(3)我总认为,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应当写在宪法中。因为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不写在宪法中,投资者就会有顾虑。现在个体、私营业主中,不少人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不敢大干,不敢继续投资,扩大经营规模,就是怕共产党的政策变,甚至怕戴资本家的帽子。再就是乱收费、乱摊派的现象非常严重。不明确保护私有财产,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4)改善投资环境,既是社会各界的责任,更是政府的责任。

民营经济发展篇2

本文以“一带一路”为背景,以我国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为基础,首先介绍我国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讨论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一带一路”;民营经济;金融支持

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条例,确保了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平等地位,使民间经济发展面临全新的环境和机遇。资金不足,尤其是我国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的支持积极性不高,严重制约了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鉴于此,除民营企业应不断完善自身条件外,相关部门也必须建立适合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体系。“一带一路”战略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金融行业的有效规制,促进国内经济的持续有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营经济的现状概述

1、民营经济的含义

民营经济是指除了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外商和港澳台商独资及其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其特征:一是民营经济的创始人在民营经济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公司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创始人;二是目前我国以国有制经济为主体,民营企业家非常渴望能够得到法律的帮助和社会的认可;三是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相对于国企而言,一直处于劣势。

2、民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据调查发现,目前民营经济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63%的贡献,已经逐步成为当今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整个经济发展不容小觑的力量。

(2)民营经济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经济竞争加剧,大部分的国企开始裁员,导致国内大量的人员失业,面临巨大的失业压力,同时期我国民营企业的逢勃发展,充分吸收了国内剩余劳动力,为保障社会的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民营经济发展金融支持面临的问题以及原因

1、面临的问题

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碍就是融资困难,此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直接融资渠道单一。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创业的时候,其资本都来自发起人的个人储蓄。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具有生产规模小、资金不足、缺乏先进技术等特点。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内产能的转型,民营企业面临着日益剧烈的竞争,同时民营企业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弱,相对于国有企业来说,经营存在着高风险。根据我国统计局《关于民营企业发展研究问题》可知,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态势很不乐观,其中只有一小部分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大部分的民营企业还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风险。诸多原因导致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单一。

(2)间接融资渠道困难重重。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发展还不成熟,相较于国企来说,各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这严重的影响了民营企业在银行的形象,降低了银行对民营企业支持的积极性。加上民营企业自身规模比较小,所需的贷款额度也就比较少,继而提高了融资成本和融资的复杂性,银行考虑到自身的利益,也会逐渐减少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大多数民营企业为了解决间歇性的资金需求,只能通过民间“高利贷”完成贷款,高昂的融资成本,致使民营企业走向破产、倒闭。

2、融资困难的原因

(1)民营企业自身原因。目前,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是这些民营企业不能在融资的时候向银行提供有效的抵押物,更没有任何机构为其担保。另外,刚刚起步的民营企业不仅没有雄厚的资产,也没有良好的盈利记录,这导致民营企业在银行的信用审核当中很难取得较高的信用等级,所以金融机构在对民营企业申请贷款时有着“恐贷”的心理。

(2)金融机构贷款机制不完善。伴随着国际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我国正在着手建立以市场为主体的多元化金融格局。但是目前我国的金融领域,国有银行处于金融业垄断地位,地方性银行刚刚崛起,业务网点分布又少,这就造成了金融业在地域上的分配不均。国有银行在办理相关业务时提高贷款权限,将贷款权限提高到一级分行的标准,进一步加剧了民营企业的贷款难度。

(3)宏观经济对民营企业的影响。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逐渐放缓,经济呈现出回落的趋势。对外经济结构出现调整,许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竞争十分激烈、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等等这一系列原因都制约着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民营经济金融支持的建议

1、拓展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

(1)积极拓展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民营企业在内的众多企业快而好的发展是“一带一路”战略的要求。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我国的合伙制企业都有直接融资的权限,企业在上缴所得税的同时,就享有自由发行股票和债券的权利。在我国,民营企业要想发行股票和债券就必须通过相关部门的严格审查,才能获得发行的权利,同时不允许存在柜台交易的形式,但是可以在数目不多的公开场所进行交易,这与国外相比是大相径庭。根据调查发现,国外民营企业实现向社会发行股票和债券仅仅只需要在相关部门进行注册和备案,并且主要是以柜台交易为主。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我国应扩大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关部门应该放宽民营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的条件,并将股票、债券上市的审批制度改革为注册制,建立和健全我国的股票、债券上市、交易体系,并且在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开展民营企业产权交易试点工作,可通过产权交易为其融资。2015年11月23日,主席访问英国,在短短的五天时间内达成59项协议,这表明欧洲的战略发展和中国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高铁、核电的走出去,深化了双方的金融合作与交流,拓展了国内的融资渠道,新型产业成为热点,助推了国内经济的转型。民营企业在此过程中亦可发挥自身优势顺势拓展直接融资渠道。

(2)鼓励民营企业开展民间融资渠道。民间融资是合伙制企业创业的主要融资方式,也是民营企业起步的资金来源。目前国内民间投资行业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行业发展良莠不齐,行业规范性有待完善;二是信息披露严重不足,存在误导投资者的现象。因此,我国在鼓励民营企业通过民间融资方式来实现融资的同时也应该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民间投资行业加强监督和管理,尤其是加强第三方支付的管理,确保我国民营企业实现民间融资的顺利进行。同时,“一带一路”战略的出台要求在民间金融活跃的区域,要定期统一组织开展跟民间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金融风险知识的宣传活动,这样能使公众及时有效地掌握到相关政策、规避一定的民间借贷的风险,还能进一步增强公众对非法集资活动的风险辨别意识,正确引导投资者去依法、理性投资,为众多民营企业提供健康良好的融资渠道。

2、完善和强化金融机构的贷款机制

尽快完善和强化贷款机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这是金融机构适应“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的需要。一些发达国家通常都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完善的融资服务体系,其中有专门为民营企业办理贷款的金融机构、抵押制度和信贷条例。首先,央行要督促各个国有银行健全、完善信贷条例,鼓励这些银行在保障信贷安全前提下,建立向民营企业发放贷款的制度,适当提高对民营企业贷款比例。其次,央行要适当推动各个股份制银行、地方性银行和农村贷款银行的发展,并为其发展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他们要以民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鼓励政策性银行在现有的业务范围内,可以选择性的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经济效益比较好的民营企业,同时也可以建设政策性的民营企业银行,至于资金,可以通过财政拨款和向其他金融机构发行债券来集资,并且出台明确的法律规定,规定其主要资金用于支持民营企业。最后,央行要制定有利于民营企业融资的政策。

3、建立与金融行业发展相适应的民营企业管理体系

上述分析表明,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民营企业本身管理水平不高。一个企业是否能够长远发展取决于企业是否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先进的管理体系。要保证金融机构顺利对其实施投资就必须建立适合自己的管理体系,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民营企业加速自身管理体系的构建,提升自身市场竞争能力,是主动适应“一带一路”战略要求的需要。国外民营企业发展成功的案例表明民营企业自身因素也是企业崛起的一个主要途径。本文认为应该以外部扩张来实现民营企业的崛起,而向外延伸主要包括以下二点:一是扩大生产规模。通过兼并企业可以接受更多的订单创造更多的财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二是引进先进的管理人才。通过高报酬招聘市场上的专业人才,他们的加入不仅可以为企业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体系,而且可以规划企业的发展宏图,保证企业的平稳发展。实现企业的外部延伸可以更好的促进民营企业的规范化和成熟化。

四、结论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出的时间尚短,但它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却是巨大的。本文在努力把握“一带一路”战略精髓的基础上,从制定适合民营经济发展的市场法规制度、加速金融创新改革、完善金融的法律监管体系、促使金融机构更好的服务民营企业等方面阐释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途径。希望本文能有助于正确解决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的融资问题,为地方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打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作贡献。

参考文献:

[1]褚保金、张茹:常熟民营金融与民营经济互动效应分析[J].上海金融,2006(3).

[2]周叔莲: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J].新华文摘,2014(9).

民营经济发展篇3

(一)认识到乡镇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政策上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

众所周知,乡镇民营企业在促进农民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乡镇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政府部门应该提升对于发展乡镇民营经济作用的认识,从战略角度,制定一些列的政策来促进乡镇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如: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乡镇企业实施必要的金融支持,搭建乡镇民营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平台,在土地审批,证照办理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优惠措施,制定出符合当地民营经济发展的可操作性比较强的政策措施等等。在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还应当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和舆论环境,形成人人谋划发展、户户积极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另外还要积极的制定一些优惠的措施,促使乡镇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建立企业集团,帮助企业了解和完善现代企业发展制度和人才招聘制度,引导企业向着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电子商务,第三产业、环保产业等朝阳产业发展,鼓励民营企业投资中小型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更加深入的推进改革开放

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府的主要职能已经从管理转变为服务。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已经成为了乡镇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目前在一些地区的乡镇政府中还存在政企不分的情况,这种职责不分的情况一旦蔓延,就可能会产生钱权交易,还可能产生严重的腐败问题,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工作中,乡镇政府在为民营经济发展搭建良好服务平台的同时,还应当积极的推进改革开放,一方面改革原有政策中不利于企业发展壮大的措施,给企业的发展营造宽松的社会经济环境;另一方面还要实施投资环境的优化,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方案,引进一批环保达标且投资数额较大的龙头民营企业,带动本地其他企业的发展。

