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共5篇)

时间:2022-06-23 08:12:0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共5篇)

第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的身份具有双重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是教育主体(教育者)与教育客体(受教育者),二者也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二者的关系、地位一直都十分明确:即教育者占据主动地位,按自己的要求和方式向受教育者“灌输”教育信息,受教育者只能被动地接受“灌输”。但网络时代是由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作用形成的,网络环境下主客体互动的本质同样是主客体之间你来我往的往返活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沟通。这种双向互动是教育者由“灌输”者转变为“对话者”,受教育者也由单方面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互动主体”,主客体双方身份表现出了双重性,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教育主客体互动的模式由主客分开向双重角色转化

网络的虚拟性、超时空性促使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角色的相互转化,同时,大学生作为我国网民的主要构成主体,近年来智能客户终端设备的飞速发展也使微信、微博等即时通讯方式在各个高校生根发芽,这使他们接受外界的教育信息更加主动和广泛,接触的信息也更加多渠道更加复杂,大学生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这些通讯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教育者已经不再是必然的教育主体。网络时代,信息资源获取的机会是平等的,这就使教育者不再占据获取教育信息的先导和支配地位。另一方面,教育客体日益表现出明显的主体性特征,尤其是新媒体的出现和广泛的影响,是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和价值认同。

(二)教育主客体互动的方式由传统的人—人的直接互动向人—机—人的间接互动转变

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式就是人与人“面对面”的直接互动,在时间和空间始终保持一致,角色是不平等的:一个是占据主体地位,一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地位,教育的方式也一般采用训导、要求、批评等。但现在,面临网络时代不可逆转性的到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将迎来颠覆性的转变,电脑逐步成为虚拟社群成员的沟通媒介“,键对键”这种即时的在时间上空间上不要求一定一致,更加宽松的接受信息教育的方式将会逐步取代“面对面”的教育方式,在这种“人—机—人”的互动方式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网络世界是绝对平等的,都拥有平等的话语倾诉权、意见表达权、信息使用权。引导、启发、倾听等已经成为教育者使用的主要手段。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趋向模糊,地位日渐平等,发展成为一种朋友式的角色关系。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的拓展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在教育的动机、内容、形式等方面并没有太多选择和自主权,教育信息的内容比较单一。但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截然不同,网络兼有报纸、广播、电视、智能客户端等多种媒介的优势,微信、微博、QQ、MSN等对话平台提供了更加广泛全面的信息。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已经由“给什么,就吃什么”的被动接受性状态,转变为“我喜欢什么,就选择吃什么”的主动选择性状态。具体表现在校园网络新载体上:

(一)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用丰富的形式表现出来,增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建立专题网站开展专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依托其他网站进行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各类媒体提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等形式,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是化解学生思想问题的渠道

网络信息的开放性、互动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为在网上开展思想工作、解决学生思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过网上心理咨询、网上职业咨询、专家在线答疑等多种形式。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生涯发展教育、心里测评、性格测试等,帮助大学生科学正确地评价自己,了解自己,启发学生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疏导学生的思想问题。

(三)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是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窗口

大学生在校园网上的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其中蕴涵了青年大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通过BBS、聊天室、校园论坛、网络调查、咨询信箱等各种形式,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随时收集、存储、检索、分析、处理来自学生哥方面的思想信息,全面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深度分析原因,妥善处理解决。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持久创新性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在课堂上的说教灌输为主,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一般是在课堂上,课堂以外很少进行交流。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和其他各门课程一样进入网络。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改变了灌输式的教育,变成双向互动的教育方式,内容更丰富,吸引力更强。同时,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主动的运用最新的网络发展成果,由于网民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只要具备基本的电脑操作能力,就可以利用你要用的任何合法的技术,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运用一切对大学生思想、心理健康等有利的因素来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赋予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新的网络技术,这样不但与社会上最新的观念想法保持一致,而且能让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信息,这样就会事半功倍,提高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但同时利用最新的网络技术成果,必须从大学生最真实的心理需要出发,关注学生关心的内容,换位思考,与学生在虚拟世界里更好的沟通。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和跨时空性,即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提高了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更高地要求,另外,网络这一特点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应该发挥网络的优势,积极推进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化,即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利用网络交换,传输包括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形式的教育信息,达到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感知、教育、激励、调控的目的。

