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公民文化下我国公民文化的培养浅议论文

时间:2022-01-22 02:40:00

美国公民文化下我国公民文化的培养浅议论文

摘要:公民文化是成熟的政治文化。美国公民文化比较成熟,其形成是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结合的产物。我国的公民文化有其自身的精位与缺失。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时期,我们有必要比较自己呼国等公民文化较成熟国家的差距,从而汲取有益卞中国特色公民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政治文化会民文化公民社会

政治文化是从一定思想文化环境和社会制度环境中生长出来的,经过长期形成并相对稳定积淀于人们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公民文化就其实质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政治文化,其蕴涵着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其社会化又推动政治现代化进程。因此,在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我们认真研究公民文化的特质及公民文化成熟国家的经验,以此来指导我国公民文化的培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民文化及其特质

公民文化最早由阿尔蒙德提出。他和维巴在政治文化研究基础上提出:“公民文化是适合于保持一种稳定的和有效的民主政治过程,能有效地平衡政府的权力与政府责任之间的张力。”公民文化特质如下:

第一、公民文化是权利本位文化。权利本位文化有两层含义:其一,在个人与政府的关系上,公民支配政府,政府则保障公民享有当家作主地位的绝对实现;其二,政府权力的设定和运行是为了公民权利更好地行使和实现,权力必须始终满足权利的要求和主张,并接受权利的平衡和监督。

第二、公民文化是一种忠诚的参与型文化。公民文化在国家体制内部具体体现为:公民对于国家有强烈的责任感;对于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表示认同和理解;对于国家政治事务能够自觉、理性、制度化地参与;对于政府的工作给予信任、宽容和理解。民主理论家们都强调民主维持要求公民具有较强的政治认同感和使命感,同时还依附于法律与权威。不难看出,公民文化是对高效民主政府工作的最好支持。

第三、公民文化是一种复合文化。依据阿尔蒙德理论,每个国家的公民文化都是村民、臣民和参与者文化程度不同的混合,其结果是一整套均衡的政治取向。即存在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但不至于损害、摧毁政府的权威;存在着政治参与和情感信仰,但却温和节制;存在政治纷争,但受到制约。可见,公民文化是高效政府最好的监督。

第四、公民文化是一种异质文化。即使在成功的民主制国家中,公民身上也是既保留了传统的、消极的臣民角色,又有现代的、积极的政治参与者身份。

由此可见.公民文化是一种复合的,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它既有传统文化的特征,又有现代文化的特征。它是一种平衡的政治取向,这些平衡实质上就是共识和分歧、权利与责任、情感倾向和情感中立之间的一种理性平衡,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我们知道,民主政治制度是现代国家民主结构得以稳固和正常运作的前提,而公民文化恰恰蕴涵着民主政治的基木原则和精神,因此民主政治制度的良好运转必须以公民文化的社会化为条件。美国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二、美国公民文化的特点

公民文化创造了一种较适宜于公民参与的政治环境,该环境是在英美国家渐进的政治变化中逐渐形成的。与英国相比,美国公民文化似乎更为成熟。下面我们来分析美国公民文化成因及其特点,为我国公民文化培育提供一些参考。

(一)美国公民文化的形成

首先,美国公毛文化深深地扎根于历史形成的新英格兰乡镇自治制度。人民按照乡镇自主的原则行使自己的权利,凡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事务,都在公众场所召开公民大会讨论决定。这充分反映出其突出的特点:本质的民主。众所周知,美国主要居民是英国居民,加之英国殖民对北美的长期统治。于是,在特殊背景下,这一传统促进了美国独立运动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积极参加公共事务的觉悟。托克维尔把乡镇巨;治的传统看成是美国人民主权和在实践中确立的公民自由原则的根源。

