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析

时间:2022-01-15 02:43:58

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析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战略计划的持续推进,我国体育产业也快速发展和进步,体育产业在国家政策带动下,正处在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体育人才需求急剧增加,本文针对我国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研究和探索,旨在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发展壮大我国的体育事业。

关键词:体育人才;培养;课程;改革

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教学水平、素养提高、观念转变、实践强化四个角度剖析人才培养模式下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第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向实用型、服务型转变,“体育课程与课程体育”并轨,加强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着力打造地方特色体育项目;第二,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坚定不移地以学生为中心,重点抓学生实践能力(教法、示范、教案、讲解、科研、技战术、组织、表达等)培养,教学评价模式注重技能应用与创新;第三,体育教育专业建设与实践要以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基础,满足群众多元化健康需求;第四,应用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一专多能型逐渐向多专多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1]

一、综合素养的提高是培养高校体育人才的保证

体育人才要具备较强的理论文化修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在学校不仅要提高专业素质,更要相对拓展公共体育课,加强文学、舞蹈、思想等人文科学与数字媒体科学的教学,不断促进复合型人才的素质的全面提高。[2]要搞好第二课堂的教学。聘请相关专家讲课,拓展视野、增强修养、提高综合素质,创建教育的人文素质氛围,扩展知识层面、提高文化修养。

二、理论教学水平的加强是培养高校体育人才的基础

(1)公共课和基础课的拓展。以往的教师只是掌握单方面的专项教育方面的知识,新型课改以后,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精通专项知识,更要增加后续的储备知识,能够把专项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以满足体育人才的多方面需求。新兴的课程体系应在心理、适应、健康等内容上体现。[3](2)选修课多学科知识的增加。针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可以开设科学类、人文类、经济类、文艺类等方面的通识选修课程,通过学习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由此可以不断完善新型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4](3)专业课模式的精选。现今各专业设置科目比较单一,仅仅开设相关专业的课程,并不涉及其他专业的知识,因此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种相对脱离实际的课程设置造成体育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合理,视野不开阔,适应社会能力低。所以,需要改变“为运动、为技能”的理念,注重树立科学的核心课程价值观,探索潜在的课程模式,促进新型模式的发展。[5](4)相关课程内容的丰富。全民健身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各企业单位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竞赛,体育人才有了发挥特长的地方,不同程度上增加了人才锻炼的机会、增强了人才的进取心。在课程设置上形成“宽口径,厚基础,课程多样化、小型化”的模式,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出路,也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必然要求。[6]

三、转变理念和思想观念是培养高校体育人才的必要前提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带来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一些教师对课标不理解、无法渗透,导致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在认知上出现问题。因此,要树立健康至上的体育指导理念,提高对新课程标准的掌握能力,把新的理念传授给学生,改变传统的为运动、为技术的理念,改革培养体育师资的单一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指导能力、扩展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拓宽实习渠道是培养高校体育人才的关键

一是拓宽渠道,加强学生体育能力培养。学生单一的学习渠道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拓宽学生学习体育相关理论和技能知识的渠道,使其多方面、多层次地学习相关知识。通过实习增加工作经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锻炼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使自己尽早顺应社会的需求。[7]二是建立教育实习基地,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企业实践的时间安排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应该尽量延长实践的时间。采用体育教育理实一体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体育专业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校培养的体育人才能真正转变成新型复合型体育人才。

五、强化高校教育教学实践是培养高校体育人才的根本

体育教育教学应该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体育的教育课程必须由以往的“为运动、为技能”转变为以培养体育人才的综合能力为主。(1)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基本的体育教学活动是一名教师应具备的特有的能力,也是体育指导者所具备的相关能力。(2)通过媒介和平台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经常组织体育赛事,通过竞赛来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课余时间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如舞蹈社团、跆拳道社团、轮滑社团等,锻炼和培养体育人才的组织协调能力,使学生得到综合发展。

六、优质资源的开发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

(1)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科学规划体育学科在学校中的地位与发展,合理构建体育教师队伍的人才结构,引入和培养学科的带头人,打造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实现队伍的合理化层次,补齐教师队伍序列,提升整体体育教师素质。(2)注重提升教材质量,顺应时展的潮流,构建立体化、多样化、多元化的教材层次。(3)提升体育教学职能,充分发挥体育课堂本身的作用价值,加强教学管理与教学投入,主动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可参与的体育环境。(4)加大外部环境、设施的投入与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体育环境是推动学生体育参与的又一因素,同时保证一些新项目设施的引入,吸引学生参与其中。

七、结语

体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不断提高体育人才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使体育人才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同时探索一条有效培养体育人才的方法,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参考文献:

[1]董国永,李慧.试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J].四川体育科学,2006(2).

[2]刘宏达.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J].电子制作,2014(9).

[3]黄汉升,陈作松,王家宏,季浏,方千华,贾明学.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与解读[J].体育科学,2016(8).

[4]苏玉东,赵建.谈对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体育人才的研究[J].科技展望,2016(17).

[5]龙佳怀,刘玉.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全民科学健身的实然与应然[J].体育科学,2017(6).

[6]付然.大专院校体育教育改革与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探析[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4).

[7]金涛.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思想[J].当代体育科技,2017(35).

作者:张峰 单位:吉林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