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时间:2022-11-27 09:52:54

艺术院校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摘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艺术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职责的重要体现,在参与该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艺术职业院校拥有四重身份———公共文化设施的提供者、公共文化产品的创造者、公共文化培训的承办者、公共文化普及的推广者。本文在归纳总结艺术院校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策略的同时,提出毕业生从事公共文化相关工作需要更多政策鼓励支持;学校专业、课程设置需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度契合;学校应改变被动参与公共文化模式,主动探索校馆(学校与文化馆)、校站(学校与街道文化站)、校室(学校与社区文化室)的合作模式,以期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而服务。

关键词:艺术类高职;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社区

一、艺术职业院校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内涵

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除了包括由政府主导建设为居民提供文化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也包括创作生产优秀文化产品,积极开展全民文化、艺术普及等活动,还包括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体系。在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的供给过程中,艺术类高职可以根据自身资源,找到参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契合点,以此进行相应研究,履行学校的社会责任。现阶段艺术类高职院校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具有四重身份:公共文化设施的提供者、公共文化产品的创造者、公共文化培训的承办者、公共文化普及的推广者。

(一)公共文化设施的提供者

利用自身资源,将学校现有资源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提供给附近居民。比如在保证本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下,向社会开放学校的剧场、博物馆、操场等场所,进行公益性质的公共文化活动。北戏拥有一座能够容纳600多人的少儿戏剧场,成为所处区域最为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该剧场在为学院正常教学服务的同时,自2013年6月1日至今,完成了“2013春夏”、“2013秋冬”等多个演出季的演出工作。学院在每个周末进行2场演出,以10—20元低廉的公益演出票价,为周边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演出服务,满足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精神文化需求。少儿戏剧场的四楼,还建有北戏书馆,作为北京评书传承基地,自2014年6月1日起坚持每周六晚演出2小时评书。低廉的票价、高质量的表演,使得北戏书馆成为北京市著名的评书演出场所,聚集了一大批喜好评书的观众。

(二)公共文化产品的创造者

艺术类高职还可以凭借其创作、演出等资源,创作出更多能够传播当代中国正能量、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文化产品,繁荣当地的文化市场,成为优秀文化产品的提供者,丰富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在创作这一环节,艺术职业院校还可以与社区、文化馆或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合作,提供艺术文化技术支持,帮助文化馆、街道、社区生产公共文化产品。北戏在近年来创排了一批能够体现中国核心价值观,反映中华文化精神的艺术演出作品。学院在首都市民文明办、北京市文化局的支持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理念打造出“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剧文化品牌,在各大中小学进行巡演,“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首都思想道德建设贡献了力量。学院还利用自身资源,创排了一批演出剧目,如新编原创京剧《少年马连良》、北京传统乐曲音乐会《燕落花枝》、舞剧《夕照》、京剧全本《玉堂春》、评剧《花为媒》和《金沙江畔》等,极大繁荣了北京文化市场,成为了优秀文化产品的提供者。

(三)公共文化培训的承办者

艺术类高职可以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和壮大群众文艺力量。广泛开展群众文艺活动需要加强基层群众文艺人才队伍和群众文艺骨干力量建设,而艺术类高职可以为群众文艺力量提供服务,从文艺团队建设、群众艺术普及、志愿者培训等各方面利用学校资源,参与培育群众文艺骨干的工作,从而帮助文艺骨干更好地开展积极向上的群众文艺活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北戏从2011年开始承接北京市文化局的“千名基层文化骨干”培训工作,自2011年10起至今已举办了六届,共计为北京市培养了2054名基层文化骨干。在北京市文化局着力推动建立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变“输送”为“配送”的过程中,北戏作为培训工作的承办者,帮助实现了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的对接,按照市文化局“六会”———会做群众工作、会组织活动、会指挥合唱、会舞蹈编排、会乐器演奏、会计算机技能的培训理念,对基层文化骨干进行了分阶段、滚动式、系统性培训。为达到培训效果,北戏凭借自身资源,选聘了校内外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进行授课,分别开设了《公共文化管理常识》、《大型活动策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志愿者服务管理工作讲解》、《图书管理》、《计算机基础》、《戏曲欣赏》、《音乐欣赏》《书法鉴赏》、《绘画鉴赏》、《读谱视唱》等理论课程以及《戏曲剧目课》、《戏曲身训课》、《合唱与指挥》、《葫芦丝演奏》、《舞蹈表演》等专业实践课程。

