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适应性研究

时间:2022-08-20 09:39:21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适应性研究

当前,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高校教育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由于传统教育体系的应试化特征,使得学生在步入高校后仍缺乏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且大多停留在碎片化的知识层面,缺少系统性的学习,这对于即将成为国家栋梁的新一代年轻人而言是一个很大的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必须尽快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各个高校在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多方尝试,诸多学者也对于这类成果进行了总结。例如,方华从高校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建构这一角度论及政治引领、立德树人的科学课程体系①,将公修、选修、线上课程结合起来发展传统文化教育;邵子华从学术逻辑的角度探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提出在教师引领下,让学生回到文化的初始状态,因循学术发展逻辑来进行学习与再发现②。此外,更多学者则主要是从思政课程改革入手来谈传统文化教育。本文所探讨的是将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与“多元课堂”模式相结合,研究二者在结合过程中的利弊,从而就多元课堂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适应性进行科学论证。

一、“多元课堂”的概念界定

目前,国内对于多元课堂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也存在一定的分歧。(一)第一课堂中的多元课堂。有关多元课堂的内涵,主要的观点有下列几种:第一,是指两个以上教师在同一课堂上同时面对学生,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教学的答疑解惑③;第二,是教学方法、手段的多元化,包括运用启发、讨论、探究、参与等形式来构建多言课堂;第三,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的师生多元发展教学模式④。上述观点均是以第一课堂为阵地所展开的对于多元课堂模式的讨论,是在第一课堂上的多元化模式,这样的探讨基本还是停留在传统教学改革的范畴中。(二)基于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相结合的多元课堂。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在对传统第一课堂的改革基础上,结合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进行教学的理念已经越来普遍化,尤其是当协同育人理念与多元课堂相结合时⑤,也就产生了对于多元课堂这一概念的新的理解,那就是以第一课堂为载体,使第二、第三课堂与之结合,形成协同效应,将教育的效果最大化。这也是本文所探讨的“多元课堂”模式的出发点。

二、“多元课堂”模式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推动作用

目前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不够系统化、教育效果不显著、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对此理应提出新的对策,多元课堂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便是一个值得探讨和实施的教育途径。(一)“多元课堂”模式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1.第一课堂的生动教学。基于科学课程体系建构的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是在第一课堂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基础,例如开设传统道德教育、中华经典导读、中国哲学思想简史、书法与绘画、中国古典音乐、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这些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必须突破传统模式,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可以通过课程学习APP来设置互动式作业,可运用短剧体验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习体验,也可以通过开设班级公众号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题目问答,甚至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完成教学内容,在这方面,我国台湾的岭南科技大学等几所高校已经有了比较长时间的实践,并由此产生出了相应的文创产品。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在第一课堂的教学必须突破传统讲授为主的方式,让传统文化有趣起来,其深广而深远的意义才能真正实现。2.第二课堂的多种形式。第二课堂是相对第一课堂而言的,无规定的教学地点和时间,作为高校教育的第二大载体,第二课堂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其内容与形式的灵活丰富,更有利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和渗透。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第二课堂的以活动实践为主。第二课堂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设计为与传统节日、节气相结合的每年固定的活动项目,以学生社团为主力,由教师指导开展,重在内容的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全校学生的可参与度;为了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也可将课程的作业延伸为主题活动,如中华传统道德教育社会调研、中华传统文化常识大赛等等;此外,还可开展各类传统文化主题的公益项目,借助社会力量来推广传统文化的知识。3.第三课堂的自主化学习。第三课堂是指以互联网信息技术、新媒体平台为主的网络学习平台,其优点是学习时间灵活,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且资讯丰富便捷,让获取知识的途径大大通畅。利用第三课堂为学生开放大型网络公开课等在线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可以实现跨校、跨地区的学习,对于开拓学生的眼界大有裨益。(二)“多元课堂”模式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有利因素。1.形式多样,易于接受。由于上述三种课堂的结合,“多元课堂”模式本身就具有了由于传统第一课堂单一形式的优势,使传统文化学习渗透到了学生课上课下的多个时间段,并形成了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三种不同模式的融合,有趣灵活的学习形式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2.时间灵活,便于操作。将学生社团活动与传统文化学习相结合,将学生的学分获取与第三课堂相结合,打破了第一课堂学习时间的限制,学习时间灵活,也有利于指导老师在更大的自由度上对学生进行指导,不必拘泥于既定的教学大纲和其他课程资料。3.成果多样,效果显著。“多元课堂”模式能使传统文化的学习产生出大大多于单一课堂教学的教学成果,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公益活动实践、传统文化知识大赛、建立中华传统文化公众号平台等项目中,将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达到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相得益彰的效果,更能使传统文化内化入学生的思想行为中去,起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作用。

三、“多元课堂”模式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问题。1.重视程度不够。首先,目前高校对于多元课堂的学习方式重视程度还不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也还停留在初步阶段,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往往流于形式,变成口号式的活动,难以产生长远的影响。2.内容与形式的灵活多样引发了考核实效的淡化。由于“多元课堂”模式存在多种相结合课堂进行学习的特征,因此除了第一课堂,第二、第三课堂学习的考核就成为了难以量化的问题,其中尤以第二课堂为甚。而第三课堂又存在学习过程无从查证,仅靠自觉主动难以保障学习效果的问题。3.教师在第二、第三课堂的工作量难以被认可。第二、第三课堂的教学指导中,老师依然要付出比较多的精力和时间,但是老师的劳动常常难以得到认可并获得应有的回报,这就大大降低了老师从事第二、第三课堂指导工作的积极性,也间接影响了其学习、实践的效果。(二)相应对策。1.高校应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我们的教育特色之一。要做好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就必须注重以积极的态度把这项工作当作常态化工作之一,更应该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亮点和特色。同时也要认识到对生长在信息化时代的青年一代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运用多元课堂的灵活教学方式。2.在第二、第三课堂的学分中设置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合理比例。一般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均会设有第二课堂的学分,作为高校的总体培养布局,要做好传统文化教育,就应该将其纳入学分的考核当中,这样才能保障学习效果。3.以制度来认可第二、第三课堂中的教师的工作量。对待教师在第二、第三课堂中的指导工作,应当按照课内外实践教学的工作量计算方法来承认教师的付出,以促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多元课堂的教学指导工作中去。

“多元课堂”模式与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还处在起步阶段,在未来要在这方面做出成绩,需要依赖大量的教学实践和学校办学理念、管理制度上的更新与改革。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任重而道远,这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百年大计的大事,因此,学习的形式与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多元课堂”模式将会是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所必然实践的一段路程,对于这种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也必将在未来不断深入和发展。

作者:张静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