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政教育完善思路3篇

时间:2022-05-27 06:11:59

大学生思政教育完善思路3篇

第一篇

1、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一是具有较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现阶段这样的大学生,多数为“90”后、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物质生活比较优越,其成长过程备受父母、长辈们的关爱,几乎没有经验过磨难。在这种生活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无论是想问题,还是办事情都会首先站在自我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具有很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过多的在乎自己的感受,而不在乎其他人的感受。这一心理因素直接导致学生的生存能力、独立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都很差,当面对问题时,他们容易产生焦躁、茫然的情绪,通常以逃避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二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各地方之间的经济差距、个人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人与人之间坦诚交流越来越少。此时的大学生除了需要面对学习压力之外,还要面对人际关系压力、就业压力以及其他竞争压力等等,这对于本已内心脆弱的大学生来讲,无疑于雪上加霜。

2、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2.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现阶段,我国各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流于形式,无法真正的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课程内容陈旧,不关注时代变化、社会变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变化,也不注意学生听课的反应,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2.2学生对学校后勤工作经常抱怨。目前,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日益社会化,许多高校采用后勤管理公司来为学生提供服务。这种相对独立的管理方式,一方面使学校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来提高教育水平;另一方面却降低了学生对管理的满意度。这是由于后勤管理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追求公司利益的最大化,为学生提供的是物质层面的服务,而非精神层面的服务。当代大学生更加强调人性化的服务,对企业所提供的服务要求较高,就目前状况来看,后勤企业显然是无法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的。

2.3辅导员队伍力量不足。近几年,我国高校持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持续增长。而扩招来的学生的素质往往参差不齐,学习成绩差距很大、心理素质有高有低、家庭经济条件相去甚远。相对比较之下,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近几年却相对缓慢,这在无形之中就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强度。辅导员的日常工作非常繁琐,大到党的教育政策的落实,小到检查学生宿舍的卫生,根本抽不出时间对学生的思想层面进行关注。而辅导员又是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岗位,他们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着重要影响。所以,想要全面推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3、加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3.1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来对待:一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大学生都有一段对前途迷茫不只所措的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要从学生的性格、兴趣以及特长等方面入手,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帮助学生制定阶段性目标,教育学生掌握实现理想的方法;二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全国范围内的扩招,使高校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想要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指导,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论坛、QQ群等方式,将学生组织起来,统一进行管理,而论坛与QQ群的管理员可以由学生来担当,这样既可的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2提高后勤管理服务水平。学校的后勤服务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最为紧密。因此,更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一是在饭菜价格、活动场所使用以及其他服务费上要合理,使学生们消费得起,同时接受学生的监督,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二是经常组织公寓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对公寓管理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三是加强学生公寓的安全管理,杜绝使用违章电气。

3.3做好辅导员工作。针对当前辅导员数量不足的情况,高校必须要抓紧时间,招聘更多的辅导员,以满足扩招而带来的辅导员人数不足的现状。辅导员要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必须要经过培训,强化他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是辅导员在日常工作时,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对于一些生活困难的学生,辅导员要帮助他们申请助学基金。要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就业以及情绪问题,使学生们真正的体验关爱,从而提升对学校的归属感与信任感,这有利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二是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适当的渗透思想政治工作,主动宣传党的教育方针,组织学生探讨党的相关政策、国际形势等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

4、结论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竞争压力较大的心理特点。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选择越来越多,大学生发展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多,面对这样的情况,高校必须要加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合格人才。

作者:杨辉工作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第二篇

一、充分利用主流传播媒体,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环境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其作用,离不开主流传播媒体的支撑。重视主流传播媒体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环境,一是充分发挥文化产品的道德育人功能,创作生产更多讴歌高尚情操、反映主流道德价值的优秀文化产品,使人们从丰富的文化产品中汲取精神养分、感悟道德力量。二是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进步伐,丰富和创新创新道德建设的载体,在创新运用现有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板报等宣传阵地的同时,提高对互联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起作用的重视,充分发挥国际互联网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传播迅速,时效性强的优势,利用QQ、微博、社交网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网上交互方式,让不同层次、不同样式的载体竞相发挥武装人、鼓舞人的重要作用,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生动活泼,效果更加深入持久。三是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要对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挖掘,力求升华,不断推出精品,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发挥互联网、移动数字电视等新渠道以及信息网络设施在传播中的突出作用。

