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2:16:07

美国范文篇1

美国亚特兰大的选举机构在一次选举知识的普及问答中,对“我如何报名加入一个政党”一问是这样作答的:“在你的选民登记表上勾一个政党即表示你加入了那个政党。报名加入一个政党即意味着你成为那个政党的一员,可在那个政党举行的初选中投票。

在选举季节来临时,常可以在街头看戏一般目睹一些中国人认为颇滑稽的场景:“请问你是不是已经登记为选民了?”“不,我还没有。”“那我们今天就为你登记吧。你是不是也还没有加入任何党派?”“那你加入吧。因为这次有的某某某参加竞选。”假若这位选民点头首肯,他便可以在对方递过来的一张选民登记表上的“党派”栏目中“”一栏划勾,一个新党员就在街头一点也不神圣地诞生了。

如果该选民晚上回家看了部肥皂剧后一时兴起改了主意想加入共和党了,那他可以依葫芦画瓢在第二天重填一张登记表,只须在“党派”中的“共和党”一栏划勾即可。这种“极不严肃”的入党态度和手续自然会被中国人所不理解。

美国这两大政党甚至也不同于其他西方国家的政党。

美国的政党存在的惟一理由就是参加选举,党组织除了致力于参加竞选并力争胜利以外,似乎别无其他重要作用了。就全国来说,全国和全国共和党的最重要工作,就是每四年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名各自的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通过竞选纲领。党的全国委员会及其主席是为总统候选人服务的,选举一结束,“委员们”“主席们”就无声无息了。

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的《哈泼斯周刊》上,曾先后出现了政治漫画家托马斯·纳斯特的两幅画,分别以长耳朵的驴和长鼻子的象比拟和共和党;后来,纳斯特又在一幅画中同时画进了象和驴,比喻当时的两党竞选。自那以后,驴和象就逐渐成为美国两大党的象征,两党也笑纳了纳斯特给的礼物,分别以驴、象作为党徽的标记。每到选举季节,海报和报纸铺天盖地是驴和象的“光辉形象”,竞选的会场上也时常出现充气塑料做的驴和象。驴象之争就成了美国政治竞选的形象描绘,也是美国两党制的喻词。

美国基本上是两党制国家,两大党不仅控制着联邦政府,也几乎控制着所有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虽然也出现过其他政党及非党人士凑热闹的情况,但他们或是昙花一现,或实力有限,远不能成为同两大政党分庭抗礼的全国性政治力量。

美国两大政党本身组织分散,权力分散。既没有铁定的党员,也不存在一个领导机构和决策机构。各级党组织中,上级对下级没有纪律制裁的权力。在国会中,尽管议员们绝大多数不是人就是共和党人,但党组织领袖并不能约束议员们按党的立场投票,总统也不能给国会的本党组织下命令。议员们享有很大的独立性,他们常按自己的目的或选区选民的要求投票,一再打破政党界限。

一般来说,吸引着为数很大的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天主教徒,南方人,工会会员,知识分子,年轻人,低收入者。共和党则通常对以下几种人有特别吸引力:企业主管人、工业家、专业人员、农场主、富人、郊区居民。1972年的总统选举,70%的白人投共和党人的票,近90%的黑人投人的票。不过,在实际情况中,没有一个集团是牢固地支持一个政党的,而且选民对政党的选择也是不断变化的。多元化的社会和利益不同的众多集团的存在,使政党成为利益不同的各种选民的大联合。两党也因此回避分歧严重的问题,在许多问题上采取中间立场,以争取更多的选票和避免党的分裂,而这样一来,政党越来越没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两党区别日渐模糊。

美国范文篇2

美国白蛾是一种严重危害林木的食叶性害虫,被列为世界性检疫对象。该虫食性杂、繁殖量大、传播途径多、蔓延快、暴发性强、危害性大、除治难度大。上世纪80年代初,该虫曾在我国局部地方暴发成灾,不仅严重危害了森林资源和生态景观,还严重影响到群众的生产生活,教训深刻。近一个时期以来美国白蛾疫情严重反弹,危害程度不断加剧,呈现出虫口密度大,扩散加快、点多面广的蔓延态势。为有效预防、控制美国白蛾疫情的发生和扩散,确保在疫情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保障林业生产安全,把美国白蛾可能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保护我县造林绿化成果以及生态环境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工作原则

1、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持续控制,防控结合的原则。宣传普及美国白蛾防治基本知识,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加强日常疫情监测,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预防和控制工作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

3、坚持快速反应,紧急除治、控灾减灾的原则。建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快速的应急处理能力,一旦出现疫情,快速反应,及时进行灭疫防治。

4、坚持依法防治,职责明确的原则。严格执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推行“限期防治通知书制度”,对预测预报、疫情报告、控制和防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

5、坚持依靠科技,综合防治的原则。进行生物防治,大力开展无公害防治技术。

三、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衡水市美国白蛾防控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景县发生的美国白蛾疫情的应急防控工作。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美国白蛾防控领导机构与职能

1、景县美国白蛾防控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是景县美国白蛾防治工作的决策领导机构指挥部根据疫情预测和变化情况,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决定景县美国白蛾疫情工作的重要事项和重大政策;明确各组成和参加部门的职责与任务;部署和检查本预案实施工作,统一指挥全县的防控工作。

2美国白蛾防控办公室

景县林业局是全县美国白蛾防治工作的业务主管部门。以景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为基础,成立景县美国白蛾防控办公室,由县林业局局长张春池任主任,县林业局副局长高俊荣、检疫站站长黄庆良任副主任。下设防控组、技术组、保障组、信息组等工作组。

办公室具体职责:贯彻落实指挥部的指示和传达有关会议精神,承办美国白蛾防控应急处理的日常工作;负责林业、农业、交通、水利、工商、建设、财政等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络与沟通,交流有关信息;负责指挥部交办的各项工作。

防控组主要职责:负责具体防控处理方案的实施,指挥、监督、指导疫情的处理。防控组由黄庆良、焦洪良负责。

技术组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具体防控处理技术方案,工作人员专业技术培训,负责疫情确认等。技术组由黄庆良负责。

保障组主要职责是:为防控工作提供人、财、物保障,负责疫情防控应急处理实施所需资金,各种物品采购和供应,安排、调配处理疫情所需人员、交通工具等。保障组由许丽丽负责。

信息组主要职责是:负责疫情的收集、汇总和报送,编发科普宣传材料,宣传报道疫情等有关情况。信息组由王素洁负责。

3、乡镇政府及林业工作站职责

在县防控指挥部和办公室的统一组织领导下,由乡镇分管乡镇长任组长,林业工作站站长任副组长,各村村主任及兼职测报员为成员,成立美国白蛾防控小组,负责辖区内的监测、检查、防治及宣传等工作。

二、专业队伍的组建

1、景县防控办公室在原有78个病虫监测点的基础上,再增加沿运河5个乡镇的15个村、富德公路交通沿线的5个重点部位为美国白蛾监测点,共98个监测点,测报人员125人,组建美国白蛾疫情预测预报队伍。景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负责培训专职测报员和兼职测报员,并组织测报员开展日常美国白蛾的监测工作。

2、景县林业局森防站组建一支由7人组成的美国白蛾除治专业突击队,由景县检疫站站长任组长,并配备高压喷车一辆,在疫情发生时做为后备队;各乡镇林业工作站成立5人的除虫专业分队。都配备高压喷雾器械和防治药品,一旦发生疫情,做到及时灭疫,及时除治。景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负责对专业队伍进行培训,对除治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验收。

第三章预警和预防

一、监测预警体系

各乡镇林业站要加强美国白蛾监测预警体系和防治减灾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林业工作站的作用,加强应急指挥系统和监测预警专业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密切监测美国白蛾疫情。

二、监测机构

景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负责美国白蛾疫情监测实施,充分发挥部级中心测报点病虫监测点的作用,并组织各乡镇林业站搞好本辖区美国白蛾疫情监测工作。

三、监测方法

1、定点监测:与沧州、德州接壤的我县15个村庄,富德公路交通沿线的5个重点部位为重点监控部位(见重点村重点部位美国白蛾查防队员名单),实行定点、定人、定期常年监测。

2、疫情调查:采取专业调查、乡村查访员调查和群众疫情举报相结合。①在美国白蛾网幕期4-10月份每月进行一次疫情调查,调查是否有美国白蛾发生,准确掌握疫情动态。②充分发挥重点村、重点部位的查访员和兼职测报员的作用,从4月初到10月底,对全县范围内的林木、果园、农田等进行全面调查,特别是对交通沿线、庭院及货场、饭店、旅馆、厕所、屠宰场等重点区域周围易发生美国白蛾的林木作为重点调查对象,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除治。③发动群众对疫情举报,大力宣传美国白蛾的危害识别特点等,让群众人人知晓,引起群众对美国白蛾疫情的关注,打全民战,一旦发现随时举报。

对监测信息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做出本辖区内疫情月报表,上报到市防控办公室。

第四章信息处理

一、疫情报告制度

乡镇林业站及个人发现美国白蛾疫情发生时,应立即向县林业局报告。县林业局在核实后在24小时内报告景县人民政府和市林业局。

二、疫情确认

1、景县美国白蛾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首次接到美国白蛾疫情疑似症状报告后,立即派出两名以上具备规定资格的森检人员进行现场调查诊断,提出初步调查诊断意见。

2、景县人民政府美国白蛾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首次怀疑为美国白蛾疫情的,及时采集标本递市美国白蛾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市美国白蛾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组织防控专家组进行现场调查和进行实验室内鉴定。

3、根据专家调查和鉴定结果;市美国白蛾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报省美国白蛾疫情防控指挥部和国家林业局美国白蛾防控指挥部批准;最终确认美国白蛾疫情。

第五章应急响应

一、疫区分类

疫区包括发生区和重点防控区

⑴以发现美国白蛾疫点为中心,半径7公里以内的区域为疫情发生区。⑵距疫情发生区周边7公里以内的区域为重点防控区。⑶在疫区内的美国白蛾活动区域设置醒目的标识和界线,禁止人员进入。

二、应急预案的启动

当县防控办公室接到疫情报告,经市防控专家组确认疫情后,由县防控办公室研究后向县防控指挥部提出启动应急预案建议,经县政府批准后,正式启动应急预案,并报市林业局备案,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扑灭”的原则,所在乡镇也启动应急响应。

⑴检疫封锁当疫情被确认后,景县人民政府立即组织林业、农业、交通、出入境检验检疫等相关部门在疫区周围设置警告标志,并且禁止疫区内所有植物外运,林业检疫人员对各主要路口、停车场进行设点检查。

①防控措施在应急响应启动36小时之内,县、乡二级除虫专业队及专业分队及时迅速赶赴疫情现场,及时除治。

②药剂防治:药剂的选择要十分注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安全性,主要选择除虫脲、灭幼脲3号、美国白蛾病毒、BT、烟参碱、森得保等仿生、生物药剂和植物性杀虫剂。

Ⅰ、飞机喷药防治:适于对片林、林带、虫口密度大的适宜飞机作业的区域。

Ⅱ、地面喷药防治:适于林木资源零星分布、疫情点状发生、虫口密度低、村屯或净空条件差的飞行障碍区等。

在施药防治过程中,严格按农药使用手册规范操作,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人、畜伤害等。

③天敌防治: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和化蛹初期,以虫口3倍的数量分两次施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实现稳定控制的目标。

④人工物理防治:挖蛹:在美国白蛾越冬后至春季羽化前进行,组织发动群众挖蛹,降低虫口基数。

剪除网幕:在美国白蛾幼虫未扩散前(3龄前),各县(市、区)组织发动人员用高剪剪除网幕,降低虫口密度。

草把诱集:利用美国白蛾各代老熟幼虫下树化蛹的特点,于老熟幼虫下树前在树干离地面1.5米左右处用谷草、稻草、草帘等下紧上松围绑,诱集老熟幼虫集中销毁。

灯光诱杀:利用美国白蛾成虫的趋光性,使用杀虫灯诱杀成虫,一般3公顷挂一盏灯。

三、应急预案终止

通过采取全面、有效的防控、扑灭措施,在疫区没有发现新的疫情,经省美国白蛾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评估论证,疫情防治效果达到防治标准,报省美国白蛾疫情防控指挥部批准,国家林业局美国白蛾疫情防控指挥部备案后,可终止应急。

第六章保障措施

一、财力支持

县财政部门按照财政分级负担的原则,为防治工作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资金保障。

二、物资保障

县乡两级分别建立以美国白蛾防治物资储备库,县林业局防控办公室编制物资储备明细表,并根据疫情测算物资储备的需求量及其配比。储备库着重储备药剂:除虫脲、灭幼脲、BT、烟参碱、森得保、以及高压机动喷雾器、工作服等并配备专门的拖拉机及药罐。

三、人力资源保障

1、培训

培训工作须在本预案日起一个月内完成,以后每年三月进行一次集中培训。

县林业局负责对各乡镇林业站站长,技术骨干、防控专业分队队长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疫情监测、药剂配比方法,以及疫区划分方法等。

每年县林业局对检疫站所有人员进行一次系统的培训。

2、应急模拟综合演练

县林业局和各乡镇林业站在本预案日起两个月内开展一次疫情应急模拟综合演练,检验并提高应急指挥体系,信息报告体系和应急处理能力,以后每年的四月份进行一次模拟演练,达到锻炼队伍的作用。