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持久创新性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首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依据是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理论是教育界理论最新的发展成果,是教育界建立在长期的实践上的最新教育成果,具有对教育规律更科学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也属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遵守教育的一般规律,因此利用最新的教育理论,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创新。其次,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创新具有不可阻挡的持久性。就像大学生手中的智能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让人目不暇接一样,网络时代的到来是颠覆性的不可逆转的,网络技术的运用只能是螺旋式上升或者波浪式前进的。因此,运用这些技术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会不断地持久地创新。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的教育方法必须是持久创新的。不同时代的大学生接受所在大学的教育与心理辅导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能不断的提高自己与时俱进的能力,不断的与学生的心理、想法保持一致,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学生才会更加配合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更好的完成工作。第二,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想法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今时展如白云苍狗,日新月异,大学生都是身心刚刚发展成熟的成年人,他们的可塑性极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极强,并且更加积极主动接受新鲜事物。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也加入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为了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要想很好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深入大学生的心理,弄清楚他们的想法,站在他们的角度上看问题想问题,做到与时俱进。

作者:柳春光工作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我国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相关情况

互联网容量大、即时快捷、交互性强和全球开放等特点在拉近世界距离、丰富我们课余生活和娱乐手段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灌输着不同的信念和知识,使我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逐步渗透和改变,影响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大学生网民总量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三十二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的网民数量达到了5.9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656万人”[1],而学生群体是中国网民的主要增长点。在不同学龄时期的网民中,大学生的上网时长远远高于其他学历阶段,长达21小时一周,受网络影响较大。

(二)我国大学生网民的网络应用情况

由表2可知,我国大学生网民的网络应用主要集中在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网络音乐以及即时通信四个方面。其中,大学生运用网络进行信息获取的需求远远高于其他群体。而网络游戏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占据着较高的比重,主要是因为“在网络游戏中谁都可能成为最强者,掌握生杀予夺的大权。当周围有一群优秀的同学,在竞争中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时,转向游戏去寻求内心的平衡点,大学生是在潜意识里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确证自己的能力。”[2]

二、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高校教学过程中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大学生网络群体的快速增长,高校网络环境的优化建设等,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途径,但同时也给传统德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要以网络这一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要分析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利弊关系,才能趋利避害。

(一)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机遇

首先,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获取德育信息的渠道。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再仅仅照搬课本知识或根据个人经验获取德育信息从而对学生进行授课。而是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更新、更多的德育内容,实现德育信息的现代性和实效性,更能体现与时代同步的精神。其次,使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趣味性和多样化,增强了德育工作效果的影响力。在互联网逐渐普及的情况下,改变了以前德育工作者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即不再是传统的课堂讲授、课后谈心等单一形式,而是可以通过开展观看视频、制作PPT讲解等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具趣味性以及多样化,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更容易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提高了说服力,增强了德育工作效果的影响力。最后,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不管是科学发展观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不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在教育工作中也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教育工作者可以在网上进行远程教育,学生也可以在网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而不是被动全盘接受,成为信息的主动获得者。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不再仅仅是被教育者,被接受者,他们也可以成为网上德育内容的者,这就优化了德育信息的传播方式,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传播。

