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支教的好处十篇

时间:2024-03-28 10:36:42

山区支教的好处篇1

有人说,爱如春雨,滋润着世纪间的万物;有人说,爱如阳光,温暖着人心。而我正用这双渴沐春雨,渴望阳光的眼睛,在深圳这座闻名遐迩的爱心之城、文明之城中搜寻着爱。什么是爱?爱就是一道温暖的光,它能照亮人们心中被黑暗所吞的爱;爱就是对任何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只要人人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是我以前喜欢唱的一首歌,现在我更喜欢唱这首歌了,因为我感到人间处处充满真情,我们的深圳处处充满爱心。

在这里我想问一下你们:“你可曾有想过在那遥远的帕米尔高原,有多少孩子因为家里贫困或者是因为学校老师不足或者是因为学校教育设施不好。当然比起我们,我们的生活自然也就是快乐、自由和天真,但你可曾想过山区孩子们的艰辛和渴望学习的心情吗?”就是因为他们有那渴望学习的精神促使着深圳的志愿者们组织起了“募师支教”打算前往山区帮助孩子们展露出他们真正天真无暇的表情。。然而这支“募师支教”得到了社会人士的认可:南航深圳公司等。就是这支普普通通的团队犹如支支烛光,点亮山里孩子的希望之灯。在他们支教的过程中涤荡灵魂、纯净思想并历练自我。他们在给山区学生带去知识的同时,也带去深圳的形象、深圳的精神,将深圳的爱心传播到全国广阔的山区、乡村,让深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爱心之城;让“募师支教”成为被社会颂扬的“深圳爱心名片”。这种活动还在继续,就像喀什地区行政公署副专员朱廷峰所说:“深圳100多名干部群众在喀什地区奉献爱心,你们在塔县最需要老师的时候到来,带来了深圳精神与深圳的关爱。在支教岗位上发挥出你们的作用。”

当然在“募师支教”的活动中也涌现出了太多的“深圳好人”。他是今年37岁的杜晓东,他即将赴四川阿坝州的江原县支教,这是他第二次到这个藏区去进行支教活动。而早在2009年,他就曾经到贵州省黔西县支教两个学期。他玩笑着说:“支教也会上瘾的。”他说,几年的支教工作让他感觉到,支教就专心地做好老师的本职工作,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孩子们,这比什么都重要。她是林莉,在IT业工作7年,林莉的生活轨迹像很多人一样,安逸、幸福。所以当她突然宣布辞职、要去支教时,着实让身边人惊讶了一把。她竟然能为了支教而放弃工作,真不愧配得上“因为有你无私的爱,他们的世界不再一片空白”当记者问她,想去支教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林莉的回答很认真:“我想老了的时候,想起某件事时,觉得自己还没有白活。”这些就是真正为山区而奋斗,为爱而坚持的人。他们来自于深圳,他们才配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深圳好人”。

爱心的传递将永无止境。深圳的爱将不断充满。“深圳好人”将不断涌现。让深圳天空的爱传递到中国、世界

坪山实验学校初二:朱栋耀

山区支教的好处篇2

满山文化 满山历史

清源山因泉眼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后又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

清源山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景区内流泉飞瀑、奇岩异洞、峰峦叠翠、万木竞秀,以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宝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文物为主的人文景观几乎遍布清源山的每个角落。现存完好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600多方。

其中有我国东南地区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元代藏传佛教(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我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唐代伊斯兰教圣墓,以及保存在九日山中的宋元时期祈风石刻群和“海上丝绸之路”胜迹等等。同时,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舍利塔和广钦法师塔院也供奉在此。

清源山老君岩是我国现存最大、年代最久的道教老子石化造像,充满仙风道骨的魅力,被誉为“老子天下第一”。据传,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四处云游,由楚入闽,在清源山羽化成仙。

正如易中天所说,走进清源山,你会和历史文化撞个满怀,清源山“满山都是文化、满山都是历史”。

仙山胜景 美哉清源

清源山之美,在于它的钟灵毓秀;清源山之灵,在于它的地脉风水与仙风道骨;清源山之神,在于它有许多至今无法破解的神奇与神谜。

“巍峨堆压郡城阴,秀出天涯几万寻。翠影倒时吞半郭,岚半凝处滴疏林。”漫步在清源山,油然而生一份空灵和宁静之感。在满山青翠的世界里,尽可以闭上眼睛,冥想古代仙人的哲思,体验时空变幻的交流。

顺着木栈道,登临高处,眼界顿觉开阔。俗话说:无限风光在顶峰。清源洞、南台岩这两个景点是我们现所能抵达的清源山最高峰,称之为“山海大观”。清源洞这一带山脉横断,峰峦起伏,层次变化极富规律;群落丰富多彩,四季常青,具有亚热带雨林特征,从中随步可见历尽风霜依然生机盎然的古树名木。春夏之间山顶云雾蒸腾,洞前亭阁缥缈。又因高居主峰,下临无际,近景有山影倒映天湖,中景有古城尽收眼底,远景有大海苍茫,构成一幅绝妙的“山海大观”意境图。

