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规模化养殖情况及阻碍

时间:2022-09-06 03:36:07

地区规模化养殖情况及阻碍

中国畜牧业生产由家庭副业的形式,转变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畜牧业生产也得到了空前发展,畜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更加显现。规模养殖,是近几年迅速兴起的畜牧业养殖形式。它的应运而生,代替了千家万户散养方式,是向工厂化、集约化发展的中间过渡阶段。

1民和县规模化养殖业发展现状

2008年民和县规模养殖户达到6110户。其中存栏5头以上的奶牛养殖户达到466户,存栏1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户达到187户,存栏10头以上的养羊户达到4158户,存栏10头以上的养猪户达到679户,年出栏獭兔100只以上的养殖户620户。特别是生猪规模养殖步伐加快,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有年出栏万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2个,出栏千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10个,出栏百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10个,千头肉牛养殖场1个,千头奶牛养殖场1个,百头奶牛养殖场4个,万只鸡场3个。这些规模养殖户(场)的涌现,使畜牧业生产开始了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式的转变。

1.1扩大了畜产品生产总量。由于民和县经济不发达,农业生产尤其是畜牧业生产还处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过渡阶段,家庭副业式的散养生产导致了生产性能低、产品总量少。而规模养殖是农户以养殖业为主业,将主要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放在了养殖业上,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和产品总量。民和县近几年生产的畜产品中,30%的肉类、50%的禽蛋和70%的鲜奶都是由规模养殖户(场)提供的。

1.2提升了养殖业经济效益。家庭散养方式的畜牧业生产,不具备应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和条件,也不注重养殖效益,如养一头猪需10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出栏,饲养时间长,产出不高,若进行成本核算,其利润几乎为零。规模养殖由于注重科技,将养殖效益放在第一位,养一头猪4个月即可出栏,利润在300元以上。

1.3对农村生产力进行了合理分工。专业化生产是现代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农民也已经开始认识到,小规模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规模生产的形成和发展,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劳务付出等的涌现,使农民得以专职从事各自有优势和特长的生产,农村的劳动力得到了合理的分工。

1.4有效解决了农民组织化问题。伴随着规模生产的是逐步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专业合作社、协会、经纪人等各类社会组织的不断涌现和功能的不断加强,使农民依靠组织的力量去闯市场、参与市场,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充实、完善和成熟。在民和现有的27个养殖业合作社、协会中,由养殖大户(场)发起的就有24个。

1.5加快了畜牧产业化进程。产业化经营是现代畜牧业的核心,规模养殖户(场)又是这一核心的有效载体。规模养殖户(场)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生产手段、科技含量,追求利益最大化,逐步形成了在一个村、乡镇或一个地区具有强烈辐射和带动能力的产业“龙头”,为畜牧业产业化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加快了产业化进程。

1.6带动了社会资金向畜牧业的投入。社会资金是畜牧业投入的主要渠道,2008年民和县投入畜牧业的资金总量达到5700多万元,而其中80%的投入资金来自社会融资。随着规模养殖的不断壮大,企业、个体业主、老板等从事畜牧业生产,投入畜牧业经营将成为一个新的亮点。

2发展规模养殖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规模养殖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一个新生事物,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尚有以下几个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2.1长期而稳定的政策支持问题。在我国,畜牧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其做为一个产业被提出和发展的里程,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因此,抓住当前规模养殖发展较快的良好时机,各级政府和部门,要从事关农村经济发展,事关农民脱贫致富的高度,及时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激励和优惠政策,给予广大养殖户积极的支持,营造发展规模养殖的良好氛围,并将这种政策真正落实和长期延续下去,是很有必要的。

2.2必要和长效的资金扶持问题。一个产业的兴起、发展和壮大,既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巨额的资金投入。相对于林业和种植业,畜牧业生产是一个高投入的产业。但在民和这样一个贫困县,地方财力十分据拮的情况下,依靠地方资金的扶持发展规模生产,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依靠农户自我积累,显得十分缓慢。同时,规模户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等前期的投入过大,导致后续的生产资金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年的生产投入,延缓了规模的形成和效益的产生。

2.3强有力的动物疫病防控问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是规模养殖的生命线,同时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也困扰着规模养殖的健康发展。在目前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及时、高效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对保证规模养殖的健康持续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2.4标准化无公害生产问题。畜产品质量安全是当前和今后消费市场一个永恒的主题。虽然近几年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市场准入制度没有全面落实,质量标准没有强行推行,绿色无公害生产刚刚起步,使用违禁投入品的现象依然存在,标准化无公害生产的目标还没有达到。为此,在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建立生产标准和检测标准,组建一条“饲料原料—生产—畜产品—肉制品”可追溯的、全程可控的产业链,最终确保食品安全,也是发展规模养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3创新机制,促进规模养殖的持续快速发展

