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经济分析十篇

时间:2023-10-08 17:42:30

地区经济分析

地区经济分析篇1

关键词:金融发展;金融生态环境;经济增长;典型相关分析

一、金融发展理论缺陷及原因

(一)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分歧

20世纪初Schumpeter指出,金融中介在经济增长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开始从事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和出版了一些有影响的论文和专著,金融发展理论开始萌芽。1973年,McKinnon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Shaw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本书的出版,标志着以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为研究对象的金融发展理论的真正产生[2]。金融发展理论论述金融体系(包括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

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金融发展理论的实证研究大量涌现,较早的实证研究说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没有说明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90年代,King和Levine放弃了既有金融发展理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传统,以金融功能观为指导,建立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内的计量模型,并得出结论,功能健全的金融中介促进资源配置,加速全要素增长率,对长期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3]。但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研究,确不支持相关理论。

沈坤荣(2004)等人用私人部门贷款(PC)年增长率对GDP年增长率进行回归,他们得出的结论是,1978年以后,私人部门贷款增长率开始表现出和经济增长的关联,但没有表现出金融深化理论的正的推动力量,而是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4]。康继军(2005)对中国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金融中介和股市的发展在长期可以促进GDP的增长,但是短期内金融的发展并不是GDP的增长之因[5]。Dornbusch和Reynoso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性[6]。Boyreau-Debray(2003)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的金融发展不是经济增长的催化剂,而是经济增长的抑制剂[7]。

(二)金融发展理论缺陷的原因

为什么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之间存在如此巨大的分歧?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金融发展理论兴起的背景和动机

金融发展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它以发展中国家(地区)的货币金融为研究对象,强调金融对经济的促进或阻碍作用。发展经济学家迈耶在回顾发展经济学兴起的原因时认为,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看来,昔日的殖民地如果没有一点社会进步,就可能陷入共产主义统治的危险,从而投资机会和进入市场与原料来源地的机会将消失。还有,战后的宣传强化了平均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趋势。由于这些,50年代初期出现了从富国得到大规模财政和技术援助的政治基础。欧洲和北美的许多经济学家开始改变分析‘不发展’问题的工具。所以,发展经济学的家谱读起来就是‘出自政治权术的殖民经济学’”[8]。由于发展经济学从一开始就带有发达国家的利益偏向,从维护发达国家的利益出发,并且是用根据发达国家的国情和经验得出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因此是失败的。与发展经济学失败的原因一样,早期的金融发展理论的分析框架建立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一假设基础之上,忽视了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尤为不健全和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特点[9,10],必然导致理论与事实的背道而驰。

2.计量检验方法

金融发展实证研究中,一般是通过比较各国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来解释各国经济增长情况,主要以回归分析为工具,基本检验方程为:

Y=αβF(i)γXε

Y代表人均GDP、经济增长率、或全要素生产率增长,F(i)是某一项金融发展指标,X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条件变量,包括人均收入,受教育程度,政治稳定情况,进出口,财政状况、货币政策,ε是随机扰动项。

在上述模型中,F(i)用金融中介发展水平指标或市场发展指标。前者常用两个指标,第一个是PC(PrivateCredit)指标,等于金融中介对私人部门的贷款(扣除中央银行或政府机构贷款)除以GDP,第二个是金融深度指标,即M2/GDP。后者常用市场资本化率(股票市场总市值/GDP)。事实上,这些指标反映的是金融系统的规模。国内外学者普遍把它们用做金融发展指标,是基于假设:金融系统规模与金融业务范围、服务质量正相关[11]。

2000年,我国的M\-2/GDP指标为152%,这一比例,既高于美国(50%)、日本(126%)、英国(105%)等发达国家,也高于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比如韩国(68%)、巴西(39%)和新加坡(121%)。显然,这不能说明中国的金融深化程度处于领先水平。

根据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经验来看,M\-2/GDP的增长,并不是宏观经济趋好的风向标。Demirgüc-Kunt和Detragiache(2001)甚至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如果没有宏观基本面支撑,金融深度指标M2/GDP快速上升之后就是金融危机[12]。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资产本身所固有的逐利性。M\-2迅速提高,必然有大量资金通过金融机构分配到房地产、股票市场,甚至其它存在极大风险的投资项目,对中国这样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来说,有可能导致信用风险等在银行机构大量积聚,给银行系统的正常运行埋下隐患。不良贷款率高、资产质量差导致银行发生支付危机现象时有发生,从九十年代末威海市商业银行支付危机、汕头市商业银行支付危机、海南发展银行倒闭可初见端倪。

二、金融发展理论新视觉——金融生态

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不可能(也不能)抛开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包括西方经济学在内的有用的知识成果。问题的关键是必须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立场出发,必须从发展中国家的特有国情出发,找出阻碍发展的主要因素,然后运用不同的假设,建立不同的制度关系和变量关系;最后对症下药,提出适合一个国家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9]。作为发展经济学在金融领域的延伸,金融发展理论主要应靠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学家来创立,这些金融学家必须既精通西方经济学、金融理论和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经验,又熟悉本国的国情和现实,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金融学家研究发展问题的动机要和发展中国家的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求相一致。

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中国银行体系的不良债权、证券业隐含的金融风险、大规模的不正常国际资本流动、人民币汇率、房地产泡沫等一系列问题,深刻地说明,按照现有的金融发展理论所开出的药方,不能有效解决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这促使国内外学者将研究视觉转移到影响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其它重要方面。在国内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同推动下,生态学概念与方法被系统地引入金融领域,“金融生态”研究迅速成为2005年中国金融界的新范式。

金融生态系统指的是: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共同形成的动态平衡系统。金融主体包括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生产者,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消费者,以及保证金融交易得以顺利进行的第三方,如会计及律师事务所、监管机构。金融生态环境指金融主体在其中生成、运行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法治、文化习俗等体制、制度和传统环境。

传统的金融发展理论,主要考察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有关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主体的反向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事实上,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主体运行有着举足轻重的能动作用,也就是说,一方面,金融发展通过资源配置作用于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基础、法治环境、地方政府行为、文化及导致了金融结构的形成与演化,以及金融机构经营战略的调整,从而影响金融发展的整个进程。研究金融主体与金融生态环境之间的双向能动关系,是金融发展理论的丰富和深化。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典型相关分析

从金融生态的角度出发,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推动、相互制约的关系。金融发展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金融总量的增长和金融结构的演进。就规模而言,金融发展指的是金融交易规模的扩大和金融产业地位的上升;就结构而言,金融发展指的是金融合约、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服务和金融制度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因此,总体来看的金融发展,意味着金融中介的扩大、金融市场的扩展、金融机构服务体系的完善、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制度的法制化与规范化等一系列综合因素的完善和现代化[13]。而金融体系不是独立的创造金融产品和提供金融服务,政治、经济、文化、法治等因素,决定了它极其复杂的金融生态环境,这种运行环境促进或阻碍金融系统发挥自己的作用。

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各经济主体赖以活动的制度环境没有重大差异,但各个地区之间,却存在相当明显的金融生态环境差异。如果按照信贷资产质量来衡量,最差地区和最好地区的不良资产率相差10倍以上。而目前国内的金融体系是银行主导型,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反映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健康状况,即反映了金融发展的重要方面。这表明,金融生态环境因素,对金融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典型相关评估技术考察金融发展与金融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指标选择

金融发展体现在金融规模、金融结构优化、金融风险控制方面,也就是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生产者即各类金融体系的运行状况。

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体现在人均GDP增长,适龄学生初中入学率,政府消费GDP占比,通货膨胀,进出口总额GDP占比。另外,宏观货币指标也体现地区的金融政策取向。正常的M2/GDP应当保持在一个适当的范围,根据国际上计算M\-2投放量的一般计算公式,M\-2增长率适度值=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调节系数。其中调节系数主要包括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央行政策取向等因素。以2006年为例,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20.9万亿元,增长10.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1.5%,。考虑到我国货币流通的特殊情况,加上央行适度从紧的政策取向,调节系数可取4%,合理的M\-2增长率应为16.2%左右。事实上,该年度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速度最高点的为19.2%,在金融宏观调控措施的综合作用下降至16.9%。

二是法律环境。金融法权论是金融服务观的一个分支体系。其主要观点是:金融就是一系列合约。合约的签订及有效程度由法权和执法系统决定。从这个角度讲,不论银行主导型或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金融服务的总体水平和质量都决定于法律体系,进而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增长。

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和监管体系,在债权人对公司权益保有追索权的情况下,能够给予其获得全部现金值的优先权,有效执行合约,敦促公司提供全面而准确的财务报告,那么该国金融中介将得到良好发展[11]。

基于上述分析,将金融发展与金融生态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如表1所示。

(二)评估方法

典型相关分析(CCA,canonicalcorrelationanalysis)是研究两组指标变量间相关关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它实际上是多元回归分析的拓展。普通的多元回归分析只有一个被解释变量,存在多维被解释变量时,典型相关分析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它借用主成分分析降维的思想,分别对两组变量提取主成分,且使这两个主成分间的相关程度达到最大,而同一组内部提取的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用从两组之间分别提取的主成分的相关性来描述两组变量整体的线性相关关系。通过计算,可得到第对典型相关变量为:

U\-1=a\-i1x\-1a\-i2x\-2Λa\-i10x\-10

V\-1=b\-i1y\-1b\-i2y\-2Λa\-i16y\-6

通过分析、的系数,就可以找出金融发展的主要方面,以及影响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

地区经济分析篇2

哈罗德—多马模型及资本形成分析

哈多模型强调资本的重要性。这种模型由于忽视技术进步、知识与教育的重要性,特别适合落后地区。此时,资本内含了技术,机器设备与经过培训的人力相结合,就可以生产出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落后地区缺少技术、人才、资本,必须吸引外来资本与人才,营造生产要素良性聚合机制(赢利企业)。资本形成,即实业投资,是人力资本、先进机器等的集合。

对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后发劣势。类似德国崛起、日本崛起等以重工业崛起为特征的后发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不存在。例如,在软件业领域,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美国手中,我国的应用软件开发一直跟在美国的后面;钢铁、水泥、重化工等产业现属夕阳产业,污染高、能耗高、产能过剩、利润空间少,且对环境影响大。后发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都存在劣势,且经济资源外流,还要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如果这些地区不找准、不培育自己的竞争优势,地区发展将不可持续。我国西部地区的主要优势是矿产资源优势和旅游优势,主要劣势是市场容量不大,人口不多,人力资本不足,资金、技术不足等等。

总之,从资本形成角度来看,我国西部地区实现持续发展的难度相对较大。在先期大规模投资的基础上,最终经济能否实现腾飞及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前期投资的利用率和区域竞争优势的培育与保持。

索罗-斯旺模型及分析

模型分两种情况:一是当不考虑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时,主要结论有:人均储蓄率越高,人均投资越高;人均投资越高,人均收入越高,但人均收入随着人均投资的增加边际递减;投资越高,折旧越高;存在一个最佳的投资规模,此时,长期可持续性消费水平达到最大化。二是考虑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时,主要结论有:人口过快增长降低了人均资本,从而降低了人均收入;在人均gdp不变的情况下,经济达到稳态时,人口增长带动产出总量增长,这也是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资本需要更高的产出率(折旧率与人口增长率之和)才能维持可持续的最大消费能力;技术进步是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源泉。

