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信息化建设十篇

时间:2023-10-08 17:42:30

课程信息化建设

课程信息化建设篇1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I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2-0026-04

信息化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 [1]。通过信息化可以极大的提高生产力,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并对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模式产生极大的改变。当前,我国正以教育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务院提出了“切实推进职业教育广泛、深入和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等理念。作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园林规划设计,具有很强实践性和极广涉及面,是专业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领域[2]。该课程教学侧重与实践紧密结合,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实践设计训练提升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零距离接轨。通过将本课程教学和实践与信息化技术深度整合,力图在此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提升课程教学和实践的效率和效果。

一、课程信息化建设目的和原则

课程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升教学效果和效率”,即在课程中通过引入信息化理念、手段和方法,在与传统教学相同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课程内容并获得更高的学习质量,使教学效果和效率得以提升,实现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实践形式的优化。通过实际教学中的不断摸索,根据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和反馈,逐步明晰了课程信息化建设的原则。

1.学习的全过程覆盖

课程信息化在内容方面不仅仅是针对数个知识点的信息化,而应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将信息化全面嵌入课堂教学、学生自学、项目实践等整个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起到服务和支撑全过程学习的作用。

2.高度共享、易于使用

课程信息化成果应易于教师和学生获取和使用。即使信息化采用的技术相对复杂,但针对最终使用者的教师和学生其交互性仍应尽量简洁和易于接受。即最大限度降低信息化资源的学习成本,让使用者能将精力更多的集中于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上。

3.内容的持续更新

每个学科领域都是在不断进步发展的,课程教学应紧跟其学科和行业发展前沿,而相应的信息化内容也应同步进行。形象的比喻“信息化建设并非‘一锤子买卖’”,而应根据课程教学的调整持续的扩展和优化。

4.根据课程特点充分利用各类信息化技术

信息化技术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其包括的具体技术类别十分庞杂,信息化建设中应根据课程具体内容特点选用相对最佳的技术,使信息化建设效果达到最优。此外,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相关学科间的交叉合作在其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5.提升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信息化水平

在课程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自身专业相关的信息技术水平,将信息技术应用融入其学习、项目实践和未来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信息化框架与特色

通过建立“园林景观设计信息化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实现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信息化()(见图1)。平台立足学生学习园林景观设计从入门到能独立完成中小型园林设计的渐进学习要求,提供涵盖课内外学习、实训、项目实践以及对外交流的全学习过程支持(见图2)。

平台以“园林设计信息化学习模块”为核心、以“园林专业数字化资源共享模块”和“网络在线交流模块”为支撑,形成校内外互通的数字化教学板块。在此基础上构建满足专业实践和创新创业训练需求并与行业和市场实时接轨的“园林规划设计实践模块”。最终通过“对外宣传展示模块”进一步扩大本平台影响力、将学生和教师的视野延伸到行业最前沿。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信息化建设主要突出以下3方面特色:

1.内容层次递进、紧贴学生需求:课程各信息化模块紧贴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乃至工作后各个阶段学习的切实需求(见表1)。从最初入学时提供最基础的自学支持到有一定专业能力后的实践提升,完整的覆盖园林景观设计职业化教育全过程。

2.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或老师面对面的讲授,引入微课、反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和形式,使学生只要有网的电脑或智能手机即可访问课程所有内容。特别是虚拟现实教学软件和技术更可使教学摆脱园林建筑工程类实训由于投入过大而无法开展或练习类设计方案无法落地的尴尬,使学生有机会在虚拟空间进行验证或实践。

3.跨单机、网络的系统化教学平台:课程信息化建设不局限于单机或网络范畴(见表2),而是根据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和各开发平台的技术特点,综合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以系统的微创新来构建服务园林景观设计全过程学习和实际工作的支持体系。

三、信息化内容建设和应用

根据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信息化体系中各模块的功能和需求,自2010年至今开发或建立了5个模块共13个子项目,具体如下:

1.园林设计信息化学习模块

(1)园林规划设计网络课程:不仅包括“园林规划设计”也涵盖“园林设计初步”、“园林景观设计创意实践”等课程教学核心内容,包含11个栏目:教学文件、课程内容、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学生设计作品、毕业生作品集、方案集锦、视频库、学习参考、素材下载和学习活动等(见图3)。学生可根据课程进度从网站中同步获取课程相关所有信息,方便其课下查阅和自学。

(2)园林植物数据库:根据学生在园林植物造景等相关领域学习需要,开发网络版的常用园林植物数据库[3](见图4),包含三百余种常见园林植物各类信息,可根据纲、科、属进行层级浏览或根据特定信息进行检索,学生随时随地可查询使用。

(3)园林景观虚拟现实教学软件:为学生提供基于unity3d平_的园林景观虚拟现实开发路径,并提供园林景观项目交互展示、园林景观要素施工虚拟现实展示、园林建筑虚拟化施工展示等多个园林景观虚拟现实教学软件,包括铺装、砌筑、园建和水景等6类25个典型园林要素建设场景、综合性园林建设以及园林古建建设的虚拟展示[4][5]。学生也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自己设计作品转换为交互漫游的场景,使设计方案得以全面优化并更具可行性。通过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和教学软件,不仅实现学生为主体的信息双向流动的教学和表现模式,也弥补了教学条件和场地的不足。

2.数字化资源共享模块

(1)资源共享服务:为课程教学、设计项目实践、学生自学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由专兼职教师、校企合作企业共同汇集课程相关各类资源,目前总资源量近2TB(见图5),包括电子图书、设计素材、园林设计方案、教学视频、园林景观施工图、常用设计软件和教程以及大量专业课程相关资料和设计实践项目文件等。服务7*24小时在线,学生在校内外均可随时访问各类资源。资源共享服务月均下载流量约2500G,月均访问量约2000人次,该服务已经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重要支撑。此外,为了使资源可持续扩充,面向毕业生开放资源上传权限,专业历届毕业生不仅可与在校生一样使用资源,更可将自己的高质量资源上传分享,进而形成资源的良性扩展,目前月均上传约20G。

(2)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和云共享:在学校统一规划的教学资源平台和百度云等平台上,共享课程核心教学资源和资料,并与资源共享服务实时同步,使资源使用覆盖面更广,方便毕业生及合作企业在校外网络使用。

3.网络在线交流模块

为了提高学生设计项目实践沟通的效率和质量,建立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组QQ群和微信讨论组。利用网络交流平台不仅可以扩展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渠道,方便教师实时跟踪设计项目进度和质量,更能加强在校学生与本专业已毕业师兄师姐联系,为学生学习、就业提供实时、开放的交流机会。

4.园林规划设计实践模块

为提升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并将实践教学与行业发展前沿紧密衔接,建立“猪八戒威客网店”、“淘宝网店”和“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室网站”。学生利用这些网络平台承揽真实园林设计项目,通过项目的承接、设计和沟通交流实践真实工作氛围,帮助学生尽早完成从学生到设计师的角色转换、促使学生设计制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工作效率并为开展校企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5.对外宣传展示模块

建设课程微信公众号(gqyuanlin)将学生优秀作业、设计项目作品等分享其中,扩大专业和学生设计工作室的知名度,提升专业和课程在行业内的存在感。此外,建立学生工作室QQ号(),统一对外宣传形象,提升学生业务交流、项目承揽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建设成效与总结

通过以上信息化建设,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全面实现了信息化,教学效果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课程实践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三年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项目团队完成各类园林景观设计项目数十项,自本专业走出去的毕业生深受行业企业欢迎。学生参加园林景观设计相关职业技能竞赛、大学生挑战杯等获国家和省级奖项7个,本课程也获得省级教育软件评审一等奖和信息化教学大赛二等奖。在教学改革、信息化建设等多方面的共同推动及专业教师不懈努力下,我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成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省级高水平建设专业,专业教学团队成为省级高职教育教学团队。

课程信息化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显著的作用,但构建在课程信息化基础上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化和提升才是根本。即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建立企业模式的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室形式的设计团队,进行大量真实项目训练,丰富学生工作经验、强化学生专业技能,使其综合素质与未来工作岗位需求零距离接轨。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全面融入信息化理念,从而使人才培养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 信息化[DB/OL]. http:///link?url=P23aszFxJEMhZfsGfQwqL0oNvhYGjZsCtIFCtXvrolvwc76_MTG_UhAvtfq40fN46_bKa461IeI8cClGT 1g3ccx- Polvr -HFV64aRELYM9apUL2qUjocPWQMChuaZLlf, 2015.7.

