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茶文化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分析

时间:2022-08-19 10:50:31

徽茶文化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分析

【摘要】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中国茶文化在种茶、制茶、饮茶、颂茶的过程融入了儒家礼仪、佛家禅道和道家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从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出发,浅议公共图书馆徽茶文化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意义和搜集要点。

【关键词】茶文化;图书馆;地方文献

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中国茶文化以其“儒释道”内涵包容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多方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产茶区域辽阔,受茶产区的地域性文化底蕴影响,中国茶文化外在的表现形式和内在文化内涵都具有其特有的地域性特征。本文立足于公共图书馆搜集、整理、保存、传播、利用人类知识信息资源的工作职能和社会职责,从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和茶文化影响,浅说徽茶文化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意义和搜集要点。

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溯源

据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叶源于中国,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早在神农时期,茶叶的药用价值就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成为日常生活饮料。从战国时代到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中国对茶的认识已印进了先古典籍的字里行间。南北朝之后,关于茶事的记载逐渐增多,从饮茶习俗、茶道价值到饮茶文化轶事,更渗透了茶文化精神之萌芽。唐时期,陆羽(733-804)著述的《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茶学专著,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被后世尊称为“茶圣”。唐诗人卢仝著有的《七碗茶歌》至今在日本广为传颂。同期,终身许茶者皎然及文坛大诗人李白、白居易、皮日休等都有百余多茶诗名篇传世。宋辽元明时代,茶叶是一直是中国独霸国际茶叶贸易市场的最重要出口商品,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也得以迅速发展。以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丁谓的《北苑茶录》、蔡襄的《茶录》为代表作,记载了当时茶业生产的兴盛和品饮艺术的探索。明代以朱权《茶谱》为代表的50多部茶书相继问世,成为中国古代茶书数量最多的时期。17世纪至鸦片战争间,茶叶虽然依旧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打商品,但其垄断地位已开始动摇。20世纪初,中国茶叶国际贸易逐渐为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等国之茶叶所替代,中国茶叶贸易的国际市场几乎完全丧失。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茶农学研究、茶贸易、茶艺术、茶文化等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中国年茶叶年总产量从1949的年产7500吨增长到2018年的261万吨,成为出口贸易中的重要商品,茶文化也得到广泛推广。各地各类茶农学研究院、高校茶学院、茶文化研究院、茶叶博物馆、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茶叶节、国际茶博会及其相关茶文化文献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茶文化在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中的潜性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二、徽茶文化的形成和影响

徽茶,狭义而言是指古徽州府所产的茶叶,广义的范畴应包括整个安徽省的茶叶。安徽土地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其中西部、南部的广大丘陵山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变化明显、昼夜温差大,得天独厚的土壤与气候条件不仅培育、种植了优质茶叶,成为中国名茶最多的产茶省,也使安徽成为中国名茶重要生产、批发、经营的重要省份和集散地之一。公元196-219年,东汉时安徽毫州名医华佗在《食论》中就已记载:“苦茶久食益意思。”两晋时,安徽茶业就相当兴盛,出产优质贡茶了。晋武帝时(公元265-290年)“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隋唐以后,茶叶已是安徽的重要商品。唐宋元明清间,安徽江南茶区名茶生产全面崛起,众多茶园、茶场和茶庄似颗颗明珠般点缀其间。陆羽《茶经》里叙述各地考叶品质记载:“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太湖县潜山者与荆州同,寿州下,生盛唐县(即今安徽六安市)霍山县与衡山同,宣州生宣城县雅山与蕲州同,歙州生婺源山谷下。”宋史记载嘉祜元年(1056)全国设16山场卖茶,其中安徽有5个山场。明代时期,徽茶产量达3500吨以上。清代时期,徽茶文化则趋于平民化普及。新中国成立以后,徽茶产业逐渐形成其商贸体系,迅速发展。21世纪的今天,徽茶文化不仅为我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安徽乃至全国的茶叶和茶文化事业作出显著成绩。2014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公布的100家全国重点产茶县名单中,安徽就占据了其中13席。在中国十大名茶之中,出自安徽的茶叶就占了三成,形成寿州黄芽茶、舒州天柱茶、宣州鸦山茶、池州牛轭岭茶、歙州方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祁门红茶、休宁松萝、敬亭绿雪、涌溪火青、岳西翠兰等名品茶,享有徽六名茶之美誉和辉煌。

