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观价值认知与保护研究

时间:2022-05-08 08:54:17

文化景观价值认知与保护研究

摘要:传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重视资源点的评价与保护,易忽视琅琊山独特的文化与自然相互演进的过程与关联。从文化景观角度出发,对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价值的认知与保护,是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性工作。文章在对琅琊山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与评价基础上,分析琅琊山文化景观的物质表象和精神内涵,提炼文化景观价值和承载点,提出文化景观保护策略,并探讨该研究对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文化景观;价值认知;物质表象;精神内涵;价值承载;总体规划编制;琅琊山风景名胜区

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是在千余年历史和文化发展中形成的郊邑游憩地,是具有强烈文化特征、人文与自然水乳交融的部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内以醉翁亭、摩崖石刻为突出代表的文化遗产与自然山水环境和谐共生,反映了文化与自然在演进过程中的相互关联,是人与自然共同的杰作,具备强烈的文化景观特性[1]。2017年,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启动,对这一作为文化景观的典型风景名胜区而言,以资源点为对象,依赖自然、人文资源“二分法”区分保护对象的传统总体规划方法[2],忽视了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文化与自然的演进过程与相互关系,忽视了仍在不断发展的外界文化环境,对风景名胜区未来保护与利用存在不利影响。本文将从文化景观视角出发,梳理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价值,识别价值承载,探索保护策略,并尝试将上述研究应用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

1概述

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是我国第二批部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风景名胜区由醉翁亭片区、清流关片区、普贤庵片区三大部分组成,总面积约为115km2,为离散型风景名胜区。琅琊山自然风光淡雅俊秀,人文历史渊源久远:分布着我国北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地带石灰岩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天然次生林,山中沟壑幽深、泉清湖秀;自唐宋以来,佛僧道士及韦应物、欧阳修等历代文豪墨客为之开发山川、建寺造亭、赋诗题咏,留下大量卓越的文化遗产[3]。

2风景资源概况与特征

2.1风景资源概况2017年,在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期间对风景资源进行了普查与评价,共发掘以景物为单元的风景资源186个,其中自然资源86个,人文资源97个,数量较为均衡,整体表现出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各类资源种类齐全的特征。自然景源中,以让泉为代表的泉井12处、以深秀湖为代表的湖泊12处、以千年古梅欧梅为代表的古树名木22处,占较大比例;人文景源中,以醉翁亭为代表的风景建筑30处、以清流关为代表的遗址遗迹26处、以醉翁亭摩崖石刻为代表的摩崖石刻9处,占较大比例;代表性的风景资源都具备强烈的文化特征。通过对琅琊山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的评价,确定琅琊山风景名胜区资源分级:特级景源1个,属人文景源;一级景源15个,其中人文景源12个,自然景源3个。可以看出,琅琊山风景名胜区高等级景源以人文景源为主,自然景源为辅。2.2风景资源特征2.2.1历史悠久,古迹众多琅琊山始开发于唐,初有琅琊古寺,宋代建醉翁亭和丰乐亭等古建筑,明清皆有建制;历朝历代摩崖石刻众多;清流关“三古”闻名遐迩。2.2.2蔚然深秀,自然天成琅琊山自然景观绝佳,古人以蔚然深秀形容,高峰深壑、幽涧奇石、清泉秀湖,树木繁茂、百花杂陈,四季景异。大片天然次生林保存完好,其间丘壑林泉以其蔚然深秀、清幽淡雅而独树一格。2.2.3文山诗水,文景皆秀继欧阳修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后,宋、明代文人官员都乐于游憩于此,并作诗文以记其胜,涌现了大批以寄情山水为主题的诗歌文章。2.2.4宗教开山,历代营建佛教、道教在琅琊山皆有发展,推动了琅琊山作为古代滁州郊邑游憩地的开发,是琅琊山走向繁荣的根基。散落其间的古宗教遗址,见证了宗教与琅琊山相生相伴的源远流长。2.2.5城景交融,山水相连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与城市关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山水城市思想;滁州的山水形胜、清溪注流体现了古人的传统山水城市观念。“滁州十二景”作为滁州古代的景观代表,是城景相融的完美体现。

