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脉滨河景观设计论文

时间:2022-08-08 03:40:34

地域文脉滨河景观设计论文

1基于文脉传承的景观设计理论

1.1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建立物质体验与精神联想的关系,首先,物质空间是场所精神表达的基础。山体、水系、道路、植物、小品等景观要素,通过形状、色彩、质感的综合体验,营造空间中的场所精神。其次,物质空间具有清晰的内部秩序。物质空间的布局和尺度,形成场所的特质。直线和网格布局适于营造整齐、严肃的场地氛围。曲线和散点布局适于营造自由、亲和的场地氛围。第三,由物质空间向精神内涵升华。以造型、色彩、材质、内部秩序为载体的物质空间积累到一定程度,产生精神内涵的升华,即为场所精神。

1.2隐喻主义

隐喻是城市景观意向的抽象表达,包括场景、符号、重构三个方面。首先,隐喻以文化场景为表达重点。粉墙黛瓦、小桥流水隐喻江南水乡;雄关漫道、大漠沙尘隐喻塞外风情。其次,将文化场景解读为抽象符号,符号包括造型、色彩和材质。如粉墙黛瓦抽象为黑白两色,小桥流水抽象为坚硬的条石和细软的流水。第三,将抽象符号重构,注重元素的概括、再现和内部秩序。

2闽学园景观文脉解读

2.1场地分析

闽学园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沙溪沿岸,毗邻三明大桥。地块呈“东北———西南”走向,占地面积约57.5亩,北临鹰厦铁路,南依沙溪,西临现状居住用地,东临现状树林。地块内高差明显,自沙溪至地块纵深高程逐渐增加,现状分布简易平房、菜地、废弃物堆场等。废弃铁路桥从地块中部穿越,延伸至沙溪南岸,铁路桥桥栏损毁严重,轨道保留完整。城市高架桥横跨地块上空,延伸至翁墩立交桥,并已通车。闽学园滨河景观设计要抓住两条轴线,即沙溪和铁路桥。沙溪孕育了三明传统政治、经济和文化,汇聚传统农业、渔业、航运等历史遗存,表达传统社会的耕读文化。沿沙溪设置的植物群落、亲水平台、驳岸题刻、文化雕塑、滨河步道,将传统文化与城市休闲相融合。铁路桥是三明现代工业文明的象征,沿铁路桥设置休闲步道,能够观赏沙溪景观,激发人们对工业大生产与城市生态发展的思考。

2.2闽学与耕读

沙溪孕育了以“耕读”为核心的三明传统文明。“耕”,即市井百姓的农业生产与商贸生活。传统社会,农业生产与神话传说相伴而生,社稷之神、山河之神、谷米之神,体现出深厚的农业生产文化。东南沿海的妈祖、龙王等水神,也是沙溪流域重要的文化载体。闽学园沿沙溪以亲水平台、驳岸题刻、神话或典故浮雕为载体,体现传统农商与水的文化关联。“读”,即文人士大夫的文学与艺术研究。三明地区的闽学是宋学的重要分支,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闽学四贤”(朱熹、杨时、罗从彦、李侗)享誉中外。以“闽学四贤”为核心的地域文脉,表现出三明城市对诗词、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的追求和造诣。闽学园景观设计中要展现闽学人物、文化艺术、价值内涵。

2.3工业与生态

铁路桥展现了三明城市工业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期,沿沙溪两岸开设大规模的采砂石场,为了运输砂石产品,铁路桥应运而生。然而,随着三明生态经济和旅游经济的发展,沙溪两岸采砂石场更新为住宅、商业用地或生态绿地,铁路桥逐渐废弃。目前,铁路桥栏杆损毁严重,若将铁路桥整体拆除,则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设计者考虑将铁路桥作为城市工业遗产保留,与沙溪滨河绿地结合,形成观光跨河廊道。

