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投掷训练的作用

时间:2022-05-14 02:47:58

多媒体技术在投掷训练的作用

摘要:传统高中投掷训练模式仅有教师的口述与肢体示范模式,造成学生不能掌握投掷专项技术动作与体能训练方法,因而不利于提高运动成绩。将多媒体技术的录像、图像、音影、动画等方面的功能运用于投掷训练中,可使投掷训练过程形象生动,让学生有直观感受,便于了解与掌握最新的投掷技术与训练方法,从而克服传统训练模式的弊端,提高训练效率,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中;投掷;训练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投掷训练展现出科学化、时代化、系统化等特点。为适应其发展趋势,多媒体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训练之中,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投掷技术水平,丰富了体能练习方法,是投掷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一种教学技术[1]。下面,笔者从师生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实践出发,阐述多媒体技术对高中投掷训练的良好促进作用。

1多媒体技术在投掷训练中的运用

投掷运动包含有铅球、铁饼、标枪、链球4个项目,其共同特性是运动员需要将自身力量作用于器械,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技术动作将器械控制在投掷区域内,是以投出的远度为依据,以力量为基础,以速度为核心的速度力量性项目[2]。多媒体技术的录像、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功能,可对投掷技术中肌肉的瞬间变化进行慢动作展示,可对出手角度与出手速度进行量化评定,进而对握持器械、助跑、最后用力、保持身体平衡的完成度等进行定性的评价。

2多媒体技术在学生训练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2.1多媒体技术在学习投掷技术上的运用。完整的投掷技术极其复杂,教师在讲解、示范动作要领时,常常描述得不够清晰透彻,易使学生只能模糊理解动作概念。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投掷技术训练中,借助影像资料、动画视频的播放、慢放,可将难以讲解的动作要领加以清晰讲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3]。同时,利用其对投掷技术中的“助跑”“转髋”“超越器械”“最后用力”等技术环节进行深入讲解,可使动作表象清晰地刻画在学生的脑海里,有利于其掌握技术动作。2.2多媒体技术可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多媒体技术可让学生主动去认知、模仿技术动作,便于其了解、学习投掷技术的发展趋势,更新训练手段与方法,与教师探讨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而提高运动成绩。2.3多媒体技术便于学生评析自我训练效果。运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录像、录音、照相等功能,非常便于学生自我分析与评价训练效果。例如,将录像运用到投掷技术的训练中,可方便地记录学生完成投掷技术动作的结构,再通过回放分析动作结构,就能纠正错误环节,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投掷技术。又如,学生利用录音功能可以对每个动作环节进行自我表述,从而便于其更好地在大脑里形成记忆,进而固化技术动作。学生在自我评价与分析中,可加深自身对投掷技术的认知水平,从而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

3多媒体技术在教师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3.1丰富教师训练手段。在高中投掷训练教学中,教师常在训练教学中存在训练手段单一、未做到因材施教的缺陷。为此,有必要采取措施丰富教师的训练手段,以便在训练中做到有的放矢,不断完善学生的技术与体能练习。好的选择是,教师利用音影、视频、文档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实心球”“皮带牵引”“持杠转体”“持片转髋”等方法,不断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投掷技术水平与完善体能训练方法。3.2更新教师训练理念。如何打破教师的固化思维,促其学习先进的训练理念呢?笔者的回答是,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资源中找到与投掷技术相关的教学视频、体能训练视频,以及投掷运动周期训练计划等文档,借此就可以有效帮助教师更新训练理念、训练方法、训练手段等。3.3客观评价学生的训练状态教师及时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训练状态,能够科学调控竞赛周期的专项训练,可直接体现出教师的业务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根据主观判断而不能对学生的训练状态进行科学的考核。然而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录像、拍照等功能,就能对学生的训练表现进行动态监控,从而掌握学生的实时训练数据。例如,利用高清摄像机可记录学生投掷动作时的肌肉用力顺序,再在计算机上加以分析,就能直观地掌握学生的训练效果,及时给出合理化建议,使学生精确掌握投掷技术。

4结语

大量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投掷训练之中,可以推动高中投掷训练朝着科学化、系统化、时代化的方向发展,能使学生直观地学习投掷技术与体能训练方法;可在头脑中建立准确的动作表象,掌握科学发展体能的技能;可使教师丰富教学训练手段,更新训练理念,全面而科学地掌握学生的训练状态。

参考文献

[1]李佳静,刘敏.新时期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田径教学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田径,2016(11):39~40.

[2]阚福林.以力量为基础以速度为核心———铅球训练的体会[J].中国体育教练员,1994(1):11~13.

[3]王飞.探讨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校田径训练中的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5):21.

作者:韩季 单位:朝阳市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