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论析

时间:2022-12-01 08:00:5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论析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供需关系存在着结构性失衡。作为主要供给方的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需求方的大学生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客观需求。但是,“供需两旺”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却呈现出供需错配的现状,即供给体系中的中低端甚至无效供给过剩,优质供给却相对不足,大学生的需求总体无法有效满足。未能协调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什么、怎么教、教得如何等问题中所蕴藏的深层次矛盾,是优质供给相对不足的主要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要从供给侧入手,用改革的办法优化课堂、师资、保障等要素,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供给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塑造大学生内在精神世界“总开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和核心课程,事关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个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等内容由供给方传递至需求方的过程,其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精神层面要求,更呈现了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精神发展的自觉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需求方主要指大学生,供给方则是一个涵括国家、高校、教师、教材、课堂等诸多要素的有机体系,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取决于教学中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程度。

一、供需错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困境之相

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保证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供给,大学生个体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困惑和求索产生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然需求。供给量的充足并不意味着需求的充分满足。在供需错配的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出中低端甚至无效供给过剩,优质供给相对不足的状况。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责任。共产党人从不掩饰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2]的战斗口号。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具有主动开展人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和现实自觉。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3]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作用和责任愈加凸显。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4]2018年,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责任作了明确表述,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5]。2.大学生个体精神发展的自觉需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及其价值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够实现。人的社会化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表现为个体思想和行为对社会价值导向由抗拒、怀疑到认同、践行的长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精神世界常发生着两种甚至多种思想、价值体系的激烈交锋,外在呈现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种种困惑。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快速建构阶段,这种思想和价值上的困惑表现得尤为凸显。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夸美纽斯认为:“只有通过恰当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人。”[6]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大学生才能解开人生之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解答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等困惑。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7]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应该像盐一样不可或缺,在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困境。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事业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但是,这些并不能掩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较弱的现实。一般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较弱的主要原因或源于供给能力不够,亦或源于需求水平不足。面对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和大学生求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困惑的刚性需求,在“供需两旺”背景下仍出现的教学成效较弱的局面,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显得有些“尴尬”。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供给能力的不足会造成大学生需求的外溢,即面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困惑的大学生无法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获得帮助,只能转而通过网络或其它渠道探寻答案。大学生的思想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别的主义就容易趁虚而入。显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较弱的主要原因不在“需求侧”,而在“供给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供给侧改革,先后出台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等系列文件,推动并实施了“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力求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各要素的优化和调整,减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无效、低效供给,增加优质供给,从而实现教学体系的供需和谐。

二、供不应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困境之因

供给的终极价值在于满足需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的主要原因是优质教学资源供给不足,大量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资源虽占据着课堂却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洞悉优质教学资源供给不足的原因,必须剖析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什么、怎么教、教得如何等问题中所蕴藏的深刻矛盾。1.教学内容的辩证性与机械性之间的矛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具有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学术性,而且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学术性讲究的是课程体系的专门性、系统性、理论性等,而政治性讲求的是政治信仰、价值立场等方面的正确性。大学生所期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融合了正确价值导向和系统学术知识的理论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政治性与学术性辩证统一,每个知识点都贯穿着正确的价值导向并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学术理论支撑。现行的2018年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既坚持了政治性对学术性的价值引领,又体现了学术性对政治性的学理性阐释。但是,这种政治性与学术性的二维特性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挑战。有的教师片面强调“知识本位”,未能理直气壮“讲政治”,存在弱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现象。有的教师则只知“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全盘说教,未能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理论的彻底性内蕴了政治性、学术性二者的辩证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旦未能辩证处理好教材内容的政治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便难以让学生彻底信服,师生之间亦无法建立起有效的价值沟通链接和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2.教学方式的创新性与传统性之间的矛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状况的改善和大学生获得感的提高,离不开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性发展。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8]时代在塑造着我们,我们也在创造着这个时代。当今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等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手机已经由普通的通讯工具变成了大学生生活的必需品。课堂中的手机早已跨界成为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主要“竞争对手”,教师常常不得不跟手机争夺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我们必须正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给传统课堂带来的挑战,更应该珍视,这也是动力和机遇。鉴于此,教学必须改革,必须走线上、线下融合的信息化改革之路。”[9]当前,高校必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充分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向支撑作用,有效抵制其负面影响。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不能弱化课堂教学的地位,不能片面地以实践活动、网络课堂等代替课堂教学。同时,课堂教学应该是严肃性与活泼性的结合,要坚决杜绝那种只有娱乐性而没有政治性、学术性的课堂。3.课程考核的综合性与片面性之间的矛盾。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最主要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考核不仅应该包括对大学生进行一般性的知识内容掌握情况的测试,更要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道德素质等进行考量。知道并不等于认同,认同亦不等于践行。《尚书•说命中》云:“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培养的是“尊德性”“道问学”(《中庸》)二者辩证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合理测量思想政治理论课达成这一培养目标的程度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上主要存在两种问题。一是弱化课程考核,片面地以课外作业、课堂点名等开放式个性化考核代替期末的闭卷课程考核,考核过程走形式、不严谨。二是“知识本位”性的期末闭卷考核,试题内容着重测量学生对知识性内容的掌握情况,却无法判断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成长性。