[2] 莎仁图雅.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有效教学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9.

[3]徐洁. 园林植物形态分析与景观应用的研究[D]. 河南农业大学 2013.

课程信息化建设篇2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建筑绘画 课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情况

《建筑绘画》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培养手绘设计与表现的必备技能,对本专业的典型职业岗位中的核心能力有直接的支撑作用。

该课程的前修基础课是《建筑素描》、《色彩》、《平面与立体构成》,为后续技能加强课《建筑装饰设计》、《建筑装饰构造》、《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奠定良好基础。在本专业课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授课对象为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

本文以学习情境三(12学时)家居空间快速表现中的任务一(4学时)掌握客厅效果图的绘制方法为例进行解析。通过该任务的学习要完成掌握手绘表现方法与风格、装饰材料及应用、客厅手绘效果图的基本方法和基础理论知识,熟悉马克笔、彩铅的使用技巧等知识目标;达到熟练运用透视知识、手绘表现技法和马克笔等工具,进行客厅效果图的设计与绘制的能力目标;并达到通过绘制,培养严谨认真的工作学习态度,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作品的展示或汇报,提高学生自我展示能力等素质目标。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程结合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实际要求,以设计师岗位能力为目标、以建筑装饰设计公司实际工程为建筑绘画课题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或仿真的教学情境为教学手段实施项目式教学,立足企业和市场,以实际的项目转化为学习的任务、实施项目任务驱动教学任务。以职业行动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形成体型思维与形象为训练重点的过程性、立体型、动态性教学理念。

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在该学习任务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前准备、课程学做、课后提高三个层层递进的环节,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多维度学习,主要采用视频捕捉、投影演示、PPT仿真动画、手绘100、绘世界网、手绘人等专业网站、微信群、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电子课件、教学视频等信息化资源,配合多种教学方法,如示范图分解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讲练结合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使整个课程教学强调起承转合的搭配,亮点不断,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引领,解决学生能与会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活动组织

教学活动组织分为三大教学过程模块。

(一)课前准备

(1)任务下达:教师通过微信群进行任务下达,并通知学生在精品网络互动学习平台观看相关视频中画的室内客厅手绘效果图采用什么方式的透视?运用什么工具来完成?每种工具的特性是什么?

(2)知识准备: 学生课在精品网络互动学习平台查阅相关资料,观看PPT仿真动画视频进行知识准备。

(二)课上学做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0分钟)。学习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更好的把握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视频、网络图片激趣引题进行项目导入,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究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20分钟)。教师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参考教学视频、网络图片让学生在这一环节里接受或者自主选择问题,同学之间组成小组自主探究,教师分析企业优秀作品案例,进行交流点拨,实现信息化教学反馈。

(3)仿真演示、视频解析(60分钟)。在授课中,教师创新PPT仿真动画技术,借用虚拟现实来模拟平面变立体后的透视、光影和色彩等关系,以说明设计表现中如何去把握现实环境中的各种规律,从而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表现的规律。

在辅导学生进行设计表现的过程中,任课教师采用视频捕捉投影演示技术,现场对学生的草图进行大屏幕演示修改,亲自动手示范,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到教师详细示范的步骤,从而达到快速理解的效果。

(4)绘制练习、训练小结(60分钟)。要求学生参考网络图片、多媒体课件等信息化资源进行线稿绘制、画面上色、艺术加工练习,把握相关重点、难点,针对共性问题,教师现场视频投影修改讲解。

(5)考核评价、巩固提高。考核方式侧重于过程考核评价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邀请相关专业人士或学者参与评审。考核成绩综合考虑每个项目训练中的几个方面,通过视频展示,进行个人自评、小组汇报和网络测评。同时还要考虑学习进步情况及工作态度。考核的主体包括课程教师、业内专家、项目小组及客户多元评价主体,从而全面、系统的进行考核评价。

(三)课后提高

通过信息化手段,在精品网络学习平台将课堂进行回放,随时课堂再现,实现反复听讲学习,达到课后拓展提升。

四、教学效果反馈

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通过信息化资源优化教学过程,依托网络学习平台,整合数字资源,采用独创的直观有效的仿真模拟、视频捕捉投影演示技术,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修养和设计绘制水平。

参考文献:

[1]柳立言,马建军.课程信息化中的信息化教学设计[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2]徐炜.中职平面设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实施[J].河南教育,2014.

课程信息化建设篇3

[关键词] 会计职业角色;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4. 026

[中图分类号] F232;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4- 0045- 02

高校会计专业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长期以来是会计教育界研究探索的关键问题。会计信息化的过程是在会计行业和组织或企业会计活动中普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和利用会计信息资源,使会计信息资源成为全社会的共享财富,以推动会计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其战略目标是促进会计行业、组织或企业的会计管理活动和会计业务的变革,以推动会计事业的发展。因此会计信息化不仅是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上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管理理念。会计信息化课程应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实务应用需求及学生素质的变化,与时俱进。课程体系应体现实务化、职业化、复合化的特色。从适应学生将来从事会计职业角色的实务工作需求出发,合理定位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职业导向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满足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1 与信息化相关的会计职业角色的分析

在经济领域中会计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来源,经济管理活动所需经济信息的大部分来源于会计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实务中的会计工作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日趋紧密。会计信息化是以为单位提供标准化会计信息为基础的综合会计信息平台,内嵌于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与业务高度集成共享信息,所有数据直接来自于基础业务信息,又将财务计划和控制功能集成到整个供应链上;充分发挥会计的核算、控制、决策支持功能,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和会计学科的发展,使得会计信息化功能不断丰富,它涵盖供、产、销、人、财、物以及决策分析等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功能不断完善。会计人员传统角色负担的工作大部分必须借助于计算机系统完成,在实务中面对会计信息化系统,会计人员通常扮演着使用者、维护者和实施咨询者等职业角色。

1.1 使用者角色的会计信息化应用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使用者,信息化应用直接表现为某种会计信息化软件在业务中的使用,作为使用者,需要掌握一种软件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操作技能,熟悉会计信息化软件功能。除了基本操作外,要想更好地应用会计信息化,还需要理解会计信息化与企业业务活动、企业价值和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学会思考如何应用会计信息化来为企业的长远战略和日常业务活动服务,提升自身的工作价值和企业价值。

1.2 维护者角色的会计信息化应用

会计信息化应用的重要问题是如何保障会计信息化系统能顺畅的运行,要顺利运行,离不开良好的维护,会计信息化的正常使用与软件、硬件配置、系统环境和操作人员正确操作联系密切。虽然维护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专业公司售后服务来解决,但在维护方面有费用高、范围有限、响应不及时等许多问题,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维护者,需要学习计算机系统维护和数据库维护、网络维护相关知识,排除一般性故障,解决日常应用的常见问题。

1.3 实施咨询者角色的会计信息化应用

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化应用,会计信息化实施是一项复杂和严谨的工程,有时需要专业化的实施服务,会计人员作为实施咨询者角色,更多的是从企业用户的角度,当实施会计信息化项目时,为选择合适企业需要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提供选型建议,配合实施服务进行会计信息化在本企业的应用,需熟悉会计信息化系统相关的应用、管理和实施咨询内容,实施咨询的方法。