其次,美国公民文化表现出来的极端严肃性,来白宗教信仰。新教伦理不仅从白身的理论内涵,而且从新教徒的实践中保证了民主。清教徒深受洛克政治哲学中个人主义的影响,认定个人高于一切。权力的行使必须基于被统治者的同意,社会与政府的目的只是为了保护个人的自由、权利和利益。韦伯曾说过,“在构成近代资本精神乃至整个近代文化精神要素之中,理性行为这一要素,正是从基督教禁欲主义中产生出来的”。新教的教义指导了美国人的政治生活,并成为其政治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而求助于宗教是因为他们认为在一个民主社会中,宗教是对自由的保障。

最后,教育、习惯等在培养公民文化方面也起到了作用。托克维尔说:“毫无疑问,美国的国民教育对维护民主制度是有大帮助的。”在美国,对人们所进行的一切教育,都是以政治为目的,而且在启迪智力和匡正人心的教育之间没有分离,这养成了美国人一种天然对政治关注的习惯,他们差不多总是把公共生活的习惯带到私人生活,在私人生活中积累经验。而众所周知的是,美国人认为“真正的知识,主要来自经验”。

由此可见,在美国民主制度建立之初,公民文化的形成在精神层面上主要依靠的是宗教信仰,而在现实层面则主要依靠的是历史的实践和教育。正是在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基础上,才形成了美国的公民文化,这为民主制度的建立与巩固奠定了基础。

《二)美国公民文化的特点

1、美国人对政治关注的积极性。美国人参与者取向更发达,更多受政治的影响,他们讨论、参与政治,有活跃于社会的责任感,有影响政府的能力感。这基于新英格兰乡镇自治制度熏陶,更源于其内心深处对自由的珍视,宗教教义中对个人权利的重视超出一般的理解,他们认为政治是为能够保障个人的自由及权利才存在的。因而他们密切关注政府的行为和决策,是否始终如一的维护民主制度,从而防止其走向专制。一旦发现问题,就会积极采取行动,他们认为这既是宪法赋予的权利也是公民应当履行的义务。美国人容易为一个强大的政府感到不安,这从其政府的法律结构和政治程序经常承受的压力可以反应出来。

2、非常重视对年轻公民参与意识的培养。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民主社会参与性的公民,侧重于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和平衡上,认为这是公民文化的立足点。在课堂上倡导自由,尊重政治、文化的多样性。在政治思想教育中,经常动员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同时学生会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各种社团也会自行组织各种活动。甚至在选举投票中,专门对学生进行动员和引导,激发他们的参政热情,呼吁他们行使自己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3、美国社会公益性组织和社团组织较多,公民多是自愿团体成员。这些非正式团体的活动,反映了美国公民们参与国家政治社会事务的能力,对政府行为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正如托克维尔所说“当面对政治问题时,美国人似乎是天然的团体组织者,这是民主的一块坚强的基石”。这说明美国文化正是以一种社会的力量来制约权力的行使,从而实现了民主。在这样的社会中,权力与各种社会功能以一种分散化的方式由众多相对独立的社团、组织和群体来行使。用托克维尔自己的话说就是“社会具有一只独立的眼睛,监督着国家,使之不沦为专制”。

由此可见,美国成熟的公民文化在于,宗教和教育将民主的精神深人公民的骨髓。公民经常性与间歇性的参政,始终保持了政府权力和责任的平衡、公民潜在和实际影响的平衡、社会共识和分歧的平衡。上述特点与民主政治制度系统相互协调,成为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的软机制,最终使民主政治体系趋于稳定。

三、我国公民文化的培养

发展中国家历史实践表明,如果没有公民文化提供的政治土壤的充分发育,政治现代化的进程难免遭受挫折。鉴于以上情形,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的政治文化土壤目前的状况,从美国成熟的公民文化中汲取有益于我们的精华,推动我国政治文明的进步。

(一)我国公民文化成因及现状

中国历史上,臣民文化和官本位文化比较强健,民众一向是重权力而轻权利,权利意识相当的薄弱。因此形成了一种缺乏参与的公民文化,并抑制了社会公共领域和公民的主体地位。这就导致公民主体意识屏弱,反过来它又造就了公民文化贫瘾的土壤。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我国的市民社会,客观上培育的自由意识、平等意识、主体意识等现代政治观念,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但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较之中国社会变革的速度,民众的观念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仍显滞后。我国著名学者王沪宁教授曾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公民政治文化的总体特征概括为:第一、中国公民的政治敏感性较强;第二、公民的政治认同低;第三、对政治体系的认识差;第四、政治感情淡薄,即公民缺乏对政治体系及其权威的归属感、眷恋感。公民行为具体表现出:以消极的态度对待社会公共事务活动;以情绪化方式参与政治;以极端的敌视态度对待竞争者;不懂得政治宽容和妥协等等。