3文化景观的价值认知

3.1文化景观的物质表象3.1.1传统风景建筑和园林空间以醉翁亭为突出代表的中国传统风景建筑与园林空间点缀于琅琊山的山林自然环境间。醉翁亭亭园是极具文化氛围的园中园,园内有醉翁亭、宝宋斋、古梅亭等9院7亭,风格各异,反应了不同建造年代的时代审美,空间格调典雅,园内遍布摩崖石刻,移步换景,体现了传统江南园林特色。3.1.2历代山水诗文依托于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优越的自然环境,历朝历代涌现了大批以琅琊山山水为对象的山水诗文。以《醉翁亭记》为代表的山水文学作品,不仅突出表现了自然风光,更抒发了其所处历史境地中的情怀与感悟。琅琊山山水诗文呈现出了典型的中国传统格物情怀,见证了历史文人墨客与琅琊山的情感关联。3.1.3宗教文化遗产以琅琊寺、南天门、琅琊寺庙会为代表的琅琊山宗教遗产,自唐宋以来就以其宗教的号召力推动着琅琊山的景观建设。琅琊山佛教、道教、儒学共生的宗教局面,提升了人与自然的交融程度,展现了琅琊山不仅拥有以山水诗文为代表的上品位文化,亦具有以其宗教共融共生的下品位文化吸引芸芸众生的强大包容性。3.1.4历代历史遗迹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周边,以清流关“三古”、汉高祖庙遗址、柏子灵湫、南太仆寺等为代表的各类历史遗迹,记录着琅琊山周边自汉代开始的绵延不断的人类文明活动,充分验证了琅琊山人与自然共融共生的文化景观演进历程。3.1.5城景空间关系自唐宋开始的山城相望的景观格局传衍至今。明代时任滁州通判的尹梦璧将滁州最佳景致归为“滁州十二景”,其中大量景观为山城相互渗透的空间关系,体现了自然山水与人居空间的和谐统一,反映了古代滁州人民的生态观念。3.2文化景观的精神内涵历朝历代对琅琊山的营建,造就了琅琊山今日文化景观的魅力。不断的文化演进和景观变化使琅琊山见证了自唐代以来的山水文化、隐士文化、宗教文化和历史文化,传达出中国传统的山水观和人文精神。3.2.1寄情山水的隐士文化琅琊山见证了历朝官员文人既胸怀大志,亦寄情山水的隐士思想,“醉翁之意不在酒”更加凸显了琅琊山山水之乐带给无数文人墨客积极的入世态度。千年来,诸多有识之士在仰慕欧阳修山水之趣的同时,也推动了琅琊山的开发与文化景观的形成。3.2.2与民同乐的执政态度开发琅琊山,不仅是出仕者自身对自然山水的向往,更表达了其作为执政者造福百姓、为民请命的积极作为。与民同乐的执政态度尤其表现在欧阳修对丰乐亭和紫薇泉的修建。《丰乐亭记》中“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表达了其与民同乐的执政理念[4]。3.2.3开放豁达的造景理念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中的醉翁亭、丰乐亭都是古代著名的公共园林,是滁州民众重要的郊邑游憩地。其虽未精雕细琢,但承载了千百年来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高僧道士、平民百姓的游憩与休闲,尤其以亭为代表的风景建筑,其突出的公益性,使琅琊山文化景观兼容并蓄、高雅与世俗并存,反映出开发建设者极为豁达的造园理念。3.3文化景观价值认知与价值承载对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的物质表象和精神内涵的研究,可以得出:山水文化与宗教文化是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得以开发的根本所在,极佳的自然景观环境是琅琊山文化景观生存发展的土壤,历朝历代的历史环境是推动琅琊山文化发展与景观营建的动力;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双重互动,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相互渗透,反映了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铸就了琅琊山风景名胜区的文化景观价值核心(表1)。上述关系体现了琅琊山风景名胜区的发展脉络与演进性的文化景观完美契合,即文化是动因,自然是载体,景观是结果[5]。

