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7:49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范文篇1

实践教学表明,《防火防爆技术》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在时间安排、题目设计、指导方式、成绩考核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1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我校没有单独设置课程设计实践周,课程设计时间一般安排在《防火防爆技术》理论课程后期,集中几周时间进行,但此时已经临近期末考试,学生需要边做课程设计边复习考试科目,课程任务繁重,时间紧迫,使得学生无心认真完成设计作业,应付现象较为突出,实际效果达不到开设课程设计的目的。1.2课程设计选题指导教师给出的课程设计题目较为单一,学生选完题后出现设计任务书内容大同小异的情况。另外课程设计题目数量不够,每个小组的学生人数大多在3人以上,人数过多会影响每个学生的参与度,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3课程设计指导方式课程设计期间,因在学期中教室都被占用,受学校的硬件条件限制,学生没有固定教室与指导教师交流,对师生互动交流有一定的影响。1.4课程设计考核方式课程设计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依据提交的设计报告作为考核依据。这种考核方式忽略了课程设计过程考核,忽略了学生日常的学习态度及各小组成员的具体工作量的考核。另外,单一的考核方式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防火防爆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2.1课程设计选题与时间安排将课程设计分为五个阶段,实施过程贯穿于整个《防火防爆技术》教学过程之中。第一阶段公布题目,也鼓励学生自拟题目,学生2~3人一组,自由组合,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拟设计内容,最后选定题目,同一题目不超过2组选做,部分参考题目见表1。第二阶段查阅资料和实地调研,要求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消防设施情况并测量相关数据,绘制建筑工程总平面图。第三阶段学习相关知识,确定设计方案。第四阶段进行设计计算并撰写课程设计报告,绘制相关图纸。第五阶段制作PPT,参加课程设计答辩。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增强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得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2.2增加交流机会,改革互动模式除现场答疑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前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技术。现代化信息手段可拓展课程设计交流的形式与范围,有效引导学生成长,为师生创建有效的交流平台[2]。建立微信群向学生提供与课程设计相关的最新消防设计规范、设计手册、设计参数等辅导材料,对学生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交流与指导。2.3构建合理的课程设计考核评价模式单纯从课程设计成绩来决定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3]。《防火防爆技术》课程设计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成绩比例构成为:报告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30%、答辩成绩占20%。报告成绩取决于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的内容和质量;平时成绩从教评、自评、互评三个方面入手,根据课程设计期间的表现由教师、本人及同组学生打分,按各占10%的比例评定;答辩成绩根据学生展示的课程设计成果及答辩表现评定。合理的课程设计成绩评定办法,既有利于促进课程设计教学效果,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改革与实践,《防火防爆技术》课程设计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主要体现在:1)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了,对课程设计也更加重视,减少了抄袭现象,学生的学习风气有了较大转变。2)课程设计的格式更加规范,报告质量不断提高,为学生今后毕业设计(论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得到了更加系统的训练,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同时对工程的复杂性有了初步的认识,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4)课程设计增加了师生交流,增进了师生感情。另外课程设计对教师的要求也较高,促进教师自身业务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教学相长的风气。

4总结

本文通过从选题、时间安排、互动模式及成绩考核等方面对《防火防爆技术》课程设计进行了改革,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燃烧与爆炸的机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消防安全问题的能力,结合实际问题能够制定出正确的防火与防爆的技术措施,为学生将来从事安全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魏连江,王德明,陈开岩.《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7):163-167.

[2]李松,方晓波.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3,(2):99-102.

课程设计报告范文篇2

关键词:粉体材料;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一、粉体材料工程课程设计设置的必要性

粉体材料工程是一门强调粉体的表征和制备以及粉末处理的科学和技术[1,2]。这里的粉体基本性质包括几何性质和力学性质。粉体处理加工过程包括制备、粉碎、分级、分离、输送、喂料、储存、转运、混合、造粒、计量、危害防治等[3]。目前开设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院校有中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以及合肥学院等。由于粉体材料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科研等联系紧密[4,5],由此,国内很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也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北方民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也开设了粉体材料工程及其课程设计。通过该课程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粉体工程课程和其他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及相关实践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粉体材料加工的一些基本问题,了解粉体材料生产加工所需设备的原理和基本性能,选择设备的基本原则等,通过查找文献、标准、手册和查阅相关技术资料,培养进行科技调研的能力。

二、现有粉体材料工程课程设计的模式及其弊端

目前国内大多数相关粉体材料课程设计均采用设计可行性报告的模式,即撰写工业上年产若干万吨某粉体材料的可行性报告,包括了课程设计的目的意义,工艺流程和参数设计、设备选型、成本核算和效益分析、环境保护评价、参考文献和小结。一般要求学生完成设计说明书一份、生产工艺流程图一份、设备平面布置图一份。虽然这样的课程设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关于粉体的操作单元及工业生产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训练,但这种模式仍存在以下弊端。1.相关只是停留在理论上,未能通过直接的实践掌握粉体各处理单元的关键问题。2.设计报告工作量大,需要查阅大量相关手册、标准和文献。3.设计形式单一,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粉体处理各环节的关键参数;不能将粉体的理论性质和操作处理单元有效合二为一。

三、粉体材料工程课程设计改革及实施方案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作者三年来的教学经验,拟对该课程设计实行如下改革:1.理论设计与实践相结合,给出课程设计的任务,根据对产品的要求,设计工艺流程,根据流程选择实验设备,制定设备的工作参数,并制备出产品。2.依托北方民族大学的省部共建粉体材料与特种陶瓷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部级教学示范中心、宁夏分析测试中心等,利用上述平台所具有的完备的实验设备与仪器,开展多样化的创新设计。具体而言,课程设计可采用如下实施方案:1.教师通过调研当地及周边地区粉体生产的厂家,了解粉体种类的市场需求,了解现有生产工艺,了解粉体生产和处理厂家困难和需要;结合现有实验条件制定课程设计的任务书。宁夏及其周边的粉体生产厂家有中色(宁夏)东方集团、艾森达新材料、丰联粉体、嘉丰化工等厂家生产的金属、陶瓷、氧化物、聚合物等粉体,产品种类多,质量好,工艺成熟,市场占有率大,可作为学生课程设计的参考。2.下达任务书,根据任务书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流程,工艺参数,选择适宜的实验设备,实施实验。依据所选用的粉体种类,选择合适的生产方法。化学法制备需要用到反应釜,机械破碎粉磨则需要用到破碎机和粉磨机等,如颚式破碎机、雷蒙磨、搅拌磨、高能球磨机等,分级与分离单元可采用气流粉碎机、造粒单元可采用喷雾造粒等。3.表征产品的几何性质和理化性质,对比不同工艺所得产品的性质,改进设计方案。粉体粒度、比表面积、形貌、成分/物相等性质依次采用激光粒度仪、比表面测定仪、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的等手段表征。依据表征结果,调整有关参数设置。4.总结产品性能和改进后的方案,完成课程设计报告、答辩。