(二)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首先,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对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网络社会具有异质性,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这就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有别于现实社会的德育工作新阵地,提供了一个德育实践的新舞台。然而,面对着这个新的阵地和新的舞台,如何在网络文化的自由空间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则成为了德育工作者的一个新课题。这些都是传统德育所没有涉及到的内容,也是对如今的德育工作者的一个新的考验。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技术的接受能力和电脑软件的掌握程度等都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次,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着德育对象的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主要集中在高校大学生这一主体人群上,这一阶段的人群正是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巩固的阶段,这一时期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目标,正是处于热血青年时期,很容易受到网络一些煽动性信息的影响,包括网上泛滥的不良网站或不良信息、偏激思想或言论、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网络游戏中的弱肉强食或血腥暴力的场面等都在冲击着大学生已有的价值观念,进行着意识形态的渗透,大学生对它们认识不足,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也往往会潜移默化地被这些新兴事物所影响,做出一些激进的事情。再加上大学生本身具有的个性化、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征,使他们的思想状况更加复杂化,从而使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开展。最后,网络的虚拟化容易使大学生形成人际交往障碍。网络将全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际沟通不受地理位置的约束,“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为虚拟的甚至带有欺骗性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可能,这决定了网络交往游离于社会规范之外,从而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人际交往的信任危机。”[3]而且网络的虚拟化容易使大学生向往虚拟世界,而对现实世界产生陌生感,也使学生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网上交友方面,正如表2所展示的,大学生运用网络进行即时通讯占到了95.1%,而个人空间和微博则占到了80.8%,减少了和社会接触、和同学交往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使德育工作者在开展个人、集体与国家,私德教育以及公德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时面临不少的困难。

三、运用网络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网络时代,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巨大机遇,也提出了种种难题,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抓住机遇、利用机遇的同时勇于面对挑战,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难题。这主要通过转换教学观念、完善教学途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这三个方面来应对网络带来的挑战,将网络转换成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载体。

(一)教学观念方面

教学观念是指“教师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所教课程、教学方式、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个体性认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师的教育行为具有指导作用。”[4]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一个人的意识也应该随着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在网络化的今天,德育工作者也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以期能够更科学更有效地指导自己德育工作的开展。

1.坚持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德育工作者应该转换自己关于德育范畴的思想,形成整体性的观念。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不仅仅是处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维空间,德育工作者也不应该仅仅把德育工作或德育内容局限于这三个领域。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原则。首先,要求建立相关部门对德育工作进行统筹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是体现在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方面,它是在学生的课堂学习和生活习惯当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高校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性原则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单独设立德育工作部门和教学工作部门,改变以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生活的现象。其次,要求教师树立全局观念,开展多方位、多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网络在大学生中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学生还处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网络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因此,德育工作者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注重德育工作的整体性,树立全局观念,而这个整体性包括统筹家庭、学校、社会以及网络这四个方面的德育工作。最后,要求高校形成齐抓共管的育人机制。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原则就要求高校要充分利用各个部门的有效作用,挖掘各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因此,高校的各个部门要加强沟通和交流,相互支持和配合,尽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校园实现“无死角”区域。

2.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网络公德。在信息化、网络化社会来临的今天,德育工作者应该转换自己关于德育内容的思想体系。在注意提高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道德情操或是加强法制教育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网络公德。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大学生的心理发育已经基本成熟,但是相对于中学时代师长的严格管束而言,大学校园自由的空气环境让他们难以适应以及造成闲散放逐的现象,自律能力欠缺。而大学课程设置的特点使得高校大学生拥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运用网络,认为自己能够把网络玩弄于手掌之间,不受网络的奴役和控制,殊不知自己却陷身于网络中而不自知或是无法自拔。德育工作者在这个时候就需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这一特征,然后再培养其自律能力,从而使之对网络形成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应用,减少学生沉迷于网络,养成不良行为,形成网瘾以致荒废学业的现象,防患于未然,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德育知识和教育,而不是以网络社会的弱肉强食、血腥暴力为其判断标准和行为准则。其次是培养学生的网络公德。大学生如今处于家庭、学校、社会和网络这个四维空间里,这决定了德育工作者的德育内容应该在培养家庭个人私德、学校社会公德的基础上增加网络公德。德育工作者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应该把网络诚信问题、网络文明问题等内容归入道德教育内容之列。同样地,德育工作者的德育效果也应该体现在网络公德的好坏程度上。

