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研究论文

时间:2022-07-07 04:34:00

浅谈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现代性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批判资本

论文摘要:现代性批判理论大致可以区分为两种范式:其一是侧重于形而上学的意识哲学批判,对于这种现代性批判范式我们称之为“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其对立面则是深入社会存在的层面根本性地解决现代性问题,揭示资本的形而上学奥秘,这种批判范式我们称之为“资本现代性批判”,这正是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路。它又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对资本改变了社会存在形式以及人们的生存方式的批判;其二则是资本对意识形态的中介与干预的批判,表现为对拜物教的批判。

现代性批判理论大致可以区分为两种范式:其一是侧重于形而上学的意识哲学批判,热衷于探讨理性、进步、自由、主体性、自反性和个人主义等主题,而把关乎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商品、资本等完全规制为经济学、社会学等具体科学的范畴,对此避而不谈,企图从观念和词句的层面来批判现代性,对于这种现代性批判范式我们称之为“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其对立面则是深入社会存在的层面根本性地解决现代性问题,揭示资本的形而上学奥秘,对于这种批判范式我们称之为“资本现代性批判”,这就是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路。

关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的批判范式,按照哈贝马斯的说法,是“黑格尔开创了现代性的话语。他首先提出了现代性自我批判和自我确证的问题,创立了启蒙辩证法原则,而有了这个原则,现代性的自我确证问题就能做到万变不离其宗。他把历史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同时把永恒与短暂、永恒与现实等联系起来,进而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了哲学的特征。”哈贝马斯切中了现代性哲学话语的社会存在的历史经验,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或者说资本主义制度正是在黑格尔时代成为一种普照的光、特殊的以太,一切社会存在、一切学说都必然受到其深刻影响。然而,哈贝马斯并没有意识到黑格尔哲学背后的社会存在的根源,沿着黑格尔开创的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批判的理路走去,企图开辟一条走出意识哲学或日主体哲学的另一路径,即所谓交往理性道路。并且还对马克思哲学做了严重的误读,这个误读也导致其陷入意识哲学的泥潭中还要对现代性做出自以为高明的批判。因为他不懂得,“人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不知道要对现代性做出有高度的批判就要深入社会存在的内部,而只停留在表面做词句对词句、观念对观念的批判。

在现代性哲学话语范式的现代性批判家们看来,现代性的危机就是启蒙精神的危机,就是以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基础的宏大叙事的危机。认为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联盟构成了解放和革命的宏大叙事和强制性的同一化逻辑,认为它是现实历史暴政和专制的内在根源。而另外一些人认为,不是理性本身出错了,而是理性和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和合理的发展,其现实的“异化”形态需要更正。而后现代主义者则是猛烈批判现代性的“元叙事”,即解放的叙事和启蒙的叙事(利奥塔);质疑本质主义的立场、提倡“新感性”原则,认为事物的意义就在表层,不存在什么深层意义(桑格塔);要求将绝对的变换为相对,把一元变换为多元,把自由、平等、解放等现代性诉求从过去宏观的普遍主义变换为微观的个体追求。在我们看来,这些现代性批判都只是停留在观念层面的青年黑格尔式的批判。所以,“在当前的语境中,‘现代性’这个令人困惑的术语,恰恰是作为对于某种缺失的遮盖而被运用着,这种缺失指的是在社会主义丧失了人们的信任之后,不存在任何伟大的集体性的社会理想或目的。因为资本主义本身是没有社会目的的。宣扬现代性一词,以取代‘资本主义’,使政客、政府与政治科学家们得以混淆是非,面对如此可怕的缺失而依然可以蒙混过关”。也就是说,这种现代性批判话语遮蔽了资本作为现实历史的存在论意义,忽视了现代性意识形态同资本主义现实的勾连。

由于现代性作为现代世界之本质的根据,包含两个基本支柱,即资本和现代形而上学,且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勾连和共谋关系。所以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从一开始就是、并且始终是一种双重批判,这一批判深入到资本的本质和现代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中。易言之,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就是包含了现代形而上学(理性主义、主体性哲学)的批判,而且只有深入到资本批判的维度才能对现代性做出彻底的批判。因为在马克斯看来,深入理解现代性就要深入到现代社会当中,而在社会生活当中又有一个主导的因素:“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以获取最大利润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利”。所以资本就是这种特殊的以太,它贯穿于社会存在的方方面面,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存在面貌、人们基本的意识形态,而且改变了与人类历史本质相关的自然形态。为了揭示资本的种魔力,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基本的元素——商品人手,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商品乍看起来,好像是一种微不足道的东西,但是对它的分析表明它是一个非常不寻常的东西,充满着形而上学的精妙和神学的细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切事物都以颠倒的形式出现。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关系要简单和明晰得多,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产品却被“神秘化”、被“魔术和巫术”所包围,实际上,这是由于商品的完美形态一货币,它掩藏了个人劳动的社会属性和个体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使得那些关系成为实物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直接展示给世人。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就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两重性的揭示洞察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所在,开启了“资本现代性批一判”之先河。