索罗-斯旺模型存在诸多不足。一是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假设。在该假设下,穷国应该比富国增长得快,这个推理结论与现实并不符。穷国比富国增长快是有条件的,必须打破穷困恶性循环、低水平均衡陷阱、循环积累因果效应,或者对多个互补的部门(主要是基础设施和轻工业)在政府主导下同时“大推进”(p.n.rosenstein rodan,1945),并要达到“临界最小努力”(利本斯坦,1957)。二是模型忽视了市场问题。西方经济学普遍忽略市场问题,似乎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自动销售出去。实际上,市场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英国、德国、日本的崛起都是从国内市场保护开始的。中国对外开放市场,只是因为这个市场非常大,容纳了大部分华商企业、欧美跨国公司,还有国内的中小企业。

索罗-斯旺模型告诉我们:一是在人口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人口增长是经济总量增长的促进因素。人口密度低的我国西部地区要制定一系列人口政策,想尽办法吸引外地人口与优秀人才,重视利用市场手段笼络社会稀缺人才。二是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故应利用金融、财政甚至非经济手段,促进技术进步。三是对应于长期最大可持续性消费的资本存量有一个最优值。

另外,也要注意市场问题,注意通过配套政策与机制、投资驱动等来打破穷困恶性循环、低水平均衡陷阱、循环积累因果效应。主要方法有:培育外部市场,通过人口政策培育内部市场。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起因于经济学家不满足于索罗-斯旺模型将技术、储蓄等作为外生变量而提出的一整套思想。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开放、劳动分工、技术进步、知识溢出、边干边学、人力资本投资等有利于经济增长。它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所有地区和国家最终经济增长率趋同的思想。由于人力资本等要素的引入,改变了过去资本边际收益率下降的传统经济学假定,知识具有递增的边际生产率。

内生知识增长理论强调教育投入和专利技术发明的重要性。对于基础性研究,由于需要更大、更长期的投入和更高智商的人才参与,越来越呈现被发达国家垄断的局面。发达国家占据了知识的源头,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下游有所作为的难度越来越大。即使日本模拟技术在20世纪60-80年代风光过,90年代在数字技术上也无法与美国抗衡。

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军事科技往往是技术革新的源头,美国新技术的起源就在于军事技术革新转民用。对于中国来说,加大军事科技立项和支持力度,是哺育民用技术的一条综合效用很高的道路。科技研发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影响因素众多的系统工程,难以短期见成效。这种情况下,我国西部地区引进国际人才,特别是留学人才归国创业,是比较现实可行的路径。我国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如导弹、芯片都离不开归国的留学人才。

要争取研发基地、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人才落户到我国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对于落后地区来说,技术引进和消化是最好的选择。此外,大力发展教育、开发新技术、提高管理水平,都是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选择。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

国际贸易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者克鲁格曼2008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反映了经济地理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西部地区经济与金融发展的理论研究自然要考虑到经济地理的作用。经济地理在地理学里与政治地理、城市地理等学科同处于人文地理学的范畴(见图1)。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各有侧重。区域经济学更加理论化、抽象化,经济地理则更加实用化、个性化;区域经济学涉及到的学科主要是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则涉及到多个学科,如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地理学等。经济地理学的地理思维过程大致是:针对具体区域,从具体条件出发,深入分析研究诸地理条件,再结合经济思维,从而形成对区域的正确认识。

转贴于

西部地区的经济地理特点:旅游资源丰富。矿藏资源丰富。长期被边缘化,一直是发达地区的原材料产地、劳动力来源和市场。一般有广大的山地为腹地,盛产水果、中药、林木等。生态脆弱,如果被破坏,恢复困难。

鉴于上述经济地理特点,我们认为:一是与发达地区存在协作的可能,例如,可以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国家要把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避免在东部地区内部转移。二是因本地市场空间不大,西部地区的产品主要应销往内地、珠三角或国外。此时,市场将成为巨大制约因素。三是西部地区初期应主要依靠本地优势资源发展经济。四是应注意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渔业产品的深加工,很可能会由于沿海钢铁产业带来的污染而受到重创。新经济地理学强调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小区域循环经济。因此,钢铁产业、镍加工产业要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不可破坏环境。五是经济起飞过程中,投资规模、产业规模、集群规模都要达到一定的临界值,才有可能实现规模报酬递增。没有发达的工业,就不可能有现代服务。要在现代工业的基础上,配套现代服务业,如金融、教育、高科技、研发、咨询、销售等。

增长极理论及分析

增长极理论主要分为三个学派:一是“法国学派”,其主要观点是在落后地区建立大型推进型工业,以此作为“增长极”来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二是“美国学派”,其主要观点是区域发展计划应围绕着城市之建立来进行,以使城市成为所在区域的“增长极”;三是“联合国学派”,其主要观点是,增长极在区域发展中不应仅起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而应起综合性的发展中心的作用。实际上,法国学派推崇的是增长极的产业涵义,美国学派推崇的是增长极的空间地域涵义,联合国学派则重点强调的是增长极的作用,三者并不矛盾。

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是增长极作用机制的两个方面,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技术的创新与扩散。二是资本的集中与输出。三是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四是经济集聚效果。西部地区要关注中心城市和产业园区的技术创新与扩散、资本集中与输出、规模经济效应以及经济集聚效果,这是增长极的核心思想。要从这四个维度去培育增长极,力求避免“拉郎配”。

产业集群的区域实践、转本文由收集整理移及升级

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政府为之提供一系列的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区域发展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的集群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供电设施、通讯设施,以及其他一些配套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产业集群之所以能比单个企业节约成本,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各企业的集中,可以共享集群中的各项基础设施。地方政府在为产业集群提供服务时,要着力于提高集群内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建设水平;二是完备的信息咨询等服务设施,政府要支持和鼓励集群内信息服务组织和网络的建设,为企业提供尽可能完备的产品供求、政策导向、新技术的更新等最新消息,减少企业在这些方面所付出的搜集成本;三是培育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当集群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一些公证、仲裁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人才交流中心和各种机构就可以在某些方面代替政府发挥作用;四是健全的产业配套体系,包括政府为企业举办的贸易交流会、与国外市场互动的交流访问等。

我国第一产业集群如云南的花卉产业集群、普洱茶产业集群、山东寿光的蔬菜产业集群等。而分布最多、最广的是第二产业集群,特别是制造业,并且绝大部分都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低端的生活消费品产业集群,产品附加值不高,且主要集中于轻工产业领域的化纤纺织、服装、机电、家具等和重工业领域的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等。这些产业集群的产品主要是最终消费品,其中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纺织产业集群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且主要都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来获取竞争优势。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只分布在几个高科技园区,规模和数量都十分有限,发育比较滞后。第三产业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金融、物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但发展情况不理想。如文化创意产业等,现在还只分布在较少的一部分城市中,如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深圳等。金融服务业集群虽然这几年也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也仅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数量较少。

原来的一些劳动力和土地密集型的纺织服装、家电、陶瓷水泥等产业集群,包括一些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资本需求但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在收益结构中仍占主要比重的产业集群,如电子制造、机械制造等相对成熟的产业集群,开始向劳动力和土地成本较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融资能力差、资本积累不足、缺乏规模经济、信誉不高,转移较为困难。

这种转移要积极主动地完成,否则,可能会造成东西部双输的局面。第一,由于欠发达地区收入增加缓慢,消费结构的变化缓慢将减缓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第二,发达地区较早地享受到了政策优惠,现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期望如果得不到尊重,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矛盾将会加剧,同时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发达地区将更加雷同,整个国家的产业布局效率下降甚至出现紊乱。

在发达地区将过去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同时,本地产业要进行产业升级,包括过程升级(生产过程更加效率)、产品升级、功能升级(改变价值链中自己的位置)、价值链升级等。

其它经济发展理论

(一)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该理论研究经济的起飞准备阶段和起飞阶段。其主要方法是在投资驱动下,主导部门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生产率,产生新产业,扩大出口,并在投资乘数作用下带动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发展。如广西北部湾产业规划通过钢铁、冶炼等巨型企业的引入,配套基础设施,带动配套企业发展,从而带动地方就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其它产业的发展。这种规划是合理的、可行的。这种投资的主要特点是生产对先进设备的高度依赖,技术蕴含在设备和生产流水过程中,对工人和管理层的创新能力要求不高。但是,其前提条件是发达地区对该产业的主动放弃。对于北京、上海等城市,经济已经到了服务业占主导的阶段。但是,对于大多数东部地区的城市来说,轻工业与重工业都不发达。中部地区,如安徽也在吸引水泥、核电等大型企业入驻。转贴于

(二)二元经济理论、三元经济理论

二元经济正视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并存的经济现实。传统部门包括自给自足的农业,简单的、零星的商业、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很低,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零甚至小于零,是维持生计的产业,主要存在于农村地区。现代部门包括技术较先进的工矿业、建筑业、近代商业、服务业、容纳的就业劳动力较少,劳动生产率较高,工资水平较高,主要存在于发达地区。传统部门工资低,现代部门工资高,剩余劳动从传统部门流向现代部门。三元经济理论引入了知识经济的概念。传统部门要么主动升级,要么被挤占或淘汰。

(三)大卫·李嘉图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李嘉图坚持认为报酬递减规律约束了利润增长,从而制约了投资增长。边际报酬规律只有人力资本或者技术革命能够打破,技术革命能将边际报酬放到另一个轨道上,实现报酬递增的飞跃。按照这种规律分析,美国现在如果能够领导高科技革命的话,就不会发生金融危机了。

世界性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结构失衡的现实与原有世界秩序发生了矛盾:中国在现代工业领域进步太快了,而美国的高科技革命所提供的动能却相对不足。美国的国策似乎就是制约中国这种快速发展势头,以给美国高科技更多的缓冲时间。因为信息技术只是知识经济的敲门砖,美国从信息技术中获得的利益并不足以维持目前的世界旧秩序,其地位相对于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来说,已经衰落了。而基因技术、海洋技术、现代医学技术的巨大市场空间将远远超过信息技术,美国还觉得自己很有希望。美国未必愿与中国一战,但是使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放缓符合它的利益。中国要摆脱在目前世界格局的不利局面,技术上一定要后来者居上。同时,我们要强调,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处在中国大发展的背景下,一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必然受到涉及。因此,可以说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仰仗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

(四)新制度经济学

gdp不仅要有量的增加还要有质的内涵,即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政治制度创新要在坚持党的领导的情况下,有所思考和创新。电子政务与网上监督、政策公开、投诉解决机制等结合起来,执政水平还可以上一个台阶(北京经验)。新制度经济学的公共品供给、寻租、法的经济学分析、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有限理性等概念与思想对我们有一定启示。但是,要在私有化基础上解决我国公共产品(如医疗和教育)供给的问题,是注定要失败的。我国构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元素目前主要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培育了国民的自私自利、破坏规则、没有道德底线等性格。“物欲横流”的西方文化风格与中国国家整体利益不合拍。中国要成为世界超一流强国,“文化力”、“制度力”、“管理力”必不可少。

(五)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指导金融与经济关系理论的基石

在2008世界金融危机中,中国损失最小,是与中国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等分不开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在金融与经济关系上,经济始终第一性的,金融则是由经济所决定的,并为经济服务的。因此,在本部地区发展经济与金融的过程中,一方面,必须把发展实体经济放在第一位,并以实体经济的发展带动金融业的发展,否则,金融的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另一方面,也应当充分重视金融在当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大力发展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