四、宣传工作

1、县电视台在疫情发生时节,每周播放由市防控办公室提供的美国白蛾防控专题宣传片二至三次。

2、县林业局和各乡镇林业站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如:组织宣传车和宣传队分赴各乡镇村庄展开宣传和指导工作。赶科技大集发放和张贴宣传资料。

五、通讯保障

在美国白蛾疫情应急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必须保持通讯联络及其有关信息系统网络的畅通,县美国白蛾疫情应急处理办公室电话:联系人:;信息系统维护:联系人: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第七章附则

一、本预案实施过程中,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违反规定或者玩忽职守,造成疫区扩散。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美国范文篇3

1.0概述

与其他自然资源法律不同,美国的水资源法律以州法律为主,而不是体现为统一的联邦法律。所以说,人们不能依照某个单一的法律体系来确定如何获取、分配和利用水资源。尽管还有一些联邦水法律的概念存在,但绝大多数水法律已在各州为满足当地水需求分别建立和发展起来。水法律虽然是在各州之内发展起来,并且成为各州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各州之间仍存在很大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大程度上是由气候上的相似(或差异)决定的。人们对美国水资源的认识会从多雨的东部地区到半干旱的西部地区发生改变。相应地,这些地区的水法律也会因气候特点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水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除了存在上述地区性差异外,还会因对各种天然水体所采取的获取、分配和利用的方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另外,从水文角度看,无论水是在哪里发现的,都属于同一个水文循环,但在法律上,针对地表水(指存在于湖泊、河流和溪流中的水体)的法律就与针对地下水(指存在于地下水流域、含水层以及其他地面以下地方的水体)的法律不同。

在决定水的获取、分配和利用的基本概念中,针对地表水或地下水源确立和保证"水权"是一个重要内容。同时还存在着获得这种水权的辅助手段,而这些辅助手段(或称辅助权利)可以通过合同或有关供水机构的服务加以实现。这些权利的概念将在下面做简要介绍。

近年来对水的获取、分配和利用的限制越来越多,这是为了保护河流和其他水源中的水资源。所以,为了全面了解水权的含义,必须理解环境保护和有关限制在法律上的体现。

2.0地表水权

有关地表水权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学说体系:

(1)优先专用权体系;

(2)滨岸使用权体系;

(3)综合了滨岸使用权体系和优先专用权体系的混合水权体系。

这些学说体系在美国水法律中都有体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学说体系之间有了越来越多的交叉,一种学说体系可以自由地从另一种学说体系中借用概念。现在,人们可以在美国的各个地方找到这些水权学说的影子。

2.1滨岸使用权体系

滨岸使用权体系发源于英格兰和欧洲,为美国东部、东南部和中西部各州所采用。这种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体现了在英格兰和欧洲以及美国一些地区多雨的气候特点。此外,在一些采用混合水权体系的州也将滨岸使用权体系中的某些要素作为其水权体系中的一部分。这些采用混合水权体系的州位于太平洋沿岸等地,其气候特点兼有东部和西部的特点。

滨岸使用权体系最初以习惯法的形式确立起来,但是到了今天,在大多数州这种习惯法的形式已经被正式法律条文所替代。实质上,某一种滨岸使用权是通过拥有了连接水体的土地所有权而获得的。如果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土地与某一个流动的地表水源(如河流或溪流)相连,那么他就是河岸土地所有者;如果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土地与一个湖泊或池塘相连,那么他就是湖岸土地所有者。滨岸使用权(或称滨岸权)是指合理使用与滨岸土地相连的水体而又不影响其他滨岸土地所有者合理用水的权利。

2.1.1滨岸使用权及使用中的限制

滨岸使用权由许多要素构成,而滨岸使用权的运用也同样有许多限制因素。实际上,对滨岸使用权概念的描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对其运用当中的限制因素的描述加以确定。

1、滨岸土地的所有权。

为了能够运用滨岸使用权,必须拥有滨岸土地的所有权。

2、天然水流。

滨岸使用权只针对某一水道内的天然水流。从其他流域引入水道的水体不能算作天然水流,不适用滨岸使用权。

3、天然水道。

滨岸使用权只针对某一天然水道内的水流。一般来讲,不能针对人工设施中的水体获得任何滨岸使用权。但如果人工水道已经被长期作为天然水道,则其中的水体可以适用滨岸使用权。

4、滨岸使用权必须在流域内滨岸土地上运用。

滨岸使用权必须在滨岸土地上运用,而且这些滨岸土地必须在水体所属流域内。如果滨岸土地不在水体所属流域内,即使它们与流域内滨岸土地相邻,也不能运用滨岸使用权。

5、滨岸使用权的终止。

滨岸使用权可以被终止。被赋予了滨岸使用权的土地必须与指定水体相邻。当一大部分土地被划分出去后,任何不再与水体相邻的部分便失去滨岸使用权。

被终止的滨岸使用权能否被重新恢复取决于各州具体的规定。一般说,部分采用滨岸使用权体系的西部各州规定,滨岸使用权一旦被终止则不能恢复。在这些州,滨岸使用权都是针对与水体相邻土地的最小部分。

大多数采用滨岸使用权体系的州则与此相反。这些州规定,滨岸使用权可以恢复,而且只要与某一水道相邻的整个地区的土地为单一所有者所有,就可以在该地区运用滨岸使用权。

6、滨岸使用权的转让或保留。

明确滨岸使用权的转让或保留有助于针对那些如果不这样做将会失去权利的土地来保护滨岸使用权。权利的转让或保留将使签约双方共同遵守转让或保留书,但对第三方无效。而第三方必须表明由于这种转让或保留对自己造成损害来证明转让或保留书是不合理的。

7、滨岸水体的使用。

滨岸水体的使用必须是合理的。一般诸如生活用水、灌溉用水、工业用水和采矿用水以及水力发电用水等都属合理使用范围。滨岸使用权一般不支持城市用水。城市用水包括开发一个大的供水系统以满足城市全部用水的需要。一座城市可以在属于它自己的滨岸地区运用滨岸使用权,但不得将其扩展至不属于自己的地区(除非另有许可)。

8、水体的贮蓄。

一般来讲,滨岸所有者可以贮蓄滨岸水体,只要不妨害其他用户的合理使用。但实际上,滨岸的蓄水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9、滨岸使用权的丧失。

一般来讲,滨岸使用权不会因不用而丧失。然而,滨岸使用权能够用许多条件加以限制,包括优先权的丧失和某种用水的禁止。西部一些州将新的滨岸使用权限制在某个日期之后方可生效。滨岸使用权能够通过规定而丧失。在实行混合水权体系的州,包括权利没收在内的关于滨岸使用权的其他限制条件业已通过法律形式确立下来。

2.1.2滨岸水体的其他利用

鉴于滨岸使用权与滨岸土地同水道的接近程度有关,某些权利便依附于这种实质上是非消费性的权利而产生。这些权利存在于水道本身,如河道中水流的保持、通航的权利、捕鱼的权利,修缮水道满足休闲和观赏需要的权利、修建码头的权利,等等。此外,还有一些与水质有关的权利,但这些方面事先已被联邦法律所规定,这些私人权利将受到公共水权的限制。

2.1.3滨岸所有者权利的相对性

一般地讲,滨岸土地所有者可以行使滨岸使用权,只要这种权利的使用并非不合理地影响其他滨岸所有者的权利,而在一些州则规定,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争议,一个滨岸所有者与另一个滨岸所有者就滨岸使用的合理性的比较由民事法规的有关条款加以确定。

2.1.4滨岸使用权许可体系

以下各州采用的是滨岸使用权许可体系的一些形式:阿肯萨斯、特拉华、佛罗里达、佐治亚、伊利诺斯、印第安那、伊阿华、肯塔基、马里兰、马萨诸赛、明尼苏达、新泽西、纽约、北卡罗莱那、宾夕法尼亚,南卡罗莱那,以及威斯康星。许可条件的内容和范围依各州而有所不同。

2.2优先专用权体系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优先专用权体系是在干旱和半干旱的西部各州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些缺水地区的用水问题。该体系允许存贮水资源用于那些无法获得水资源的地方;还允许将水资源从有水的地方向需要的地方进行转让。

另外,那些采用混合水权体系的州在保留了滨岸使用仅体系中部分要素的同时,也很鲜明地吸纳了优先专用权体系中的有用部分。

采用优先专用权体系的州认为水资源所有者的利益代表着州内公民的利益。在有关这方面的法律中规定,州政府可以批准一项大量用水的权利,这项权利称作"有用益权"。

2.2.1专用权的构成要素

专用权的构成要素依各州而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下列要素是大多数州都有的。

1、目的。

某个水权专有者如需引水必须持有将其用于有益之事的目的。

2、引水。

在大多数州,水权专有者必须通过从水道内引水来有效控制水资源,而在某些州,这样做使得对河流内用水权的专有成为不能。引水是控制水的自然行为,可以通过水库、沟渠、泵站等的修建和利用加以实现。由于水权的优先取决于专用权生效的时间,因此,引水设施的修建就必须设法早日完成。

一些州已不再要求将引水作为专用权的一个构成要素,在这些州,对河流内用水权的专有是允许的。

3、有益的利用。

水资源的利用必须是有益的利用。对所有的州来说,生活用水、城市用水、农业及工业用水等都是有益的利用。还有其他一些用水也被认为是有益的。在大多数州,水资源的有益利用通过法律规定下来,而关于水资源有益利用的定义却并不要求是唯一的一种。重要的是专用水权只限于对水资源的有益利用,任何人都不能拥有无益用水的权利。

4、合理性。

在所有实行专用水权的州,合理性的有关概念也在水权获得的条件中作了相应规定。合理性的概念包括在合理的时间内对水资源进行有益的利用以及用水和引水方法的合理性等方面的要求。浪费水资源或者使用超过合理需要的水资源,这些都不是有益的利用,超出了水权规定的范围。譬如,加州将用水合理性的概念纳入州法典中,规定任何人只能获得合理并有益使用水资源的权利。

2.2.2优先权

优先专用权体系的核心是优先权。专用权授予的日期决定了用水户用水的优先权。最早授予的水权专用者拥有最高级别的权利,最晚授予的水权专有者拥有最低级别的权利。在缺水时期,那些拥有最高级别水权的用户被允许引用他们所需的全部水资源,而那些拥有最低级别水权的用户被迫限制甚至全部削减他们的引用水量。这就是所谓的"时间优先,权利优先"。

2.2.3相关溯及原则

由于用水权的各种构成要素并不是在同一时间都能实现,因而用水优先权的时间确定与水权专有者首次采取的行使专用权的实际行为的时间有关。譬如,某人打算在某一天实施专用水权行为,但建成所需引水工程尚需要一段时间,甚至在水资源能够获得有益利用以前还要花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讲,直到将来的某个时期才可能完全实现对水资源所有有益的利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准备行使的所有专用水权将被赋予一个与水权专有者为行使专用水权而采取的实际行动的最初时间有关的优先权。

2.2.4早期专用权

早期专用权是由早期位于加州和西部各州的采矿工地上的习惯做法发展而来的。这些早期的专用权只需简单地通过从水源取水并进行有益利用便可获得,而且无须获得任何政府、行政或司法机构的批准;专用权的数量是已经或可能用于计划中有益用水的最大数额。行使专用权的意图有的是通过通知让大家了解,有的则通过实际的引水措施使各方面获知。

2.2.5现代专用权

早期专用权系统存在诸多弊端。这些弊端集中表现在指定专用权的存在、优先性及范围等要素的不确定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行专用权体系的州采用了不同的许可制度。尽管这些制度依各州情况存在很多不同,但它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点,其中包括填写一个专用水权的书面申请。这个书面申请除其他一些事项外,必须填写打算申请专用的水资源的数量、使用的目的以及计划用于什么地方。在大多数州,专用权的优先性取决于书面申请的归档时间。

在除科罗拉多州以外的所有州,专用水权的申请由一些指定的行政机构授理归档。在科罗拉多,这种行政机构的作用被专门的司法程序所替代。一旦书面申请被归档,申请人将获得通知。如果收到反对意见,将会召开听证会。听证会以后,如果申请获得通过,行政机构将一个许可令,批准申请者享有专用水权。许可令包括控制水资源使用的条款和条件。专用水权总是被限定在以非浪费的方式对水资源进行有益利用的范围内。

在大多数州,除了规定水资源可以被专用、同时专用权的行使将不会对其他合法用户造成损害,行政主管机构还将确认这种专用权的使用没有超出公众利益所要求的范围。公众利益范围的确定依各州有所不同。但是在多数情况下,对公众利益的考虑主要集中在处理有争议的申请及环境问题上。

2.2.6专用权及使用中的限制

专用权在许多方面较滨岸使用权更具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权利的转移或调整。

在需要将农业用地改变为城市用地时,专用权可以转移或调整以满足改变以后的情况。针对那些最初并没有打算从专用水体中受益的土地,专用权也可以转移或调整。同时,专用水体也可以调整,使得水资源的引用相比最初的安排适当改变。在这些情形下,确定专用权是否转移或调整的一个主要方面是这种变化对其他水权专有者的影响。只要其他水权专有者不会因此受到损害,专用权的转移或调整就应当没有问题。要实现这些专用权的调整或转移,必须获得行政主管机构的批准。在允许专用权转移或调整之前,还需要通知公众并召开听证会。