四、粉体材料工程课程设计成绩评定

教师提供若干种备选课题,学生分组后分工合作完成。成绩的评定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参与度。每组成员4-6人,每人负责理论设计和试验的一部分,每位成员不但要保质保量完成自己所负责的那一部分,还需熟知全局的设计方案和实施过程。(2)设计任务完成程度。根据教师下达的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完成理论设计和产品制备,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提交附件—工艺流程图和设备平面布置图。(3)课程设计报告撰写质量。依据教师提供的模板,课程设计报告格式须规范,语言、标点、图表、公式、参考文献等均参照《北方民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规范》;课程设计报告内容须完整,包括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目录、引言、工艺参数和流程设计、产品性能检测、数据处理与分析、结论、参考文献等。(4)实验方案创新性。查阅文献,了解所选粉体的发展现状和研究动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探究方案。(5)产品的性能优劣。所得产品是否达到任务书所规定的技术要求。如果未达到,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法。

五、结语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方案,使学生将粉体相关理论知识与粉体生产的实践环节通过直接的试验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掌握粉体各处理单元的关键问题。通过方案设计、实验室试制、性能检测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粉体产品生产的一般方法。同时通过查找文献和相关技术资料,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作者:海万秀 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盖国胜.粉体工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周仕学,张鸣林.粉体工程导论[M].科学出版社,2010.

[3]张长森.粉体技术及设备[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课程设计报告范文篇3

1综合各门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对设计的全面认识。综合课程设计就是室内设计原理课程设计和家居设计课程设计结合,完成同一课题的设计,要求学生认真分析课题中对室内设计风格的确定,从色彩、灯光、家具布置一直到整体环境要有一个全盘的考量。即从室内设计原理课程设计阶段就要将家居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考虑进去,以家居设计为对象,统一题旨,分阶段实施。综合课程设计是结合室内设计原理和家居设计课程的讲授分为两个学期进行,设计的整体思想贯穿于两个学期。在室内设计原理课程设计阶段,主要完成室内家居的空间层次,风格的确定、色彩运用及灯光、家具的布置;在家居课程设计阶段,完成空间的整体框架,结合原理课程基础上的内容进行完善及后期处理。这样的综合课程设计既可以作为实际工程项目和科研项目来做,也当作实际应用的锻炼。让学生对课程设计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做。

2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培养及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课程设计的题目有较为广泛的进行选择的范围。在课程设计之前,教师可以去市场进行调研,根据最新的调研结果进行题目的筛选,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的题目范围独立或是成组的进行课程设计并完成选题计划。教师应该积极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及积极性,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让其大胆的进行设计,发挥其潜能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的能力。

3合理运用软件技术,使之成为高效率的工具。计算机的应用的能力成为学生设计的所需工具,从大一学生就开始接触各种设计软件,CAD、3D等,如何可以高效的使用计算机软件并完成设计作品,这就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使用工具及使用技巧,发挥其最大的绘图效果。这样可以提高绘图质量、缩短设计周期。

4合理安排课程设计时间。家居设计课程设计是室内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课程的目标就是开展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并在专业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家居设计课程设计的时间为2周,时间短,任务重,学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好的设计作品,所以在课程的安排上尽量加大实践的课程量,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展现其设计能力,完成好的设计作品。

5完善考核方法。课程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单独考核计分,成绩可以划分为四部分。一是课程设计前对课题的准备,市场调研等情况进行提问,让学生在做课题的时候是有备而来,在进行设计时是胸有成竹;二是在课程设计中的表现,主要就是对课程设计的规则及实践操作的规范是否遵守,进行考核;三是课程设计报告,报告书写是否合理,准确,数据是否详实,分析是否准确等;四是课程设计答辩成绩,学生在结束设计后,进行PPT的制作、演讲,进行答辩,教师根据其表述内容进行提问,给予成绩。

课程设计报告范文篇4

关键词: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教学效果;实训任务

1引言

C程序设计是高校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开设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开设在第一学期,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多门重要专业课程的学习。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C课程设计是学习C语言的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之一,一般安排在C程序设计课程理论知识学完之后的1~2周集中时间段完成,任务是完成一个完整的小型综合项目的开发。C课程设计时间较紧,学生刚学完新的知识,还没来及对前期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复习,就要进入C课程设计的选题、项目设计当中,并且这些又与工程实践相关,项目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等,以及项目设计报告的撰写,对于大一新生来说都是非常陌生的,加上还有其他课程繁重的学习任务,因此,时间紧、压力大,课程设计的效果可能不够理想。考虑到上述情况,以独立设课形式开展C课程设计,从时间上、教学方式、内容上综合考虑安排,保证C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2C课程设计独立设课的优势

C课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掌握以下课程知识:掌握数据类型、控制结构、数组、函数、结构体、指针、链表操作、文件操作等;掌握小型综合C项目的系统测试、调试的概念和方法;综合应用上述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独立设课形式的C课程设计由于其时间充足,在下述方面存在明显优势。对C课程设计课程独立设课是为了更好地达到C程序设计的教学目标,实现学生对C语言的综合运用。为了完成好C课程设计,就需要对C程序设计课程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巩固,才能为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得课程设计能够顺利开展。知识的巩固需要时间,学生刚学完所有新知识,要求在短时间内做到综合应用是有难度的或者效果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而以独立设课形式开展课程设计,则在时间上给予了充分的保证,并且前期为完成C程序设计课程的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复习,消化吸收了理论知识,对于算法的理解和实践更加熟练,这些都是保证课程设计顺利开展的前期基础。以独立设课形式开展课程设计,能够在课程前期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强或补充综合项目开发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指导学生进行深入调研,让学生充分理解软件工程的思想和开发方法,分阶段有序推进项目的开发以及完成课程设计报告的撰写,从而将课程设计做得更充分、更见成效。