结论

(一)西部地区的人口、资本、市场都依赖外部环境

人口数量与质量是本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移民政策、人口政策、人才政策、教育政策是解决劳动力质量与数量的一揽子政策。西部地区必须借助外来资本,因而资本净流入是经济腾飞的前提条件。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市场往往在外地,因为本地市场规模容纳不了大规模产业投资所对应的市场扩张。

(二)扬长避短、扎实推进

以重大军事科技立项、军用技术转民用、归国留学人才创业等手段来推动知识内涵式增长。西部地区往往拥有一些国家重要的军事工业,须做大做强,以点到面,带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这个切入点要比笼统地投资高科技产业园区更加可行。以地产为驱动力的高科技园区建设,与高科技的内在规律恰恰是矛盾的。这是我们的高科技园区不“高科技”的内在原因。

经济在起飞准备阶段需要主导工业部门实现规模经济。要把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办成技术密集型产业,延长产业链,并争取形成具有一定特点的垄断优势。西部地区发展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有优势,但前提条件是不能污染环境。旅游业季节性明显,且难以维持长期稳定的增长率,故可以惠民,但难以富民。

地区经济分析篇3

关键词 港口经济;集聚一扩散效应;区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0)06-0050-05

港口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发展的历史息息相关,特别是近几百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演变,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经贸交流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经济实践的推动下,港口经济理论也从最初的朦胧状态逐渐走向成熟,内容不断丰富。本文主要对港口经济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

1 港口经济对沿海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1.1 出口导向理论、港口生长点效应和港口经济

道格拉斯・诺思认为,需求是区域经济的外生变量,需求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为了满足区域本身的需求;二是为了本区域与外部进行物资交流的需要。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变化趋势,可用出口导向理论(The theory of exportbase)来预测。诺思认为,区外需求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外部需求的扩大能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乘数效应。因此,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主要由该区域的输出产业来决定。按照输出基础理论,区域产出可分为输出基础部门的产出和自给性部门的产出,用公式来表示:Y=Yg+Yh。

其中:y为总产出,Yg为输出基础部门的产出,Yh为自给性部门的产出。如果一个区域是封闭的,它与外部之间不发生贸易关系,那么它的总产出y就等于自给性部门的产出。但区域经济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自给性部门的产出Yh又是由总产出水平决定,因为它既为自己提供服务又为输出基础部门提供服务。故Yh=a+bY=a+6(Yg+Yh)

其中:a与b为参数,a表示当总产出为零时区域自给性部门的产出量,对于一定规模的区域而言是一个常量。再设总产出与两部门的产出增长率分别为Y、Yg、Yh。由此可推导出下式:

y=(Yt-Yt-1)/Yt=(Yg+Yh-Yg-1-Yh-1)/(Yg+Yh)=yg[Yg/(a+Yg)]

即 y=yg/a+Yg (1)

其中:Yt、Yt-1。分别为报告期和基期的总产出,Yg、Yg-1分别为报告期和基期的输出基础部门的产出,Yh、Yh-1。为报告期和基期的自给性部门的产出。

由式(1)可知,总产出的增长率Y与输出基础部门的产出增长率Yg成正比,即它是依赖于对外贸易的需求及其增长。这一理论说明了对外贸易对所在区域的重要意义。如内地,它们的对外物资交流量不大,因而只能获得经济的自然增长率。而那些航运交通繁忙、港口吞吐能力大的港口所在区域经济增长则要快得多,而且由于乘数效应的影响;随着外部对港口地区的输出需求的增加,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将更快。这也称为港口生长点效应,沿海地区之所以能获得比其它地区更快的经济发展,就是由于港口生长点效应所起的作用。

1.2 集聚-扩散效应:港口经济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

港口的生长点作用,不仅体现在促进港口所在地区本身的经济发展,而且还有力地推动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作为交通枢纽和流通中心的大型港口城市,还会在更广阔的区域范围内发挥作用,特别是它能直接对其经济腹地的开发发挥着重大影响。因此,港口所在地和港口周围地区总是比较富裕比较发达的。港口城市周边地区能得到较快的发展,是因为它具有扩散效应、集聚效应和港口对货物的吸引中转效应。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要素(包括人才)的流向总是趋向于使其增值或提高效率的地方,表现出的结果为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这是由经济活动本身的趋利性而导致的。一个企业生产规模在一定限度内增大,一般可收到节省单位产品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好处,这就是企业的规模经济。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效应,这就是集聚经济。由于港口城市具有原料地、燃料地和消费地指向的特征,因此,大量具有原、燃料地和消费地指向的企业来港口城市落户。由于纵向经济联系和横向经济联系的缘故,引发乘数效应,从而导致港口城市经济的不断扩张,达到规摸经济和集聚经济,形成增长极。由于港口本身的开发建设需要大量与港口生产有关的行业,如码头建设、港口机械制造、修造船舶等第二产业以及航道、装卸仓储等为它们直接和间接服务的第三产业。这些行业的发展又进一步刺激投资的增长和增加对生活消费品的需求,同时还在更大范围内促进金融、贸易、保险、信息、管理等服务行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发展。因此,相比内陆城市,港口城市对周围地区更具有集聚效应,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使得许多行业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使公共服务(教育、交通、通讯等)成本降低,使第三产业更加发达,使城市的劳动力市场更加稳定,比一般城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主导产业和创新产业的建设,对周围地区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周围地区的劳动力、原材料、生产资料等资源被吸引到该城市;随之对更远的城市也能产生一定的吸引力,这些城市和地区的资金、技术、产品向港口城市集中,从而形成大量的外部投入,使得港口城市的经济实力、人口规模迅速扩大,这就是所谓的“极化效应”…。

理论和实证都可以揭示出港口经济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相关关系。由此可以认为,港口区位优势以及对生产要素的集聚一扩散效应是港口经济区别于其他经济形态的一个内在特征。

1.3 港口经济投资效应

港口经济的投资内容较为广泛,它既包括港口自身建设所形成的投资,又包括公路、铁路以及临港工业等相关产业在当地的投资,以及基础设施建成后在使用过程中的管理、维修与保养等方面的投资,即基础设施重置投资。这些投入将会作为投资对当地生产产生影响。

根据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的投资流量增加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有关理论阐述,当有效需求相对不足时,投资量的增加将引起国民收入的初始增加,继而引起消费和收入的增加,最终给国民收入带来

的增加量是投资增加量的乘数倍;投资量的减少将引起国民收入的减少,并同样引起消费和收入的减少,最终导致国民收入的减少量是投资减少量的乘数倍,这就是投资流量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乘数原理”。港口投资流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乘数效应产生的。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港口投资作为资本流量的投入,在未形成资本存量的投资阶段,并不体现公共品的性质。这种情况下,港口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通过乘数效应体现出来的。我们应当注意到,只要经济中存在足够的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而且在增加投资时没有引进进口产品或服务,也没有产生引致投资,总产值中增加值比例保持不变,居民消费构成条件不变等条件也得以满足,则无论初始增加的是哪个部门的投资,最终总产出的投资乘数都是相同的。

2 港口经济影响沿海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2.1 港口经济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

在阿尔弗雷德・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中,韦伯认为影响“区域性分布”的一般区域因素主要是成本构成因素,包括地价与地租、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原材料、劳动力成本、运输成本、利率和折旧。通过层层剖析,最终归因于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据此,韦伯提出了集聚经济函数的概念。根据该理论,产业在一个地方集聚与否可以看成是集聚力和分散力的博弈达到均衡的最终结果,它产生了一定数量的成本节约。不同的集聚规模就产生不同的节约支出,这样每一集中阶段的节约指数构成了集聚经济函数。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来自集聚的节约大于运输成本的增长,那么拥有日产量为M的大企业将吸引位于距离r处的日产量为m的小企业。设定运输单位产品的重量为A吨,运输单价为s公里,总的运输成本为Arms。产生于集聚的节约依赖于生产的类型。设集聚产生的单位产品成本节约是φ≠(M),日产量为肘时的总节约为T(M)=M(M),于是小企业被大企业兼并使总节约量达到T(M+m)=(M+m)φ(M+m),集聚产生的节约增量为:(M+m)φ(M+m)-Mφ(M),只要此值大于运输成本的增量Arms,集聚就会实实在在的发生。

从港口经济的角度进行考证,港口本身就是货物的输出地和输入地,是一个地区与其它地区货物流通的中心。企业在港口周边经营,无疑会缩短与原材料产地或商品市场的空间距离,进一步减少运输成本,提高效率。

2.2 港口经济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规模经济是指产出水平的增长幅度大于要素投入增长幅度的经济现象。规模经济包括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企业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当企业的产量提高时,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企业内部规模经济产生于企业之间的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工人专业化于简单的重复劳动比从事多项较为复杂的工作能够具有更高的效率;同时,大规模的企业可以利用更加专业化和高效率的大型机器,使规模报酬递增,边际效益递增,而小企业却难以做到。外部规模经济是指当某一地区整个产业的规模扩大时,特别是相关产业的聚集,可以促使各个企业的平均成本下降。外部规模经济的存在是因为当多个关联企业集中于同一个地区发展时,为这些企业提供服务的产业赢得了发展机会。这些产业专业化发展使原有企业可以减少各自的相关投资(如广告、咨询投资等),并且获得更高质量的服务。由于规模经济效益的存在,单位成本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减少。因此,港口经济的发展会推进沿海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这就必然伴随着大规模生产,从而深化地区的产业分工,在更大的范围内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并且使参加分工的各个地区共同分享专业化和贸易带来的巨大利益。这种通过规模经济为区域带来的贸易利益称之为动态贸易利益。

2.3 港口经济可以带来技术转移效应

港口经济是以海运等服务产业为主体的,它的特点是技术密集,计算机网络技术对航运业及相关服务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技术和制度的创新大大提高了港口经济系统的运作效率,降低了交易运行的经济成本。当今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一个国家在技术方面一旦落后,就很难提升国家的竞争地位,所以,依靠新发展起来的技术提高国内港口经济体系的效率,可以获得巨大的利益。并且,由于全球航运业的发展对服务手段和服务标准的统一性存在内在的要求,因此,港口经济在本质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开放性特征,这也为进行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乃至技术创新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

在开放性条件下,国内港口、物流等企业可以仿效国外企业的新产品或新服务方式以及先进的风险管理等技能。并且在外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情况下,国内企业有动力和积极性进行技术学习和创新,从而保证了技术转移的高效率。另外,通过本国雇员在跨国公司和本国公司之间的人才流动,也使技术的扩散成为可能。随着国内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单位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将降低,从而提高港口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实际上,这种“技术转移”不仅仅局限于港口运营这个狭小的方面,由于产业集聚效应的存在,技术转移在整个港口经济体系中普遍存在,并提高了港口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