2 适应会计职业角色需求的会计信息化课程目标

会计信息化课程目标应从上述会计职业角色的实务需求出发,以将学生培养成未来会计信息化系统使用者、维护者和实施咨询者为方向指引。因此,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从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实务应用中所扮演的使用者、维护者、实施咨询者职业角色出发,将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掌握与会计信息化有关的理论知识体系,重点培养学生为履行职业角色实务应用中所需要的实践工作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 适应会计职业角色需求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

适应新时期会计职业角色需求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应体现实务化、职业化、复合化的特色。从前述各职业角色的需求出发,使用者、维护者和实施咨询者职业角色需要学习的内容。会计信息化课程内容的设计应紧紧围绕会计职业角色应用需求,根据会计职业角色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来安排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在会计中应用的背景、相关理论、企业经营过程中会计信息化日常应用、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维护、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实施。

4 适应会计职业角色需求的会计信息化课程教材

会计信息化课程实践性较强,知识的更新快,教材内容需有一定前瞻性,院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在理论研究、教育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专业管理软件公司在实践方面熟悉企业应用需求优势,教材由院校教师和管理软件公司技术人员、有关科研人员共同合作编写,既保证了内容系的统性及适用性,又能体现出实用性、前瞻性和创新性;教学层次应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注重基础,突出实用,增加弹性,重实务,重练习,重能力;向学生提供以学科课程为中心,统合多媒体、多形态、多层次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包括主教材、实训教材、学习指导和试题库等组成,具体由教师辅导、电子教案、案例库、文字教材、网络课程、试题库、实训指导、工具软件、教学支撑环节等部分构成。以学生的学习为本,调动教与学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建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高职会计人才培养[J].财会通讯,2012(18):16-18.

课程信息化建设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36-01

随着经济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迅猛的三大领域。在此背景下,传统的会计模式逐渐被新型的会计管理模式所取代,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日益加快。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边革,对会计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高职院校如何才能培养适应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人才,必须对目前的培养模式、培养标准、尤其是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充分认清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为合格会计人才培养提供科学的知识基础。

1加强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不同的专家对会计信息化的理解和定位不同,但最根本的内容就是在会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原有的会计模式,建立现代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知识相融合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上的变革,它更代表的是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思想。让我们的会计专业学生了解这一思想,掌握知识和能力是作为教师的工作和责任。当前,会计信息化工作与传统的会计工作相比较,具有以下特征:

1.1实时性

传统会计主要是事后核算,会计信息较为滞后,所需信息一般要当月会计业务结束后才能从账上反映出来。在当今网络环境时代,会计数据的采集、处理,信息的、传输和利用都是实时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及时地做出管理决策。

1.2信息化

会计信息系统是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等现代技术构建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是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预测与决策的全面信息化,是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对会计流程和会计模型的重建,它建立的会计信息系统是可以随时存放会计信息的资源库。

1.3智能化

会计信息系统不仅具有核算功能,而且具有控制和管理功能。当然,它离不开与人的相互作用,尤其是预测与辅助决策的功能必须在管理人员参与下才能完成,所以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一个管理的模拟手工方式的“傻瓜型“系统,而是一个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

1.4开放性

网络环境下,网络上的任何一个工作站都享有系统的全部功能,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可实时交换数据,会计信息系统将逐步成为开放的系统。

1.5多元化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日趋成熟和发展,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方法、提供形式等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总之,会计信息化工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各行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趋势,没有熟练的会计信息化的知识和能力,将会阻碍会计工作的进展以及影响会计数据的核算。面对当前形势,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如何培养出既能掌握会计知识和管理知识又能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必须以提高会计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为目标,加强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从而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2当今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影响,高职院校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还不能适应会计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2.1课程设置规范性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虽然设置了相关的会计课程,但对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没有具体标准。如:各课程之间的先后顺序及衔接方面不足、学时分配不合理、使学生在学习与训练时往往抓不住关键,达不到岗位要求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2.2相关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在新形势下,除了要求会计人员要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外,还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网络知识、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理论与实务等相关知识。然而,目前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对此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一般只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会计电算化和管理基础知识等课程,导致学生在知识的综合运用上能力较差。

2.3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会计信息化是在高新技术发展条件下,在会计电算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信息化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及现代通讯等新的信息技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中会计核算职能是如何实现的;了解企业在供、产、销过程中会计数据是如何被收集、加工存储和传输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以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去理解会计,能够适应信息化对企业管理模式、工作流程等带来的变革,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会计工作流程、工作方式和方法。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课程改革意识不强,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导致所学知识与会计领域发展状况相背离。

3加强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建议

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开设既要符合社会会计发展现状又要和学生就业相结合。加强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3.1加强会计信息化课程设置规范性

制定具有高标准的教学培养目标,加强课程设置的规范性,明确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结合社会现状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出发,可以通过聘请有经验的教育专家、企业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参与学校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在专业课程中的能力和素质,进而提高课程设置的质量。

3.2完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

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应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使得学生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同时,增开企业管理理论与实务、会计信息化信息系统的设计、使用和维护技能、信息管理等课程,尤其可以通过开展会计信息化的实训课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会计信息化实训课程中可以通过用友公司推出的ERP沙盘实验教学模式,在扩展了企业的管理范围的基础上,将供应商和企业内部的采购、生产、销售等业务密切联系起来,实现对供需链的所有环节的有效管理。同时,开设ERP沙盘实验教学还可以让学生熟悉企业的业务与财务一体化,将企业供需链与资金链相对接,实现对企业的动态控制和各种资源的集成和优化,进而提升学生对企业的管理水平。通过ERP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如何在企业内部实现信息共享,又如何与外部进行信息交流。使学生对所学理论专业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等。通过完善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认清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对于会计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胜任变化的会计工作。

3.3改变教学策略,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会计信息化课程,不仅要求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还要多锻炼学生的能力。从传统的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看,已经不能适应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的学为导向,要通过设置教学情景,以案例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3.4结合社会人才需要,提高就业竞争力

当今就业压力增加,很多单位在求职岗位上要求具有工作年限的会计人员,对于工作年限的要求中涉及最根本的内容就是要熟悉会计工作业务流程,这对于刚毕业的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就业相对狭窄,但如何在限定条件的基础上打破这一僵局?那就要求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必须结合社会各行业的需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增加学生运用会计信息化技术在不同行业企业实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应适应社会人才需要,完善课程设置,改革教学策略,建立起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符合学生特点的应用型教学体系,缩短高职会计信息化教学与实际工作之间的差距,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掌握全新会计知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兴惟.浅析会计信息化的特征及其发展过程中应当解决的几个基本问题,科学咨询,2008.

[2]张公朴.对我国会计发展的探讨,科技资讯,2007.

[3]丁子轩.论新时期会计人才教育目标,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

[4]张福蕊,宋建梅.浅议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会计教育,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3.

[5]夏勇.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教学方法浅议,新西部,2007,2.