3C课程设计课程的实施过程

C课程设计课程安排在C程序设计课程的下一个学期,时间上紧密衔接,课程32学时,均是实践学时,课程采用项目导向、案例驱动的方式。实施过程包含以下几个重要方面。3.1教学内容的安排。课程的教学内容大体分为两个部分:前期分阶段项目实训和后期综合项目实训。分阶段项目实训是为了巩固和强化综合项目实训所必备的重要知识和技能,为综合项目实训做铺垫。分阶段项目实训包括程序流程、函数的应用、综合项目的组织、数组的应用、结构体的应用、指针的应用(链表)、文件操作等。根据每个分阶段项目实训的内容及难度安排相应课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巩固某些知识或技能,比如,指针应用项目安排了学生信息登记系统中链表的增删查改功能的实现。3.2综合项目选题的确定。综合项目的选题事先由教师拟定,可以包括信息管理类项目,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火车订票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等,游戏类项目,如五子棋游戏、俄罗斯方块游戏、飞机射击游戏等,以及其他应用类项目。学生从题目库中选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题目也可由学生自拟,并交由教师审核。设置题目库时,要注意将C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综合性要强,涉及大部分的C课程知识和编程技能。选题要多样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最好能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选题要有适当的难度,学生能够以小组形式相互协作,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共同完成项目[1]。3.3课堂教学组织和指导。由于本课程为实训课,重点就是加强学生实际编程操作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安排上,教师先布置每次的实训任务,讲解并示范任务的重难点及注意事项,根据实训任务的要求,学生独立或分组协作完成。课堂教学通过案例示范、实践指导、课堂提问、问题讨论分享等多种形式进行。其中,后期综合项目实训阶段,结合培养学生工程素养和团队精神,以小组形式,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整个项目。课程设计的成果主要包括项目代码和课程设计报告。项目的开发按照软件工程的方法组织,按照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阶段有序推进,先以一个简单实例由教师进行示范,示范内容包括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调试、课程设计报告撰写等,学生模仿并修改,之后完成自己的课程设计内容[2]。软件工程的开发方法、课程设计报告的撰写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内容,通过项目的开发和设计报告的撰写,学生对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有了初步认识和掌握,具有了一定的工程素养、团队精神。3.4课程设计的考核及评价。C课程设计课程的最重要考核内容就是综合项目设计,根据学生提交的项目代码、课程设计报告以及学生项目答辩情况等进行项目成绩的综合评定。最终成绩由这三方面成绩按照一定比例产生。项目代码方面要求系统设计方案正确合理、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界面友好,并根据选题难度、实际工作量等综合评价。课程设计报告方面要求文档的格式规范、结构合理、内容完整充分、文字表达准确流畅、逻辑性强等。项目答辩时,要求学生运行程序,并对系统功能、设计思路、算法重难点等进行陈述,然后回答教师的提问。答辩成绩从两个方面考核:一是项目陈述,要求概念明确、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表达准确,能够准确阐述系统设计的重难点;二是回答提问,要求回答提问有理有据、概念清楚、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回答准确。

4结语

C课程设计课程开设以来,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促进了其对C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应用C语言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情况来看,由于C语言的基础更加扎实,实际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当然,C课程设计课程的某些环节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项目答辩时的提问,如何避免小组中仅由个别主要负责的学生陈述、回答问题,这些问题有待进行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军翔,刘兴红,陈荆桥.项目实践教学法在高校综合课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8(1):82-86.

课程设计报告范文篇5

目前课程设计教学是环艺类教学的重要环节,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性和综合性,实施好课程设计的教学任务,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基础课程设计的研究虽然取得了理论成就,但其中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课程设计的概念界定混乱。其主要原因是对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认识上的差异化。课程设计的核心的问题主要是处理理论及实践的关系:一是课程设计的理论层面问题,解决的问题是课程设计应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或者特定的理念,二是课程设计的实践操作层面问题,处理的是应该形成具体的课程基本形态。根据这样的基本认识,课程设计的主要原因本身是研究的内容多样性。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关注重视课程设计所隐含的基本内容,同时关注课程设计的的实践性,从课程的实践角度关注课程设计的应该解决的实际问题,从而形成基础课程设计的概念的确定。课程设计研究内容的泛化。其主要原因是由课程设计的概念混乱引发的。课程设计的内容泛化包括理论研究、价值取向、实践操作、课程授课形式等问题。内容范围宽广,需要关注的问题,应达到的预期目标变得复杂,混乱。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经过各专业的相关课程设计实践,总结问题的所在,去进行实际的改革。

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1.课程设计的课前准备。课程设计的课前准备要求教师和学生做好该门课程的准备工作,明确课程设计的的基本原理、任务、目的、方法、步骤等。教师在上课前要针对这门课的理念,有目的的做准备,在下达任务书、设计课题、实施步骤、预期效果,都应有一定的目标性。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完成课程设计的实践操作,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并且得到老师的启发与帮助进行总结。

2.加强引导采用启发式教学。在课程设计中针对学生在课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不直接回答,加强引导作用,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症结,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教师从中去采用提问的方式给予学生帮助,让学生找到问题的源头,积极去解决。这种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理分配组员,人人做到实践动手的目的。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科。课程设计尽量减少每一组的课程设计人数,做到一般2-3人,可提高学生的的实际动手能力的机会。在男女比例的分配上做到合理划分,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4.完善课程设计的审核管理制度。学生做完课程设计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方案作品、报告及实践操作的完善性给予分数,在审核学生作品时要注意学生的作品的真实度,防止抄袭现象。在结题时进行作品答辩,具体的做法:通过面对面的问答,教师可以直接了解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相应的陈述表达、分析及判断能力,较为准确的评定学生的课程设计成绩。并给予设计作品的修改建议及注意事项。让学生重视课程设计的结题报告,重视和培养独立动手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不断的探索,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意在培养学生对环艺专业的课程设计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培养素质教育的能力。

课程设计报告范文篇6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1引言

《通信原理》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1],也是众多高校电子及通信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其在电子信息类专业所有的课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以高等数学、概率论、随机过程、信号与系统等前期所学课程为基础,同时对通信网协议、移动通信等后续课程以及毕业设计有重要影响[2]。本门课程的特点是内容丰富、概念抽象、原理复杂、理论性和数学性强,其中的很多概念和原理学生不容易理解,而本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后续的相关课程的学习。为了提高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本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本课程理论部分结束后开设了通信原理课程设计[3-4]。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点用直观的图形图像的方式展示,一方面能够有效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产生脱节,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5]。与此同时,学生MATLAB语言编程能力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这对于学生后期进行毕业设计的工作也大有裨益。