南台岩则如“空中楼阁”,巨石高耸,视野旷远,左挹大海,右带金溪,晋水横波,古城在抱,紫帽凌霄峙其前,东西两塔拜其下,是“山海大观”意境区中一处妙夺天工的奇景。同样有释、道、儒三教建筑紧依绝壁而起,四周树木葱茏,亦是一处游人登高远眺之佳景。

满山风景,满山历史,满山文化,让清源山美名远扬,已经成为泉州的旅游龙头品牌。

整合资源 争创5A级景区

清源山对外正式开放三十多年来,受到国内外游客的盛赞,对“海西旅游”、“海丝旅游”的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当地旅游经济担负着支撑作用。景区2009年经济收入达10765.28万元;2010年经济收入达11090.72万元;2011年经济收入达11477.7万元。

近年来,更是投入数亿元资金到景区,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整合、宣传营销、服务提升等方面着力,深度挖掘传承千年的道家文化,精心打造“道教名山”品牌,全力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福建省旅游局和泉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和支持清源山的5A创建工作,省旅游局和泉州市政府连续两年将支持清源山创建5A工作写入全省旅游工作报告及市政府工作报告。泉州市政府还专门成立了以分管旅游的副市长为组长的清源山创建5A级旅游景区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现场会,听取创建工作情况汇报。

清源山管委会主任黄环生告诉记者,经多方努力,清源山景区旅游品质不断提升,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游客抽查满意率持续增长,日前已通过了5A景区景观价值专家评审。这意味着,清源山离摘下5A级国家景区,仅一步之遥。

另据黄环生透露,泉州南少林、锦绣庄两处特色景点也将一并捆绑,纳入清源山申报5A景区范畴。不过,经营模式上却有所不同。今后,在保持清源山、九日山景区、灵山圣墓现有景区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三地实行统一经营管理,景区的经营收入由各景区按一定比例分成,但南少林、锦绣庄将保持现有的经营模式。

山区支教的好处篇3

在“三公里教育圈”构建过程中,岱岳区农广校始终把区域性教育培训中心建设作为重要一环。这项工作从2010年在岱岳区天平办事处大陡山开始启动。

岱岳区农广校大陡山区域性教育培训中心由山东省农广校第一个全日制中专班发展而来。岱岳区农广校在大陡山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班基础上,不断完善办学条件和服务功能,使办学规模从1个教学班发展到4个教学班,生源由大陡山1个村辐射到周围5个村,在校生180名。按照周围村的培训需求,及时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这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区域性教学培训中心。

该中心办学设施齐全。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实训基地建设运营规范。按照教学专业设置,毗邻中心建设了“有机茶叶实训基地”、茶叶加工车间和“花卉苗木实训基地”。既是学生实践、实习的重要场所,也是新品种、新技术的展示中心和推广示范基地。

中心由农广校和大陡山村兴建,投资主体以村集体为主,农广校租赁,基础设施产权归村集体,农广校主导教学、实习与实践,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为村级建设与发展培养实用人才。走出了一条适合农广校办学“教学实习应用”三结合、“专业产业学业”三统一的路子。

在此基础上,岱岳区农广校找准切入点,挖掘区校办学潜力,围绕“绿色蔬菜”和“泰山茶产业”两大主导产业连续创建了5个区域性教育培训中心,把着眼点放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来。如在祝阳镇姚中村建立一处教育培训中心,辐射带动天平、道朗、山口、祝阳、下港5个乡镇茶产业带发展;结合满庄镇滩清湾欢乐农庄(占地10000亩,种植、养殖、休闲、观光、生态一体)建设一处教育培训中心,开办以绿色蔬菜为主的“四大课堂”,辐射带动周围良庄、房村、汶口、马庄、满庄五个乡镇绿色蔬菜产业带发展。这些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根据“区校示范引领扛大旗、乡镇分校区域带动搞辐射、村级科技示范户就地做支撑”的办学思路,岱岳区农广校在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明显的村建立属地型教学培训点,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举办培训班,吸纳乡土专家、科技示范户、农民创业能人参与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点、线、面结合,丰富了“三公里教育圈”的内涵。

区农广校聘请的乡土专家董树新,以蔬菜保鲜库为龙头,发起成立了蔬菜合作社,为社员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他一次从国家绿色食品中心认证了“树新”系列3个“绿色食品”蔬菜品种,发展绿色食品基地500亩。为发挥他的示范带动作用,区农广校投资购置了上千册科技书籍和上百盘科技光盘和磁带,配备了电脑、课桌、板凳,在他家中建起了培训点。区农广校老师定期来培训点授课,接受群众技术咨询。一年来,董树新的合作社社员及科技示范户,通过在家门口的培训点参加科技培训和技术咨询,生产技能提高很快,在生产实践上共推广使用了农业标准化、病虫害综合防治、蔬菜无公害高产栽培等5项新技术,种植蔬菜的经济效益十分明显。这样通过区、乡、村、户联动,将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山区支教的好处篇4