课程信息化建设篇5

关键词 微课;初中语文;三通两平台;教育信息化;MOOC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00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要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转变教学理念与行为,适应课堂教学发展与变革,推动基础教育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积极培养出个别化、自主性与互动式的创新型人才,着力解决好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的公平普惠难以实现的问题。

目前,国家在“三通两平台”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各地教育城域网已基本形成,为应用系统的使用提供了通畅的网络环境。然而,没有资源的硬件无法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作用,即便拥有一些可用的校本资源没有平台实现共享也难以体现其应有的价值。荣县作为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先行先试的试点单位,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与应用模式、校本教育资源建设模式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荣县电教教仪站初中语文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平台建设也将助推区域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1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知识传播和教育模式演变 在文字出现以前,以口授为主,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为辅;文字出现以后,书面语言扩展了知识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有了造纸术和印刷术,大批量书本知识记载和传播形式推动现代教育的普及;广播电视网络出现以后,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式教育在更大范围普及,但质量难以提高;随着互联网的兴起,OCW、在线课程网络,将课程搬到网上,在更大范围传播;云技术、移动互联、大数据、物联网和智慧教育等的蓬勃发展,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中文全称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具有比较完整的课程结构,具有开放性、大规模、组织和社会性等特点)出现,促进教育发生大规模、高质量的变革。教的工具逐渐改变,学的工具逐渐改变,评的工具逐渐改变,带来教育新的应用和深刻变革。

互联网改变教育和学习方式是历史必然 互联网以其惊人的速度在迅速扩大覆盖面,互联网的广域覆盖与易得,云技术助推,为知识跳出校园围墙在无限的空间里有效与经济地存储和传播,创造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将智能互联、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用于教育领域积蓄了巨大的能量。

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新特点 信息时代,知识快速更新、知识获取十分便捷,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获取知识能力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为了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传统的批量生产式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主张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业已成为时代的需求。

2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和共享平台建设现状

为了真实客观地了解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在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项目资助下,项目以四川省荣县为样本点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走访调查发现,目前该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学校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信息化的逐步深入,一方面,学校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关注如何利用信息化来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由于较为落后的地区传统的教育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障碍重重。在功利的教育考核面前,学校和教师无暇顾及教育的改革,甚至漠视教育信息化的革命性影响。

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和师资短缺以及过于集中现象严重存在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由于荣县作为农业县,资金投入不足,无法满足教育教学改革及教育信息化需求。从整体上看,国家从诸多方面保障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然而处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县,极大地制约了地方硬件投入,绝大多数学校不具备集中的、高性能的优良设备和技术能力,区域的优秀师资绝大部分集中在城镇,偏远的学校师资力量十分薄弱,根本不可能建设自己的优质教学资源,其资源的共享也就难以落到实处。

技术力量薄弱,信息化水平低 从调查结果看,85%以上的中小学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有的学校信息化水平很低,且资源利用率低,离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期待相去甚远。

重硬件建设轻应用的现象依然严重 学校往往只注重硬件设备的购买,而软件资源配套不全或者没有,人员培训不足,对资源的建设不重视,其结果是现有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没有得到充分和合理利用,达不到服务师生、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根据我们的调查,县域内没有一所学校集中优秀师资开发属于自己的校本优质资源,更没有部署自己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3 荣县初中语文微课资源和共享平台建设思路

根据荣县教育的实际,项目选择以优秀教师资源较为突出的初中语文资源建设为突破口,将县域下属的所有学校的优秀语文师资联合起来,借助荣县电教教仪站的技术力量和高性能设备,实现“联合共建、资源共享、低投入高收益”。共享平台由电教教仪站和第三方共同定制建设。这种思路具有以下优点。

集中优质资源,建设适合于本地的优质教学资源 县域内的所有教师按照共同制定的标准进行教学活动,使条件差的学校的学生能分享同样优秀的教学资源。同时,师资水平相对欠缺的教师能在集体资源开发过程中和教学中得以快速成长,从根本上解决同门课程不同教师各自为政和师资力量过于集中带来的问题。

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均衡发展 从根本上讲,相当于所有学校联合共建公共的信息化平台,昂贵的信息化建设成本实现了均衡分担,把短期内不可能实现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和平台建设变成了现实。

避免重复建设,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已建成的共享平台由服务器为每个用户提供了一个访问入口,从而避免了各学校分散建设带来的重复投资,也避免了资源建设的良莠不齐。

解决了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 电教教仪站的技术人员既是各个学校的专职技术人员,也是所有学校共享的技术资源,从而解决了信息化建设中由于技术人员缺乏而带来的问题,保证了资源建设的专业性和平台运行的稳定性。

4 微课资源共享平台功能实现

微课资源共享平台基于Web Services,系统采用面向服务架构的SOA架构体系设计,基于Web 2.0技术构建,采用多层B/S结构实现。学习流程完全根据MOOC。

课程学习方式如图1所示,即学习者通过平台在课程资源中心网络中的虚拟教室完成人际互动、课程资源分享、课程内容学习、课程学习反馈以及学习评价等学习活动。通过平台的在线学习不仅是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聚集,更是一种通过共同的话题或某一领域的讨论将教师和学习者连接起来的方式,其课程具有汇聚、混合、转用、推动分享的基本原则。

5 结束语

城乡水平差距和教师队伍的良莠不齐,以及优秀教学资源的严重倾斜和过于集中,使有限的优质教学资源无法以传统方式实现辐射,教育均衡化成为教育的迫切问题。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了区域教育的共同提高。荣县以初中语文课程优质资源建设和共享平台构建为突破口,探索一条适合于荣县教育的区域性、本地化优质资源建设与共享的教育信息化之路,打破固有的制约瓶颈,最大可能减小城乡之间的的差距,提高整体教育水平,这必将有助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公平普惠。

参考文献

[1]李桂云.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普及之路[J].中国远程教育,2006(9).

[2]钟绍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型与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研究,2003(9).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EB/OL].

[4]程炜,杨宗凯,乐春晖.基于WebService的一种分布式体系结构[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2,19(3).

课程信息化建设篇6

开发注重实践的常规课程

信息技术教育的主阵地仍然是常规课程,因为常规课程具有固定时间、固定课时的优势。但当前,信息技术常规课程的内容仍聚焦在传统的Office、网络搜索等基本信息技术技能上,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所在学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感兴趣、实用性强为出发点,开设了许多适合学生的信息技术校本常规课程。

例如,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摄影变得越来越便捷,笔者结合这一生活实际,开设了摄影实践系列课程。该课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模块:一是摄影理论课,主要讲授摄影理论基础。内容包括照相机的发展史,相机的成像原理,手持相机的正确方法,如何科学地设置光圈、快门以拍摄出理想的画面,如何用光和构图拍出不同艺术效果的照片。二是摄影实践课,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捕捉大自然的美。课程开设时正值初秋时节,笔者以“走进自然,感受秋天”为摄影主题,开展实践活动,走进美丽的“百花园”“百木园”进行摄影采风。拍摄之前,教师先要让学生明确拍摄任务和要求:①设备要求,可以携带单片机、微单或者万元以下的单反相机,禁止携带手机或平板电脑作为照相设备;②小组合作,每个小组6~8人,至少配备3~4部相机,每位学生都要参与拍摄与被摄;③拍摄符合“走进自然,感受秋天”的主题摄影,学生可以从不同景别和构图的角度出发,分别拍摄风景或人物等摄影作品;④作业上交,每位学生挑选2~3张摄影作品,并为照片创意命名,然后将作品交到小组长处,小组内开展摄影作品赏析和评选,各组精选出5张优秀摄影作品在班级内展播。三是摄影作品的后期处理。学生拍摄的摄影作品,由于客观环境因素和摄影水平的影响,经常会有一些曝光、构图或其他的问题。针对这些实际问题,笔者开设了数码照片的后期处理课程,让学生学会如何借助Photoshop、美图秀秀等后期处理软件处理、美化摄影作品。

经过这三个模块的系列摄影课程,学生的摄影和后期图像处理的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学习之前大多数学生拍照时都是拿起相机随意拍摄,学习之后他们会从构图、用光等更加专业的角度先思考再拍摄。

又如,在讲授计算机硬件这一课程模块时,笔者结合学校已有的废旧计算机资源,开展了“打开机箱看一看”的实践课程,将学校已经报废、无法使用的计算机主机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中。在信息技术课上,笔者给每个小组各分配一台计算机主机,首先用演示和微视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为学生展示如何拆卸和组装计算机,然后让学生使用螺丝刀亲自动手开箱,先拧开每一个螺丝,再拆卸、认识CPU、硬盘、内存、显卡等每一个硬件,最后让学生逐一将这些部件组装起来。学生通过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法,近距离动手触摸计算机硬件,了解计算机的元器件。这样有利于他们加深理解计算机每一个硬件的功能和硬件的组成,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他们对知识的长远记忆。