3地域文脉在景观设计中表达

3.1总体布局

闽学园滨河景观形成“双核、三轴、一界面”的布局体系。“双核”,即四贤学堂和铁路文化广场。四贤学堂以“闽学四贤”为总体布局主题,采用传统书院院落布局,展现八闽私塾与科举文化场景。四贤学堂通过园路,承接西侧四贤广场和东侧经典语录墙等节点;古戏台和古学堂呈南北布局,北靠密林,南望沙溪,形成明确的景观轴线。铁路文化广场呈“同心圆”布局,设置景观矮墙,镌刻沙溪历史文化;保留废弃火车头,增强人们对场地的回忆;铁路轨道游步道穿越广场,与铁路桥相连。“三轴”即闽学文化轴、工业遗产轴、亲水体验轴。闽学文化轴线,西起印学广场,东至景点语录墙,沿途穿越景观书卷墙、闽学四贤像、圣贤广场、四贤学堂等节点。闽学文化轴以景墙、篆刻、雕塑等形式,展现了以闽学为主题的地域文化。工业遗产轴沿铁路桥展开,将铁路桥改建成休闲步道,保留现状铁轨,种植闲花野草,修复桥廊栏杆,使铁路桥成为观赏沙溪景观的重要廊道。亲水体验轴位于闽学园东侧,串联亲水平台、钓鱼台、跌落花池等景观节点,展现三明城市“依水而生、依水而兴”的地域文脉。“一界面”是指沿沙溪景观渗透面,闽学园沿沙溪通过植物群落,使滨河绿地景观和水域景观相互渗透,形成城市滨水景观界面。

3.2地域文脉的陈述

陈述直抒胸臆的表达了闽学园的地域文脉。陈述包括陈列和叙述两个方面,陈列,即是将与地域文脉相关的内容在景观中展示出来;叙述,即是将陈列的内容秩序化,形成相互关联。

3.3地域文脉的隐喻

隐喻是地域文脉的含蓄表达,包括再现和重构两种形式。再现,即是对历史场景的经典片段进行艺术还原。重构,即是将复杂的地域文脉表现形式,抽象为造型、色彩、材质等基本符号,通过符号重组创新的表现地域文脉。闽学园铁路桥景观设计采用了再现的手法。首先,以铁轨为线索,展现城市工业发展脉络。设计者将铁路桥改造成休闲步道,每个一段距离,即设置一个石块,镌刻三明现代城市发展的重大事件。人们沿铁路桥步行,即可感受到三明现代城市工业文明发展的历程。其次,以机车为核心,勾勒铁路时代生活场景。场地内保留了废弃的火车机车,并对机车外立面进行修缮,车厢内开设酒吧,展现工业时代铁路工人下班聚会的场景。第三,以铁路桥为廊道,吸纳沙溪两岸城市景观。铁路桥两侧栏杆全部修缮,铁轨上种植了各类芳草花卉,休闲步道将沙溪两岸城市景观纳入铁路桥景观轴线。铁轨的历史印记,沙溪两岸城市风貌的现代气息,形成鲜明对比。闽学园四贤学堂采用了重构的手法。首先,流觞曲水。流觞曲水是古代郊野游憩活动,闽学园将曲水流觞抽象为下沉式的旱溪,设置于四贤学堂内。其次,木构屋架。木构屋架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感,四贤学堂将木构屋架外露,形成室内顶界面,增强场地的文化氛围。第三,青砖墁地。四贤学堂室内外均采用青砖墁地,青砖体现了闽南传统建筑的装饰风格,色彩柔和,质地细腻。

4结语

地域文脉是现代景观设计的灵魂,闽学园景观设计侧重于展现闽学文化、工业遗存、农耕亲水等地域文脉,采用“双核、三轴、一界面”的布局体系,塑造了四贤学堂、铁路广场、滨河绿道、铁路桥等典型景观,通过陈述和隐喻手法,将城市地域文脉融入滨河景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柯建成 单位:厦门路亨园景观艺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