二、密切关注心理情感空间,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教育人的工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被教育者达到知、情、信、意、行的统一。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充满诸多矛盾。这些矛盾在深层次上体现在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因素中,在浅层次上表现为人们某种心理上的不平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科学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被教育者心理活动规律进行分析,把握被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并控制和引导其行为。同时,还要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通过与教育对象的积极的情感交流,可以调整、缩短甚至消除与教育对象的心理距离,增加教育对象的信任感,主动激发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教育活动才会有效,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

构建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需要学校、政府、家庭等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思想政治教育要调动和运用社会上各个方面的力量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还要使学校、家庭、单位、社区、各种社会机构等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情,仅靠有限的专业的教育者来做思想政治工作是不能最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的,只有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一种意识,最后将这种意识自觉转化为一种行为,才能真正提高其时效性。

四、健全制度政策,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亲切感人的理念和口号,也需要法律和法规作为基础和保障,以立法的形式约束民众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各项经济、社会政策对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行为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靠学习教育的软约束,也要靠制度政策的硬约束。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逐步形成引导与约束、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促进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在制定出台有关政策时,既应注重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也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积极倡导和鼓励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保护人们求真求善求美的积极性。

作者:梁静工作单位: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第三篇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向全党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1]的战略任务。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三化”的重要内容。面向大学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其实质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通俗化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大学生中进行宣传和普及,使大学生知晓、理解、接受、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随着新媒体时代悄然而至,网络信息的传播迅速、表达自由等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的结合必将极大地拓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转变观念,牢牢地抓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与时俱进地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确保在大学生群体中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水平。

(一)从理论内容的抽象化到理论掌握的普泛化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抽象的、逻辑的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生动具体、易于接受的理论,并为广大群众真正认同和接受,通过理论的“普及化”让广大群众感到身在其中。这样的理论才是彻底的理论,是抓住事物根本的理论,才是能变成物质力量的理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微博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提升5.3个百分点至43.8%,成为使用率增幅最大的手机应用。[3]其中,年龄在20至29岁的网民数量占网民总数量的30.2%,超过1.6亿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21.6%,超过1亿人。[3]网民职业中,学生占比为28.6%,远远高于其他群体。由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是网络群体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为活跃和最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在互联网时代也有其独特的行为特点,当代大学生生长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他们热衷于利用网络表达诉求、建言献策、沟通交友,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越来越受到网络的影响。网络信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政治性于一体,图、文、声、像并茂,但网络信息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问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好网络平台,变理论权威为理论思想引导,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用网络视频的媒介宣传,适时上传视听资料,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增强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形象化和普泛化。同时,还要做好大学生网络观看、下载的管理和服务,及时把握其思想动态,进行引导和教育。近年来,《》、《邓小平》、《复兴之路》等主旋律影视作品,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好评,对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从理论研究的人本性到理论接受的交互性

理论研究是否和理论接受主体相统一,取决于该理论与主体需要的契合度。曾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4]“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5]从理论的价值取向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以人为本,并将以人为本贯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各个阶段。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就是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把人民群众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依靠力量,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民群众自觉的思想和生活实践,确保马克思主义成为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力量源泉。面向大学生推进马克思主义,必须着眼于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和利益,引导当代大学生将个人的价值追求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在推动民族振兴洪流中实现成长进步,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在提高理论修养的同时坚定政治信仰。网络具有“双向互动”、“多点互动”等特点,改变了传统媒体中受众只有通过电视、报纸、书刊等方式被动接受的现象,提倡信息传播、真诚对话,平等交流。那么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利用网络就成为了他们这个群体最为鲜明的特色,每个大学生都成了网络信息的接收者与制造者,他们积极利用BBS论坛、博客、微博、手机等网络平台,用自己的语言发出自己的声音,也通过自己经营的“网络媒体”获得资讯、进行及时反馈,他们的人格、智慧、创造力得到充分尊重,其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极大体现。为了顺应他们的这个特点,为了使理论更好地与他们服务的主体相结合,在网络时代,面向学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利用网络平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转化为大学生易于接受的通俗语言,把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对话”过程中被影响、被改善、被强化、被塑造,从而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实现理论体系与受众对象在网络上的真正融合,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大大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质量。