近年来,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农广校体系重心下沉,区校引领示范,乡镇区域带动建设教育培训中心,村(居)属地管理抓好培训点,乡土专家示范带动办好培训班,示范户“家庭学习圈”点缀其间,在全区构建起了“三公里教育圈”。

 

在“三公里教育圈”构建过程中,岱岳区农广校始终把区域性教育培训中心建设作为重要一环。这项工作从2010年在岱岳区天平办事处大陡山开始启动。

岱岳区农广校大陡山区域性教育培训中心由山东省农广校第一个全日制中专班发展而来。岱岳区农广校在大陡山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班基础上,不断完善办学条件和服务功能,使办学规模从1个教学班发展到4个教学班,生源由大陡山1个村辐射到周围5个村,在校生180名。按照周围村的培训需求,及时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这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区域性教学培训中心。

 

该中心办学设施齐全。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实训基地建设运营规范。按照教学专业设置,毗邻中心建设了“有机茶叶实训基地”、茶叶加工车间和“花卉苗木实训基地”。既是学生实践、实习的重要场所,也是新品种、新技术的展示中心和推广示范基地。

 

中心由农广校和大陡山村兴建,投资主体以村集体为主,农广校租赁,基础设施产权归村集体,农广校主导教学、实习与实践,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为村级建设与发展培养实用人才。走出了一条适合农广校办学“教学实习应用”三结合、“专业产业学业”三统一的路子。

 

在此基础上,岱岳区农广校找准切入点,挖掘区校办学潜力,围绕“绿色蔬菜”和“泰山茶产业”两大主导产业连续创建了5个区域性教育培训中心,把着眼点放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来。如在祝阳镇姚中村建立一处教育培训中心,辐射带动天平、道朗、山口、祝阳、下港5个乡镇茶产业带发展;结合满庄镇滩清湾欢乐农庄(占地10000亩,种植、养殖、休闲、观光、生态一体)建设一处教育培训中心,开办以绿色蔬菜为主的“四大课堂”,辐射带动周围良庄、房村、汶口、马庄、满庄五个乡镇绿色蔬菜产业带发展。这些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根据“区校示范引领扛大旗、乡镇分校区域带动搞辐射、村级科技示范户就地做支撑”的办学思路,岱岳区农广校在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明显的村建立属地型教学培训点,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举办培训班,吸纳乡土专家、科技示范户、农民创业能人参与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点、线、面结合,丰富了“三公里教育圈”的内涵。

 

区农广校聘请的乡土专家董树新,以蔬菜保鲜库为龙头,发起成立了蔬菜合作社,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他一次从国家绿色食品中心认证了“树新”系列3个“绿色食品”蔬菜品种,发展绿色食品基地500亩。为发挥他的示范带动作用,区农广校投资购置了上千册科技书籍和上百盘科技光盘和磁带,配备了电脑、课桌、板凳,在他家中建起了培训点。区农广校老师定期来培训点授课,接受群众技术咨询。一年来,董树新的合作社社员及科技示范户,通过在家门口的培训点参加科技培训和技术咨询,生产技能提高很快,在生产实践上共推广使用了农业标准化、病虫害综合防治、蔬菜无公害高产栽培等5项新技术,种植蔬菜的经济效益十分明显。这样通过区、乡、村、户联动,将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山区支教的好处篇5

从江县地处山区,郁郁葱葱的群山给这片天空不仅带来了如诗如画的美景,也带来了艰难的交通和随之而来的贫穷。为了孩子的未来,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村子里的大多数中、青年都选择了外出打工,这就不可避免导致了留守儿童问题。

尽管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但没有切身了解过这个群体的人不会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支教过程中,我们接触到很多当地的孩子,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山区孩子的朴实和真诚,还有处于“放养”状态下所导致的一系列不良习惯:打耳钉,刺青,随意骂人,抽烟喝酒,不服管教……这些在我们眼中只有处于叛逆期才会出现的行为在这些孩子的身上过早地体现出来了。难道是这里的孩子真的天性如此吗?可是当我们看到孩子们成功画出一副图画或学会一首歌曲时那种纯真的笑容,又觉得他们与我们没什么不同。支教队员们深入探讨,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得出了一些结论。

当地孩子由于没有父母管教,从小就没有学习和教育的概念,大多数孩子学习成绩很差,在小学或者是初一初二就辍学。同时,由于缺少父母引导,一些小孩子缺少梦想,从小就只知道长大后像父母一样外出打工。此外,当地一些辍学少年又影响了更多小孩子,当一些看起来很“炫酷”的恶习袭来时,他们又会无可避免得沉溺其中。

