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体育反贫困问题诠释

时间:2022-02-16 11:42:28

国内体育反贫困问题诠释

本文作者:赵春花何英李维希工作单位:吉林大学

体育贫困人口的判定标准及产生原因

休育贫困人口的判定标准在我国对体育人口的判定提出了十分具体的标准即: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强度以上。“国际上一般把每周参加7次体育活动、每次活动时间20-30分,为适宜运动强度,称为经常参加体育人口。把以健康、身心娱乐或以提高运动成绩为目标的每周参加3次体育活动、每次活动时间20-30分钟,适宜运动强度,(中等以上运动强度)称为积极主动参加体育人口。”[9]根据这个标准我们把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足一次的统称为体育贫苦人口。其中将每年参加体育活动在26次以上或52次以下的统称为边缘体育贫困人口,将每年参加体育活动不足26次的称为绝对的体育贫苦人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边缘体育人口有转化为经常参加体育人口的可能与需要。因此在我国体育贫困人口的反贫困中应着重考虑边缘体育贫困人口的转化问题。但受我国当代国情的影响我国体育贫困人口的产生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其组成成分也体现出多样性及复杂性。由于产生的原因不同导致不同类型的人成为体育贫困人口。在我国由于物质的飞速发展精神的相对滞后,体育贫困人口问题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其产生原因可以说受方方面面的影响,但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体育资源分布与分配不均、传统思想观念、教育不平衡、生理因素等原因造成。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我国由于受地理环境及政策的影响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及沿海和内陆经济差距十分大。据统计,“2007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31241元,西部仅为13073元,东部是西部地区的2139倍,双方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也都差距悬殊。”[10]反映出明显的不平衡。据第3次全国体育现状调查显示“经济不发达的农村人群构成了不锻炼人群的主体。占63.0%。而参加体育锻炼的城镇人数(64.2%)要比乡村人数(35.8%)多28.4%。由此可见,在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乡村人数显著大于城镇人数。无疑与城乡之间的经济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生活方面的差异所导致。”[1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育参与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精神文化。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以及欠发达的城镇,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制约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像在农村一般是关注与粮食生产有关的灌溉设施、住房问题及修路等,只有这些都发展上去才会去关心农民的业余生活方面,在农村体育发展中国家做了很大努力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只要农民收入水平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农民对体育的参与就会大打折扣。其次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由于我国一直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们的经济水平差别大占有的体育资源也就不同,因而对体育的需求也就各不相同,导致社会体育水准不断的变化提高。最终导致越来越多经济差的人口成为体育贫困人口。体育资源分布与分配不均体育资源的分布与经济发展程度有直接关系,在经济发达地区各种体育场馆\俱乐部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经济欠发达或落后地区体育场馆及俱乐部等很少甚至没有。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体育场地数量最多是广东省,有77589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9.1%;最少的是西藏自治区,有1057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0.12%。另外我国长期以来一直贯彻竞技体育优先发展的体育战略方针,将有限的资金大量投入到竞技体育中,因此导致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大众体育发展的结构严重不平衡,而且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体育场地大多数属于教育系统,占总量的65.6%,而对外开放率较低,仅为29.2$,开放体育场地利用率也不高。”[12]因此广大农民及很多处于社会边缘的人如农民工、下岗职工、来年人日、残疾人,由于受体育资源的限制很难参与真正的体育运动中,因而使得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出现不均和不足的现象。基于此体育资源的分布与分配不均是我国体育贫困人口出现的一个基本原因。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长期以来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成了一种中庸的思想,人们追求一种平稳与世界无争的状态,另外受:“重文轻武”“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等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人们把体育一般理解为野蛮的代名词。因此,在意识中存在一种对体育的排斥。尤其在中小学由于学生的自我意识还不成熟,一方面受家长传统观念的影响,降低了其对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受应试压力及体育教师的影响,对体育产生一些偏见,导致学生体育参与的权利受限,最终导致一些中小学生成为体育贫困人口的组成部分。正是受这些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我国居民的体育意识及体育消费观念普遍较差,因而在我国呈现出一些中青年的知识分子及工人很少进行体育锻炼,进而也成为我国体育贫困人口的一分子。教育不平衡科教兴国一直作为我国的重要战略,只有人们的科学文化知识素质得到提高,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才会提高,只有人们学习了某种文化知识才会具有某种能力。教育平等一直是我们社会所追求的,但由于受地理位置、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我国教育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正是由于教育的不平衡导致一些人的体育知识掌握丰富,技术、技能比较强,而另一些人的体育知识较为贫乏,技术、技能较差。“在针对居民受教育程度的调查中,发现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通常受教育程度较低,高中(含中专)及以上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均明显低于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初中及以下学历水平的人群占到了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的75.1%。”[13]由此可见受教育程度是影响体育参与的一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受教育好的体育参与途径与机会较多,体育能力强其体育参与意识较强而体育消费一般较高,受教育差的则相反,使得受教育差的对体育产生一种躲避心理,进而与受教育好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达不到社会体育参与水平而成为体育贫困人口。受生理因素的限制受生理因素影响而出现的体育贫困人口在这里主要指两种,一种是由于受一些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身体残疾进而参与体育的能力受限的人;另一种是随年龄的增加其运动能力减退的老年人。由于这两种人的身体条件限制导致其体育能力较差,虽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对其关怀,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地区差异大导致很多体育中的弱势群体难以达到社会体育的水准,进而成为我国体育贫困人口的组成部分。

