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环境知情权完善

时间:2022-09-11 04:52:00

国内环境知情权完善

摘要:环境知情权是一项新兴的环境法律权利,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得到不断的完善,我国环境知情权虽然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还存在具体的缺陷。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我国环境知情权法律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环境知情权;环境信息公开;公民参与权

一.我国环境知情权制度的不足(一)未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环境知情权\"权利没有以法律的形式固定化和普遍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也不可能得到健康的行使\"。我国1982年宪法和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都没有直接规定公民享有获取环境信息的权利。由此产生的问题就是环境知情权的法律地位模糊而不清晰,它的存在与否容易受到质疑,实践当中也常常发生行政部门以没有法律依据为借口拒绝向公众公开的情形,从而阻碍了公众环境知情权的实施。另外,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环境信息公开法,而环境知情权的保障最为重要的是依靠详尽而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来进行,因此,现实情况下环境知情权很难实现。

(二)单向的公开形式难以有效保障环境知情权的实现环境信息的获得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国家机关主动地公布,例如有关环境质量的公报(如城市空气质量公报和日报)地区和流域环境状况公报等,这是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的主要形式。第二种就是政府机关依公众的申请提供环境信息。这种方式在国外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权利主体申请时应该遵循的程序、条件;义务机关在收到申请时应该遵循的时间、程序、收费、救济等方面规定得非常细致。

而我国立法在这方面并不充分,只规定了有限的政府定期公开形式,并没有规定公众具有申请获得信息的权利。环境信息公开的主动权掌握在环境行政机关手中,公开什么、怎么公开不由公众决定,往往导致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仅从自身利益出发,仅公布对自己有利的资料,导致有些公民想获得的环境信息、文献资料因为不在公开范围之列而无法获取,从而使公众环境知情权不能有效的实现。

(三)环境知情权与公众参与制度衔接不紧密公众参与制度是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一个基本制度,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的形式非常有限,而在这些有限的形式中与环境知情权的衔接也不紧密。如2002年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该法较之以前的法律规定在许多方面己经有了进步,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例如该法规定要\"建立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但环境影响评价信息主要是对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的专家开放,而没有对一般民众开放,更没有规定公众有主动申请获得相关信息的权利。

(四)企业、产品环境信息公开不充分政务公开、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和产品环境信息公开是环境信息公开的三个组成部分。在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方面,我国开展的并不充分,只在镇江市和呼和浩特两个城市进行了试点,虽然最近国家环保总局决心将之推广到全国范围,并颁布了《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规定》,但该规定并不完善。第一,必须公开的环境信息有限,只是笼统地规定污染物排放总量而未对有害物质作出说明,并且只侧重于最后排放的总量,不考虑生产设施、生产过程中以及产品和副产品中的污染情况。第二,缺乏公众参与形式。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其目的就是要让公众了解、知悉企业的环境状况,然后形成对企业改进的社会压力,但该法没有规定公众参与形式,公众知情后如何监督,政府部门如何反馈,这些都亟待解决。第三,责任形式单一。\"对不公布或者未按规定公布污染物排放情况的,由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公布,可以并处相应罚款\",按照这种规定不公布只能罚款,而且罚款也只是\"可以\"罚款,当然也可以不罚款。对于产品环境信息公开,我国也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如设立环境标志,有机食品标志,绿色食品标志等,但这些规范并没有明确规定设立标志的机构,而且标志的审批程序、范围等都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定。实践中也已经发生,多个部门颁发多个标志从而导致公众在选择产品时,不知所措,使标志的公信力下降。

二.我国环境知情权制度的完善建议(一)在法律中对环境知情权作明确规定知情权如同人的其它基本权利一样,是随着民主国家及宪法的产生而产生的。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通过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将环境知情权纳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即在宪法第26条\"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后,增加一款\"每个人都有享受良好的环境,获得环境信息,参与环境决策的权利,都有因生态破坏导致其健康或财产受到损失而要求赔偿的权利。\"另外,在对198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进行修订过程中,建议在其总则部分明确规定公民享有知悉、获取环境信息的权利,这既符合国外先进的立法体例,又能够真正起到权利宣示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激发起公众的参与意识,扭转环境保护被动的局面。

(二)完善环境知情权内容,制定专门的环境信息公开法要使公众真正成为环境信息的享有者就必须完善环境知情权的各个要素并制定专门的环境信息公开法以保护。首先,法律必须明确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即哪些机构应当承担公开的义务。第二,应当拓宽有关机构提供环境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应当赋予公众主动申请获取环境信息的权利。第三,应当列举可以公开的环境信息的具体内容,同时规定对公共机密和个人隐私的保护。第四,制定公平合理的法律程序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在平等一致的前提下按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利。第五,有权利必有救济,应当对侵犯公民环境知情权的行为给予行政或者司法的救济。

从总体上看,我国环境法缺乏关于公众环境知情权和参与权的具体法律规定和保障措施,远远不能适应环境保护民主化、法治化的世界潮流和迫切需要。因此,应当在我国环境法律法规关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原则性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在《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中细化有关环境知情权和参与权的规定,并着手研究和制定专门的《环境信息法》或《环境知情权法》,依法保障、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三)保障公众主动申请获得环境信息的权利应明文规定政府有责任接受公众对于环境信息的申请,并制定相应的操作办法,使公众申请的范围、回复时间、收费等程序有法可依,从而实现政府主动公开与公众申请相结合的双向信息公开体制。

(四)注重结合公众参与制度保障环境知情权的落实知悉、参与、维护是公民行使环境权的一般过程。积极推动公众参与过程中的信息公开是保障公民环境利益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为例,在项目立项阶段,就应将其意图公之于众,从而便于探讨该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应提前将有关信息公布以便在举行听证会、论证会时能集思广益,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在初稿完成送审前,为了使之修改完善也应及时向公众反馈信息使公众意见得到尊重。在环保局审批通过后,更要向社会公布以便公众随时进行监督,及时纠正不合法行为。总的来说,公开与公众参与相互联系,公开应贯穿于公众参与的各个阶段,从而达到在公开中实现参与,在参与中扩大公开的目的,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公平的实现。

(五)建立、健全企业、产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应当在总结镇江市和呼和浩特市试行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不断完善企业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其重点是形成一套客观有效的环境信息公开评价体系和评定标准,规定充分有效的公众参与形式,加强对责任的追究,使其扩展到民事、刑事等各个方面。加强对企业公开行为的检查与监督等。同时,应在更大范围内积极推广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与之配套的企业环境信用等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