三、供给侧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解困之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供给侧改革,就是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出发,以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为目标,用改革的办法优化课堂、师资、保障等要素,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解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等困惑的针对性,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教学资源供给,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要求。1.优化课堂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政治性与学术性的辩证统一、价值性与知识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加强对学术性的引导,另一方面也要在学术性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崇高的价值追求”[10],既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又全面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是优化教学内容。坚持问题导向,紧扣改革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学生成长过程中遭遇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困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加以阐释和解答。转换话语表达方式,提高教学语言的生动活泼性,不空谈理论,坚持在事中说理,在情中化人,不断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及时把党的方针政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落实好实践教学内容,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等教学内容,创设条件增强大学生的实景体验。二是优化教学方式。推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实施“三维度”课堂教学改革,即通过“学生课前5分钟时政分享”“雨课堂手机APP辅助教学”等形式革新教学方法;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地方优质文化资源等进课堂革新教学资源;通过开展“专题式教学”“翻转课堂”“对话式教学”等革新教学形式。三是优化教学考核方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教分离工作,邀请外校专家、教师匿名出卷,提升本校教师的教学动力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是优化课堂教学平台。开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班,逐步构建校院系三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体系,培养一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榜样。2.优化教学师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是教材内容的传递者,而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教学成效考核的实施者。“思政课教师的供给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决定思政课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决定能否真正培养出又红又专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11]一是在教师素质要求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学习和领会党的方针政策,并把党的方针政策及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素养和理论学养;要有发现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创新教学内容的基本功;要有驾驭课堂,有序组织课堂的教学能力;要有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教学呈现方式,开发视频公开课、微视频课的能力。二是在教师素质培养方面。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四层面”互助互学机制,即建立健全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分别设置的教研室(组),充分发挥其组织教学作用,引导其开展各类教研活动;构建二级学院层面的教师互听互评和教学督导员听课的机制,帮助教师持续改进教学质量;构建学校层面的新教师听课、青年教师磨课、优秀教师上“大一新生第一课”的机制,打造教师校内沟通交流平台;构建校外优秀教师来本校上课和本校教师外出交流的机制,打造教师校际研课平台。三是在教师素质评价机制方面。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面有突出成绩或贡献的教师设立特殊的职称评聘路径。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聘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党政干部、社科理论界研究人员共同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3.优化教学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的课堂、教师等要素作用的良好发挥,离不开教学保障体系的支撑。一是要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研究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不断推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高水平优秀成果。要把学科研究方向聚焦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上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纳入学科建设规划,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二是要优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完善马克思主义学院各项体制机制建设,及时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发展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阵地。三是要优化高校协同育人的机制。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的建设,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统筹开展各类“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客观记录、科学认证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经历和成效,推进“第二课堂”成绩评定的规范化、制度化。鼓励和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类学生社团的发展,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

作者:姜强强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