4文化景观的保护

《文化景观保护与管理指南》中提出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保护过程包括“景观评价、规划、实施、监测和适应性管理”。该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为“在方法上取得一致;理解文化景观及其价值;提供未来的图景;确定管理目标;评价机会与挑战;用管理规划来组织和协调;确定管理战略;考虑如何实施管理战略;监测、评价,适应性管理;确定修订管理战略和管理规划的时间和内容”[6]。4.1现状问题目前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按照《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2020)》对大部分资源点进行了良好的保护,对文物等文化资源点进行了大量的维护和修复工作,对自然山水环境采取了大量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但受认知的局限性影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重视对资源本体尤其是文物古迹的保护,忽视了对资源价值的传承与利用,影响了对琅琊山文化景观的认知与宣传。2)重视对自然环境如植被、水体的保护,忽视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梳理与传承,尤其是对琅琊山文化景观的形成、发展、演进过程的认知、保护与宣传。3)建设发展过程中,对琅琊山文化景观的真实性考证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道路等风貌与工艺的真实性。4)忽视了风景区内社区发展与琅琊山文化景观的关联。社区是文化景观形成的重要力量,社区的管理不当不仅对琅琊山文化景观的保护造成了不利影响,也造成了琅琊山文化景观的价值缺失。4.2保护策略4.2.1明确与评价文化景观价值、载体及其空间层次在明确和评价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价值的基础上,明确价值载体极其所在的空间层次,包括实物载体和关联要素所在的空间范围[7]。对于琅琊山重要的价值承载点,基于要素所在环境及其所需塑造的空间氛围,按照《总体规划》的景区范围统筹考虑。4.2.2动态关注文化景观载体通过历史研究和现状清查,明确文化景观载体的演进历程和原真性,关注其变化与变化因素,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文化景观价值,对可引起文化景观演进的因素加以控制和利用。4.2.3充分展示与发扬文化景观价值在目前风景名胜区解说系统基础上,展示琅琊山文化景观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自然价值,使游客充分认知人与自然如何关联,如何结合,如何影响,如何演进,充分认识琅琊山文化景观是历朝历代人与自然共同的作品[8]。在风景名胜区下一步规划建设中,充分突出文化景观价值,塑造文化景观空间,彰显文化景观特色。

5文化景观价值认知与保护对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

在传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重视文化与自然要素单体,往往将二者区分对待,忽视文化与自然之间的关联与演进。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价值认知与保护研究能够对《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起到重要的基础和补充工作。5.1充实了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现行的《总体规划》中,对风景资源点与风貌特征较为重视,但对其内在价值与发展的演进历程较为忽视,造成了一定程度全面性缺失。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的认知,在资源调查阶段,以“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为核心,加强了对价值承载点关联要素的认识,吸纳了一定文化与社会要素,充实了资源体系;在资源评价阶段,提升了资源评价的高度,突出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其在漫长历史过程中的演进历程,是对资源调查与评价的补充与升华。5.2完善了风景名胜区保护培育规划依据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价值及其承载点研究,在以往《总体规划》基础上,更加关注资源点本身及其关联因素,以文化景观的视角,进一步充实和明确了保护对象。相关研究能够确定文化景观的真实性,且具备一定的动态性观点,能够对资源保护的影响要素进一步判断和控制。使风景单元划分与组织更加合理,完善了保护培育的基础性依据,起到支撑作用。5.3完善了风景名胜区风景游赏体系建设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的保护,可结合文化景观展示与传承的具体措施,增强琅琊山文化景观的可读性,完善风景名胜区解说系统,增强风景名胜区景点建设,充实风景名胜区风景游赏体系建设,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充分认知琅琊山文化景观是自古至今文化与自然环境充分互动产生的结果。5.4增强了风景名胜区特色与风貌塑造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价值的认知与保护,能够明确琅琊山文化景观的真实性,增强其可读性,进一步塑造风景区的景观特色与风貌。在《总体规划》中,文化景观价值认知与保护为特色风貌控制与引导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判断,明确了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景观风貌的引导方向:体现各类历史文化要素的风景建筑和园林景观、体现古滁州城景关系的大尺度空间景观、体现滁州历史变迁的历史演进性景观。

6结语

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在漫长的历史演进历程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山水审美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相互交织,是自古至今中华民族生态文明智慧的绝佳见证。对琅琊山文化景观的认知与保护研究,能够识别风景名胜区核心价值、承载要素与环境,能够充分认识到风景名胜区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相互关联与演进历程,积极完善和补充风景名胜区规划相关内容,增强风景名胜区保护与管理能力,提升风景名胜区价值展示和文化传承。

作者:薛全 单位: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