在丰富常规课程的教学中,笔者还设计了各类信息技术竞赛。例如,针对起始年级学生,开展“指键如飞”打字比赛,以赛促学,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夯实学生计算机操作的基本功;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了“古韵中国”“关爱家园”等平面设计作品大赛,这既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也渗透了热爱祖国、关爱环境等道德教育,提高了他们的道德素养。

开拓紧跟时代的创新课程

正如温州中学的谢作如老师所说,“技术是有趣的,是可以吸引学生的;技术是有用的,技术结合其他领域后,价值更高;技术是发展的,学校教育要让学生接触最新的技术”。笔者所在学校在常规课堂中实验性地开展了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前沿科技课程,包括3D模型设计课程和机器人基础课程。

在3D模型设计课程中,笔者选用低起点、易操作的3D ONE建模软件,从草图的绘制、二维图形转换为三维图形,到基本几何图形的设计,以及简单的抽壳和组合图形,让学生初步建立起三维立体空间意识,掌握基本模型的设计方法。在机器人基础课程中,笔者将虚拟软件搭建与实物搭建结合,让学生搭建诸如加速风扇、回力小车、投石车、陀螺发射器等简单机械,从中了解三角形的稳固性、齿轮加速、杠杆等机械原理。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与其他学科融合,使其了解更多关于物理、数学等学科的知识。

针对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笔者学校还开设了低起点、模块化的趣味类编程课程。例如,Scratch程序设计课程,它采用积木式编程模块,无需记忆复杂的程序代码,而且可以借助传感器实现程序与现实的互动。趣味类编程课程,能让学生初步感受计算思维,培养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更易于他们表达自己的创意。同时,笔者所在学校还结合现代媒体普及的生活实际,开设诸如EDIUS、会声会影等音视频剪辑的课程,让学生初步了解音视频的录制、采集及剪辑的过程。学习之后,学生能自己剪辑录制的音视频,并能将这项技能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这些创新课程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他们的科技视野。在创新课程中,教师还可以挖掘、发现对某一领域的学习有特长、有兴趣的学生,并将这些学生纳入到相应的信息社团,使他们可以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自己热爱的专业。

开设异彩纷呈的社团课程

相对国家及学校规定的常规课程而言,社团课程是一种自主性课程,它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实施。同时,学生社团课程是以学生实践为主的,因此自主性和实践性是其最基本的特点。信息技术教师应结合自身特长,开展独具特色的信息科技社团活动,打造校园创客达人与校园明星。

笔者所在学校开设了能够彰显学生个性的微电影社团,内容包括前期写剧本、招募小演员、实际拍摄、后期剪辑等,在校园里掀起了微电影拍摄的热潮。这为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微电影社团每年都会在学校报告厅上映一部年度微电影作品。

学校还开设了培养学生发明创造意识的机器人社团,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够主动参与科技学习,体验实际动手操作的乐趣。从机器人的拼装、编程到测试,学生无一不是自主设计开发,创意无限。学校机器人社团在2015年和2016年的吉林省机器人大赛中成为参与人数最多、参与项目最广泛的集体,并在2016年的世界机器人挑战赛中国选拔赛中获得多枚金牌。

学校还开设了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趣味编程社团,为校园里众多热爱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学子提供了平台。编程社团是学校成立的第一批信息社团之一,其成员多年坚持参加信息学奥林匹克NOIP联赛,并多次名列前茅。

电脑与美术技术相结合的动漫社团为一些热爱电脑绘画的学生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动漫社团也连续多年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动漫赛项决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学校还开设了让学生感受信息前沿科技的3D创客社团和航模社团,这些社团在校园内已经初具规模,并深受学生喜爱。

课程信息化建设篇7

本文通过就业创业教育系列课程的开发建设,使就业创业教育课程具备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有鲜明特色,并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优秀课程,能够体现高职院校当前倡导的新教育理念的示范性载体,能对高职学院就业创业教学乃至全国的相关学科起到示范、引导作用的课程。

【关键词】创新创业;课程开发;课程信息化

1 引言

总理提出,要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2015年3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旨在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助推中国经济的腾飞。利用国家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科研院所等有利条件,为创业者提供工作空间、公共服务和创业培训,营造万众创业的氛围。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表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在论及创业创新文化时,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要激发创造活力,发展创新型创业。支持大学生创业,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整合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引导和鼓励高校统筹资源,抓紧落实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等。引导和鼓励成功创业者、知名企业家、天使和创业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创业导师,提供包括创业方案、创业渠道等创业辅导。建立健全弹性学制管理办法,支持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

2016年5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构建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等。建立健全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构建创业创新教育和实训体系。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兼职创业导师制度。

2016年7月2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统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甘政发[2016]069号文件】指出,支持兰州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支持西北师范大学等5所学校建成国内同类院校高水平大学,支持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院校建成国内一流高职院校。

因此,要想成为国内一流高职院校,就要具备一流的专业、一流的课程。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按照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调配师资、改革教法、完善实践、因材施教,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2 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自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以来,许多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作为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刚刚起步,所以在建设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2.1 创新创业课程理念缺乏科学化

目前,各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都高度重视,但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开展实施方面却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为:

把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归团委或学生处等部门,由多个职能部门协调承担创新创业工作,形式上等同于学生毕业前的岗前培训,而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却被排除在外。抛开课程建设来探讨创新创业教育,这是严重脱离目前高职教育实际的。致使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实质性不强、科技含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无法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

2.2 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缺乏系统化

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把创新创业课程列入到必修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由于高职院校大部分的必修课是国家规定的,因此创新创业类课程被挤压到一个较狭小的空间,因此创业课程的地位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仅靠开设一两门课程难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设置上,缺乏完善性与系统化,结构不协调,内容单一,方法陈旧,尚未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难以达到预期的课程化教学效果。

2.3 课程的教材建设成果还很欠缺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托,创新创业课程的发展离不开支撑性教材的建设。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版的教材还很难与新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配套,很多教材缺乏系统性,知识点比较零乱,照搬照套其他课程内容的现象比较明显,缺乏创新创业课程应有的特色。

2.4 创新创业课程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师资力量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创业教育对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造诣、人文素养、实践经验以及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多数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横向跨学科领域的宽度不足,教师实践经历浅,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很难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建设的需要。

3 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转化为教育实践,需要依托有效的课程载体。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存在的问题,初步选定以就业创业教育为主导的《大学生创业基础》、《新媒体运营》、《未来主场-新就业指导》3门课程来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完成以创新就业创业教育的课程信息化建设《就业创业配套数字化资源库平台》建设和《基于互联网的大型开放式创业课程》(即创业MOOC)建设;完成创业指导型师资培训,完成创业引领型师资培养。

通过上述建设内容,使我校整体教育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结构更加合理、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持续提高,“互联网+”课堂不断应用,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最终实现突出就业创业导向,使人才培养体系结构更符合当前政策形势;使就业指导型和创业引领型师资力量得到有效扩充;提高学生就业资本,增强学生创业素质,培养质量持续上升;就业创业精品课建设与开设,使学校的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以就业创业课程建设为契机,尝试“互联网+”课堂改革等长期目标效应。

4 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最佳载体。各学校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努力开设更多针对性强、高职教育特色明显的课程,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朱小峰.试论高职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2012,8

[2]韦联桂.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建设研究,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课程信息化建设篇8

[关键词]建构主义;物权法学;信息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050-04

一、建构主义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20世纪末以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成为影响中国教育界的主要教学思潮。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来源于建构主义认识论:科学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知识是个体建构的,知识的积累建立在共享或协商的基础上,依赖于人际良性互动。知识的形成通过两个连续体完成,一是“外部输入―内部生成”连续体。知识是人的心灵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对既有的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创造、再加工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过程。二是“个体―社会”连续体。主客体的交互作用是知识形成的基本机制。[1]在建构主义看来,学生是知识认知的直接主体和知识意义上的主庸菇ㄕ撸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节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起引导和促进作用。

