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方向和重点

时间:2022-10-31 11:23:59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方向和重点

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改进和强化审计监督,于2014年10月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和2015年2月下发《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并要求严格实施,教育系统内审工作被赋予更加重要的使命。高校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龙头和国家学术的前沿阵地,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规范财务运转,监管决策落实,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适应新的工作要求,笔者结合当前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对高校审计工作深化的方向和需要及重点关注的领域做初浅的探析。

一、我国高校审计工作的现状

(一)审计机构的设置和审计人员的配备不够

合理目前,高校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不到位,认为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和科研,内部审计机构可有可无,靠国家审计或社会审计就可以了。因此,高校内审计机构设置不够合理,有的与计财处合署办公,有的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这些部门各有不同的工作对象和职责,将它们捆绑在一起,不能保证内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失去了内审工作的权威性。同时高校的内审人员力量单薄,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人员的配备远远不能跟上逐年增长的审计任务的需要。

(二)审计工作的内容和范围比较狭窄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和范围还停留在过去的合规性审计,缺乏对专项资金、内控制度及资金的使用效益等方面的审计。当前,高校教育经费支出不合理,浪费严重,如物资采购监管存在一定漏洞、重复购置,一些基建工程及维修项目没有长远规划,多次拆了重建,学校领导或专业人员举办或参加没有实际作用的国内外会议或培训太多,有些专项资金大大超出预算,造成了浪费。合规性审计是评价过去的经济事项,只能起到查错和防弊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审计工作在提高学校的教育管理、防范学校的审计风险、提高学校资金的使用效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审计的方式单一、手段落后

当前,高校的内部审计主要是以事后审计为主,时间上比较滞后,没有对事前、事中的监督。特别是基建工程及维修项目的审计只有最终的竣工结算审计,缺乏对全过程工作的控制。对整个工程项目的造价起不到很好的控制效果,浪费严重。而对于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通常的做法是“先离后审”,即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已经调离工作岗位或已被提拔或退休多年,学校才委托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审计结果只是报送校级领导、组织部和被审单位,审计结果不公开、不透明,很难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形成威慑力,使经济责任审计变成走形式。再加审计手段比较滞后,多以传统的手工审计为主,基本上没有计算机辅助审计,致使审计工作效率低下,不能实现与其它部门如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的数据共享,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的发展。

(四)审计的监督力度和查处力度不够

近年来,高校公款消费、科研腐败现象严重,职务犯罪逐年上升,基建、采购、科研、招生成为高校滋生腐败的重灾区。而高校内部审计对学校的这些重要部门、重点领域监督管理力度和对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远远不够,不能适应当前反腐倡廉、厉行节约的新常态。

1.“三公经费”支出方面:一是缺乏内控制度或虽然有制度,但没有严格执行;二是预算编制不合理,超预算现象严重;三是转移支出现象突出。

2.科研活动方面:学术失范行为严重,贪污、挪用科研经费等违法犯罪时有发生,造成的社会影响也比较大。

3.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缺乏资源共享和合理配置,重复、盲目购置,利用率低下,缺乏动态管理和全程管理;该入账的不入账、该报废的不报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尤其是投资到校办企业的经营性资产和无形资产,更是被小集体或少数人无偿使用,使国有资产不安全、不完整。

二、今后高校审计工作的方向

(一)在审计模式上,从重外审向外审与内审并重转变

内部审计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内审机构比较了解本校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管理,经常性、广泛性地参与学校经济决策和运行管理,能够及时地发现和纠正一些问题和行为,评价和改善风险告知,能够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具有外审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应在发挥内部审计优势的前提下,引入外部审计业务。过去强调内部审计要在学校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现在要求学校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不仅要主抓主管,还要善抓善管、真抓有效。学校要设置独立的内审机构,保证内审工作依法独立开展,不受任何部门的干涉和干扰。高校还要加强高校审计队伍建设,做好审计人员的教育,做到岗前培训、岗中引导、岗后督导,使审计人员从执业道德、执业责任、执业技巧的实战应用及执业结果的信息运用上,均达到一定要求。

(二)在审计内容上,从合规性审计为主向合规性审计和绩效性审计并重转变

目前,高等教育改革任务艰巨复杂,内审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应在重视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和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就是通过对制定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做到有章可依、有法可循,从而维护良好的高校经济环境、规范有序的经济秩序。内部控制审计范围包括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审计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审计。对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审计应重点评价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组织情况、内部管理方面的制度建立和运行情况、关键岗位设置情况。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审计应重点审计预算、收支、分配、政府采购、合同等业务方面的内容。绩效审计主要包括资金使用绩效审计、管理责任方面的绩效审计、物资资源方面的绩效审计等。通过绩效审计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以促进学校管理者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使用效率,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在审计方式上,从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审计转变