2课程设计的教学现状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通信原理课程理论部分在第一周到第十六周完成,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共两周时间,一般安排在第十七到第十八周、或十八周到十九周。这段时间为理论课程期末考试时间,学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了复习迎考上,对课程设计实践并不是很重视,致使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当前通信原理课程设计中,共有四个题目要求学生完成:常规AM调制,高斯信道容量,2FSK信号的相关形式最佳接收机,循环码。当年的课程设计题目和往年的题目并没有较大变动,这就导致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后会把设计题目的程序上传到网络上,下一届的学生到网上一搜就搜索到了设计题目的设计程序,有了现成的程序有的学生就不再主动想去设计新的程序而依赖搜索到的结果,有的学生本来有自己的编程设计思路但多少会受到搜索到的程序的影响,最终设计的程序有大量的雷同,这就违背了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开设的初衷,阻碍了学生课程设计的主动性以及创新性。另外,当前通信原理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为最后一次课学生进行答辩以及交课程设计报告的方式,只要交了报告就有至少及格的成绩。鉴于学生人数较多,一般让学生自主选择是直接交报告、但只能获得一般的成绩还是参加答辩之后再交报告、而获得一个较好的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使得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存在这样的心理:反正不想参加答辩,不答辩的话也就不需要自己设计、理解和编写程序了,随便交了报告就可以有成绩了,态度散漫,应付了事,没有从两周的课程设计中提高自己的任何能力。由此可见,当前的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迫切改革课程设计的教学方式以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达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目的。

3改革教学形式和方法

针对目前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改革方案,通过优化原有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改进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等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到课程设计的任务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1调整课程设计时间调整通信原理课程设计两周时间内完成的时间安排,尽量避免与学期末学生复习迎考的时间冲突。可以在课程设计题目涉及的理论章节讲完后,把相应的设计任务发给学生,比如第四章内容讲完后,就可以把高斯信道容量这道题目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平时并不是很紧张的学习中,可有较多时间对设计题目进行分析、设计解决思路及方案。教学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在第八周安排一周时间完成一半的课程设计任务,在理论部分讲完后再安排另一周的任务。3.2优化课程设计题目设置课程设计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可以和往年相同,但是题目应该做到不与往年相同,且在数量上可以有所增加。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中主要包含随机信号产生与干扰信号模型、信道建模与信道编码、调制与解调、PCM编码与传输、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信号的最佳接收等课题。由于通信原理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只有两周,所有课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可以采用必做题加选做题的方式。必做题要求每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而选做题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能力选做,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锻炼。面对与往年完全不同的设计题目,学生在网络上搜索不到现成的设计程序,只能自己主动去分析问题、设计思路、编写程序,真正参与到课程设计的过程中。3.3改进成绩评定方式作为教师,比较困难的一点是如何公平公正且全面地评价每一个学生,通信原理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亦是。当前的成绩评定方法比较侧重于设计结果和设计报告,虽然在课程设计的进程中关注了学生的进展情况,但学生人数众多,评定的成绩并不能全面反映设计过程以及学生的真实水平。完善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方式,除了看设计结果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更应该重视整个课程设计的全过程。即使有的学生的设计结果不能完全实现设计要求,但如果学生能够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那么也可以得到较好的成绩。应该根据设计过程、验收结果和设计报告这几个方面综合评定成绩,尽可能全面地评价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表现。

4结语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鉴于当前的教学过程存在一定的弊病,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既给学生压力也给学生鼓励,提高学生学习通信原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樊昌信,曹丽娜.通信原理(第7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

[2]李旭杰.《通信原理》在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角色分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26(8):34-36.

[3]曹婷,曹原.“新工科”背景下通信原理的课程优化[J].价值工程,2018,(3):258-259.

[4]马鸣霄,隋晓红.《通信原理》课程多方位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物联网技术,2017,(8),116-117.

课程设计报告范文篇7

【关键词】创新教育思想定位操作创新

1.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阶梯。创新教育最重要的是提高素质,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学生为本是创新教育的最大着力点。创新教育理念要求要以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个性发挥为基石,正确引导,大力支持。创新教育活动要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和空间不,尤其是不能打压学习上落后的学生。在创新教育中每一位同学都是平等的。我们需要尊重、理解每一个愿意在学习中发挥创新积极性的学子。让他们大胆尝试、多角度的扩散自己的思维,在实践中勇于尝试自己的想法,就算错了,也是一种很好的经验和教训。因此创新教育的花苞我们要用心呵护,助其成长。让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敢于发言发问,在实践中不墨守成规,大胆创新。创新教育要让学生会读书,但不读死书;会学习,但不死学;会思考,但不钻牛角尖;不迷信权威,但又不浮躁。这样的教育理念,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是最好,最接地气的教育方式,能让学生主动接受教育而不“被”学。让自己的学习,自己做主。

2.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定位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数据结构掌握的情况怎样直接关系到后续课程的开设和整体课程的掌握情况。数据结构是用抽象的方法来理解元素之间存储的关系。因此学生学习上只能建立在理论的前提下,去完成一些算法的设计和思考。如何把理论联系实际恰恰是数据结构最难转变的地方。因此,数据结构的课程设计在这里就显的尤为重要。在理论课中,我们讲解过最短路径的Dijkstra算法。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转换为具体路径的求法。比如:交通诱导、导航等这样非常具体的问题。但是学生往往遇到类似的问题就比较头疼,不知道如何把大的问题细化分解。也不知道如何思考具体问题的算法求解。因此数据结构的课程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论和现实的转换中架起一座桥梁。在长达一周24节课的集中实训中,学生可以在老师的题目中任选一道进行,从思考到设计、编码到测试完整的实现一个较大项目的开发。既可以检测学生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卓有成效的完成项目制作。让学生内心充满自信。