信息时代催生高等教育的革新。建构主义学习论在新常态时代背景下为教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创新式的教学思维方法。换言之,“以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引领了教学领域的革命,加速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领域的运用,引起了教学价值观深层次的变革,促进了课程信息化的发展。教学设计是完成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当通过课程信息化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学习理念上实现“五变”:第一,变“以教师为中心”为“师生共同探索”;第二,变“以教材为中心”为“教材和教学信息资源并重”;第三,变“以课堂为中心”为“课堂与课外并重”;第四,变“以知识为中心”为“知识与能力并重”;第五,变“以学会为中心”为“以会学为中心”。

二、建构主义下物权法学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综合把握现代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研究过程。”[2]高校课程信息化的教学活动是教师针对专业课程特点,结合教材内容,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工具,通过编辑教学信息、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有机整合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整体性、目的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并重视信息和互动协调、学习反馈,这对法学课程信息化的教学设计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课程信息化的教学设计是高校课程信息教学的第一环节,教学设计的安排是否科学、创设是否合理,这关系到整个课程教学的效果。

“法律的精神就是所有权。”物权法学是本科法学教育的基础科学,是规范社会财产关系最重要的法律学科,也是法学专业课中最为晦涩的基础课程。如何让法科学生掌握物权的基本原理,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物权法教学,这是法律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因此,在对传统物权法教学模式进行变革时,非常有必要在建构主义理论下探讨物权法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教学目标的界定

中国历来缺乏物权观念,“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设计难以将复杂难懂的物权法原理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出来,难以培养学生汲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物权法学课程信息化的教学目标应当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了解物、物权的内涵,物权的基本权利,物权的取得、变更和消灭的规则,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和占有的基本理论,让学生“亲历”物权知识的理解和形成过程,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物权法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与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

物权法学课程的情境创设需要根据物权学科特色融入教育者的智慧、热情与创新,吸纳教育者的认知、协助、配合与参与,并渗透物文情景。物是物权法的核心概念,物权法体系是围绕物的归属与利用关系构筑起来的。物权法不是规范物与物或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调整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中贯彻物文理念。物文理念是指以物或财产为课程设计中心,围绕财产观念与财产流转关系为主线,融财产观念于教,寓物概念于学,实现在财产观念下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换言之,将物文理念与认知过程结合起来,做到以物权之“境”促物文之“情”,以物文之“情”促主动之“学”,以主动之“学”促自觉之“思”。此外,课程信息化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应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依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情景,充分运用网络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实现教学活动的多元化。具体来说,课程设计应以动态网页为依托,将每章的教案、课件、教学图解、图片展示、案例分析、视频资料、音频资料与物权法知识点以超链接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学信息资源以形象化和生动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呈现出色彩斑斓的界面设计和独特的课件风格,指引学生领会物权法理论。同时,通过物权知识的情景创设,可以陶冶学生的物文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物权情景中享受物权知识的魅力与乐趣。

(三)信息资源的设计

传统的物权法学教学环境是以教材为中心,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对物权法原理和法条进行解读,教学资源基本就是教材和成文法律,这样简单的教学信息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法学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学信息资源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础,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环节。这需要课程在信息化的创设上按照教学目标和课程理论体系有组织地构建,需要教育者将物权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依整体性、系统性和灵活性进行科学整合,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首先,应遵循学习规律系统地构建信息资源。应根据法科学生学习法律课程的特点,遵循学生“阅读、记忆、理解、运用”的学习规律,通过教师理论讲授、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实践训练、学生再理论深化与自主测试、再由教师解疑等教与学的互动形式进行动态地创设信息资源。网络课程的源目录设计应由课程介绍、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实践、模拟法庭、物权法前沿、物权法名家、司考题目、网上考试以及网上答疑、网页链接等十一项信息资源组成(见下图)。

其次,依照物权法体系有序地构建信息资源。物权法学是依调整物的归属与利用关系的逻辑体系构建,因而,教学设计应当按照物权法的结构顺序予以创设,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物权法的思维框架。物权法包括五编,第一编是物权法总论,第二编是所有权,第三编是用益物权,第四编是担保物权,第五编是占有。教学信息源应有顺序地根据物权法体系构筑,有效地对物权法学的内容和教学资源进行合理设计(见下图)。

最后,信息资源应兼顾质与量的关系。信息源的量是基础,信息源的质是关键。教师应当根据课程内容尽量扩展课程的信息源,并遵循因材施教的规律,有机地摄取信息源,使课程信息源在教学情景中得以有效利用。在收集这些网络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按照物权法的结构体系有机整合,并通过网络导航将其呈现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使学生能获取最丰富、最新的学习信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独立思考与知识建构,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具体来说,应在教学设计中建立富有特色的教学信息数据库,编排详细的目录,保证学生能够方便查找和利用。具体来说,物权法课程信息资源至少应当具有物权素材库、物权法律法规库、物权案例库、物权法律文书库、题库和文献资料库等六大类资源库,其中素材库包括了物权法课件、物权图片库、物权图解库等部分;物权案例库涵盖了案例简介、分析与评价、案例视频等内容;题库包含了历年物权司考题、每章节练习题、强化练习题、模拟测试题等资源;文献资源库囊括了物权法立法前沿、物权方法论、著名学者的重要文章、物权名家讲座视频、经典名著和教材目录等资料。

(四)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强调问题情景、真实任务、协作学习等方式的教学设计,以成就知识构建意义。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教学信息资源的支持主动学习,推动自身对理论知识的主动建构,自觉成为主动汲取知识的主体。交互式学习和协作学习是增强学生学习能动性的良好途径,是学生自我塑造、自我纠正与自我完善的信息加工过程。

在自主学习上,在物权法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中,学生根据资源库的案例分析、视频资料、物权名家著作、法学网站链接等不同途径搜集资料以获取知识,这能有效地拓展学生对物权法理论的理解。在协作学习上,教师通过“问题创设―共同讨论―论证分析―师生共享”的方式,促进知识意义的协作构建。在信息化的设计上,教师将物权法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着力解决大多数法科学生即使通过司法考试也不会办案的通病,通过富有实效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汲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线答疑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学习互动的良好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创设物权法的理论问题,指引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教师也可以选取适当的物权理论问题和典型案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开展会话交流。这既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模拟法庭是协作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当选取有争议的物权法司法实践案例,并附上案卷材料、法律文书等资料,将学生分成审判合议庭、原告及人、被告及人三个小组,开展模拟法庭训练。在组织学生参加物权案例的法庭旁听活动中,在开庭前教师应将主要案情介绍给学生,将争议焦点交由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组织学生到现场旁听法庭庭审。这样可以为学生创造生动、直观的教学实践氛围,增加学生的真实感受,达到素质教育与法律思维相结合,创新能力与适应社会能力相结合的法学教育目的。

(五)学习效果的评价

学习效果评价是教学活动的目标和重要环节之一。建构主义认为,“评价应该关注知识的建构过程,运用各种评价方法衡量学习者的成长过程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3],这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主动学习、建构学习、有目的地学习、真实学习、协作学习的总体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估。[4]建构主义的评估设计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平时作业与期末考试的简单机械式评估。在主动学习的评估上,学生利用教学资源上的物权法司考题目和网上考试,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进行有目的地训练,以达到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目的。网上答疑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效率。同时,在讨论式学习和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的发言和讨论结果,可以有效地进行点评与分析,有意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能动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反馈,让学生及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进。综合评估学习效果是对学生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考量,这也有利于教师意识到教学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改进,以提升教学效果。