2.4 港口经济可以增强产业集聚效应

在分析我国产业在沿海地区的集聚现象时,金煜、陈钊和陆铭在《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提出,经济向沿海地区的集中早在中国政府采取地区非平衡增长政策之前就已经出现,其中的原因包括沿海地区在地理上容易与外界交流以及基础设施网络密度高,等等。他们的分析表明,在中国,港口经济对沿海地区产生了产业集聚效应;在有关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中对经济地理因素的研究也发现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禀赋显著影响各个省间的增长差异,同时,港口经济所具有的开放性有减少封闭的作用从而对增长产生正面的影响。通过使用第二和第三次工业普查数据研究了中国制造业的集中,发现改革以来的产业集聚支持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特别是观察中国工业的地区分布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后,工业集聚的现象变得逐渐显著,地区工业GDP占全国工业GDP的比重在省与省之间差异日益扩大。1987年工业改革之初,各省之间工业GDP在全国所占份额的变异系数是0.026,2001年这一指标上升到0.030。总地来说,工业集聚的趋势还表现在,1978年工业份额超过8%的仅有上海和辽宁,而工业份额低于2%的省份有11个。到了2001年,工业份额超过8%的省份变成了3个,而工业份额低于2%的省份增加到16个。而这种工业集聚一直在沿海省份出现,情况如下:1981年工业份额超过8%的省份分别是上海、辽宁、江苏、山东,而从2001年的情况看,工业份额超过8%的省份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这也和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本身的区位优势以及港口经济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

3 港口经济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3.1 增加总产出、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

港口作为沿海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其投资的增长对

于刺激总产出和综合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影响,将直接推动本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它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紧密联系。据世界银行的研究,一个区域的总产出受道路、机场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影响显著,区域经济发展与公共基础设施之间存在一个正的相关关系。港口经济的发展直接导致对道路、港口等公共设施需求的增加,可以吸引大量外来投资,推动有关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这将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证明,重要基础设施投资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产出增长和生产率的贡献非常明显。德国在19世纪70年代,铁路曾得到极高的投资数额,铁路建设从质量方面和数量方面对德国工业、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刺激,并对总产出也形成了重要影响。二战后美国的历史数据(时间序列)充分说明了基础设施投资,特别是核心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对劳动生产率和多要素生产率都有积极的重大关系。据统计,基础设施投资每增加1%就会使生产率提高0.24%。阿斯乔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研究得出:美国1965年~1985年生产率低、利润率低和净投资率低的原因是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因此,港口经济发展带来的投资增长对于增加总产出,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2 便利的交通条件是工业化的前提或条件

作为工业化的前提,各国的工业化都是伴随着交通运输、动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供给增加而发展。英国19世纪50年代后,工业急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交通体系的大发展。以伦敦为中心的港口群已经形成规模,与此相配合,英国铁路建设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为国内外商品的输入和输出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加速了冶金和煤炭行业的发展;造船业和机械装备制造业也随之迅速发展。在美国工业革命发展过程中,运输业对加速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以及改善工业布局起了重大作用。19世纪初,随着纽约及五大湖港口群、西部内河运输以及内运河的开凿,为东部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冶金、采煤、机械制造)的发展,对西部的开发和西部农业生产的急剧增长,以及对加强地区联系和促进地区分工的形成,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日本对外交通依赖港口,所以自古以来重视港口开发。为适应外贸经济发展,在许多优良港湾建设商品港、工业港。港口立国成为日本的发展战略,成为保证日本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济发展很快的新加坡、香港、韩国和我国台湾省,对于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非常重视。

3.3 港口经济成为配置资源,调整本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种资源,而资源空间分布存在着不均衡性,这就需要靠运输来进行调节。港口城市作为海上货物运输和陆上货物运输的结合点,拥有更为广阔的经济腹地,具有利用外部资源发展本地区经济的独特优势。现代化港口也为本地区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道,发挥着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各种资源运输成本降低,同时还降低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交易成本,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了本区域的竞争优势。因而,港口使各种资源向港口及港口周边地区集中。这就促使更多的相关的公司、供应商和关联产业相应集中,形成相关产业链条,促进区域经济产业升级。同时,港口经济关联性强的特点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带动作用,促进了关联行业的发展。港口的发展既需要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金融、保险、、信息、口岸相关服务的支持,也会极大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港口已经成为沿海城市贸易发展、制造业繁荣的重要支撑点。目前,世界上制造业最发达、服务业最繁荣的区域多分布在沿海地区,成为推动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3.4 推进产业发展,扩大劳动就业

港口经济通过影响产业发展继而影响劳动就业。正如罗斯托的分析那样,交通运输体系对经济的成长起了三种重要影响。第一,降低了运输成本,给商业市场开辟了新的地区和带来了新的产品,而一般来说,也是发挥了亚当斯密所主张的扩大市场的作用;第二,在许多国家,交通网络是发展的主要的、新的和迅速扩大的出口部门的先决条件。而这个部门又反过来为国内的发展提供资本;第三,交通业的发展引起了勘探、冶金、机械以及众多行业的发展。港口经济对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发挥作用的同时,常常吸收大量的就业人员。根据我国的调查,交通运输业通常吸收了5%~8%有工资收入的就业人口。港口每万吨吞吐量创造GDP的贡献约为120万元,对地区就业的贡献为26人,港口生产经营与其他相关产业及间接诱发经济贡献为1:5,提供就业比值为1:9。港口经济的发展有效的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劳动者的收入。

3.5 促进城市化进程

港口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为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而且在促进以生产集中、人口集中为特征的城市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又带动给排水、电力、绿化、卫生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加速城市化进程。全世界距海200 kg以内的陆地,其总面积不到地球陆地面积的1/6,但集中的人口却超过世界总人口的半数以上。几乎世界上所有大洲人口地50%以上都是生活在距海200妇以内,少数洲(如大洋洲)更高达90%。而远离海岸的超过1000kg的内陆地区,居住人口不到10%。大量人口聚集于靠海地区,不仅使50%以上的大都市都位于沿海和靠海50kg之内。当今世界最大的城市经济带,美国东北沿海城市(纽约一华盛顿)和西海岸城市经济带,日本东京一横滨一大阪/神户城市经济带,荷兰鹿特丹一阿姆斯特丹城市经济带,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带都是以大型港口为中心的沿海或紧靠海岸区。

3.6 加快贸易增长,增强竞争能力

地区经济分析篇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021-03

引言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县城和乡镇为依托,以县为单位进行资源配置,经济的整体发展基本依靠于本地农业,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作为基础,同时包含其他各种经济成分的一种区域性经济[1]。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国民生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并大力发展。分析县域经济差异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和经济现象,也是区域发展理论构成的核心之一。分析和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对于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保持社会的稳定、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具有重大的意义[2]。

一、区域概况、研究方法

(一)区域概况

宁德位于福建省东北翼沿海、福建闽东地区,东临东海,与台湾隔海相望,西邻南平,南接省会福州市,北接浙江,是福建离“长三角”和日本、韩国最近的中心城市。土地面积1.34万平方公里。宁德市下辖蕉城区、福安市、福鼎市、古田县、霞浦县、周宁县、寿宁县、屏南县、柘荣县九个县及县级市组成,截至2013年10月,全市户籍人口340.03万人。宁德市经济总量从2005年到2014年经济发展迅速,2005年的GDP总量从309.04亿元到2014年GDP总量1238.72亿元,年增长率为16.77%;从人均来看2005年人均GDP10166元到2014年人均GDP43617元,增长了33451元。

依照行政区划宁德市分为蕉城区、福安市、福鼎市、古田县、霞浦县、周宁县、寿宁县、屏南县、柘荣县九县市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极差分析法

极差是指一组测量值内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又称范围误差或全距,以R表示。它是标志值变动的最大范围,它是测定标志变动的最简单的指标。公式为R=Ymax-Ymin,其中Ymax为9个县市中GDP最高者,Ymin为9个县市最低者。

2.泰尔指数

为了体现宁德市各县市具体差异指数,采用泰尔指数进行分析。泰尔指数是一种已被广泛应用的不平衡系数,该系数满足达尔顿庇古转移原理以及人口和收入均质性等所有条件[3]。公式为T=∑(gi/G)xlog[(gi/G)/(pi/P)];其中gi为第i个子区域的GDP值,pi为第i个子区域的人口值,G为区域总GDP,P为区域总人口数。

3.变异系数

变异(差)系数的计算式为:

二、宁德市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一)极差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宁德地区各产业都在不断发展,各级产业和总量的绝对指标十年来都保持着增长态势。其中第一产业差异的增长相对较缓,评价每年绝对指标增长为13.02%;也可看出2005—2010年前极差变化相对平缓,极差增长率为4.89%,但从2011—2014年极差增长率23.88%;2011年起落实贯彻《宁德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带,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等一系列政策实现了第一产业在宁德各县市的快速发展。第二产业极差变化最大,从2005年的28.74亿元到2014年的169.74亿元,两者相差5.91倍;从2011年起变化明显增强,且第二产业对于地区GDP的发展贡献率最突出,第二产业在地区GDP的占有率从2005年35.33%上升到2014年50.66%,第二产业差异的迅速拉大是导致宁德地区差异扩大化的主要因素。第三产业的极差变化呈平稳的增长态势,每年绝对指标增长率为13.65%。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05.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1.6%,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2.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51.9%[4]。对第一产业投资增长虽大于其他产业,但农业本身GDP基数小难以充分体现其在地区GDP中的作用。

(二)变异系数分析

以人均GDP为计算重点的变异系数测算结果显示,在2005—2007年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但2009—2014年变异系数呈显著的增长趋势,从2009的0.211428到2014年的0.293126每年的增长率在6.82%左右。这表明,近年来随着GDP的快速增长,人均GDP也不断增长,差距也不断拉大;进一步分析得出以工业为主导的县市快速发展导致与一般性县域差距急速拉大,人均GDP差距从2005年的2.09倍到2014的6.14倍。

(三)泰尔指数分析

以宁德市9个县市人口和GDP分别占宁德市总人口和当年全市GDP的份额为对象求出了宁德市从2005到2014年的泰尔指数(见上表);可以看出2005—2014年,宁德市9县市的区域经济差异呈不断增长趋势。2005年宁德市的泰尔指数为0.008816,2014年的泰尔指数为0.016587是2005年的1.88倍,其中2011年到2012年增长迅速从0.012427增长到0.014439,增长率达到16.2%。进一步分析发现有两个阶段的泰尔指数呈现下降趋势,2005-2006年从0.008816降到0.0080082,增长率为-9.17%;2008—2009年从0.010282降到0.009869,增长率为-4.02%,可见2005年宁德市经济战略的调整和2008年的经济危机对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宁德来说使各县市的经济差异减小。但总体来说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是明显的,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7.67%。

三、政策建议

一个地区在其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中,都会经历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先逐步扩大再逐步缩小的过程,即由非均衡发展逐步变为相对均衡发展[5]。须清晰的认识到当前存在的客观事实,区域经济差异对地区发展有一定的好处,但应当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提出政策建议,促进宁德地区县域经济健康合理增长。

(一)突出重点,培育县域增长极

县城是县域工业化、城镇化的主要载体,是农村城镇化最有发展潜力的区位,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6]。宁德市地理位置优越,各县市发展不一,形成了以福安为代表的工业增长区,以霞浦为代表的农业增长区;宁德市应根据福建省总体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科学、合理的产业定位。建议形成以福安为依托的第二产业增长极,促进自身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其他各县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对福安、福鼎等地的政策扶持,积极引进外资,承接第二产业转移,积极发展工业;巩固和突出福安机电产业优势,延长上、下游产业链,辐散到周边区域。

宁德市环境保护良好,污染较低,积极推动以霞浦渔业为代表的农业发展。继续保持和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推进农产品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积极开拓市场,延长产业链,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以高特优农产品为代表的农业经济增长极,吸收返乡农民工,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促进农业产业平稳增长。