(二)德育教学途径方面

现在的大学生有自己的特点:理想远大,但目光往往狭隘;独立性较强,但作风较散漫;自我意识强,但集体主义观念偏弱。[5]因此,作为一个高校德育工作者,就必须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以及心理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建设网络德育体系,施行网络道德教育。德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提供的条件,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建设相应的网络道德体系,施行网络道德教育,在网上开展虚拟教育实践活动,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性、灵活性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实用性相结合,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教育。首先,要建设网络德育体系,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信息化时代下,为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力度,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通过在网站上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新闻为主体,辅以学生自由讨论板块等内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学习的途径加强自己的思想意识的培养和塑造;其次,要施行网络道德教育,开展以网络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如在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时候可以采取开展网络倡议活动、成立网络德育论坛、建立网络德育网站或开展网上社区服务,把抽象、复杂、空洞的理论转变为具体、生动、形象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应用。而大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教育的比重相比于网络娱乐和网络通讯而言,是少之又少,这也说明了建设网络德育体系,施行网络道德教育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2.完善和更新德育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德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要完善和更新德育内容,通过互联网获取更新、更丰富以及更符合时代性特征的知识,使之更贴近大学生实际,做到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需要。首先,要善于从学生中寻找道德榜样,让学生感受教育的现实性。每个高校总会有自立自强的榜样,总会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也总会有坚决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楷模,充分挖掘以及合理运用这些学生榜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或是组成内容,能够有效消除英雄高高在上,教育泛泛而谈的消极影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其次,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实用性。学生都喜欢新颖的知识和独立的思考,而不是陈旧的观点和百年不变的机械式接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就首先要完善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代接轨,和社会互动。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将祖国、社会和党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对学生在交友和待人接物等方面进行相关的教育,以期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方面

1.提高现代思想意识和信息网络素质。网络的普及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我们无法改变的时候,就要学会适应。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在网络社会中,不是一味排斥,而应该是转变观念,形成现代思想意识,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掌握电脑应用技能,提高自身的信息网络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从容迎接网络时代带来的挑战,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就要转变自身的观念,特别是一些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教师,要辩证地看待网络的利害关系,不能一言以蔽之。新生事物总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互联网作为新的事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善于利用互联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便利的基础上,还要预防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消极作用和影响,提高自身的现代思想;其次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电脑知识,对网络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正确的认知,这样在运用网络这一载体的时候才能够轻车熟路,进而增强自身的信息网络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网络搜索、PPT制作等相关技术,丰富自身网络知识的同时提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趣味性和科学性。

2.要求德育工作者“身正为范”。如今,除了要求德育工作者“学高为师”之外,还要求“身正为范”。老师应该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值得学习的典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网络文明观念。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做到文明上网,在上网过程中不浏览不良网站,不偏激言论,不助长不良风气,要理性地对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言传身教,亲身示范,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文明上网,理性地对待网络,才能更好地进行网络德育的教育。其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网络的内容纷繁复杂,西方思想和人权观念不断冲击着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的传播和学习,如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思想政治觉悟低、抵抗能力弱等原因,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信仰产生动摇,那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实效性必然大打折扣。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要坚定自己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引导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作者:黄日成工作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

第三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展望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原因

目前教育界普遍认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是从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对象、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情景等六个方面来分析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所以由此可以看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存在不足的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素质较低,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不能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还有教师自己本身存在思想和行为上的严重缺失,甚至会在课堂上宣扬不道德的思想观念。这样素质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会给学生带去严重的负面影响。其次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不能胜任满足教学需求,在学校发展较好的教师常常会担任专业课的教师,而担任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往往是学校的干部或者是辅导员,他们的工作任务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工作不会投入太多的精力,另外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能力也比较缺失,对学生没有实质上的思想方面的帮助。再次是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职业化水平不能适应该岗位的职责要求,思想教育工作岗位地位较低,待遇自然也不高,思想教育工作人员很少会专心的工作,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的把它当成一项事业来做。

(二)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是客体,但是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出来的热情并不像对专业课或者是体育课一样,他们往往缺乏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另外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存在一定偏差,对思想教育认识不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地强调了社会的功能,忽视和否定个人存在的价值,强调的是教育的主体性而并非以人为本。在思想教育有效性的研究中,关注更多的是社会需求和教育质量的需求,并没有真正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没有去研究和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给学生的作用。另外很多学生甚至教师也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本偏向政治,在思想方面没有可取的内容,而恰恰有人对政治方面的内容会选择无视,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不足