山区支教的好处篇6

因地制宜、灵活解决问题

印尼的自然条件非常复杂。首先,国家由1.7万多个岛屿组成,造成国土狭长,交通不便,还有5500多条河流,再加上地处赤道附近一年只分雨季和干季,经常在雨季爆发洪水、泥石流,而在干季则旱灾不断。其次,Sumatra、Java、Bali、NusaTenggra、Maluku、Sulawesi和Irian Jaya等地区都是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仅苏门答腊岛(Sumatra)过去百年间5级以上地震就发生过15次。再次,就是有着130多座活火山,其中75座极其危险,以印尼第二大城市日惹附近的默拉皮火山为例,该火山每隔4年爆发一次,被国际地球化学和火山学协会列为应当加强监督与研究的全球16座火山之一,火山爆发最可怕的是火山碎屑流、岩浆、地震和剧毒气体,接着还有火山灰、泥石流等二次灾害。在2010年10月26日默拉皮火山的喷发中,当地上千人死亡,至今仍然还造成幸存者饱受长期皮肤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折磨。虽然火山可怕,但是由于火山爆发频繁带来的优质土壤和矿石资源,使得附近农业和采矿发展迅速,反倒是火山地区人口稠密。另外,还有众多森林地带,旱季易发生火灾,空气污染也造成雾霭连连,而且政治宗教、恐怖袭击、石油泄漏等造成的人为灾害也不少。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况,印尼采取的办法就是国家引导,地区自救,再加上寻求各类国际支援,不拘一格地以各类办法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在官方组织机构上,有着印尼国家灾害管理局((BAKORNAS PB)和各级地区灾害管理部门负责灾害预防、政策制定、救灾活动、相关机构协调等工作,部分涉及防灾教育、防灾训练等内容,再加上BMKG(Agency for Meteorology, Climatology and Geophysics)和各地的监测机构、媒体中心等各类预警机构。但是很可惜,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印尼民众很难直接获得国家支援,也很少去直接关注监测预警机构的信息,原因在于地方政府机构经费、人手有限,人均收入偏低的地区连电视等设备都很少,至于用电脑上网、手机上网的费用更是难以承受,信息沟通困难。用于防灾教育的经费有限,大部分经费都是交由政府相关机构和大学,很难落实到受灾一线群众当中,效果相当有限。在日惹的海啸灾区和火山喷发灾区的走访中并未发现有人受过国家组织的防灾训练,防灾手册也并非统一发放。另外,印尼防灾减灾方面的法律欠缺,2007年才通过《灾害管理法》,但落实缓慢,政策制度不完善,政府组织的防灾教育和训练几乎没有,没有相关的防灾教材,应急预案也仅仅是在纸面上,没有具体演练过,也没有关于临时住宅建设、救灾资源储备及调配的详细内容。例如,2010年的海啸和火山的灾区中临时住宅主要是帐篷,而竹制临时住宅则是在灾后三个多月才建设成,数量有限,只能以抽签进行,并且仅有电力供应,自来水、电视、网络是完全不在建设计划当中。

为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政府鼓励社区团体进行防灾减灾行动。由于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发达,所以发生灾难后政府援助常不能及时到位,而社区团体填补了这一空白。社区团体可以在政府机构注册,从政府那可以获得一定的信息来源、资金支援和政策支持。社区防灾体系则以志愿者和当地群众为主,采用手机等各类手段进行信息沟通,在防灾上采用的是灵活的土办法,如分派志愿者去某些地点长期进行人为监控,一有情况采用步话机或者手机汇报情况,集中多个社团力量一起商议解决问题。例如,本次采访的CRI(COMBINE Resource Institution)是2001年在日惹成立的较大的NPO,主要进行信息系统开发、信息通信技术的咨询和培训、支援建设当地社区媒体等活动。以该机构为中心,集合5家广播台组建的Jalin merapi系统在灾后物资发放、人员确认等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现在该系统扩展到8家广播台,每3个月举行一次例会,互换信息,共同解决问题。

其次,国家同时大力推动志愿者深入一线进行服务,以“自然灾害志愿者项目”为例,该项目由印尼社会事务部发起,已有数万人参加,其中年轻人不在少数。本次走访的Gadjah Mada University为印尼规模最大的学校,学校要求所有大学生必须去社区团体当志愿者,成为学分制课程的一部分。

除上述外,政府还鼓励建立各类博物馆和训练中心,本次走访的几个灾难博物馆都是由NPO或者当地居民自发组织建立的,主要展示灾害中的实物,如倒塌的房屋、动物尸骨、受热变形的摩托车等。虽然条件比较简陋,没有电子化展示设备,山顶上的小型博物馆没有电话、电视,手机也经常没有信号,但是博物馆处于灾区中心,所有来客都能够直接体会到灾难的巨大破坏力,能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博物馆的运营也和NPO及各类社团紧密合作,积极推广各类防灾信息。走访的防灾训练中心受到联合国、红十字会、JICA国际防灾研修中心等各类机构而来的资金和培训支援,积极开发各类训练活动和演示设备,在灾后重建中也起到了重大作用。比如,在Disaster Center Oasis博物馆中还能见到各类技术的灵活利用,向群众展示紧急医疗救护、地震模拟设备、房屋防震结构化等内容。

