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对生态环境的构建分析

时间:2022-08-07 02:50:41

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对生态环境的构建分析

摘要: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与自然真正发生关系的开始,人们生产什么和怎么样生产都会对自然界造成相应的影响。但当前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中国,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生产不正义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从根源上影响着全球的生态环境。而马克思主义的生产理论是其唯物史观的核心理论,是揭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秘钥。因此,我们应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理论,从生产正义视角出发寻求缓和及解决生态环境破坏的途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生产正义;生态环境

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一切生存、发展和进步都源于最普通最基本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活动。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活动也就不会出现人类与自然相分离与相统一的问题,也就无所谓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当前全球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甚至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已经从经济危机转向生态危机,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危机理论,找到缓和及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源和途径。近年来很多学者从分配、消费等角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探究,但从根源上的生产角度并未有充分深入的研究。本文试从生产正义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对生态环境的构建。

一、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真正发生关系的开始,也就是说生产实践活动是人作用于自然界并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的关键,是人与自然发生矛盾的根本所在。人类社会在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及更高级社会形态逐步进化的过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从畏惧自然、顺应自然的历史转化成为自然的“主人”,试图控制自然,主宰自然,从而造成今天人与自然尖锐的冲突,出现严峻的生态问题。因此,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面前,我们必须深刻反思我们最基本的生产实践活动是否符合正义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的生产理论从过程上来看包括生产过程、交换过程、分配过程、消费过程四个环节,生产过程是起点,且生产过程决定交换过程、分配过程及消费过程,而消费过程对生产过程具有反作用,因此,生产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的基础和具有决定性因素的环节。在生产环节,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构成的生产方式体现着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马克思生产理论的基本范畴,生产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他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三部分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诉求,但正义不单单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有着深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根源,这种物质基础和经济根源就来源于最基本的生产实践活动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到:“只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就是正义的;只要与生产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义的”[1],因此,正义是根植于生产实践中的。生产正义就是正义在生产领域的体现,是指生产活动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正当性主要是指生产行为是否规范合法,比如生产的手段、产品是否符合人之正当需求,是否不危害自然环境。合理性主要是指生产活动是否符合人之真实需求,而不是为追求最大利润或物质的极大丰富而盲目的无限生产。从上可知,生产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当生产能够符合正义原则时,那么生产活动就有可能在与自然的动态平衡状态中运行。动态平衡是指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不是处于一个永远静止状态的平衡,而是一个宏观状态的平衡,这个平衡既不能阻碍生产的发展,也不能突破生态环境的红线,而是在生产与生态的相互作用中保持上下波动的进步趋势。当生产违背正义原则时,也就意味着生产活动是无规则、无约束、盲目自发的生产,这样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紧密相联的,生产对生态环境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影响。探究并实现生产正义对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生产理论及其正义性危机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理论主要是站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批判的基础上的,而且生产作为生产过程四环节中的基础和决定性阶段,贯穿于其他三个环节并决定其他三个环节的行为,从而在根本上影响着我们的生态环境。生产行为是否正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或恶性破坏。生产行为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根本的经济制度因素具有重大影响。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生产什么和怎么样生产一定程度上不是由社会决定的,而是由资本家追求最大剩余价值的资本逻辑决定的。所谓资本逻辑就是指资本作为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资本追求利润,让自身不断增殖的本性。资本主义为实现利润最大化,不断在资本增殖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规模的扩大就意味着对自然界延伸的空间和深度不断扩张和加深。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消费上的表现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造成生产无限扩大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本家追求最大剩余价值的利益驱使;二是民众在物的奴役下丧失其理性后对商品不真实的需求“叫喊”驱使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不真实的需求也就是指“虚假需求”,“虚假需求”在马尔库塞这里是指“那些在个人的压抑中有特殊的社会利益强加给个人的需求:这些需求使艰辛、侵略、不幸和不公平长期存在下去”[2]6。“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或恨别人所爱或恨的东西,这些都是虚假的需求”[2]6。虚假需求带来了社会的虚假生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到:“当商品充斥德国市场,而在世界市场上尽管竭尽全力也无法找到销路的时候,按照通常的德国方式,生意都因搞批量的和虚假的生产,因质量降低、原料掺假、伪造商标、买空卖空、票据投机以及没有任何现实基础的信用制度而搞糟了”。资本主义大发展带来商品的极大丰富使无产阶级能够得到物美价廉的产品,这同时也使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市场的洪流中迷失了自我,在物质财富的享受中被商品所奴役,成为被物质所控制的奴隶,追求物质商品的丰富成为满足自身心理、身份、地位等的象征。生产无限扩大的最终后果必然是生产过剩或产品对消费者无真实效用,从而造成对自然的过度开发,资源和制成品的极度浪费,也就是对自然环境的极度破坏。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生产上的表现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无政府状态就意味着整个社会的生产缺乏有意识的宏观调控和调节,因而各个生产部门的生产一定意义上就在人们不合理需求的利益驱使下进行,这就促使资本为追求利润而盲目、贪婪地无限生产,最终后果仍然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是从资本对自然环境的索取角度来考察。从资本对自然环境的反馈方面来分析,资本为了实现自身增殖的最大化,必然会不断发明、创造和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作用于自然界,也就是生产工具的先进化(然而先进化并非最优化)。生产工具先进化但并非最优化的原因一方面可以说是技术发展的程度不高,另一方面不得不说是人们需求异化的结果。需求异化是指“需求不再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所需条件的期待或实现,相反却损坏主体利益和社会利益而产生的负面效应的社会现象”[3]。也就是说,需求不再是对人生存和发展所需条件的期待而成为一种无尽的欲望,成为追求个人身份地位、自我享乐、甚至违法犯罪损坏自己、他人和自然的欲求,需求发生了异化必然会对生产什么、用什么生产和怎么样生产造成影响。比如在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中用大量的数据论证了杀虫剂的使用对土地等自然环境极其恐怖的危害,杀虫剂的发明与使用是资本家追求利润的结果,也是人们追求无限增长的物的欲望的结果。当前人们在物的极大丰裕下使人的需求呈现无度化、变异化、单一化,单纯的物质追求,变异的物质需求,造成生产工具、手段和过程的非正义性,从而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产品的非正当化,最终造成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人与自然的矛盾尖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在本质上是正义的生产。但在目前还不够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生产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合理、不正当的行为。我国当前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但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市场经济的本性决定了生产活动会呈现出一些诸如上述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暴露出来的不正当、不合理生产的现象。此外,不完善的所有制形式、人口众多的国情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产行为,造成生产的不正义性。这些非正义的生产同理会造成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立足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实现生产正义,构建良好生态环境