(三)改革财政金融制度,为民营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乡镇民营企业往往规模小,人员少,企业发展处在初期阶段,这使得企业在银行融资的过程中容易遇到很多困难。银行为了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往往选择那些规模大,发展较为成熟的企业进行放贷,而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乡镇民营企业往往不够重视,这无疑加大了乡镇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度,所以,资金也就成了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改革现有的金融制度,使其向乡镇民营企业倾斜,让它们有足够的资金发展就显得特别重要。一方面,政府应该尽快的建立中小企业的投资担保的机构,支持乡镇民营经济的起步创业。另外要积极协调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助力中国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设计一些适合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产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获得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为乡村的小康和整个国家的共同小康做出金融企业应有的贡献。

二、结语

民营经济发展篇4

(一)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软”环境

1.转变观念,摈弃偏见。这一点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认为发展西部就要发展民营经济。我们各级政府应该提高对民营经济的重视程度,确定民营经济在整个西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从多方面鼓励和支持发展民营经济。

2.增强创新意识,营造发展氛围。从个体上来讲,西部人应确立和坚持创新的精神状态,不断培养和增强开拓精神、进取精神、效率精神、风险精神、竞争精神和危机感,形成积极自主创业的局面,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从整体上来讲,应在全社会营造一种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事业的社会氛围。当然,可以从东部地区“借”民营企业家到西部,起到带头作用,同时向西部传授管理经验用人之道等等,也不失为一个方法。西部地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省份是陕西和四川,陕西是连接中西部的纽带,四川是架通东西部的桥梁。在教育、投资环境等方面都较其它西部省份有优势,可以以这两个省份为中心,示典,向西部其他地区扩散开来,从而带动整个西部经济。

(二)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硬”环境

1.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规范的外部环境。首先,可适度降低西部国有经济的比重,或者将部分国有企业民营化。再增加民间投资,并引导民营经济进入国有经济退出的领域,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空间。近些年民营经济开始进入金融和重工业领域,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其次,应制定并执行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政策法规,确立民营经济的平等地位,消除对发展民营经济的限制,让民营企业享受真正的国民待遇,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最后,加强市场体系的建设,解决民营经济在与市场对接的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灵、供销壁垒等难题,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2.改善民营经济的融资环境。首先,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金融政策,不断改进金融服务。例如,积极发放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支持,为民营企业建立信用担保基金,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其次,要健全、完善为民营经济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如建立城乡信用合作社、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公司等。再次,通畅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例如,政府财政的拨款支持,有实力的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实现的直接融资,还有西部地区自身的“造血功能”:从民间融资,也可以招商引资,从东部,甚至是国外,等等。

3.积极创办民营经济开发区。目的就是为民营经济投资提供理想的投资环境,为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产力布局找到现实的途径,同时又为民营经济实现以技术进步为中心的战略转移了开避了通道。把民营经济开发区办成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经济特区”。这其实与国家的政策密切相关,“特殊地区”要“特殊对待”。

4.在采取上述对策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充分发挥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民营经济对西部民营经济的带动作用,利用东部现有的发展资源和经验来融会贯通,加快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逐步缩小东西部民营经济的差距,从而促进东西部整体社会经济差距的弱化。例如,在民间,东西部民营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和扶持;政府之间的结对互助和考察学习。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我们可以逐步克服民营经济在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提高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并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全面、快速、协调的发展。

二、发展西部地区的“特色产业”

(一)食品行业由于我国人口不断增加,耕地越来越少,收入越来越高,这三条就决定了我国对精深细农副产品,特别是食品制成业,营养保健品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所以这方面的市场不仅不会饱和,甚至会越来越大。这也是西部民营企业实现第二次创业并振雄风的大好时机。

1.洁白产业———内蒙古乳业。在北京、上海、深圳这些中国大中城市的超市货架上,随手都可以拿到来自内蒙古的牛奶,比如蒙牛和伊力。浓浓的奶香背后是令人自豪的数字:2004年,内蒙古奶牛存栏200万头,牛奶产量490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乳业正在成为兴区富民的大产业。

2.甜蜜产业———广西糖业。广西是全国当之无愧的糖业老大。在自治区4700多万人中,有超过一半的人都在从事与蔗糖有关的这份“甜蜜的事业”。

3.水果业———陕西的苹果。2004年,仅苹果这一项,就给陕西的800万果农每人增加了1100元的纯收入,果业产品出口总值也首次超过1亿美元。陕西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目前,陕西建起了全国最大的浓缩果汁生产基地,出口量占全球贸易量的三分之一。

(二)在农业与科技行业相互渗透,生产出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产品例如:“多彩产业”———新疆棉纺业,西域新疆要打造向西开放的最重要的陆路口岸。新疆已经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年产皮棉超过150万吨。有专家称:新疆的棉花价格已经能决定全球的棉花市场。不仅如此,新疆人还沿着高科技的道路越走越远。到2004年,他们已经培育出了棕、绿、红、蓝、黑五种颜色的彩色棉花。“云花”———云南鲜花种植业,现在全国鲜切花市场上,平均每两枝花中,就有一枝来自云南。云南人靠鲜花一年更是能赚20个亿。野生水果也开始漂洋过海,大赚外国人的钱。(三)医药行业: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1.健康产业———药业。西部大开发中的一大投资热点是藏医藏药。随着“诺迪康”、“奇正藏药贴”等一批高技术含量的名优藏药崛起,已经能生产藏成药360多种,年均工业生产总值达30多亿元。

2.神奇产业———云南白药和贵州苗药。发展势头强进。云南白药以其自身药效快速神奇的特点,在医药行业占据了一席之地。通过资本运营“借船出海”,“白药创可贴”在2004短短一年,从一家闻名世界的跨国公司手中切来了四分之一的市场蛋糕。

3.火红产业———宁夏枸杞。宁夏的枸杞红遍了全国。2002年起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宁夏枸杞从保健食品向果酒、饮料、药物等行业扩展,产业化道路越走越宽。

民营经济发展篇5

民营经济是新形势下的新事物

民营经济是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重新出现的。

改革开放前是不允许民营经济存在的。通过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三大改造,不断地斗私批修,就是要使资本主义经济,小生产者个体经济在中国绝种。气势很宏伟远大。当时的观点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渊,只有消灭了私有制,中国才能进入社会主义。判断所有制好与不好的标准是一大二公。但这样搞的结果,尽管整个社会都变成了公有制的一统天下,却使经济搞得越来越死,使市场上物资越来越紧缺,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影响。到“”结束时,公开宣布把国民经济推向了崩溃的边缘。这个教训是深刻的。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们认真地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才不得不放宽政策,支持农民家庭承包,允许人们自谋职业,允许个体经营的发展,使我国经济很快就出现了生机,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但开始时并没有意识到私营经济——这种有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分的出现和发展,更没有制定允许和支持的政策。它是在允许和支持家庭承包和个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出现以后,发展的速度还很快,表现得非常好。当它出现和发展起来以后,才赶快调查研究,制定政策。到1988年修改宪法,才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也就是说,私营经济到这时才取得了合法地位。到1997年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地讲,“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并且在这之前,还有一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第二年修改宪法时,都把它们写了进去。

以上情况至少说明了三点:(1)民营经济也好,私营经济也罢,它们都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重新出现和发展起来的,它们的出现和发展带有某种必然性,完全符合客观规律。这正好应了马克思的一句话:无论什么生产关系,当它还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是不会消亡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当它发展的条件还不具备时,是不会出现的。(2)非公有制经济即私有制经济,人们对私有制经济的认识,是逐步提高的,党和国家对它制定的政策是逐渐明确和完善起来的。(3)民营经济的出现和发展,要有良好的、宽容的社会环境条件。

民营经济的七种类型

现实中的民营经济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它们共有七种类型。

第一种是个体经济,主要指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个体工商户。不包括无证经营的工商户,也不包括经营农业的个体户,因为它们的实际情况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而个体工商户,在改革开放前就有,但在不断斗私批修、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条件下,有也可视同没有。因为少得可怜,而且主要为修鞋匠、蹬缝纫机、理发的专业户等,根本没有什么产值。到1978年,偌大的中国,城乡只有15万户。因而现实中的个体工商户,都是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在国家放宽政策后,重新发展起来的。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个体所有制经济既是独立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又是少许的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是一般劳动者谋生和就业的主要方式,并没有太大的意识形态障碍。所以,发展的势头很猛。到2001年12月底止,全国个体工商户为2433万户,从业人员4760.3万人,注册资金3435.79亿元。个体工商户中的个人合伙为13.15万户。近年来个体工商户略有减少,其原因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把市场准入关,注销了一些。城市建设拆迁,也使少量的摊点歇业。总的看,它仍然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还是要发展的。

第二种为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私营经济,即在五十年代中期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消灭了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实际它们是在农村家庭承包制的的前提下,在家庭承包出现了专业户、兼业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则是在允许待业青年自谋职业、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基础上,增加雇工,扩大经营规模而发展起来的。开始时带有相当程度的自发性。当它们出现并发展起来以后,党中央才调查研究,逐步制定和完善政策。到1988年修改宪法时才取得合法地位。但当时已经发展到9万多户了。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以后,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姓“公”姓“私”的思想障碍,发展的步伐便进一步加快。到2001年底止,全国私营企业已发展到202.85万户,比上年同期增加26.68万户,注册资本18212.24亿元,比上年增加4904.55亿元,投资者460.83万人,雇工人数为2253.03万人。私营企业是把社会上的各种生产要素组合到一起的经济,它代表了比个体经济更高的生产力,对国家、社会的贡献更大。例如2001年,全国个体工商户共创产值7320亿元,实现销售总额或营业收入19647.8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499.23亿元;而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还不到个体工商户的一半,却创造产值12316.99亿元,实现销售总额或营业收入11484.2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245亿元。改革开放以来私营经济发展快的地区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同时私营企业的实力和规模还不够大。今后还存在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第三种为外资经济,即外商(包括港、澳、台地区)在我国大陆投资办的经济,即以前我们所说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办的“三资”企业。只是“三资”企业概念中还包括公有制成分,所以用外资的概念比较准确,外资一律属于私有制经济,并且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们积极引进外资而发展起来的。到现在,“三资”企业在我国已经办起了二十七八万户。外商投资在我国投资总额中的比重占到13%,工业产值的14%和出口额的47%是由这些企业提供的。外资企业的规模一般比内资私企的规模要大,技术设备也相对要先进,创造的产值自然更多。实践证明,引进外商投资办企业,对于解决我们自己资金不足,对于我们学习外面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们的企业水平,对于出口创汇、提高地方的经济实力等,都有积极的意义。