三、物权法学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实例

理论是抽象的,实践出真知。在物权法学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中贯彻建构主义理念,还需要从实例上进行分析,这样才能真正领会先进的教学理念。下面以物权法学第九章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为例,按照以上四个环节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现代都市社会小区物业纠纷日益增多,小区物业涉及的法律问题即是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理论知识。通过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及其所蕴含的专有权、共有权和管理权。教师通过对小区物业纠纷案例、小区物业图片、知识图示、相关文章及网页链接,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浏览相关教学信息资源,从而掌握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基本理论以及处理小区物业纠纷的基本技能。这其中的重点、难点是专有权及共有权、管理权的基本涵义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情景

教师首先应当引入真实、直观的物权背景资料,创设相应的情景语言,导入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一幢幢小区及高层办公大楼的图片展现在课件上,教师开始讲解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立法意义。随后,教导入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案例。

案例:开发商A公司出于促销目的,承诺凡愿意购买某住宅楼顶层房屋者,将获赠该楼的楼盖(天台)。某在华外籍人士B购买了该楼的顶层房屋,同时获赠该楼的楼盖。B在楼盖上安装了一个可以盛水3吨的大浴缸,每天在浴缸内游泳。该楼其他居民了解此事后,以浴缸过重威胁楼房安全为由要求B拆除浴缸。B以楼盖系其所有,其享有支配权为由予以拒绝。请问:两者的争议如何解决?

然后,教师讲授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及特征,进而分析上面案例涉及的理论知识,并以图示的形式表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蕴含着的专有权、共有权和管理权的内容,以及高层建筑物的专有部分与共有部分(见下列两图)。

在分析专有权时,通过设计问题: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与一般所有权有什么区别?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会对相关知识进行比较,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同时,以专有权知识净化学生的人格理念,让学生懂得专有权人在行使专有权时不得危害建筑物,不得妨害其他住户的安宁、安全及卫生,应平等地行使共有权,不得请求分割共有部分。在讲授共有权与管理权时,通过随意搭建小区公共绿地变身“私人花园”、小区公共车位之争、小区物业收费与利益之争等案例视频,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共有嘤牍芾砣ǖ哪诤。

(三)教学信息资源

在创设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教学信息资源上,除了要在课堂上展示课件内容(包括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基本理论知识、案例导入、图片、图示、漫画、案例视频)外,还应通过超链接信息技术将法条链接、司法实践、在线测试、网上答疑、法学论文、网页链接等涉及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相关教学资源与课件连接起来,让学生在课外浏览,以深化其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充分享受自我认知的乐趣。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网上搜集一些央视的《今日说法》或省级卫视关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视频,一些物权法名家和律师讲解的案例视频,将课件与中国法院网、北大法律信息网、中国民商法网及中国司法网等网站链接起来,让学生在课外浏览。例如,在司法实践上设计有下列一则房产开发商擅自占用小区公共绿地的法院判例。

案情简介:2006年,被告A在某县城开发一小区物业。2015年1月15、16日,四原告分别与被告签订了商品房买卖合同,分别购买小区第一幢A单元601室、D单元701室、D单元401室、A单元301室商品房。双方约定同年5月房屋交付使用,在房屋交付后90日内被告为买受人办理房产证。2015年7月,被告未经有关部门批准,擅自改变原设计,将小区西南角原设计为绿地的地方改建为5个车库。2015年9月,县政府办公室通过检查认定,该小区商住楼项目建筑占地面积超66平方米,建筑容积率超过1.99,建筑密度超6.99,未设置绿地。当年10月,被告补交了城建规费并接受罚款。

法院认定及判决:一审法院认为,根据《物权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建设单位或者其他行为人擅自占用、处分业主共有部分,改变其使用功能或者进行经营性活动,权利人请求排除妨害、恢复原状,确认处分行为无效或者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被告擅自改变原设计,将小区西南角原设计为绿地的地方改建为5个车库,侵害了四原告等业主的合同权益,原告方诉请被告拆除5间车库,符合法律规定,予以支持。同时被告未按约为原告办理房产证,原告诉请要求被告办理符合法律规定。一审判决被告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判决生效后1个月内拆除在某小区西南角所建的5间车库。

(四)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知识点内容比较多,理论较深奥,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教师应设计有争议的理论或案例问题,让学生相互协作以探求知识。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教学资源开展自主学习,指明中国民商法网有许多涉及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论文,诸如李建华《论商铺业主经营权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冲突的司法处理》,杨立新《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立法存在的问题及所应采取的司法对策》,等等,学生通过网上搜集相关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立法动态与学术论文,能更深刻地了解理论知识。再有,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相关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进行协作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网上答疑或QQ聊天的形式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课外协作学习过程中的疑惑。

(五)学习效果评价

学习效果评价应由学生课堂思考题发言、协作学习讨论和课外学习、网上测试及期末考试等形式组成,由教师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课件设置如下思考题让学生解答,以检测学生领会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能力。

甲、乙、丙、丁分别购买了某住宅楼(共四层)的一至四层住宅,并各自办理了房产证。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多选)

A.甲、乙、丙、丁有权分享该住宅楼的外墙广告收入

B.一层住户甲对三、四层间楼板不享有民事权利

C.若甲出卖其住宅,乙、丙、丁享有优先购买权

D.如四层住户丁欲在楼顶建一花圃,须得到甲、乙、丙的同意

在设计网上考试时,应当按照由浅入深、渐进式的学习规律,将网上测试题分为基础练习、强化练习和物权司考题,由学生在网上自测,并通过信息技术设置练习答案和学生自测分数,以此作为课外学习的成绩考核依据。

四、结束语

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创新型社会的建设,大学教育承载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使命,是引领社会进步潮流的方向舵,是构筑中国创新社会的助推器。建构主义为大学专业课教学模式的革新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在大学课堂中推广应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乃是落实培育学生创新观念的重要举措之一。在物权法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贯彻建构主义是造就法科学生主动学习、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这需要教师领会建构主义原理,并在教学环节中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总结经验,让建构主义落地生根、开花。推而及之,如果中国大学教师都在实践中创新探索专业课的教学改革,未来创新型社会人才必然不断涌现,中国创新型社会的铸成也就指日可待。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华.教学设计研究:百年回顾与前瞻[J].教育科学,2000(4):25-29.

[2] 常向东,赵丽新.高校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5):74-75.

课程信息化建设篇9

【关键字】高职院校 会计专业 信息化 手工会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087-02

一 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手工实训的必要性

1.会计手工实训是深化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

会计是一门理论性与操作性都很强的社会科学,传统的会计基本理论教学一般较抽象。而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则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将抽象的理论变为具体操作,使学生全面认识会计过程,促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际工作内在联系的认识。

2.会计手工实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而会计手工模拟实训能使学生变成主动的学习者,在完全仿真的工作环境下,学生亲自完成从原始凭证填制审核到记账凭证的填制,再到账簿的登记最后到报表的填列、分析,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会计手工实训是会计电算化实训的前提和基础

会计手工实训是会计电算化实训的前奏和基础,无论是会计电算化还是手工会计它们的最终目标是一样的,采用的基本会计理论与方法、基本功能、遵循会计法规和制度、对提供的科技信息和对会计档案的保存要求都是一致的,所以对高职学生来讲,在上机直接操作之前,能利用手工实训的机会将会计核算的流程身临其境的模拟一遍,将能更顺利地实现会计专业知识与电算化操作的对接。

4.会计手工实训是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主要方式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型私营企业还是利用手工对账来完成企业的账务处理,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往往就业于这些中小型企业,部分学校的会计实践教学已完全被会计电算化取代,学生在校期间根本没有见到过实物凭证、账簿或报表等,工作后面对具体的票据、凭证,需要进行手工账务处理时就手足无措了,这无形中延长了会计毕业生的工作胜任期,降低了他们的就业质量。

