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媒体探究

时间:2022-06-30 10:32:05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媒体探究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以其迅猛的势头占据了高校大学生的主体生活,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显著影响。文章以校园新媒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新媒体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结合利用新媒体发展校园文化的必要性,从实践的角度来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新媒体;探析

2019年2月28日,CNNIC互联网研究最新2019版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8.6%,微信城市服务累计用户数达5.7亿,经过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达138253个”[1],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与发展充分显示了我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数字信息化时代。《报告》还显示:“在我国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5.4%”,学生群体的高比重,充分体现出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生活娱乐的重要手段,牢牢占据大学生的主体生活,成为大学校园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大学校园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根基,关乎整个国家文化发展水平。近年来,新媒体已经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息息相关、交汇融合,成为高校文化传播的强大力量,各类信息平台、交互平台、资源平台已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改变大学生生活模式的同时也给校园带来了新的交流模式、创新理念、价值观念,从根本上影响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探寻信息化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媒体路径,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更加有效建设校园文化,如何更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媒体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1.新媒体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信息化时代,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充分发展,新媒体网络渠道整合了大量的资讯与素材,通过生动而形象的展示给大学生呈现了一个多彩的世界。大学生通过手机浏览今日头条、新浪、百度获得社会相关新闻讯息;学校通过校园网、校园移动终端APP、校园论坛、校园LED显示屏等新媒体平台对学校历史传统、新闻资讯、讲座竞赛等精彩的文化活动加以展示[3];学生通过微信、QQ、微博、贴吧进行实时沟通与交流,还可以通过抖音、火山视频、内涵段子关注社会实时热点,新媒体以其多样化的方式、丰富性的手段充分发挥了舆论导向功能,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学校的文化与精神,并且可以有效打破时间和地点的范畴进行文化传播与交流,从而促进了校园文化传播的有效性,也更加凸显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独特性和个性化。2.新媒体充分发扬了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学生的成长搭建了有效平台。高校是文化育人的中心,是文化创新与文化发展的重要领地,可以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展示了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科研成果,激发了大学生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获取知识和资讯的极大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新技术打破空间约束,进行实时的文化交流与文化互动。高校多次举办校园竞赛、传统节日纪念、文化大讲堂等相关文化活动并利用图片、动漫视频等形式提升活动效果,激发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3.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交流的重要方式与手段。《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8年,移动网民经常使用的各类APP中,即时通信类APP用户使用时间最长,占比为15.6%”。即时通讯APP层出不穷,顺应了现在的时代潮流,成为人们生活中主体的沟通交流方式,像现在的QQ、微信等即时通讯社交软件,都是融入了最新技术以及功能才能获得市场,具有互加好友,建立讨论组,群聊,即时语音,帖子,评论和@好友,收藏等这些功能。学生们使用频率较高的即时通讯APP有微信、QQ、新浪微博以及百度贴吧、陌陌、QQ空间、探探、知乎、糖豆等,其便捷之处在于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实时更新状态,了解好友动态,与好友交流,也可撰写文字、上传照片、分享视频等,从而满足了用户对多样化社交方式的需求。一些热点事件、热门词语在学生中迅速流传,使学生可以紧跟时代的发展,这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因为其符合时尚潮流而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和青睐,成为大学生交际的主要手段。(二)消极影响。1.消解了传统媒体的权威主导性。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成长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并未成熟,很容易受到其他各类非主流思想的影响,造成了大学生原有的价值体系和道德标准受到一定冲击[4],使得他们对主流思想、信仰理念产生质疑,进而影响其自身价值体系的建立。许多大学生不再愿意被动接受思想灌输,对主流媒体上发表的观点和看法有其他的认知,常常抱着怀疑的态度进行批判,标榜自我的特立独行,从而导致校园中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均产生影响,也动摇了传统媒体的权威主导地位。2.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校园舆论监管和管理的难度加大。信息化时代,传媒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参与其中的媒介个体都是信息的处理者、传播者、加工者,都可以通过多种新媒体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对信息进行审核管理的人员却人数较少,无法及时有效地删除有害的、偏颇的、错误的信息,从而导致传播的内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面对海量的讯息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将成为新媒体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部分人刻意杜撰假新闻、假热点来吸引舆论关注度,一些虚假内容因为迎合了大家对社会热点的关注而开始肆意的转发,不明真相的大学生进行广泛的转发,导致阅读量、分享量急剧增多,而阅读量、分享量的快速增长,则会更加吸引人们的兴趣,平台也会更积极推荐,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3.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疏远,也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多样的交流通道,拓宽了交流的空间,但长久以往沉浸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与其他人交流,会导致在面对现实时,人们不愿意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方式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使得交流呈现不真实性、虚假性,无法真实的掌握他人的心理和思想,造成了与现实的严重割裂,也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当人们满足于这种虚拟的自我表达后,会弱化人们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引发交流障碍。

二、利用新媒体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5](一)新媒体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加拿大学者哈罗德•尼伊思曾说过:“一种媒体的介入或产生,必然产生一种全新的文化”[6],新媒体成为了校园文化一个重要的载体和传播工具,为校园的创新发展和科技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和传播上的便捷。在校园中,学生可以通过校园主体网站了解学院发展的重大思想方针、学院的发展规划和学院开展的各项活动;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给学生的交流沟通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完善的教学网络让学生们广泛接触各种教育资源,可以说新媒体已经构建了一个覆盖全面、形式多样、资源丰富的多元化体系,实时地为学生提供各类资讯,传递社会热点信息,极大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有效提升了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二)新媒体是高校培养全面综合性人才的重要手段。高校育人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新媒体技术有效的促进了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对于培养具有科学性、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实际的促进作用。新媒体将最先进的学科前沿理论、创新发展手段融入到现代教学体系中去,通过多媒体形式整合资源、传播讯息、服务教育现代化,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教学资源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而面对这种广泛的信息,学生必须自主选择对自己有用的材料再进行自主学习,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可以通过信息化方式聆听讲座、参与学术交流、向专家学者反馈意见,将“教师为主导”真正转变成“以学生为主导”,各种论坛也为学生展现自我、肯定自我提供了平台,充分提高其学习效率,进而形成探究式学习模式,建立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文化传承方式。(三)新媒体是营造校园文化建设氛围的重要方式。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给大学生注入文化血液的同时,促进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萌生,使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当一个“看客”还要当一个“参与者”,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大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真正将话语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加上自身思维开阔、眼光敏锐,再结合新媒体技术提供的各类教育资源,就可以打造出思想交流与碰撞的新载体,全员介入与传播的新媒介,从而形成“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文化精神,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新媒体环境下有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多种途径

