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文化建设研究

时间:2022-09-26 09:30:06

新媒体时代大学文化建设研究

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大学的内涵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守护、传承、创新人类文化精华,是大学发展的灵魂,也是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不断进步,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方式。新形势下,要把握新媒体的特征与内涵,全面透彻地理解新媒体,依托和运用新媒体,使大学的文化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1新媒体的内涵和特点

1.1新媒体的内涵。新媒体(NewMedia),是指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它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1]。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曾表明,新媒体是相对的概念,其中新与旧相对而言;其次,新媒体有时间的概念,在特指的时期有特定的新媒体形态;第三,新媒体有发展的概念,它不会固定在某个媒体形态上,今天的新媒体主要指在互联网和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的媒介总和[2]。随着新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学者们也分别从内涵、外延、特征等多个维度来进行探索研究并最终形成了两点共识:第一,新媒体是相对的、不断发展的概念。随着传媒技术的进步,新媒体的内涵会进一步完善,但从人类传播史来看,其属于时代范畴,特指“今日之新”。另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本质差异并非在于时间上出现的先后,而在于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差异。传统媒体重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四大传播形式,表现形式比较单一。随着信息技术以及其衍生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新媒体具有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尤其是近几年来,微博、微信广泛得到使用,移动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形式利用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共享性强的特点,用户群体越来越庞大,内容资源不断丰富,逐渐成为广大高校师生交流、学习、娱乐以及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1.2新媒体的特点。新媒体的特征是交互性强、共享性强、即时性强和开放性强[3]。全面深入了解和把握新媒体的特征,将会为大学精神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动力,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途径。首先,新媒体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其具有强大的交互性。传统媒体的传播主体基本都是一元的,即传统的传播模式形态是“点对面”;而对于新媒体技术来说其信息传播模式的特征是双向和快捷,通过网状的形态来实现交流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其次,新媒体具备极强的共享性,能够让数字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进行交流,对称交换各种信息,让信息交流在任何人之间都可以完成。第三,新媒体具有超强的即时性,这是新媒体最受欢迎、最便捷的特征。第四,由于新媒体利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等最新的科学技术,从而使新媒体成为开放性的多元网络交流体系。

2新媒体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新机遇

2.1交互性有助于提升大学文化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新媒体时代,信息以网状模式进行多对多的、实时的传播,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输者、者和接收者。伴随移动通信网、互联网以及电视网的三网融合,通过QQ、飞信、微信、微博、手机报以及手机APP等方式,高校师生不但可以得到专属的文化信息,还能用多种新媒体工具参与到大学文化的传播乃至建设中,推进大学文化的发展。大学文化建设者要革新思路、开阔视野,通过新媒体平台,利用双向、互动、即时交流的方式让广大师生参与到大学文化建设中来,加快大学文化的传播,要把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搜索,把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创新,大学文化建设的感染力和推动力由此得以提升。2.2高开放性有助于提升大学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化。新媒体超越了传统媒体在速度和时空的限制,使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变为主动地位,信息即时的同时,在内容与方式上表现出了高开放性。伴随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学生普遍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以及社交网络、触摸媒体等新兴媒体的逐步发展,使得传统的大学文化传播方式黯然失色。新媒体拉近了大学文化和高校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不断完善升华。2.3共享性有助于提升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渗透力和凝聚力。受时间、空间及载体的限制,传统媒体信息的共享难度较大。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限,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被大幅度提高。大学以学生这个主体的成长需求为主要使命,学生的知识、理想、目标的共识达成程度体现了大学的凝聚力与生命活力。新媒体的共享性能极大推进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更好地传承大学文化。2.4即时性助推了大学文化创新传承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即时性是新媒体的重要特征,为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提供了方便,在移动互联环境下,几乎达到同步传输的效果,极大改善了传统媒体传播的延时性。此外,通过移动终端,新媒体的便捷性的优势也展现出来,这些特性对大学生来说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大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又为新媒体的快速普及提供了条件。

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文化建设路径选择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文化建设,必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总体规划。3.1提高新媒体硬件建设。高校应重视和加大对新媒体平台硬件设施的投入,适应新媒体的服务模式,创新应用新媒体技术到各个宣传环节。要经常研究教师和学生对新媒体内容和技术的需求,尽力将新媒体的触角延伸到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全过程中。3.2建设高水平的新媒体管理队伍。高校新媒体管理队伍的建设情况直接影响大学文化建设水平。高校管理者要改变对新媒体的排斥心理,要在党委领导下建立高校文化建设组织机构,选拔熟悉高校文化建设、掌握新媒体相关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组成新媒体管理队伍,要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创新地进行大学文化建设。建设网络信息员、网络宣传员和网络评论员队伍,由政治敏感性强、政策理论水平高,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具备相关网络信息专业技能的优秀教职工和学生骨干组成。3.3创新新媒体管理措施。鉴于新媒体信息含量大、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在新时期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纽带和平台作用,高校要建立完善多样性的新媒体管理办法和运行机制。由于新媒体的建设平台具有易获得性,学校不同行政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等学术部门相继建立了自己的新媒体平台,信息的内容量和质量难以统一控制。因此,高校应该建立相关机制,为师生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信息资源建议和分类管理办法。高校新媒体应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分类分层次推进大学文化建设。要准确分析把握新旧媒体其特征,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自的传播优势,传统媒体要有利用新技术发展自我的观念,将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技术与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以及固定宣传媒介结合起来,全力打造全媒体学习平台,多层次、全方位对大学文化进行创新与传承[4]。3.4强化主流文化引领功能。在新媒体大发展的的媒介生态环境中,高校要重点强化主流文化的引导和教育,大学文化建设要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通过全校师生的凝心聚力共同建设健康向上的大学文化。一方面,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对不良思潮的辨别、分析和抵制能力;另外,要大力弘扬新媒体发展中的大学精神,使其更适应新媒体时代,促进大学文化的繁荣。3.5培养媒介素养和大学生文化观教育。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在面对新媒体环境下众多来源的各种信息时,某些情况下无法分辨正确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引导与教育,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对于新媒体的认知和素养。

作者:郭兆红 单位:新乡医学院

【参考文献】

[1]新媒体(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2016-09-05.

[2]《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教育部网站,2006年4月3日.

[3]杨状振.中国新媒体理论研究发展报告[J].现代视听,2009(5):11-16.

[4]李颂,张大华.基于新媒体视角的大学文化建设[J].当代教育科学,2013(15):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