灵活利用有限的信息通信设施

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地灵活利用各类有限的设备积极进行防灾活动。由于印尼道路交通建设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迟缓,印尼政府推行的USO项目(Universal Service Obligation Project)目标是为所有印尼公民提供电力服务以及电话等通信服务,但实际上固定电话拥有率非常低,即便是首都雅加达拥有率也仅一成左右,同时居民证件电子信息化(KTP:Kartu Tanda Penduduk)进展缓慢,日惹各级政府和警察机构都没有官方的居民电子化信息系统,更别说防灾通信专用系统了。由于有线网络的架设昂贵,印尼大力发展手机无线通信,到处都能见到各类小型通信基站,但却难见到加固设施和卫星通信设备,难以抵御大规模的地震、海啸等灾害。

以默拉皮火山为例,政府将火山周围地区分为红、黄、绿三大区域,其中红色区域是高危险区,不许居住,政府不给予任何支援,因此火山附近基础建设更为落后,路边主要是架空电线,也少见固话线路,至于光纤等网络设备更是罕见。虽然如此,但百姓却不愿搬迁,红色区域因此则成为“孤儿区”。当地百姓多采取自力更生、自主经营的模式,大量志愿者和社团为他们提供各类支援。默拉皮火山附近有着数十个广播台,既有社团支援建设的,也有志愿者自主建立的,这些广播台基本上覆盖了所有危险区域,在政府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能够长期运营得益于当地采用了各类灵活手段,有效地填补了官方管理的空白。其中,Lintas Merapi FM电台就地处默拉皮火山的河流附近,本身就作为监视点长期勘察火山和河水情况,随时可进行灾害预警,同时能够上网获取各类信息,制作防灾节目。作为广播的辅助手段,采用传统的竹筒、扩音器、步话机等各类设备,以该电台为中心形成地区防灾巡视团队,并为孩子们提供防灾训练。由于地区防灾活动深入人心,在2010年10月的默拉皮火山喷发中,sidorejyo村的村民顺利避难,未出现人员伤亡,减缓了人们的精神压力,没有出现抑郁恐惧症等精神症状,这类成效证明平时的平民化、本土化的灵活防灾是非常有必要的。

走访的另外一家Gema Merapi FM Community Radio,是志愿者新设立不到两年的小型广播台,在政府机构注册后获得一定的政策支持,对周围数十公里的地区进行防灾节目广播。以这个广播台为中心,形成一个信息集中的传播场所,能够上网,获得官方政策支援和监测中心的信息,主要由志愿者组织节目,通过手机来电和SMS以及Facebook等SNS服务和听众进行互动,并为当地提供防灾知识、农产品销售等信息。

另外,地方政府机关也在灵活利用各类渠道为防灾做出贡献。在火山喷发灾区的Jumoyo村共有5000左右人口,但村政府的电脑设备都比较简陋,由于没有经费进行居民信息化处理,一直以来都是手写记录所有信息,在2010年受灾后,由CRI等组织的支援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将居民信息电子化,掌握村民健康情况。村内仅有的网吧也是由村政府运营,成为政府经费来源。村办公室、网吧、灾害信息中心和健康管理中心形成了以村政府为首的防灾信息体系,提供各类灾害信息,制作防灾示意图、避难手册,为儿童提供各类防灾训练。

后记

遗憾的是通过走访发现,印尼政府的紧急预案缺乏防灾训练、紧急演练等实际性的内容,在避难场所也没有相关的水电、通信设施,基本上就是等待灾害发生后再临时想办法。印尼在2010年的海啸和火山喷发中通讯中断,无法收发信息,部分地区成为信息孤岛,造成援救迟缓,教训惨痛。由此可见,在提高人民群众集体防灾意识的同时,保持信息畅通和制定可行的紧急预案是非常有必要的,平时就应该做到信息公开提前预防,灾害发生后能有案可循顺利开展救灾。在走访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印尼的社区团体不仅在防灾减灾中起到关键作用,还成为连接上级政府机构和下级人民群众的重要通道,并且在生态保护、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再加上众多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印尼灵活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展各类活动,寻求国际支援,积极开展国际化沟通的信息传播,这类经验值得中国经济不发达和地形复杂的地区学习和借鉴。同时,在了解印尼信息空间建设现状之余,值得我们反思的还有,作为一个地区性大国,中国如何负起领袖责任,对这类经济不发达国家,进行覆盖各领域的支援建设。

参考文献:

[1]Handbook for the Utilization of DMAN,http://emergency.am/res/Virtual%20Library/DRR%20resources/Books/eng/DMAM%20Handbook_JICA.pdf.

[2]世界が注目、Jalin Merapi!~メラピ山麓のコミュニティラジオ局ネットワ-ク(Jalin Merapi)の活动について~,http:///fmyy/index.php?e=1974.