2、跨流域引水。

专用权允许原流域以外的用水。但在一些州,有关地方保护的法规对此类用水进行了限定。

3、水的贮蓄。

专用权允许贮蓄水资源,以保证适时地而不是在天然状态下利用水资源。在干旱和半干旱的西部各州,贮蓄水的权利对整个水权体系来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4、外来水。

专用权允许对外来水的使用。外来水指通过人工努力而非天然形成进入水道的水。

5、再引取和再利用。

水权专有者在原本打算通过引水受益的地区拥有对水资源再引取和再利用的权利。这种权利是通过更加有效的引取和利用措施招展对现存的或已开发的水资源的利用。允许水权专有者对水可以再引取和再利用所要考虑的一个主要方面是,这种权利的运用是否对其他水权专有者造成损害。只要不造成损害,这种权利就可以获得批准。

6、水流。

与滨岸使用权不同,专用权仅针对水资源的利用而设立。因此,水权专有者无权持有那些与水道有关而与水资源利用无关之权利。在大多数采用专用权体系的州,这些权利从实质上讲是公众所有的,并且是作为公众利益考虑的一个方面。

7、获取。

经过滨岸和其他地区获取水源是行使专用权的基本要素。各州对此有不同的做法,包括制定购买或没收权利的法律条款。

2.2.7专用权的放弃和没收

在大多数州,专用权可以通过放弃而失去。放弃是基于证明无用和放弃意向而作出的决定。与此对比,仅凭在一个法律规定的期限内证明无用即可将专用权没收。

2.3混合水权体系

混合水权体系既包括象加州那样最初由习惯作法演变成专用权体系,而后吸收了滨岸使用权部分要素的类型,也包括最初建立了滨岸使用权体系,而后经过调整又与专用权体系相适应的类型。对于后一种类型,存在两种形式。一些州只对滨岸使用权加以限制,而另外一些州则通过立法或宪法条款的规定对未实施的滨岸使用权加以取缔。

在采用混合水权体系的地方,规定了专用权和滨岸使用权的相对优先性。在大多数州,滨岸使用权优先于专用权。在加州,未行使的滨岸使用权受到某些保护,一项已经行使或还未行使的滨岸使用权优先于专用权,除非专用权的行使先于有争议之滨岸土地取得专用资格的时间。

为了确保滨岸使用权的行使不会对较低级水权专有者的权利造成损害,所有采用混合水权体系的地方都有对用水合理性的规定。按照这样的规定,对滨岸使用权的要求同专用权一样,其用水必须是有益的。

2.4公共水权

除了将水资源用于消耗性用途外,人们总是强烈希望拥有公共水权,包括航运、渔业以及其他用于商业目的的地表水使用权。

近年来,除了传统的航运、渔业和商业目的外,公共水权范围有了较大的扩展,增加了游泳、水上娱乐、休闲、科学研究以及为满足生态和环境要求对河道内的水资源进行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在大多数州,这些利用地表水资源的公共权利已经成为在评价水资源利用时考虑公共利益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关水资源利用方面的公共利益还包括为满足环境和生态要求进行水资源的保护。在干旱和半干旱的西部各州,水道内的水在一年中的某些时期会干枯,因此,对河流内水的利用便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州采用两种措施保护河流内的水资源。一种是将河流内的水资源划为专用,这种专用一般由某个州立机构负责实施。另一种措施是从指定区域内抽取足够的水量补充河流内的水资源。

河流内的水资源也可以通过以下一些联邦法律法规加以保护:

1、《野生和游览的河流法》。

联邦《野生和游览河流法》规定,可以利用未来建成的开发设施抽取某些河流的水补充所需水资源。另外,该法规定了将河流中的剩余水量或河流水量的一部分引入联邦水系统的基本框架。根据该法,各州建立了自己的供野生和游览的河流系统,使该法得到了具体体现和完善。

2、《濒危物种法》。

联邦《濒危物种法》针对已经作为某种濒危或受害物种重要栖息地或可以为濒危或受害的鱼类和野生生物提供保护的水道,规定了保护河道内水流的基本要求。

3、《清洁水法》。

《清洁水法》第404节规定了采取任何注水或蓄水措施之前首先要满足的条件。此规定用来限制引水设施的修建,有时会因此取消这些工程的修建。近年来此规定已经成为保护河流内水资源的一个有力工具。

4、与水质有关的法律法规。

各州法律通过对水质的限制规定来控制水资源的利用。这些法律不仅控制水源的水质,还控制排入水源的水的质量。基于此,包括防止咸水入侵和水温调节在内的一系列水质保护措施可能会进一步限制水资源的使用量。

3.0地下水

按照有关地下水的法律规定,并不是所有在地表以下发现的水都被看作是地下水。在已知和确切的地下渠道中流动的水被认为是地表水,而不以这种方式存在于地下的水则是"渗透水",并被称作地下水。确定存在于地下的水是服从地表水法还是地下水法并非一目了然。

在分析地下含水层时,为了全面了解相关水权,需要确定地下水流域的安全产量。地下水流域的安全产量是指在不降低可供利用的水资源总量的前提下,经过一定时间所能抽取的地下水的数量。发全产量可以通过抽取量与回灌量的比较计算得出。为了保证地下水流域处在安全产量的范围内,回灌量必须等于或超过地下水抽取量。如果超出了安全产量的范围,地下水流域就被看作是处于超采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除了自身储水量的大量丧失外,还会造成地表沉降和严重的水质问题。

一般地讲,地下水是利用水泵从水井里抽取。用水泵抽水将在抽水区周围形成一个下降漏斗,这种下降漏斗的影响以及由于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的降低是地下水法中涉及的重要内容。

3.1.1地下水权

针对地下水有不同的水权体系。一些州还不只设立了一种水权制度。

1、绝对所有权制度。

一些州仍在实行绝对所有权制度。这种制度是根据习惯法中规定的土地财产所有者拥有利用其所属土地表面以下全部地下水资源的绝对权利的概念而建立的。这种制度在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尤为普遍。

2、相关水权制度。

在一些州,绝对所有权制度已被废止,而代之以相关水权制度。按照这种制度,所有土地所有者对其拥有的土地下面的地下水流域都有抽取和利用地下水资源的权利,他们的权利是等同和相互关联的。

3、专用权。

有些州承认一种完全的专用权制度。这种制度允许那些最先出现的汲水者抽取地下水,而无论其最终使用是在何地。

而在大多数州,这种完全的专用水权制度已经通过添加限制条件而作了调整。譬如在加州,虽然存在相关水权制度,但如果地下水储量超过用水户的需要,便可以引入专用权的概念和作法。作为土地所有者的用水户与拥有专用权的用水户之间的矛盾一般是按照有利于土地所有者的方式解决。

在一些地下水明显超采的地区则建立了相互权利制度。这种制度提倡根据历史用水情况公平合理地分配水量。

4、合理用水。

前面谈到有关地表水的合理用水原则对大多数州来说都作为地下水利用的一个限制条件。

3.1.2地下水的管理

地下水管理最普遍的方法是许可的授权。许可的授权是指是否可以拥有利用地下水的权利。

1、打井的许可。

有些州规定在打井之前就要获得许可,这种许可是针对从健康和安全的角度而不是从供水的角度保护水资源。

2、使用权的许可。

除了打井许可外,一些地区还规定了对抽取地下水的权利使用的许可。

3、专门立法。

在有些地区,地下水流域是按照专门立法来进行管理的。各州立法机关针对各个流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计划,以此来控制地下水的抽取和利用。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中,管理地下水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联合利用以及将地表水存贮于地下水流域中。

4、由判决而得的流域。

在一些地区,地下水流域是按照那些针对地下水权的判决结果而制定的原则来进行管理的。地下水权的判决是法庭针对所有要求从地下水中获益的当事人的相关权利作出的。而且,法庭常常通过一个专门的负责人对判决后的地下水流域的水资源利用保持连续的管辖与监督权。

5、水质规定。

正如地表水一样,各种联邦法律法规对地下水流域的水的利用也进行了规定,这些规定主要是针对污染物的排放,但也有针对地下水的抽取进行规定的。

4.0水资源利用过程中联邦政府的介入

正象在前面提到的,联邦政府有关水资源利用的法律一般都是针对水质和环境保护。联邦法律大都不对水资源的分配进行规定。有些例外值得注意:

1、联邦保留的水权。

如上所述,专用权体系的建立主要是基于联邦政府承认对其所属公共土地上的水体享有专用权、承认将公共土地所有权与水体所有权分开以及将用水的最高权力授予西部各州。作为例外的联邦保留水权是由法院规定,最初用于印第安保留区的开发,其后又用于其他联邦所属保留区的开发,如军事地区、国家公园、电厂及国家森林保护区等。

联邦保留水权在范围上受到相应的限制。只有在需要开辟一个公共区域作为专用时才可以设立联邦保留水权。而且,这种保留水权只针对为实现保留区主要目标所需的用水,而不考虑其他目的的用水。联邦保留水权自保留地批准之日起优先使用。

2、联邦优先权。

包括水法律在内,联邦法律优先于州法律。但在有关水权的法律方面,联邦法优先于州法律已经产生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联邦《垦殖法》方面的问题,二是《联邦电力法》方面的问题。在加州与联邦政府签署的协议中,联邦最高法院规定,除非与国会有关某一个联邦开垦项目的决定发生矛盾,《垦殖法》不以联邦法律为先。而在伊阿华电力公司与联邦电力公司签署的协议中,联邦最高法院规定,从实质上讲,《联邦电力法》优先于州水法,但该法第27节规定的对州权利进行保留的除外。《联邦电力法》第27节规定保留州对其输送的水资源的专有利益或所有权给予保护的权利。

5.0州际间水的分配

某些水道是跨州的,各州之间围绕这些州际水源的水资源分配是联邦法律规定的一个内容。州际水资源的分配通过下列方式之一实现:

(1)州际水资源分配协议。该协议由州与州之间签定,并经过国会批准;

(2)法庭裁决。有关州际水资源分配的诉讼提交联邦最法院进行裁决;

(3)国会针对州际水资源分配制定的专门法律。

6.0水权诉讼

水权诉讼尽管从内容上讲较为复杂,技术性较强,但与其他法律诉讼相比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本质上讲,水权诉讼有三种类型:

(1)有争议的用水户之间提起的诉讼;

(2)某条河流内所有用水户之间提起的诉讼;

(3)针对负责水资源分配的行政机构提起的诉讼。

有争议的用水户之间提起的诉讼一般都是有关用水户各方的具体和特殊的争议事实;针对行政机构的诉讼一般是关于行政机构的行为是否公正所提出的疑义;某条河流内所有用水户提起的诉讼包含了所有用水户对河流内某项水权的要求。

美国范文篇4

一、动态、分散与多样的资金来源

美国文化艺术赞助体制是复杂、分散和多样化的,文化艺术机构既获得联邦、州和地方政府的拨款,也有个人、公司和基金会等私营部门对其进行赞助。

总的看,美国非营利性文化组织的资金来源,约半数为票房和其他销售收入,其余约百分之四十为私营部门(公司捐赠百分之七,基金会百分之十三,个人百分之二十)的捐赠,公共部门提供的资金占百分之十,其中联邦政府提供的资金仅占百分之二,作为美国最大的联邦艺术管理机构的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仅提供不到百分之一资金。(政府资助的数额不含联邦政府通过税惠政策为支持文化事业提供的间接扶持。)

二、公共部门对文化的直接赞助

来自美国国家艺术基金等公共部门的直接赞助并不对艺术政策起导向作用。从纯数额看,这笔资金远远无法支持美国大多数的文化活动,它们起的作用仅仅是为文化机构提供补充资金,特别是加强文化教育,推广新剧目,进行文化保护项目,是作为其他赞助方式的补充。任何一个机构或者项目都不具备直接影响美国文化的总体发展的能力。像国家艺术基金这样的机构仅对它们能够控制的变量负责,并不要求它们对文化制作和推广的机制进行干预。

美国人认为,小额拨款资助方式,加上艺术委员会等地方政府机构对文化艺术进行一定管理,又有税收制度支持文化事业,这些加强了政府资助的效率,保证了文化的多样性,也促进了文化事业的自由发展。假如某笔拨款效果欠佳,其影响非常有限。同时,文化机构的相对独立性,有利于文化艺术的创新尝试。

三、美国国家艺术基金的作用

美国国家艺术基金建于1965年,为独立的联邦机构,是美国政府负责文化艺术的组织。该基金2004年的预算为1.21亿美元,除机构自身运作所需,有1亿美元作为能提供的资金,仅占美国文化事业所需经费不到百分之一,却要支持50个州和6个美国领地的文化事业和文化教育,按照许多国家的标准,该基金的作用本应十分有限。

美国国家艺术基金拨款有独到之处,即采取配套拨款,他们每向文化组织拨款一美元,该组织需从政府以外的渠道争取7―8倍于拨款的配套资金或捐款,这一美元才能真正到位。也就是说,当基金提供10万美元得到落实,该文化组织最终将得到相当于80万的资金。文化组织由于得到国家艺术基金的拨款而提高了它的可靠性和知名度,因此拨款形成巨大的乘数效应。该基金虽然不能管理或者决定美国的文化艺术政策,但是它与各个层次的文化艺术组织的合作,形成了关于美国文化的一种持续不断的对话。

