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关系

时间:2022-05-16 04:20:08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关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进城打工的人员不断增多,人口流动不断加快,留守儿童的数量规模也在不断攀升。全国妇联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其中小学(6~12岁)学龄阶段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2.01%,规模为1953万。处理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关系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和谐与稳定,因此,社会和个人要充分认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本文从多个角度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并从多个维度提出对策与建议,为相关部门解决教育问题提供依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解决对策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正在转型,城镇化进程中催生大量就业机会,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产生了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的关爱,从而引发了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深入了解这些问题我们以来凤县翔凤镇红岩堡村的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地走访和调查,来凤县翔凤镇红岩堡村是一个拥有2000多人口的中等村,在外务工人数约占全村总人数的82%,全村共有454户人家,其中留守儿童家庭有156户,本次调查共走访留守儿童家庭58户。收回调查问卷58份,其中有效问卷56份,深度访谈20份。调查对象年龄在7-13岁之间。

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危害性分析

(一)学习成绩不理想。儿童时期正是形成对知识系统认识和了解的关键时期。匮乏的学习资源,落后的教育制度和松散的教学管理往往使得儿童成绩不理想。学习动机不明确,又因缺乏父母的监督指导,贪玩或畏惧学习困难而失去学习的动力、信心和兴趣。父母外出务工较早,缺少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学校里,虽然老师也对其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但他们在学校习得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家中得不到强化,课堂不专心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的情况时有发生。(二)心理健康成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给予孩子的抚养、教育和关爱。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保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留守儿童,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内心的烦恼无从倾诉,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造成他们性格胆小懦弱,内心封闭,行为孤僻。(三)行为规范不良。调查发现,隔代的教育通常对其过分溺爱放任,缺乏严厉的束缚管教。留守儿童的行为因此出现了诸多偏差,养成了任性反叛,不服管教的性格。他们辨别是非能力差,更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时间一长容易养成恶习,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经常出现上课迟到、逃课、学习目的异化、打架违纪等问题,甚至和社会上的问题少年厮混在一起。他们的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面临拐骗、猥亵、诱奸、抢劫等不法伤害,以及溺水、自杀、交通事故等方面的隐患。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养成、行为习惯、身心健康、文化涵养等,但是,在红岩堡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恰恰是缺席情况最为严重的一环,据调查,该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严重缺失,该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抚养比重占全村63.5%,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回家次数极少,一年及一年以上回家一次的父母占85%,另外,子女与父母之间沟通较少,接近62%的留守儿童很少和父母联系,无法满足儿童在这个年龄阶段正常的情感交流和关心需求,打电话关注的当年以学习、身体健康、生活情况为主,忽略心理健康问题。遇到心理上的问题时,74%的孩子选择憋在心里不跟任何人倾诉。该村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缺乏对孩子的监管和正确的教育意识,使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加重了孩子的心理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大部分父母和监护人并没有认识到对孩子的教育缺失,造成许多留守儿童厌学和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二)学校教育失当。学校是继家庭之后儿童社会化的第二个重要场所,尤其是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成长中的作用更为凸显。据调查,红岩堡村仅有一所学校,且该学校规模较小,基础条件差,结构不合理,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该学校地处偏远山区的乡村,教育师资配备不足,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大,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程度不够;我国农村教师的待遇普遍偏低,流动性大。农村教师的素质水平低,直接影响到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造成性格的缺陷。(三)社会教育不足。在进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科学、正向的社会教育发挥着重要的角色。从整体社会发展来看,没有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城乡社会两级分化,贫富差距悬殊,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大规模人口流动趋势不断增强,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无法负担高额的教育费用问题;社会没有提供一个公平合理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存在巨大差距,对进城务工子女存在歧视。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策分析

留守儿童问题实际上是三农问题的副产品。对应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存在的问题要求家庭、学校、政府负担起相应的责任。由图可知,退耕后,农户自然资本,人力资本有明显降低,退耕后农户耕地质量虽有所提高,但总体上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导致退耕后自然资本降低。人力资本上,由于退耕后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县城转,医疗保障及教育环境得到改善,农户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和教育程度有些许提高,但伴随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存在分家现象,家庭劳动力人数普遍减少,导致退耕后自然资本降低。物质资本有小幅下降,是因为退耕还林的实施伴随着封山禁牧,农户养殖家禽牲畜的数量明显降低,但住房和交通都有所改善,故农户物质资本整体上降幅较小。在退耕后,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有明显增加,其主要原因是退耕补助金额弥补了耕地的收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所获收入使得家庭整体收入增加,且进城务工农户的增多也伴随着往来支出的增多。

四、政策建议

退耕还林作为陕北农村水土保持及生态补偿计划的重要措施,在恢复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当地农户的生计问题。在对退耕农户发放现金补贴的同时,还应该推动农村产业转型,从传统粮以食作物为主的种植业向大棚产业、果树产业转变,加快养殖基地建设,对农村集体合作社给予技术支持。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解决部分农户就业难问题。加强农村与外部公司的合作,努力开发农村第三产业。

参考文献:

[1]谢旭轩,朱山涛.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6(3):457-464.

[2]崔淑丽.参与式农村评估(PRA)在现代农村(业)综合开发项目中的应用[J].宁夏农林科技,2001(6):39-42.

[3]李小云,董强,饶小龙,等.农户脆弱性分析方法及其本土化应用[J].中国农村经济,2007(4):32-39.

[4]赵文娟,杨世龙,王潇.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研究———以云南新平县干热河谷傣族地区为例[J].资源科学,2016,38(1):36-143.

作者:肖 玥 谭 帆 邓春秀 单位:湖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