山区支教的好处篇7

关键词:珠江流域广东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人们谈起旅游资源的开发,往往就会想到破坏环境。其实,旅游业的发展应该包括生态环境这一最重要资源,如果生态环境被破坏了,旅游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一点来看,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其实并不矛盾,保护不等于不能利用,不能开发。只有充分利用资源的优势来发展旅游业,才能同时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珠江流域指的是珠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区域,珠江的主要支流有西江、北江和东江,流经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等省(自治区)后汇集于珠江三角洲,其中,西江、北江在广东省三水市思贤、东江在东莞市石龙镇分别汇入珠江三角洲,并流经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等八大口门入注出海,形成珠江三角洲与国内外其他河口不同的特点。

目前珠江流域在广东省境内已开发的旅游区域主要有:

粤东东江流域旅游区:包括了东江及其支流所流经的区域,在广东境内主要流经惠州、河源、东莞等地,目前东江流域广东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主要景点有:惠州瘦西湖、汤泉、南昆山、河源万绿湖、新丰江大坝等。www.133229.cOm河源市客流量较多,目前正在大力开发旅游资源,该市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类标准,也是广东省环境保护教育基地,被誉为珠江三角洲和香港的“后花园”,有“地下龙宫”之称的漳溪黄龙岩、和平圣迹仙岩,有“粤东丹霞山”之称的龙川霍山和枫树坝九龙湾水上漂流等。

粤北旅游区:该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珠江支流北江及其支流切割山脉使该地区自然景色秀丽,山水奇异。这里具有世界典型的丹霞地貌、石灰岩地貌、古人类遗址及独特的民族风情,北江及其支流流经山地、丘陵区,水流急促,水量大,是旅游漂流、探险、休闲的好去处,粤北旅游区形成集名胜古迹、奇山异水、温泉、民俗风情于一体、独具特色的旅游区,吸引了众多来自珠江三角洲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旅游者。目前游客量较多的景点有:韶关仁化丹霞山、英德宝晶宫、英西峰林、小北江三峡、九泷十八滩、南华寺、连山瑶族风情等。该区因山水秀美,离发达地区近,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粤西旅游区:是西江流域流经之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西江及其支流流经之处目前开发的旅游景点主要有:肇庆星湖风景区、封开小桂林、西樵山风景区、佛山祖庙等处,该区的旅游资源仍有待开发。

珠江三角洲旅游区:该区气候适宜,水网密集,物产丰富,风景秀丽,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其中岭南水乡风情游、农业生态旅游及现代都市风貌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旅游资源;岭南古建筑有:西关大屋、客家围龙屋、佛山祖庙等以及清代古园林等;珠江三角洲近现代史迹较多,广州、中山、花都、东莞等地都留下有比较著名的近现代史迹旅游景点,这些景点目前都辟有旅游专线。除此之外,广阔的海滨、海滩、岛屿、温泉、岭南名山等也吸引不少游客,而岭南手工艺品、岭南佳果、美味粤菜更是深受游客喜爱。目前,珠江三角洲的旅游线路正进一步开发,旅游市场也得到进一步的规范。

从珠江流域及其支流在广东省内的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和开发情况来看,目前开发力度是不够的。所以必须转变观念,对旅游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集中力量开发粤东、粤北、粤西的山水资源,打造旅游品牌。旅游资源是旅游业之本,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当然,在开发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比如社会上一部分人把旅游简单地看作游山玩水与吃喝玩乐地消费行业,未把旅游业作为经济产业来看待,没有看到旅游业给经济带来的效益;更有一部分人只是看到发展旅游业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而未看到它的积极作用。而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带来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旅游景区和旅游资源常常受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二是旅游服务质量、设施未及时跟上;三是部分地区旅游交通需要进一步改善;四是目前部分地区管理、开发比较杂乱。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广东旅游业的整体、协调和稳定发展。

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以最低的环境成本、资源代价取得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只有通过合理规划和开发旅游资源,不断加强对旅游业的管理,才能谋求旅游发展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融合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怎样使广东珠江水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统一协调起来,我觉得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对不同性质特征、不同区域的水域旅游资源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和当地经济条件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有步骤的开发,强调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绝对不能任由自由发展,不能采取走一步看一步的做法,必须要有长远的目标和谋求旅游、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科学地开发旅游资源。

第二,有计划地加强对山区旅游资源开发资金的投入,可采用引资和政府先期导向投资等多种形式。特别是对经济不发达地区,政府应该采取一些政策倾斜措施,改善当地的旅游投资环境。

第三,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系统,通过各种监督手段进行行业上的管理工作。主要是加强旅游法制建设,改善旅游经营环境,整顿旅游市场秩序。

第四,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和旅游教育,改变观念,同时加强环境保护观念教育,使民众在旅游活动中自觉保护环境。

山区支教的好处篇8

[关键词] 山区县 农民 脱贫 路径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005-01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为贫困人口脱贫制订了最后时间表。但对于贫困山区县来说,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其显著特征。现就针对山区县贫困农民的脱贫路径作如下探索分析。