(三)从理论论证的系统性到理论教育的时效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向全党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丰富和发展,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时代以及人民大众的生活结合起来,使人们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在不同的时代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因此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不能只搬旧资料,埋在旧纸堆里,更要注重其时代性和时效性。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和普及带来了一系列新兴传播媒介和传播工具的迅速发展,使网络媒介成为当今理论信仰、思想观念、文化意识、价值理念、社会思潮传播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传播器[6]。网络的理论宣传具有新闻的共同特征,即快捷性。比如人民日报网络版现在每天24小时滚动10000多条新闻信息,从单一的中文文字信息,发展到集图文、音视频、论坛、网上直播报道于一体,拥有中文(简、繁体)、英文、日文、法文等10种语言11种版本,人民网的网民遍布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7]面向大学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一切普遍的理论要真正实现教育的效果,就必须以理论的实效性和时效性为前提。利用网络的传播渠道,可以及时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迅速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上传下达,并将其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运用网络的双向交流及时解答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从而缩小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其传播效率,缩短其传播周期,强化其传播质量,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实现。

二、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网络信息是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在网络舆论场,面向大学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投入,需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原则,不断创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解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创新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往往根据主观感受来选择教育方法,较少考虑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思想水平、接受能力等。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诉求。在网络时代,面向大学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研究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充分运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网络语言,贴近学生、贴近网络、贴近实际。特别是要更多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满足学生需求,尊重学生个性,考虑学生学习习惯和接受特点。积极发掘网络资源,善于利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充实、形式更活泼。当前,教育者应自觉转变教育理念,适应网络互动传播的特点,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仅注重信息传播,而且重视信息反馈,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尤其要学会以大众化的表现形式、生动活泼的大众语言,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方式更加适合大学生的实际,更加让大学生喜闻乐见,使“理论”走近大学生,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从而增强理论的吸引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实际、深入学生、深入人心。

(二)创新服务平台,发挥寓教于乐的优势

网络时代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它包含着诸多的内在诉求,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交往、网络学习等等。只有尊重上述诉求,立足于时展,帮助大学生不断深化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特色的认识,才能在实践层面转化为强大的凝聚力和精神动力,并最终实现其大众化的目标。“人们的政治信仰、政治价值取向与政治态度是多元的、有差异的,合理的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文化,需要合理引导,从而发挥文化最大的社会效用。”[8]互联网拥有互动、共享等特性和优势,创新性开通服务平台,可以更好了解大学生的网络需要,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引导,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导向作用,增强网络文化的包容性。可以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学习、网络交往、网络购物、网络娱乐等相结合,可以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教育内容制成网络娱乐软件,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网络游戏中,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游戏相结合,寓教于乐,使大学生在网络中既能娱乐又受到思想教育,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可以设置游戏论坛版块,时时关注大学生经常浏览的影音资源及其评论内容,进而把握其思想动态,进行引导和教育。三是可以开发和创新更多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产品,使更多大学生关注健康、高雅的网络文化产品,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消费,引导形成理性消费模式。

(三)创新引导载体,强化隐性教育的支撑

新媒体的使用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虚拟的网络环境改变了人与人的交往方式,造成网络的“超现实性”,容易出现道德管辖之外的真空地带。探索隐性教育方法并将其灵活运用于网络思想政治育工作中,是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诉求。由于互联网自身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巩固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重点是注意以下3个方面。一是开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宣教育的博客等,体现理论“潜移”。积极利用BBS论坛、博客、微博、手机等网络平台,将大学生比较关注的事件、人物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解读,借助大学生追捧的通俗、生动、幽默的网络话语形式,走进大学生的网络世界,把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实现理论教育与大学生在网络上的真正融合。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留言跟帖、沟通交流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学识和观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解疑释惑,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道德约束的能力,实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二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网络宣传教育活动,注重情感“陶冶”。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渗透到一系列活动中,使大学生能够从活动中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的契合,主动利用、净化理论宣传阵地,悄然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确保理论不仅进入电脑,而且要进入学生的头脑,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条件。比如,成都理工大学的“真理之声”网站经常开展“感动理工十大人物”、“我最喜欢的革命家”等活动,引导学生认知一种思想、感知一种信仰的力量,进而内化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并指导学生的行为,成为悄然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网络阵地。(本文来自于《思想教育研究》杂志。《思想教育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莫忧1郑玲2工作单位:1.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2.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