马克思所讲的生产理论尽管是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逻辑的批判中生成,但他对共产主义社会美好描绘中的生产是人们自由自觉的正义性生产。正义性生产就在于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都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合理需求、符合自然演进的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变迁的发展规律。正义性生产要求生产的主体自由自觉,也就是说,生产的主体既不为物所奴役,也不为追求不合理的需求而控制物。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但绝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绝不是以牺牲自然环境来服务人的发展。以人为本的“人”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破坏自然就是损害人自身,就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因此,正义性生产首先必须实现生产主体的自由自觉。要求生产的工具和手段正当,生产工具和手段正当体现在生态上就是要求生产活动不破坏生态环境,不能以追求经济增长而采用破坏性的工具和手段作用于自然界,而要倡导以“绿色生产”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求生产的产品正当,产品正当就是说所生产的产品既能满足人之真实需求,而不是迎合人之虚假需求,造成自然资源浪费和产品过剩;也能符合人之正当需求,而不是异化需求,不能生产损害自我、破坏自然的产品。在世界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21世纪,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生产什么和怎么生产等问题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正义性,要从根源上彻底解决生产的正义性危机还不大可能,因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当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乐活的手段的时候,生产也才能成为人们自由选择的正义性生产。但当前我们也不能任由不正义性生产为所欲为,而可以通过培育良好的正义环境来缓和当前生产的不正义性危机。其一,提高人们的正义道德意识,创造良好的正义道德环境。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人们发自内心的自觉,而正义是“一种按某种正义原则的要求行动的强烈的、通常有效的欲望”。他通过构建良好的正义道德环境来促使生产者在内心自觉接受和形成生产的正义意识及原则。在生产中的这种正义意识表现为按照生产正义原则行动的精神意向和对生产过程、产品、他人、自然的负责态度。人们共同构建的这个正义道德环境有利于生产活动朝着正当性和合理性方向发展。其二,制定良好的正义制度环境。内心的正义道德自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的不正义性危机,但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具有自觉的正义道德意识,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创造良好的正义制度环境来规范人们的生产行为,从而最大程度上保证生产的正义性。良好的正义制度环境在生产上主要表现为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制度和健全的法律体系。一个具有正义原则的经济运行制度能够规范市场的生产行为,促进生产能够真正为人们的实际需求所服务,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生产上的浪费等不正义行为。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是保证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一个有良好法律制度和依法运行的经济体系能够减少或缓和生产中的不正义行为,保证生产手段、过程及产品的合法性和非危害性。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真正发生关系的开始,因此,只有解决了生产上的不正义性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生产主体在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和谐共生。尽管在当前的生产力发展阶段上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在生产上的自由自觉问题,但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我们相信到共产主义社会,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实现高度的和谐统一,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将实现良性互动。

作者:毕金杰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379.

[2]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重庆出版社,1988:06.

[3]阮青,牟迪.加强对需求异化问题的研究刻不容缓[J].理论学刊,2010(6):5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6]罗尔斯.正义原理[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7]黄波.生产正义及伦理原则[J].唐都学刊,2015(4).

[8]向益红.从“虚假需求”到“异化需求”———“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消费观批判及其现实意义[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6).

[9]汪盛玉.“生态正义”何以可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探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