三、徽茶文献的搜集要点

由于徽茶文化历史悠久、体系庞杂,在资料搜集与整理过程中存在领域广泛、形式多样等特点。因此,徽茶文献搜集应在茶文化原数据基础上遵循系统性、学术性、实用性的原则进行科学筛选收藏。(一)搜集范围。徽茶文献资源搜集应基于安徽省内各级各类图书馆、高校茶学专业、民间茶文学研究机构、各大茶叶生产基地、茶馆茶庄等机构,搜集范围包括历史资料、茶系资料、茶师资料、茶馆茶庄、茶文学等与徽茶文化有关的各类资料。图书馆馆藏资源立足安徽省内各级各类图书馆、茶博物馆、档案馆馆藏茶文献,建立安徽本地茶文献资源库。整序茶系资料是指所产茶系有关的资料,如绿茶、红茶、白茶等,茶系之下可分为具体的品牌、商标。此类资料分为综合资料与品牌资料。综合资料是涉及多个茶系或多个品牌的资料,归入茶系总论或红茶总论一类。品牌资料如“红茶-祁门红茶-谢裕大”品牌下收集包括企业介绍、注册商标证在内的各类资料。论著证书本省茶师及论著,影印收藏茶师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级别。茶馆和茶庄:茶馆是指经营性质的喝茶、品茶场所,而茶庄是指经营茶叶、茶具的茶店。相关资料,包括与茶叶文化有关的文学题材、影视频、音乐舞蹈、图片、茶具及其他资料,并按关键词维度进行归类后收集。(二)搜集方式。访求是地方文献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一是向收藏徽茶文化资料的各级图书馆、档案馆和茶商及个人通过呈缴本、交换、征集等方式获得。在访求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重视线索,通过访问当地非遗中心或非遗办、行业协会、茶企、茶师,搜集筛选茶文献资源元数据。购买对有历史价值的纸质文献,收录完整、价值较大的茶文化数据库,可以通过常规采购渠道购买补充。捐赠:当地非遗中心或非遗办,可获得与茶文化相关(茶叶制作技艺或茶叶习俗)的非遗申报书或其他资料。合作共享与本省高校茶学专业、茶文化研究会及茶叶行业协会合作,建立茶文献资源合作共享网络平台。征集:面向社会各界发出茶文献资源征集。(三)搜集原则。徽茶文献搜集时一定要遵循其时序性、系统性、史料性原则分类收藏。时序性原则是指所有资料在分类过程中都按出现的时间排序,如文献出版时间、商标首次注册时间、茶师出生年等,以体现资料提供上的连续性;系统性原则对搜集的所有类型的茶文献资源原数据进行有效分析,依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和著录标准,对原数据进行分类、著录,对不同类型的专题资料的名称、茶系、品牌、商标、时间、地点、载体形态、存放位置等信息,进行统一标识、索引和检索;史料性原则徽茶文献建设与研究不同于一般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徽茶文献对所收录资料需要加以仔细鉴别与筛选,只收录满足史料性、学术性和真实性三方面要求的资料,对广告宣传性质、与事实不符的资料,都不作收录。对史料真实性无法得到证实的需在收藏资料中加以说明并作考证。(四)搜集主体。鉴于目前关于徽茶文献主题资源收藏研究仍然还集中在茶叶文献服务的意义、现状与方针方面,缺少对徽茶文献资源建设的系统搜集、整理、传播和利用。本文认为应以安徽省图书馆为主体,融入省内各级各类图书馆、茶博物馆、档案馆及各种知名茶叶企业、茶馆茶庄、茶文化研究协会(学会)资源,在对徽茶文献资源的科学筛选、分类、著录基础上,建立规范统一的徽茶文献资源收集标准、整理揭示方式、传播平台,建立徽茶文化文献专题数据库和共享数据平台。同时,具备条件的各级图书馆可设立徽茶文化专题资源库和展陈馆。通过对徽茶文献资源这一载体的收集、整理与研究,不仅是追溯安徽独特的茶学文化,传承优雅的徽韵茶风,更是凸显安徽文脉、安徽元素,打造安徽文化名片、推进文化安徽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尹圣珍,朱世桂.徽茶、徽州茶商与茶文化传播初探%APreliminaryStudyonHuizhouTea,TeaMerchantsandSpreadofTeaCulture[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2]郑建新.徽州古茶事[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

[3]晋徽商茶叶贸易比对研究茶文化论文[D]百度文库,2016.

作者:管霞 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