单纯的事后审计只能揭示已经发生的问题,并不会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大大影响了审计的实效,也制约着审计作用的发挥。为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使内部审计真正起到“预防、揭示、抵御”作用,应对学校的重大决策、重要投资项目、重大资金使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审计,尤其要针对以下两个方面。

1.加强高校基建工程及维修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当前,高校基建工程及维修项目如火如荼地展开,许多项目由于工期紧、施工难度大、不可预见事项多,出现了一系列基建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问题,如缺乏过程控制造成诸多项目总造价大大超过预算。因此要把控制工程造价、规范工程管理、改善工作质量、强化管理方面的责任落到实处。对比较重大的建设或维修项目要从立项、设计、招标、合同签订、施工、竣工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立项阶段要参与基建工程项目立项方案的论证,认真审计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设计阶段要参与设计单位和设计方案的择优选定,对设计概算要进行细致的复核。招投标阶段应重点关注基建部门编制的招标控制造价。施工合同签订时应审查合同签订手续的完整性及合同条款的合规性,对进度款支付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施工阶段应坚持参加定期工程例会,及时了解工程进展情况并随时解决工程造价疑难问题。除了了解图纸,还应经常深入施工现场,对关键点做出勘测和记录,并留下影像资料。尤其重点关注隐蔽工程和设计变更部分,审查签证是否真实,是否“随做随签”,要对变更的合理性及对造价的影响提出评估意见,做出月报告或季报告。竣工决算时,审计人员要对工程量逐项进行计算及核对,确保工程量计算的真实准确。在审核套用定额时,对于可以直接套用单价的主要审查有无专门套错、重复多套等;对于需要定额换算的单价主要看其换算是否为定额允许,是否正确使用换算方法。对取费的审核要注意查看取费文件的时效性、费率计算的正确性、材料价差调整是否按照有关文件规定执行等。

2.巩固和深化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为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作用,进一步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逐步提高领导干部的管理水平。对于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在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做到三年轮审一遍,而且要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这样可以及早发现领导干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其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或减少了经济损失,发挥较好的“治本”作用。同时,将审计结果在本校内部进行公开,以正确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提高领导干部的人事考核、表彰评优和选拔任用水平,加强对领导干部的警示教育,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效果[1]。

(四)在审计手段上,从过去的手工审计向计算机辅助审计转变

高校内部审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自动化、网络化的优势,自行编制开发或引进适合自己学校的审计软件,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信息系统审计以及网络审计的技术及方法,并将其在各类审计项目中开展和运用。通过计算机审计,可以拓宽审计范围,实现审计全覆盖的目标,规范高校内部审计程序、提高工作质量和扩大工作范围,还可以使内审人员节约人力方面的成本,有效解决高校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2]。

三、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

(一)“三公经费”的审计

“三公经费”是指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费及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2012年党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贯彻落实以及总理在2014年第12届全国人代会二次会议上的讲话强调,“三公经费”的管理是各级政府部门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各级政府必须履行节约、反对浪费,坚持过紧日子,这就把对“三公经费”的审计提高到反腐倡廉的高度。“三公经费”审计成为审计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和今后非常紧迫的一项内容。对高校“三公经费”的审计主要看对“三公经费”的预算编制是否合规合理,实际支出是否符合事实,是否将其转移到“办公费”“会议费”“维修费”等其他科目中列支,支出是否超出相关标准、定额;公务用车维修、保险、加油等是否执行定额标准和单车核算;因公出国(境)是否有必要,参加人员的名单、天数、费用、路线是否符合国家批准的文件,是否有变相旅游的嫌疑。

(二)科研经费的审计

教育部在2012年连续颁发了三个文件,对科研人员、科研经费、科研项目“三管齐下”,开展了这方面的综合治理。加大这方面的审计力度,重点审查科研经费开支标准和支出范围的合规性、劳务性费用的发放、对合作协作单位经费的划拨情况。尤其是对重大课题和重要业务环节要实施跟踪审计,督促落实负责人的管理责任,以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提高科研资金使用效益、最终实现高校科研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3]。

(三)国有资产管理的审计

要加大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审计力度,以规范资产管理、促进保值增值、提高资产使用效益、落实管理责任为审计重点。主要审查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和投资是否合规,审查校办企业经营性资产的折旧情况和使用效率情况。通过审计,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有效结合,保障高校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监督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范学校资产尤其是经营性资产的流失[4]。总之,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总理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紧随国家发展的步伐,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全方位拓宽审计内容,有步骤地推进审计监督的全过程,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监督、预防作用,为推动高校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者:王金明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许持.华侨大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探索与发展[J].教育审计,2012(4):53.

[2]陈作利,魏微,殷冬顺.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J].中国乡镇企业,2013(9):157-158.

[3]王金明.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9):86-88.

[4]邢敏玲.新形势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途径与方式初探[J].教育审计,2013(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