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对策

时间:2022-09-13 11:09:12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对策

摘要:党的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其生态文明意识水平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现状的分析,提出应从生态文明知识教育、校园建设、课程设置、实践活动四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党的报告把“美丽中国”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党中央的这一举措充分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性。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事业的继承人,应该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态观,拥有较强的生态责任意识,才能在“美丽中国”建设事业中添砖加瓦。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意义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与可持续发展相背离的问题,如新旧传染病肆虐、物种灭绝加速、能源资源减少、森林覆盖面积萎缩、水资源污染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对民众生活造成了不便和困扰,对和谐社会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威胁,因此,增强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迫在眉睫。青年大学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主力军,其生态意识水平关系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二)提升自身素养的需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大学生要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必须全面发展,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但长期以来,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大学生人文素养薄弱乃至缺失已是不争事实,而生态文明意识,是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大学生来说,提升自身生态文明素养,培养健康生态人格,是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诉求。(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2014年4月24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强调,要把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大学生通过思政课程学习生态文明理论知识,并在生活中践行,真正做到让学生将所学的生态文明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薄弱。对于大部分大学生而言,虽然生态文明广被接受,但是整体来说,生态文明意识还处在低层次的水平,呈现出淡薄化特点,对于生态文明内涵、宗旨还知之甚少。调查数据显示,在提到关于绿色消费的内涵时,有些学生在对其内涵的理解上还存在误区,其中约有30%的学生,把食用无毒无污染的绿色食物理解为绿色消费;在提到“世界水日”和“世界环境日”时,仅有50%的学生回答正确;在提到我国目前的森林覆盖率时,仅有30%的学生回答正确。多数学生对生态文明相关知识的了解都停留在浅层次、感性化,真正从深层次、理性化去认识生态文明的还较少,由此说明,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不够深刻和全面,生态文明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力度不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生态文明的话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但就大学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由于受自身条件与发展阶段的影响,还没有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以至于高校还无法系统的对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知识教育。虽然大学生可以通过报纸、期刊、网络等渠道获取生态文明知识,但是以这样的方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会造成学生对生态文明相关理论知识的认识缺乏系统性;另外,即使有部分高校开设了生态文明相关课程,但专业的生态文明师资缺口较大,当前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往往由从事如伦理学、哲学、经济学、园林环境等学科的教师兼职授课,这些教师以生态文明教育为副业,在传授学生相关知识的过程中,照本宣科,内容不够深入,导致生态文明教育非专业化现象严重,教育效果不明显。(三)生态文明活动形式化。当前部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流于形式,大部分教师把生态文明教育理解为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导致生态文明知识的实践运用不足。在教学模式上,还是以“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单向灌输式”模式为主,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互动,教学效果不佳。此外,即便是部分高校开展了生态文明实践教学活动,但活动形式单一,体验渠道过于简易。比如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每年的植树节,世界地球日等节日中,都会组织学生开展生态文明相关的知识讲座、海报宣传、知识竞赛等活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水平,但限于持续时间短暂,参与人有限,影响力度不够,所以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意义并不大,各种主题的环保活动仅仅是走过场,流于形式。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内容

(一)生态文明观念教育。进入新时代,虽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化。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环境问题依然存在,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主力军,需要接受生态文明相关观念教育。生态文明观念是生态文明精神成果的一种形式,是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的统一。通过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培育,使大学生积累生态文明知识,使其在成长过程中,不仅成为社会人,更要成为生态人。(二)生态文明法制教育。依法治国是国家科学发展的基本方略,是社会繁荣稳定的重要条件。“美丽中国”的实现离不开生态文明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因此要使公民了解生态文明相关政策法规,生态文明法制教育是关键。高校可以通过宣传板报、微信公众号、媒体网络等方式广泛传播介绍生态法律规范,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生态文明法制教育,并使其践行生态文明的过程中知法、守法。(三)生态文明技能教育。生态文明技能教育是生态文明理论践行于生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生态文明技能教育,一方面,促使大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开展各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通过自身的行动来自觉同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为生态治理和建设过程中引发的矛盾和纠纷提供解决途径。(四)生态消费观教育。生态消费是引导人们养成一种同自然界和谐共处的可持续的合理消费方式,是与国情国力、生产发展及自然资源状况相适应的一种消费行为。生态消费在保障消费者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又不会给生态环境带来难以恢复的破坏,是对浪费主义消费观的扬弃,有助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当今大学生群体中还存在攀比、浪费等非理性消费行为,要想把这种“物欲”的消费理念扼杀在摇篮之中,就必须引导大学生转变消费观念,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更要注意不给生态环境造成压力,积极倡导绿色消费、低碳消费。在培育大学生生态消费意识的过程中,教育学生严于律己,不要攀比,不要铺张浪费,拒绝不良的消费观念和行为。

四、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对策

(一)加强生态文明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意识自觉性。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美丽中国”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每一个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生态意识薄弱,乱扔垃圾、践踏草木等行为还屡屡发生。因此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积极学习生态文明知识,了解掌握保护自然环境的法律法规,加强生态文明意识的自我教育与培养,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自然、保护自然,自觉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坚持低碳消费、低碳出行、低碳生活,在生活中践行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二)推进生态校园建设,强化大学生生态意识情感。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育离不开良好的生态校园环境。生态校园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把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融入学校的外在生态环境与学校内在的精神文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生态文明教育,提升生态文明素养。外在的生态环境建设主要通过改造校园硬件设施,如推进绿化设施建设、加强环境卫生治理、合理规划校园功能布局;内在的精神文化建设主要从创建富有生态文化校园的软环境入手,如打造具有生态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建立新型生态师生关系、倡导无纸化办公环境。通过生态校园建设,强化大学生生态意识情感。(三)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开设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获得理论知识的主渠道,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也离不开课堂教学,因此利用课堂,通过开设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是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力举措。首先,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的形式,系统讲授生态科技、生态伦理、生态法制、生态理念等生态文明知识;其次,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生态文明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起来,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提高生态文明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重;最后,在进行各学科专业课的课程建设时,可以把生态文明相关知识融入其中,并要求各个高校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各专业课的“生态”要素,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作出相应调整与提炼。(四)构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应注重将生态文明知识培育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开展“校内”“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在校外,建立生态文明实践基地。生态文明实践基地的建立可以与地方政府合作,根据高校各专业群的特点,充分发挥高校所在地的资源优势。通过与生态自然保护区、生态农业园、垃圾处理与回收中心、水大气污染防治站等企事业单位合作,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开展实地调研,接受感性教育,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在校外,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在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节水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土地日、国际森林日等环保主题日期间,通过公益实践、微宣讲比赛、论文征稿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普及生态文明知识,践行“美丽中国”理念。

大学生是“美丽中国”事业建设的引领者、宣传者和推动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需要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任。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培养大学生认知,了解、重视生态文明,需要每位大学生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己任,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只有这样“美丽中国”才能在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实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柳.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路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21):26-27

[2]吴松.美丽中国视阈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18):67

[3]李心婳,梁泉生,沈林.高职生生态文明观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55

[4]陈军绘.“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1):96-98

[5]孙耀胜,崔宇晨.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07):76

[6]韦修平.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探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05):122-125

作者:孙曜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