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2-07-12 11:06:57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与对策

新《食品安全法》需要经历一个重要的过渡期,会面临着重重考验与困难,但是针对食用农产品监管新现象及问题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监管方向和具体措施。在新法实施之前,食用农产品在生产和流通等环节缺少相对合理的监管措施,没有规范的信息统计平台,难以及时准确的反映出食用农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生产、流通及餐饮等环节存在着盲区,无法更好地实现有效监控和资源共享[1]。上述提及的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该文从《食品安全法》视角,以全新的思路探讨基层食用农产品监管的有力措施。

1基层农产品监管情况

1.1农产品生产种植环节的监管。目前,国家正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型,偏远的农村始终存在着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和生产方式落后等问题,出现了种养殖业经济效益不佳等现象。因为缺乏相对合理的种植理论支撑和盲目的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被乱用现象严重,导致环境的恶化程度加剧。特别是农药滥用加重的病虫害,致使恶性循环模式开启,农资市场还是处于相对比较混乱的状态,制造假冒伪劣的手段逐渐更新,使得一些违法违规的手段凸显出隐蔽性特征。特别是农药和兽药的残留,使得农业部门难以保证更好地落实相关工作,以至于对种植环节的监管表现的力不从心。1.2质监、工商及农业主管部门对流通环节的监管。多数流通环节的经营主体就是一些流动性较大的商贩,不同监管部门对于大部分固定农产品经营者可以实现相对广泛的抽查与抽检,针对进货的质量和来源加以了解。各监管部门针对于流动的食用农产品进行监管需要承受各方压力,受到现实影响因素众多,当地的农户在市场的周围和公路两侧等人流较大的区域摆摊遭受限制[2]。食用农产品流动摊贩并没有相对固定的经营区域,也尚未取得合法的经营许可,城管对其施加阻挠,监管单位需要对其明令禁止,但是在日常的抽检和抽查中,无法对其做好相对有效的监管,执行惩罚的难度较大,以至于存在众多的安全隐患。1.3食药及卫计主管部门对农产品餐饮的监管。基层餐饮的行业门槛较低,缺乏相对规范的管理,因此在质量方面表现的参差不齐,餐饮供应链的源头基本上是食用农产品,但是无法保证农产品的进货渠道相对合理,很多食用农产品难以凭借着颜色和气味等分辨好坏。位于最终端的餐饮服务环节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防控风险较低,一旦农产品的质量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将无法在短时间内寻找此类问题的根本原因[3]。餐饮环节很难对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实现合理的控制,也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人群对餐饮业失去了耐心和信心。

2基层食用农产品监管现状分析

2.1检测体系尚不完善。检测就是保证食用农产品质量的基本手段之一,现阶段县级及以下食用农产品检测机构良莠不齐,对应的检测指标单一化,检测人员缺乏专业知识,还有部分承担着流通环节的食用农产品监管县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检测能力相对薄弱,难以承担对应的责任,主张将具体的业务委托或者转包。食药监系统自改革以来,开始由工商和质监系统专业人员参与其中,农业系统中的人员较少,甚至于没有实现合理的并入。当前,国家主要是运用“倒三角形”食品安全检测资源配置系统,使得基层农产品检测的力量较为薄弱,缺乏相对完善的技术支持,监督检测专业人员极为匮乏,在缺少食用农产品监管经验的情况下,无法保证成千上万份快速食用食品的安全与质量,最终影响到食用农产品的有效监管实效性[4]。2.2监管划分存有漏洞。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仅仅需要办理工商部门颁发的相关营业执照,即可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缺乏经营许可证的限制,使得监管划分较为模糊,对于食用农产品的监管被逐步弱化。食用农产品摊贩体现出较大的流动性特征,属于弱势群体,执法人员在执行公务期间,往往是以劝导为主,但是受到执法监管人力及财力的约束,使得劝导效果不佳。虽然现阶段食用农产品严格的依照生产、流通及消费环节进行合理分工,但是在改革之前,农业、工商和质监等部门存在着分段分工模式,存在的问题较为棘手。2.3对应的预警机制严重滞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各行各业带来机遇,同时也让基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面临巨大挑战。现阶段,国家食用农产品质量的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是处于低水平,因信息存在着不对称性,使得基层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难以得到可靠保障。当前,食用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信息化管理水平不足,影响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构建。分段式的管理模式让农产品从农田到餐饮的监管部门呈现出不同状态,每个部门都会依照自身情况设置出发点,难以保证高度的协调匹配性[5]。由于人们对于食用农产品的溯源预警没有全面的了解,使得价值无法合理反映到食用农产品的价格上,严重的打击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也让食用农产品的整体质量降低。