3.创新教育在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3.1如何定位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创新思想。思想定位的角度和高度直接影响课程设计的设置问题。什么样的课程设计题目才是学生可以接受并有所收获的问题。因此,课程设计的定位很重要。首先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对数据结构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如:线性表、树、图等此类存储结构灵活的数据类型的应用。所以课程设计的题目要贴近理论内容,以所学知识为根基。不要让学生无从下手。其次,课程设计也是检测之前程序设计课程所学编程语言的应用问题,所以题目的设置要完全指定编程的工具和大概使用到的程序思想。最后,课程设计的目的还是对知识的升华[1]。所以要有实际工作中的现实问题作指导,否则学生很难与实际相联系。那么走向工作岗位也只会让学生无从下手,落得只会纸上谈兵的结果。3.2课程设计的操作创新。什么是操作创新呢?原有的课程设计只注重学生完成情况并不关心学生在完成期间所形成的思想及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而一人一题制让学生畏难心很大。往往到后期做不出来就开始上网拼筹,胡乱写。那么操作创新的用意就是选择两人一题制,最多不得超过三人。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采用团队合作,组长负责制,小组组长对系统模块进行划分和任务安排[2]。而小组的人员结合也要老师进行分配,由班上学习好的和学习掌握不是很好的学生共同组成。并且组长还要由知识掌握稍微差一点的学生担任。这样的组长,因为担负任务的分配和老师的考勤,就会自己主动参与,共同完成。如果反向操作,则在心里作用下,学习差的学生就会因为没有责任而全由其组员学习好的学生完成,而他只是浑水摸鱼而已,最终达不到优带差的目的。因此操作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3.3课程设计的辅导要创新。数据结构的课程设计往往要进行一周,也就是在学期最后一周中集中上满24节课。为了达到课程设计最后的目的,可能很多老师看中了课程设计的结局并没有太多关心学生在写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他们是如何想的,又如何解决问题的。而这些想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正是他们创新的地方,火花碰撞的地方。所以,在课程设计每进行4节课的时候,老师可以抽出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以报告的形式分析、讲解自己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待解决的问题和办法供全班同学分享。在同学们相互的讨论中一定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办法和思想的诞生。这样在交流中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老师在辅导中也要结合不同专业,不同程度学生的掌握情况,有的放矢的辅导,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4课程设计说明文档的创新。课程设计结束后,所有学校一般都会让学生交一些纸质文档来体现实训的结果。但是这样的总结往往变成了学生应付的手段。因此,我们需要改变课程设计文档的方式和内容。在文档中,我们要加上课程设计学生遇到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还有哪些可以供提出的问题、设计中自己的创新点在哪里。这样的一份设计报告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整个实训过程中自己走过的点点滴滴,那么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一份很好的总结。3.5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创新结果。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创新在我校2015级网络工程本科1班学生实训中有所体现。长达一周的实训结果在创新的条件之下效果非常明显。该班学生有55人,本次实训中老师共出实训题目有7道题,学生两两互为一组。最终实训报告和实训源代码全部收齐并且实训成绩中优秀率达到了78%合格率为20%,只有1个学生成绩为不合格。对于这样的实训成绩,老师是非常满意的,同时也达到了实训的最终目的。

4.总结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不言而喻。如何设置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需要不断摸索和大胆尝试的。创新理念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主动探索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吴理华,彭红星,黄琼.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的探索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8(9):5101-5102,5114

课程设计报告范文篇8

1.课程设计的组织

为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得知识,平时的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式获取知识的模式。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不同于平时的课堂教学,应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借鉴校内外其他专业课程设计的组织模式,并结合本校“光电通信”专业现有的教学体系结构,将本专业的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展开阶段和验收阶段[2]。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如图1所示。

1)准备阶段。指导教师以加深基础知识、增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提高创新研究能力为主线,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根据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结构,设置课程设计题目,尽量做到以下几点:设计内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在突出本专业课程重点内容的基础上所覆盖的知识面尽可能广;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难易适中,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针对设计内容中学生还未学到的理论,安排理论辅导课,学生根据大纲提供的课程设计选题范围,并结合个人爱好及特长确定题目,为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工作量,需限制每个题目的选择人数。题目选定之后,组织小组内讨论,明确个人分工。

2)展开阶段。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组内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对选定的题目进行分析、设计,完成设计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明确设计任务与要求;提出设计方案,给出总体原理框图;对所选方案进行理论分析、仿真或实验;讨论设计结果的可行性。在此环节,教师进行启发与引导,只讲解难点,充分尊重学生的设计思想,并在中期检查每组设计的进展情况,及时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原理错误及设计缺陷,对于细节上的小错误,可以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修改。

3)验收阶段。学生进行总结,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并进行结果演示与答辩。教师根据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总体表现、书面总结报告、设计结果演示及答辩情况评定最后的成绩。其中,答辩是课程设计的深入,在较短的十几分钟内可以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熟练程度、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正确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而言,准备答辩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因此,答辩在课程设计的验收阶段必不可少。图1专业课程设计的三个阶段在上述三个阶段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任务在于抓住关键环节组织教学,将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融会其中,给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启发其创造性思维,培养其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2.课程设计的实践

按照上述课程设计的组织模式,本专业的课程设计已完成了一次实践。在准备阶段,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并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设置的专业课程设计内容以光通信及光信息处理中常用的光器件设计和光学成像原理应用为主,相应地安排了6学时的理论课及2学时的答疑时间,每个设计题目由3名学生分工完成。在展开阶段,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和组内讨论完成设计内容,在中期检查中,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总结,汇报设计任务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提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学生进一步查阅文献资料,完成设计任务。在验收评定阶段,学生总结课程设计内容,撰写报告,并进行结果演示和现场答辩。最后考核包括了平时表现、书面报告及答辩三部分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20%、60%和20%。这样的考核方式将评价标准分解在了学生课程设计的三个阶段中,因而可以比较全面、公正地反映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情况。从最后的考核结果来看,每个设计小组都至少有一个认真完成的学生,能主动找老师答疑,有的学生还对设计内容进行了扩展,并总结了自己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收获体会以及不完善之处。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自己不做,抄袭别人的情况。另外,在课程设计总结报告中要求对结果进行讨论,但从报告及最终答辩情况看,学生对设计结果,主要是结果曲线的讨论很少,大部分学生只是单纯得完成了设计任务,对结果所反映的物理意义及应用价值理解较浅。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还需进一步启发学生多查阅文献,了解每个设计题目的实际应用方向,使学生能体会到学有所用,认识到专业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尽可能消除个别学生完全不动手的情况,让每组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