以上三部分经济,都属于民营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

第四种是民营科技企业。这全部是由科学技术人员下海创办的企业。其特点,一是地地道道的民营,机制比较灵活,二是主要从事科研开发,有助于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所以它的活力最强,产品科技含量高,创造的产值比一般私营企业还高。它们都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们经济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民营科技企业不是所有制概念。其中既有民间的投资,有私有的成分,也有公有的投资和资产。这种经济主要是在大中城市,多半集中在开发区。到现在,全国经过确认为科技企业的大约有八、九万户。还有一些是没有经过确认的,总数大约在十四、五万户左右。其中有一些已经在海外或上海、深圳上市,成了比较规范的股份制企业。像联想、四通、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等等。

第五种是乡镇企业。其特点有二:(1)是在农村乡镇办的非农产业,其成员绝大多数为转移出来的农民。(2)不受国家计划的控制。所以有时也把它列入体制外经济,实际就是民营。这部分经济原本是在时期社队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八十年代初,由于社队企业的概念包括不了农户办企业,农民联户办企业等,经中央同意后改称为乡镇企业。当时的主要形式是乡政府、镇政府投资办企业,也有村民委员会办的企业,供销社办的专业合作社。个别地方甚至有外商或国家的投资。所以乡镇企业同样不是一个所有制概念。乡镇企业的所有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正因为这部分经济不受国家控制,又符合市场取向改革的需要,一开始就彻底面向市场,所以发展很快,贡献也大。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一度发展到2400多万户,从业人员一亿二千多万。所以邓小平夸乡镇企业是异军突起,三分天下有其一。九十年代后,由于市场供求出现了买方市场,加上原有的部分乡镇企业在体制上存在政企不分的弱点,亏损面增加,不得不进行整顿、改造和改制。像苏南模式的乡镇企业,通过所有制改革,绝大部分改为股份合作制或私营企业了。改革的实质是进一步民营化。所以近年来乡镇企业的总数有所减少,全国约为2100多万户,但活力和素质提高了。在全国乡镇企业中,还出现许多大的集团公司,产值上几亿、几十亿的大企业。

第六种是股份合作制企业。我在其他文章已经讲过了,股份合作制是群众的创造,也是对以往老集体经济模式的一种否定,但这个概念不准确,许多人把它理解为股份制的一种形式,而我和其他一些学者则主张把它理解和规范为合作制,实际是一种很不规范的合作制。实践中人们把许多不是合作制的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也当作股份合作制了。所以数量很大。新闻媒体说全国有400万或450万户。我估计如果规范的话,恐怕没有这么多。不进行规范,它很可能成为过渡形式。股份合作制的特点有二:一是它的产权相对清晰,这是相对老集体企业说的,因为企业内部有了职工的股份;二是政企分开了,企业归私人老板或职工管理了,也就是开始变为民营了。而这两个特点,正是我们应当高度评价,充分肯定的地方。

第七种为国有民营企业,数量也不少。企业的所有制不变,仍然为国有制,但经营却改变为私人或民间组织经营了。经营的形式为租赁、承包、委托、等。这种国有民营形式最早是九十年代初在一些地方(如安徽铜陵市)出现的,目的是为了把国有小企业搞好,后来在其他地方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也采用了。如深圳市国有中兴公司,就是由民营企业家担任总经理来经营的。

以上七大块中的后四块,因为都不是所有制概念,尽管在现实中是独立存在的,但是从企业来说是互相包容和交叉的,例如乡镇企业中既有个体、私营企业,也有股份合作制企业;同样,民营科技企业中也是既有股份合作制企业,也有私营企业。像有名的用友公司,原来在工商局登记时就是私营企业,现在它上市了,就是有限责任公司了。它们只有用民营的概念才能都包括进来。

民营经济发展篇6

新中国已经走过50个年头的历程了。总结50年的历史经验,必须得出一个看法,我们再不能搞以往那种单一的公有制了,而必须实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特别要重视以民为主体的经济的发展。

(1)所有制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如何,不仅关系到什么样的经济制度,而且与经济体制有直接关联,还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2)所有制包括两个问题:一是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性质;二是所有制结构,即一个社会究竟由些什么样的所有制构成,它们之间的比重如何,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3)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是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国有经济处于领导地位。这种所有制结构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这五种经济成分曾明白无误地写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中,它们是:国有经济,合作社经济,劳动者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4)从1953年起,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党的总路线变了,要搞“一化三改”。“一化”是工业化。“三改”则是要消灭私有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1955年10月讲,要使“帝国主义绝种,封建主义绝种,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这后两个绝种运动在1956年就完成了。接着就搞“趁热打铁”,搞高级社,“一平二调”,剥夺农民,化。然后是不断的“斗私批修”,割资本主义尾巴,“”。判断的标准是“一大二公”,即公有制规模越大越好,公有化程度越公越好。结果,不但出现了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而且最终把国民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

(5)所以,对50年代的“三大改造”,完全可以重新认识。对“三年困难”也可以重新认识。我认为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我们现在还没有公布究竟饿死了多少人。我看少说也有两三千万。说“三大改造”仅仅是搞得过急、过粗、过快,形式过于单一,是十分不够的。说现在允许私有经济发展是对的,那时消灭私有制也是对的,是一种缺乏逻辑的思维。我认为用生产力标准来判断,只能说搞错了。中国如果不采取那样的步骤,不搞极左路线,让多种经济共同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肯定比现在要好。其实,在1945年就说过,“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这话符合马克思主义,是绝对正确的。可惜他后来没有这样做。

(6)直到改革开放,贯彻邓小平理论,实行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才使中国经济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的最大特点,一是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二是由单一的公有制走向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办法:一是对原来的公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国有制和“二国营”式的集体所有制进行改革,这种改革现在还没有到位;一是在公有制的旁边,在它们的缝隙中发展非公有制,民营经济,这种改革和调整到现在已取得明显的成绩和效果,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占到了四分之一以上。(7)现在大家都在学习邓小平理论,我以为学习邓小平理论同样要把握其精神实质,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有人把邓小平理论概括为“一块石头(摸着石头过河,实事求是)、两只猫(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三条鱼(三个有利于,即生产力标准)、四只鸡(四项基本原则)”,有道理。

(8)我们现在的结论,就是党的十五大报告所讲的,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把包括私有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作为基本经济制度,是认识上的提高,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因为马克思确实说过,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私有制,我们现在是把私有制也包涵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中了。当然是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我的看法,即使初级阶段结束以后,也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中国绝不能再搞以往那种公有制的一统天下了。当然,任何所有制形式都是历史的,多种所有制的内涵会有变化。但多种所有制是一个互补的关系,这一条不会变。

(二)

民营经济就是以民为主体的经济,老百姓办的经济。民营不是所有制概念,但这个概念是科学的。

(1)民营是相对于国有国营说的,因此,凡不是国有国营,就是民营,不是官办,就是民办。民营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2)民营不等于非公有。民营也不等同于私营。民营比私营还要宽。民营大体上相当非国有国营。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实中只有三块: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民营在现实中包括七块:个体、私营作为一块,乡镇企业一块,民营科技企业一块,股份合作制企业一块,这四大块中有交叉,但又独立存在,此外就是股份制企业中国家不控股的企业,“三资”企业中国家不控股的企业(“三资”企业中也有公有制成分,所以准确的说法是外资经济),国有民营、公有私营企业。

现在许多私营企业家愿意用民营,不愿意用私营,这可以理解,是长期“斗私批修”造成的。但用民营并不错。这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其实,私营也没有什么不好。(3)近些年来有人指责民营,不让用民营,是错误的,没有道理的。民营有什么不好?我看好得很。它突出了民间、民主、以民为本、以民为主体等含义,突出了经营,淡化了一点所有制概念,有什么不可!