(一)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意识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过程中,研究的视野并不开阔,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跟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没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研究的指导,在研究的成果中,更多的是对大学生教育的分析和就事论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不仅是为了发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更多的是研究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具体措施,但是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最为缺乏的是深厚的理论底蕴的支撑,并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成一个整体来研究,另外在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失效的原因时,体现的是某一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的重要性,缺乏全面的研究,所以在评价有效性的同时常常会顾此失彼。在现有的理论研究中,常常采用的是方法套用,并没有建立一套自己的研究方法,所以在研究过程中会出现方法不适用,也无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二)对有效性内涵认识不足

对于研究者而言,对“有效性”三个字的理解只会停留在结果上,并且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停留在教育的成果上,这是一种直接探讨的方式,但是这样的方式是针对某些特定的问题开展的,对于这样的研究方式得出的结果就会让我们产生疑问,难道大学生情绪上的发泄就是思想教育方面出现了问题吗?这在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相关学者认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举措之一,当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得到了提高才能教授给学生正确的思想知识,另外教师还要掌握多种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中,要把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提高教育有效性的一项重点投资。

(二)激发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

在现代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接受的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如此,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激起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要让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能够自觉的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中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展望

目前国内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总体有三个大的趋势,首先是问题领域的创新趋势,也就是说要整体考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问题,全面分析、研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最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效开展。其次是方法上的改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方法上作出了改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思想教育的有效性。虽然国外相关方面的研究方法要更加的先进,但是在研究内容上还是缺乏整体性,在方法上也就无法满足我们整体性研究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创建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另外一个趋势是研究向职业化靠近,当代大学生毕业面临的就是社会和生存的压力,所以在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过程中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职业发展的作用,将其跟学生最关心的内容挂钩,就会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着很大的帮助。

五、总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不仅能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还能提高学生在思想方面的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用正确的态度去生活和工作。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需要一个长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去改进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只有不断改进,不断进步,才能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作者:张英琦1张忠明2工作单位:1.吉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四平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

第四篇:大学生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一、移动互联网成为大学生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可行性分析

(一)移动互联网推动了大学生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

移动互联网给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广泛的交流空间、相对无限的自由,其延伸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内涵。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比较单一,内容较为枯燥、方法较为单一、信息较为滞后,这些制约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汲取,甚至忽视或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依托移动互联网开展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有利于改变以上弊端,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内涵,增强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相长。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提供了新平台。即时通讯(QQ、飞信)的广泛应用、SNS社交网站、微博等网络媒介的兴起,微信、米聊等即时通讯类软件广泛流行,极大提升了移动互联网络使用的交互性。包括、微信、博客、论坛、网络社区等交流平台。尽管移动互联网育平台缺乏传统教育平台的权威性、纪律性,但更具亲和力、互动性、灵活性,更加贴近了青年学生的网络需求,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互动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二)移动互联网提高了大学生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

移动互联网缩短了教师和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拓展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和新手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信息种类并接受信息的快速传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兴趣特长、心理特征、学习能力、知识程度等个性特点,同时可以在短时间内与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网络交流互动,在双向交流探讨中研究问题、寻求共识,提升教育实效性。

二、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握的导向

(一)扩大大学生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多样性

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公共空间”,个性化的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强调与教育对象的交流互动,注重教育者自身个性魅力的培养与展示,注重对网络知识的更新和网络文化的了解,弱化教育场所和教育时间的特定化。上述“三重一弱”的特点决定了需要掌握个性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根据大学生个体对载体的偏好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沟通方式和手段来实现,如微博、微信、手机短信,QQ、SNS、论坛等手段相结合等等。

(二)提高大学生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针对性

一方面,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利用各种载体的独特特征,发挥特定载体的优势,打开大学生的心扉,获得交流对话的机会,而不被90后大学生盲目地拒绝;另一方面,只有抓住具体的载体特征,让这一载体与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紧密契合,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形成强大的教育内驱力和教育自觉。

