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困生研究心理学理论

时间:2022-04-15 09:32:00

数学学困生研究心理学理论

一、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八十年代初提出的,智能理论被广泛应用到到欧美和亚洲一些国家的幼儿教育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因此智能理论己经成为当下教育教学的最重要的思想。加德纳打破了传统所信奉的人类认知一元化,并且只能用单一、可以测量的智力水平描述每一个人。他指出,“人的智能应该是多元化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并且运用他们的方式各具特色,所以每个人亦有自己的长处所在。多元智能理论所提倡的观点,打破了以往以科学、理性为中心的智能观,对于传统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与评价观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0]。多元智能理论对于学生数学的学习问题以及学困生应当如何转化问题提供了目标指引。首先,我们的数学学习应该以培养多元智能为重要目标,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学好数学,相信每位学困生都能用适当的方法成功转化。其次,中小学数学的学习不能仅仅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智能的培养,更要关注数学活动的经验和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三,我们应该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最后,数学评价应该是多元多维的,而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

二、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理论

成功智力理论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腾伯格(R.J.Stenberg)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斯腾伯格用成功智力理论赋予了智力一个全新的含义。所谓成功智力是用以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能导致个体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是对个体的现实生活真正起到举足轻重影响的智力l‘01。他这里所说的成功,一是每个正常的个体都可以发展的成功;二是个体通过努力能够最终达到的人生理想目标的成功。他强调成功与生活里的成功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学校的成功。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利用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可以给数学学困生转化研究一些启示:首先,我们的研究和认识视野得到进一步拓展,例如扭转我们对“学生考得高分就是成功的数困转化”的错误认识。其次,我们在评价学生时,应当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承认他们都有发展的潜力,智力是可以发展的,特别是学困生的智力发展由低到高水平应当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在教育评价不能只关注结果和注重终结性评价,也应当多注重过程性、终结性评价。第三,要因材施教,重视个性化教育,要注重多方面的智力评价,不应当仅仅局限在智育评价一个方面,特别是数学学困生的教育。最后,学生的智力发展是由构成智力因素的各个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不能人为地削弱其中的某些环节,特别是学困生转化上,不能仅仅靠“补课”解决问题。

三、韦纳的归因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七Iner)创立了“动机的情绪的归因理论”,韦纳认为学生主要用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度四种归因来解释学业的成功与失败111]。韦纳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一些归因的最基本的结论:首先是个人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和努力等时,便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原因,例如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时,则产生的满意感明显减少。相此相反,如果把一个人得失败归因于上述内因时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外因时,产生的羞愧则较少。而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l’2}。努力而成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其次,在付出相同努力的情况下,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最后,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受到最低评价。利用归因理论引导数学学困生进行正确的归因,找准症结,强化自我,不断地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