(四)公共文化普及的推广者

艺术类高职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全民艺术普及、走进社区(乡镇)、进校园等活动,推广艺术知识,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帮助吸引更多普通群众参与文化活动。艺术类高职院校还普遍拥有戏曲等专业,可以承担戏曲等优秀文化艺术的普及推广工作。与此同时,艺术类高职院校作为教育实体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国家文化科技创新的倡导下,可以将“互联网+”与传统文化遗产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符合时代潮流的传统文化普及推广内容,通过在文化中融入科技元素,以科技为支撑和载体,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弘扬与发展。北戏积极参与全民艺术普及活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参加北京市丰台区戏曲艺术节开幕式,并在园博园驻场演出;学院先后与顺义区北坞镇合作,开设定点服务工作;与门头沟区黑山小学签订共建协议,选派优秀青年京剧教师赴延庆,在当地为中小学开展京剧培训活动;学院与平谷区互相成为文化干部培训基地和学生艺术实践基地,在平谷区开设书馆,繁荣公共文化事业和培养优秀艺术人才;参加天桥民俗文化协会主办,西城区非遗中心支持的“天桥街道青少年暑期体验非遗文化(曲艺)”活动,为青少年讲解曲艺基本知识和技能。除此之外,学院还参加北京市政府组织实施的“文艺星火工程”、“民族艺术进校园”、“周末百姓大舞台”等系列演出上百场,积极推广艺术知识,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二、现阶段艺术职业院校参与服务公共文化体系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毕业生从事公共文化相关工作较少,需更多政策鼓励支持

在讨论艺术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时,通常需要在现实的文化艺术工作中,理清现阶段文化艺术领域所需要的人才都有哪些,需要具有哪些技能。现阶段在选择就业的途径方面,由于文化表演团体处境较为艰难,准入门槛较高,对准入人才的教育背景、专业技能水平、文化课水平等综合素质均有所要求,艺术类职业院校毕业学生很难与音乐学院、戏曲学院等本科高校毕业生同台竞技,往往在简历筛选环节,就因个人教育背景被筛选掉。因此很多的学生选择进入艺术培训机构或自主创业,从事艺术教学等工作,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为“北戏”)2016年质量报告中,将毕业生流向进行了分析,其中2015届毕业生签劳动合同的比例为42.50%,自由职业的比例为35.00%,可见劳动合同签订和自主创业在艺术职业院校毕业生中的情况十分普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在2016年质量年度报告中也明确表示“毕业生整体就业期望值偏高,集中在大中城市就业的意愿较为明显,正式签订就业协议书人数相对较少,劳动合同就业人数所占比例较高,艺术类学生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情况较为普遍”[4]。而在这些毕业生中,教师和演员成为就业的主要途径,例如北戏2015届毕业生中有33.3%毕业生的具体职业为“教师”,17.2%的毕业生的具体职业为“演员”,仅有1.1%的毕业生选择成为社区工作者。艺术类高职学院的毕业生,具备专业的文化素养,可以成为社区公共文化的教师,并通过在学校与社区相应的教学课程学习,具备有组织大型文化活动、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解决社区普遍存在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目前区、县文化馆一层级招收的艺术类人才普遍要求在大专以上学历,而在社区,由于人才的缺乏,这一就业条件放得更开,因此艺术类高职为社区培养合格的文化教师、文化组织员,并积极引导学生到基层公共文化机构工作,是解决艺术类高职学生就业的另一条途径,也是艺术类高职院校履行社会职责,解决公共文化体系构建过程中,缺少文化组织员、文化艺术教师的一大困境的重要实践。

(二)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公共文化服务契合度不高

目前艺术类高职院校开设公共文化、社区文化管理相关的专业艺术高职并不多,在搜索之后发现只有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和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专门开设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方向,而另一些开设文化事业管理的院校,如珠海艺术职业学院、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等,所开设的专业大多为文化事业管理,开设课程大多包括要进行文化事业概论、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笼统的文化管理相关的课程。但在公共文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基层公共文化活动的组织,需要具备像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文化站服务与管理、群众文化工作实务等这类实操性的课程。如果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进入社区开展社区公共文化活动的话,像组织社会学、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等这些社会工作专业相应的课程,也需要掌握,再配合在社区的具体实习工作,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基层公共文化工作者。因此,艺术类职业院校应更仔细地规划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的实操课程,有专业设置的学校应更加合理地按照公共文化体系的内容设计本专业课程,没有专业课程设置的学校,则应积极探索,开设相关选修课或基础课程,以帮助本校学生增长开展公共文化所需知识,助其拓宽就业渠道,使学校的毕业生能够更好地为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而服务。

(三)改善被动参与公共文化领域合作模式主动出击

现阶段艺术类职业院校参与公共文化领域的合作模式较为单一,主要体现在合作模式大多为被动参与,大多为上级主管部门下派的公共文化相关项目。而《意见》表示,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通过委托或招投标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按照《意见》的指导思想,艺术类职业院校应将参与公共文化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出击”。艺术类高职院校可以作为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社会力量”,仿照“校企合作”模式,积极承接政府公共文化设施管理的“订单”,建立校馆(学校与文化馆)、校站(学校与街道文化站)、校室(学校与社区文化室)的合作模式,由学校负责牵头,由学生作为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者,进行公共文化服务,这一做法不仅能为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了解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搭建平台,使其获得实践经验,为今后进入社区、街道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将学校资源与社区直接对接,为社区、街道公共文化提供丰富的服务和系统的管理。综上所述,艺术类职业院校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体实践模式还需要各校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只有在今后的办学理念中,更加系统理解并重视学校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体现艺术类职业院校的社会担当和责任。

参考文献:

[1]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评价与管理,2010,8(03):1-17.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3):5-13.

[3]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2016质量年度报告[EB/OL].2017-08-30.https://www.tech.net.cn/web/rcpy/articleview_sch.aspx?id=3414.

作者:杨楠 单位: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