3基层食用农产品监管问题的合理对策

2015年新《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重点开启了监管国家食品安全的新局势,强调了食用农产品监管工作坚持以市场为重要的界限,实施合理的分段管理模式,权责分明,减少了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情况。3.1实现基层检测资源的共享共建。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食用农产品的检测手段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需要县级食品监管部门重视技术部门的设立,钻研属于自己的检测手段,保证更加高效的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现阶段新法过渡期,农业系统还需要经历漫长的覆盖过程,快速检测机构也需要适当的延伸至镇级,通过食品及农业部门的共建,让农业部门的农产品检测资源实现共享,以此弥补检测能力滞后的问题。3.2注重基层农业与食品监管部门的合作协调。由于缺乏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导致基层监管困境逐渐凸显出来,也导致部分食用农产品监管活动无法更加顺利的开展,还会造成不同的监管部门出现重复采集的情况。此外,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应该清晰,降低部门与部门之间出现相互推诿问题的概率。法律的滞后性应该适当规避,在出现新问题或者是面临旧问题的时候,应该重视农业及食品监管部门的沟通协作。3.3逐步推广基层新溯源预警机制。现阶段,移动互联、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引发了明显的产业变革,信息手段体现出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特点,给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创新提供了相对可靠的技术支撑。在现有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地重视新科学技术的合理利用,培养出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突破技术瓶颈,整合有效资源,完善食用农产品生产体系,规避“信息孤岛”问题,实现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4结束语

在《食品安全法》视角下分析基层食用农产品监管现状,能够发现各方存在的不足,同时也能寻找到可以改进的思路。基层食用农产品关系到百姓生活,需要国家重视其生产和流通等环节,通过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可以为基层食用农产品提供相对可靠的保障,确保其拥有更加安全的生产环境,具备可靠的流通环节,在各个部门的大力监管下,满足国民的日常生活所需。

参考文献

[1]刘筠筠,陈衡平.论我国食品安全民事责任体系的完善:兼评新修《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6,34(1):72-78.LIUJunjun,CHENHengping.Commentsonperfectionoffoodsafetysystemofcivilliability:andrelevantprovisionsofnewlyre-vised‘FoodSafetyLaw’[J].JournalofFoodScienceandTechn-olog,2016,34(1):72-78.

[2]辜胜阻,刘伟,王建润.新《食品安全法》与食品安全多元共治模式[J].江海学刊,2015(5):82-87,238.GUShengzu,LIUWei,WANGJianrun.New‘FoodSafetyLaw’andco-regulationinfoodsafetygovernance[J].JianghaiAcademicJournal,2015(5):82-87,238.

[3]舒洪水,李亚梅.食品安全犯罪的刑事立法问题:以我国《刑法》与《食品安全法》的对接为视角[J].法学杂志,2014,35(5):84-98.SHUHongshui,LIYamei.Researchonlegislationofthefoodsafe-tycrimes:fromtheperspectiveofviewofthe‘AbutmentofCriminalLaw’and‘FoodSafetyLaw’[J].LawScienceMagazine,2014,35(5):84-98.

[4]徐景和.科学把握食品安全法修订中的若干关系[J].法学家,2013(6):47-51,175.

[5]刘俊海.以重典治乱理念打造《食品安全法》升级版[J].法学家,2013(6):51-55,47.

作者:王华 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