(二)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积极性

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部署,资源是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源除了自然资源外还包括资金、技术、信息、人力等社会资源。优化财政投入,增强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山区县市的支持力度,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福安、福鼎高速发展的第二产业需要继续保持和鼓励,加大政策扶持,进一步简政放权,激活企业活力,打造第二产业结构升级版。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利用宁德市独特的自然资源,引导鼓励农业技术、民间资本、信息等向农业领域转移,从而增强农业强县发展的积极性,早日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农业产业高速健康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充分调动各县市的内在发展潜力,制定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当地、返乡人员把握时代契机,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予以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支持。适当提高地方最低工资标准,促进消费,以消费带发展。完善信息基础建设,融入“互联网+”的新浪潮,建立现代化信息传输网络,实现“数字宁德”网络管理目标[7]。让公众充分感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发挥主观能动性建设区域经济。

(三)发展县域特色产业

依靠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采取适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国家的一村一品策略的建设,深入挖掘本地区特色文化、农业、工业的发展。从目前来看,除福安、福鼎、蕉城区形成了一定地强有力的特色产业,其余县市缺乏必要而有力的主导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部分县市仍然依靠传统农业在带动,效益低,产业链短、结构单一等情况,极不利于现代化的进程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县市应当在市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域特有的资源,充分发挥其潜力,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古田、屏南、周宁、寿宁的成规模生产的食用菌和畜牧等产业,带动山区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沿海和山区都要大力发展名优特农产品和绿色食品[8]。柘荣县应当继续提升海西药城的战略地位,保护环境是基础,加大引资力度,积极宣传,做大做强柘荣县的药城的影响力,带动以药业为依托的种植、观赏、体验、加工等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迟海.中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问题研

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2]刘旗,李旸.河南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

异及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6,(5):51-55.

[3]蓝丁丁,韦素琼,熊小刚.基于泰尔指数

的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2):37-40.

[4]宁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宁德调查

队.2013年宁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统计公报[N].闽东日报,2014-03-18

(B03).

[5]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95-101.

[6]辜胜阻,李华,易善策.推动县域经济发

展的几点新思路[J].经济纵横,2010,(2):

34-38.

[7]赖应辉.宁德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5):116-118.

[8]孙同德,吴燕.福建省宁德市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6,(8):

91-94.

作者简介:吴奶金(1992-),男,福建宁德人,本科,从事农村区域发展研究;钟沛(1993-),男,福建龙岩人,本科,从事农村区域发展研究;陈颖(1994-),女,福建漳州研究,本科,从事农村区域发展研究;林丹丹(1993-),女,福建龙岩人,本科,从事金融学研究。

地区经济分析篇5

关键词:农业发展;经济转型;存在问题

1 社会经济转型理论程序的分析

社会系统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其内部各个系统的有效协调,比如经济系统等,通过对经济结构的转型环节的优化,实现其经济结构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有效协调,来满足其功能定位的需要、空间要素排列的需要。该环节的开展,设计的范围是比较广的,比如其非经济结构之外的社会结构,比如制度建设、政治治理结构及其法律结构等。通过对功能结构学派的深入研究,保障其事物结构变动环节的分析,实现与外部环境的有效协调。

社会规律体现的东西是比较复杂的,比如人的内容模式、规律的特殊作用模式,这不是什么特殊的规律而是一种对社会作用原则的约束制约。这需要我们做好相关环节的分析工作,实现其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分析,通过研究得知,人为控制因素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其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辅助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要针对整个经济大环境展开分析。从纯粹理论环节展开分析,由于其经济发展方向的影响,其转型的过程及其相关变动情况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对其投资型发展战略的优化,促进其收入分配模式的优化。这要针对其资产所有的收入份额水平展开分析。资产所有者的收入份额不断提高而劳动和专业劳动的所有者的收入份额不断下降。在实践中,收入水平或者资本收入的所有者,主要是政府和富裕的人群,而政府和富裕人群的储蓄倾向是高的,消费倾向则相反。收入份额下降的劳动者和专业劳动者的消费倾向是高的,而其储蓄倾向则相反。上述模式是阐述了社会经济运作的具体规律范例,相对于农业经济转型环节来说,其具备自身独特的应用规律。这对我们研究农业转型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

2 针对转型阶段农业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

2.1 在农业经济转型阶段的分析过程中,要展开其理论环节及其实践环节的优化,一般来说,农民利益的实现需要配合其当前的经济背景及其经济运作条件,从而实现其农业领域相关问题的优化,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逻辑命题。在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过程中,无论是传统的农业模式还是现代农业模式,都是实现了其发展理念、利益模式等的转变,这和农民的切身利益问题是密切相关的。那么未来的中国所剩下的问题就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问题了,而对农民与农业问题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假命题。因此,在科学、客观和理性地认识农民利益实现之前,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逻辑判断。从历史到现在,短期的凯恩斯式的干预只能是一个短期的效应而非长期的手段,用急于求成的跃进方式来解决中国任何问题的教训在我国历史上并不少见。

在政治领域来说,相对于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问题,受到社会历史变革的影响,其经济地位是比较低下的。由于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农民在其革命过程中的角色是比较重要的。在经济层面上,我们可以得知,其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离不开对其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借鉴,这有利于其农业的稳定发展,从而促进其工业社会的现代化运作模式的健全。其农业的建设发展模式也体现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生产组织安排环节上。就发展的观念而言,基于生产阶段的技术工具的投入,今天的农民已自觉不自觉地由传统的生产者转变为经营者了,这种单纯的生产过程的实际“外包”,如播种、收割等生产环节,要求农民需要更多地关注“供”和“销”这两个经营环节,对农产品的销售和农产品的选择考量着农民的智慧和胆识;就经营管理体制来说,如何将传统农业时期零散的“一队土豆”的生产要素形成一种合力,与社会市场进行有机对接。

2.2 在农业经济的转型研究过程中,要认识到相关的问题,就是城市化经济建设问题和城镇化建设问题,这是目前的经济建设的几种运作模式。一般来说,前者的城市化建设层次面设计的问题是比较多的,比如其空间规模、经济运作形势、内在运作结构的变化,都影响其城市化的稳定建设发展。一般来说,其城镇化的运作环节和工业化的运作形势未必协调,这需要针对现实问题,展开具体分析。现代化层面。农业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农村将越来越以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而具备长久开发和利用的前景,这是农业经济转型的重要前景,国际资本看好中国固然有4亿人口的城镇市场,其更大的目标则是发现了9亿人口的农村市场的潜在价值。国际游资和热钱在农产品这种资源性产品上的某些作为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这其中的价值,这也是当代农业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背景。

3 地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解决

3.1 为了更好的进行地区农业经济转型趋势的分析,我们有必要展开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探究,从而实现农业经济体系的健全,保证现代农业的稳定运行。随着时代的进步,一系列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被提出,这些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方向,都是围绕着农民的生活水平、农业经济水平等展开的,为了更好的进行城乡发展程度的评估,展开地区农业经济转型趋势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深化农村的农业改革,进行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究。

地区经济分析篇6

从目前来看,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同改革开放之初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条件相比要优越的多;其次,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的整体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家不但将为西部开发提供优惠的政策,而且有能力为西部开发提供较大的财力、物力;第三,已经发展起来的东南沿海地区将会在国家的号召和优惠政策指导下,并为了自身和全局的利益在财力、物力、人力方面帮助和支持西部地区的发展;第四,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有利于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合理配置;第五,西部地区在很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如果国家的政策得当,西部的区能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同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云南梁河县温泉疗养旅游综合开发项目

一、实施地区:云南省

二、项目内容:

投资总额:500万

外资比例:100%

三、合作方式:独资、合作开发

四、项目概况:

勐养镇位于梁河县南部,地处梁河、陇川、潞西三县(市)交界处。潞盈路(国家二级公路)、龙江跨境而过,镇政府驻地距县城60公里,距州府芒市68公里,是傣族、景颇族、阿昌族、汉族等民族聚居镇。据统计2005年末,全镇总人口17377人,傣族占46.8%、景颇族占5.3%、阿昌族占4.1%、汉族占43.4%。勐养镇山川秀丽,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灿烂,民族风情独特,被誉为“鱼米之乡”、“葫芦丝之乡”、“歌舞之乡”,2005年浙江大华集团在龙江勐养段投资10多亿元,建设总装机18万千瓦弄另水电站,将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各民族的居住、饮食、服饰、节日等特点多、种类多,如傣族特有的撒撇、火烧猪、韵律优美的葫芦丝、欢乐吉祥的泼水节;景颇族独特的舂菜、精致漂亮的服饰、演绎祖先征服自然盛大的目脑纵歌节;阿昌族优美悦耳的山歌和庆祝丰收的阿露窝节等等,让人留恋忘返。龙江勐养段底养渡口道路畅通,江面宽敞,水流平缓,道路畅通。渡口西岸有3处地热温泉,出水口水温达60℃-80℃,长年不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沐浴后能治疗各种劳伤、风湿、皮肤病,皮肤光滑,心旷神怡。附近具有用于调配水温、饮用的清洁山泉水,竹林密布,场地平整,环境优美,每逢节假日是当地和县内外各族群众集会的场所,在州内的知名度日益扩大,是温泉疗养旅游综合开发、创造财富的理想之地。

五、开发主题: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展示民族文化。

六、开发思路:

发挥温泉、江面、环境、特色民族文化、区位优势,进行温泉疗养住宿、江面旅游、民族歌舞展示、民族饮食品尝。

七、项目建设内容:疗养场所及引水工程建设、航道清理及船只投入、民族歌舞展示场所建设、住宿和购物中心建设,实现疗养、旅游、娱乐、购物一体化。

八、项目投资概算:

项目总投资500万元,其中:场地(可征用和租用)和设施固定投入300万元,流动资金200万元。

九、市场经济效益分析:

以年接待游客3.5万人,人均消费100元,年可完成营业收350万元,实现利润200万元,回报丰厚。

十、项目进展情况:

该项目可享受省州县各级政府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现正在招商过程中,热忱欢迎有识有志之士落户投资。

大峡谷最佳入口处休闲山庄建设项目

一、实施地区自治区

二、项目简介:稚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举世瞩目的世界第一大峡谷,它从米林县派镇起,向东绕过南迦巴瓦峰(7787米)作马蹄形大拐弯后,向南延伸。米林县派镇转运站是进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自然保护区旅游观光的要道,也是遇往墨脱县的必往之地。

三、投资总额:800万

四、合作方式:独资、合资、合作

五、市场经济效益分析:大峡谷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众多的温泉、瀑布,给米林发展生态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它处于中国最美的山峰――南迦巴瓦峰的山脚下,使通往派镇转运站的交通要道,转运站是翻越多雄山,通往墨脱县的咽喉,也是大峡谷的最佳入口处,在大峡谷最佳入口建设休闲山庄是完全必要的,具有旷阔的发展前景,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盈利空间。

该项目投资建成后,通过门票收入、住宿收入、餐饮及服务业收人、旅游相关产业收入等,将可实现税后丰厚的利润,投资回收期预计3年。

六、项目进展情况:项目建设建议书已完成。

七、项目建设的意义:将向世人展示大峡谷的丰姿,吸引众多的中外游客到来林观光旅游,增加米林的知名度,并带动2个乡、1个镇以及墨脱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米林县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增加农牧民群众的收入,维护边防的稳定、社会的长治久安。