课程设计报告范文篇9

“气藏工程”课程设计是石油工程专业继“石油地质”、“测井解释”、“石油经济学”、“油层物理”、“渗流力学”、“油藏工程”、“天然气工程”、“采油工程”、“数值模拟”等课程之后的一门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它是石油工程专业主干课程“天然气工程”、“油藏工程”的扩展和补充,也是石油天然气地质与石油工程各相关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综合运用。其目的是巩固和深化所学课程的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课程知识,以及生产实习所获得的实践知识,对特定的气藏,进行气藏工程设计,达到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锻炼;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通过这门课程设计,使学生学会比较全面和辩证地分析与处理实际的工程设计问题,同时逐步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通过气藏工程设计,接受油气藏工程师的初步训练和工程意识的培养[6]。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气藏工程”课程设计是石油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而又新的课程,该课程基本要求如下:(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学生平时所学知识都是分门别类和抽象的,与实际应用还相差甚远,如何把这些知识结合起来,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学生需要一个理论联系实际和锻炼工程能力的学习环节,课程设计便是实现这一目的的良好机会。(2)举一反三。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气藏,因此,通过一次课程设计,不可能解决所有的工程问题;但是世界上也没有完全不同的两个气藏,每一个气藏工程设计都要经历类似的步骤和程序,气藏工程设计的方法和原理都是相通的,因此,任何一个气藏的工程设计都能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的训练。(3)宏观和整体把握。气藏是一个深埋地下而无法进行直接观察和描述的地质实体,人们所说的气藏都是根据各种间接资料所描绘出来的概念模型。资料有多寡,思路有不同,方法有迥异,因此,不同时间、不同人做出的气藏工程设计也必将有所不同,“气藏工程”的课程设计并不要求学生拘泥于局部的细节,而是要求学生对设计有一个宏观和整体把握。只要设计思路正确,设计最大限度地使用了现有资料,并灵活运用了所学理论和方法,设计就是一个好的设计,课程设计也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6]。学生通过设计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了解和掌握气藏工程方案编制与工程设计的目的、意义和作用。(2)了解和掌握工程方案编写与工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3)基本掌握编写气藏工程方案与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编写规范。(4)完成一个具体气藏的“气藏工程方案编写与工程设计”基本过程实践训练。

三、课程设计内容的选择与规划

1.设计对象的选择。课程设计是一种新型的实践教学类型,设计前的一些理论教学或实验教学,其内容相对单一,而“气藏工程”课程设计更加注重的是理论与方法的综合,理论与实际研究工作的有机结合;其中要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主体性、系统性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培养;同时强调对日常工作规范与工程规范的考核等[2]。课程设计的目的之一是加强理论教学与油气田工作实际的结合,也就是要让学生将所学过和掌握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油气田工作实践中来,因此我们在选择设计对象时应注意选择有代表性的气田,同时兼顾到实际设计时的可操作性和实施难度,另外留给学生一定的可发挥性或想象的空间。根据我们课程组教师长期与油田科研合作的经验与认识,选择了新疆THN三叠系凝析气藏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对象。该气田满足以下3个条件:(1)THN气藏是一个凝析气藏,构造相对简单,但又具有边水驱动,曾经是所属采油厂的重点油气藏,具有较强的代表性。(2)经过勘探与试采,已完钻了3口井,动静态资料相对比较丰富,而且这3口井分布于气藏的高、中、低部位,相邻的同一主力层系的气藏已有较长的生产历史,更有丰富的资料与经验可以借鉴。THN3井完钻时,已打开含水层,具有一定的水体动静态资料。因此选择THN气藏作为设计对象,有利于学生开展研究工作。(3)THN气藏还处于试采阶段,完钻的井只有3口探井与资料井,相对较少,气藏开采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或矛盾在现阶段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同时气藏具有边水,因此将该气藏作为设计对象,既可以保证具有一定的工作难度(例如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凝析油和水体的影响,难度较大),但同时也便于学生具体操作,和给学生留置了较大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想象空间。

2.设计内容的规划。“气藏工程”课程设计是石油工程专业主要专业课之一,是一门综合性与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因此课程设计内容必须体现教学重点与难点,重视将“石油地质”、“油层物理”、“天然气工程”、“油藏工程”等专业课的知识体系融入到工程实践中,强化工程设计基本能力的训练,达到综合训练目标———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资料的认识与分析,资料的合理运用,开发方案的合理设计等。“气藏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以下4个部分:(1)气藏评价,包括气藏基本地质特征、气藏构造及断裂特征、储层特征、气藏流体性质及渗流特征、气藏类型等气藏的主要地质特征分析,气藏的储量计算与评价,形成气藏的概念模型,分析气藏(井)的产能,进行初步开发可行性研究,为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依据。(2)气藏工程研究,这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气藏开发原则、开发方式的确定、开发层系的合理划分、气藏井网及井距的计算、合理采气速度的确定,以及开发井网的布署、气藏废弃压力及采收率的确定、开发方案的主要技术指标计算与预测等。(3)气藏开发方案经济评价,这部分相对而言可以做得比较简单一些,因为学时有限,以及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接受得较少。主要内容包括一些经济基本参数的测算、开发投资的效益测算等。(4)最优开发方案的推荐,主要结合经济评价结果,通过对气藏工程设计形成的几套开发方案进行综合对比评价,提出推荐方案。这部分最好是能进行气藏数值模拟,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课程设计的运作方式

课程设计一般采取老师集中与分散讲解、辅导与学生自己设计的方式进行运作,但主要以学生自行设计为主,以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设计安排有序进行,既有开发地质、油气藏工程方面研究的老师,也有经济、数值模拟等方面的老师,进行课堂与课后辅导答疑。在设计的第一天上午,主要是对学生分组,分批次地老师集中讲解交代设计的内容、可供参考的主要技术方法、思路,提供的资料剖析、设计进度安排以及设计过程中的要求及注意事项等。自此以后,每天上午轮流有老师在固定的教室集中辅导答疑,可以集体回答或讲解一些可供参考的技术方法与思路。每天下午则以学生自行设计为主,老师只是答疑解惑,如涉及到一些比较集中的大的问题,也可以临时安排集中讲解答疑。

五、成绩考核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包括平时情况、撰写设计报告及考试三部分。

1.平时成绩的考核。因为学校专门为课程设计安排指定了固定的教室,因此原则上要求所有参加课程设计的学生每天到教室,指导老师可以对设计情况进行不固定时间的随机抽查与人员考勤考核。

2.设计报告的编写。课程设计的总体原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设计,也可以单独进行,但最后的报告编写必须独立完成。报告要求规范、整洁,内容必须完整,图表清晰规范。报告按老师指定的格式规范采用专用纸张进行编写。

3.考试。在课程设计的最后一天,进行笔答闭卷考试,考试内容主要涉及对此次课程设计过程中所提供的资料的理解情况,以及考核主要设计内容的设计方法与结果,还有就是有关课程设计的一些建议或收获。考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杜绝在做设计时不认真、敷衍行事,以及报告撰写时抄袭的情况。这样,只要学生自己相对独立地认真完成了课程设计内容,以及比较充分地理解了老师所提供的设计所用的参考、基础资料,那么通过考试应该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4.成绩评定。根据学生提交的设计方案、设计图表、设计报告和考试试卷成绩,参考学生出勤情况、工作态度、文明作风等,综合加以评定。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计分。具体评分参考标准为:报告、试卷及平时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30%、60%和10%。其中每一大项还拟定了具体的评分细则与标准[5]。