民营也不是我们的独创。中国早在30年代初就有学者用民营的概念。在1942年也使用过这个概念,他把民营经济就看成是老百姓的经济嘛,包括合作社。国外也有这个概念。

老实说,中国几千年来都是民营,民营经济为主。国营、官营只占一小部分。没有民营,老百姓就吃不上饭,就活不下去。

(三)

民营经济应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我国经济的活力源。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看民营经济的发展。

(1)发展民营经济决不是权宜之计。它在我国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必要性,不让它存在它也要存在,谁反对也反对不了。为什么?因为它能发展生产力,它有群众基础,受到群众的拥护,只有它才能解决群众改善生活的愿望。温州、台州、汕头、清河、海城、顺德等就是一个个的证明。这些年来这些地方经济发展快的原因就在于民营经济发展。

(2)从战略的观点来看民营经济的发展,我形成四句话,四个意思。这就是:一是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保证;二是民营经济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三是民营经济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内容;四是民营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只要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就不能没有民营经济。(四)

民营经济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依托,是藏富于民的必然选择。

(1)发展民营经济是改变地方面貌,增强地方实力,改善地方财政状况的主要途径。因为地方经济的发展,靠国家投资是不现实的,只能依靠民间的投资,民间的力量,民间的积极性。

(2)现在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确有差距,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而差距的原因就在于市场发育程度的差距和民营经济发展上有差距。(3)民私营经济的优越性在于它们:产权关系清晰,灵活经营,面向市场,动力机制特别强,有自我约束力,没有“大锅饭”、“铁饭碗”等弊端,效率高,效益好。有人推算,前些年国有企业的利润率为3%,私营企业的利润率为15%。

私营经济是真正的能人经济。凡搞得好的,都能成长和集聚一些能人。能人效益非常明显。我的看法,中国真正的企业家、经营者队伍,只能由民私营经济中产生。国有经济中基本上是政府官员。

民营经济中也有产权不清晰的,有的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是管理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是不难解决的。(4)中国不是民私营经济多了,而是发展还很不够。总起来说,中国民私营经济是在夹缝中发展起来的。它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引起社会和人们的关注。它的健康发展,还要做大量的工作,不是想发展就能发展起来的。

(五)

今后民营经济的发展,既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素质。许多民营企业面临二次创业的形势。

(1)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已经没有民营经济了,现在的民营经济都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重新发展起来的,总的说它们还比较嫩、弱。

(2)现在私营经济的数量,已经大大地超过了对资改造前。发展迅速、积累规模迅速。但由于时间短等,素质普遍不高。多数还是作坊性质。但它代表了一种向上的力量,活力很强。

私营也好,民营也罢,素质不高的表现是:技术设备落后,经营规模偏小,产品有待开发更新,技术含量有待提高,管理普遍为家族式的。

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有半数左右的业主看不懂财务报表,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文化程度偏低。

(3)有鉴于此,广东早几年提出了“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口号。也有的民营企业提出了“二次创业”的目标。

(4)对于家族式管理,现在有不同看法。我认为,家族式企业与家庭式管理是两个有联系的概念。家族式管理不能否定,特别是小企业,初办的私营企业,家族式管理成本低,没有磨擦,内部信得过,有它的必然性。兄弟姐妹、老婆孩子、七姑八姨当家。家族式管理也有搞得好的。但家族式管理终究是一种落后的管理方式。企业大了,最好实行两权分离,过渡到科学管理。业主不妨只当董事长、资本家,掌握大权;而把经理、厂长的职能职务让渡给经营者、企业家来行使。

(5)为了提高民营企业的素质,经营者、业主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理论,学习政治,学习管理,学习文化知识。

(六)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既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又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WTO有三项职能:制定规则,主要是贸易规则;开放市场,即互相开放市场,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解决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冲突、纠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仅意味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WTO有了平等的发言权,而且意味着中国要进一步改革开放,意味着中国要参加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无疑地要遵守承诺,进一步开放市场,如汽车、电讯、保险业等等,要逐步降低关税。这样,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必然会大量地涌入,但是也有助于我们在平等的条件下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在许多方面同国际接轨,加强同国际社会的合作,提高我们的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总起来说,加入世贸组织必然会给我国带来巨大的利益,但这种利益不是马上可以见效的,我们要从战略的观点,国家的长远观点来看这个问题。但是,随着外国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业的进入,也势必给国内一些行业和企业带来挑战和冲击。在基本失去高关税和进口数量限制的情况下,我国部分行业和企业将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市场上短兵相接。这是要承认和看到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中国民私营经济的发展,无疑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首先是挑战,这是不可回避的,客观存在的。因为中国民私营企业起步不久,总起来说,人员素质低,科技含量不高,管理水平相对落后,面对外国的那些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我们确实是难以硬拼的,无疑地不是一个重量级,很难竞争得过人家。但是,我看中国民私营企业是决不会自甘落后的。要看到,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它可以进来,我还可以出去。我们可以在竞争中增强实力,学习先进,逐步提高。比如刚开放时,我们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家电行业,根本竞争不过人家,但是通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在岂不是大大提高,具有国际竞争能力了吗?所以,关键是要勇敢地接受挑战。最近几年,我接触过一些民营企业,象广东生产微波炉的格兰仕集团,浙江温州的正泰电器集团,湖南长沙的“远大”中央空调企业等等,它们都有一股迎接挑战,增强实力,不断创新,硬是要取胜的紧迫感。特别是广东的格兰仕,可以说是迎接挑战、壮大自己的一个典型。它们面对的竞争压力非常之大,但是它们总是想各种办法,稳定地占领市场,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所以我认为中国民私营企业是会勇敢地接受挑战的,它们的竞争力会大大提高的。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一些素质差、不思进取的企业垮下来。这也是正常的,优胜劣汰嘛,没有什么可怕。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外资进来,中国经济将面临大的产业结构调整。民私营企业自然会遇到这个问题,但只要增强预见性,就可以使我们付出的代价和时间更少。

其次谈发展的大好机遇。我认为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中国民私营经济的发展确实是大好的机遇。

机遇表现在哪里?

一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的科学管理,象会计制度,财务制度,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等等,提高我们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是有助于我们在企业制度方面与国际接轨,如股权结构的改善,治理结构的完善等等,这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是有长远意义的。

三是了解国外市场的变化,信息,动向,了解外面的需求,这对我们自己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特别是有利于外向型企业的发展。四是有利于我们平等地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发挥我们的优势,走向世界,增强实力。

毫无疑问,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非常有利于中国民私营经济提高自己的素质,在发展中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民私营企业面对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的机遇和挑战,我想只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

一是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增强竞争的勇气、毅力,为国争光,为民族经济争气,这很重要。

二是在技术创新方面要增强后劲,把精力用在技术进步上。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注意开发新产品。要创名牌、保名牌。要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尽快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加强企业管理,挖掘潜力,很好地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四是研究市场,重视营销。

五是要重视联合。

(七)

继续创造一个宽松的投资环境,加强宏观管理,真正落实公有、私有一视同仁、平等竞争的政策,完善法规,非常重要。

(1)总的来说,在修改宪法后,发展民私营经济的环境条件越来越好。但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和特殊的历史背景,加上我们还处在转轨时期,改善环境条件是要有一个过程的。

(2)好的投资环境条件,包括硬件,更包括软件。

好的软环境条件,包括舆论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如融资贷款)、政策环境,特别是市场意识环境,民俗民风。

(3)我总认为,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应当写在宪法中。因为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不写在宪法中,投资者就会有顾虑。现在个体、私营业主中,不少人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不敢大干,不敢继续投资,扩大经营规模,就是怕共产党的政策变,甚至怕戴资本家的帽子。再就是乱收费、乱摊派的现象非常严重。不明确保护私有财产,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4)改善投资环境,既是社会各界的责任,更是政府的责任。

民营经济发展篇7

(1)民营是相对于国有国营说的,因此,凡不是国有国营,就是民营,不是官办,就是民办。民营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2)民营不等于非公有。民营也不等同于私营。民营比私营还要宽。民营大体上相当非国有国营。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实中只有三块: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民营在现实中包括七块:个体、私营作为一块,乡镇企业一块,民营科技企业一块,股份合作制企业一块,这四大块中有交叉,但又独立存在,此外就是股份制企业中国家不控股的企业,“三资”企业中国家不控股的企业(“三资”企业中也有公有制成分,所以准确的说法是外资经济),国有民营、公有私营企业。

现在许多私营企业家愿意用民营,不愿意用私营,这可以理解,是长期“斗私批修”造成的。但用民营并不错。这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其实,私营也没有什么不好。(3)近些年来有人指责民营,不让用民营,是错误的,没有道理的。民营有什么不好?我看好得很。它突出了民间、民主、以民为本、以民为主体等含义,突出了经营,淡化了一点所有制概念,有什么不可!

民营也不是我们的独创。中国早在30年代初就有学者用民营的概念。在1942年也使用过这个概念,他把民营经济就看成是老百姓的经济嘛,包括合作社。国外也有这个概念。

老实说,中国几千年来都是民营,民营经济为主。国营、官营只占一小部分。没有民营,老百姓就吃不上饭,就活不下去。

(二)

新中国已经走过50个年头的历程了。总结50年的历史经验,必须得出一个看法,我们再不能搞以往那种单一的公有制了,而必须实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特别要重视以民为主体的经济的发展。

(1)所有制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如何,不仅关系到什么样的经济制度,而且与经济体制有直接关联,还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2)所有制包括两个问题:一是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性质;二是所有制结构,即一个社会究竟由些什么样的所有制构成,它们之间的比重如何,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3)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是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国有经济处于领导地位。这种所有制结构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这五种经济成分曾明白无误地写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中,它们是:国有经济,合作社经济,劳动者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4)从1953年起,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党的总路线变了,要搞“一化三改”。“一化”是工业化。“三改”则是要消灭私有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1955年10月讲,要使“帝国主义绝种,封建主义绝种,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这后两个绝种运动在1956年就完成了。接着就搞“趁热打铁”,搞高级社,“一平二调”,剥夺农民,化。然后是不断的“斗私批修”,割资本主义尾巴,“”。判断的标准是“一大二公”,即公有制规模越大越好,公有化程度越公越好。结果,不但出现了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而且最终把国民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

(5)所以,对50年代的“三大改造”,完全可以重新认识。对“三年困难”也可以重新认识。我认为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我们现在还没有公布究竟饿死了多少人。我看少说也有两三千万。说“三大改造”仅仅是搞得过急、过粗、过快,形式过于单一,是十分不够的。说现在允许私有经济发展是对的,那时消灭私有制也是对的,是一种缺乏逻辑的思维。我认为用生产力标准来判断,只能说搞错了。中国如果不采取那样的步骤,不搞极左路线,让多种经济共同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肯定比现在要好。其实,在1945年就说过,“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这话符合马克思主义,是绝对正确的。可惜他后来没有这样做。