八、优惠政策:可享受自治区、林芝地区及米林县相关政策。

临泽县丹霞地貌旅游景区开发项目

一、实施地区:甘肃省

二、项目简介:以丹霞地貌区为主,以祁连山为主要配套资源进行开发,建成融休闲旅游、餐饮娱乐、旅游购物于一体的观光旅游区和旅游商贸区。旅游区有三个功能区组成,即观光区、休闲娱乐区和商务区。观光区主要为丹霞地貌提供最佳美学观光视角,让游客饱览丹霞全貌和神奇。休闲娱乐区和商务区主要提供休闲旅游、商务、各类聚会、民俗活动以及旅游购物空间。

建设条件:丹霞地貌景观神奇。该项目位于张掖市境内,祁连山北麓。该地质群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10公里,以层理交错、岩壁陡峭、气势磅礴、造型奇特、色彩斑斓而称奇,其经典之处主要集中在临泽县梨园口附近,集神奇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于一体,极具旅游开发价值和地质研究价值。“丹霞地貌”是地壳经过漫长的上升运动,岩层节理变化,雨水河流的冲刷逐步形成的。具有雄、险、奇、秀、幽的特色,在我国北方极为罕见。且交通通讯便利,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三、投资总额:5000万元,需引资4500万元。

四、合作方式:独资、合资、合作、其他

五、市场经济效益分析:年营业收入3000万元,和润800万元,税金300万元。

米林县南伊沟景区资源开发项目

一、实施地区:自治区

二、项目简介:南伊沟位于南伊珞巴民族乡境内,沟内有一条南伊河,从南向北流入雅鲁藏布江。南伊沟内景色绮丽,有保护完好的天然原始森林和植被,既有高大的针润叶混交林,又有牧草丰盛的草甸。独资、合资、合作南伊乡境内主要居住着藏、珞巴、门巴等民族。秀丽的自然风光,以及藏、珞巴、门巴等民族独特的风情民俗,将吸引众多的中外游客到此地观光旅游,是米林县发展旅游业的绝佳之地。

三、投资总额:5000万元

地区经济分析篇7

关键词: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5-0028-04

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下简称临夏州)是甘肃省所辖的两个民族自治州之一,也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全州总面积8 169km2,共辖一市五县及两个自治县:临夏市、临夏县、永靖县、康乐县、和政县、广河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全州总人口180多万,生活着22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达102.7万人,占州总人口的56%。从地理环境看,临夏州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丘陵沟壑区,境内耕地面积稀缺,农民人均耕地只有1.1亩,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且地域差异大,干旱山区、高寒阴湿区和川塬区各占1/3。长期以来,全州各主要经济指标均排在甘肃省14个地州市的后列。据统计,临夏州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62.51亿元,占甘肃省GDP的2.7%;实现工业增加值13.91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6%;大口径财政收入4.8亿元,占全省的1.6%。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两项指标则长期位列全省倒数第一。从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的排名来看,近年来临夏州各主要经济指标基本都位列于第20名之后。

作为寻求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突破口,甘肃省政府和临夏州政府试图通过改制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制定并实施了“打民族牌,走民营路,谋富民策”工业强州战略,至2002年全州全面完成改制,民营经济成为全州经济主体。甘肃省政府还将临夏州作为全省民营经济示范区来重点发展,先后颁布《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非公有制保护条例》、《临夏州建设全省民营经济示范区若干优惠政策》。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以及人多地少的强制性矫正、本地区传统的商贸意识和人类流动偏好,为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但问题并未全部解决。

1.临夏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困境

1.1 资本投入短缺,抑制规模和效益提升

资本投入短缺是制约该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近年来,临夏州民营经济的固定投资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一直比较低(见表1)。

2006年该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8 016万元,占全省102 487亿元的2.5%,其中,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174 103万元,集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2 780万元,股份合作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1 822万元,三者相加占该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9.27%,而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仅占总额的30.73%。这与临夏州民营经济对全州生产总值68%的贡献率极不相称。另一方面,临夏州民营经济面临贷款难、融资难、担保难等突出问题。从融资渠道来看,无法满足抵押要求是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最为常见的原因,加之评估费用较高,物权抵押手续多,担保机构不健全,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另外,由于国家金融体制商业化改革,临夏州作为信贷的高风险区,省级银行上收了当地金融机构的大额信贷经营权力。投融资渠道短缺使本地区民营经济只能依赖自身缓慢的资本积累维持简单再生产,规模效益难以实现。还由于效益低,生产要素疏离或流出,特别是资本流出现象十分突出,本地民族经济的发展步履维艰。

1.2 居民收入较低,消费拉动不力

发达地区民营经济的扩张是在市场供给相对不足,竞争程度相对缓和的环境下完成的。民族地区的经济由于起步较晚,其发展壮大必然处于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国内市场相对过剩的环境中。先天的成长缺陷,使民营经济的市场扩张能力基本上取决于本地区的消费能力。而长期以来临夏州区域内消费需求并不景气,由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弱。临夏州人均收入与全国、甘肃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见下图)。

西部大开发以来,临夏州人均收入水平绝对数虽然逐年有所提高,但是与全国和甘肃相比较,差距却在逐渐拉大。2006年,临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1 479元,是甘肃省的69.3%,是全国的4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 385元,是甘肃省的60.3%,是全国的45.8%。目前,全州各类市场已达135个,基本上1.5万人拥有1处市场,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生产总值的28.4%,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827元,人均消费仅为全省的1/3。说明市场交易活跃,但消费能力不足,拉动经济发展的力量不够。

1.3 企业规模小、经济效益差临夏州大多数企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单一、产品类同,致使因小而散,因小而乱。如在皮革、毛纺、硅铁等行业中,许多企业一哄而上,内部搞压价竞争,对外形不成竞争优势,致使企业停产、倒闭。2006年全州各类所有制企业亏损面达29.82%,其中民营经济的亏损面远大于这一比例。这一问题还可以从全州财政收入结构中得到证实,2006年民营企业上缴税金占全州财政收入的17.01%,户均上缴税金不足4 000元(见表2)。民族地区吃财政导致税收减免有限,以及地费、租费的一次性支付,大大挤压了利润增长的空间,民营经济表面繁荣,有商无市的现象十分突出。还应指出的是,本州民营经济与本地资源优势、特别是与第一产业的关联度不强,资源优势并未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从110个涉足第一产业(农、林、牧、渔)的民营企业来看,其产值只占民营企业总产值的0.8%,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0.03%,其利润占总利润额的0.9%。这对以农业为主体的临夏州而言,无疑是极大的缺陷。

1.4 科技含量低,产业结构落后

从产业结构看,在全州22 097个民营企业中,从事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与社会服务等行业的户数共计13 341个,占总数的77.1%。而工业企业只有4 188个,占总数的19%。从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一些技术简单、投资不大、易于模仿、便于进入市场的行业,如低档服装、鞋帽、食品、日用小商品等,或者就是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加工产品,如洗毛、制革、电石、碳化硅、牛毛绒等。总体而言,现有的企业基本上集中在初级产品的制造、冶炼、加工和建筑等领域,而没有涉足电子、精密仪器、设备制造等高科技领域。从工业总产值与生产总值之比来看,除了永靖县借助刘电、盐电、刘化、盐化等省属大中型企业的优势,工业总产值与生产总值的比为1.5∶1,其他各县(市)的比值均低于0.8∶1,最少的积石山县仅为0.1∶1。可以看出,受历史、自然资源、科技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工业经济发展严重不足。与此相对应的是,信息化建设十分滞后。民族地区各行业信息不畅通,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统一协调的信息服务管理机制,大量的新技术、高科技信息既传不进来,又结合不上,导致难以找到发展的突破口,严重影响了产业升级和产品的升级换代。

1.5 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

临夏州的民营经济既缺乏具有现代化管理素质的经营者,又缺乏高素质的生产者。其中,除了营销人员中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以外,其管理者多是初中或高中文化程度,而企业主基本是清一色的商贩出身,几乎都没有受过正规高等教育,受雇的员工很多也是只能识几个字的文盲、半文盲,其愿望仅限于拿到当月或当年的薪酬,至于当我们问及是否享受“三金”或某些保险时,既无意识也无要求。整个企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仅限于老师傅带小徒弟的方式,一般不会专门送出去进修。民族地区人力资本严重不足,这从基础教育的有关数据就可看出。以临夏州所辖的东乡县和积石山县为例, 2005年积石山县小学在校生35 750人,初中在校生5 336人,锐减30 414人,减少85.1%,高中在校生2 288人,比初中又锐减了3 048人,减少57.1%,全县教职工2 495人,其中专任教师1 492人,只占总数的59.8%。教育滞后使民营经济很难获得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也为未来发展产生了严重制约。

1.6 企业层次低,家族式管理占主导

企业的整体层次较低,即大部分的企业还是传统的企业形式,现代公司制企业数量有限, 92.4%的企业是传统形态的个人独资企业(见表2)。

此外,有些企业尽管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但只有形式,而无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即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离。而且对那些少有的现代公司制企业而言,家族企业的股权高度集中,造成运作上的透明度低,缺乏有效监管的机制。企业产权与亲缘关系相融合,造成企业管理方式落后。企业主的家长作风,任人唯亲的用人机制,既导致经营决策的非科学化、非规范化,仅凭决策者的感性了解和经验来驾驭企业,又导致那些优秀的非家族成员游离于企业的领导核心之外,从而限制了优秀人才的引进和企业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不可否认,就落后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而言,在初创阶段,家族式管理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的。家族式内部的信任关系降低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管理者集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于一身,两者不但没有冲突和矛盾,甚至在一定程度和一段时期内有互补作用。然而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这种管理模式就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了。

2.临夏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2.1 政策援助,政府扶持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落后地区由于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或初始条件的缺失,因而特别需要政府来“替代”市场,发挥“第一推动力”的作用。民族地区作为典型的落后地区既无物质资本的积累,也无人力资本储备;既无对外来先进技术引进、吸收、消化的能力,也缺乏对区域外先进制度的学习和移植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民族地区缺乏形成这些初始条件的市场机制。因此,有力的政策援助和政府扶持是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政策援助应主要考虑以下3个方面:

2.1.1 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要抓住交通设施建设,这是核心。一要有步骤的修建联结省会城市的高速公路,要逐步提高现有国道的等级;二要增加铁路复线,延伸省区境内铁路里程,提高铁路运输能力,临夏州等地区要尽早结束无铁路运输的历史;其次,政府要花大力气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包括邮电通讯、生活住宅、园林绿化、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条件,城市形象的改善无疑增加了其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再次,要注重板块经济区的构建与活力的发挥。板块经济区的功能在于能带动一方经济,活跃一方市场,方便一方生活,政府在开发经济区时要把有限的生产要素合理使用,切忌到处开花,“撒胡椒面”,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2.1.2 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大障碍就在于人力资源的缺乏。因此,西部地区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最迫切的是扭转轻视文化、甚至鄙视知识的错误认识,努力消除知识贫困,积累人力资源,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知识发展差距。

一要以教育为先导,普及教育,为民营经济提供丰富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二要彻底改变旧的人才开发模式,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三要加快通讯、网络设施建设。国家应加大民族地区通讯、网络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帮助其充分利用先进地区的技术和经验,要利用网络来组织、整合产业链,同时以网络为纽带从事虚拟经营,及时把握市场动向,赢得更大商机。