四、州级和地方艺术机构

州级艺术拨款是另一个重要资金来源。州级艺术拨款的多少,取决于州税收额。2003年州级艺术经费共计3.545亿美元,2004年下降百分之二十三,共计2.737亿美元。由于财政压力,近年来许多州的艺术经费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州政府支持艺术的做法与国家艺术基金类似,但更注重小型、地方色彩更浓的艺术组织以及年轻和不知名的艺人。州艺术机构还扶持社区团体的艺术活动,以及艺术在医疗保健、犯罪教育学和老年医学中的应用。

五、其他公共部门对文化艺术的支持

除国家艺术基金,美国政府其他一些部门也为文化事业提供资金。这些有的是独立的文化艺术部门,有的是挂在本身与文化艺术没有直接关系的政府部门(如国防部)之下。受联邦政府资助的文化项目达两百多个。2004年联邦政府及准政府机构史密森学会、公共广播公司、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局、国家人文基金、国家艺术基金、国家美术馆、内务部(拯救美国文化遗产项目)、肯尼迪艺术中心、教育部(寓艺术于教育模范发展项目)、美术委员会、首都计划委员会、服务管理总局(建筑艺术项目)、历史文物保护顾问委员会,分别有0.1―4.89亿美元的文化艺术预算。

美国的外交部门支持向海外推广美国文化艺术的项目始于冷战时期。国务院及前新闻总署组派美国著名的交响乐团、现代舞团、歌手、爵士乐、民间音乐、音乐剧等到海外巡演,演员和剧团得到经济赞助,同时,联邦政府的支持给了他们更高的地位,也使他们的观众得到增加。目前,国务院仍然管理着富布赖特交换计划和“文化大使”项目,以及对海外广播等文化外交项目。

六、私营部门的捐赠与税惠政策

个人和基金会的捐赠。美国的税收体制是对艺术赞助最重要的保障。据估算,2003年美国对“艺术、文化和人文”类的捐款约122亿美元,人均约为42美元,其中个人捐赠约占百分之五十,基金会百分之三十三,公司百分之十七。美国的基金会资产约四千亿美元。1992年最大的25家基金会占向艺术事业捐赠的百分之四十,其余由许多小型基金会提供。另外还有家庭基金和遗产基金等。

美国法律有明确的税惠政策鼓励向艺术事业捐赠。纳税捐赠方向免税的非营利性机构提供任何形式的捐赠,可减少纳税额。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每向非营利性机构捐赠一美元,每一美元收入便可减少28-40美分的税。用经济学的语言讲,捐赠的“价格弹性”为-0.9至-1.4,也就是说,美国财政部每减少一美元的税收收入,私营部门的非营利机构便得到90美分至1.4美元的捐赠。

在美国,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捐赠方式是做义工,全国共有约39万名全职义工。90年代初,做义工的人平均收入在5.6万美元以上。如果用美元来计算,这种以时间方式进行的捐赠,相当于两百到两百五十亿美元。

公司捐赠。公司捐赠很分散,艺术事业三分之二的经费来自利润不到五千万美元的公司,其中百分之九十捐给了地方艺术组织。90年代的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公司中,百分之四十七向艺术事业捐赠过,公司捐款的百分之十九捐给了艺术事业。

美国范文篇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时期,美国部分产业进入国际市场,生产率跃居世界各国之首,开始确立其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进而成为全球经济霸主。

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统计,在上世纪70年代初,列国际市场占有率前50位美国产业中,不仅有高度依赖天然资源的美国传统产业(如黄豆、大米、小麦、煤炭等),也有工业化社会的代表性产业,如飞机、电脑、电子管、有机化学品、办公事务机器等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显示美国优势产业的多样性。(注: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

至10多年后的1985年,从列入国际市场占有率前50位的美国产业来看,美国产业的优势产业格局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即天然资源性产业(如玉米、甜菜、烟草等)、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如飞机、医疗设备等)依然并存。与70年代初相比,美国与其他国家出口结构逐渐升级形成鲜明对照,在列入国际市场占有率前50位的美国产业中,以天然资源为主的产业从19个增加到了22个,天然资源性产业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达到了24.2,远高于日本和德国。(注: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498页。)

1985年以来,美国经济最大的变化是增长强劲,由此美国重新恢复了经济强国的信心。2000年美国商品贸易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2%,市场占有率高于这一比率的商品有43类(见表1),这些商品相对于其他美国出口商品而言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些商品占美国当年全部出口的64.8%。在43类商品中,属于以天然资源为主的产业有8个。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联合国《2000国际贸易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需要指出的是,迈克尔·波特使用的是“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4位和5位分类的数据。由于联合国《国际贸易统计年鉴》自1994年起只公布3位分类的数据,根据这一数据计算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普遍低于迈克尔·波特计算的结果,因此表1不能简单与上述70年代初和1985年数据相比。尽管如此,表1说明,在当今美国的竞争优势中形成的优势产业仍然集中于天然资源性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表1与美国1985年数据相比,竞争力突显的是:SITC263;竞争力增强的是:122、541、774;竞争力基本保持不变的是:222、792、874;竞争力下降的是:651;竞争力丧失的是:321的煤和焦炭、241的原木,这两类产业曾经是1985年美国的优势产业。

在表1中,有14类商品(即598、874、728、784、713、743、582、741、744、736、778、772、749、782)是美国、日本和德国三国共有的,都是三国各自

的竞争力较强的产业。美国在这14类商品中有11类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高于日本和德国。这说明,美国这一世界头号经济强国是建立在比日本和德国更广泛、竞争力更强大的产业群基础之上的。

二、美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与服务业在许多国家中的经济地位不断上升一样,服务贸易在世界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当今,一国的国际经济地位的确立和提升不权通过货物贸易,而且还通过服务贸易来实现;一国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能否形成竞争力强的制造业,还体现在能否形成竞争力强的服务业。

与日本和德国相比,在美国的竞争优势中形成的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要强大得多。美国不仅是世界最大的服务贸易出口国,也是最大的服务贸易进口国。2000年美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达2908.8亿美元,占全球的19.7%,进口额达2170.7亿美元,占全球的14.5%,并实现738.1亿美元的盈余。

从表2可以看出,美国在服务贸易中的许多项目上如旅游服务、政府服务和大部分其他民间服务贸易有很强的竞争力,这导致服务贸易整体上出口大于进口。根据表2,美国在四个服务贸易大类中最具竞争力的是“运输与旅游以外的民间服务贸易”,在这类服务贸易中,依据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前五大服务贸易领域依次是文化与娱乐服务、建筑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专利等使用费(技术贸易)。

290.88217.0773.8114.5

竞争力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100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收支统计年鉴2001》的数据计算。

文化和娱乐服务

美国历史虽短,但却在舞蹈、音乐、电影、戏剧等领域为人类贡献了许多老少咸宜、长盛不衰的作品,例如充满想象力的现代舞蹈、为各国儿童带来欢乐的迪斯尼乐园及相关产品、“好莱坞”电影”等无不风靡世界。美国文化和娱乐服务在世界的传播,不仅给美国带来了滚滚财源(例如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的票房收入占到全世界电影票房收入的80%以上),而且通过这种文化输出,美国的竞争优势更巩固也更丰富。

建筑服务

以钢铁为中心的产业革命推动了美国建筑工程学的发展,电梯和钢筋混凝土的发明,导致出现了美国首创的建筑形式——摩天大楼,它被认为体现了美国精神。以后,美国始终依靠先进的设计理念和高科技,始终站在世界建筑的前沿。目前,美国有世界最大的建筑工程事务所,汇集了世界各国顶尖的建筑大师(如贝聿铭等)。近年各国普遍重视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许多国家的城市都出资让美国人设计其标志性建筑(如上海的金茂大厦、东京的国际论坛广场等)或整个街区。

计算机与信息服务

上世纪4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上第一台台式电子计算机、第一只半导体晶体管、第一块集成电路都诞生在美国,因此美国一直是世界信息技术的领导者。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美国本国以及各国对信息服务的巨大需求。从80年代开始,美国的信息服务业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美国政府也对增强本国信息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予以特别的关注,在GATT以及后来的WTO等的多边谈判中,美国一直为本国信息服务业突破各种限制进行不懈的努力。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中最大的门类是计算机专业服务,它还可以进一步分为计算机系统集成、用户专用程序设计和专业咨询与培训,美国在这三方面的实力都是世界最强的。

金融服务

与国际金融历史悠久的欧洲国家银行相比,美国银行的海外扩张起步较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美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领域中霸主地位的确立,美国银行的国际金融活动才在各方面领先于欧洲的发达国家,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取得绝对的竞争优势。在WTO的多边谈判中,美国利用其金融服务贸易的优势地位,一方面逼迫其他国家按照美国的要求开发金融市场,为本国金融机构在海外寻找利润源开辟道路,另一方面又注重保护自己的金融市场。例如1995年7月正是由于美国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开发程度不够美国的要价,拒绝给所有成员方最惠国待遇,并单方面退出《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定》,导致这一协定在当时只能成为一个临时性协定。在美国的服务贸易中,金融服务贸易的增长尤其迅速,1986年至2000年,美国的金融服务贸易额从51.6亿美元增长至215.3亿美元。(注:TheAnnualReportofTheCouncilofEconomicAdvisers,CEA,WashingtonD.C(2002.2).)

专利等使用费(技术贸易)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形态向着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的方向演进。一国技术贸易地位的提高,不仅可以改善该国的贸易条件,而且还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高效益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使该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并反过来进一步促进本国的技术进步。从宏观上看,美国的科技与经济实现了这种良性循环。美国技术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其知识产权制度的成熟。在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为了“复兴美国”,出台了被称之为“偏袒专利权”的政策(ProPatentPolicy),主要内容是扩大专利的权利范围,既重视专利使用费的费率,又提高了侵权赔偿费。这一政策从制度上保障了美国保持其技术上的竞争优势。

在表2中,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还有旅游服务,这一项目主要包括国际观光和教育服务两项内容。其中美国的教育服务的竞争力远高于旅游业,因为虽然有世

界各国的游客光顾美国,但也有大量美国人前往世界各国旅游。而美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以其自由竞争的学术氛围吸引着世界各国的留学生,每年在美国各类高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超过50万人,在美外国留学生远远多于去国外留学的美国人。美国2000年教育服务出口达102亿8700万美元,这一金额超过了美国传统出口商品小麦和玉米的总和,而教育的进口则只有21亿4000万美元。

IMF并没有公布在表2中的“其他商业服务”的详细分类数据,根据该统计项目的含义,它类似于OECD服务贸易统计中的“专业服务贸易”。但OECD的这项分类统计并不健全,美国只有部分分类数据。表3反映了美国部分“专业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状况,可以发现,美国在这一领域具有竞争力的是法律、会计、审计以及咨询服务,这也是与人们的常识相吻合的。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StatisticsonInternationalTradeinServices2001》的数据计算。

运输服务、保险服务和广告与市场调查是美国为数不多的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贸易,可能与在美国的外国服务商竞争力更强,并从美国本国服务商那里夺得许多市场份额有关。

三、美国竞争优势要义

虽然每个国家国情各不相同,各国竞争优势也各有差异,但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总是由一些因素组成的。迈克尔·波特认为,一国产业的竞争优势由四个基本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支持性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表现、企业战略及竞争者)和两个附加因素(机遇和政府行为)。限于篇幅,这里集中从知识与技术型人力资源、企业竞争环境、企业技术创新环境与企业战略四个方面来论述美国的竞争优势,笔者认为,这四个方面都会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提升一国产业的竞争力。

知识与技术型人力资源

通常,人们的收入水平与所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或所掌握技术难易程度的高低成正比,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与其收入水平成正比。因此高素质人才不仅有助于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也会增加相关的需求。

美国能够保持科技和经济领先地位,主要受益于美国一贯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自80年代初以来,几任总统都宣称要成为“教育总统”,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培训和吸收人才。随着全民、终身教育的深入开展,美国正迈向群众性知识社会。美国重视教育的标志之一是不断增加教育投资,美国教育投入已从1989年的3530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6350亿美元,教育投资已占美国GDP的7%以上,在发达国家名列前茅。克林顿总统提出,跨入21世纪后,每个小学教室都要与世界联网,大学升学率要达到25%,以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美国抓住一切机会大力引进人才也是美国独特的竞争优势。迄今在美国的留学生达491万,大约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1/3。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核武器和核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问世应用和日新月异,“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施和航天技术大发展等等,都是在移居美国的科学家们的参与甚至主导下完成的。2001年美国政府又出台了《加强21世纪美国竞争力法》,其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吸纳那些拥有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在美国工作但不申请居留的外国人,人才范围涵盖科技、法律、艺术等广泛领域。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美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多、最优势的科技人才,依靠这一大批顶尖的人才,美国人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美国科学家在世界主要科技文献上发表的论文最多,美国公民在国内外获得的专利最多。

企业竞争环境

美国产业是在相互竞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绝大多数产业都面临激烈的国内竞争。美国是世界上反垄断政策的发源国,对市场垄断、企业兼并和市场统一定价的做法限制严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反垄断立法以及实践活动适应了世界经济变化的需要。里根执政时期以来,美国实施反垄断政策时更多地考虑到美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把企业兼并看成是增强美国国际竞争力的手段,因而对企业的兼并采取了容忍的态度。在这一时期,美国司法部不再对那些操纵价格、分割市场但没有公开协议的垄断进行追究。司法部当时还撤销了对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的诉讼,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达成了和解。(注:张德霖:《竞争与反不正当竞争——反不正当竞争法理论实践与国外法律规范》,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年版,第194~197页。)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反垄断政策继续延续上述趋势,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被认为美国50多年来最大的反托拉斯案——诉微软垄断案。(注:2001年6月,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联邦上诉法院作出裁决,驳回地方法院法官在前一年6月作出的将微软一分为二的判决,但维持有关微软有违反反垄断法行为的判决。2002年11月,美国司法部和微软达成协议,联邦法院迅速批准了这一解决方案。)从微软一案可以看出,进入新经济时代,美国实施反垄断政策进一步重视维护美国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因为在新经济时代,单纯用分拆企业来破除垄断并不能保持和提高一国的竞争力。

企业技术创新环境

美国技术创新的主角是私人企业。2000年全美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中企业占72.9%,政府部门占27.1%。经历了70年代研究与开发相对停滞的时期以后,最近20多年以来,美国的私人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私人企业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从1985年以前的0.8%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1.8%,发明专利数也由90年代初的每年不到10万件增加到2000年的超过15万件。(注:TheAnnualReportofTheCouncilofEconomicAdvisers,CEA,WashingtonD.C(2002.2).)