(6)直到改革开放,贯彻邓小平理论,实行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才使中国经济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的最大特点,一是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二是由单一的公有制走向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办法:一是对原来的公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国有制和“二国营”式的集体所有制进行改革,这种改革现在还没有到位;一是在公有制的旁边,在它们的缝隙中发展非公有制,民营经济,这种改革和调整到现在已取得明显的成绩和效果,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占到了四分之一以上。(7)现在大家都在学习邓小平理论,我以为学习邓小平理论同样要把握其精神实质,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有人把邓小平理论概括为“一块石头(摸着石头过河,实事求是)、两只猫(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三条鱼(三个有利于,即生产力标准)、四只鸡(四项基本原则)”,有道理。

(8)我们现在的结论,就是党的十五大报告所讲的,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把包括私有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作为基本经济制度,是认识上的提高,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因为马克思确实说过,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私有制,我们现在是把私有制也包涵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中了。当然是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我的看法,即使初级阶段结束以后,也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中国绝不能再搞以往那种公有制的一统天下了。当然,任何所有制形式都是历史的,多种所有制的内涵会有变化。但多种所有制是一个互补的关系,这一条不会变。

(三)

民营经济应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我国经济的活力源。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看民营经济的发展。

(1)发展民营经济决不是权宜之计。它在我国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必要性,不让它存在它也要存在,谁反对也反对不了。为什么?因为它能发展生产力,它有群众基础,受到群众的拥护,只有它才能解决群众改善生活的愿望。温州、台州、汕头、清河、海城、顺德等就是一个个的证明。这些年来这些地方经济发展快的原因就在于民营经济发展。

(2)从战略的观点来看民营经济的发展,我形成四句话,四个意思。这就是:一是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保证;二是民营经济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三是民营经济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内容;四是民营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只要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就不能没有民营经济。(四)

民营经济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依托,是藏富于民的必然选择。

(1)发展民营经济是改变地方面貌,增强地方实力,改善地方财政状况的主要途径。因为地方经济的发展,靠国家投资是不现实的,只能依靠民间的投资,民间的力量,民间的积极性。

(2)现在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确有差距,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而差距的原因就在于市场发育程度的差距和民营经济发展上有差距。(3)民私营经济的优越性在于它们:产权关系清晰,灵活经营,面向市场,动力机制特别强,有自我约束力,没有“大锅饭”、“铁饭碗”等弊端,效率高,效益好。有人推算,前些年国有企业的利润率为3%,私营企业的利润率为15%。

私营经济是真正的能人经济。凡搞得好的,都能成长和集聚一些能人。能人效益非常明显。我的看法,中国真正的企业家、经营者队伍,只能由民私营经济中产生。国有经济中基本上是政府官员。

民营经济中也有产权不清晰的,有的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是管理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是不难解决的。(4)中国不是民私营经济多了,而是发展还很不够。总起来说,中国民私营经济是在夹缝中发展起来的。它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引起社会和人们的关注。它的健康发展,还要做大量的工作,不是想发展就能发展起来的。

(五)

今后民营经济的发展,既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素质。许多民营企业面临二次创业的形势。

(1)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已经没有民营经济了,现在的民营经济都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重新发展起来的,总的说它们还比较嫩、弱。

(2)现在私营经济的数量,已经大大地超过了对资改造前。发展迅速、积累规模迅速。但由于时间短等,素质普遍不高。多数还是作坊性质。但它代表了一种向上的力量,活力很强。

私营也好,民营也罢,素质不高的表现是:技术设备落后,经营规模偏小,产品有待开发更新,技术含量有待提高,管理普遍为家族式的。

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有半数左右的业主看不懂财务报表,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文化程度偏低。

(3)有鉴于此,广东早几年提出了“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口号。也有的民营企业提出了“二次创业”的目标。

(4)对于家族式管理,现在有不同看法。我认为,家族式企业与家庭式管理是两个有联系的概念。家族式管理不能否定,特别是小企业,初办的私营企业,家族式管理成本低,没有磨擦,内部信得过,有它的必然性。兄弟姐妹、老婆孩子、七姑八姨当家。家族式管理也有搞得好的。但家族式管理终究是一种落后的管理方式。企业大了,最好实行两权分离,过渡到科学管理。业主不妨只当董事长、资本家,掌握大权;而把经理、厂长的职能职务让渡给经营者、企业家来行使。

(5)为了提高民营企业的素质,经营者、业主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理论,学习政治,学习管理,学习文化知识。

(六)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既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又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WTO有三项职能:制定规则,主要是贸易规则;开放市场,即互相开放市场,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解决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冲突、纠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仅意味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WTO有了平等的发言权,而且意味着中国要进一步改革开放,意味着中国要参加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无疑地要遵守承诺,进一步开放市场,如汽车、电讯、保险业等等,要逐步降低关税。这样,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必然会大量地涌入,但是也有助于我们在平等的条件下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在许多方面同国际接轨,加强同国际社会的合作,提高我们的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总起来说,加入世贸组织必然会给我国带来巨大的利益,但这种利益不是马上可以见效的,我们要从战略的观点,国家的长远观点来看这个问题。但是,随着外国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业的进入,也势必给国内一些行业和企业带来挑战和冲击。在基本失去高关税和进口数量限制的情况下,我国部分行业和企业将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市场上短兵相接。这是要承认和看到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中国民私营经济的发展,无疑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首先是挑战,这是不可回避的,客观存在的。因为中国民私营企业起步不久,总起来说,人员素质低,科技含量不高,管理水平相对落后,面对外国的那些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我们确实是难以硬拼的,无疑地不是一个重量级,很难竞争得过人家。但是,我看中国民私营企业是决不会自甘落后的。要看到,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它可以进来,我还可以出去。我们可以在竞争中增强实力,学习先进,逐步提高。比如刚开放时,我们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家电行业,根本竞争不过人家,但是通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在岂不是大大提高,具有国际竞争能力了吗?所以,关键是要勇敢地接受挑战。最近几年,我接触过一些民营企业,象广东生产微波炉的格兰仕集团,浙江温州的正泰电器集团,湖南长沙的“远大”中央空调企业等等,它们都有一股迎接挑战,增强实力,不断创新,硬是要取胜的紧迫感。特别是广东的格兰仕,可以说是迎接挑战、壮大自己的一个典型。它们面对的竞争压力非常之大,但是它们总是想各种办法,稳定地占领市场,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所以我认为中国民私营企业是会勇敢地接受挑战的,它们的竞争力会大大提高的。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一些素质差、不思进取的企业垮下来。这也是正常的,优胜劣汰嘛,没有什么可怕。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外资进来,中国经济将面临大的产业结构调整。民私营企业自然会遇到这个问题,但只要增强预见性,就可以使我们付出的代价和时间更少。

其次谈发展的大好机遇。我认为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中国民私营经济的发展确实是大好的机遇。

机遇表现在哪里?

一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的科学管理,象会计制度,财务制度,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等等,提高我们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是有助于我们在企业制度方面与国际接轨,如股权结构的改善,治理结构的完善等等,这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是有长远意义的。

三是了解国外市场的变化,信息,动向,了解外面的需求,这对我们自己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特别是有利于外向型企业的发展。四是有利于我们平等地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发挥我们的优势,走向世界,增强实力。

毫无疑问,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非常有利于中国民私营经济提高自己的素质,在发展中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民私营企业面对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的机遇和挑战,我想只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

一是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增强竞争的勇气、毅力,为国争光,为民族经济争气,这很重要。

二是在技术创新方面要增强后劲,把精力用在技术进步上。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注意开发新产品。要创名牌、保名牌。要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尽快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加强企业管理,挖掘潜力,很好地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四是研究市场,重视营销。

五是要重视联合。

(七)

继续创造一个宽松的投资环境,加强宏观管理,真正落实公有、私有一视同仁、平等竞争的政策,完善法规,非常重要。

(1)总的来说,在修改宪法后,发展民私营经济的环境条件越来越好。但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和特殊的历史背景,加上我们还处在转轨时期,改善环境条件是要有一个过程的。

(2)好的投资环境条件,包括硬件,更包括软件。

好的软环境条件,包括舆论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如融资贷款)、政策环境,特别是市场意识环境,民俗民风。

(3)我总认为,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应当写在宪法中。因为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不写在宪法中,投资者就会有顾虑。现在个体、私营业主中,不少人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不敢大干,不敢继续投资,扩大经营规模,就是怕共产党的政策变,甚至怕戴资本家的帽子。再就是乱收费、乱摊派的现象非常严重。不明确保护私有财产,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4)改善投资环境,既是社会各界的责任,更是政府的责任。

民营经济发展篇8

一、从“兴商”到“兴工”——邵东地方政府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

1.原始积累阶段(1978-1992年)。邵东从上世纪60年代初起就有搞手工业和多种经营(副业)的传统,曾多次被评为省社队企业先进县。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开始焕发生机,个体工商户继承了小手工制作、小商小贩的传统。集市贸易比较活跃,市场发展粗具规模,建立了药材、木材、小五金等36个市场,并带动了部分产业的发展。许多民营企业的建立和发展都是在国家政策调整的夹缝中进行,具有相当程度的政策性投机特征。这一阶段民营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的拾遗补缺者,依靠个人关系获取发展机会,通过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和设备、技术的引进来发展,追求产量以满足市场短缺需求,不少企业因此而赚取了第一桶金。

但是,上世纪80年代由于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当时人们的个别认识偏差,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反复,这一阶段是民营经济的曲折绯徊阶段,当时的民营经济发展还非常脆弱。该时期邵东地方政府的制度变迁主要表现在:

(1)地方政府和微观主体的利益契合,促使了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邵东人多地少,劳动力比较充裕,加之从事手工业的传统,因此,具有发展家庭手工业和小商品生产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原始冲动。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积极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2)上级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政策不定,邵东政府的制度变迁出现了一些反复。民营企业在“”时被取缔,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以社队企业的面貌出现,但没有获得法律地位。进入80年代初,我国从法律上肯定了个体经济存在的合理性,但在这一年代后期出现了大滑坡,乡镇企业没有受到地方政府正当地扶植和保护,邵东地方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政策处在市场中“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2.迅速发展阶段(1992-2002年)。从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这10年间,是邵东民营企业的快速成长机遇期。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要补充,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困扰人们的认识问题。

邵东县1992提出“兴商建县”战略,市场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了以邵东工业品市场为龙头,26个专业市场为骨干,75家综合市场为网点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市场网络。市场繁荣带动了产业发展,形成了打火机、五金、药材等13个粗具规模的工业小区,集聚了3000多家企业。这一时期邵东地方政府的制度变迁主要表现在:

(1)市场驱动力成为邵东地方政府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市场是邵东的经济特色,也是邵东的传统优势。邵东的经济发展,走的是市场带动战略。

第一代市场是商贩自发形成的聚集地,通过肩挑手提、摆地摊的方式进行简易的商品流通,是资本积累、财富扩张和经商经验总结的初始阶段。第二代市场是吸引外地商品流通集散的摊位式市场。1983年,县工商部门在县城老体育场筹建了一座交易市场,吸引着十几个省市及本地商贩参市,从业人员达2500多人。第三代市场是摊位门面相结合、具一定规模的市场群。1992年,县政府适时提出了“兴商建县”战略,出台了《农村专业批发市场改革方案》。同时,在县城西侧兴建了邵东工业品市场,设摊位1万个,从业人员1万多人。1997年,成交额达40亿元,辐射面迅速向全省和西南地区延伸。

邵东市场经营的商品95%以上是小商品,以批量销售为主,产品档次较低,价格低廉,经营方式灵活多样。但就是这些个体工商户经营的小商品,建成了大市场,为邵东上世纪90年代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每年创造的税费占县税费总额的60%以上。

(2)东部地区的示范效应,成为邵东地方政府制度变迁的助推力。民营经济在温州、义乌取得的巨大成功,坚定了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心,迎来了邵东1995-1997年的高速发展时期。县里明确规定: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的经营范围除了法律政策明文禁止的,其余都是允许的。县里的政策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实行边发展边规范。全县各部门都不能完全以部门利益为主,以确保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得到实现。

邵东县城称为商贸城,是土生土长的民营经济聚集区。以邵东县工业品市场为中心,以布匹城、家电城、中南五金城等专业市场为依托,形成了以商贸城为龙头的全县商贸网络体系,使邵东成为名闻遐尔的商品集散地。

(3)本阶段末期存在地方政府制度供给不足、制度实施机制不力的状况。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以后,全国各地的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而邵东“大市场、小工业”的布局为邵东的快续发展带来了隐患,发展速度在1998年后趋于迟缓。邵东地方政府在“以商转工、科技兴县”战略的有效实施方面,在为民营企业提供人才、资金支持和管理、技术指导方面,都存在着一些欠缺和不足。

3.稳步创新阶段(2002-至今)。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邵东县适时提出了“兴工强县”战略,民营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国企改制顺利推进,民营规模工业产值快速增长,民间投资持续增加。邵东县全力打造“工业航母”,逐步形成了以县城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1814线、320国道为主线,以周官桥打火机出口基地、火厂坪机械配件基地、仙槎桥小五金生产基地、廉桥中药材加工基地、皮具加工基地、湖塘工业基地为主轴的“一区二线六基地”的发展格局,组建了打火机、皮革、五金等六个产业集团。这一时期邵东地方政府的制度变迁主要表现在:

(1)受上级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直接推动,加强了对民营企业的引导和指导。如邵东县委、县政府在《关于实施“兴工强县”战略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鼓励工业企业向县城和建制镇聚集,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扶强扶大企业集团,积极启动民间资本兴办产业实体,鼓励引导县金融机构增加对企业的投入,着力培训企业人才,切实引进外地优秀人才等。

(2)县域政府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种种约束,制约着邵东地方政府制度变迁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县域政府存在的权力小、财力弱、负担重等特征,县委领导的频繁调动,县里各职能部门的政策执行力度,各微观主体的局部利益冲突,都是影响制度变迁速度和效益的重要因素。邵东实施“兴工强县”战略几年来,“强商弱工”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还存在着产业结构失衡、大量资金外流、民营企业贷款困难、基础设施不完善、技术人才缺乏、产品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二、地方政府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

地方政府制度变迁是地方政府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但地方制度变迁不是自动发生的。作为区域制度变迁最重要的主体,地方政府是有其自身利益的。通过对邵东政府制度变迁的轨迹分析,地方政府制度变迁的动力主要来自下列三方面因素:

1.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公共选择学派认为政府也是“经济人”,存在自利性,有其自己的利益追求。市场经济体制承认政府官员的多重角色,允许他们追求公共利益以外的其他利益。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企分开的改革使地方政府拥有了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权力,尤其以财政包干为主要特征的财政体制改革,极大调动了地方政府增加本地收入的积极性。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从体制上保证了地方政府利益,也为地方政府增加自己的收入、做大“蛋糕”提供了动力。

地方政府利益主要包括两方面:

(1)地方公共利益:这是地方政府得以存在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各地政府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增进当地福利成为地方政府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

(2)地方政府自身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前者主要指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财政预算的扩大;后者主要指地方社会的稳定,地方官员职位的升迁,地方政府规格的上升等。特别是地方官员为了最大化“经营业绩”——政绩,为地方政府制度变迁提供了动力。

2.微观主体的共同诉求。微观主体包括企业、个人、家庭、基层组织等。不同的微观主体之间也存在着利益之间的冲突。因此,地方政府一般会根据其目标,考虑微观主体的共同诉求,推动诱致性制度变迁,对促进效率的制度变迁给予支持、总结和推广。同时,应兼顾各微观主体之间的利益,实现和谐发展。

3.上级政府的直接推动。上级政府直接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也是地方政府制度变迁的动力之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利益之间的矛盾,表现为地方政府在贯彻执行上级政府的政策法规时会存在着一定的灵活变通性。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推进,中央政府在下放财权的同时也下放了一部分事权,使地方政府独立的目标大大强化,进而地方政府具有了主动谋取潜在制度收益的动机和行为。

上级政府直接推动的强制性变迁具有降低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等优点,但也有不少局限。具体说来,第一,上级政府同样受到有限理性的限制。上级政府提供的制度供给,很难适应于所有地方、所有领域。地方政府在不违背基本原则的情况下会对政策做一些修改。第二,强制性制度变迁一般会违背“一致性同意原则”。当强制性并不“强制”时,地方政府往往会“修正”上级政府的制度供给,并使这种制度更适合自己实现利益最大化原则。如果这种修正没有带来负的外部效应,反而提高了本地区的经济效率,这可视为一种“帕累托改进”。第三,限于财力因素,上级政府一般把新制度安排的实施成本“转移”给地方。所以,地方政府将根据实施成本的大小对新制度安排做出调整。

三、邵东地方政府制度变迁的经济绩效

制度作为提供激励和减少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因素,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不完全市场、不完全信息、交易成本和不完全竞争的存在,邵东地方政府制度变迁在邵东民营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个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偏远小县,外无重点工程的投资拉动,内无经济特区的政策优惠,却出现货畅其流、万商云集的盛况,这种迅速发展的状况被称为“邵东现象”。

1.制度供给超前,促进了邵东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邵东超前确立了发展县域经济的“民营经济主体战略”,使邵东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使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的邵东成为湖南乃至西南的小商品流通中心。究其原因,一是邵东远离全省政治经济中心,瞩目度低,政府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阻力相对较小。改革开放后,当其他地方还在争论个体私营经济有益还是有害、是补充还是组成部分的时候,邵东便务实地确立了“民营经济主体战略”,形成了宽松的政治环境。这样,邵东以极小的投入在谋篇布局中抢得先手,主动拆除流通“藩篱”,率先进行市场建设,构建全国性小商品交易平台,极大地节省了客商的交易成本,外地流通商由此对邵东形成依赖。二是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现实迫使邵东人只能离乡背井,生活来源主要靠贩买贩卖,因而形成了邵东人特有的经商意识,“哪里有生意,哪里就有邵东人”。三是邵东国有经济基础薄弱,地方政府出于自身财政收入考虑,对地方“村社经济”发展采取默认态度,小商品工业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平台。到1995年,民营工业企业占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率就超过了50%。从2000年以来,这个比率一直维持在80%以上。民营企业产值增长率一直快于国有企业,1980-2005年,民营企业产值增长了16.3倍,年均增长率为11.8%。民营经济真正成为了县域经济的主体。

民营经济发展篇9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政务高效、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引导民营经济从主要依靠数量扩张向更加注重质量提高转变,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从相对分散向更加注重集群式发展转变,力争经济总量有新突破、发展领域有新拓宽、增长方式有新转变、产业布局有新调整、企业素质有新提高、服务方式有新改进,促进民营经济新一轮腾飞,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聚集更强的发展动力。

二、发展目标

(一)发展规模目标: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2年,民营经济占全市GDP比重从*年的35.5%提高到40%以上;民营经济税收年均增长18%以上,占全市税收比重从*年的34.6%提高到40%以上。