2.1.3 积极有效的财政金融政策

首先,要克服民族地区民营企业的融资瓶颈困难,为其发展输送血液。政府应尽快梳理、规范非正规金融并使之合法化。应扩大民营企业担保的受惠面,为那些有市场潜力的民营企业进行贷款担保,对能明显增加就业、有前途的重点项目给予长期低息贷款。应整顿规范中介机构,帮助民营中小企业解决贷款过程中遇到的房地产抵押多头登记、多次收费和重复评估等实际问题,同时还可考虑以行会、商会、保险、证券、财务公司等为主体筹建服务于不同对象的多元化的信用担保机构,并按市场化原则运作。当然,民族地区的商业银行要确实转变观念,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民营企业自身自强,讲求诚信,努力构建良好的银企关系。其次,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优惠刺激资本流入欠发达地区,可以考虑通过自由贸易区、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2.2 实行正确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临夏州矿产资源贫乏,但农产品资源、民俗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就必须立足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走产业化开发之路,培育支柱产业,发挥比较优势。一要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及加工业。如临夏州的花椒、啤特果、花卉、烤烟等在全国市场很受欢迎,可根据市场需求扩大种植面积,进行重点培育。要紧紧围绕这些优势特色农业,努力延长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多层次加工增值。二要重点开发清真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加大投入力度,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扶持壮大现有清真牛羊肉、乳制品、地毯、皮革等加工企业,开发最终产品,培育民族品牌。三要做大做强特色旅游业。以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为目标,推进旅游产业开发,加快实现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着力打造好黄河三峡、古动物化石、民族风情等旅游商品。为此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引导同类企业加强联合,逐步形成一批专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临夏州制作的回族帽、保安腰刀、哈萨克毯等在国内伊斯兰地区和中东伊斯兰国家已经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特别是要运用临夏州穆斯林群众与中东、中亚国家民间往来的优势,开辟这些地区的伊斯兰市场;要鼓励支持企业进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

本文涉及的数字均根据《二00六年度临夏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提要》、临夏回族自治州《辉煌五十年》编纂委员会.《辉煌五十年 1956~2006》以及调研的有关资料整理所得。

参考文献:

[1]潘进哲.临夏州个私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观察,2005,(8).

[2]郭洲.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资本扩张问题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04,(1).

[3]张深溪.国外开发落后地区的经验极其借鉴[J].经济经纬,2002,(3).

[4]马尚坤.全面落实党代会精神 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临夏州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民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考[N].2007-06-14.

[5]陆德明,王必达.我国西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的困境与对策分析[J].经济地理,2002,(5).

[6]黄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民营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来自四川省甘孜、阿坝、凉山自治州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7,(2)

[作者简介]李海月(1977-),女,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地区经济分析篇8

[摘要]独联体成立20余年来,一直在曲折中发展。与整体一体化举步维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独联体次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从关税同盟、中亚经济共同体、欧亚经济共同体、自由贸易区到统一经济空间,为了寻求该地区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确保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主导地位,俄转变了求全、求大的独联体模式,转向由点及面、循序渐进的一体化形式,谋求建立以关税同盟和统一经济空间为基础欧亚经济联盟。但独联体次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也同样受到独联体地区一体化进程影响因素的制约,组织的发展及深化面临诸多挑战。

 

[关键词]独联体;次地区经济一体化;俄罗斯

[中图分类号]f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6-0029-02

独立国家联合体(снг)成立于1991年12月8日,是一个非常松散的独立国家协调组织。独联体成立20余年来,形式意义大于实际内容,签署文件上千,但真正落实者寥寥,组织发展举步维艰。独联体次地区经济一体化为地区发展重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多层次、多水平、多速度的一体化局面。

 

1独联体次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回顾

独联体次地区经济一体化首先是以关税同盟为突破口的。1995年俄白哈签署关于成立关税同盟的协议。2000年在普京总统的提议下,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成立欧亚经济共同体。2007年10月俄白哈宣布在欧亚经济共同体框架内建立三国关税同盟,签署关于建立统一海关空间的协议。2009年关税同盟正式成立,2010年,关税同盟开始运转,标志着以俄罗斯为主导的苏联地区重新一体化的进程出现关键性的转折。2010年7月关税同盟海关法典在俄、哈、白三国正式陆续生效。2011年7月,在三国间建立统一海关空间,完全取消海关关境。2011年11月,俄、白、哈三国领导人签署欧亚经济一体化宣言,指出2012年1月1日启动以世贸组织规则为基础的统一经济空间,并最终在2015年建立欧亚经济联盟。2011年10月吉尔吉斯斯坦加入关税同盟,2012年1月1日取消成员国间所有贸易、资本和劳动力流动的壁垒,统一经济空间在俄、白、哈开始启动。自2012年2月1日起,由欧亚经济委员会取代关税同盟委员会成为关税同盟和欧亚经济空间的管理机构。

 

从上述时间表可以看出,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由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次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并被媒体认为是独联体地区最为顺利的一体化计划。首先,该计划采取灵活务实的一体化模式,以建立统一海关空间为突破口,逐步发展到其他经济、人文、政治、军事领域。从关税同盟到欧亚经济联盟,就连普京提出的带有浓烈政治色彩的欧亚联盟也是着重在经济上做文章,让独联体国家从政治高层、商业人事到普通老百姓都能切切实实体会到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其次,放弃了求全的一体化模式,先同与俄关系最为密切、经济发展程度最为接近的白联合,深化发展经济一体化,待取得一定成果之后再视情况发展其他独联体国家。正是摆脱了过去独联体僵化空洞的发展模式,关税同盟等次地区经济一体化才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但即便是进展最为顺利的独联体次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也同样受到独联体地区一体化进程影响因素的制约,组织的发展及深化面临诸多挑战。

2影响独联体框架内次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1)独联体框架内次地区经济一体化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从独联体内部来看,一方面,由于独联体地区对俄罗斯的重要地缘政治意义,俄罗斯高层顺应民心加快一体化进程。俄罗斯大部分居民支持独联体一体化达到新的水平。全俄社会舆论调查中心2011年11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8%的人积极看待在后苏联空间成立联合体的问题。更有调查显示,目前有56%的居民赞成保留苏联,只有22%反对。[1]另一方面,独联体其他国家担心与俄罗斯的一体化终将使其丧失主权。与欧盟内英、法、德、意四大经济体起主要作用不同,俄罗斯在独联体可谓独占鳌头,是该地区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国家,其国内生产总值占后苏联空间的3/4,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占世界首位。俄罗斯的强大让周边相对弱小的近邻国家产生了“不安全感”。俄罗斯力邀基辅加入关税同盟,许诺将以俄国内能源价格供应乌克兰,面对如此大的诱惑,乌克兰仍坚持以“3+1”的模式与关税同盟合作。此前亚努科维奇曾表示基辅是否加入关税同盟取决于俄罗斯入世后该组织的工作成果及是否符合乌克兰的利益。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充分证明了乌克兰目前并不愿意加入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次地区一体化组织。2011年12月,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维奇表示乌将不会加入关税同盟和其他国际组织,因为不排除他们超出经济范畴而成为具有政治色彩组织的可能性。[2]哈萨克斯坦国内对成立欧亚经济联盟同样存在反对声音,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就坦言,批评者认为成立该超国家组织将使哈丧失部分主权。

 

从独联体外部环境来看,后苏联空间是当代世界地缘政治中心之一,各世界大国和及其区域组织都力求增加对这一地区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影响。欧盟、美国、中国以及独联体南部的伊朗、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等穆斯林国家都纷纷加强了与独联体各国多领域的合作。欧盟十分重视发展与独联体国家特别是欧洲部分邻国的关系,倡导启动了文中提及的“东部伙伴关系”计划。“9·11”之后,美国以阿富汗战争为契机加强了在中亚的军事存在,在颜色革命、能源投资等影响独联体国家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美国人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另外,谋求穆斯林世界领导地位的伊朗、实力日益增强的北约成员国土耳其、财力雄厚的沙特阿拉伯等穆斯林国家也同中亚国家展开了一系列能源等领域的经济、文化合作,均想成为该地区发挥主导作用的政治力量之一。各方势力在后苏联空间的角逐及独联体国家外交多元化增加了独联体地区一体化的不确定性。2011年10月摩尔多瓦最大议会政党表示赞同摩加入关税同盟。随后欧盟立即表态称一旦摩尔多瓦加入关税同盟,将取消所有对摩贸易优惠制度。相信摩政府在权衡之后会打消加入这一次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念头。

(2)独联体内部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制约着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经济一体化程度主要取决于俄罗斯的经济实力。 俄罗斯201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5900美元,分别约是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7.2和7.3倍[3]。由于独联体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大多数国家面临经济转型的巨大压力,对于完全开放市场、取消关税和配额限制仍需一个过渡期。俄罗斯在普京执政以来,一直奉行“国家利益至上”的务实外交,外交为经济发展服务。因此,是否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是俄推动独联体一体化关键因素。近年来俄大幅提高对乌克兰、白俄等国的天然气供应价格,俄白双方经贸纠纷不断,甚至多次出现冲突与对抗。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制约独联体框架内的经济一体化发展。

 

(3)鉴于独联体地区对俄罗斯的重大地缘政治意义,俄不惜运用

经济杠杆拉拢独联体国家,推动该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包括以优惠价格和优惠付款方式提供能源供应,为独联体其他国家的产品进入俄罗斯市场提供便利等。这当然加大了俄罗斯的经济负担。因此不难看出,俄罗斯能否在该地区起到真正的领导作用关键看自身经济是否能够率先复兴,足够吸引其他独联体国家,在现代化建设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4)全球性经济危机及其后果和成员国经济实力的日渐恢复是当前影响独联体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因素。经济因素是区域一体化的内在动力,也是一体化深入发展的重要基础。经济因素是独联体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双刃剑,一方面由于独联体内部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制约着一体化深入发展,另一方面又使区域合作组织的成员国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2009年全球性的经济金融危机使独联体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整体下降7%[4]。2009年全球性的经济金融危机使独联体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整体下降7%[4],独联体内部的外贸总额由2008年的2.46亿美元减少到2009年的1.58亿美元,下降了35.8%。[5]俄罗斯第一副总理、独联体经济理事会主席伊戈尔·舒瓦洛夫表示,在独联体未能实现的潜力(经济潜力只发挥了20%)和新的一体化进程中蕴涵着尽快克服经济危机的机会。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关税同盟成员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三国之间的贸易额2010年同比增长了21%,达到884亿美元。2011年将超过1100亿美元。白俄罗斯的油气消费主要依靠从俄进口,如果白不加入关税同盟,那么白将按国际市场价格从俄进口油气,那将严重冲击白工业经济发展。此外,白97%的食品出口到俄罗斯,如果白被拒在关税同盟之外,白经济将受损严重。

 

3结论

尽管独联体的一体化还面临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直不被外界所看好,但是近期独联体次地区的一体化,尤其是2012年1月1日统一经济空间在俄白哈正式启动后,确实突飞猛进,这标志着俄罗斯在欧亚地区的政治经济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大。而任何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对于区域外国家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独联体作为中国周边的重要地区之一,其经济、军事一体化进展与挫折都会对中国的经济和安全稳定产生一定影响。中国应全面分析独联体次地区一体化进程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做好应对措施,继续深化与独联体国家及其地区组织的各个领域的合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根纳季·博尔久戈夫.独联体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和存在的问题[eb/ol].俄新网.http://rusnews.cn/xinwentoushi/20111221/ 43263480.html.