美国企业的科学技术活动与美国的国防建设紧密相连是美国支撑其经济强国的竞争优势之一。从40年代的原子能计划到70年代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庞大的国防相关计划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客观的研发经费,更重要的是为企业提供了提升技术竞争力的机会。国防工业的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进一步促进了其他制造业的发展,当今美国的优势产业或多或少与美国国防有关,如飞机制造业、IT产品制造业和电讯服务业等。

此外,美国人不断进取的

冒险精神、大型风险投资公司和NASDAQ市场等融资渠道的存在也是推动美国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方面。

企业战略

美国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要素流动的好处,通过对外投资和吸引海外投资在全球范围进行资源配置,这一战略可以说是一种“全球要素组合型发展战略”。(注:张幼文:《当代国家优势——要素培育与全球规划》,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208~222页。)美国既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对外投资国,也是最大的引资国(2002年除外),在许多行业都拥有富可敌国的跨国公司。

美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地位比任何国家都强。美国公司现在在全球具有战略意义的地方建立了大约2.3万个多数控股或少数控股的分公司。多数国外分公司的战略目标是向当地市场生产和销售商品和服务。据统计,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生产的产品中,约60%在当地销售,约30%返销到美国。(注:[美]《外交》2001年5、6月号。)美国跨国公司的实力决定了它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的巨大影响,美国跨国公司不仅是当代美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其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近年美国经济的成功还要归功于80年代以来的企业大刀阔斧的重组和精简。在美国,企业出资人利益更受重视,这有别于德国更重视企业的社会效益和日本更重视企业员工的利益。美国的做法好处是企业可以避免陷于重重利益冲突而不能自拔从而争得时间上的主动,但容易造成大量企业倒闭和大批裁员的现象。

四、小结——兼论经济强国竞争优势的共性

当今世界经济波诡云谲,一国不进则退,各国无不为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并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而全力以赴。一国部分竞争优势是该国所特有的,比如美国拥有包括广袤富饶的土地、世界首屈一批的军事强国地位等的“硬力量”,包括移民国家的开放度、美元牢固的国际货币地位、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以及控制国际规则和机制的能力等的“软力量”,都是其他国家所欠缺的竞争优势。尽管如此,对美国等经济强国的分析也表明这些国家竞争优势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的。

第一,实施既有竞争又有规制的市场经济制度。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通过竞争,可以促进企业优胜劣汰,使资源优化组合,提高经济的效率。但竞争具有两重性,没有约束的竞争反过来又会破坏竞争。经济强国长期的实践表明,完善的市场经济除了应该提倡自由竞争、保护竞争以外,还要规范竞争,使得竞争公平、有序、良性。给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让企业在这一环境中实现有序竞争和良性竞争是这些国家提高竞争力和保持较高竞争力的基础条件之一,也是这些国家走向强国的起点。

第二,重视科学教育的作用,发展知识经济,注意保护知识产权。大多数经济强国的战后竞争优势更多的并不是来自天然的恩赐,而是通过本国不懈的努力和创造而形成的。在开放经济的环境下,初级生产要素供给越来越丰富,因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小。一国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创造性地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在能在国家间竞争中脱颖而出。经济强国的当代经济发展走的都不是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经济道路,而是走依靠建立在包括发达的科学教育、科学的决策和严格的管理在内的高级生产要素基础之上的高效集约经济道路而实现的。

美国范文篇6

〖关键词〗:金融霸权霸权稳定论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

美国领导下的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尚没有停火的迹象。空袭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扭转了冷战后一度有过的化剑为犁、全球裁军、削减军备的势头,必将加剧新一轮全球范围内的军备竞赛。战争的阴云掩盖不住美国的军事霸权,而军事霸权下的真正目的是金融霸权。因为进入90年代后,金融霸权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控制世界经济金融、剥削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形式,军事霸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推行其金融霸权的手段。美国随时都会反击任何对其金融霸权构成的(潜在)威胁,不管它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科索沃危机就是美国给欧元布下的陷阱,在危机的“帮助”下,美国股市一路凯歌,欧元疲态尽现,美元无疑已经取得了与欧元较量的首回合胜利。对90年代以来的历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分析也能证明,金融霸权是发展中国家纷纷爆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金融霸权及其本质

霸权(Hegemony)是一种“霸主权”或“盟主地位”,尤其是指特定联盟或邦联中的某个国家或民族的统治或领导地位,有时也作霸权国推行的支配性的政策或强权政治。“Hegemony”一词在古希腊本来具有“领导性(leadership)”的含义,但在征服了马其顿之后,又加上了“支配(domination)”的意思。因此“霸权”含有暗示巨大权力的剥削、压迫性质的双关语气。

金融霸权(Financialhegemony)是霸权国凭借其压倒优势的军事、政治、经济和金融实力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将自己的意志、原则或规则强制性地在整个体系推行,从而获得霸权利润。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并不存在金融霸权,因为金融本身就是一国经济的核心。

本质上,金融霸权是军事霸权和经济霸权的延伸,而军事霸权与经济霸权是金融霸权的基础,没有雄厚的军事与经济实力根本谈不上金融霸权。用武力冒险无法获得的利益可以通过金融市场上非暴力的市场竞争而获得。在传统金本位制下,英国曾占据金融霸权地位,迫使世界各国经济遵守“货币体系规则”,使得英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世界货币的供应。而当代只有美国才称得上是“金融霸权国”,与以前的霸权国略有不同的是美国通过与其他发达国家间的政策协调组成了一个“霸权集团”如七国集团,但美国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金融霸权的作用与影响

金融霸权对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1、金融霸权维持了国际货币体系的相对稳定,这可以参照经济霸权主义的“霸权稳定论”。“霸权稳定论”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P.金德尔伯格(P.Kindleberger)于70年代初提出的,他指出:“世界经济要想保持稳定,必须拥有一种‘稳定器’,即某个国家要能负责为亏本商品提供市场,让资本稳定地(不是逆循环地)流动,而且当货币制度呆滞不灵陷入困境时,它能为提供清偿能力建立某种再贴现的机制”。在汇率浮动和资金市场一体化的世界上,霸权国“还必须在某种程度上管理汇率结构,并对各国国内货币政策进行一定程度的协调”。该理论表明,如果没有霸权国建立并管理国际社会体系,当自由主义和自由贸易让位给经济民族主义势力时,国际经济就会动荡不稳。因此金融霸权有以下作用:制定国际经济竞争规则和政策协调、执行国际经济竞争规则、稳定世界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控制危机。

2、金融霸权国(或集团)利用其霸权地位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由金融霸权国生产的公共产品(publicgoods),其他国家不能只“搭便车”,必须付费。这种费用是金融霸权国通过剥削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收取的,具体地说,这种剥削是通过强制推行金融自由化打开别国金融市场,利用其货币的特权地位、攻击性的金融投机和国际资本流动实现的。这将在下面做详细论述。

3、霸权国地位更迭时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动荡和不稳定。根据金德尔伯格的理论,霸权国的主要作用不仅仅是日常维持该体系的运营,而且在于控制危机局面。在一战前的几次金融危机中由于英国的金融霸权国地位发挥的作用而大大缓和,二战后,由于英国的日渐衰落,美国的金融霸权地位尚未完全确立,形成了一个金融霸权真空,导致了30年代国际金融体系崩溃和大萧条。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为金融霸权唱赞歌,反而应该警惕,因为在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发达国家利用金融霸权实现金融侵略和剥削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以往金融霸权为军事霸权服务,剥削性并不突出)都更突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深远。前美国政治学会会长、哈佛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一书中,列举了西方文明控制世界的14个战略要点,其中三条都与金融霸权有关:第一条“控制国际银行系统”,第二条“控制全球硬通货”,第五条“掌握国际资本市场”。而相应地“控制高科技军火工业”和“控制航天工业”则分别退居倒数第一位和倒数第三位。

金融霸权的剥削形式

作为金融霸权国,美国利用美元霸权、投机资本、衍生金融工具和其背后的政治霸权、高科技力量确立了自己的金融霸权地位,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实现对其它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剥削:

1、美元霸权,即利用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特权地位。目前,美元仍是无可争议的国际货币,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外贸结算的48%和外汇交易结算的83%。美元的这种特权地位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首先,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使美国获得数额巨大的铸币税,从而白白占有了境外持币者的资源。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约有半数美元(约3750亿美元)在美国境外流通,使其每年大概获益15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0.2%。其次,分享其它国家经济成长的成果。美国相对而言可以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举债,却不必对等地或干脆是不负责任地偿还它们。美国可以通过美元的贬值,既减轻外债负担,又刺激出口,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仅在1985年3月至1986年3月的一年间美元贬值就减少了美国约三分之一的债务。第三,转嫁危机。当美国出现经常帐户逆差时,可以通过印刷美钞来弥补赤字,维持国民经济的平衡,将通货膨胀转嫁给其它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出现金融危机时,美国可以直接增加货币发行量避免信贷紧缩和信心崩溃带来的经济危机,把部分损失通过货币政策的变化转移到世界各地。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并没有给美国经济带来实质性的衰退,但发展中国家却深受其害。这也是为什么其它国家(如1997年的东南亚各国)出现持续的经常帐户逆差就有可能爆发金融危机,而美国经历了几十年的巨额经常帐户赤字而安然无恙的主要原因。

2、国际(投机)资本流动。战后,经济自由主义的影响和欧洲美元市场的兴起使得国际资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国与国之间流动。尽管经历了发达国家之间为主的资本流动和发达国家资本向发展中国家流动的过程,但发达国家无疑是国际资本的主要输出国。追逐超额利润是国际资本的本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为国际资本提供了良好的环境。1990-1996年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资本总额达11705亿美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但也同时带来了风险和剥削。金融危机从一个国家蔓延到另一个国家的过程中,处处都留下国际资本特别是国际投机资本大规模流动的痕迹。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目前在全球货币市场间流动的国际投机资本即国际游资至少有7.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每年总GDP的20%,每天有相当于1万亿美元的投机资本四处游荡,寻找归宿。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动表现出极强的投机性、无序性和破坏性,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国际投机资本的无序流动造成的。经过近三十年的自力更生,东南亚国家经济已初具规模,为资本增值创造了良好环境,金融自由化更为国际投机资本的无序流入提供了渠道。在无序流动中有一个恶性循环,资本的流入破坏了原有的资金平衡,造成通货膨胀压力,为抑制通货膨胀,东南亚国家必须提高利率,然而高利率又进一步使国际投机资本趋之若鹜,使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结出膨胀性的果实。投机资本的大举进驻一度使这些国家喜形于色,但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投机资本便一窝蜂地进入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投机泡沫开始膨胀。大量投机资本的流入必然造成配套本币的匮乏,诱使本币升值,继而导致经常帐户的逆差,为未来的贬值打下了埋伏。当投机者们看到时机成熟,便“不经意”地捅破泡沫,带领投机资本如潮水般地涌出,造成在短期内无法弥补的资金真空,导致货币的过度贬值。这样,东南亚国家“破产”了,国?释痘时救绰囟椤?BR>作为金融霸权国的美国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头号债务大国,但从来没有看到美国为此而担忧,更不会发生类似于80年代初期拉美式的债务危机。相反,美国从中受益匪浅,这一方面得益于美元的特权地位,另一方面得益于由此带来的国际(投机)资本流动。实施金融大改革后,美国利用美元的独特地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金运用十分成功,低成本甚至无成本的资本输入和高回报的资本输出使得美国获取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中的大部分利益。所以,只要美国需要资金,可以随时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整从容不迫地达到目的;所以,美国强烈要求发展中国家开放其金融市场,实现包括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内的金融自由化,以使其资金自由进出这些国家;所以,当发展中国家出现所谓的“某某奇迹”时,美国便输出资本,流入后者的股市、汇市等短期资本市场。这些资金的流入在别国吹起一个个经济泡沫,制造出虚假繁荣,一旦时机成熟,美国便通过各种手段将资本回收,当然携带着丰厚的利润。在过去的一年里,以各种形式流入美国的国际资本约有7000亿美元,其中由东亚地区转向美国的外资就超过3000亿美元。这些资本简单的一进一出,给美国带来的是经济增长,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却是苦不堪言的危机。因此,关于“资本流向世界,利益流回西方”的说法不无道理。