六、课程设计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改进设想

1.设计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通过近几年对课程设计的指导,发现总体情况较好,但也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准备和重视程度不够。由于这门课一般安排在大学四年的最后半学期的刚开学时间段,后面紧接着将进行其它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工作,所以时间较短,一般仅有2周的时间,因部分学生贪玩、或忙于考研或找工作,或平时在理论课学习过程中投入就不足,从而导致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部分概念、基本理论与方法不熟悉或不清楚,遇到不清楚的概念或方法,大多就直接问在场的辅导老师,主动查阅教材或参考书、论文的较少,也就是一遇到问题就问。另外部分学生对设计不够重视,或不假思索,不自己动手,照抄照搬同学的报告或往年已经毕业同学的报告,结果考试时就露馅了。

(2)部分学生报告编写不够完整或采取的方法不正确。部分学生以时间紧为借口,编写的报告往往不完善,缺少一些基本的内容,例如相当部分学生报告中根本没有井网的布署内容,或没有设计出最终的完整开发方案,更不说几套方案了。还有部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不正确,结果设计出错误的东西来,例如,照搬油藏开发的东西,对THN气藏设计出注水开发井网来了。又例如部分同学对THN中油组气藏地质资料等没有完全理解、分析,没有认真参照开发层系的划分原则,将THN中油组划分出了几套开发层系来。

(3)部分报告空话较多,缺乏较详细的分析。较普遍的问题在于,在报告编写过程中,比较缺乏有力的图、表佐证,或者有些同学在设计某个内容时画上一两幅图表就完事,不找出其特征和进行描述,不对其分析,从而导致写出的报告空话较多,无实质内容,或只是将课程设计指导书中提供的资料照抄过来即了事,缺乏自己的设计、设想,更谈不上创新了。

2.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的几点设想。针对上述在前几届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为了面对和解决暴露出的问题,更进一步完善“气藏工程”课程设计,形成了以下几点设想:

(1)必须使学生重视课程设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尽量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必须使他们认识到课程设计不仅是为了检验学生对平时理论课教学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认识和分析基础资料,学会依据设计题目的要求,自己去筛选资料,学会查找资料,合理充分运用资料,提出自己的具体工作思路或研究方案,并付诸于实践,通过课程设计学会用学到的理论与方法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更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主观能动性。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所有学生已经进行过相关课程的理论学习,基本具备了开展“气藏工程”设计工作的条件;但由于学生平时所学知识都是分门别类的,比较抽象,这与实际应用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让学生把以前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结合起来,并充分应用于生产实践中来,这需要一个理论联系实际和工程能力锻炼的学习环节,“气藏工程”课程设计便是实现这一目的的良好机会。同时,课程设计的最大目的之一实际上就是对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设计应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设计的积极性与兴趣,这样方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程设计的动员及准备阶段,教师将重点强调课程设计的重要性或意义、基础资料的合理运用及主要任务的布置,同时在设计的第一天下午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资料,思考、讨论课程设计的一些基本思路、工作内容或目标。在正式开展课程设计时,每天下午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一些学生代表总结上一天的工作,谈谈下一步具体设想,然后教师可对学生的设想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再提出教师的具体意见和建议。在具体设计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状况就是,虽然有教师的讲解、辅导、答疑,但仍然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在面对诸多资料及实际工作设计时还是多感到无从下手。为此,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及时细致而又耐心的指导,因材施教,注意启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引导学生充分分析问题,通过自己思考或与同学的讨论、查资料的方式,尽量自己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或办法,实在解决不了的情况下,老师才告诉解决办法或答案。这样就能避免在设计时学生过于依赖教师而丧失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气藏工程“设计经历的步骤、程序和内容要求都大致类似或相同,一些方法和原理是相通的或者是可以借鉴的,但任何一个气藏的工程设计需尽量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训练目的。实际上课程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同时考虑到一些气藏工程方法本身就存在多解性或不确定性,所以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设计中我们尽可能让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想法,即使是不可思议甚至错误的都没关系,如果给学生“框死了”,就会使得一些学生照搬照抄,其设计或描述可能就会千篇一律。而对于学生设计中表现出的错误或明显不足,指导教师应该单独给予提醒、耐心解释和纠正。

(4)注意宏观和整体的把握以及方法和过程的注重。一般地,“气藏工程”设计的基础资料比较多,教材与参考资料上可供利用的方法也比较多,但学生之间肯定是存在个体差异的,照理说,每个学生进行设计的思路或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因此“气藏工程”的课程设计并不要求每个学生拘泥于局部的细节,只要把握住了宏观与整体即可,所以在设计指导书中,我们主要提供的只是一个参考的提纲和一些参考书目与资料的推荐。我们往往看重的是学生探究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因为有时候,方法和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只有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在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七、结束语

课程设计报告范文篇10

2010年起,我校交通运输专业按照卓越工程师专业标准进行培养,国家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随着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对从事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运营管理方面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既要全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是交通运输专业的专业主干课,该课程涉及铁路工程与运输组织学两门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侧重于技能训练,要求加强课程的实验与实践环节。《站场课程设计》正是继《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理论课程之后的实践性环节,是在学生学习了站场与枢纽设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安排的实践训练,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换。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课程设计环节教学的改革,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站场的设计和分析过程中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掌握站场规划与设计的新技术、新方法。

二、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站场课程设计》已经形成了双线、单线枢纽区段站设计的不同情景设置。区段站课程设计的教学基本要求是:(1)根据给定的资料,选定站型,确定主要设备的位置;(2)计算到发线、调车线、牵出线、机走线及中间站台等设备的数量;(3)设计车站两端咽喉,绘制非比例尺详图;(4)计算坐标,推算到发线、调车线有效长;(5)绘制1∶1000比例尺详图;(6)计算车站通过能力(到发线、咽喉及车站最终通过能力)。以上课程设计内容的覆盖面较广,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发现仍存在如下问题。1.对铁路运输组织的作业流程掌握不全面。车站咽喉设计是车站设计的关键,由于对车站的主要作业流程没有深入理解,造成车站咽喉设计中存在较多的不足,对平行进路的设置不够合理、灵活。2.对铁路站场设计规范和标准的理解不深。铁路站场与枢纽的设计规范和标准是站场设计的主要依据,部分同学由于没有深入理解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确定的方法,缺乏对相关标准说明的深入解读,导致站场设计坐标计算以及车站能力计算时,相关参数的选用不准确,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3.对现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不了解。长期以来,铁路区段站课程设计都是学生在计算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运用CAD画出设计方案图。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铁路站场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已广泛运用到铁路勘测设计部门的站场设计工作中,铁路站场计算机辅助设计CASD系统可用于普速、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各种速度目标值铁路站场设计。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铁路站场规划及设计的内涵及方法,掌握该学科的最新技术规范以及专业技能,快速适应今后相关工作岗位的要求,需要基于CASD系统对站场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方法进行重新整合,使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练运用铁路站场计算机辅助设计CASD系统快速解决站场设计难点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全方位地提升教学质量。4.教学时间的安排上理论课程的教学与课程设计教学同步。由于《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理论课程与《站场课程设计》安排在同一学期同时开始,因为没有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无法进行课程设计,因此,通常是把前6周的站场课程设计的课时安排上理论课,随后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后再布置区段站的课程设计。同时,课程设计的教学安排一周2学时,不具有连贯性,理论课程经常会占用课程设计的时间,影响了课程设计的效果。5.成绩评定的手段和方法单一。长期以来,站场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最主要的依据就是提交的设计报告和图纸。这种以“终稿”来确定成绩的做法,使得学生不知道课程设计的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及如何改进。而区段站课程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车站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有必要通过讲评与交流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设计水平。