(一)思想上坚持一元主导,兼容多样化追求和个性化发展。在各类思想、观念蜂拥而至对大学生造成冲击的当下,大学生必须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中心地位是永远不允许动摇的。在党的报告中,多次谈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成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7]。高校是社会主义思想建设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更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对大学生必须要进行正确的思想引领,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就是现如今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高校在此基础上应允许和鼓励多种思想文化存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导致文化接收的渠道是广泛而多样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制止其他文化的输入,大学精神本身就提倡“自由和开放”,高校管理者更应鼓励多种文化观念交流、碰撞、互动、共生,这样才能给文化带来无限的生命力,在原有基础之上发展创新,诞生出新的力量,保持其勃勃生机,在坚持主流立场的同时促进主导文化和多元文化良性互动、交流融合。(二)手段上注重整合资源,构建校园文化新媒体平台。新媒体为校园文化提供了各类载体,并有效推动了资源之间的共享和互动,促进了载体的联动发力,使得新媒体通过即时传播、实时联动等一体化方式增强校园各类载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高校充分运用校园微信公众号、校园微博、手机报、QQ、贴吧、网站等合体发力构建校园文化综合平台,新闻热点资讯,传播校园主流价值和思想,形成了媒介与受众的互动,增强文化传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构建全方位、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覆盖整个校园,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宣传、各类文化活动提供重要保障。高校应着力打造校园微信公众号,对校园各类信息进行积极推送,在栏目设置上除了校园新闻资讯、学生管理工作、教学研讨、文化活动等主体栏目外还要进行个性化设置,比如“热点聚焦”、“走进大学生”、“每日关注”等,这样既传播了校园的主流思想,同时也传播了新颖、生动,贴近大学生生活的各类讯息,满足了学生对多元信息的需求。学生不仅可以在第一时间接受到资讯还可以通过回复、点赞、评论等功能表达自己观点,从而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工作的走向。开设主体官方微博,通过微博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相关信息,可以举办优秀教师评选、社会热点讨论、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实现教师、学生多角度的沟通和互动,营造畅所欲言的交流氛围,树立和谐、平等、融洽的校园风气。(三)方法上着力打造新媒体社团,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依托高校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打造校园多媒体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创新思路。学校应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与支持以更好建设新媒体社团。新媒体社团以理念创新、形式多样、内容新颖为主导,注重即时性、思想性、可看性,通过多层次、多样化的形式来弘扬时代主旋律。多媒体社团通过摄影、拍摄视频、创作微电影、进行校园访谈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来丰富校园文化,通过多样化的媒体手段,对校园文化形式进行精彩呈现,尤其新媒体社团打造一系列主题视频作品,如校园历史主题系列、传统文化主题系列、优秀教师风采主题系列作品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为校园文化带来了新的调节剂,成功书写校园文化新篇章。新媒体社团针对社会热点、校园焦点事件对教师和学生开展访谈、这种访谈展示了教师风采,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在全校形成崇尚高尚人格、高雅情趣的氛围,通过师生对话引发大家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与探讨,也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了引领性的指导。新媒体社团在校园内拍摄大量的短视频,包含学生们感兴趣的文化元素,体现多样化的设计理念,随着制作的深入,形成了不同风格、不同类别的文化表象,引领学生们积极向校园的主流思想靠拢。学生精心制作的各类健康向上的宣传片和微电影也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生动活泼的表象为校园文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四)管理上积极创建团队,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和监管力度。新媒体环境下进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还需要倾力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建设团队。从制作方面来看,需要具有较高政治素养、主人公意识、创新意识、全局观念,并且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技术、文字编辑水平的老师和学生。团队人员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关注学生生活和学生动态,能够深入到细微之处,挖掘并采集相关新闻。一名合格的校园媒体人需要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要对传播信息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并且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而“针对这些非常优秀的新媒体管理员,要对其进行针对性培养,使其承担起意见领袖的职责,发挥主流引导方向,促进校园优秀文化的传播”[8]。从校园新媒体监管方面来看,需要打造一支具有高度责任心、丰富网络监管经验、较强实施能力的团队。主管人员可以为高校相关技术教师,学生从事辅助管理工作,团队需要实时掌握校园中各种多媒体渠道的讯息,利用安全技术和管理设备对传播中出现的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实施网络实名认证登录制度,做好基于角色分级的用户安全访问策略,依据校园信息审批制度、网络管理制度等要求,对不良信息进行严格审核,确保信息安全,确保新媒体平台的平稳运作,保证校园文化积极、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EB/OL].2019-02-28.

[2]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马丽慧.新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6.

[4]戴尔•卡耐基.突破人性关系的障碍[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56.

[5]《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EB/OL].

[6]哈罗德•尼伊思.帝国与传播[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8]郑长江,颜晓星,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调研与对策[N].卫生职业教育,2017,35(24):14-16.

作者:樊杨梅 单位: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