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业经济的“七个转变”

时间:2022-03-31 10:32:01

浅谈农业经济的“七个转变”

摘要:创新体制机制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需要。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是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创新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农业;体制机制;创新;辽宁

2015年在长春座谈会上,针对辽宁等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高瞻远瞩地指出了“四个着力”的发展方向,其中第一条就是“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笔者认为,此条是实现辽宁振兴的前提和关键。我省的农业和农村发展也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因为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农村117万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破解这些问题,必须要实现农业体制机制的创新,建立与生产力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而建立新型的生产关系就要大力发展合作经济。创新体制机制能够有效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合作经济,是指在稳定现有家庭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将单一、独立、松散、弱小的生产单元,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入股、租赁、转让、互换、托管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组建应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竞争需要的各类合作组织,具体包括: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农事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培育这些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革新农业经营管理理念,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结合辽宁省实际,在推进合作的措施上应着力实现“七个转变”。

一、体制上,由“家庭”到“合作”的转变

中国的改革最早是从农村开始的,37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发起了家庭联产承包,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解放,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大发展,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和温饱问题。但是,面对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吃的更安全、更健康,就必须推进土地的集约化经营。铁岭调兵山市富农水稻专业社由村委会领办,充分发挥“两委”班子的威信和组织管理能力,把全村的土地全部流转集中起来,采取土地入股方式,统一经营管理,统一采购农业生产资料,统一组织生产技术培训,统一注册产品商标,统一对外销售。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农产品质量,还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统计,我省加入合作社的农民收入比没入社的农民收入平均高出20%左右,最高的达到50%。

二、发展上,由“重数”到“重质”的转变

截止到2015年第3季度末,辽宁省农民合作社数量已经达到47000个,村均4个左右,应当说发展数量比较可观。但是真正能发挥作用的合作社不多,相当一部分属于“空壳社”和“僵尸社”。从农村实际情况看,一个村如果有1—2个能真正发挥引领作用的合作社,就能有效地带动全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我省朝阳凌源市宋杖子镇范杖子村党支部书记侯鉴同志带领村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尖椒生产专业村,并组建了销售大市场,产品远销到河北、内蒙古等地。把一个昔日的贫穷落后村,变成生活富裕的小康村。2014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浙江省海盐县结合当地实际,坚持走“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路子,全县打造了各具特色的“五味村”,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万元。

三、规模上,由“弱小”到“强大”的转变

总体上看,我省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为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需要,有必要实现跨地域、跨组织、跨行业的联合重组,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鞍山市千山区30多家南国梨合作社成立了南国梨生产联合社,沈阳新民市柳河镇7家水果合作社成立了柳河沟农民专业合作联社,铁岭西丰县10多家肉鸡合作社组成了肉鸡生产联合社等等,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产品上,由“初级”到“高级”的转变

我省的农产品生产多为初级、低端,受国际市场冲击的影响,近年来部分大宗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时有波动,甚至还会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这就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推进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努力在产品的质量、内涵上下功夫,生产适销对路的好产品。朝阳建平县红旭杂粮有限公司,流转了20万亩的山坡地种植小米,国内正常销售价格在每斤5元左右。企业改良了品种,改进了生产工艺,经过土地转换后生产有机小米,注册了“庄小米”商标,出口到日本,每斤卖到120元,带来了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五、产业上,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

发展现代农业,要树立创新的理念,要有宽广的视野,要有战略的眼光,不能简单地就农业抓农业。农村一产的发展要和二产、三产紧密融合,做到“接二连三”。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同时,还要促进“农超对接”、“农社对接”。部级龙头企业沈阳辉山乳业在全省共流转了61.5万亩土地,主要种植牧草和青储玉米,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既带动了农民增收,又增加了企业经营收入,同时还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企业生产的“辉山牌”系列牛奶成为市场上的畅销产品。

六、方向上,由“内向”到“外向”的转变

辽宁是个农业大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蔬菜、水果、肉、蛋、奶、渔等多项农产品年产量均排在全国的前列。但在促进农产品销售方面,还要努力打造地方特色产品,增强品牌意识。不仅要保障我省居民的生活供给,还要努力开拓省外和国际市场。盘锦市连续3年在北京举办“稻米和河蟹”产品展销会,如今“盘锦大米”已经成为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知名品牌。朝阳市有百万亩面积的设施农业,也应该着力打造“朝阳蔬菜”品牌,面向京津冀大市场。此外,我省还有铁岭的榛子、东港的草莓等众多的地方名牌农产品,要进一步更新发展理念,创造拳头产品,早日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型。

七、扶持上,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农业、农村工作一直都给予高度重视,每年财政部门都安排各类专项资金大力扶持,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在新形势下,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不可能有太多的财政资金源源不断地注入农业、农村,也不可能各行业、各部门都来纷争财政这一块蛋糕。这就要进一步转变财政管理体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撬动社会资金,合力打造农业、农村发展的“资金池”。按照市场规律,运用金融手段,采取设立财政担保资金或建立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农村。辽阳市政府每年拿出4千万,作为金融部门为新型经营主体贷款的担保资金,金融部门可依此放大10倍到4个亿,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综上,有关部门应把发展农民合作经济作为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创新的重要举措,着眼于解决新形势下“农民怎么当、农业怎么搞、农村怎么管”的问题,积极实践探索,切实加强服务,有效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偿流转政策的实施,深入研究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准发展出路,为我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组织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其次,应以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为依托,此乃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服务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产业依托,其合作组织就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再次,政策扶持、增加投入,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重要保障。农村经济合作发端于农民的自发行为,得益于政府的引导和能人大户的带动。因此,应增加各级财政资金的投入,让农民合作组织全面享受到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它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以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市场化,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作者:郭文力 单位:沈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