总之,现阶段我国公民文化是一种传统政治臣民文化与现代参与型文化的混合体。在目前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民主的移植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适合民主形成、发展的土壤—相应的公民文化。因此,我们既要发扬传统臣民文化的积极作用,又要汲取现代参与型文化的精华,培育适合我国的公民文化。

(二)我国公民文化的培养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是建设公民文化的经济基础。市场经济有利于造就公民的主体性;培养公民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同时市场经济及其相应的法治也拓展了公民的活动空间。但要注意,我国的农业传统决定了市场经济的完善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这势必会影响公民主体性的成长;而在美国成熟的市场经济中过激的利己主义也容易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因此对二者我们都要保持警觉,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2、公民社会的培育是构建公民文化的社会基础。美国社会的有序运行就源于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深悟民主观念的公民以理性的方式决定是否参与政治事务;各种社团根据变化的情势坚守国家的民主根基,对政府进行监督。公民社会可以说是民主政治的根基。我们培育公民社会:首先,要培育具有权利意识、自主意识、程序规则意识的现代公民。一方面赋予公民充分的权利,以权利制约和平衡权力;另一方面公民又要有权利意识做公民社会中的公民,要遵守共同体的规则,审慎行使权利,不断提高参与社会事务水平。这也是政府行为可能受到有效制约、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其次,培育健全的社团组织,形成强大的力量来制约国家权力的滥用和扩张。社团组织作为独立于国家之外的自主性力量,为摆脱国家权力干预创造了条件,同时可以理性而有序的集中力量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防止社会混乱。最后,深化培育民主价值文化。民主的观念是先决条件,在民主观念的指引下才会有理性化的行为。只有民主观念的培育已深人到公民的精神,才可以使公共权力的产生及其运作建立在人民监督的基础上,民主制度有序展开,从而制约由于握有权力而容易产生的腐败现象。

3、公民政治人格的塑造和参与意识的培育,美国公民文化成熟的体现,在于其信仰民主的公民和公民理性的参政方式,而这又与美国的公民文化渗透式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首先,就是要通过各种更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在民众当中尤其是在年轻公民中树立起对民主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教育使民众认识到,实行民主是为了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效果,从而为民众的参与提供理性选择的机会和理性的预期。其次,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制度化渠道。美国并非不存在社会矛盾,只是通过各种社团以及利益群体表达了民众的声音,释放了社会的不满。我国民众则倾向于期待“青天”或诉诸于其他非理性的方式。我们要通过制度层面的构建,为一种适度、理性、制度、规范的参与创造条件。这种制度要更具有操作性,我们最终要达到的就是让民众的“政治参与,不是一种代价的付出,而是他道德本性。”最后,要培养公民的宽容和妥协的精神。这样的一种宽容与妥协精神的存在,正是因为公民将政治主要视作利益上的冲突而不是对与错或者善与恶的冲突,将政治游戏的规则—挑选决策者和做出决策所依赖的程序看作比结果更为重要。在美国,公民处事的行为方式就较为理性和明智,利益表达和诉求通常定格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之内。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造就了中国人骨子里有一种硬气,缺乏妥协和宽容。因此,我们需要用一种宽容、理智和长远的目光来看待政治事务,真正提升我们自己的理性。

总之,笔者认为我们当前要建设的公民文化是民主的根基,其核心是要适应我国特定的政治文化传统与现代民主要求的结合体。即既要保留政治文化传统的积极方面,又要推动现代国家民主化进程。中国特色的公民文化的构建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它自己独特的动态进化过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关注现实,思考解决问题,同时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我们的东西,将我国公民文化建设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