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学报编辑队伍研究

时间:2022-04-29 04:25:13

高等学校学报编辑队伍研究

摘要:阐述了学报编辑队伍的建设对于高校学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分析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存在的问题,如机构设置不合理、专业编辑缺乏、编辑业务水平不高、人员不稳定等,提出了转变观念、注重编辑人才培养、合理完善各项相关制度、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措施,以建立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编辑业务水平一流、爱岗敬业的编辑队伍,实现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报;编辑;人才培养;队伍建设

教育部办公厅《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第二条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1]陈浩元老师等指出:“高校学报为本校师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快捷地进行校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园地,引导学术研究的潮流,促进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提高整体科研学术水平;高校学报是向国内外展示、宣传学校科研成果和综合学术实力的一个重要窗口;高校学报记载着学校科研、教学发展的历史。”[2]。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学报(以下简称“高校学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只有几家国家重点大学有学报到几乎各家大学都有学报,从无章可循到国家统一规范、标准、一体执行,从没有专业职称到建立专业队伍、设立专门专业、建立相应职称体系,从一般要求到设定硬性指标,这种变化效果十分明显。随着高校学报专业化的日益发展,按照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出版单位执行“三审三校”制度的要求,高校学报编辑队伍的建设和专业编辑人才的培养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现状及问题

1.编辑队伍现状。目前,我国高校主办的期刊近2000种,约占各类期刊总数的1/5,其中学报近1100种,占高校期刊总数的55%,且多为双月刊[3]。国家科学技术部1991年6月5日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出版科学技术期刊应当具备……健全的编辑部。专职编辑人员按任务定编,一般季刊(或半年刊)不少于三人,双月刊不少于五人,月刊不少于七人,并设一定数量的专职编务人员。”[4]高校学报编辑队伍一般由主编、副主编、责任编辑等人员组成,根据不同岗位责任与分工,负责相应工作。主编、副主编全面负责学报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主持学报日常工作;负责稿件的终审,付印样通读定版工作。责任编辑负责自己责任编辑稿件的初审、编辑加工、三次校对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责任编辑尤其要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及我国领导人的论述,古诗文,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进行认真核对,不仅要保证文字内容的正确,还要保证用词的准确;还要进行统稿,保证体例一致。这样,才能使稿件的内容更完善、材料更翔实、引文更准确、逻辑更严谨,保证期刊内容和排版印刷有较高的质量。责任编辑的聘任一般有两个渠道:一是通过国家新闻出版署统一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或出版系列职称评审,具备出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二是不具有出版或编辑专业资格证书,但与稿件内容相关专业的教师。以上各类人员各司其职,接受主管部门定期检查。2.存在的问题。(1)编辑人员专业层次参差不齐,业务水平不高。目前,在高校学报从事责任编辑工作的人员中普遍存在所学专业与现职岗位不符的现象。例如,理工类期刊的责任编辑是文科背景,而社科类期刊责任编辑则是理工科背景。近年来,高校的人才引进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部分高校尤为注重博士毕业生的引进,而引进的博士大部分充实到了教学科研一线,并没有充实到学报编辑工作队伍。因此,学报编辑人员从学校人才引进渠道增加的专业人才很少,只能通过校内的人员调整来充实编辑人员队伍。随着老编辑的退休,专业编辑人员短缺的现象日趋严重。通过校内调整来到编辑部的人员不但学历层次参差不齐,更为严重的是所学专业与编辑业务相差甚远。大多数刚刚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既没有语言文字专业背景,又缺少编辑岗位的专业培训,导致整个队伍的编辑专业水平不高,在实际工作中无法顺利完成完整的编辑工作程序,难以保证期刊出版质量。究其原因,是高校对编辑部的定位和作用的认识不到位,对“高等学校学报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重要园地”的地位认识不足,对学报是高校教学和科研成果展示的平台、能更好地展示教师优秀教学和科研成果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2)编辑专业人才不足,队伍不稳定。高校学报编辑队伍中具有编辑出版专业资格的专业人员比例不高,教师、研究系列等技术职称的编辑人员占很大比例。因此,专业人才不足,编辑队伍不稳定。究其原因:一是多数高校学报编辑部长期处于学校行政管理的边缘地位。从事期刊编辑工作的人员有的归属教学科研部门,有的归属行政部门,但大多归属教学辅助部门。“学校好的政策向教学科研一线教师倾斜,职称晋升同样向教师倾斜,给编辑等其他专业技术职称系列的额定职称数比例相对较低。……在职称晋升中竞争力不高,晋升之路难行”[5]。因此,不仅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一定影响,而且具有较高学历的人员也不愿意从事编辑工作。二是工作压力大。编辑人员不但要完成稿件的初审、编辑加工工作,还要进行校是非、查文献、核对参考文献等一系列工作,工作量大;而且社科类学报有很多涉及法律、民族、宗教等的敏感性稿件,这要求责任编辑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还要熟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出版管理制度,不能有丝毫疏忽。因此,责任编辑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3]。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制约了编辑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二、编辑队伍建设对策