 

[2]俄新社网站(2012-3-21)[eb/ol]http://pda.ria.ru/world/20120321/602157382.html.

[3]2010年世界国家统计数据[2012-5-20][db/ol]http://iformatsiya.ru/tabl/567-vvp-na-dushu-naseleniya-2010.html.

 

[4]александр быков,россия и снг в посткризисном мире,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жизнь[j/ol].俄罗斯社科与人文科学电子期刊网,2011(4).

地区经济分析篇9

【关键词】电网;调度;经济运行

0.前言

电网经济调度是以电网安全运行调度为基础,以降低电网线损为目标的调度方式。电网经济调度是属于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型领域,是按电网经济运行的科学理论,实施全面电网经济运行的调度方式。

在当前,火力、风力、核能、水利发电的基础上,国家的电力输送无法进一步提高的背景下,灵活调度电网经济运行,是解决电力资源不足的有效措施, 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两个重要的因素,一个是负荷预测,另一个是网损控制。还有电压质量的优劣,对电网和电力安全经济运行有着重要影响, 电网运行中电压的高低对电网的损耗影响很大。调度部门在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的情况下,进行经济调度、多供少损、降损节能、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工作十分重要。

1.电网经济调度的基本性质

1.1 科学性

该技术是经过严谨的理论分析,精确的动态计算式的判定和实例验证而得出的,它用科学理论纠正了误把浪费当节约的陈旧观念和习惯做法。

1.2 系统性

该技术是立足于整体最佳的节电方法,以达到既考虑到有功电量节约又考虑到无功电量节约的综合最佳运行状态;既考虑到用电单位的节电,又考虑到供电网线损降低的系统最优化;当有多台变压器以及线路供电时,不应仅考虑单台单线最佳,而是立足于总体最优的系统性。

1.3实用性

该技术涉及的内容都来源于生产工况存在的实际问题,然后用科学的理论和定量的计算来回答这些问题,因此它符合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过程。

1.4 效益性

该技术主要是利用现有设备条件,用科学理论手段进行择优汰劣,从而达到节电的目的。属于国内外效益性很强的高新节电技术。

2.电网经济调度降损的主要技术措施

2.1 做好负荷预测,做到供需平衡

在电网经济运行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应当及时了解当地企业、工厂等等用户的生产经营情况,为什么负荷预测会成为灵活调度的重点之一,电力系统调度部门都有专门的负荷预测专职,对每一天的地区负荷进行预测,向各发电厂下发发电曲线,由此来控制电力的发供平衡。系统负荷预测的主要内容有:计划期内电量、电力、负荷曲线等。年负荷预测曲线是电网内机组检修安排和燃料订货的依据;日负荷预测曲线是确定机组起停水火电协调,电网调峰,联络线交换功率的重要依据,典型的负荷曲线则是发展计划中安排调峰电源建设和水电厂装机容量选择计算的重要依据。同时,结合电网实际采用合理的模式,提高负荷预测的精度,减少电网经济的成本。在负荷预测中,负荷预测的精度会影响经济调度的效益,所以负荷预测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结合电网实际采用合理的模式,提高预测精度。基本方法有:用电单耗法、电力弹性系数法、无功功率法、重要用户调查法、数据结算法、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法。

2.2根据电网实际潮流变化及时调整运行方式

做好电网的经济调度,根据电网的实际潮流变化,及时合理地调整运行方式,做好无功平衡,改善电压质量,组织定期的负荷实测和理论计算,使电网线损与运行方式密切结合,实现电网运行的最大经济效益。尤其在农网运行中,应合理调度电力负荷,强化用电负荷管理,从而达到配电网络的降损节能。

2.3 加强小水电调度,提高经济效益

如何经济、合理调度小水电——调度原则是最大限度挖掘潜力使小水电供电区内自用,多余上网,充分发挥每吨水的最大效益,采取调度手段和技术手段相结合。坚持每周一次经济调度会,通报情况,让相关人员及时了解网络负荷大小、各站的库容、水位。要求调度人员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牢固树立经济调度意识。与气象部门联系,请他们专门为小水电发电提供近、中期天气预报,以便掌握水情。要求并网的200kW以上的水电站发电采用网络或传真方式提前一天申报,并且每月考核兑现。100kW以上小水电站实行有功电能峰谷计量,并按物价部门核定的峰、谷电价执行,这样用经济和技术手段,督促各站按电网需求发电,同时自身也获得了效益。

2.4降低网损,提高电网经济性

2.4.1 在灵活调度电网经济运行中,网路的损耗是当前电路成本流失最严重的问题。所以,要有效的进行电网经济调度,就必须有效降低网路的损耗,经过数年的研究,技术人员已经研发出有效降低的网损的措施,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建设性措施,一类是运行措施。建设性措施就是增加建设投资,增建线路回路,更换大截面,增装必要无功补偿,规划和改造电网结构,升高电网额定电压,简化电压等级,增加传输容量。运行措施是指在已运行的电网中,合理调整运行方式以降低网络的功率损耗和能量损耗。

2.4.2 合理制定电网的运行方式。

合理调整电网年度、季度运行方式,把各种变电设备和线路有机地组合起来充分挖掘设备的潜力,减少网络损耗,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2.5引入地区电网电压调节自动化(AVC)

电压质量的优劣,对电网和电力安全经济运行有着重要影响,电网运行中电压的高低对电网的损耗影响很大。因此,灵活调度,及时提高功率因数,减少线路输送的无功功率,对降低电网损耗非常重要。电网的运行电压对电网元件的空载损耗、负载损耗和电晕损耗均有影响, 当负荷不变时, 电压提高, 与电压成反比的负载损耗将减少。在额定电压附近, 当变压器的分接头位置不变时, 电压提高, 变压器的空载损耗将增加。在输电网中, 负载损耗约占总损耗的80% 左右, 变压器、电动机的磁感损失量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农业又属于季节性生产,在农忙期间,动力用电高度集中,但若是农闲期间,大部份的变压器则处于轻空载运行,因此合理地调节运行电压,能够取得较好的节电效果。在研究运行电压的同时, 不可避免地就要联系到线路损失。因线损的主要组成部份是导线载流发热,变压器受电激滋等的损失,所以在功率不变的情况下,线损电量是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而与电压的平方成反比。这样我们可以考虑从输送电线路上,适当地提高运行电压,使一次升压与二次降压在变压器分接的开关位置上配合,达到降低电流,节约线损,亦达到运行电压调节的最终目的。运行电压的调节,需要根据线路及用户对象的不同特点,考虑用户节电及线损状况,做到从利于用户的经济安全,保障电网经济的顺利运行出发,合理控制运行电压的调节幅度。

2.6 加强电网经济运行分析工作

调度员是电网安全经济运行的直接指挥者,电网经济运行的各种方案都要通过调度员来完成。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知识应用到电网中,这就要求调度员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使自己成为电网经济运行的行家。

电网经济运行中的各种调节和控制措施,都必须考虑到调节后的电力系统的安全性。要考虑到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安全约束,如必须使设备运行参数在允许范围内,必须使通过线路的功率和电流在安全限额以下,或者是线路两端功率角保持在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范围内等等。加强电网运行的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做到每月对电网运行中设备检修情况、设备运行情况、供电电量、电容器投退、网损等进行综合分析、统计,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制定改进的措施,加强电网经济运行研究工作,使电网长期处于最经济方式下运行。如果发生电力系统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就必须在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电能质量和安全性之间取得协调,以求得在满足安全运行条件下的最大经济性和最好的电能质量。

3.总结

电网的经济调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地方电网也不例外,需要相关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对人民生活用电息息相关,更是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调度部门要根据电网结构的变化,实行动态管理,针对变化而不断调整电网运行方式,不断调整电网的运行方式,使电网达到最优的经济运行,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本文运用调度自动化系统对实现电网经济调度进行了探讨,在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情况下,对电网的经济稳定运行和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科]

【参考文献】

[1]王柳.电网降损方法与管理技术[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地区经济分析篇10

论文关键词:南疆三地州,喀什,作用分析

一、南疆三地州基本概况

南疆三地州是指坐落于新疆南天山西南端的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总人口规模为619.97万人,占新疆总人口规模的30%左右。由三个县级城市组成。其中和田地区面积最大,为24.78万平方公里,但人类适合于居住的绿洲面积小。绿洲土地和水利资源人口实际承载力小。具体而言:

(一)喀什地区概况

喀什地区位于祖国西部边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古为疏勒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两千余年。喀什地区东临塔克拉玛干沙漠,南依喀喇昆仑山,西靠帕米尔高原,北接西天山。喀什地区下辖1市11县,居住着维吾尔、汉、回、塔吉克、柯尔克孜等34个民族,377.53万各族人民,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喀什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奋斗,喀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整体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二)和田地区概况

和田地区东西长约67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国土面积24.78万平方公里,占全疆的15%;绿洲面积97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274万亩,占绿洲面积的17.95%,人均耕地1.62亩。和田地区是以农业为主体经济,其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发展了六大特色产业。这六大特色产业是:以石榴基地开发为主的石榴酒业;以和田羊毛为原料的地毯业;以草药种植基地建设为主的维吾尔药业;以大面积人工种植红柳为基础的管花大芸开发;以和田大叶紫花苜蓿基地建设为主的颗粒粕饲料业;以和田佛文化及长寿人探秘为特色的观光旅游业。

(三)克州概况

克孜勒苏自治州位于中国最西部,是一个半农半牧地区,全州国土面积7.2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1.47万人,农牧民人口33.9万人,占总人口的65.86%。耕地面积71.28万百,人均耕地0.9亩。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自然环境差,农牧民居住分散,农村产业结构层次低,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牧民收入较低,所辖三县一市均属部级贫困县市。地区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

其中喀什地区作为南疆唯一设有海关和口岸管理委员会的地区,拥有五个口岸面向中亚,西亚和南亚地区,对外贸易量比较大。喀什地区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接壤,与吉尔吉斯斯坦、印度为邻,边境线长888公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商埠重地,是我国西部对外开放的前沿。2008年,喀什地区对外贸易达到16.6亿美元,占到整个三地州对外贸易的85%的份额,表现出了极强的区位优势,其他两个地州是无法比拟的。

二、南疆三地州经济发展现状与喀什地区的发展优势

(一)南疆三地州总体经济状况

本文分析南疆三地州经济总体情况,把1999年作为基期来研究。这样研究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1999年以前,上述三个地区的经济总量合起来不到三位数字,不具有典型的可比性,都处于没有太多差别的状态。二是南疆地区经济阔步发展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夕开始的。因此之前的数据比较不会提供太多有用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我们分别收集了上述三个地区的GDP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表一:三个地区GDP变动趋势单位:亿元

年份

喀什地区GDP

和田地区GDP

克州GDP

三地州GDP

1999

65.05

24.75

7.58

97.38

2000

75.43

27.12

7.96

110.51

2001

87.13

29.47

9.76

126.36

2002

92.41

33.69

11.03

136.53

2003

105.1

37

12.52

154.62

2004

119.56

42.98

14.33

176.87

2005

136

48.78

17.47

202.25

2006

164

55.34

19.71

239.05

2007

216.5

63.7

23.7

303.9

2008

277.6

74.5

27.6

379.7

2009

284.24

8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