3、攻击性的金融投机。目前,美国有1万多只共同基金拥有近4万亿美元资产,3000只对冲基金拥有4000亿美元资产。其中对冲基金无疑是在世界各地金融市场兴风作浪的急先锋,尤其是索罗斯及其量子基金,共同基金也一改以前的稳健作风加入投机的行列。1997年9月,美国股票总市值为12万亿美元,每日平均交易额为450亿美元,即使这些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动用几十、上百亿美元在美国股市折腾也不一定有什么作为,但到了泰国、马来西亚甚至香港、新加坡的股市,无疑于大象跳进游泳池,无论做多还是作空,都足以掀起惊涛骇浪。事实上,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去年的香港金融保卫战都是美国的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在作祟。它们调度巨额投机资本,配合舆论声势,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和立体投机策略,先攻陷外汇市场,然后利用各个金融市场间的内在连动性获取惊人的投机利润。香港之所以没有被迫签订城下之盟,并非单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采取了出其不意的干预措施,主要是俄罗斯金融危机使得这些国际炒家无暇自顾。在现行的国际金融市场“游戏规则”下,国际炒家的风险与收益存在严重的不对称性,只要操作得当,几乎总处于无往不利的只赢不输地位。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略有油水的新兴市?」叶家丫幻拦亩猿寤鸷凸餐鹣な至烁霰椋庑┕乙参抟焕獾叵萑胙现氐慕鹑谖;蚓梦;S斜ǖ乐な担巯碌陌臀鹘鹑诙粗校猿寤鹨餐巡涣烁上怠9セ餍缘慕鹑谕痘墙鹑诎匀ǘ苑⒄怪泄仪致院桶鞯淖钔庠诘姆绞健?BR>4、美欧银行资本大肆低价收购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作为东亚金融危机也可以说是南方金融危机的后果之一,就是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企业倒闭、破产成为普遍现象。当金融霸权国炮制出金融危机后再杀一个“回马枪”,以“地价”收购东亚企业特别是金融机构,而这时后者已经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有任人宰割。东亚挥泪大甩卖的过程就是金融霸权的实现过程,也是发展中国家被剥削的过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连美国的盟友日本也成了被美国收购的对象。

金融霸权的必要条件:金融自由化

由以上可以看出,金融霸权国要达到金融侵略和剥削的目的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即开放的金融市场、巨额的国际投机资本和操纵别国金融市场的工具(包括衍生金融工具和投机技巧)。其中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是实现金融霸权的必要条件,这也是霸权国所极力推崇和推行的。霸权国打开别国金融市场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其霸权地位强迫发展中国家开放其金融市场,二是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变相推行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流动要求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而后者不仅加速了国际资本的流动,也导致了国际资本流动的无序化。所谓“无序”一方面指国际资本特别是国际投机资本流动的速度和规模超出了经济运行和调整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指国际投机资本对发展中国家的肆意掠夺。

半个世纪来,在所谓的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极力推动下,促进国际资本自由流动一直是国际金融体系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所津津乐道的。在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时所定的章程中没有“资本帐户自由化”的条款。不仅没有,而且基金协定还赋予各国“资本控制”(capitalcontrol)的权力。60年代国际经济学中著名的弗莱明-孟代尔(Fleming-Mundell)定理也部分地表达了这一思想。该定理说明,在“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和“固定汇率”三个条件中,最多只有两项能够同时满足。后来,克鲁格曼提出的“永恒的三角形”发展了这一定理。

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撒且尔和里根上台为标志,自由主义经济学取代干预主义经济学占据了主流经济学的地位。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成了世界性的潮流,在这一潮流的有力推动下,国际资本流动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一个资本自由流动的国际金融体系似乎已经初见雏形。凭心而论,资本的自由流动创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即使现在被国际投机资本搅得焦头烂额的东南亚国家当年创造的奇迹也沾了国际资本流动的光。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但这并不等于说国际资本流动真的就无可挑剔,在价格充分浮动、资本充分流动的条件下,风险也随着资本特别是国际投机资本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而在各国游荡,随着国际资本的膨胀而膨胀。而其中的风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巨大,这是因为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投机资本对于发达国家的利率变化极为敏感,国际投机资本又完全不受发展中国家所控制。

然而,就目前看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似乎还没有意识到限制国际投机资本过度投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还在极力推动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进程,并一度认为新兴市场国家发生危机并非投机资本的过度流动而是流动不够。1997年在香港召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上,IMF提出了修改IMF章程的设想,其目的是要将“资本帐户自由化”列入IMF章程。在东南亚国家被国际投机资本的恶意流动和投机搞得心烦意乱的时候,IMF讨论修改章程,推进资本帐户自由化进程无疑招致各界的议论。以发达国家的官员为代表的支持派大唱赞歌,因为这符合它们的利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和金融危机受灾国要求加强对对冲基金和国际投机资本加强监管的建议漠然视之,甚至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进金融自由化。

美国还通过控制国际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对非发达国家剥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论上是一个旨在稳定国际汇价、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并透过提供短期贷款解决成员国国际收支暂时不平衡问题的国际机构。但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加上该组织的极大部分资金来自美国,令人不得不怀疑美国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策的幕后策划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贷款给有经济问题的国家时,对贷款国规定甚严,必须要他们做到合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经济游戏规则。甚至有人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是看美国的脸色行事。”平时,美国并不过多地直接介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日常运作,而是让182个成员国的24名代表组成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局来负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日常运作主要是对世界经济的“监控”,美国真正介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策过程是在成员国经济陷入严重困境并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的时候。因为只有在这种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重要的是美国财政部--才有可能以提供援助贷款为条件向求援国榨取最大限度的让步。从理论上讲,美国的影响力是有限的: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只有18.5%的投票权。但实际上美国通常都能得到其他英语国家--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支持。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更多地是通过幕后活动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施加影响,并且通常都能使自己的意志得到贯彻。

亚洲国家在遭受金融风暴蹂躏践踏出现了严重危机后,不惜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严苛的借贷条件时,“经援”便变成了化缘式的乞讨。IMF向泰国、印尼、韩国、俄罗斯等受灾国提供的援助,绝不是“免费午餐”,一个重要的药方就是,被援助国必须承诺进一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允许外资更大程度地参与金融产业。援助的结果是,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纷纷倒闭,外资尤其是美资金融大鳄,龙骧虎视,等待下一次最好的机会进行蚕食鲸吞。难怪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要指责美国藉IMF贷款之名,行“经济殖民主义”之实,企图操纵别国经济。而韩国人也认为,美国意图透过IMF操纵韩国经济甚至将1997年12月3日视为本世纪初日本入侵实行奴化以来的第二个国耻日。

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美国的利益服务的。1997年12月13日,世界贸易组织102个成员国签订了“金融服务贸易协定”,在以下方面达成协议:允许外国在国内建立金融服务公司并按竞争原则运行;外国公司享有国内公司同等的进入国内市场的权利;取消边界服务的限制;允许外国资本在投资项目中比例超过50%。不难看出,该协议生效后最直接、最大的赢家将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

结论

如同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中心-理论,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也同样处在中心-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以金融霸权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处在中心地位,发展中国家在,即使金融霸权在中心国内部发生更迭(如欧元挑战美元)也不会改变这个体系。中心国与国的关系是主宰与依附、主导与顺应的关系,这也决定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的不平等,也决定了两者属于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任何国家挑战美国的金融霸权地位都是不太可能的。美国的金融霸权已成为目前危害发展中国家金融健康运行的最大威胁,如何防范金融霸权主义,增强本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是发展中国家刻不容缓的跨世纪课题。

美国范文篇7

从几个对手的反应看来,它们没有爽快的答允,是有几个因素的。首先是因为美国是在未能获得联合国授权之下攻占伊拉克,在那场激烈的外交战中,美国的先发制人和单边主义政策受到几个安理会成员的强烈挑战,结果美国只能争取到英国的落力支持,最后只好单方面向伊拉克发动军事行动。虽然美国在军事上取得辉煌的胜利,然而,外交上却是空前孤立,成为近代外交史上奇耻大辱的挫折。

如今在事后,不仅美国这口气难消,站在对立面的几个国家也从许多事后局势的发展证明它们的立场是正确的,自然不愿在美国的附有不合理的条件下支持联合国参与伊拉克的维和及建设工作。

除了美国和欧洲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的争拗有意气用事的因素之外,另一个不能忽视的情况,是在于没有萨达姆之后的伊拉克是一个十分棘手的烫手山芋,是一个容易叫人泥足深陷的沼泽。美军除掉了萨达姆,反而是形塑了一个充满反美敌意的伊拉克,天天都发生袭击、恐怖的暴力和破坏事件。

美国原来想得很轻松,以为派些人就可以治理好伊拉克,想不到至今却无法结束这场战争,美军从主动攻击变成是被动防守,大量战斗兵员被绑在各个战线上,每个月还要花上39亿美元的军费。

“老欧洲”持保留态度

美国同意让联合国介入伊拉克,不言而喻的,参与者要共同出人,也要出钱。在这方面,美国一向是十分现实的,虽然射出去的大多是美国的炮弹,钱却要大家一起负担。当年波斯湾战争一结束,美国马上向欧洲和日本开出账单,最后美国自己所支付的不过一个微小的百分比。

这次萨达姆倒台后,有些国家也派出兵员到伊拉克,无可讳言的,这些国家都有各自的利益盘算,可是,有一点很清楚的,是“老欧洲”却是持着保留的态度;这种保留态度,既有军事和经济上的考虑,而其中想在政策上和美国保持一段距离的考虑却将是对今后世界格局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这次发动对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和全世界越走越远,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像拉姆斯菲尔德之流经常说有整40个国家支持美国攻打伊拉克,明眼人都看得很真切,这是数字上的游戏,这个数字是没有素质上的含量,即使打了胜仗,愿意叨附骥尾的像样大国也只有日本和韩国。

自二战以来,美国和盟国中发生龃龉、摩擦并不少见,只是那总是罕有提到台面上来对着干。这次美国和欧洲国家(还有北美的加拿大)之间所出现的歧见和摩擦,其裂痕之深却是前所未有的。

严格说来,造成这种分歧的出现,有利益上的因素,如美国虽然是富裕强盛,却摆着为富不仁的面孔,处处以国家利益至上,好处总多往自己身上拨拉,负担却要大家分担。以目前伊拉克的局面而言,派出兵员,分担费用,对忙着整合和建设工作的欧洲国家是不上算的事。加之治安不靖,投资者为之却步,眼前的伊拉克实在没有油水好捞,只有赔钱还要贴上人命,实在不划算。在过去是为了应付东面的大敌而同心协力,现在则主要是为了美国的利益,它们的意愿就没有那么高了。

咄咄逼人的行事作风

美国这次在攻打伊拉克问题上干了不少傻事,简单的说是结了更多新仇,开罪不少老朋友,除了前述的原因外,布什总统和他的班子的行事作风令人不忍卒睹,也是另一个导因。

布什言如其人,强悍的牛仔作风表露无遗,不幸的是,他所罗织的班子,也同样是咄咄逼人。这种行事方式与其说是本性所使然,不如说是为了执政的需要而刻意塑造出来的,而且是从内政而延伸到外交上来。这种现象固然是有它的特殊成因,主要的问题是布什不仅才学欠奉,而且是以弱势总统的地位上台的,所以,他一上任,就不得不以强势姿态推行其政策,在民间制造权威的形象。故此,布什政府所展现的,是一副毫不妥协,只进不退的姿态,凡是对手反对的,他就更加要推行到底。譬如他搞减税措施,大加非议,他就索性减得更多。

九一一发生后,他仿佛抓到一枝令箭,非要全世界跟着他反恐打恐不可,什么敌人都要打倒。美国媒体把这种策略称作是硬性推销(hardsell)。在乘风破浪时,这种手法是应心得手,只是当一种产品变成是买家的天下时,这种手法就面对很大的反撞力,今天布什正是开始感受到这种压力。

原则上布什做这些事并没有错,问题是在过犹不及,撸过头了,恶劣的后果就显现出来。大量减税,人们所担心的庞大赤字终于出现了。老是拿九一一来吓人,要美国人一心一意跟着他走,要全世界统一听他调遣,开始时问题不大,反恐运动是搞得轰轰烈烈,两年内美国发动了两场战争,而且都以优越的战绩告捷。

在美国国内,针对恐怖主义的严刑峻法相继出炉,甚至公然以爱国法令的名目出现,在反恐的名目下伸向人们的自由权。可是,这根弹簧能绷得多紧?能绷得多久?久而久之,人们开始陷入迷茫之中,开始质疑反恐措施的成效,怀疑布什是借反恐而谋自己的政治利益。现在,美国媒体开始在嘲笑,布什简直是拿九一一作口头禅,凡事必提到九一一,天天提,处处讲,也许再过不久,九一一就要变成了稻草人了。

以反恐之名谋利

在九一一事件发生后,我曾在早报写了一篇文章,指出这件世纪大事将对国际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在美国的主导下,国际间的种种关系将从过去的各种纠缠不清议题中汇流到一个基本的问题上,就是以反恐打恐为中心。如今,九一一发生两年了,这两年来,国际舞台上的进退攻守,也正是按这条基本的脉络进行。

两年后的今天,反恐仍将是今后国际间的重要议题,可是,时移势易,国际上也将对反恐打恐出现更多的反思,诸如反恐工作取得哪些成效?我们滴水不漏地防得了恐怖活动的袭击吗?美国已练成了金刚不坏身了吗?单靠强力打击,消灭得了恐怖主义活动吗?全心全意跟着美国的反恐运动跑,对各自的国家战略利益有害吗?