1.改变观念,提高对编辑部定位和作用的认识。学报是学校对外交流的窗口,自[6]始,各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期刊、报纸的出版。常常亲自撰稿,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7]中甚至对报纸上错别字的消灭方法提出了具体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学报工作的领导,为办好学报提供切实保障。各高校必须把学报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学报工作的领导。学校党政领导要像重视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一样重视学报工作”[8]。(1)学校层面。就像《意见》中指出的,“学校党政领导要像重视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一样重视学报工作”,这是加强学报编辑部建设,办好学报的关键。《意见》明确规定:“学报编辑部是校属院(系)一级的学术机构,由学校直接领导,由一名党委书记或校长分管。学报编辑人员是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应列入教学科研编制,享受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的待遇。对于长期从事学报编辑工作,爱岗敬业,为办刊做出突出贡献的主编、副主编或骨干编辑,应纳入学校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队伍的建设计划,为其提供从事科研的条件和给予必要的奖励。”[8]这些规定是保证高校期刊编辑出版质量的基本条件。据笔者调查,东北大学学报编辑部在此点上做得很到位,人员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外语水平等都与编辑工作匹配,值得效法。因此,高校应全面落实教育部有关文件,准确理解高校学报性质,以解决学报机构设置(岗位设置)、职称配置及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把学报编辑队伍的建设真正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2)编辑队伍层面。编辑人员面临两项艰巨的任务:一是整理继承,二是创新发展。我国有整理继承先进文化的传统。20世纪70年代编辑队伍才逐渐建立起专业职称系列,原来已有的底蕴,如《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可作为编辑工作的文字依据,但远远不能满足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继之出现了一大批工具书,一系列国家标准。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更设立了编辑出版专业。一大批编辑学专业教材问世,对编辑学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发展与创新已成为青年编辑的主要任务,编辑所起的作用不可替代。《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指出:“支持出版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联合开展基础人才培养,开展定向培养。支持、鼓励高校设立专业课程,联合研究机构,培养面向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专业人才,定向输送出版与科技专业知识相融合的基础性人才。”[9]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指出:“依托优质学术资源或优势学术出版平台……构建国家重点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引导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和数字化转型。”[10]这些文件的,要求学校学报编辑部门需要在做好纸质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力量进行数字化期刊建设。高校编辑人员不但要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强化岗位责任意识,还要与时俱进,认真学习上级文件中的各项要求,提高编辑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主动意识,完善知识结构,开阔业务工作视野,认真学习新的报刊出版工作法律法规,及时掌握新的国家有关标准和行业标准[11],提高编辑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编辑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把工作中获得的宝贵经验撰写成编辑学论文,也应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体会科研工作的甘苦,以实现与专家作者的平等沟通。姚远呼吁:“编辑要拿起两支笔,红笔为人作嫁,蓝笔充实自己”[12]。2.完善各项相关制度。(1)规范职称制度。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第六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学报工作是高等学校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1];第十二条规定:“学报编辑人员属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学报编辑人员的职务评聘、生活待遇及评优表彰等方面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对待。”[1]因此,学校在职称评聘过程中,编辑系列与教学科研系列应一视同仁,不应将编辑系列划入非主系列。要制定相关政策,为编辑人员在职称评聘上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并支持编辑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学术与科研活动,与其他专业公平竞争,使他们在事业上有成就感,更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从而增强编辑队伍的稳定性。(2)制定人才培养制度。