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环境保护论文

时间:2022-04-16 09:42:13

大学物理环境保护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涉及到的几个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主题:大气层的共振、能量品质与余热的释放、电磁辐射等。在物理课程中穿插介绍这些内容,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基本原理,又能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原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措施有利于提高学生基本科学素养,充分体现自然科学的文化教育功能。

关键词:电磁辐射;热力学第二定律;共振

1引言

大学物理是工科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通常的授课中,受学时限制等因素影响,往往过于强调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忽略了理论与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大部分习题多来自于理想模型,围绕基本概念和定律展开,讲究计算方法和技巧,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也不强。在过多的理论推导和解题训练过程中,物理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似乎被割裂开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在大学物理中,有不少内容跟人类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环境保护问题有关。在授课过程中,在这方面进行必要的联系和拓展,不仅能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拓宽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和人文关怀精神。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凝练总结了以下几个这方面的主题。

2大气层里的共振

当外界周期性策动力的频率等于或接近系统固有频率时,系统的位移振幅将达到最大,称为共振。通常人们对共振应用或危害的认识停留于机械共振的形式,如乐器的共鸣箱、雪崩现象等。而事实上,共振的现象极为普遍而重要,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机械共振的概念可推广到光学、无线电、原子物理、核物理等其它领域。大气层中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的臭氧层原子与紫外线发生共振,有效吸收紫外线的能量,使得地球免遭过量紫外线的辐射;少部分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被地球吸收后,能量减少,变为红外线,而红外线恰好能与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产生共振,被挽留在大气层,使得地球维持在适当的温度(图1)。人类之所以减少氟利昂的排放,就是因为氟利昂会破坏臭氧层,甚至引起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导致人类皮肤癌发生率大大提高等一系列危害[1];2015年12月12日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近200个国家一致通过的《巴黎协定》旨在减少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的排放,抵御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增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3热力学

第二定律和能量的品质、热污染热力学第一定律从数量上证明了功和热量的等效性,热力学第二定律则从品质上说明了功和热量的本质区别,即二者存在能量品质高低的差异。能量不仅有多少和形式的差别,还有质的区别。能量有可用能量和不可用能量之分。伴随着不可逆过程的进行,总有部分有用能量退化为不可用能量。例如,借助于热机可利用两个物体之间的温差对外做功,若让这两个有温差的物体直接接触,热量从高温物体自发流向低温物体,最终达到热平衡。虽然在这一过程中能量是守恒的,但是高温下的可利用能量变成了低温下的不可利用能量。即使借助于热机,若热机的效率为η,那么从高温热源吸收的热量Q1,也仅有ηQ1可用来对外做功,其余的Q2=(1-η)Q1要释放给周围环境,最终成为不可用的能量。可利用的能量越多,能量的品质越好,反之能量品质则越差。机械能和电磁能是可以全部利用的能量,能量品质较高;内能不能全部转化为功,能量品质较低。因此,人们要致力于研究各种不可逆过程中的不可逆性,尽量消除各种引起“自发发生”的不可逆因素,提高可用能量的比例和能量转化效率。不过,由于效率的提高总是受到各种因素限制的,所以在致力于提高能量转化效率的同时,还应当减少能量无谓的消耗,并积极开发新能源,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问题。人类节约能源,减少无谓的能量消耗,还与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有关,这就是热污染。从汽车发动机到大部分发电厂提供的电能,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的许多能量都来自于热机。目前我国超过70%的电能仍由火力发电厂提供,火力发电通过蒸气推动涡轮输出电能。原子能发电也是使用核燃料驱动蒸汽机。无论热机的效率如何提高,总有热量Q2释放后被外界环境吸收,如河流、湖泊中的水、冷却塔等,这些热量提高了冷却水的温度,改变了水的自然生态。有些情况下,释放出的热量将使得气温升高,影响气候。所以,这些热量被视为热污染[2]。通常提到的空气污染,多数是指汽车、供暖和工厂等燃烧煤炭、石油等燃料释放的化学气体导致的雾霾和温室效应等,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这些问题正逐渐得到改善。然而,热污染却是不可避免的,T2通常就是周围空气或水的温度。人们努力设计和制造具有高效率的发电机和发动机,但不可能违背卡诺定理。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了人们来自大自然的约束,人类能做的就是在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前提下,尽量减少Q2的排放,节约能源。另外,利用水力发电、风能发电或太阳能发电无需热机,可大大减少热污染。

4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是人们经常提到的一种环境危害,那么电磁辐射对人体到底有没有危害呢?电磁辐射就是指电磁波,以相互垂直的电场和磁场随时间的变化而传递能量。人体生命活动包含一系列的生物电活动,这些生物电对环境的电磁波非常敏感,因此,电磁辐射可以对人体造成影响和损害。但是只有辐射达到一定的强度,才会对人体造成直接的伤害。电磁辐射可分为两类: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又叫核辐射,是指波长短、频率高、能量高的射线,其种类很多,包括高速带电粒子(如:α粒子、β粒子、质子)和不带电粒子(如:中子以及X射线、γ射线)。这些射线在照射人体后,会破坏人体的细胞的分子键,造成断裂,会有致癌的可能。电离辐射可引起放射病,它是机体的全身性反应,几乎所有器官、系统均发生病理改变,其中以神经系统、造血器官和消化系统的改变最为明显。所以电离辐射对人类和环境具有较大危害,需要注意防范。判断电离辐射对人体危害的程度,主要是看辐射的剂量(其国际单位是:Sv)和剂量率强度(其国际单位是:Sv/h)。最常见的电离辐射要数去医院拍摄X光片、核电站以及各种建材的辐射(比如天然花岗岩的辐射等)。非电离辐射又叫射频辐射,是指工作频率在100kHz-300GHz的高频、次高频、微波等电磁辐射。日常生活中的射频辐射主要由手机、基站、路由器、微波炉、电磁炉等电器产生,多为功率密度为10-1到几个μW/cm2低功率电磁辐射,远低于40μW/cm2的国家标准。虽然有不少人曾经测量或研究过手机辐射、无线路由器(WiFi)辐射、家用电器的辐射和危害[3,4],但根据目前的研究,科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这些辐射对人类健康有直接的危害。目前唯一已知的非电离辐射是过度暴露在太阳紫外线下。不过,鉴于对手机等设备电磁辐射的现有研究尚不够充分,以及新技术引发的新趋势,人们仍应尽量减少与不必要的电磁辐射接触。

5小结

物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在讲授基本物理学原理和规律的同时,适当将理论与人类生产实践联系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更好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是大学物理这门课程的基本功能之一。

参考文献:

[1]马一太,张国莉.“紧迫的氟利昂大气污染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制冷技术,1990,(2):16-21.

[2]DouglasC.Giancoli(原著),腾小瑛(改编).PhysicsforscientistsandengineerswithmodernPhysics(第三版)[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兰秀,曾安婷,李多.家用电器的电磁辐射与人体健康[J].大学物理,2015,34(4):58.

[4]羊勇,杨嘉,杨玉琦.手机电磁辐射研究[J].大学物理,2013,32(1):42.

作者:吴高建 张茹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