(三)坚持大学生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平等性

在3G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交流,要将教育的主客体放在平等的地位,在教育主体进行渗透性和感染性教育的同时,激发教育客体的积极性,并关注他们的信息反馈。

(四)坚持大学生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规范性

3G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有严格的组织和制度保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移动互联网平台的管理需要整合学校人、财、物资源,发挥各种资源的协同效应。同时建立移动互联网平台领导、协调、信息管理、危机处理等制度,保证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正常运行。

三、高校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思考

(一)高度重视并积极发挥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要适应主体角色的转变,把尊重大学生的个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充分把握大学生个性特征,聚焦大学生主体地位,迎合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偏好,主动运用移动互联网媒体创新,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渗透式的方法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教育理念和内容、工作体制和机制、工作模式和手段的创新,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实效性,使得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育人环境同步发展。

(二)精心构建大学生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三大交流平台

首先,要建立移动互联网校园网络公共交流“大平台”,利用手机短信平台、手机飞信、手机微博、微信、手机音频广播等平台开展学生工作,为学生提供基本办公、通知等服务;第二,整合校园媒体的优势资源,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中平台”。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大量制作开发集思想性、知识性、人文性于一体移动互联网媒体新“产品”,实现校园网络资源供给,用优质的校园网络资源和卓越的用户体验,吸引学生主动使用校园网络,提升大学生使用黏度;第三,以院系为单位,建立师生双向沟通“小平台”,实现互动交流。根据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心理问题等将在校大学生进行类别划分,并通过班级博客、校园论坛、手机QQ、手机SNS等与学生进行在线双向或多向交流和心灵沟通,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发挥移动互联网媒体的辐射力、吸引力、感召力和渗透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积极加强大学生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

大学生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应从三个方面加以建设:一是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知识培训,普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知识,促使其主动开展面向新情况的工作研究,提高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二是建设熟悉移动互联网媒体资源开发的专业队伍,负责移动互联网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的采编、制作、更新工作,使移动网络技术与高校优质教育内容无缝对接,构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优质校园网络资源;三是建设善于运用学生喜欢的流行网络语言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吃透摸清博客、SNS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的优势和使用规律,开展交互性强、针对性强、引导性强的网络教育活动。

(四)强化基于手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管理支撑体系

3G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强化移动互联网校园信息管理支撑体系。一是开展媒介教育和移动互联网文化体系建设,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促使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新媒体观念;二是加强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监管与化解机制建设,认真研究大学生移动互联网应用规律,主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变能力,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提前防范,对移动互联网的价值影响实施有效的监控、化解和合理的引导,在校园形成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

作者:董文波工作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第五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分析法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益分析方法的内容及作用

1.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益分析方法的内容

大学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益分析方法就是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进行利益诉求的详细分析,将分析得出的结果运用到平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作为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知己知彼,从而能够较好的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体地来说,就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平常的工作中,首先努力做到对学生深入细致的了解,了解学生的兴趣、性格、家庭以及学生的思想,对学生产生某些行为的因素,从物质利益诉求和精神利益需要等两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一般来说,行为主体产生某些行为都是基于一些自身利益,无论是物质利益还是精神利益,只要我们把握准了,摸清楚了,那么对其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变得十分轻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我们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合格公民。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利益需求成为了我们开展工作的着力点和关键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益分析方法就是要在全面认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找准这个着力点和关键点,尽量避开消极因素,充分发挥积极因素,传递社会正能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振奋大学生的精神,鼓舞大学生的斗志,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为大学生的各项活动提供强大而持久的动力。必须注意的是,在对大学生进行利益分析时,既要对其物质利益作分析,也要对其精神利益进行分析。事实上,精神利益分析应该是利益分析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一个难点,它在是寻找受教育者的思想产生根源。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运用利益分析方法时,要把物质利益分析与精神利益分析有机结合,并以精神利益分析为主。片面强调物质利益分析,忽视精神利益分析,或单纯的精神利益分析都是错误的。