我国体育贫困人口反贫困的基本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体育贫困人口的出现不是由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观念、教育、环境等因素综合造成的。因此只解决一方面的问题无法全面实现我国体育贫困人口的反贫困问题,在体育贫困人口的反贫困中有必要建立一套系统的工程。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综合性,既相互独立又互相配合,这里笔者主要从物质层面、意识层面、制度层面来讨论体育贫困人口的反贫困措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在我国由于经济贫困而导致的体育贫困人口是我国贫困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这些人应以政府政策为依托加大扶持力度,协调区域发展,扩宽就业渠道,保证这些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竞争的公平权利,提高工资水平,切实做到缩小贫困差距,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在其经济收入提高的同时对其进行引导教育,使其认识到体育的功能与作用,增强其健康意识,进而促进其对体育的参与及体育消费,最终走出体育贫困。加大对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开发及体育资金投入,以保证体育贫困人口参与体育的物质基础从我国两次体育场地普查情况的比较分析来看,“调查显示,‘四普’我国人均体育场地建设资金为31.06元,‘五普’仅增加了117.09元,‘四普’万人拥有场地基数为5个,‘五普’仅增加了1.58个;‘四普’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65m2,‘五普’仅增加了0.38m2。”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仍是当前导致我国体育贫困人口出现的一重要原因。从地区分布来看,西部地区是加强体育场地建设的重点。当地政府应抓住机遇积极加强西部地区体育场地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从城乡分布来看,农村是加强体育场地建设的重点。有必要在政策和融资渠道上向农村给予倾斜,也就是说在农村体育场地经费投入上要提供一定的政策优惠。”[14]针对我国社会上体育场馆、器材短缺及功能单一的现状,国家、当地政府与社会各体育组织应相互配合,根据实地情况合理开发当地体育资源,加大资金投入进行体育场馆及器材建设,同时继续深入开展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的开放,保证人们参与体育的物质需要。针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当地政府及有关教育部门应相互协调加大体育经费的支出,根据《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和《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等进行配备,从物质上给予保障,各级各类学校也应大力开发体育校本资源,提高对体育资源的利用。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及参与水平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只有其在学校期间对体育有一正确的认识,在其走向社会时才会从整体上提高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和参与,因而通过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进而将体育的先进知识、技术、技能等更好的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其体育的兴趣,最终以养成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尤其应加强贫困地区的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据有关资料显示。“1999年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有35万人,其学历达标率小学为80.68%,初中为64.08,高中为39.48%,而贫困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也远未达到这一比例。”[15]因此应加强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机制的建设,使部分教师的、学历、职称、能力等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并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与学习,使体育教师及时掌握先进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以及交流教学经验与技巧进而提高教师的的教学技术和纪念,最终将先进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传授给形式,使学生这一群体驺从体育贫困的行列。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建设,提高居民对体育的认识及参与水平在我国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参与活动表现出很强的保守性、集群性、从众性,因此要使人们参与到体育运动只,社会体育指导员应起到带头模范作用。既要做好组织宣传工作,又要在人们参与体育运动中给予正确及时的指导,提高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保证人们参与体育的热情以及安全性与科学性。但是由于受各地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只是摆设,基本处于一种“名存实无”的状态。因此应与国家政策为导向,实现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化,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建设而提高我国居民对体育的认识,提高运动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意识从而消除体育贫困。强大众传媒对体育的宣传性,使人们认识到体育的功能及价值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更加便捷,途径更加多样。“社会调查证明;经常看体育节目的人,其体育参与意识也较强,其体育行为的频度也明显高于一般人。”[16]由此可以看出有效运用大众传煤有利于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及体育行为,进而使人们认识到健康的本质,认识到体育参与是一种健康投资,进而加大对体育的投入,促进其进行体育消费,有利于引导体育贫困人口走出体育贫困。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居民的收入基本都用在了看病、入学、买房子等方面,体育消费意识低下,只有解决了居民的后顾之忧,人才会有参与体育的动机和可能,尤其对体育弱势群体在制度上给予保障的同时加强人文关怀。进一不加强和晚上农民参与体育的法律法规,只有积极建立农民参与体育的补偿机制几鼓励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对体育的参与权利及机会。在国家《全民健身计划条例》的指导下,各级各地政府制定符合各地体育参与实际的法规文件各级各地政府在制定体育的法规文件时应尽量考虑全面、完整、具有可操作性等,同时立足本地经济发展加大对体育资源的开发,切实保障人们对体育参与的权利和机会。各级各地政府应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加强学校及机关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的力度。另外由于我国研究体育法的人数较少,提出质疑及批评的更少,这不利于我国体育法的发展和完善。因此政府应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加强对体育法的修改和完善,并加大实施监管力度,切实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教育主管部门应定期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抽查,对未能达到学校体育要求的追究其管理责任,切实保证学生对体育的权利。对学校师资、体育资源不足的学校,加大体育经费投入的同时加大对经费利用监督,而且要协调社会各阶层力量及当地政府加大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保证学校体育的顺利进行。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探索着反贫困的道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已基本达到小康,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也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地区差异大等特点导致我国社会发展出现不平衡现象。在我国体育发展过程中,一直以来注重竞技体育的发展而对学校体育、大众体育的关注较少,而学校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发展好坏才是衡量我国体育发展好坏的标尺。另外受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环境等的影响各地体育发展也不平衡,因而体育贫困人口问题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通过上文的分析在我国体育贫困人口的反贫困应以体育资源开发与丰富为基础,以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及体育能力为关键,以国家政策法律为保障。但体育贫困人口的反贫困道路还很长,在体育发展中会出现更好的解决办法,同时也可能会产生新的体育贫困人口问题。总之,体育贫困人口问题是在体育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也应在体育发展过程中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