(二)企业发展目标:到2012年,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超35万户,其中私营企业超14万户;力争有20—25户企业进入省百强民营企业,有5户企业进入全国百强民营企业。

(三)技术创新和品牌目标:到2012年,民营企业中获认定的国家、省、市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超过120家,占全市比重达到60%以上,专利拥有量占全市工业企业的70%以上。在全市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比重超过80%;在全市获得国家、省、市驰(著)名商标及名牌产品中,民营企业所占的比重超过90%。

三、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放宽放开经营领域

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办理市场准入登记,真正做到凡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未禁止或限制的行业,均允许企业平等进入。对不需要取得前置许可的经营项目,只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均允许登记,任何部门均不得擅自另行设立前置审批条件。

支持自然人与企业法人出资设立产业投资公司和创业风险投资公司等投资公司,投资产业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等股权投资基金,出资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等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支持民营企业以独资、参股、控股、合作和联营等方式,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有关部门可将投资权、建设权和经营权一并授予符合特许经营资格的民营企业。

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参股兴办影视制作发行放映、演艺、娱乐、体育经营等文化体育企业,与国有文化体育企业同等待遇。符合国家税收规定的,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兴办除法律法规限制以外的各级

各类教育事业。探索建立非公有制的教育基金会,充分发挥基金会的作用。

支持民营企业兴办民营医疗机构,多渠道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扩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

支持民营企业拓宽经营领域,加快发展服务外包、综合商社、国际保理、国际物流、非金融租赁等新兴产业、新兴业态。

(二)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放宽非货币财产出资方式。允许以股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资产作价出资;放宽非货币出资比例限制,非货币财产出资比例最高可达公司注册资本的70%。公司增加注册资本时,新增注册资本中的非货币财产出资比例可以不受限制。

放宽新型企业组织注册登记。对申请人申请设立公司制、合伙制等企业组织的,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办理注册登记。

放宽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企业组织注册登记。对申请人申请开办商品市场、要素市场、专业企业市场和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市场实体的,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及时办理注册登记。

按照“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要求,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入股的改革。支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

(三)鼓励各类人员自主创业

鼓励机关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创业。经单位同意,上述人员可以辞职创办民营企业或到民营企业工作,由同级财政部门按相关文件规定给予一定的补助。除机关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外,允许其他在职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向企业投资或出资入股。

鼓励科技人员、留学回国人员、高校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征地农转非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员自主创业。在农村大力开展“农民创家业、能人创产业、乡村干部创事业”活动。对各类自主创业人员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扩大创业培训服务范围。

(四)加大对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

认真贯彻《市政府关于加快*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宁政发〔*〕148号),加快完善创业投资体系。设立创业投资引导专项资金,通过参股、融资担保、提供配套投资和奖励等方式,吸引国(境)内外、社会资金来我市开展创业投资业务。鼓励国(境)内外创业投资机构特别是国际投资机构来*设立创业投资公司或直接投资*的民营产业项目。允许创业投资企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债权融资方式增强投资能力。力争3年内,新增专业创业投资机构10家,全市创业投资规模达到30亿元,初步建成功能配套完善的创业创新金融服务支持体系。争取5年内,新增专业创业投资机构、创业投资资本规模、项目投资数量、培育上市企业数量再翻一番。

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市政府每年安排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专项资金,重点为高成长、自主创新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推动其发展壮大。同时,推动有条件的区县加大对属地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支持,不断提升担保机构的业务能力。积极发展互担保机构,采取股份制或会员制形式,由社会团体、行业协会、民营企业共同出资,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规范有效的融资担保。争取在3年内,培育7—8家担保服务能力在8—10亿元的担保机构,全市重点担保机构业务总额突破150亿元。

支持民营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择优选择50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高成长性和上市意愿的中小企业作为培育对象予以重点扶持,力争3年内有10—15家民营企业实现上市融资。对新上市的中小企业,各级政府要依据相关文件给予一定奖励和有关费用减免。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已上市民营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同时,鼓励企业采取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租贷融资、信托融资、基金融资等其他形式实现直接融资。积极支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支持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鼓励民营企业创办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对于农村信用合作社经银监会批准改制为股份公司的,允许其改制登记时发起人(股东)超过200人。允许有条件的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

全面开展股权出质登记和动产抵押登记工作。支持企业办理股权出质登记和动产抵押登记,为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工商部门为企业办理公司股权出质登记和动产抵押登记时,不收取任何费用。鼓励银行提供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买方贷款、出口信贷、无形资产担保贷款、票据贴现等多样化金融产品。鼓励支持金融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信贷、结算、财务、咨询、投资管理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促进银行、担保机构和民营企业间的良性互动。

(五)积极拓展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

加强民营企业用地保障,将民营企业统一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根据*市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和年度土地供应计划所确定的供地规模,结合民营经济在我市各经济成分中所占份额,根据市场需求拿出一定比例的新供用地,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公开方式,用于解决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问题。

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可用于支持重点民营企业用地。对一次性缴纳工业小区内用地土地出让金有困难的民营企业,经市、区县政府批准,可采取土地使用权短期出让或租赁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盘活土地存量,通过改造利用闲置场地、厂房建设民营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升级改造旧工业区,支持区县发展都市型工业和产业功能区,加快实施厂房再造、产业置换,对具备区位和设施配套条件的旧工业区,通过政府统一规划引导,对旧厂房进行修缮或改建,提升园区的整体品质,吸引设计、研发、动漫、广告等高附加值产业的民营企业进驻。在中心城区以外利用工业集聚区、中心镇工业区或村镇集体经济发展用地建设标准厂房,通过厂房租赁提供支撑性、共享式服务。对创业基地的多层标准厂房建设要优先供地,市政府安排一定数量的用地指标,对多层标准厂房建设与使用成效显著的地区予以奖励。

(六)加大对民营领军骨干企业重点培育的力度

制定《*市民营领军骨干企业认定办法》,筛选出一批掌握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行业领先地位、跨国经营能力强的企业,认定为民营领军骨干企业。建立民营领军骨干企业库,实行动态滚动管理,重点扶持。

建立市领导与民营领军骨干企业联系点制度,实行长期跟踪、定点指导,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加强政府与民营领军骨干企业的对话沟通,建立对话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建立专人、专线联系制度,随时倾听企业诉求,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七)大力提升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层次

加快民营企业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升级。鼓励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和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开发项目、重大专利新产品产业化项目、重点节能减排技术开发项目等按《市政府关于大力促进企业创新的若干意见》(宁政发〔*〕171号)的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和奖励。鼓励民营企业加快发展软件、多媒体、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游戏、动漫产业、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层次。根据《市政府关于实施*加快发展服务业行动纲要的若干意见》(宁政发〔*〕132号)文件,对非高耗能、高耗水的服务业企业,逐步缩小与一般工业企业的水、电、气价格差距。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建立自主研发机构,对新获得的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给予相应的补助。加大对民营企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民营企业申报各类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充分调动民营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支持民营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对民营企业开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进口设备,按有关规定给予支持。

鼓励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技术中心等,组建多种形式的技术联盟。对由民营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政府科技计划给予重点支持。加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继续加大政府资金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投入,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和科技资源保障平台。支持有条件的投资者和相关机构建立公共技术平台、检测服务平台和科技合作交流咨询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设计、测试、检测等服务。

大力推动民营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促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设立标准化创新奖励,对企业主导制订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分别给予相应奖励。鼓励民营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通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形成具有*特色和优势的技术标准。加大驰(著)名商标和各类名牌产品的培育和奖励力度,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加大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等国际通行的先进管理模式的推行力度,通过质量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提升整个产业的质量水平。

(八)创新民营企业人才发展战略

引进和培育民营企业人才。加大民营企业紧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储备库,打造人才高地。构筑公共人事人才服务体系,完善各层次人才培训体系。民营企业接受应届毕业生、海外留学生和技能人才实行优先保障和绿色通道制度。鼓励和协助民营企业与境内外高水平大学和培训机构建立人才培训的渠道与平台,在重点领域积极引进境外高质量的培训机构和项目。鼓励民营企业配合标准化建设开展专业化认证培训。

加强人才载体建设。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创新创业人才信息服务、继续教育、创新成果交流、技术成果交易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和资助国(境)内外组织和个人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我市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建设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和支持海内外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投资主体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支持建立一批高新技术重点发展领域的专业孵化器。对经市以上科技主管部门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服务中心)给予重点扶持。

鼓励采用政府补贴及低价租赁等方式,为用人企业确无能力解决住房的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提供住房保障。鼓励企业采取购买商业保险、交纳补充养老保险等方式,提高创新人才福利待遇。完善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建立以知识为基础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办法,鼓励技术入股、专利入股,允许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兼职兼薪,实现收入构成的多元化。

加快民营企业对国外智力和留学生引进。支持民营项目发展所需的人才引进,通过举办“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招商咨询,外国专家及留学人员专场招聘会和项目推介会等系列活动,争取每年引进一批外国专家或留学人员,加快提升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此外,市人事、外事、公安、劳动保障等部门应及时办理高层人才的因公出境申请,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及其家属优先办理入户手续,主动为民营企业高层人才的子女入学提供优质服务等。

(九)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开拓市场

定期编制并公布我市通过认定的国家、省、市自主创新产品、节能产品、重点推广新产品及本地配套名优产品目录,并在技术、服务等指标满足采购需求的前提下优先采购我市列入国家、省、市《政府采购清单》中的节能环保、自主创新产品、无线局域网产品和其他名优产品。在政府采购招标中对通过国家、省、我市认定的自主创新产品,分别给予5%—10%幅度不等的价格扣除或4%—8%幅度不等的技术加分;对通过国家、省、我市认定的节能产品,给予评分标准总分1%—3%的加分;对国家环境标志产品给予评分标准总分1%—3%的加分;对列入国家、省、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首购产品,实行政府首购;由政府出资或立项研究开发的重大创新产品、技术和软科学研究课题,可实行政府订购。