三、《站场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

1.增加本专业知识的扩展以及课程的实验内容。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铁道部修编和新颁布了《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铁路200km/h既有线技术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理论课程及课程设计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通过教师在课外查阅大量的资料,将当前轨道交通站场设计的新情况和新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教学中去,扩展学生的视野与知识结构。增加高铁车站行车组织和相关动力学知识的扩展,扩充了车站各类作业车的运行径路和作业流程,以及车辆行驶轨迹等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技术标准的确定原因。为了配合站场课程设计的顺利完成,在学习完铁路站场技术条件后,布置中间站设计的实验,重点训练学生中间站平面设计的过程,车站设计各环节应该考虑的重点,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设计的重点与难点,使其牢固地掌握车站设计的基本方法,为后期的区段站课程设计打下基础。

2.调整《站场课程设计》的教学时间。改变一直以来理论课程与课程设计同步开始的做法,将《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的理论课程教学安排在前,同时将《站场课程设计》集中安排在2周的时间里进行,利用连续的2周时间来集中完成区段站的设计任务。调整后的安排使得理论课程和课程设计能很好地进行衔接,在有了理论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同时课程设计的时间具有连贯性,便于学生集中时间与精力完成课程设计的相关任务,避免了部分计算和设计等工作的重复,能够帮助学生在短期内较好地掌握区段站设计的各个环节。时间集中,便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面对面的沟通与指导,及时发现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解决,提高教学效果。区段站课程设计最好能在理论课结束后的小学期内进行,让学生在掌握了理论基础后开始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小学期内其他实践环节的安排,目前区段站课程设计是安排在理论课程学习后一年进行的。因此,这需要精心安排理论课程和课程设计的教学计划,在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安排课程实验和大作业,进行铁路中间站的设计和编组站初步设计,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为后期的区段站课程设计打下基础,同时在课程设计开始前,让学生提前复习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理论课程,保证课程设计的效果。

3.传统设计方法与CASD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结合。CASD(开思得)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是基于AutoCAD和Access数据库,采用面向对象的Objec-tARX、VC等开发技术进行二次开发完成的。该系统适用性强,可适用于普速、客运专线、高速铁路站场设计,可满足站场专业在预可研、可研、初步设计及施工图等设计阶段的设计工作,可用于进行复杂枢纽及各种站型车站的新建及改建设计工作。该系统将车站看成股道的集合,而股道是由线路、各种类型的道岔、信号机和车挡等实体组成的集合,即将这些实体赋予相应的专业设计信息及行为特征,对它们进行连接编辑等操作,就可以形成站场股道,最终可形成站场平面图。该系统分担了设计者站场设计过程中的大部分工作量,减少了站场设计强度,缩短了设计周期,提高了设计质量。目前铁路勘测设计部门在站场设计中已广泛采用。但是在软件的使用中发现学生过多地依靠辅助软件来完成设计,缺乏应有的思考。而区段站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全面、系统地掌握铁路车站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因此,在课程设计环节要求学生必须要勤于思考,反复计算、推敲与对比各设计方案的优缺点,而不能对设计理论和方法一知半解,仅仅是依靠CASD辅助设计软件来完成任务。影响铁路站场设计的相关因素诸多,站场平面布置的灵活性很大。为了既能使学生掌握铁路站场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把握设计方案的能力,又能使学生掌握站场设计领域内的新技术与新方法,本次《站场课程设计》教学改革要求学生必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区段站设备设施的选型,参数的确定,车站咽喉的设计方案比选,绘制出区段站平面布置的详图,相关设备设施坐标的计算,以及线路有效长的计算,然后通过CASD辅助设计软件来验证与优化,并输出相应的成果。通过两者的紧密结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思考,同时又掌握了CASD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使用,能运用CASD辅助设计软件进行车站的设计。上述训练,增加了学生对区段站设计的探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使课程更加切合铁路站场与枢纽规划实际,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和先进性,以便快速适应今后相关工作岗位的需要。

4.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任务书和指导书。与《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理论课程相配合,按照“加强基础、提高能力、综合培养”的原则,基于铁路站场计算机辅助设计CASD系统软件,对区段站课程设计任务书进行补充与完善,增加系统软件应用,以及设计方案对比分析的内容。同时,编制区段站课程设计指导书,该课程设计指导书在最新设计规范指导下,通过广泛征求学生和教师意见,对基于铁路站场计算机辅助设计CASD系统的站场课程设计内容和方法进行重新整合与补充完善,指导书的内容全面详细,可操作性强,确实起到指导实践教学的目的。逐步完善区段站课程设计题库。课程设计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目前,站场课程设计课程已经形成了双线、单线枢纽区段站的不同情景设置,为了进一步避免抄袭现象,可以逐步完善区段站课程设计题库,确保基础数据不重复,使学生能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时加强与任课老师的交流与探讨。

5.改进课程设计考核办法。课程设计的考核采用设计过程考核与设计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设计过程部分成绩的比重为30%,设计结果考核成绩的比重为70%。设计结果的考核主要考核设计内容的完整性、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计算过程的准确性、设计图纸和设计说明文本的规范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设计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除了要求学生在设计报告说明书的最后做课程设计的总结与体会说明外,课程设计还应专门安排成果展示环节,从学生的课程设计报告中筛选出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在课堂上进行设计成果展示,为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其他学生对其展示的成果进行点评,最后进行任课老师的讲评,学生在成果展示中的表现也计入到最终的设计结果考核成绩当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较深刻地体会到课程设计的难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理清设计思路,掌握设计的一般方法,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