除了这些问题外,美国打恐而谋求自身国家战略利益的意图开始引起了一些国家的注意,在攻打伊拉克的课题上,矛盾凸显出来了,布什政府的一意孤行和目中无人的政策,导致美国在外交上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中。

美国范文篇8

美国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具有下述四个主要特点。

第一、随和友善,容易接近。

第二、热情开朗,不拘小节。

第三、城府不深,喜欢幽默。

第四、自尊心强,好胜心重。

(2)服饰礼仪

总体而言,美国人平时的穿着打扮不太讲究。崇尚自然,偏爱宽松,讲究着状体现个性,是美国人穿着打扮的基本特征。跟美国人打交道时,应注意对方在穿着打扮上的下列讲究,免得让对方产生不良印象。

第一、美国人非常注重意服装的整洁。

第二、拜访美国人时,进了门一定要脱吓帽子和外套,美国人认为这是一种礼貌。

第三、美国人十分重视着装细节。

第四、在美国女性最好不要穿黑色皮裙。

第五、在美国,一位女士要是随随便便地在男士面前脱下自己的鞋子,或者撩动自己裙子的下摆,往往会令人产生成心引诱对方之嫌。

第六、穿睡衣、拖鞋会客,或是以这身打扮外出,都会被美国人视为失礼。

第七、美国人认为,出入公共场合时化艳妆,或是在大庭广众之前当众化妆补妆,不但会被人视为缺乏教养,而且还有可能令人感到“身份可疑”。

第八、在室内依旧戴着墨镜不摘的人,往往会被美国人视作“见不得阳光的人”。

(3)餐饮礼仪

美国人用餐的戒条主要有以下六条:

其一、不允许进餐时发出声响。

其二、不允许替他人取菜。

其三、不允许吸烟。

其四、不允许向别人劝酒。

其五、不允许当众脱衣解带。

其六、不允许议论令人作呕之事。

(4)习俗禁忌

国花:玫瑰

国树:山楂

国鸟:白头雕

国石:蓝宝石

最喜欢的颜色:白色

美国范文篇9

〖关键词〗:金融霸权霸权稳定论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

美国领导下的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尚没有停火的迹象。空袭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扭转了冷战后一度有过的化剑为犁、全球裁军、削减军备的势头,必将加剧新一轮全球范围内的军备竞赛。战争的阴云掩盖不住美国的军事霸权,而军事霸权下的真正目的是金融霸权。因为进入90年代后,金融霸权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控制世界经济金融、剥削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形式,军事霸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推行其金融霸权的手段。美国随时都会反击任何对其金融霸权构成的(潜在)威胁,不管它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科索沃危机就是美国给欧元布下的陷阱,在危机的“帮助”下,美国股市一路凯歌,欧元疲态尽现,美元无疑已经取得了与欧元较量的首回合胜利。对90年代以来的历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分析也能证明,金融霸权是发展中国家纷纷爆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金融霸权及其本质

霸权(Hegemony)是一种“霸主权”或“盟主地位”,尤其是指特定联盟或邦联中的某个国家或民族的统治或领导地位,有时也作霸权国推行的支配性的政策或强权政治。“Hegemony”一词在古希腊本来具有“领导性(leadership)”的含义,但在征服了马其顿之后,又加上了“支配(domination)”的意思。因此“霸权”含有暗示巨大权力的剥削、压迫性质的双关语气。

金融霸权(Financialhegemony)是霸权国凭借其压倒优势的军事、政治、经济和金融实力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将自己的意志、原则或规则强制性地在整个体系推行,从而获得霸权利润。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并不存在金融霸权,因为金融本身就是一国经济的核心。

本质上,金融霸权是军事霸权和经济霸权的延伸,而军事霸权与经济霸权是金融霸权的基础,没有雄厚的军事与经济实力根本谈不上金融霸权。用武力冒险无法获得的利益可以通过金融市场上非暴力的市场竞争而获得。在传统金本位制下,英国曾占据金融霸权地位,迫使世界各国经济遵守“货币体系规则”,使得英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世界货币的供应。而当代只有美国才称得上是“金融霸权国”,与以前的霸权国略有不同的是美国通过与其他发达国家间的政策协调组成了一个“霸权集团”如七国集团,但美国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金融霸权的作用与影响

金融霸权对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1、金融霸权维持了国际货币体系的相对稳定,这可以参照经济霸权主义的“霸权稳定论”。“霸权稳定论”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P.金德尔伯格(P.Kindleberger)于70年代初提出的,他指出:“世界经济要想保持稳定,必须拥有一种‘稳定器’,即某个国家要能负责为亏本商品提供市场,让资本稳定地(不是逆循环地)流动,而且当货币制度呆滞不灵陷入困境时,它能为提供清偿能力建立某种再贴现的机制”。在汇率浮动和资金市场一体化的世界上,霸权国“还必须在某种程度上管理汇率结构,并对各国国内货币政策进行一定程度的协调”。该理论表明,如果没有霸权国建立并管理国际社会体系,当自由主义和自由贸易让位给经济民族主义势力时,国际经济就会动荡不稳。因此金融霸权有以下作用:制定国际经济竞争规则和政策协调、执行国际经济竞争规则、稳定世界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控制危机。

2、金融霸权国(或集团)利用其霸权地位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由金融霸权国生产的公共产品(publicgoods),其他国家不能只“搭便车”,必须付费。这种费用是金融霸权国通过剥削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收取的,具体地说,这种剥削是通过强制推行金融自由化打开别国金融市场,利用其货币的特权地位、攻击性的金融投机和国际资本流动实现的。这将在下面做详细论述。

3、霸权国地位更迭时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动荡和不稳定。根据金德尔伯格的理论,霸权国的主要作用不仅仅是日常维持该体系的运营,而且在于控制危机局面。在一战前的几次金融危机中由于英国的金融霸权国地位发挥的作用而大大缓和,二战后,由于英国的日渐衰落,美国的金融霸权地位尚未完全确立,形成了一个金融霸权真空,导致了30年代国际金融体系崩溃和大萧条。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为金融霸权唱赞歌,反而应该警惕,因为在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发达国家利用金融霸权实现金融侵略和剥削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以往金融霸权为军事霸权服务,剥削性并不突出)都更突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深远。前美国政治学会会长、哈佛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一书中,列举了西方文明控制世界的14个战略要点,其中三条都与金融霸权有关:第一条“控制国际银行系统”,第二条“控制全球硬通货”,第五条“掌握国际资本市场”。而相应地“控制高科技军火工业”和“控制航天工业”则分别退居倒数第一位和倒数第三位。

金融霸权的剥削形式

作为金融霸权国,美国利用美元霸权、投机资本、衍生金融工具和其背后的政治霸权、高科技力量确立了自己的金融霸权地位,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实现对其它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剥削:

1、美元霸权,即利用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特权地位。目前,美元仍是无可争议的国际货币,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外贸结算的48%和外汇交易结算的83%。美元的这种特权地位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首先,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使美国获得数额巨大的铸币税,从而白白占有了境外持币者的资源。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约有半数美元(约3750亿美元)在美国境外流通,使其每年大概获益15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0.2%。其次,分享其它国家经济成长的成果。美国相对而言可以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举债,却不必对等地或干脆是不负责任地偿还它们。美国可以通过美元的贬值,既减轻外债负担,又刺激出口,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仅在1985年3月至1986年3月的一年间美元贬值就减少了美国约三分之一的债务。第三,转嫁危机。当美国出现经常帐户逆差时,可以通过印刷美钞来弥补赤字,维持国民经济的平衡,将通货膨胀转嫁给其它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出现金融危机时,美国可以直接增加货币发行量避免信贷紧缩和信心崩溃带来的经济危机,把部分损失通过货币政策的变化转移到世界各地。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并没有给美国经济带来实质性的衰退,但发展中国家却深受其害。这也是为什么其它国家(如1997年的东南亚各国)出现持续的经常帐户逆差就有可能爆发金融危机,而美国经历了几十年的巨额经常帐户赤字而安然无恙的主要原因。

2、国际(投机)资本流动。战后,经济自由主义的影响和欧洲美元市场的兴起使得国际资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国与国之间流动。尽管经历了发达国家之间为主的资本流动和发达国家资本向发展中国家流动的过程,但发达国家无疑是国际资本的主要输出国。追逐超额利润是国际资本的本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为国际资本提供了良好的环境。1990-1996年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资本总额达11705亿美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但也同时带来了风险和剥削。金融危机从一个国家蔓延到另一个国家的过程中,处处都留下国际资本特别是国际投机资本大规模流动的痕迹。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目前在全球货币市场间流动的国际投机资本即国际游资至少有7.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每年总GDP的20%,每天有相当于1万亿美元的投机资本四处游荡,寻找归宿。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动表现出极强的投机性、无序性和破坏性,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国际投机资本的无序流动造成的。经过近三十年的自力更生,东南亚国家经济已初具规模,为资本增值创造了良好环境,金融自由化更为国际投机资本的无序流入提供了渠道。在无序流动中有一个恶性循环,资本的流入破坏了原有的资金平衡,造成通货膨胀压力,为抑制通货膨胀,东南亚国家必须提高利率,然而高利率又进一步使国际投机资本趋之若鹜,使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结出膨胀性的果实。投机资本的大举进驻一度使这些国家喜形于色,但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投机资本便一窝蜂地进入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投机泡沫开始膨胀。大量投机资本的流入必然造成配套本币的匮乏,诱使本币升值,继而导致经常帐户的逆差,为未来的贬值打下了埋伏。当投机者们看到时机成熟,便“不经意”地捅破泡沫,带领投机资本如潮水般地涌出,造成在短期内无法弥补的资金真空,导致货币的过度贬值。这样,东南亚国家“破产”了,国?释痘时救绰囟椤?BR>作为金融霸权国的美国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头号债务大国,但从来没有看到美国为此而担忧,更不会发生类似于80年代初期拉美式的债务危机。相反,美国从中受益匪浅,这一方面得益于美元的特权地位,另一方面得益于由此带来的国际(投机)资本流动。实施金融大改革后,美国利用美元的独特地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金运用十分成功,低成本甚至无成本的资本输入和高回报的资本输出使得美国获取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中的大部分利益。所以,只要美国需要资金,可以随时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整从容不迫地达到目的;所以,美国强烈要求发展中国家开放其金融市场,实现包括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内的金融自由化,以使其资金自由进出这些国家;所以,当发展中国家出现所谓的“某某奇迹”时,美国便输出资本,流入后者的股市、汇市等短期资本市场。这些资金的流入在别国吹起一个个经济泡沫,制造出虚假繁荣,一旦时机成熟,美国便通过各种手段将资本回收,当然携带着丰厚的利润。在过去的一年里,以各种形式流入美国的国际资本约有7000亿美元,其中由东亚地区转向美国的外资就超过3000亿美元。这些资本简单的一进一出,给美国带来的是经济增长,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却是苦不堪言的危机。因此,关于“资本流向世界,利益流回西方”的说法不无道理。

3、攻击性的金融投机。目前,美国有1万多只共同基金拥有近4万亿美元资产,3000只对冲基金拥有4000亿美元资产。其中对冲基金无疑是在世界各地金融市场兴风作浪的急先锋,尤其是索罗斯及其量子基金,共同基金也一改以前的稳健作风加入投机的行列。1997年9月,美国股票总市值为12万亿美元,每日平均交易额为450亿美元,即使这些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动用几十、上百亿美元在美国股市折腾也不一定有什么作为,但到了泰国、马来西亚甚至香港、新加坡的股市,无疑于大象跳进游泳池,无论做多还是作空,都足以掀起惊涛骇浪。事实上,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去年的香港金融保卫战都是美国的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在作祟。它们调度巨额投机资本,配合舆论声势,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和立体投机策略,先攻陷外汇市场,然后利用各个金融市场间的内在连动性获取惊人的投机利润。香港之所以没有被迫签订城下之盟,并非单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采取了出其不意的干预措施,主要是俄罗斯金融危机使得这些国际炒家无暇自顾。在现行的国际金融市场“游戏规则”下,国际炒家的风险与收益存在严重的不对称性,只要操作得当,几乎总处于无往不利的只赢不输地位。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略有油水的新兴市?」叶家丫幻拦亩猿寤鸷凸餐鹣な至烁霰椋庑┕乙参抟焕獾叵萑胙现氐慕鹑谖;蚓梦;S斜ǖ乐な担巯碌陌臀鹘鹑诙粗校猿寤鹨餐巡涣烁上怠9セ餍缘慕鹑谕痘墙鹑诎匀ǘ苑⒄怪泄仪致院桶鞯淖钔庠诘姆绞健?BR>4、美欧银行资本大肆低价收购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作为东亚金融危机也可以说是南方金融危机的后果之一,就是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企业倒闭、破产成为普遍现象。当金融霸权国炮制出金融危机后再杀一个“回马枪”,以“地价”收购东亚企业特别是金融机构,而这时后者已经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有任人宰割。东亚挥泪大甩卖的过程就是金融霸权的实现过程,也是发展中国家被剥削的过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连美国的盟友日本也成了被美国收购的对象。

