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探究

时间:2022-11-28 09:01: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探究

摘要:文章阐述了“大思政”教育观的内涵与本质,分析了协同创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并从建立“全员化”的管理机制、“全过程”的参与机制、“全方位”的协同机制、“全领域”的工作机制四个维度,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路径。

关键词:“大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

近年来,“大思政”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和研究趋势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方兴未艾,而且拥有越来越高的呼声。把“大思政”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形成育人的长效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方向。“协同创新”通过汇聚各要素契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以及内在诉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与不断创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试图从“大思政”与“协同创新”理论出发,将教育诸要素进行整合与系统优化,构建全过程、多维度、全覆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体系,以期在组织管理方式、体制机制创新、实践范式构建等方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合力。

一、“大思政”教育观的内涵意蕴与特征

“大思政”教育观是一种从全局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它以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观”为哲学基础,以“以人为本”为工作理念,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方法论,以期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内容和环节的有机统一和整合,从而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亲和力与感染力。具体来说,“大思政”教育观的内涵意蕴与特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1.主体多元,形成整体效应。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畴中,所谓整体、全面是与局部、片面相对应而存在的,包含了世界的普遍联系性、世界的变化发展性以及人的整体性三个既相互联系又逐步递进的内容。[1]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方面不是孤立、互相排斥的,应注重人员参与的广泛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性以及发展变化性,要求各方力量都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要发挥全体师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形成“共生性”和“共在性”的关系。诸方力量要相互融合,统一于多维整体之中,建立各方之间的充分沟通与合作,达成有效的协调与整合,确保彼此的目标能够连续一致,起到相互强化、合作无间的作用。2.体系开放,注重动态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世界以及中国的发展大势紧密相关,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相连。因此,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树立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新情况与新变化的“大视野”。一方面,要具有开放的思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贴合时代的变化,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渗透性,不断引入开放、丰富、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内容,使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方法,运用互联网、多媒体等多种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与生动性;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延伸,形成学校、企业、家庭、社会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要具有动态思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创造的精神、发展的意识,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和过程性,重视环境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适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与方法。3.内容丰富,突出引领创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研究的最新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还要直面大学生思想上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回答理论与现实问题。在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众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一方面要更加突出思想引领,着力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另一方面要更加突出改革创新,在理念、技术、教育方法与途径等方面加强创新,促进显性与隐性结合、纵向与横向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与亲和力。4.方法实践,强调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以实践为动力,必须坚持以实践为基础。具体而言,要倡导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生产劳动、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2]开阔大学生的理论视野,改变他们的思考方式,使他们既在“学中做”,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领悟,为他们深入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提供更多的机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二、协同创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协同创新即通过资源、知识、行动和绩效等方面的整合,促进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资源优化、知识共享、行动同步以及系统匹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就是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理论和实践领域,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协同,形成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协调配合的整体系统,[3]实现育人力量和资源的深层次融合和无缝对接,形成同向同行的整体态势和教育合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协同创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协同创新契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高校担负着不断为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的重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其总体性目标是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即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参与主体虽有各自的侧重和目标,而且其目标指向呈现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包含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等方面,但是在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总体目标上具有共同性。目标的共同性和一致性,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主体之间进行协同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可以尽量减少成员之间的冲突,进而改善整个组织的总体协同,有利于各子系统间的优化组合和协同整合,形成实现目标的总体合力。2.协同创新适应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参与主体需要协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大学生群体等多元参与主体共同参与,呈现明显的多参与主体性。虽然各主要参与主体的角色和职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互相依赖、互为依托,需要共同努力、互相协作。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个环节需要协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标、内容、方法、机制、评价等多个环节,需要建立协同机制,为各环节的互动合作提供保障,实现整体功能的最大化。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发展领域需要协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包含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等多个方面,既要推进这些领域内部的协同,又要在各领域之间进行协同创新。可见,协同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性、关联性、秩序性和开放性的重要支持,无论是在协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部诸多相互关系,还是在统筹外部组织的互动调适、纵向的分层体系以及横向的良性互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3.协同创新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视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必须通过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协作,加强内部协同、外部协同、横向协同和纵向协同,在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有机构成不可分割系统整体的基础上,保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一致,促进系统内外各关系之间的协作一致,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合力,如此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跟社会发展的大潮,不断与时俱进。

三、“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路径探析

1.树立整体意识,形成齐抓共育的“全员化”管理机制。学校每一个部门都有育人的职责,每门课程都有育人的功能,每个人都是育人的主体。在顶层设计层面,高校要上下“一盘棋”,建立“一体化”管理系统,形成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协调落实,基层院系积极作为,师生员工全体参与,管理部门、教学部门、后勤服务部门协同合作的体制机制,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全面育人的局面,发挥各教育主体的优势,协同发展并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除了要发挥各部门的育人功能以外,还要完善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如教学和教育管理制度、表彰激励制度、质量监控制度,以制度进行引领和规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2.构建课堂体系,建立多方融入的“全过程”参与机制。构建“大课堂”就是要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构建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实践课堂为补充、以网络课堂为拓展的“三位一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课堂”体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思政课程”角度来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政学科”,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大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渗透力和感染力。从“课程思政”角度来讲,各个学科、专业的教学中都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要充分挖掘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中的宝贵育人资源。从“思政教育”的角度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贯穿课堂教学,还要通过开展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等活动,发挥所有活动的育人功能。在信息化时代,作为全面覆盖、高效灵活与开放性强的传播媒介,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鲜明的“交互性”特征,是一种“扁平式”共享以及主体对话的教育过程。因此,要协同好“线上”和“线下”的关系,充分发挥大数据、新媒体等优势,使其相互支撑、相互融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系列“互联网+”项目,结合“智慧校园”建设,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让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从而增强教育者的主导性、主体性和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参与性,实现信息的双向互动,促进教育效果的良性循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实效性。3.加强资源整合,实现全面结合的“全方位”协同机制。“全方位”协同机制是指在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大环境中,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措施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同向同行、共同发力。从政府层面看,不仅要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通过制定具有引领性、前瞻性的文件和制度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以及内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制度保障、法律保障、资金保障,还要积极发挥监管职能,加强考核、监督,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化和规范化。从社会层面看,要善于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大环境中培养学生、锻炼学生,使大学生将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从家庭层面看,大学生政治意识的树立、道德观念的培养、文明礼貌的养成、美好品格的塑造等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后盾。从学校层面看,学校要建立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切实解决大学生所想、所需、所学、所盼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协调各方资源,实现学校与政府、社会、家庭教育的有效统一。4.加强师资力量,构建多维参与的“全领域”工作机制。队伍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并创新发展的保证。要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目标,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师资队伍的大格局。在“大思政”视野下,“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一个教师都负有“育人”的神圣使命,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之“大”就在于此。在“教书育人”的语境下,“育人”实质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不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诚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更大的责任,但不等于担负着全部责任。专业课教师也应把专业技能的传授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以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起来,发挥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各参与主体不仅要高质量地履行职责,还要具有战略眼光和协同能力,培养自己跨领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冠中.马克思主义整体观下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读[J].岭南学刊,2016,(5).

[2]叶扶荣.蔡元培德育思想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12).

[3]褚凤英.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3).

作者:张莉 胡芝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