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出版管理条例》等规定,完善出版单位制度建设,排查风险隐患,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三审三校”制度的要求,高校应在编辑人员数量上进行必要配置,保证三审三校的各个环节顺利进行。同时,在学校引进人才的过程中,应考虑将具有编辑出版专业资格的人才逐步充实到学报编辑队伍中,加强编辑队伍专业人才的配置。在编辑系列的职称人数设置上,学校应考虑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及以下人员的菱形式梯队建设,尤其是副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与配置,副高级人员是编辑队伍的中坚力量,是学报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编辑队伍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必备条件,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3)加强业务培训学习。编辑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它需要有一定的编辑专业理论和技能,不是随便调来个人马上就可胜任的,所以必须加强对编辑人员的业务培训。按照《出版管理条例》(2001年国务院令第343号,2016年2月6日修正)、《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新闻出版总署令第37号)和《关于加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登记注册管理工作的通知》(新出厅字〔2010〕466号)的要求,责任编辑每年需要完成72学时的专业培训,可以完全面授,也可以48学时的网上继续教育培训加24学时的面授培训,否则将不能登记、注册,将失去从业资格。因此,编辑部应首先建立编辑人员岗位培训制度,要求凡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必须定期参加有关编辑专业技术资格岗位学习的各种培训以及会议,除了培训必会的知识外,每项新标准颁布后都应请起草者专门讲授该标准起草的动因、过程、注意事项等,以加深受训者的理解。通过学习,掌握适合当今发展的新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要求,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编辑专业实行注册准入制,无论是编辑的职称考试还是岗位的继续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学校要为编辑人员参加培训提供充足的经费,鼓励编辑人员参加行业的各种学习与培训,促进他们与同行的相互学习和经验交流,拓宽视野,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促进编辑队伍建设。3.创新激励机制编辑加工过程不仅周期长,而且工作程序复杂,每一个程序都需要编辑认真履行。编辑工作中的每道程序都有相对应的岗位,不同岗位对应着不同的责任和任务,学校应根据责任的大小与任务的轻重实行岗位竞争制度和奖惩制度。制定公平合理的岗位竞争机制。古训有云: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所以,应鼓励优秀编辑人员竞争上岗,进行编辑部内部人才选拔,让有资格有能力的人员到适合的岗位,充分发挥其优势,做到分工合理,权利与责任明确,并落实到位;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促进编辑人员积极提高业务水平,提升责任意识,减少差错,使期刊达到国家出版标准,保障学报保证质量、按期出版发行。与此同时,为了缓解编辑部编辑人员编制数量的不足,并考虑编辑人员的知识能力及业务能力的欠缺,学校应制定相关措施,聘请校外具有编辑出版专业技术资格及能力的优秀人员,给予优厚待遇,充实到学报编辑队伍中,以减轻校内编辑人员工作负担,提升稿件编辑加工质量。但外聘人员也存在不足之处,如是否能够保证工作时间、是否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等。只有通过强化编辑部内部自身机制建设,并采取吸收外部优秀专业人才的相关措施,有效地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进行有机结合,对有贡献于学报发展的人才给予合理报酬,才能吸引优秀人才进入编辑队伍,而且留得住优秀人才,保持编辑队伍的稳定,才能促进学报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国家有关文件对学报的性质、地位、作用、岗位配置和人员职称配置都有十分明确的规定。但这些文件,学校领导不一定都看得到或引起注意。所以,学报编辑部要主动向学校领导汇报国家有关文件的精神,吁请学校领导予以足够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落实和改进,而不要等到上级机关开展专项检查时才匆忙应对。学报质量是学报的生命。要保证学报质量,必须有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因此,学报编辑部要把编辑人员的选拔、培养作为学报建设的根本任务来抓,使各岗位的人员切实达到国家要求的条件,持证上岗。要建设学习型编辑部,无论新老编辑,都要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从而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国家新闻出版署“质量管理2019”专项检查工作,对35种编校质量不合格的图书给予通报批评,对于涉及的9家出版社责令整改。这对期刊无疑是一个严正的警示。所以,各学报编辑部一定要高度重视学报质量,要求每一个编辑人员,认认真真、尽心尽力抓好学报质量这个生命线。学报是高校的学术名片,是高校教师教学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过硬的编辑队伍,是保证学报质量的前提和基础,高素质的编辑人才是学报发展的动力。高校需要充分认识学报的重要性,认识编辑队伍的重要性,摆正学报编辑部在高校的位置,使学报能够为学校教学科研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作出贡献。解决制约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的问题,需要借助国家新闻出版署开展“三审三校”制度执行情况专项检查的大好机遇,解决学报机构设置(岗位设置)、职称配置、人员配置及相关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进入学报编辑队伍,奠定学报快速发展的基础。

作者:程杰 单位:沈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