金融霸权的必要条件:金融自由化

由以上可以看出,金融霸权国要达到金融侵略和剥削的目的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即开放的金融市场、巨额的国际投机资本和操纵别国金融市场的工具(包括衍生金融工具和投机技巧)。其中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是实现金融霸权的必要条件,这也是霸权国所极力推崇和推行的。霸权国打开别国金融市场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其霸权地位强迫发展中国家开放其金融市场,二是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变相推行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流动要求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而后者不仅加速了国际资本的流动,也导致了国际资本流动的无序化。所谓“无序”一方面指国际资本特别是国际投机资本流动的速度和规模超出了经济运行和调整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指国际投机资本对发展中国家的肆意掠夺。

半个世纪来,在所谓的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极力推动下,促进国际资本自由流动一直是国际金融体系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所津津乐道的。在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时所定的章程中没有“资本帐户自由化”的条款。不仅没有,而且基金协定还赋予各国“资本控制”(capitalcontrol)的权力。60年代国际经济学中著名的弗莱明-孟代尔(Fleming-Mundell)定理也部分地表达了这一思想。该定理说明,在“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和“固定汇率”三个条件中,最多只有两项能够同时满足。后来,克鲁格曼提出的“永恒的三角形”发展了这一定理。

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撒且尔和里根上台为标志,自由主义经济学取代干预主义经济学占据了主流经济学的地位。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成了世界性的潮流,在这一潮流的有力推动下,国际资本流动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一个资本自由流动的国际金融体系似乎已经初见雏形。凭心而论,资本的自由流动创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即使现在被国际投机资本搅得焦头烂额的东南亚国家当年创造的奇迹也沾了国际资本流动的光。

但这并不等于说国际资本流动真的就无可挑剔,在价格充分浮动、资本充分流动的条件下,风险也随着资本特别是国际投机资本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而在各国游荡,随着国际资本的膨胀而膨胀。而其中的风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巨大,这是因为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投机资本对于发达国家的利率变化极为敏感,国际投机资本又完全不受发展中国家所控制。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然而,就目前看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似乎还没有意识到限制国际投机资本过度投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还在极力推动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进程,并一度认为新兴市场国家发生危机并非投机资本的过度流动而是流动不够。1997年在香港召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上,IMF提出了修改IMF章程的设想,其目的是要将“资本帐户自由化”列入IMF章程。在东南亚国家被国际投机资本的恶意流动和投机搞得心烦意乱的时候,IMF讨论修改章程,推进资本帐户自由化进程无疑招致各界的议论。以发达国家的官员为代表的支持派大唱赞歌,因为这符合它们的利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和金融危机受灾国要求加强对对冲基金和国际投机资本加强监管的建议漠然视之,甚至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进金融自由化。

美国还通过控制国际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对非发达国家剥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论上是一个旨在稳定国际汇价、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并透过提供短期贷款解决成员国国际收支暂时不平衡问题的国际机构。但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加上该组织的极大部分资金来自美国,令人不得不怀疑美国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策的幕后策划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贷款给有经济问题的国家时,对贷款国规定甚严,必须要他们做到合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经济游戏规则。甚至有人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是看美国的脸色行事。”平时,美国并不过多地直接介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日常运作,而是让182个成员国的24名代表组成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局来负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日常运作主要是对世界经济的“监控”,美国真正介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策过程是在成员国经济陷入严重困境并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的时候。因为只有在这种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重要的是美国财政部--才有可能以提供援助贷款为条件向求援国榨取最大限度的让步。从理论上讲,美国的影响力是有限的: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只有18.5%的投票权。但实际上美国通常都能得到其他英语国家--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支持。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更多地是通过幕后活动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施加影响,并且通常都能使自己的意志得到贯彻。

亚洲国家在遭受金融风暴蹂躏践踏出现了严重危机后,不惜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严苛的借贷条件时,“经援”便变成了化缘式的乞讨。IMF向泰国、印尼、韩国、俄罗斯等受灾国提供的援助,绝不是“免费午餐”,一个重要的药方就是,被援助国必须承诺进一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允许外资更大程度地参与金融产业。援助的结果是,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纷纷倒闭,外资尤其是美资金融大鳄,龙骧虎视,等待下一次最好的机会进行蚕食鲸吞。难怪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要指责美国藉IMF贷款之名,行“经济殖民主义”之实,企图操纵别国经济。而韩国人也认为,美国意图透过IMF操纵韩国经济甚至将1997年12月3日视为本世纪初日本入侵实行奴化以来的第二个国耻日。

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美国的利益服务的。1997年12月13日,世界贸易组织102个成员国签订了“金融服务贸易协定”,在以下方面达成协议:允许外国在国内建立金融服务公司并按竞争原则运行;外国公司享有国内公司同等的进入国内市场的权利;取消边界服务的限制;允许外国资本在投资项目中比例超过50%。不难看出,该协议生效后最直接、最大的赢家将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

结论

如同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中心-理论,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也同样处在中心-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以金融霸权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处在中心地位,发展中国家在,即使金融霸权在中心国内部发生更迭(如欧元挑战美元)也不会改变这个体系。中心国与国的关系是主宰与依附、主导与顺应的关系,这也决定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的不平等,也决定了两者属于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任何国家挑战美国的金融霸权地位都是不太可能的。美国的金融霸权已成为目前危害发展中国家金融健康运行的最大威胁,如何防范金融霸权主义,增强本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是发展中国家刻不容缓的跨世纪课题。

美国范文篇10

关键词:美国快餐;麦当劳;餐食;观念思考

美国素称快餐大国,而麦当劳则是其快餐之王的标志。相信去过美国的人对那里的快餐生活是印象深刻,即使是没去过美国的也吃过美国快餐,繁忙街道上毗邻接踵引人注目的黄金“M”符号和山德士上校头像都是美国快餐的代表。小好友将其当成挚爱,年轻人将其视为时髦,老年人将其看成是转换传统口味的超值选择,当然,也有不少人将其归为垃圾食品而不屑一顾。我想,不管我们如何看待麦当劳快餐,把他当成潮流的崇尚,抑或是健康的坟墓,有一个事实是不容置疑的:美国快餐已经风靡了神州大地。

或许有人不禁纳闷:讲到吃食,美国食品不论是在烹调还是厨艺恐怕都难以和中国食品相比较,食品本身的内涵蕴味不说,光是食物的名称与摆设,美国就难以望其项背的了。怎么美国人就对麦当劳快餐百吃不乏?不单单美国人吃不腻,世界众多人们都喜好麦当劳快餐,甚至以享用麦当劳食品为荣。我觉得,与其说众多消费者是钟情于麦当劳食品,不如说是这些消费者羡慕美国人的餐食方式,沉浸于亲身体验他们自己心目中的美国生活,感受美国人的生活观念。因为麦当劳不仅是美国快餐的象征,更是美国人生活餐食思想观念的象征。

以麦当劳为代表的美国快餐店在全球各地轰轰烈烈登陆,连锁店几乎遍及世界各角落。只是,我们作为消费者在享受其食品的美味及惊叹其食品样式多变的同时,是不是也能认真地理性地思考一下美国人快餐里的思想观念呢?我个人认为,美国快餐包含以下五方面餐食观点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一、美国人餐食的时间观念

由于生活环境的紧张和工作的忙碌,美国人向来是惜时如金,分秒必争的。他们认为把时间浪费在餐食的考究上是不明智的,是得不偿失的愚蠢行为。美国人尤其讲究时间和效率,快速步调下的美国人只好选择快速解决餐食,而麦当劳等快餐店就成了他们最理想的选择。不少美国上班族、商界政界人士甚至是总统往往都是借早餐之机讨论事务,以“工作早餐”开始一天的工作。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美国人为了工作不得不连吃饭时间都要精打细算就将他们的生活描上悲剧色彩。或许没有中餐的热闹性,或许他们是工作狂,或许他们是独自进食者,但我们也不能断定选择快餐的美国人是不愉快的、不幸福的。在充满挑战充满竞争的今天,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我们不也经常叨念“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吗?但消时度日浪费时间仍旧是不乏其人。美国人也爱惜身体珍惜生命,只是快餐生活成了日常需要之一。那我们为何不实际性地思考一下美国人节省时间的观念呢?鲁迅先生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是靠一点一点挤出来的。我觉得,不管我们挤时间用的是什么“海绵”,只要我们在挤出来的时间里有收获,纵使挤得再累再苦再痛也是有价值的。不是支持大家都去麦当劳买个汉堡包在路上握着吃,只是美国人节约时间的这种骨子里的精神的确值得我们深思,不为别的,就为仅有的一次生命。

二、美国人餐食的消费观念

在美国,麦当劳等快餐店并不是普通民众的选择,那些驾驶高级轿车的经理,大集团CEO,家财万贯的美国富翁们也是经常出入此类快餐店,可以说美国人真是众口一味。美国人生活简单,在饮食更是不追求奢华。我们时常从传媒报导里可以看到美国富翁在居住休闲等方面的要求很高,但他们的餐食不会要求每天山珍海味、高档佳肴。而我们国家的富豪讲究最多的就是吃,似乎不追求豪华盛宴就不能炫耀其富裕、显赫、至尊的身份。美国富翁异常简单的餐食,难道是因为他们崇尚节俭吗?我认为不是,而是美国人餐食消费观念的影响。美国人认为餐食最重要的并不是食物的名堂和摆设,也不在乎食品蕴含着什么内涵,他们注重的是营养成分是否合理、营养摄入量是否足够,讲究的是餐食的质量。汉堡是热的、肉排是嫩的、水果蔬菜是新鲜的.....就是美国人的选择。谁不羡慕美国的富裕?但有多少人想过接受美国人餐食从简只求质量的观念?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种餐食消费观念很值得我们重视。

三、美国人餐食的平等观念

我认为,如此多的消费者青睐麦当劳这样的美国快餐,离不开在那里受到的平等、尊重的归属感。低收入者偶尔光顾,没人知道你多穷,高收入者光顾,也没人知道你多富。美国快餐店里,消费者除了自主选择食物和调料外,更重要的是只要作为顾客,一律是平等对待:尊重选择、儿童老叟无欺、质量保证、价格统一、服务一致。买一小包炸薯条和大套餐的没有差别待遇,坐上一整天的也不会遭到逐客令。在我们国家,因为消费价钱的高低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待遇是常见的事情,您要是仅选择那么一小包“炸薯条”,服务员压根不想搭理;您要是选择“大套餐”,服务员采取的则是顾客就是上帝态度。我们接受美国快餐,怎么就不好好学习接受美国人这种平等待客的观念?

四、美国人餐食的经营观念

麦当劳快餐尽管出现有垃圾食品、消费不主动给发票、食品含有“苏丹红”等等负面说法,但这些并没有对他构成多大威胁,人们依然喜欢光顾,我们的豆浆油条烧饼依旧是无法与之分庭抗礼。从企业角度讲,我认为离不开美国人过人的经营智慧。

第一点,麦当劳经营奉行的特色原则是质量、服务、清洁和价值,即著名的QSC&V标准: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顾客品尝到的麦当劳食品都是同一品质;服务周到、快捷、热情;环境明亮干净、摆设整齐;追求向顾客提供更有价值的高品质。我们的油条烧饼饺子面条味道也是令人称赞,但看看那馆子的橱窗桌椅、工作人员的装束、厨中设备,优胜劣败即见分晓。麦当劳特色经营理念第二点是严格的检查监督制度。食品的新鲜度、温度和味道;地板、天花板和桌椅墙壁的整洁卫生;服务员的服务态度和速度等都要受到严格的抽查暗访监督。第三点是联合广告强化品牌理念。金色双拱门“M”标志在熙熙攘攘的街道是那样的引人注目,让人印象深刻;一样食品,结合不同地区的不同消费价值观和饮食习俗进行广告宣传;本土化的经营观念让我们中餐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压力。第四点是完备的培训体系。麦当劳严格规定餐馆经理必须进入汉堡包大学学习,一般的工作人员也要接受训练之后方可正式上岗工作。不同地域、不同师傅、不同服务人员,提供的是全球一样的食品味道、一样的服务,如此完备的培训体系实在令人惊叹。

当然,不可否认,美国麦当劳此类快餐具有他本身的弊端和缺陷。国际营养学界称麦当劳等快餐为“能量炸弹”,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质;低矿物质、低维生素、低膳食纤维,从营养学上说,这些美国快餐确实是不尽理想。其外,采用煎烤炸焙等烹饪制作出来的快餐食物,会产生致癌物质丙烯酰胺,损害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诱发良性或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研究也表明,麦当劳快餐制作使用的起酥油、人造黄油等,是将天然植物油加氢后制成氢化脂肪,而这对心脏病和糖尿病的发病有着直接联系。所以,将麦当劳等快餐视为危害健康的垃圾食物也并不为过。然而,这些快餐的市场消费量却一直是令人瞠目结舌,旋风般的市场占有席卷世界。或许,我们可以说,美国快餐对于其本身无法避免的弊端,是在服务和环境上进行了弥补,而服务和环境正是现代人就餐观念的基本追求。公务员之家:

有这么一句话:我们在做出决定接受或抗拒一样东西的时候,往往只在一瞬间,感受和心情成为最关键的因素,并不需要具备多么充足的理由。的确,不管我们如何看待麦当劳此类美国快餐,“情有独钟”的潮流追求也好,不屑一顾的垃圾食品也罢,接受、抑或是抗拒快餐食物,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不要忽视了美国人本身在这里边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值得我们反思、重视、学习的。

面对美国快餐风靡全球,不管我们是为其食品,还是为其环境或是体验,美国人在快餐里的一些生活餐食观念确实值得我们深深思考和实际、理性的行动。

参考文章:

沈宏非,《快餐的精神分析》,中国翻译,2001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