马克思的“资本现代性批判”大致可以区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对资本来到人间之后改变了社会存在形式以及人们的生存方式的批判;其二则是批判资本对意识形态的中介与干预,表现为对拜物教的批判。

在社会关系方面,资产阶级“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的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将人们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那种天然的锁链中解放出来,这相对于前现代社会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对人们个人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们才有可能形成普遍的全面的交往,以及形成多方面的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资本不仅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资本的本性就是攫取剩余价值,因此只要是有利所图的地方就有资本的身影,具有强烈的扩张性和贪婪性,它开创了世界历史:“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的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和地方的文学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资本把整个世界都视为自己追逐剩余价值的乐园,而且也通过自身的先发优势,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残酷的剥削与掠夺。它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如同势不可挡的风暴不仅使整个世界屈服于自己,并且改变了生存于这个世界的人们的意识形态面貌。马克思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人们的意识形态可概括为“拜物教”,而且还将其做了科学的区分:即“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关于“拜物教”的形成,马克思指出它不是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关于货币拜物教,马克思认为它同商品拜物教具有同样的性质,指出“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只不过变得明显了,耀眼了。”货币在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唯一的价值,是一切财富的代表,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金钱世界,一切东西,不论是不是商品,都可以变成货币。一切东西都可以买卖。流通成了巨大的社会蒸馏器,一切东西抛到里面去,再出来时都成为货币的结晶。连圣徒的遗骨也不能抗拒这种炼金术,更不用说那些人间交易范围之外的不那么粗陋的圣物了。在货币的层面上,拜物教的程度加剧了。如果说当商品的交换价值还是通过与另一种物品的关系表现出来时,人们还有可能发现其中隐藏着某种社会关系,那么在普遍采取货币进行交换的阶段,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已变得无影无踪了。货币遮蔽了现象背后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一切,而人与人在交换劳动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神秘性现在成了不解之谜。不仅商品和货币在资本主义社会以神话的形式出现,资本本身就是一种神话,当它不是出现在生产中或者作为商业资本出现在流通过程中时,它还不是完全的资本。但当资本作为生息资本或者货币资本出现时,它就表现为完全的资本,它在一定的时期内就能提供一定的利润,在这里,它就变得更加难以理解和神秘莫测了。也就是说,当资本作为生息资本能够自动带来利润时,拜物教就达到了其顶峰状态。

为了给资本去掉这层神秘的面纱,马克思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指出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格,而不是劳动的全部报酬,由于工人一无所有,迫于生计,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在市场上工人与资本家进行着劳动力和货币的等价交换,把劳动力的使用权让渡给了资本家。剩余价值的秘密就在于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使用过程。资本就像吸血鬼一样,它要通过不断地吸附活劳动,才能使自己的生命力变得旺盛。资本的增值源于工人的劳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关系完全被资本所遮蔽,实际上是工人的劳动养活了资本家,而现象却表现为资本家发给工人工资养活工人。马克思的资本现代性的批判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地方(商品交换商品),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揭示出资本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对资本的批判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就是对“现代性的资本主义形态”的批判。

马克思的“资本现代性”批判理论还有另一维度就是超越或日重建,因为就“资本”本身而言它具有双重性,它亦有着积极的一面。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三种形态: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在这里,第二阶段的所指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无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是带有十分肯定的态度的。就生产力发展而言,马克思毫不吝惜的把赞誉之词加之于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种发达的生产力使得人们得以从“人的依赖”形态的社会中鹪放出来,这相对于前资本主义社会来说是巨大的进步。而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的。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的指导,“我们不能没有马克思”,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其一,它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现代性,第一就是“资本现代性”,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对其做出深刻的批判,认为只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才能疗治现代性的这一痼疾。第二就是以全新面貌出现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与现代性诉求。因其已经彻底地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所以它已经革除了作为“资本”的现代性形式的各种弊病。因此马克思的“资本现代性批判”同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现代性追求是并行不悖的,而且还为我们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其二,认真总结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得与失,它们的失败之处正是我们需要克服和超越的,它们的成功之处和现有成就则正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