加强指导和服务,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鼓励具备条件的本地民营企业参与市政和重点项目建设工程投标。定期重要商品信息、建立市场投资咨询平台,组织专家顾问团做好民营企业项目的核准、备案和报批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对民营企业相关项目的扶持,为民营企业提供市场拓展、投资方面的咨询、辅导等服务。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鼓励企业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培育本市跨国公司,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从事境外投资及工程承包,开展跨国并购、跨国经营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鼓励行业协会整合行业的整体力量,在国外建立营销渠道,通过设立境外加工企业、建立海外零售网点和进入国外主流流通网络等形式,拓展产品的国际市场空间。搭建政府合作平台,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际经贸洽谈会和展销会,指导企业制定“走出去”发展战略。对于符合国家有关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扶持条件的民营企业,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申请专项资金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申请使用商务部、财政部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拓展国际市场。

(十)加快发展民营总部经济

认真贯彻落实《*市鼓励境内外大型企业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宁政发〔*〕46号)要求,鼓励境内外大型民营企业在*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促进我市民营总部经济快速发展,不断提升*民营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积极引进国内大型民营企业来宁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充分利用企业总部与*现有产业结合紧密的有利条件,鼓励国内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在*设立物流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中介服务中心、培训中心、旅游和会展服务中心。鼓励和支持具有市场发展潜力、产业规模优势和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的大企业集团根植*,加快企业和城市国际化进程。

发展一批本市总部企业。扶持综合实力强的本市民营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逐步形成一批市场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规模效益明显并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优势总部企业。对于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关联带动力强、发展层次高的本市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支持*优势企业积极拓展异地业务,发挥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优势,通过资本经营、战略合作和业务重组等方式,参与异地企业改组改造,在营造适合自身总部企业培育、发展和根植的内聚效应的同时,积极“走出去”,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和资源空间,全面打造适合*产业发展特色的经济腹地。

(十一)落实公平公正的政策待遇

继续清理现行各种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地方法规和部门政策性规定。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核准或备案、科研立项、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知识产权保护、土地使用、信贷和保险服务、资格认定、证照办理、对外经济贸易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实行公平待遇政策。认真贯彻《市政府关于当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宁政发〔*〕168号),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型微利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对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各项政策的执行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市政府安排20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用于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灵活推进劳动保障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分类指导企业依法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劳动标准管理办法。

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全市统一的行政审批政务大厅,进一步完善“一门受理、并联审批”制度。积极推行“大部门”制的改革,打造全市政策统一和整体协调的服务平台。各区县不得为增加税源而强拉企业注册,不得为保护税源而阻碍企业变更注册地;对申请变更注册地而受到阻碍的企业,可由市级行政部门直接办理变更手续。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切实加大跨部门协调服务力度,加快项目审批进度,对符合产业导向、投资总额超1亿元的项目或产业链缺失环节、关键环节的投资项目,要按照我市年度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办法办理相关手续,简化建设审批程序,完善周边配套设施,力争使项目尽快建成投产。

大力开展民营企业人才培训工程。实施“企业家培训工程”,为企业家提供较高层次的专业培训;实施“紧缺人才培育计划”,每年为成长型民营中小企业定向培育一批紧缺人才;实施“中小企业培训工程”,为企业培训高素质经营性管理人才;举办改制、国内外上市政策法律法规解读等专题培训,培育企业资本运作专门人才。

(十二)创造依法行政的发展环境

清理各类企业年检。凡法律法规规定的年检项目,统一分为强制性年检和程序性年检。强制性年检要依法完善,规范程序;程序性年检要简化程序,延长年检有效时限,减少各类年检要件,并限时办结。凡法律法规规定以外的年检一律取消,改为日常监管。

严禁乱收费。认真贯彻国家、省关于取消和停止征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的有关规定,加快推进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工作,对决定取消和停止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各地和有关部门不得继续征收,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有权拒缴。对生产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需要缴纳的各种规费,有关部门应在职权范围内酌情减免或予以缓交。对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设立的收费项目一律取消。严禁擅自立项收费、严禁提高收费标准、严禁年检搭车收费。

严禁乱罚款。各级政府不得对所属部门、上级单位不得对下级单位下达罚款指标。严格实行罚缴分离制度,所有行政处罚罚没款一律上缴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严禁乱检查。除涉及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生产安全、公共安全、金融安全、环境保护等事项外,无特殊情况,同一执法部门对同一企业的例行检查,原则上一年不得超过一次。

严禁乱摊派。各部门、各区县和各单位对民营企业不得组织强制性监测和培训等活动,不得摊派赞助、接待、广告和报刊杂志等费用,不得要求购买指定产品和接受有偿服务。

严禁新闻媒体为拉广告而乱曝光,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严禁强制要求中小企业参加各种协会、学会等社团组织。

(十三)引导民营企业提高自身素质

民营企业要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全面推进各类民营企业依法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自觉遵守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有关规定,主动调整和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加强民营企业党建工作。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结合民营企业的特点,积极探索民营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不断增强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渗透力、影响力和覆盖面,更好地发挥其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扶贫开发、社会救济和“光彩事业”等社会公益性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十四)切实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民营经济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研究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发展私营个体经济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分析民营经济发展的经济运行态势,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统筹有关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一次民营经济工作会议,总结分析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提出当年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每两年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对优秀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进行一次表彰。

各商会、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正确传递政府信息,有序引导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积极组织企业应对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切实维护我市民营企业利益;要高度关注行业动态,及时反映企业呼声,提出建设性意见解决企业困难,主动做好安商稳商工作,共同协助企业在宁扎根发展。

加强法制建设。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财产权、知识产权和自主经营权等各项合法权益;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出资人的名誉、人身和财产等各项合法权益;依法保护职工的劳动、工资和社会保障等各项合法权益。

民营经济发展篇10

真正实践科学的发展观,就应当一方面让地方政府退出投资主体的地位,另一方面,通过保护产权,平等准入,让民营企业能够真正充分竞争,茁壮成长。

最近,中央一再强调科学发展观,这对我们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版权所有

从经济学的角度审视,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增长速度的统一,应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而一旦讲到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增长速度的统一,就不能给民营经济以充分的肯定。

我们做出这一判断的首要原因在于民营企业是典型的市场主体。作为市场主体,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盈利,是其基本的行为准则。于是,如同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所揭示的那样,第一,他们必须使自己的产品和劳务符合国内国际市场的需要,只有符合国内国际市场的需要,他们盈利的目的才能得到实现,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第二,他们必须进行投入和产出的比较,进行投入中各种生产要素的比较,当用劳动力更便宜的时候就使用劳动力,当用机器更便宜的时候就使用机器,他们会努力减少成本,减少消耗。于是,当他们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成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这样的gdp的增长质量是高的。

“比较优势”原理是经济学,从而是市场经济下的、构成分工的基本原理。把自己的比较优势与市场需求有效地对接,是一切市场主体的行为准则。富有富的比较优势,穷有穷的比较优势,先进有先进的比较优势(出卖知识产权和高端技术),落后有落后的比较优势(出卖劳动密集型产品)。

经济学的这一原理,在民营企业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人们不难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凡是发展的好的民营企业,都是发挥了自己的比较优势。据观察,浙江的一些民营企业技术含量不高,规模不大,然而有着极强的滚动发展能力,有着极强的盈利能力。原因就在于这恰恰是他们的资源优势,符合他们的传统,符合人们的素质,是所谓的老天爷经济,老祖宗经济。

“比较优势”原理是市场经济下真正的市场主体的行为准则,我们甚至可以用是否自觉遵循比较优势原理,作为衡量是否是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的标准。传统体制下的国有企业,现行体制下的地方政府,不顾自己的比较优势,不惜成本地追求不是自己的比较优势的亮点,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恰恰说明了他们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

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不断提升,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然而,所有这些提升都是市场主体与市场需求不断博弈的结果,市场主体的盈利取决于市场的需求。实际上,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们向往高质量生活的需求永远不会停止。聪明的市场主体总是不断地把人们潜在的需求变为现实的需求,把抽象的需求变为具体的需求。民营经济作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提升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例如,改革开放之初的十分粗糙的服装,现在成了品牌服装,曾经因为只能穿一个礼拜因而被当众烧毁的皮鞋,今天成了品牌皮鞋,昔日被通报的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低压电器产品更是上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

与传统体制下盲目扩张,患有投资饥渴的国有企业,与在现行体制下不计成本,片面追求“亮点”的地方政府相比,民营企业所以必须生产市场有强烈需求的产品,所以要进行投入和产出的比较,所以不能贪大求洋,浪费资本,其原因在于产权是明确的,约束版权所有是硬化的。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商品交换是一个惊险的跳跃,如果跳不过去,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生产者自己。即如果生产了市场不需要的产品,入不敷出,那就会资不抵债,就会破产。破产是破财产所有者自己的产。在这种情况下,民营经济不得不如履薄冰地经营自己的企业,这是产权安排使然。同理,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的扩张,现阶段地方政府的扩张都在于缺少产权约束,扩张者只会从扩张中得到好处,不会、也没有资格承担扩张失误的责任。对此,亚当•斯密曾经深刻地写到,“关于可以把资本用在什么种类的国内产业上,其生产能力有最大价值的这一问题,每一个人处在他当时的地位,显然能判断的比政治家或立法家好得多”。他强调:“把这种权利交给一个大言不惭的、荒唐的、自以为有资格的人,是再危险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