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业状况及发展策略

时间:2022-05-09 04:23:00

山区农业状况及发展策略

山区特色农业是在山区的特定农业区域利用其特有的气候、水土、生物等农业自然资源(以下简称资源),嫁接以高新技术,并与现代工业和社会市场紧密相结合,进行特种优质产品生产的高效农业产业化经济群,是当地农业“三增”的主要来源[1-2]。在资源连年开采利用、资源储备逐年递减、社会需求逐年递增的现实条件下,如何培植保护资源,开发优势高效产业,保持资源和经济协调增长,是山区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3-4]。

1山区地理概况及特色农业基本现状

1.1山区地理及气候概况

山区生态环境优越,区域特征明显,国土资源以耕地、林地、草场、水域等构成,地理地貌自山脉腹地、江河源头至山麓边段、江河下游一般分为高寒山区、中岳林区、低山丘陵和河谷平川4级梯形结构。耕地多集中于河谷、丘陵地带,林草地多集中于高原、中岳地带。地理、气候复杂,自然灾害频繁;耕地少,林草地资源丰富,土地保护改良与社会分配压力大[5]。

1.2山区特色农业现状

山区雨量充沛,水资源一般由地表水和地下水构成,地域分布比较均衡,蓄水多集中于河流,但农业利用率偏低,开发潜力较大。山区物种较多,用途广泛,生物资源以经济植物和经济动物构成,经济植物分乔灌草藤菌类,包括中药材、果仁、果品、山野菜、食用菌等;经济动物分鸟兽虫蛇蛙鱼类,包括雉鹿貂狐熊貉蛇蜂鱼虾蟹鳖等。主要用途为医药、食品、工业原料、建材、化工、绿化观赏和动物天敌。利用特有的水土生物资源,依托中医药、绿色食品、有机饲料、林特产品等主导产业,山区广大农民在广阔的地域栽参种药,种植山菜野果及绿优谷物,饲养雉鹿貂狐蛙鱼等经济动物,采集加工山野资源,增加收入,推进了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但仍存在着农业资源浪费流失严重,后备资源不足;基础条件落后,抗灾能力弱;投资偏少,社会化服务机制不完善等实际问题,需要加以科学调整和优化,实现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化和效益最大化。

2山区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2.1培植保护自然资源

特色农业既能提质增效,又不断消耗资源,故在发展中应以生态效益为根本,以经济效益为动力,选择适宜开发的项目、规模、时序和方式,科学规划,扬长避短,循序渐进,稳步上升,不断优化资源培植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最佳配比,防止资源浪费枯竭和经济停滞下滑。鉴于特色农业对资源需求大,资源贮备不足的现实,通过封山育林、低改造林、“四旁”绿化、营造岭地针阔混交林网和田园河畔保护林带等,增加绿地面积,培植“乔—灌—草”三元立体林相结构,创造适于鸟兽虫蛙鱼栖息繁衍的环境,维护生物种群间环链型生态结构;充分发挥林冠截流和地被贮流作用,防风固沙,蓄水固土;实施“沃土计划”,清石客土,排渍截漏,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加固大小水利工程,提高其控制保障能力;严格限采地下水,严加管护河流源头的泉涌、湿地、植被,净化沿河两岸环境,防止水资源污染、破坏和流失;治理开发“四荒”,适度采集加工山野资源,保持资源持续利用。

2.2调整产业经济结构

以节本增效为目的,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绿优稻米、优质特用旱粮和特产经济作物种植,引用节水节肥技术,降低成本,改善农产品品质;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粗毛粮过腹转化,增加畜禽产品比重;科学开发参药业,实行粮药、果药、林药间作,立体开发;发展保护地生产,形成近郊塑料大棚、地膜覆盖,中远郊日光节能温室、“四位一体”格局,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反季蔬菜、优质果品、食用菌和时尚花卉的面市量;开发生态经济沟,利用沟内林(草、湿)地资源,实行经济动植物种养加结合,增添花色品种,达到特优新稀,增值增效。

2.3建设区域经济体系

在山区板块式梯级结构中,利用地缘优势,适区建立以骨干产业和产品为主导的功能性立体特色经济开发体系。高寒山区以封山育林为中心,配套以果仁生产、蛙鹿养殖和特产加工,构造高原生态经济体系。中岳林区以栽果种药为中心,配套以低改造林、药菌果菜培育,构造林果珍药立体经济体系。低山丘陵以珍药家植为中心,配套以珍草种植、畜禽养殖和山野加工,构造牧业珍品经济体系。沟谷平川以绿优粮经牧渔种养加工为中心,配套以沃土增肥、兴修水利和绿优加工,构造河湖绿优经济体系。城市郊区以设施农业为中心,配套以肉奶蛋蔬生产,构造围城经济体系。小城镇以工业园区和物贸小区为中心,配套以特色产品加工营销,构造城镇带动体系。交通沿线和重点景区,以旅游餐饮服务为中心,配套以二、三产业融合开发,构造沿线景区体系,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高效产业群和产业带。

2.4实施主导产业带动

在医药城建设中,协调各药业集团,在山区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和鹿蛙熊獾养殖基地,着力开发医药保健合成制品,带动参药鹿蛙开发;在食品业发展中,协调各食品产业公司,在山区建立果品、谷物、水产基地,生产安全环保型绿色饮品、谷物和畜禽水产制品,带动粮菜果菌蛙鹿渔开发;在饲料合成业发展中,协调各饲料、畜禽、水产公司,在山区建立饲料生产基地,生产无公害型有机饲料,带动大宗畜禽水产和特色经济动物养殖;在城乡建设中,协调各建材和民用制品企业,有计划地在山区建立林木、果仁开采加工基地,带动林特产品培育开发;在市场发育中,协调内外商贸业,建立内联产区、外通四海的特产品市场,促进山区特色精新产(制)品的内外流通。

2.5坚持宏观调控

一是引入市场机制。以适应国内外市场发展变化为主题,建立多元投资、多重受益的投融资体制,建立起产权明晰、职责分明、管理科学的利益分配新机制,广泛吸纳域内外城乡社会闲散资金,扩大资本参股运营,促进资源培植保护、深度开发和各产业竞相发展与产品增值增效。二是加快科技创新。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革传统资源培植和产业开发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广种薄收、粗养散放、自然选择向技术密集型、精耕精养、节本减耗、人工驯化转变,由浅层平面式的数量速度型开发向深层立体式的质量效益型开发转变,由原初、中间产品向终端名牌产品转变,提高特色产品的品位。三是强化社会保障。正确处理产业化运营中自然与社会、龙头与农户、资源与产品之间的利益关系,合理配置劳力、资金、技术、物资等要素资源,实现主体和谐联动。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技术、物资、信息服务。建立法规监督保障机制,实施政策导向,推动山区特色农业持续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