1 整合资金,实施易地搬迁

贫困山区县因自然条件、历史等原因,贫困人口往往居住较为分散,使贫困村的数量较多、村里人口较少,且道路交通、水利、电力等硬件设施较落后。因此,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人口较为分散的贫困村落,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是最为便捷的脱贫办法,也便于集中扶贫资金对其帮扶。但要做好搬迁前、搬迁中、搬迁后的各项协调安置工作。一是搬迁前,要对贫困村进行摸底排查,并根据贫困程度的不同,划分出不同类别,以便于在搬迁中分类安置。二是搬迁过程中,要深入贫困村,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使其能够积极配合,遇到问题纠纷及时解决处理,避免矛盾激化,发生冲突。三是搬迁安置后,还要考虑让贫困农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要在搬迁社区建设配套功能设施,要有小型工厂、手工作坊等,提倡发展物业经济,帮助其尽快实现转移就业,享有与当地群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2 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

山区县农民贫困主要原因还是从事传统农业耕种,收益较低。因此,不同地区根据自身优势与特点,培育一批特色产业。一是发展乡村旅游。一般来说,贫困山区县经济落后,主要以农业为主,工业相对较少,生态保护较好,可以利用青山绿水优势,开发乡村旅游业,因为旅游是一个吃住行游购娱的多方面综合消费,贫困农民可以开农家宾馆、卖些农产品,来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二是发展种养殖业。可以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植被情况,进行市场调查,选择一些经济价值相对较高且销路较好的中药材进行种植;同时利用山区的区位优势,人少地多,草资源丰富,大力发展养殖业,提倡农民在山上养牛、养羊、养猪、养鸡,做好生态放养宣传,提高品牌效益。三是打造特色农业基地。实现贫困村“一村一品”,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同时加大特色农业基地品牌宣传力度,做好农产品品牌推介工作,比如召开现场会等,使得农产品有较好的销路。

3 加大投入,发展教育脱贫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对贫困山区实施教育扶贫工程,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一是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为贫困地区乡村学校定向培养留得下、稳得住的一专多能教师,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城市教师职称晋级要先到农村支教一年。另外还要落实贫困山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提高工资待遇,教师节政府表彰时要加大乡村一线教师名额。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行免除学杂费,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贫困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通过毕业后外出务工脱贫。同时还要办好贫困农民职业技术培训,政府出资聘请一些科技人员进行授课,使贫困农民掌握一两门种养殖技术,以加快自己脱贫步伐。三是供读贫困子女。对一些考上大学且家庭贫困的子女,政府可发放无息助学贷款,使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对于一些大学毕业后仍未找到工作的贫困大学生,对其提供更多的就业支持,比如建立信息档案、为其提供就业信息、提供自主创业资金等。

4 上下联动,完善基础设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同时也是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一是交通、水利、电力建设。“要想富,先修路”,没有好的交通条件,山里的农产品运不出,外面的物资运不进。加大对贫困山区水利建设的投入,解决农民的生活饮用水问题,有条件的可进一步解决农田灌溉水利工程。加强对山区的电网改造,全面提升农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二是加强互联网建设。政府可给予一定补贴,使宽带网络能够覆盖所有贫困村,支持电商企业拓展农村业务,加强贫困地区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建设,开设网络课堂、远程教育。开展互联网为农便民服务,提升贫困地区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水平,扩大信息进村入户覆盖面。三是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和环境整治。对一些贫困户的危房进行改造,适当提高危房改造补贴,保障贫困农民的住房安全。同时对贫困村的村容村貌进行整治,对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改厕和村庄绿化,进行专项资金投入,使贫困农民住得开心、生活得舒心。

5 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障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加强对脱贫工作的领导,为农民脱贫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一是建立脱贫领导责任制。实行县、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制,做到不脱贫不离岗。同时选派优秀年轻干部特别是后备干部到脱贫任务繁重的乡镇工作,对脱贫攻坚中表现优秀的干部、群众反映好的干部就地提拔。二是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加强贫困乡镇领导班子建设,有针对性地选配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担任贫困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同时对村级组织进行整顿,集中整治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提高贫困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三是建立扶贫考核问责机制。建立年度脱贫攻坚工作逐级督查制度,选择重点部门、重点地区进行联合督查,对落实不力的部门和地区主要领导进行问责。加大对涉贫事件的处置力度,在处置典型事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脱贫攻坚工作水平。

总之,让山区县农民如期脱贫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应高度重视,凝心聚力,精准发力,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山区支教的好处篇9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强化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

按照学院党委要求,支部在年初向学院党委报送了年度党员学习计划。计划明确了党员每月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要求。2020年,支部通过上党课、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形式组织集体学习29次。学习内容涉及《党章》、应知应会、四中全会会议精神、《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等。能规范使用《党员学习笔记》,完成学习笔记,自觉向支部提交学习心得。为深化学习成果,支部不定期抽查党员学习笔记3次,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党员落实整改,党员学习成效得到有力保障。支部要求党员养成每日登录“学习强国”学习的好习惯,引导党员践行新思想、适应新时代、展现新作为。通过学习,支部党员政治理论水平明显提高。