1.2利益分析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和他们的利益有关”。由此可见,利益对于人们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利益分析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主要是可以更准确的把握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以及由此可能衍生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让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预见性,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从而能够引导大学生主动自觉地把自己的行动朝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努力,使之早日成长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2,3]。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的全球化水平逐步提高,一些社会不良思潮开始冲破大学本身脆弱的藩篱,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思想,引导着大学生们的行为。而我们一些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对此还尚未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可信度因此而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灌输式的思想引导理念和方式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式基本上还是没有摆脱“灌输式”。思想引导的渠道大多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灌输,具有十分浓厚的说教意味。众所周知,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普遍有一定的叛逆心理,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有着自己的观点,而这种“灌输式”的理念和方式则极易让学生朝着相反方向去发展,即是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往往也不易得到学生的认同,这样一来,不仅无法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而且会增加我们后面工作的难度,在学生和老师之间构筑起一座思想交流的壁垒。

2.2粗放式的教育管理模式和举措

青年大学生具有易冲动的性格特点,部分学生甚至因此而会做出一些有悖学校纪律和规定的事情,他们也总是会出现一些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对此,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采用高压态势,对问题学生要么批评教育,要么上报学校学生管理部门予以处分了事,很少有与学生深入交流,了解学生犯错的根源。如此粗放式的教育管理模式和举措极易让学生产生消极心理,自暴自弃。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出现学业无法完成、性格缺陷明显等较为严重的问题,进而成为社会不良人士引诱的对象,影响学校和社会的稳定。

2.3校园文化建设的滞后性和趋同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灵魂。一所大学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意味着这所大学生会有什么样的精神。不难看出,大学文化有着强大的凝聚功能和同化功能,有助于引导和激励青年大学生奋发向上。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对大学文化作用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到位,一些大学的文化建设大多比较滞后,且同质化倾向严重,无法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是思想引领出现真空地带。

2.4未充分发挥网络和新媒体的作用

网络和新媒体的出现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挑战,当然也是一大机遇。对于网络和新媒体,如果我们不去主动占领,则它会成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如果我们充分运用,则它会成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网络有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灵活等优点,其越来越受到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在积极探索网络和新媒体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图搭建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但总的来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博客、微博高高在上的教育心态没有改变,网络还仅仅只是被作为一个窗口或者说一个平台,对网络和新媒体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博客微博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十分的呆板,无法唤起青年大学生的兴趣。

3利益分析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将利益分析方法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绝不是形式所迫,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题中之义。基于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几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举措。

3.1建立平等对话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高校和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多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开展对话交流。要与学生定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同时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把了解到的学生的情况填写到到学生的成长档案里。这样一来,一是可以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二是可以缩小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再被认为是“说教”和“洗脑”工作,便于学生接受。

3.2建立真诚帮扶机制,进一步加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

问题学生作为高校的一类特殊学生群体,不仅应该引起学校和老师的高度重视,而且应该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学校和老师要鼓励问题学生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课外活动,在与他人的相处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尽量避免其产生被遗弃感;学校和老师还要经常关心问题学生的学习生活,要把问题学生的情况及时通报其寝室室友、班委干部和任课老师,请求他们也给予其更多关心和帮助,让问题学生能够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逐步改正转变,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目标。

3.3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青年学生成长

校园文化是高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体,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和表现。正如“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的道理一样,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应竭力避免同质化倾向。各高校要结合学校所处地域位置的地域文化、学校办学的历史文化以及学校办学目标等来建设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具体到实践就是要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具有学校特色、与学校育人目标相结合、与师生兴趣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等感染引领师生,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达到用先进文化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

3.4实施“红网”工程,建设青年学生喜爱的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作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面对青年学生爱上网、喜欢从网上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新形势,我们既要充分运用微博、腾讯QQ、博客等新媒体,同时也要大力建设传播正能量的思政专题网站,积极主动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在实践中,我们还可以组建起一支由学校思政工作部门领导的,以学生为主的“网络红客”队伍,密切关注舆情,引导学生思想。但必须注意的是,我们的引导须与学生贴近,要坚决反对脱离学生、脱离实际。

作者:赵梦岩工作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