二 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手工实训课程建设思路

1.建立会计学科实训基地

会计实训基地的建设,应根据企事业单位会计业务情况将之分为几个类型,针对每一个类型,学校应至少寻找一个业务具有代表性、会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能力较强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实训基地。

2.建设会计仿真综合模拟实训室

会计实训教学应当以立体化的仿真综合模拟实训室为中心展开全方位的会计实验。立体化会计模拟实训室应包括:(1)教学空间应当满足可容纳模拟企业至少一个由各岗位分工协作完成会计工作的模拟财务部,学生可按岗位分工进行制证、登账、编表、资料装订等各种会计岗位实务操作任务;(2)能实现手工会计与计算机会计相结合,硬件环境要求单机模式与网络模式并存;(3)能陈列各种票据账证资料及会计用品的实物教具;(4)有展示各种会计管理制度与岗位职责制度、会计处理流程的挂图、实务投影仪、多媒体设备等教学环境;(5)设有企业、银行、税务、工商管理等仿真模拟机构,引入电子开票和电子纳税申报模拟系统,使学生能够熟悉企业与相关部门业务往来的操作流程。使学生一进实训室就仿佛置身于一个实际会计部门办公室。实训室可满足会计手工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手工电算一体化实训、审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ERP沙盘模拟实训等要求,是一个真正的、集成的仿真实训场所。

3.设计专用的会计仿真模拟实训资料

结合会计理论教学设计会计仿真模拟实训资料,是会计仿真模拟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会计仿真模拟实训成功与否的关键。仿真模拟实训资料的设计主要包括两类:一是记载企业经济业务发生情况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各种账簿、报表等,应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设计,保证其合理性、完整性;二是能够证明企业经济业务发生的各种章戳等,应根据需要科学、规范地配备,使学生犹如身临企业环境,在实训中增长技能、提高职业素质。

4.将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和电算化模拟实训有机结合起来

随着计算机的普遍运用,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本上实现了电算化。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会计实践教学的手段应予以更新,由过去单一的手工模拟向手工、电算化、网络模拟等相结合的手段转变。在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学校应利用现有的资源,在手工会计模拟实训的基础上,结合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5.会计仿真模拟实训指导教师的配备

学校必须选择那些既有深厚会计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同时还有高度敬业精神的会计人员或中介机构的注册会计师担任学生的实训指导教师。此外,还应聘请行业专家到学校进行指导,增加学生实训的现场真实感。这些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学校也应有计划地派教师到实际单位顶岗锻炼后,再去指导学生会计实训,以确保实训质量。

6.加强对实训教学质量的评价考核工作

最后,为使会计实训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还必须加强对实训教学质量的评价考核工作,要对学生实训成绩和教师工作质量进行严格考核,以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实训教学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进行,为全面公正地评价其效果,必须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两方面进行双向考核,即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学生也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此外,考核还应当兼顾对整个技能训练整体水平的评估。

参考文献

[1]孙小丽.会计实践教学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

课程信息化建设篇10

关键词:高职;课程群;信息安全专业;教学设计

课程群建设是近年来高校课程建设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也是确保专业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信息安全专业是随着信息产业飞速发展而诞生的新专业,高校信息安全专业设置、教学设计与专业课程中并没有充分体现社会需求,高职院校这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因此,强化和改善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群建设工作已经势在必行。

课程群的概念

课程群的界定课程群建设是近年来高等院校课程建设中常用的一种新的课程开发方法,既有很强的学术性,也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高校内部的操作层面对课程群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课程群是某一专业学科内诸多课程的集合,是以学科作为群的界限,因此课程群就是相同学科、不同分支学科的组合;另一种观点认为课程群是指专业课程体系中某一类别的课程集合,如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专业方向或专业限选方向课程群等,是以专业作为群的界限。目前,课程群的建设研究侧重于以专业作为划分依据。

课程群建设的内涵课程群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将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于同—培养能力范畴的同类课程作为课程群组进行建设,打破课程内容的归属性,从技能培养目标的层面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实施、保障和技能的实现。课程群是课程的超集,是专业教学设计的子集。在课程群中,最基本的教学单元是知识点,知识群是知识点的集合。课程群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将传统的高职教学组织由两层架构转化为三层架构,使技能要求独立于单门课程,形成目标明确的课程群层次,由课程群承载技能培养任务,弱化课程的独立性,强化课程之间的耦合性,突出各课程蕴涵的技能,把围绕一个技能培养目标的、包含于若干课程中的技能点抽象出来,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连贯起来,使该技能的培养随课程教学的推进而不断递进、加深与拓展,逐步实现与培养目标的重合。

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群建设存在的问题

课程群组合的随意性课程群建设是基于系统的角度,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规律进行的,只有基于某一学科的所有课程进行内容的整合与结构的优化,才能形成课程群建设的规模效益,才能删除某一学科领域的重复知识,增加学科发展的最新内容。目前,由于课程群建设缺少相应的理论指导,课程群建设以立项的形式进行项目申报时,虽然都要经过广泛的发动,但还处于自由申报、集中评审的状态,缺乏对课程群建设的科学规划,考评体系也不健全,不能使同属某一学科的所有课程融入到课程群的建设中来,形成合力,共同进行课程群的建设。

课程群各组成课程之间的耦合性差课程群中的课程之间内容重复与衔接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时感到困惑与迷茫。这种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把握与处理,也给教师讲课带来了诸多麻烦,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

课程群建设研究内容过于宽泛目前,高校课程群建设研究的内容过于宽泛,涉及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建设、实验室建设甚至专业建设等。虽然课程群建设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但其目标不同,着力点也不一样。内容过多必然导致难以抓住重点,极易造成课程群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间的混淆,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实践

课程群开发的方法课程模块化是传统的课程群建设方法,针对不同技能进行多分支培养的课程组织,形式上属于一个确定的技能培养范畴。课程群在形式上也具备上述特点,但强调技能培养,弱化独立课程的特点,强化课程内容之间的融合、交叉与关联。因此,在课程群开发上要注意课程之间的线性关系,在技能培养环节上强调连续、递进与不断加深,保持同步、连续的正比例关系。

课程群建设的实践2004年6月,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规划采用模块化结构,定位于“网络安全”与“计算机安全”两个专业技术方向。2004年8月,学院制定了以网络安全与计算机安全技术为主线,以网络编程与网络管理应用能力为辅线的培养方案。但在实践中发现,在以教学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培养目标很难实现。2005年8月,学院在教学设计中引入了“系列课程”的概念,将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设备》和《网络安全与管理》三门课程与相应的课程实践环节组成一个规模较大的教学模块,同时开设系列专业限选课,对高职类信息安全专业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改革。2006年8月,根据《关于开展“教学研究月”活动的通知》的工作部署,学院组织考察团前往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安全工程学院进行专业调研。经调研发现,信息安全专业建设应该借鉴社会培训机构的一些办学思路,引进课程群开发技术,建设四大专业技能课程群,即信息安全攻击、信息安全检测、信息安全防护和信息安全补救,对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入改革。课程群与课程的关系结构如下表所示:转贴于

课程群建设成果与今后的工作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从课程群的研究入手,开发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更趋合理的教学设计,在教学效果和社会认可度上取得了显著成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内容紧跟社会需求,具有时代性和现代性,教学内容和信息量明显加强,教学时数减少且更趋合理。课程群各组成课程之间关系密切、逻辑性强、知识具有递进性,内容相对科学,便于组织教学。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更趋合理,改变了原来偏向讲授,缺乏实践的现象。在新的教学设计中,实践教学环节占52.7%,理论教学环节占47.3%,大幅度提高了课程群各组成课程综合实践的课时量。同时,开辟了校内外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基地。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有利于教学技能竞赛与就业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和运作。

信息安全专业是一门较新的专业,从专业建设到课程建设还需要经历漫长的实践过程,逐步推进改革,优化教学资源,改善教学效果是必经之路。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课程群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高林,鲍杰.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黄克孝.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