(二)落实工作制度,规范组织生活

一是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2020年,支部召开党员大会11次,开展支部换届选举、传达学院党委重要部署等工作;支部共上党课2次,其中支部书记带头上党课1次,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一级巡视员孙松青《关于文化和人生的讨论》的党课1次。二是积极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坚持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坚持党建、业务两手抓、两促进,组织主题党日活动共7次,通过组织党员上党课、重温入党申请书、重温入党誓词、过政治生日等形式,将党建任务和中心工作结合在一起,多措并举,规范党员组织生活,深化党员教育成果。三是严格执行《基层党支部会议制度》,规范做好会议记录,严格党员学习和会议考勤,在学院党委组织的抽查中连续多次获得好评。四是强化党员身份意识,规范党费收缴,按照学院党委的要求,按时完成党费收缴工作,建立党员党费缴纳月度台账。2020年支部共收缴党费780元。

(三)严格按照党支部工作条例相关要求,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党支部。将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情况作为对党支部工作的中心任务,按照学院党委的部署开展标准化建设工作,切实提升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

(四)以政风肃纪为切入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结合工作实际,制定《资产管理处2021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以加强思想教育为基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扎实开展干部思想作风警示教育,切实提高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自觉意识。

(五)党建引领发展,创新开展业务,做好资产管理处承担的各项业务工作任务。一是按照《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和山东省有关政府采购的要求,依据我院政府采购工作的有关制度,切实做好2020年政府采购工作,保障了我院教学及后勤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中,完成政府采购预算项目采购4351.4万元,中标价4209.97万元,节约资金141.43万元;完成学生军训服、床上用品采购、食堂原材料采购等追加政府采购项目15个。二是在疫情防控紧迫期间,组织完成了燕山校区的资产盘点、搬迁、入账变更及报废处置工作。三是积极响应山东省政府文件要求,顺利完成我院下属山东省城镇规划设计院与山东省土地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整体划转工作,保证了资产清晰、人员安置顺利。四是盘活闲置资产,按照程序组织评估,及时上报审批,顺利完成无影山校区的资产定向出租以及燕山校区、彩石校区快递站等闲置资产的出租和合同签订工作。

二、存在的不足。

一是在学习的深度和效果上有差距。表现在抓党建工作投入的精力少;二是抓党建工作方法较为简单,创新能力不足。对党组织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研究不深,推进工作还凭习惯,少数党员不能充分发挥先锋作用。

三、2021年党建工作计划

一是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坚持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武装,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

二是不断夯实党建工作责任。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党费收缴等制度。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全面打造思想型、能力型、创新型、和谐型、清廉型的党支部。

山区支教的好处篇10

一、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教师,我长期担任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始终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我不要求自己说出任何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更不奢望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是我希望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的奉献着自己,超越着自我。我时刻牢记着在党旗下所做出的承诺,时时告诫自己要处处带头起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因此在工作中我时刻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在去年响应廉江市教育局、河唇镇中心小学的号召我主动申请到边远山区灯草小学支教。

二、爱岗敬业,师德垂范

在支教这段时间里,在老师这个平凡却又不平庸的岗位上,我体验到了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教师节一张饱含谢意的精致卡片,一声声“老师,节日快乐”的深情问候,都让我的心里充满骄傲与自豪。在支教期间,有人曾对我说:支教工作大可不必当回事,一年熬下来在履历表中有那么一笔就行了。”而我不这样认为,和这些淳朴孩子相处的快乐是常人所不能体会到的,因这快乐,我们在山区播下了高尚和纯洁,收获了庄严与神圣;我们为人梯,让山区的孩子踩着肩膀奔向希望;我们做春蚕,让山区学生乘着知识的绸缎飘向远方。像白云身许蓝天,任风狂雨骤,永远动摇不了我执着的痴恋。在即将离开学校的前一天晚上,我在宿舍收拾着第二天准备要带走的行李,我的那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来到我住的地方,窄窄的房间和走廊被挤得满满的,而我的手里已被塞满了孩子们送给我的一个个可爱的小礼物、一封封折叠好的写给我的信。看着他们哭红的眼睛,我第一次觉得自己是这么重要。那一刻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人当了一辈子山区老师却毫无怨言。当你看到那些纯真的脸、真诚的眼神,你还会有怨言吗?

感谢支教,让我开阔了视野,结识了一群甘于清苦的老师和一群纯朴可爱的孩子。因为教师少,尽管这里老师们的工作量可能是有些收入高的学校老师的一两倍,但他们仍在各自的岗位上无怨无悔地工作着。因为支教,我收获了孩子们纯真的爱。这里孩子们虽然用的穿的没有市区孩子那么高档、漂亮,但是他们很有礼貌。上过他们课的,他们见到你会喊“老师好”;没有上过他们课的,到你也会笑着喊你一声“老师好”。雨天走路,会有学生伸过雨伞为你挡雨;看到你要倒垃圾,会有孩子抢着去倒。你为他学习进步或守纪律而奖励一个小本子、一支笔、一样好吃的,他都会非常高兴。有时,孩子为了表达对老师的爱,会送给你一幅自己画的画,或他认为好吃的东西,非要你收下才肯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