规模养殖是刚刚兴起的一种养殖方式,各地都在结合本地区的特点,探索着适合本地实际的模式。笔者认为,就民和县而言,要促进规模养殖的快速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创新规模经营形式,构建现代畜牧业发展新机制。首先,政府要结合产业优势、发展重点、区域布局等,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规模养殖发展规划,使规模养殖的发展在政策上得到保证;其次,职能部门在做好争取国家项目资金等“份内”事情的同时,要以企业做为主体和龙头,加强对现有的湟乳公司、獭兔公司、盛达万头猪场、永兴养鸡场、天际千头肉牛育肥场等一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完善产业化经营体系,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通过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促进规模养殖的发展;三是积极倡导、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组织参与规模养殖,如个体老板、私营业主、各类合作社、专业协会等,以“公司+小区+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户”等的经营模式,促进规模养殖持续、快速发展。

3.2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为规模养殖的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一是建立政府投入为辅,社会资金投入为主的投资体系。即以国家的投入,吸引社会资金向畜牧业集中,使国家扶持资金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二是推进农村信贷体系的改革。由政府搭建、或与龙头企业合作搭建养殖业贷款担保公司,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银行与担保公司达成协议,以放大5倍、10倍的方式向规模户提供发展规模养殖所需要的资金;三是引进县外资金、加强社会融资。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改善经营环境和让利于投资者的方式,引进县外资金投入到畜牧业生产中。

3.3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为规模户提供便利、准确、及时的服务,解决规模户在生产中遇到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使规模生产走上产业化经营之路,也是发展规模养殖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3.3.1加大畜牧科技推广普及力度。要将先进的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品种改良、饲草料生产加工贮存等一系列实用科技以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普及到生产一线。同时,在生产中大力推广适合生产需求的高新技术,如性控冻精配种改良、整株玉米裹包和苜蓿草半干裹包青贮、生物发酵床养猪、现代化经营管理技术等,提高生产水平和科技含量,提升养殖效益。

3.3.2建立比较完善的产品销售网络。根据不同地区畜产品的产量,以政府扶持和经纪人自筹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一批畜产品收购站(点),扶持一批销售经纪人队伍,形成比较完善而系统的销售网络,为养殖户提供就近、便利的销售服务。同时,要彻底改变以料抵款的做法,切实解除养殖户销售困难和收不到货款的局面,进而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

3.3.3尽快健全饲(草)料生产供应体系。一是推广整株玉米裹包青贮,苜蓿草半干青贮,以开发草业经济,培养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高度,抓好饲草的生产、加工、贮存环节,最大限度的缓解饲草供应季节性不平衡的矛盾;二是扩大套种、复种面积,通过在果园中套种、二茬复种优质牧草如燕麦、豆类或块根、块茎类多汁饲料如胡萝卜、甜菜等,挖掘饲草潜力,保障饲草供应;三是规范饲料生产、整顿饲料市场。以政府行为依法介入饲料市场的整顿,饲料生产配方要由业务部门提供并进行定期检测。同时,扶持建立质量好、有一定规模的饲料加工厂,确保饲料市场的规范、有序。

3.3.4建立健全疫病防控体系。将重大疫病的防控放在突出的地位,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疫病防控体系,为规模养殖的健康发展提供及时、有效和有力的保障。

3.3.5培养和壮大经纪人队伍,扶持建立一批协会、合作社组织和产品经销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和经纪人的中介作用。同时,积极培育市场、拓展市场、理顺销售渠道。

3.4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之路,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和畜产品安全,是今后消费市场的主题,加强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确保畜产品质量也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一是要积极申报无公害畜产品产地环境评估、确定,为争取无公害畜产品认定奠定基础;二是要制定无公害畜产品质量标准,积极推广无公害畜产品生产,严格管理禁用、限用等投入品,使生产的产品符合无公害标准;三是要由政府参与,适当补贴的办法,强制扑杀检测出的病畜,确保产品安全,培养和打造一批品牌,以优质的品牌去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四是积极解决规模养殖小区(场)的环境污染。在建设养殖小区时必须考虑污染治理问题,推行粪便无害化处理,通过粪便生物发酵、沼气池建设等,减少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